三从一大的三个大问题:
1,不考虑球员意愿。
2,不考虑球员的实际情况。
3,很多训练方法都是缺乏科学论证的土办法和土经验。
郑亮、汤淼、赵蕊蕊的经历最能反应三从一大的这三个问题。
前男排国手郑亮和前女排国手赵蕊蕊都是被盲目的大运动量给废掉的。郑亮有没有反对过大运动量训练我不知道,他那个年代的运动员估计就算反对也不敢说,但赵蕊蕊是明确反对给自己上量的。当初女排在增大训练强度后,赵蕊蕊明显感觉到身体不适,所以向教练提了减量要求,但教练组却否决了。否决的原因是队医在简单对赵蕊蕊进行问询后就根据“经验”得出了对方可以承受大运动量的结论,结果就是赵蕊蕊被练废,提前结束职业生涯。郑亮比赵蕊蕊更惨,他因为早年的大运动量训练落了一身伤病,进而发展成脊髓病变,最终瘫痪。
真正的科学训练会根据球员不同的身体状况制定不同的训练计划,比如文班亚马的团队为他制定的非常特别的训练计划以及训练项目,因人而异才是真正的科学训练。然而三从一大却总喜欢一刀切式的增加训练强度,根本不考虑个体的承受力,这才有了郑亮和赵蕊蕊的悲剧。像郑亮和赵蕊蕊这种身体特别瘦的球员直接被三从一大给弄废了,而有些球员虽然没被废,但也落了一身伤病,等上了年龄后,那些伤病会加倍折磨他们,拄拐的卧床的都有。
汤淼瘫痪主要是错误的训练方式造成的。07年的时候,上海男排先是舟车劳顿8000公里飞到圣彼得堡,然后马不停蹄的出席了当地一系列活动,包括汤淼在内的队员被搞的非常疲惫。可是球队和教练却不顾球员的疲劳和反对,坚持在硬地上进行不科学的背人训练(就是两人背靠背手挽手然后轮流背起对方)。训练中出了意外,汤淼直接头朝下摔倒。因为训练时球员的手是缠在一起的,所以汤淼无法用手部撑地来自救,再加上训练场地是硬地,结果就是他在没有保护的情况下直接撞断了脊椎,进而瘫痪。因为常年不科学的大运动量训练,汤淼的颈椎和腰椎一直就有伤,这可能也是他脊椎会被直接撞断的原因之一。
男排前国手郑亮近照
很多年后赵蕊蕊再遇到昔日的主教练陈忠和,早就释怀的她很大度的原谅了她昔日的师父,两人算是重归于好。而陈忠和之所以再没回到女排主教练的位置,一方面是赵蕊蕊这事必须有人担责,另一方面也是上面意识到三从一大那套不利于女排长远发展。从这点来说,现在的女排姑娘应该感谢赵蕊蕊,正是她的那场事故让女排管理者开始反思三从一大,这才有了更科学的训练。
郎平看望男排前国手汤淼
三从一大,即“从严、从难、从实战出发、坚持大运动量训练”,这些话看上去很有道理,但仔细一想全是槽点。
三从一大看上去好像有点道理,但仔细一想全是槽点
第一,从难从严。
训练的目的是提高,不是追求难度。不是说训练的内容更难,水平提高的就越大。花式运球比普通控运复杂,难度更高,但那玩意儿能提高球员的竞技水平吗?倒着跑步比正着跑步难,难道短跑和中长跑运动员应该倒着练习跑步?训练应该追求适配度而不是难度。
从严也很扯淡,欧美球员水平高,是因为他们从小是在教练的打骂中成长起来的吗?从严这两字让我想起了以前很多价值把孩子送去学校后,会跟老师说该打打该骂骂之类的话,好像这样他们的孩子就能成材。以前的人有时代局限性,觉得吃苦受累就能成材就能出人头地,但现在的人如果还有类似想法就有点奇怪了。严格与否跟是否能成材并没有因果关系,凡是都是过犹不及,太严太松我觉得都有问题。
第二,坚持大运动量训练。
每个运动员的身体情况都是不同的,所以应该根据不同运动员的情况针对性的制定训练计划,而不是一刀切的让所有球员上大运动量。即便是身体非常好的球员,也不该长期进行大运动量训练,因为身体是肉长的,再好也需要恢复和保养。短期高强度训练我是认可的,而且我也觉得是应该的(当然了,强度、时间还是要根据运动员的身体状况来具体评估),很多NBA球员就是这么干的(这也是很多人认为美国也是三从一大的原因,其实根本不是一回事)。但让球员长期坚持大运量训练我是坚决反对的,任何一个有基本运动科学常识的人,都不会认同。长期坚持大运动量训练这套东西,说白了就是60年代一群没有运动科学常识的人没办法制定出更科学的训练方法,于是只能以这种低级重复的方式来训练。那个时代运动科学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就是天方夜谭,所以当时的人这么想是可以理解的。但今时今日的人如果还这么想,就太奇怪了。
今天还在为三从一大叫魂的人,你们有没有想过,为啥我们的运动员一到30岁就伤病不断状态下滑(甚至不到30岁就这样),而欧美运动员到了35岁都还在职业生涯巅峰。甚至詹姆斯40岁了还能在奥运会和NBA生龙活虎,42岁的陶乐西也是类似情况。身体没有得到足够保护和休养的运动员,跟得到了足够保护和休养的运动员肯定不一样。为啥运动康复能成为一门学科,为啥好的运动康复师动不动就几百万上千万的年薪,都是有道理的。
我举个例子大家就知道国外那些运动员的专业团队是干啥的了。文班18岁就随里昂拿到了法甲冠军,可是他第二年并没有留在这支球队,而是转会去了法甲中下游的大都会。文班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是他的团队对他身体进行评估后,认为现阶段他不适合打太多比赛。而里昂夺冠后要代表法甲打欧冠,比赛任务重了很多,所以他的团队建议他转会,而他同意了团队的建议,做出了转会的决定。团队是给建议的,而不是来领导球员的。
第三,从实战出发。
军队训练说是从实战出发这没毛病,毕竟士兵很可能一辈子都不会有实战,所以士兵普遍都缺乏实战经验,军队训练把模拟实战上升到核心层次,乃至最重要的训练要素也就很正常了。但运动员的实战机会可太多了,别说运动员,就是爱好者都有大把实战机会,所以体育训练没必要过度强调实战。要实战有的是机会,不用在训练中特意去模拟和强调。当然了,我不是说体育训练没有实战内容,肯定是有的,只不过所占比例和重要性远没有很多人想的重要。在我看来,对于一个运动员来说,专项能力训练才是最重要的,然后是身体恢复性训练,这两大科目才是体育训练的重中之重。
有人说高强度投篮训练就是模拟实战。我想说你见过几场正式比赛的防守像高强度投篮中那么松懈?常见的高强度投篮,要么完全没人防守,要么就是象征性的干扰,哪里有模仿实战的样子?高强度投篮最主要还是针对球员专项能力的训练,即心肺极限下保持投篮准度的能力。球员单打训练也是如此,大部分都是象征性干扰。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投篮训练的重点是培养你的手感,而不是要模仿实战。只要是训练,多少都和实战有关,但要说是特意模拟实战,把实战当作训练的核心,这种训练很少。什么样的训练才是真的把实战当核心?就是陪练真刀真枪的跟球员干的时候,比如单挑,比如队内对抗。
“三从一大”是中国体育界60年代提出的训练指导思想。当时的体育从业者没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把运动训练细化、科学化,无法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训练,于是只能用长期集训以及不断重复的办法来提升水平。这种办法在80年代甚至90年代之前可能是有用的,因为彼时的体育商业化程度偏低,体育产业的规模很小,科学介入体育的程度有限,运动科学等和体育相关的科学尚在起步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凭着感觉去玩命练,是有可能收到奇效的。然而在科学已深度介入体育的现如今,你还要凭着感觉去玩命练,就很难有什么效果了,越是热门项目越是如此。因为一方面越热门的项目,运动员天赋就越高,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越热门的项目科学介入的就越深,训练就越科学。人家的天赋比你高,训练还比你科学,你拿什么跟别人比?
很多人都在大谈恢复三从一大,他们认为现在的球员缺练,所以他们支持恢复,他们甚至认为欧美也是三从一大。但只要是你理解了我前面的内容,你就明白欧美的体育训练模式跟三从一大没啥关系。
三从一大模式和欧美模式的区别:
第一,三从一大是通过长期低级重复来提高水平,而欧美的高强度训练都是短期,短期高强度训练后,是更长时间的低强度恢复训练;
第二,三从一大模式下的高强度训练基本都是一刀切,不管球员身体好坏,大体的训练量都是接近的,而欧美球员的高强度是因人而异;
第三,三从一大中的训练内容和任务都是领导和教练决定的,球员只有执行的权力,而欧美球员的训练内容是由团队建议,球员最终做决定的;
第四,三从一大的训练强度是从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所谓经验得出的,也就是土办法,然后再加上现任教练的一点发挥,而欧美球员的高强度训练是团队对球员身体进行全方位评估后得出的。最典型的就是文班亚马的团队,他的很多训练内容跟其他球员完全不同,都是他的团队针对他的身体特征为了量身定制的训练计划,这和三从一大里根据所谓经验一刀切的上大运动量训练根本不是一回事。
有很多人说现在的三从一大已经很科学了,如果三从一大科学了,那它就不是三从一大了,而是科学训练了。
现代体育所提倡的训练就是要尊重科学尊重专业,而这一切的前提是运动员的团队真的足够专业,在这方面我们和欧美的差距是比较明显的,毕竟我们运动科学起步非常晚,我们到了90年代还是三从一大那一套,根本不重视运动科学。所以现阶段最好的办法就是聘请外国团队来帮助我们的训练,其实我们很早就开始这么做了,现在要做的只是坚持和持续的学习。
科学训练带来的好处中国游泳队、中国网球队、中国短跑队是最清楚的。中国游泳队的进步是从澳洲特训开始的,他们去澳洲找顶级团队为他们制定训练计划,后来直接聘请外国团队为国家队制定训练计划。而以苏炳添为首的中国短跑名将,他们的成绩提升是从去美国找顶级团队制定训练计划开始的,后来也直接聘请外国团队去指导国家队训练。中国网球的起飞则是从球员单飞,聘请外国团队开始的。当中国的游泳队、网球队、短跑队的运动员开始在外国团队指导下训练后,他们的水平也就开始节节攀升。苏炳添在职业生涯末期跑出9秒83的神迹,就是美国田径教练兰迪-亨廷顿以及他团队的功劳。
篮球和足球很难复制游泳、网球、短跑的成功经验,这是因为篮球和足球太热门,运动员的天赋太高,中国篮球和足球都没有好的选拔机制能选出足够天赋的好苗子,尤其是足球。关于这点,我在之前的帖子里就谈过。为什么中国的奥运项目很强,但足球和篮球却搞不好?我们足球运动员的天赋是严重不足的,所以哪怕训练再科学也出不了成绩。篮球运动员天赋不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外线身上,我们的体系无法把中国最好的外线苗子挖掘出来。而我们的游泳、网球、短跑运动员的天赋一直就不错,之前水平低,主要是训练方法不对。后来有了科学的训练方法,游泳、网球、短跑也就起飞了。
另外中国篮球的培养理念也落后了,别人都在打快,都在玩投射,而我们还在内线硬凿。日本男篮的理念是跟上了世界的,这就是为啥日本男篮的整体天赋不如我们,但实力却不逊于我们,甚至已经高于我们的原因。只不过日本受限于身体,世界主流是玩高快灵,他们只能玩小快灵。
中国篮球和足球的主要问题还是在于选拔和专业培训的门槛不够低,导致很多有天赋的小孩无法接受专业培训,再加上培养理念的落后,共同造成了如今中国男篮和男足的困境。
三从一大的三个大问题:
1,不考虑球员意愿。
2,不考虑球员的实际情况。
3,很多训练方法都是缺乏科学论证的土办法和土经验。
郑亮、汤淼、赵蕊蕊的经历最能反应三从一大的这三个问题。
前男排国手郑亮和前女排国手赵蕊蕊都是被盲目的大运动量给废掉的。郑亮有没有反对过大运动量训练我不知道,他那个年代的运动员估计就算反对也不敢说,但赵蕊蕊是明确反对给自己上量的。当初女排在增大训练强度后,赵蕊蕊明显感觉到身体不适,所以向教练提了减量要求,但教练组却否决了。否决的原因是队医在简单对赵蕊蕊进行问询后就根据“经验”得出了对方可以承受大运动量的结论,结果就是赵蕊蕊被练废,提前结束职业生涯。郑亮比赵蕊蕊更惨,他因为早年的大运动量训练落了一身伤病,进而发展成脊髓病变,最终瘫痪。
真正的科学训练会根据球员不同的身体状况制定不同的训练计划,比如文班亚马的团队为他制定的非常特别的训练计划以及训练项目,因人而异才是真正的科学训练。然而三从一大却总喜欢一刀切式的增加训练强度,根本不考虑个体的承受力,这才有了郑亮和赵蕊蕊的悲剧。像郑亮和赵蕊蕊这种身体特别瘦的球员直接被三从一大给弄废了,而有些球员虽然没被废,但也落了一身伤病,等上了年龄后,那些伤病会加倍折磨他们,拄拐的卧床的都有。
汤淼瘫痪主要是错误的训练方式造成的。07年的时候,上海男排先是舟车劳顿8000公里飞到圣彼得堡,然后马不停蹄的出席了当地一系列活动,包括汤淼在内的队员被搞的非常疲惫。可是球队和教练却不顾球员的疲劳和反对,坚持在硬地上进行不科学的背人训练(就是两人背靠背手挽手然后轮流背起对方)。训练中出了意外,汤淼直接头朝下摔倒。因为训练时球员的手是缠在一起的,所以汤淼无法用手部撑地来自救,再加上训练场地是硬地,结果就是他在没有保护的情况下直接撞断了脊椎,进而瘫痪。因为常年不科学的大运动量训练,汤淼的颈椎和腰椎一直就有伤,这可能也是他脊椎会被直接撞断的原因之一。
男排前国手郑亮近照
很多年后赵蕊蕊再遇到昔日的主教练陈忠和,早就释怀的她很大度的原谅了她昔日的师父,两人算是重归于好。而陈忠和之所以再没回到女排主教练的位置,一方面是赵蕊蕊这事必须有人担责,另一方面也是上面意识到三从一大那套不利于女排长远发展。从这点来说,现在的女排姑娘应该感谢赵蕊蕊,正是她的那场事故让女排管理者开始反思三从一大,这才有了更科学的训练。
郎平看望男排前国手汤淼
三从一大,即“从严、从难、从实战出发、坚持大运动量训练”,这些话看上去很有道理,但仔细一想全是槽点。
三从一大看上去好像有点道理,但仔细一想全是槽点
第一,从难从严。
训练的目的是提高,不是追求难度。不是说训练的内容更难,水平提高的就越大。花式运球比普通控运复杂,难度更高,但那玩意儿能提高球员的竞技水平吗?倒着跑步比正着跑步难,难道短跑和中长跑运动员应该倒着练习跑步?训练应该追求适配度而不是难度。
从严也很扯淡,欧美球员水平高,是因为他们从小是在教练的打骂中成长起来的吗?从严这两字让我想起了以前很多价值把孩子送去学校后,会跟老师说该打打该骂骂之类的话,好像这样他们的孩子就能成材。以前的人有时代局限性,觉得吃苦受累就能成材就能出人头地,但现在的人如果还有类似想法就有点奇怪了。严格与否跟是否能成材并没有因果关系,凡是都是过犹不及,太严太松我觉得都有问题。
第二,坚持大运动量训练。
每个运动员的身体情况都是不同的,所以应该根据不同运动员的情况针对性的制定训练计划,而不是一刀切的让所有球员上大运动量。即便是身体非常好的球员,也不该长期进行大运动量训练,因为身体是肉长的,再好也需要恢复和保养。短期高强度训练我是认可的,而且我也觉得是应该的(当然了,强度、时间还是要根据运动员的身体状况来具体评估),很多NBA球员就是这么干的(这也是很多人认为美国也是三从一大的原因,其实根本不是一回事)。但让球员长期坚持大运量训练我是坚决反对的,任何一个有基本运动科学常识的人,都不会认同。长期坚持大运动量训练这套东西,说白了就是60年代一群没有运动科学常识的人没办法制定出更科学的训练方法,于是只能以这种低级重复的方式来训练。那个时代运动科学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就是天方夜谭,所以当时的人这么想是可以理解的。但今时今日的人如果还这么想,就太奇怪了。
今天还在为三从一大叫魂的人,你们有没有想过,为啥我们的运动员一到30岁就伤病不断状态下滑(甚至不到30岁就这样),而欧美运动员到了35岁都还在职业生涯巅峰。甚至詹姆斯40岁了还能在奥运会和NBA生龙活虎,42岁的陶乐西也是类似情况。身体没有得到足够保护和休养的运动员,跟得到了足够保护和休养的运动员肯定不一样。为啥运动康复能成为一门学科,为啥好的运动康复师动不动就几百万上千万的年薪,都是有道理的。
我举个例子大家就知道国外那些运动员的专业团队是干啥的了。文班18岁就随里昂拿到了法甲冠军,可是他第二年并没有留在这支球队,而是转会去了法甲中下游的大都会。文班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是他的团队对他身体进行评估后,认为现阶段他不适合打太多比赛。而里昂夺冠后要代表法甲打欧冠,比赛任务重了很多,所以他的团队建议他转会,而他同意了团队的建议,做出了转会的决定。团队是给建议的,而不是来领导球员的。
第三,从实战出发。
军队训练说是从实战出发这没毛病,毕竟士兵很可能一辈子都不会有实战,所以士兵普遍都缺乏实战经验,军队训练把模拟实战上升到核心层次,乃至最重要的训练要素也就很正常了。但运动员的实战机会可太多了,别说运动员,就是爱好者都有大把实战机会,所以体育训练没必要过度强调实战。要实战有的是机会,不用在训练中特意去模拟和强调。当然了,我不是说体育训练没有实战内容,肯定是有的,只不过所占比例和重要性远没有很多人想的重要。在我看来,对于一个运动员来说,专项能力训练才是最重要的,然后是身体恢复性训练,这两大科目才是体育训练的重中之重。
有人说高强度投篮训练就是模拟实战。我想说你见过几场正式比赛的防守像高强度投篮中那么松懈?常见的高强度投篮,要么完全没人防守,要么就是象征性的干扰,哪里有模仿实战的样子?高强度投篮最主要还是针对球员专项能力的训练,即心肺极限下保持投篮准度的能力。球员单打训练也是如此,大部分都是象征性干扰。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投篮训练的重点是培养你的手感,而不是要模仿实战。只要是训练,多少都和实战有关,但要说是特意模拟实战,把实战当作训练的核心,这种训练很少。什么样的训练才是真的把实战当核心?就是陪练真刀真枪的跟球员干的时候,比如单挑,比如队内对抗。
“三从一大”是中国体育界60年代提出的训练指导思想。当时的体育从业者没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把运动训练细化、科学化,无法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训练,于是只能用长期集训以及不断重复的办法来提升水平。这种办法在80年代甚至90年代之前可能是有用的,因为彼时的体育商业化程度偏低,体育产业的规模很小,科学介入体育的程度有限,运动科学等和体育相关的科学尚在起步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凭着感觉去玩命练,是有可能收到奇效的。然而在科学已深度介入体育的现如今,你还要凭着感觉去玩命练,就很难有什么效果了,越是热门项目越是如此。因为一方面越热门的项目,运动员天赋就越高,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越热门的项目科学介入的就越深,训练就越科学。人家的天赋比你高,训练还比你科学,你拿什么跟别人比?
很多人都在大谈恢复三从一大,他们认为现在的球员缺练,所以他们支持恢复,他们甚至认为欧美也是三从一大。但只要是你理解了我前面的内容,你就明白欧美的体育训练模式跟三从一大没啥关系。
三从一大模式和欧美模式的区别:
第一,三从一大是通过长期低级重复来提高水平,而欧美的高强度训练都是短期,短期高强度训练后,是更长时间的低强度恢复训练;
第二,三从一大模式下的高强度训练基本都是一刀切,不管球员身体好坏,大体的训练量都是接近的,而欧美球员的高强度是因人而异;
第三,三从一大中的训练内容和任务都是领导和教练决定的,球员只有执行的权力,而欧美球员的训练内容是由团队建议,球员最终做决定的;
第四,三从一大的训练强度是从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所谓经验得出的,也就是土办法,然后再加上现任教练的一点发挥,而欧美球员的高强度训练是团队对球员身体进行全方位评估后得出的。最典型的就是文班亚马的团队,他的很多训练内容跟其他球员完全不同,都是他的团队针对他的身体特征为了量身定制的训练计划,这和三从一大里根据所谓经验一刀切的上大运动量训练根本不是一回事。
有很多人说现在的三从一大已经很科学了,如果三从一大科学了,那它就不是三从一大了,而是科学训练了。
现代体育所提倡的训练就是要尊重科学尊重专业,而这一切的前提是运动员的团队真的足够专业,在这方面我们和欧美的差距是比较明显的,毕竟我们运动科学起步非常晚,我们到了90年代还是三从一大那一套,根本不重视运动科学。所以现阶段最好的办法就是聘请外国团队来帮助我们的训练,其实我们很早就开始这么做了,现在要做的只是坚持和持续的学习。
科学训练带来的好处中国游泳队、中国网球队、中国短跑队是最清楚的。中国游泳队的进步是从澳洲特训开始的,他们去澳洲找顶级团队为他们制定训练计划,后来直接聘请外国团队为国家队制定训练计划。而以苏炳添为首的中国短跑名将,他们的成绩提升是从去美国找顶级团队制定训练计划开始的,后来也直接聘请外国团队去指导国家队训练。中国网球的起飞则是从球员单飞,聘请外国团队开始的。当中国的游泳队、网球队、短跑队的运动员开始在外国团队指导下训练后,他们的水平也就开始节节攀升。苏炳添在职业生涯末期跑出9秒83的神迹,就是美国田径教练兰迪-亨廷顿以及他团队的功劳。
篮球和足球很难复制游泳、网球、短跑的成功经验,这是因为篮球和足球太热门,运动员的天赋太高,中国篮球和足球都没有好的选拔机制能选出足够天赋的好苗子,尤其是足球。关于这点,我在之前的帖子里就谈过。为什么中国的奥运项目很强,但足球和篮球却搞不好?我们足球运动员的天赋是严重不足的,所以哪怕训练再科学也出不了成绩。篮球运动员天赋不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外线身上,我们的体系无法把中国最好的外线苗子挖掘出来。而我们的游泳、网球、短跑运动员的天赋一直就不错,之前水平低,主要是训练方法不对。后来有了科学的训练方法,游泳、网球、短跑也就起飞了。
另外中国篮球的培养理念也落后了,别人都在打快,都在玩投射,而我们还在内线硬凿。日本男篮的理念是跟上了世界的,这就是为啥日本男篮的整体天赋不如我们,但实力却不逊于我们,甚至已经高于我们的原因。只不过日本受限于身体,世界主流是玩高快灵,他们只能玩小快灵。
中国篮球和足球的主要问题还是在于选拔和专业培训的门槛不够低,导致很多有天赋的小孩无法接受专业培训,再加上培养理念的落后,共同造成了如今中国男篮和男足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