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搞一个帝王排行榜 1737回复/ 50317482 浏览

全部回帖

收起
引用 @虎扑JR0896822126 发表的:
只看此人

为什么不能,一个上偷周朝,下偷汉,另一个确实有东西 但李世民也不差他,文化贡献,疆域贡献,治世贡献,民族融合,结束隋末乱世,阻止第二次五胡乱华把汉人杀成少数民族,这几天应该是最突出的几点了,可不输刘彻哦

[图片]

查看更多

为什么不能,一个上偷周朝,下偷汉,另一个确实有东西 但李世民也不差他,文化贡献,疆域贡献,治世贡献,民族融合,结束隋末乱世,阻止第二次五胡乱华把汉人杀成少数民族,这几天应该是最突出的几点了,可不输刘彻哦

亮了(2)
回复
查看评论(1)
引用 @黄埔英豪 发表的:
只看此人

判断“贞观之治”的含金量,主要得看那些自耕农和半自耕农活得怎么样。这方面,史学界有很充分的研究可供参考。比如,晏金铭的考据结论是,贞观民众至少需要拿出收成的四分之一交给朝廷:“一家‘课户’,如能拥有耕地五十亩,全年生产粮食(粟或稻米)五十石,每年须无偿地将其中的十一石二斗贡纳给国家,占农业生产收获总量的百分之二十二强,再加上各种杂徭、附加等税,则在百分之二十五以上。这是就正常年景而说的,如遇水旱虫蝗等自然灾害,粮食歉收,那就不是百分之二十五了。至于那些‘受田’二三十亩乃至十亩五亩的贫下户,……他们的赋役负担,则不是全年粮食生产收入的百分二十几,而是百分之三四十甚至五十以上。这样苛重的赋役剥削,显然远远地超过了农民的实际负担能力。……贞观年间‘课户’的负担竟高达全年农业生产收获总量的四分之一以上。难得的‘治世’尚且如此,其它朝代就更不用说了。”另一位学者王士立也得出了相近的数据,且认为余粮只够民众维持最低的生活水准和最简单的再生产需求:“贞观时期……宽乡农民受田百亩,如都种粮食,中常年景一年可得粟百石左右。但是这百石的收获物,约有四分之一要交给国家。……以一家五口计算,岁食米三十六石或粟六十石。除去口粮尚余栗十五石,加上其它副业收人,大致可维持全家穿衣、修理和购置炊具、农具、送往迎来和养生送死等费用。这只是维持最低的生活水平和维持了简单再生产的条件。若遇丰稔,其境况可能要好一点;如遇凶歉,则境况还要差些。受田三十亩的狭乡农民,中常年景只能得粟三十石,加上其它副业收人,除去租调,即使不以庸代役,也只能是糠菜半年粮的生活了。”亦即:所谓“贞观之治”,不过是百姓终于过上了饿不死的日子。《中国赋税史》(2003)中的计算,也很清晰地勾勒出了当时“好的只能勉强维持生活,差的必至破产流亡”的民生实况:“均田、租庸调制下农民负担和农民生活的真实情况如何呢?贞观年间唐太宗到灵口时,见到这里农民一丁授田三十亩,敦煌户籍残卷中各丁授田的平均数,也在三十亩左右或略多,我们按一丁授田三十亩计算。当时的粮食产量,……亩产一般为一石,三十亩共收三十石。丁男为户主的一夫一妇五口之家,主要就是靠这三十石来生活的。这三十石中,……按唐代规定,……所缴租庸调户税地税共为七石七斗五升。三十石收获物在上缴这些租税外,还余二十二石二斗五升。“一夫一妇的五口之家所需口粮,据《唐六典·尚书刑部》所载,……全家五口每日需口粮七升二合,全年共需口粮二十五石九斗二升。但缴纳租税后只剩下二十二石二斗五升,还缺少三石六斗七升,也就是说每年还缺少一个月以上的口粮。何况农民除吃饭以外,还需要种子、农具、肥料等生产资料和衣物往来等日常必不可少的开支,那就更加入不敷出了。……至于像敦煌户籍残卷中所记述的那样,贫苦农民授田数额还要低予三十亩这个平均数,如果一户只能授田十亩、五亩,那是连租调也缴不起的。”亦即:这种吃不饱、饿不死的日子

判断“贞观之治”的含金量,主要得看那些自耕农和半自耕农活得怎么样。

这方面,史学界有很充分的研究可供参考。比如,晏金铭的考据结论是,贞观民众至少需要拿出收成的四分之一交给朝廷:“一家‘课户’,如能拥有耕地五十亩,全年生产粮食(粟或稻米)五十石,每年须无偿地将其中的十一石二斗贡纳给国家,占农业生产收获总量的百分之二十二强,再加上各种杂徭、附加等税,则在百分之二十五以上。这是就正常年景而说的,如遇水旱虫蝗等自然灾害,粮食歉收,那就不是百分之二十五了。至于那些‘受田’二三十亩乃至十亩五亩的贫下户,……他们的赋役负担,则不是全年粮食生产收入的百分二十几,而是百分之三四十甚至五十以上。这样苛重的赋役剥削,显然远远地超过了农民的实际负担能力。……贞观年间‘课户’的负担竟高达全年农业生产收获总量的四分之一以上。难得的‘治世’尚且如此,其它朝代就更不用说了。”另一位学者王士立也得出了相近的数据,且认为余粮只够民众维持最低的生活水准和最简单的再生产需求:“贞观时期……宽乡农民受田百亩,如都种粮食,中常年景一年可得粟百石左右。但是这百石的收获物,约有四分之一要交给国家。……以一家五口计算,岁食米三十六石或粟六十石。除去口粮尚余栗十五石,加上其它副业收人,大致可维持全家穿衣、修理和购置炊具、农具、送往迎来和养生送死等费用。这只是维持最低的生活水平和维持了简单再生产的条件。若遇丰稔,其境况可能要好一点;如遇凶歉,则境况还要差些。受田三十亩的狭乡农民,中常年景只能得粟三十石,加上其它副业收人,除去租调,即使不以庸代役,也只能是糠菜半年粮的生活了。”亦即:所谓“贞观之治”,不过是百姓终于过上了饿不死的日子。

《中国赋税史》(2003)中的计算,也很清晰地勾勒出了当时“好的只能勉强维持生活,差的必至破产流亡”的民生实况:

“均田、租庸调制下农民负担和农民生活的真实情况如何呢?贞观年间唐太宗到灵口时,见到这里农民一丁授田三十亩,敦煌户籍残卷中各丁授田的平均数,也在三十亩左右或略多,我们按一丁授田三十亩计算。当时的粮食产量,……亩产一般为一石,三十亩共收三十石。丁男为户主的一夫一妇五口之家,主要就是靠这三十石来生活的。这三十石中,……按唐代规定,……所缴租庸调户税地税共为七石七斗五升。三十石收获物在上缴这些租税外,还余二十二石二斗五升。

“一夫一妇的五口之家所需口粮,据《唐六典·尚书刑部》所载,……全家五口每日需口粮七升二合,全年共需口粮二十五石九斗二升。但缴纳租税后只剩下二十二石二斗五升,还缺少三石六斗七升,也就是说每年还缺少一个月以上的口粮。何况农民除吃饭以外,还需要种子、农具、肥料等生产资料和衣物往来等日常必不可少的开支,那就更加入不敷出了。……至于像敦煌户籍残卷中所记述的那样,贫苦农民授田数额还要低予三十亩这个平均数,如果一户只能授田十亩、五亩,那是连租调也缴不起的。”

亦即:这种吃不饱、饿不死的日子

贞观之治达到一个高度,越往后人们越望之弥高,
无法超越。这23年会成为1300年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标杆。成为1300多年来我们的一个民族情结,具有了所有人仰望的高度。一个人与一个时代不期而遇。一个时代因一个人而登上历史的巅峰,一个人因一个时代而名垂千古。 ——孟宪实

贞观之治达到一个高度,越往后人们越望之弥高,
无法超越。这23年会成为1300年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标杆。成为1300多年来我们的一个民族情结,具有了所有人仰望的高度。一个人与一个时代不期而遇。一个时代因一个人而登上历史的巅峰,一个人因一个时代而名垂千古。 ——孟宪实

亮了(0)
回复
查看评论(2)
引用 @黄埔英豪 发表的:
只看此人

台湾学者吴章铨对唐初民生的研究结论,也大体如此:“(唐初)平常人家耕地三十余亩,可以养活三四口,家庭人口再多,便要忍饥耐寒了。如果所耕的是上好田地,土地生产力好,那就宽裕些,如果是贫瘠田,就很难支持。”其实,贞观君臣也很清楚,自己造出的“贞观之治”的含金量。贞观四年,李世民“狩于鹿苑,见野人多褴褛”,发现很多穷人连衣服都穿不起。贞观五年,李世民拟修造洛阳宫,民部尚书戴胄上奏,批评朝廷赋役繁重,沉痛说道:“九成作役,余丁向尽……乱离甫尔,户口单弱,一人就役,举家便废……。入军者督其戎仗,从役者责其糇粮,尽室经营,多不能济。”大意是:陛下修筑九成宫,把征兵役后剩余的民间壮丁全征完了,百姓家中有一个人去服役,全家生计就要陷入困顿。服兵役要自己准备器具,服徭役要自己准备粮食,举全家之力,也没法置办齐备。贞观六年,李世民心痒难耐想要去泰山封禅,魏征劝阻他不要搞事,理由是:从伊水和洛水往东,一直到泰山、东海,“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远不是什么天下大治的景象。贞观十一年,李世民往怀州游猎。有人上奏,批评朝廷长期勒令“山东众丁”营造宫苑,还说如今的徭役“不下隋时”,可与暴隋相比,怀州、洛阳以东“残人不堪其命”,老百姓都要活不下去了。太宗对着侍臣发怒,说这种批评是在诋毁君王,“有似咒诅”,与诅咒一个性质。同年,还有侍御史马周上奏说,本朝人口不及隋朝的十分之一,但征发徭役却不遑多让,“供官徭役,道路相继,兄去弟还,首尾不绝,远者往来,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无休时”,老百姓被朝廷的徭役折磨得死去活来,“臣每访问,四五年来,百姓颇有怨嗟之言,以陛下不存养之”——我下基层调查,底层百姓对朝廷怨声载道,认为陛下你根本不在乎他们的死活。贞观十三年,李世民执意发兵攻打高昌,河西百姓全都遭了秧,“飞刍挽栗,十室九空,数郡萧然,五年不复”,百姓或死于徭役,或为逃避徭役而成为流民,总之是被朝廷逼到了十室九空的地步。也是在这一年,魏征上奏批评李世民的爱民之心不能有始有终,“顷年以来,天下疲于徭役,关中之人,劳弊尤甚”,百姓被朝廷的徭役弄得精疲力尽,关中百姓尤其惨,“脱因水旱,谷麦不收,恐百姓之心,不能如前日之宁帖”——如果遇上水旱之灾,作物歉收,吃不上饭,恐怕会有人起来造反。也是在这一年,史书记载,“吴楚巴蜀之地二十八州饥,人相食”。贞观十五年,房玄龄,高士廉路上遇到少府少监窦德素,询问为什么又在修太极宫北门。窦把二人的询问上报给李世民,李世民大怒,对着房玄龄,高士廉大骂“关你屁事”(何预君事),此后,“朝臣都不论事”,众人缄默不言。贞观十六年,李世民下发诏书:“自今有自伤残者,据法加罪,仍从赋役。隋末赋役重数,人往往自折肢体体,谓之‘福手’、‘福足’,至是遗风犹存,故禁之。”大意是:自今往后,再有百姓胆敢弄断自己的手足,以求逃避朝廷的赋役,不但要依法治罪,赋役也不能因为残疾而免除。李世民在诏书里把民众自残手足归咎于“隋末遗风”,当然纯属狡辩,如吕思勉所言:“是时役苟不重,民安肯自伤残?如果不是朝廷的赋役逼得百姓活不下去,谁会狠得下心来自残手足?如果不是民间自残手足的现象已经很严重,李世民也不至于下这样的诏书。贞观二十二年,李世民准备二次进攻高丽,征发剑南道民众造船,民众欲用钱来代替劳役,结果“州县督迫严急,民至卖田宅、鬻子女不能供,谷价踊贵,剑外骚然”——卖房子卖田产卖儿女,也没法缴足朝廷所定的役钱,只有外逃一途,民众外逃,无人耕种,粮价随之暴涨,社会遂陷入骚乱动荡,同年,因不堪赋役,“眉、邛、雅三州”民众起来造反。贞观二十三年夏,李世民死。略言之,终贞观之世,民众始终处于一种饿不死、活不起的困顿境遇。而这,又与李世民所信奉的“百姓无事则易骄,劳役则易使”的理念直接相关——贞观十三年,魏征在进谏时说:“陛下这些年来一直滥用民力,而且还振振有词,说什么'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这是什么歪理!”

台湾学者吴章铨对唐初民生的研究结论,也大体如此:



“(唐初)平常人家耕地三十余亩,可以养活三四口,家庭人口再多,便要忍饥耐寒了。如果所耕的是上好田地,土地生产力好,那就宽裕些,如果是贫瘠田,就很难支持。”

其实,贞观君臣也很清楚,自己造出的“贞观之治”的含金量。

贞观四年,李世民“狩于鹿苑,见野人多褴褛”,发现很多穷人连衣服都穿不起。

贞观五年,李世民拟修造洛阳宫,民部尚书戴胄上奏,批评朝廷赋役繁重,沉痛说道:“九成作役,余丁向尽……乱离甫尔,户口单弱,一人就役,举家便废……。入军者督其戎仗,从役者责其糇粮,尽室经营,多不能济。”

大意是:陛下修筑九成宫,把征兵役后剩余的民间壮丁全征完了,百姓家中有一个人去服役,全家生计就要陷入困顿。服兵役要自己准备器具,服徭役要自己准备粮食,举全家之力,也没法置办齐备。

贞观六年,李世民心痒难耐想要去泰山封禅,魏征劝阻他不要搞事,理由是:从伊水和洛水往东,一直到泰山、东海,“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远不是什么天下大治的景象。

贞观十一年,李世民往怀州游猎。有人上奏,批评朝廷长期勒令“山东众丁”营造宫苑,还说如今的徭役“不下隋时”,可与暴隋相比,怀州、洛阳以东“残人不堪其命”,老百姓都要活不下去了。太宗对着侍臣发怒,说这种批评是在诋毁君王,“有似咒诅”,与诅咒一个性质。

同年,还有侍御史马周上奏说,本朝人口不及隋朝的十分之一,但征发徭役却不遑多让,“供官徭役,道路相继,兄去弟还,首尾不绝,远者往来,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无休时”,老百姓被朝廷的徭役折磨得死去活来,“臣每访问,四五年来,百姓颇有怨嗟之言,以陛下不存养之”——我下基层调查,底层百姓对朝廷怨声载道,认为陛下你根本不在乎他们的死活。

贞观十三年,李世民执意发兵攻打高昌,河西百姓全都遭了秧,“飞刍挽栗,十室九空,数郡萧然,五年不复”,百姓或死于徭役,或为逃避徭役而成为流民,总之是被朝廷逼到了十室九空的地步。

也是在这一年,魏征上奏批评李世民的爱民之心不能有始有终,“顷年以来,天下疲于徭役,关中之人,劳弊尤甚”,百姓被朝廷的徭役弄得精疲力尽,关中百姓尤其惨,“脱因水旱,谷麦不收,恐百姓之心,不能如前日之宁帖”——如果遇上水旱之灾,作物歉收,吃不上饭,恐怕会有人起来造反。

也是在这一年,史书记载,“吴楚巴蜀之地二十八州饥,人相食”。

贞观十五年,房玄龄,高士廉路上遇到少府少监窦德素,询问为什么又在修太极宫北门。窦把二人的询问上报给李世民,李世民大怒,对着房玄龄,高士廉大骂“关你屁事”(何预君事),此后,“朝臣都不论事”,众人缄默不言。

贞观十六年,李世民下发诏书:“自今有自伤残者,据法加罪,仍从赋役。隋末赋役重数,人往往自折肢体体,谓之‘福手’、‘福足’,至是遗风犹存,故禁之。”大意是:自今往后,再有百姓胆敢弄断自己的手足,以求逃避朝廷的赋役,不但要依法治罪,赋役也不能因为残疾而免除。李世民在诏书里把民众自残手足归咎于“隋末遗风”,当然纯属狡辩,如吕思勉所言:

“是时役苟不重,民安肯自伤残?

如果不是朝廷的赋役逼得百姓活不下去,谁会狠得下心来自残手足?如果不是民间自残手足的现象已经很严重,李世民也不至于下这样的诏书。

贞观二十二年,李世民准备二次进攻高丽,征发剑南道民众造船,民众欲用钱来代替劳役,结果“州县督迫严急,民至卖田宅、鬻子女不能供,谷价踊贵,剑外骚然”——卖房子卖田产卖儿女,也没法缴足朝廷所定的役钱,只有外逃一途,民众外逃,无人耕种,粮价随之暴涨,社会遂陷入骚乱动荡,同年,因不堪赋役,“眉、邛、雅三州”民众起来造反。

贞观二十三年夏,李世民死。

略言之,终贞观之世,民众始终处于一种饿不死、活不起的困顿境遇。而这,又与李世民所信奉的“百姓无事则易骄,劳役则易使”的理念直接相关——贞观十三年,魏征在进谏时说:“陛下这些年来一直滥用民力,而且还振振有词,说什么'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这是什么歪理!”

贞观之治达到一个高度,越往后人们越望之弥高,
无法超越。这23年会成为1300年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标杆。成为1300多年来我们的一个民族情结,具有了所有人仰望的高度。一个人与一个时代不期而遇。一个时代因一个人而登上历史的巅峰,一个人因一个时代而名垂千古。 ——孟宪实

贞观之治达到一个高度,越往后人们越望之弥高,
无法超越。这23年会成为1300年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标杆。成为1300多年来我们的一个民族情结,具有了所有人仰望的高度。一个人与一个时代不期而遇。一个时代因一个人而登上历史的巅峰,一个人因一个时代而名垂千古。 ——孟宪实

亮了(0)
回复
查看评论(1)
引用 @通过篮球看心理 发表的:
只看此人

黑朱元璋那是因为他杀当官的 历史是当官的写的老朱的功绩没得说第一诟病就是手腕太硬了第二就是杀功臣(这个是硬黑的 有人做过统计 开国有爵位的善终70% 只是公爵基本都杀光了第三军屯第四选后人选的不咋地

黑朱元璋那是因为他杀当官的 历史是当官的写的
老朱的功绩没得说
第一诟病就是手腕太硬了
第二就是杀功臣(这个是硬黑的 有人做过统计 开国有爵位的善终70% 只是公爵基本都杀光了
第三军屯
第四选后人选的不咋地

开历史倒车你在给他洗啥?而且他哪来的功绩?

开历史倒车你在给他洗啥?而且他哪来的功绩?

亮了(0)
回复
查看评论(1)
引用 @杨国兵 发表的:
只看此人

不谈能力只论影响力,李二是不是这几人中对中华文明历史影响力最低的?1.秦始皇:灭书同文,车同轨,形式上统一全国2.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官营,实现政治经济乃至文化上的真正的大一统,并形成了中国民族的主体民族——汉族3.隋文帝:结束近三百年乱世重新统一全国,三省六部制沿用千年,科举制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影响千年4.朱元璋:驱除胡虏,恢复中华。清承明制,他制定的一系列制度影响明清近600年历史5.康熙:利用联姻和宗教实控蒙藏地区,收复台湾(意义重大,懂得都懂)对当代中国意义重大

不谈能力只论影响力,李二是不是这几人中对中华文明历史影响力最低的?

1.秦始皇:灭书同文,车同轨,形式上统一全国

2.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官营,实现政治经济乃至文化上的真正的大一统,并形成了中国民族的主体民族——汉族

3.隋文帝:结束近三百年乱世重新统一全国,三省六部制沿用千年,科举制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影响千年

4.朱元璋:驱除胡虏,恢复中华。清承明制,他制定的一系列制度影响明清近600年历史

5.康熙:利用联姻和宗教实控蒙藏地区,收复台湾(意义重大,懂得都懂)对当代中国意义重大

别的都可以,杨坚还是算了

别的都可以,杨坚还是算了

亮了(3)
回复
查看评论(1)
引用 @挥剑问秦 发表的:
只看此人

[图片]

[图片]

查看更多

你发个营销号文章干嘛

你发个营销号文章干嘛

亮了(2)
回复
引用 @虎扑JR0130922378 发表的:
只看此人

别的都可以,杨坚还是算了

别的都可以,杨坚还是算了

朱元璋也算了吧,网庙主祭,虚空神一个

朱元璋也算了吧,网庙主祭,虚空神一个

亮了(2)
回复
查看评论(3)
引用 @虎扑JR0896822126 发表的:
只看此人

唐太宗成了历代雄主难以企及的大材;‘贞观之治’成了大治,成了历代各种大治中最脍炙人口的大治。” ——黎东方

唐太宗成了历代雄主难以企及的大材;‘贞观之治’成了大治,成了历代各种大治中最脍炙人口的大治。” ——黎东方

在贞观年间漫长的进谏与纳谏游戏中,李世民与他的臣僚们变得越来越形式主义。大臣们极力想要压抑太宗的私欲,将他纳入“内圣外王”的正确轨道,所以频繁进谏。李世民则几乎逢谏必纳,对进谏者无不大加赏赐,但在行动上却几乎没有什么改观。奖赏了谏臣之后,他想去游猎,仍然会去;他想修筑新的别宫,仍然会修。

追溯起来,这场纳谏游戏,其实是从玄武门事变后开始的。事变后的李世民,急于重塑自己的帝位合法性,遂与怀有“内圣外王”理想的知识分子们一拍即合,开启了一场“从谏如流”的表演秀——李世民不断地纳谏,不断地奖赏进谏者,但对于执行进谏的内容,一直兴趣索然。

随着在位时间的久长,帝位的合法性问题渐渐变得不是问题(至少已经弱化),李世民开始不想玩这种游戏了。

内心深处,李世民不想再玩从谏如流的游戏,但同时他又很在乎自己的历史形像,多次违制向史官索求关于自己的历史记录——贞观九年,他希望能够阅读国史,结果被谏议大夫朱子奢抵制了回去;贞观十三年,他又询问褚遂良自己起居注里的具体内容,担心里面记载了自己的缺点……最终,他如愿以偿从房玄龄手里看到了国史,并对撰史工作给出了“重要指示”。

这种纠结,将贞观时代的李世民变成了一位演员。他对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做出了刻意的修饰。他不止一次地通过与臣僚们对话的方式,塑造出自己生活简朴、爱惜民力的光辉形象。在这些令人感动不已的对话背后,九成宫、大明宫、飞山宫、襄城宫……也正同时破土动工。九成宫被舆论指责修建得过于华丽,他下令将其摧毁;襄城宫同样被摧毁,原因却是修出来后不合自己的心意。

贞观二十余年,李世民接受了太多的进谏。然而接受是一回事,执行又是另一回事,大多数的进谏最后并没有得到贯彻。当他在朝堂之上充分展示自己虚怀若谷的帝王风度,当他对犯颜直谏的宽容被史官们载入实录之中后,很快他就忘记了谏言的具体内容。

对李世民而言,重要的是接受进谏,而不是接受进谏的内容 。

在贞观年间漫长的进谏与纳谏游戏中,李世民与他的臣僚们变得越来越形式主义。大臣们极力想要压抑太宗的私欲,将他纳入“内圣外王”的正确轨道,所以频繁进谏。李世民则几乎逢谏必纳,对进谏者无不大加赏赐,但在行动上却几乎没有什么改观。奖赏了谏臣之后,他想去游猎,仍然会去;他想修筑新的别宫,仍然会修。

追溯起来,这场纳谏游戏,其实是从玄武门事变后开始的。事变后的李世民,急于重塑自己的帝位合法性,遂与怀有“内圣外王”理想的知识分子们一拍即合,开启了一场“从谏如流”的表演秀——李世民不断地纳谏,不断地奖赏进谏者,但对于执行进谏的内容,一直兴趣索然。

随着在位时间的久长,帝位的合法性问题渐渐变得不是问题(至少已经弱化),李世民开始不想玩这种游戏了。

内心深处,李世民不想再玩从谏如流的游戏,但同时他又很在乎自己的历史形像,多次违制向史官索求关于自己的历史记录——贞观九年,他希望能够阅读国史,结果被谏议大夫朱子奢抵制了回去;贞观十三年,他又询问褚遂良自己起居注里的具体内容,担心里面记载了自己的缺点……最终,他如愿以偿从房玄龄手里看到了国史,并对撰史工作给出了“重要指示”。

这种纠结,将贞观时代的李世民变成了一位演员。他对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做出了刻意的修饰。他不止一次地通过与臣僚们对话的方式,塑造出自己生活简朴、爱惜民力的光辉形象。在这些令人感动不已的对话背后,九成宫、大明宫、飞山宫、襄城宫……也正同时破土动工。九成宫被舆论指责修建得过于华丽,他下令将其摧毁;襄城宫同样被摧毁,原因却是修出来后不合自己的心意。

贞观二十余年,李世民接受了太多的进谏。然而接受是一回事,执行又是另一回事,大多数的进谏最后并没有得到贯彻。当他在朝堂之上充分展示自己虚怀若谷的帝王风度,当他对犯颜直谏的宽容被史官们载入实录之中后,很快他就忘记了谏言的具体内容。

对李世民而言,重要的是接受进谏,而不是接受进谏的内容 。

亮了(2)
回复
引用 @虎扑JR0896822126 发表的:
只看此人

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毛泽东还在你在说这位?

[图片]

查看更多

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毛泽东
还在你在说这位?

而且总统山是西方的观点,拿来对着中国帝王进行排列,可见是多么愚蠢+无知。
美国二百年历史能和中华五千年比?
中华文明从黄河流域拓展到长江,再到完成蒙藏新东北在内的大一统,不是简单的人家一句话就能概括的。
你了解多少历史?知道什么叫做封建制?什么叫做儒家思想?中华民族能完成统一的内核是什么?
为什么要叫中华人民共和国。

而且总统山是西方的观点,拿来对着中国帝王进行排列,可见是多么愚蠢+无知。
美国二百年历史能和中华五千年比?
中华文明从黄河流域拓展到长江,再到完成蒙藏新东北在内的大一统,不是简单的人家一句话就能概括的。
你了解多少历史?知道什么叫做封建制?什么叫做儒家思想?中华民族能完成统一的内核是什么?
为什么要叫中华人民共和国。

亮了(0)
回复
引用 @虎扑JR0896822126 发表的:
只看此人

朱元璋也算了吧,网庙主祭,虚空神一个

朱元璋也算了吧,网庙主祭,虚空神一个

网庙主祭应该是李二吧?

网庙主祭应该是李二吧?

亮了(4)
回复
查看评论(2)
引用 @虎扑JR0896822126 发表的:
只看此人

贞观之治达到一个高度,越往后人们越望之弥高,无法超越。这23年会成为1300年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标杆。成为1300多年来我们的一个民族情结,具有了所有人仰望的高度。一个人与一个时代不期而遇。一个时代因一个人而登上历史的巅峰,一个人因一个时代而名垂千古。 ——孟宪实

贞观之治达到一个高度,越往后人们越望之弥高,
无法超越。这23年会成为1300年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标杆。成为1300多年来我们的一个民族情结,具有了所有人仰望的高度。一个人与一个时代不期而遇。一个时代因一个人而登上历史的巅峰,一个人因一个时代而名垂千古。 ——孟宪实

在贞观年间漫长的进谏与纳谏游戏中,李世民与他的臣僚们变得越来越形式主义。大臣们极力想要压抑太宗的私欲,将他纳入“内圣外王”的正确轨道,所以频繁进谏。李世民则几乎逢谏必纳,对进谏者无不大加赏赐,但在行动上却几乎没有什么改观。奖赏了谏臣之后,他想去游猎,仍然会去;他想修筑新的别宫,仍然会修。

追溯起来,这场纳谏游戏,其实是从玄武门事变后开始的。事变后的李世民,急于重塑自己的帝位合法性,遂与怀有“内圣外王”理想的知识分子们一拍即合,开启了一场“从谏如流”的表演秀——李世民不断地纳谏,不断地奖赏进谏者,但对于执行进谏的内容,一直兴趣索然。

随着在位时间的久长,帝位的合法性问题渐渐变得不是问题(至少已经弱化),李世民开始不想玩这种游戏了。

内心深处,李世民不想再玩从谏如流的游戏,但同时他又很在乎自己的历史形像,多次违制向史官索求关于自己的历史记录——贞观九年,他希望能够阅读国史,结果被谏议大夫朱子奢抵制了回去;贞观十三年,他又询问褚遂良自己起居注里的具体内容,担心里面记载了自己的缺点……最终,他如愿以偿从房玄龄手里看到了国史,并对撰史工作给出了“重要指示”。

这种纠结,将贞观时代的李世民变成了一位演员。他对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做出了刻意的修饰。他不止一次地通过与臣僚们对话的方式,塑造出自己生活简朴、爱惜民力的光辉形象。在这些令人感动不已的对话背后,九成宫、大明宫、飞山宫、襄城宫……也正同时破土动工。九成宫被舆论指责修建得过于华丽,他下令将其摧毁;襄城宫同样被摧毁,原因却是修出来后不合自己的心意。

贞观二十余年,李世民接受了太多的进谏。然而接受是一回事,执行又是另一回事,大多数的进谏最后并没有得到贯彻。当他在朝堂之上充分展示自己虚怀若谷的帝王风度,当他对犯颜直谏的宽容被史官们载入实录之中后,很快他就忘记了谏言的具体内容。

对李世民而言,重要的是接受进谏,而不是接受进谏的内容 。

在贞观年间漫长的进谏与纳谏游戏中,李世民与他的臣僚们变得越来越形式主义。大臣们极力想要压抑太宗的私欲,将他纳入“内圣外王”的正确轨道,所以频繁进谏。李世民则几乎逢谏必纳,对进谏者无不大加赏赐,但在行动上却几乎没有什么改观。奖赏了谏臣之后,他想去游猎,仍然会去;他想修筑新的别宫,仍然会修。

追溯起来,这场纳谏游戏,其实是从玄武门事变后开始的。事变后的李世民,急于重塑自己的帝位合法性,遂与怀有“内圣外王”理想的知识分子们一拍即合,开启了一场“从谏如流”的表演秀——李世民不断地纳谏,不断地奖赏进谏者,但对于执行进谏的内容,一直兴趣索然。

随着在位时间的久长,帝位的合法性问题渐渐变得不是问题(至少已经弱化),李世民开始不想玩这种游戏了。

内心深处,李世民不想再玩从谏如流的游戏,但同时他又很在乎自己的历史形像,多次违制向史官索求关于自己的历史记录——贞观九年,他希望能够阅读国史,结果被谏议大夫朱子奢抵制了回去;贞观十三年,他又询问褚遂良自己起居注里的具体内容,担心里面记载了自己的缺点……最终,他如愿以偿从房玄龄手里看到了国史,并对撰史工作给出了“重要指示”。

这种纠结,将贞观时代的李世民变成了一位演员。他对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做出了刻意的修饰。他不止一次地通过与臣僚们对话的方式,塑造出自己生活简朴、爱惜民力的光辉形象。在这些令人感动不已的对话背后,九成宫、大明宫、飞山宫、襄城宫……也正同时破土动工。九成宫被舆论指责修建得过于华丽,他下令将其摧毁;襄城宫同样被摧毁,原因却是修出来后不合自己的心意。

贞观二十余年,李世民接受了太多的进谏。然而接受是一回事,执行又是另一回事,大多数的进谏最后并没有得到贯彻。当他在朝堂之上充分展示自己虚怀若谷的帝王风度,当他对犯颜直谏的宽容被史官们载入实录之中后,很快他就忘记了谏言的具体内容。

对李世民而言,重要的是接受进谏,而不是接受进谏的内容 。

亮了(2)
回复
查看评论(1)
引用 @虎扑JR0896822126 发表的:
只看此人

朱元璋也算了吧,网庙主祭,虚空神一个

朱元璋也算了吧,网庙主祭,虚空神一个

没所谓,你开心就好。杨坚得国之容易,基础之扎实,手段之下作,综合下来历代皇帝无人能出其右,结果呢?

没所谓,你开心就好。杨坚得国之容易,基础之扎实,手段之下作,综合下来历代皇帝无人能出其右,结果呢?

亮了(2)
回复

搞粉圈是真傻逼

搞粉圈是真傻逼

亮了(0)
回复
引用 @虎扑JR0896822126 发表的:
只看此人

贞观之治达到一个高度,越往后人们越望之弥高,无法超越。这23年会成为1300年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标杆。成为1300多年来我们的一个民族情结,具有了所有人仰望的高度。一个人与一个时代不期而遇。一个时代因一个人而登上历史的巅峰,一个人因一个时代而名垂千古。 ——孟宪实

贞观之治达到一个高度,越往后人们越望之弥高,
无法超越。这23年会成为1300年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标杆。成为1300多年来我们的一个民族情结,具有了所有人仰望的高度。一个人与一个时代不期而遇。一个时代因一个人而登上历史的巅峰,一个人因一个时代而名垂千古。 ——孟宪实

判断“贞观之治”的含金量,主要得看那些自耕农和半自耕农活得怎么样。

这方面,史学界有很充分的研究可供参考。比如,晏金铭的考据结论是,贞观民众至少需要拿出收成的四分之一交给朝廷:“一家‘课户’,如能拥有耕地五十亩,全年生产粮食(粟或稻米)五十石,每年须无偿地将其中的十一石二斗贡纳给国家,占农业生产收获总量的百分之二十二强,再加上各种杂徭、附加等税,则在百分之二十五以上。这是就正常年景而说的,如遇水旱虫蝗等自然灾害,粮食歉收,那就不是百分之二十五了。至于那些‘受田’二三十亩乃至十亩五亩的贫下户,……他们的赋役负担,则不是全年粮食生产收入的百分二十几,而是百分之三四十甚至五十以上。这样苛重的赋役剥削,显然远远地超过了农民的实际负担能力。……贞观年间‘课户’的负担竟高达全年农业生产收获总量的四分之一以上。难得的‘治世’尚且如此,其它朝代就更不用说了。”另一位学者王士立也得出了相近的数据,且认为余粮只够民众维持最低的生活水准和最简单的再生产需求:“贞观时期……宽乡农民受田百亩,如都种粮食,中常年景一年可得粟百石左右。但是这百石的收获物,约有四分之一要交给国家。……以一家五口计算,岁食米三十六石或粟六十石。除去口粮尚余栗十五石,加上其它副业收人,大致可维持全家穿衣、修理和购置炊具、农具、送往迎来和养生送死等费用。这只是维持最低的生活水平和维持了简单再生产的条件。若遇丰稔,其境况可能要好一点;如遇凶歉,则境况还要差些。受田三十亩的狭乡农民,中常年景只能得粟三十石,加上其它副业收人,除去租调,即使不以庸代役,也只能是糠菜半年粮的生活了。”亦即:所谓“贞观之治”,不过是百姓终于过上了饿不死的日子。

《中国赋税史》(2003)中的计算,也很清晰地勾勒出了当时“好的只能勉强维持生活,差的必至破产流亡”的民生实况:

“均田、租庸调制下农民负担和农民生活的真实情况如何呢?贞观年间唐太宗到灵口时,见到这里农民一丁授田三十亩,敦煌户籍残卷中各丁授田的平均数,也在三十亩左右或略多,我们按一丁授田三十亩计算。当时的粮食产量,……亩产一般为一石,三十亩共收三十石。丁男为户主的一夫一妇五口之家,主要就是靠这三十石来生活的。这三十石中,……按唐代规定,……所缴租庸调户税地税共为七石七斗五升。三十石收获物在上缴这些租税外,还余二十二石二斗五升。

“一夫一妇的五口之家所需口粮,据《唐六典·尚书刑部》所载,……全家五口每日需口粮七升二合,全年共需口粮二十五石九斗二升。但缴纳租税后只剩下二十二石二斗五升,还缺少三石六斗七升,也就是说每年还缺少一个月以上的口粮。何况农民除吃饭以外,还需要种子、农具、肥料等生产资料和衣物往来等日常必不可少的开支,那就更加入不敷出了。……至于像敦煌户籍残卷中所记述的那样,贫苦农民授田数额还要低予三十亩这个平均数,如果一户只能授田十亩、五亩,那是连租调也缴不起的。”

亦即:这种吃不饱、饿不死的日子

台湾学者吴章铨对唐初民生的研究结论,也大体如此:



“(唐初)平常人家耕地三十余亩,可以养活三四口,家庭人口再多,便要忍饥耐寒了。如果所耕的是上好田地,土地生产力好,那就宽裕些,如果是贫瘠田,就很难支持。”

其实,贞观君臣也很清楚,自己造出的“贞观之治”的含金量。

贞观四年,李世民“狩于鹿苑,见野人多褴褛”,发现很多穷人连衣服都穿不起。

贞观五年,李世民拟修造洛阳宫,民部尚书戴胄上奏,批评朝廷赋役繁重,沉痛说道:“九成作役,余丁向尽……乱离甫尔,户口单弱,一人就役,举家便废……。入军者督其戎仗,从役者责其糇粮,尽室经营,多不能济。”

大意是:陛下修筑九成宫,把征兵役后剩余的民间壮丁全征完了,百姓家中有一个人去服役,全家生计就要陷入困顿。服兵役要自己准备器具,服徭役要自己准备粮食,举全家之力,也没法置办齐备。

贞观六年,李世民心痒难耐想要去泰山封禅,魏征劝阻他不要搞事,理由是:从伊水和洛水往东,一直到泰山、东海,“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远不是什么天下大治的景象。

贞观十一年,李世民往怀州游猎。有人上奏,批评朝廷长期勒令“山东众丁”营造宫苑,还说如今的徭役“不下隋时”,可与暴隋相比,怀州、洛阳以东“残人不堪其命”,老百姓都要活不下去了。太宗对着侍臣发怒,说这种批评是在诋毁君王,“有似咒诅”,与诅咒一个性质。

同年,还有侍御史马周上奏说,本朝人口不及隋朝的十分之一,但征发徭役却不遑多让,“供官徭役,道路相继,兄去弟还,首尾不绝,远者往来,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无休时”,老百姓被朝廷的徭役折磨得死去活来,“臣每访问,四五年来,百姓颇有怨嗟之言,以陛下不存养之”——我下基层调查,底层百姓对朝廷怨声载道,认为陛下你根本不在乎他们的死活。

贞观十三年,李世民执意发兵攻打高昌,河西百姓全都遭了秧,“飞刍挽栗,十室九空,数郡萧然,五年不复”,百姓或死于徭役,或为逃避徭役而成为流民,总之是被朝廷逼到了十室九空的地步。

也是在这一年,魏征上奏批评李世民的爱民之心不能有始有终,“顷年以来,天下疲于徭役,关中之人,劳弊尤甚”,百姓被朝廷的徭役弄得精疲力尽,关中百姓尤其惨,“脱因水旱,谷麦不收,恐百姓之心,不能如前日之宁帖”——如果遇上水旱之灾,作物歉收,吃不上饭,恐怕会有人起来造反。

也是在这一年,史书记载,“吴楚巴蜀之地二十八州饥,人相食”。

贞观十五年,房玄龄,高士廉路上遇到少府少监窦德素,询问为什么又在修太极宫北门。窦把二人的询问上报给李世民,李世民大怒,对着房玄龄,高士廉大骂“关你屁事”(何预君事),此后,“朝臣都不论事”,众人缄默不言。

贞观十六年,李世民下发诏书:“自今有自伤残者,据法加罪,仍从赋役。隋末赋役重数,人往往自折肢体体,谓之‘福手’、‘福足’,至是遗风犹存,故禁之。”大意是:自今往后,再有百姓胆敢弄断自己的手足,以求逃避朝廷的赋役,不但要依法治罪,赋役也不能因为残疾而免除。李世民在诏书里把民众自残手足归咎于“隋末遗风”,当然纯属狡辩,如吕思勉所言:

“是时役苟不重,民安肯自伤残?

如果不是朝廷的赋役逼得百姓活不下去,谁会狠得下心来自残手足?如果不是民间自残手足的现象已经很严重,李世民也不至于下这样的诏书。

贞观二十二年,李世民准备二次进攻高丽,征发剑南道民众造船,民众欲用钱来代替劳役,结果“州县督迫严急,民至卖田宅、鬻子女不能供,谷价踊贵,剑外骚然”——卖房子卖田产卖儿女,也没法缴足朝廷所定的役钱,只有外逃一途,民众外逃,无人耕种,粮价随之暴涨,社会遂陷入骚乱动荡,同年,因不堪赋役,“眉、邛、雅三州”民众起来造反。

贞观二十三年夏,李世民死。

略言之,终贞观之世,民众始终处于一种饿不死、活不起的困顿境遇。而这,又与李世民所信奉的“百姓无事则易骄,劳役则易使”的理念直接相关——贞观十三年,魏征在进谏时说:“陛下这些年来一直滥用民力,而且还振振有词,说什么'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这是什么歪理!”

“贞观之治”有两个重要的标签——民生丰足与从谏如流。民生丰足的含金量,已如前述,其实很低;从谏如流的含金量,实际上也好不到哪里去。


在贞观年间漫长的进谏与纳谏游戏中,李世民与他的臣僚们变得越来越形式主义。大臣们极力想要压抑太宗的私欲,将他纳入“内圣外王”的正确轨道,所以频繁进谏。李世民则几乎逢谏必纳,对进谏者无不大加赏赐,但在行动上却几乎没有什么改观。奖赏了谏臣之后,他想去游猎,仍然会去;他想修筑新的别宫,仍然会修。

追溯起来,这场纳谏游戏,其实是从玄武门事变后开始的。事变后的李世民,急于重塑自己的帝位合法性,遂与怀有“内圣外王”理想的知识分子们一拍即合,开启了一场“从谏如流”的表演秀——李世民不断地纳谏,不断地奖赏进谏者,但对于执行进谏的内容,一直兴趣索然。

随着在位时间的久长,帝位的合法性问题渐渐变得不是问题(至少已经弱化),李世民开始不想玩这种游戏了。

内心深处,李世民不想再玩从谏如流的游戏,但同时他又很在乎自己的历史形像,多次违制向史官索求关于自己的历史记录——贞观九年,他希望能够阅读国史,结果被谏议大夫朱子奢抵制了回去;贞观十三年,他又询问褚遂良自己起居注里的具体内容,担心里面记载了自己的缺点……最终,他如愿以偿从房玄龄手里看到了国史,并对撰史工作给出了“重要指示”。

这种纠结,将贞观时代的李世民变成了一位演员。他对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做出了刻意的修饰。他不止一次地通过与臣僚们对话的方式,塑造出自己生活简朴、爱惜民力的光辉形象。在这些令人感动不已的对话背后,九成宫、大明宫、飞山宫、襄城宫……也正同时破土动工。九成宫被舆论指责修建得过于华丽,他下令将其摧毁;襄城宫同样被摧毁,原因却是修出来后不合自己的心意。

贞观二十余年,李世民接受了太多的进谏。然而接受是一回事,执行又是另一回事,大多数的进谏最后并没有得到贯彻。当他在朝堂之上充分展示自己虚怀若谷的帝王风度,当他对犯颜直谏的宽容被史官们载入实录之中后,很快他就忘记了谏言的具体内容。

对李世民而言,重要的是接受进谏,而不是接受进谏的内容 。

判断“贞观之治”的含金量,主要得看那些自耕农和半自耕农活得怎么样。

这方面,史学界有很充分的研究可供参考。比如,晏金铭的考据结论是,贞观民众至少需要拿出收成的四分之一交给朝廷:“一家‘课户’,如能拥有耕地五十亩,全年生产粮食(粟或稻米)五十石,每年须无偿地将其中的十一石二斗贡纳给国家,占农业生产收获总量的百分之二十二强,再加上各种杂徭、附加等税,则在百分之二十五以上。这是就正常年景而说的,如遇水旱虫蝗等自然灾害,粮食歉收,那就不是百分之二十五了。至于那些‘受田’二三十亩乃至十亩五亩的贫下户,……他们的赋役负担,则不是全年粮食生产收入的百分二十几,而是百分之三四十甚至五十以上。这样苛重的赋役剥削,显然远远地超过了农民的实际负担能力。……贞观年间‘课户’的负担竟高达全年农业生产收获总量的四分之一以上。难得的‘治世’尚且如此,其它朝代就更不用说了。”另一位学者王士立也得出了相近的数据,且认为余粮只够民众维持最低的生活水准和最简单的再生产需求:“贞观时期……宽乡农民受田百亩,如都种粮食,中常年景一年可得粟百石左右。但是这百石的收获物,约有四分之一要交给国家。……以一家五口计算,岁食米三十六石或粟六十石。除去口粮尚余栗十五石,加上其它副业收人,大致可维持全家穿衣、修理和购置炊具、农具、送往迎来和养生送死等费用。这只是维持最低的生活水平和维持了简单再生产的条件。若遇丰稔,其境况可能要好一点;如遇凶歉,则境况还要差些。受田三十亩的狭乡农民,中常年景只能得粟三十石,加上其它副业收人,除去租调,即使不以庸代役,也只能是糠菜半年粮的生活了。”亦即:所谓“贞观之治”,不过是百姓终于过上了饿不死的日子。

《中国赋税史》(2003)中的计算,也很清晰地勾勒出了当时“好的只能勉强维持生活,差的必至破产流亡”的民生实况:

“均田、租庸调制下农民负担和农民生活的真实情况如何呢?贞观年间唐太宗到灵口时,见到这里农民一丁授田三十亩,敦煌户籍残卷中各丁授田的平均数,也在三十亩左右或略多,我们按一丁授田三十亩计算。当时的粮食产量,……亩产一般为一石,三十亩共收三十石。丁男为户主的一夫一妇五口之家,主要就是靠这三十石来生活的。这三十石中,……按唐代规定,……所缴租庸调户税地税共为七石七斗五升。三十石收获物在上缴这些租税外,还余二十二石二斗五升。

“一夫一妇的五口之家所需口粮,据《唐六典·尚书刑部》所载,……全家五口每日需口粮七升二合,全年共需口粮二十五石九斗二升。但缴纳租税后只剩下二十二石二斗五升,还缺少三石六斗七升,也就是说每年还缺少一个月以上的口粮。何况农民除吃饭以外,还需要种子、农具、肥料等生产资料和衣物往来等日常必不可少的开支,那就更加入不敷出了。……至于像敦煌户籍残卷中所记述的那样,贫苦农民授田数额还要低予三十亩这个平均数,如果一户只能授田十亩、五亩,那是连租调也缴不起的。”

亦即:这种吃不饱、饿不死的日子

台湾学者吴章铨对唐初民生的研究结论,也大体如此:



“(唐初)平常人家耕地三十余亩,可以养活三四口,家庭人口再多,便要忍饥耐寒了。如果所耕的是上好田地,土地生产力好,那就宽裕些,如果是贫瘠田,就很难支持。”

其实,贞观君臣也很清楚,自己造出的“贞观之治”的含金量。

贞观四年,李世民“狩于鹿苑,见野人多褴褛”,发现很多穷人连衣服都穿不起。

贞观五年,李世民拟修造洛阳宫,民部尚书戴胄上奏,批评朝廷赋役繁重,沉痛说道:“九成作役,余丁向尽……乱离甫尔,户口单弱,一人就役,举家便废……。入军者督其戎仗,从役者责其糇粮,尽室经营,多不能济。”

大意是:陛下修筑九成宫,把征兵役后剩余的民间壮丁全征完了,百姓家中有一个人去服役,全家生计就要陷入困顿。服兵役要自己准备器具,服徭役要自己准备粮食,举全家之力,也没法置办齐备。

贞观六年,李世民心痒难耐想要去泰山封禅,魏征劝阻他不要搞事,理由是:从伊水和洛水往东,一直到泰山、东海,“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远不是什么天下大治的景象。

贞观十一年,李世民往怀州游猎。有人上奏,批评朝廷长期勒令“山东众丁”营造宫苑,还说如今的徭役“不下隋时”,可与暴隋相比,怀州、洛阳以东“残人不堪其命”,老百姓都要活不下去了。太宗对着侍臣发怒,说这种批评是在诋毁君王,“有似咒诅”,与诅咒一个性质。

同年,还有侍御史马周上奏说,本朝人口不及隋朝的十分之一,但征发徭役却不遑多让,“供官徭役,道路相继,兄去弟还,首尾不绝,远者往来,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无休时”,老百姓被朝廷的徭役折磨得死去活来,“臣每访问,四五年来,百姓颇有怨嗟之言,以陛下不存养之”——我下基层调查,底层百姓对朝廷怨声载道,认为陛下你根本不在乎他们的死活。

贞观十三年,李世民执意发兵攻打高昌,河西百姓全都遭了秧,“飞刍挽栗,十室九空,数郡萧然,五年不复”,百姓或死于徭役,或为逃避徭役而成为流民,总之是被朝廷逼到了十室九空的地步。

也是在这一年,魏征上奏批评李世民的爱民之心不能有始有终,“顷年以来,天下疲于徭役,关中之人,劳弊尤甚”,百姓被朝廷的徭役弄得精疲力尽,关中百姓尤其惨,“脱因水旱,谷麦不收,恐百姓之心,不能如前日之宁帖”——如果遇上水旱之灾,作物歉收,吃不上饭,恐怕会有人起来造反。

也是在这一年,史书记载,“吴楚巴蜀之地二十八州饥,人相食”。

贞观十五年,房玄龄,高士廉路上遇到少府少监窦德素,询问为什么又在修太极宫北门。窦把二人的询问上报给李世民,李世民大怒,对着房玄龄,高士廉大骂“关你屁事”(何预君事),此后,“朝臣都不论事”,众人缄默不言。

贞观十六年,李世民下发诏书:“自今有自伤残者,据法加罪,仍从赋役。隋末赋役重数,人往往自折肢体体,谓之‘福手’、‘福足’,至是遗风犹存,故禁之。”大意是:自今往后,再有百姓胆敢弄断自己的手足,以求逃避朝廷的赋役,不但要依法治罪,赋役也不能因为残疾而免除。李世民在诏书里把民众自残手足归咎于“隋末遗风”,当然纯属狡辩,如吕思勉所言:

“是时役苟不重,民安肯自伤残?

如果不是朝廷的赋役逼得百姓活不下去,谁会狠得下心来自残手足?如果不是民间自残手足的现象已经很严重,李世民也不至于下这样的诏书。

贞观二十二年,李世民准备二次进攻高丽,征发剑南道民众造船,民众欲用钱来代替劳役,结果“州县督迫严急,民至卖田宅、鬻子女不能供,谷价踊贵,剑外骚然”——卖房子卖田产卖儿女,也没法缴足朝廷所定的役钱,只有外逃一途,民众外逃,无人耕种,粮价随之暴涨,社会遂陷入骚乱动荡,同年,因不堪赋役,“眉、邛、雅三州”民众起来造反。

贞观二十三年夏,李世民死。

略言之,终贞观之世,民众始终处于一种饿不死、活不起的困顿境遇。而这,又与李世民所信奉的“百姓无事则易骄,劳役则易使”的理念直接相关——贞观十三年,魏征在进谏时说:“陛下这些年来一直滥用民力,而且还振振有词,说什么'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这是什么歪理!”

“贞观之治”有两个重要的标签——民生丰足与从谏如流。民生丰足的含金量,已如前述,其实很低;从谏如流的含金量,实际上也好不到哪里去。


在贞观年间漫长的进谏与纳谏游戏中,李世民与他的臣僚们变得越来越形式主义。大臣们极力想要压抑太宗的私欲,将他纳入“内圣外王”的正确轨道,所以频繁进谏。李世民则几乎逢谏必纳,对进谏者无不大加赏赐,但在行动上却几乎没有什么改观。奖赏了谏臣之后,他想去游猎,仍然会去;他想修筑新的别宫,仍然会修。

追溯起来,这场纳谏游戏,其实是从玄武门事变后开始的。事变后的李世民,急于重塑自己的帝位合法性,遂与怀有“内圣外王”理想的知识分子们一拍即合,开启了一场“从谏如流”的表演秀——李世民不断地纳谏,不断地奖赏进谏者,但对于执行进谏的内容,一直兴趣索然。

随着在位时间的久长,帝位的合法性问题渐渐变得不是问题(至少已经弱化),李世民开始不想玩这种游戏了。

内心深处,李世民不想再玩从谏如流的游戏,但同时他又很在乎自己的历史形像,多次违制向史官索求关于自己的历史记录——贞观九年,他希望能够阅读国史,结果被谏议大夫朱子奢抵制了回去;贞观十三年,他又询问褚遂良自己起居注里的具体内容,担心里面记载了自己的缺点……最终,他如愿以偿从房玄龄手里看到了国史,并对撰史工作给出了“重要指示”。

这种纠结,将贞观时代的李世民变成了一位演员。他对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做出了刻意的修饰。他不止一次地通过与臣僚们对话的方式,塑造出自己生活简朴、爱惜民力的光辉形象。在这些令人感动不已的对话背后,九成宫、大明宫、飞山宫、襄城宫……也正同时破土动工。九成宫被舆论指责修建得过于华丽,他下令将其摧毁;襄城宫同样被摧毁,原因却是修出来后不合自己的心意。

贞观二十余年,李世民接受了太多的进谏。然而接受是一回事,执行又是另一回事,大多数的进谏最后并没有得到贯彻。当他在朝堂之上充分展示自己虚怀若谷的帝王风度,当他对犯颜直谏的宽容被史官们载入实录之中后,很快他就忘记了谏言的具体内容。

对李世民而言,重要的是接受进谏,而不是接受进谏的内容 。

亮了(2)
回复
引用 @黄埔英豪 发表的:
只看此人

网庙主祭应该是李二吧?

网庙主祭应该是李二吧?

李二历史评价就很好,不需要网络

李二历史评价就很好,不需要网络

亮了(0)
回复
引用 @黄埔英豪 发表的:
只看此人

在贞观年间漫长的进谏与纳谏游戏中,李世民与他的臣僚们变得越来越形式主义。大臣们极力想要压抑太宗的私欲,将他纳入“内圣外王”的正确轨道,所以频繁进谏。李世民则几乎逢谏必纳,对进谏者无不大加赏赐,但在行动上却几乎没有什么改观。奖赏了谏臣之后,他想去游猎,仍然会去;他想修筑新的别宫,仍然会修。追溯起来,这场纳谏游戏,其实是从玄武门事变后开始的。事变后的李世民,急于重塑自己的帝位合法性,遂与怀有“内圣外王”理想的知识分子们一拍即合,开启了一场“从谏如流”的表演秀——李世民不断地纳谏,不断地奖赏进谏者,但对于执行进谏的内容,一直兴趣索然。随着在位时间的久长,帝位的合法性问题渐渐变得不是问题(至少已经弱化),李世民开始不想玩这种游戏了。内心深处,李世民不想再玩从谏如流的游戏,但同时他又很在乎自己的历史形像,多次违制向史官索求关于自己的历史记录——贞观九年,他希望能够阅读国史,结果被谏议大夫朱子奢抵制了回去;贞观十三年,他又询问褚遂良自己起居注里的具体内容,担心里面记载了自己的缺点……最终,他如愿以偿从房玄龄手里看到了国史,并对撰史工作给出了“重要指示”。这种纠结,将贞观时代的李世民变成了一位演员。他对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做出了刻意的修饰。他不止一次地通过与臣僚们对话的方式,塑造出自己生活简朴、爱惜民力的光辉形象。在这些令人感动不已的对话背后,九成宫、大明宫、飞山宫、襄城宫……也正同时破土动工。九成宫被舆论指责修建得过于华丽,他下令将其摧毁;襄城宫同样被摧毁,原因却是修出来后不合自己的心意。贞观二十余年,李世民接受了太多的进谏。然而接受是一回事,执行又是另一回事,大多数的进谏最后并没有得到贯彻。当他在朝堂之上充分展示自己虚怀若谷的帝王风度,当他对犯颜直谏的宽容被史官们载入实录之中后,很快他就忘记了谏言的具体内容。对李世民而言,重要的是接受进谏,而不是接受进谏的内容 。

在贞观年间漫长的进谏与纳谏游戏中,李世民与他的臣僚们变得越来越形式主义。大臣们极力想要压抑太宗的私欲,将他纳入“内圣外王”的正确轨道,所以频繁进谏。李世民则几乎逢谏必纳,对进谏者无不大加赏赐,但在行动上却几乎没有什么改观。奖赏了谏臣之后,他想去游猎,仍然会去;他想修筑新的别宫,仍然会修。

追溯起来,这场纳谏游戏,其实是从玄武门事变后开始的。事变后的李世民,急于重塑自己的帝位合法性,遂与怀有“内圣外王”理想的知识分子们一拍即合,开启了一场“从谏如流”的表演秀——李世民不断地纳谏,不断地奖赏进谏者,但对于执行进谏的内容,一直兴趣索然。

随着在位时间的久长,帝位的合法性问题渐渐变得不是问题(至少已经弱化),李世民开始不想玩这种游戏了。

内心深处,李世民不想再玩从谏如流的游戏,但同时他又很在乎自己的历史形像,多次违制向史官索求关于自己的历史记录——贞观九年,他希望能够阅读国史,结果被谏议大夫朱子奢抵制了回去;贞观十三年,他又询问褚遂良自己起居注里的具体内容,担心里面记载了自己的缺点……最终,他如愿以偿从房玄龄手里看到了国史,并对撰史工作给出了“重要指示”。

这种纠结,将贞观时代的李世民变成了一位演员。他对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做出了刻意的修饰。他不止一次地通过与臣僚们对话的方式,塑造出自己生活简朴、爱惜民力的光辉形象。在这些令人感动不已的对话背后,九成宫、大明宫、飞山宫、襄城宫……也正同时破土动工。九成宫被舆论指责修建得过于华丽,他下令将其摧毁;襄城宫同样被摧毁,原因却是修出来后不合自己的心意。

贞观二十余年,李世民接受了太多的进谏。然而接受是一回事,执行又是另一回事,大多数的进谏最后并没有得到贯彻。当他在朝堂之上充分展示自己虚怀若谷的帝王风度,当他对犯颜直谏的宽容被史官们载入实录之中后,很快他就忘记了谏言的具体内容。

对李世民而言,重要的是接受进谏,而不是接受进谏的内容 。

又来了,营销号文段
今日国人之推崇唐太宗,亦犹当日法人之崇拜拿破仑然。使有唐太宗第二者出,以恢复吾民族之光荣,则吾民其馨香祷祝以待之矣! ——成本俊

又来了,营销号文段
今日国人之推崇唐太宗,亦犹当日法人之崇拜拿破仑然。使有唐太宗第二者出,以恢复吾民族之光荣,则吾民其馨香祷祝以待之矣! ——成本俊

亮了(0)
回复
引用 @Kt085 发表的:
只看此人

秦皇汉武是固定的第一第二,看皇帝,你要看对后世的影响力。

秦皇汉武是固定的第一第二,看皇帝,你要看对后世的影响力。

所以,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应该在秦皇汉武之前

所以,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应该在秦皇汉武之前

亮了(2)
回复
查看评论(2)
引用 @杨国兵 发表的:
只看此人

李二凭啥前五?不应该是李渊吗??

李二凭啥前五?不应该是李渊吗??

6

6

亮了(0)
回复
Re:客观搞一个帝王排行榜
历史区最热帖
清朝是不是历代历朝奴性最重的一朝?
新西兰最低时薪的购买力,什么水平?
黎巴嫩医生:事件发生后,几千人的眼睛被摘除,大部分都是20多岁年轻男子。
看了一下历史,发现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历史的主题就是二个字杀人杀人杀人
哪两种食物单拿出来不出挑,但组合起来绝配?
珍珠党领袖:手机会被以色列监视,珍珠党成员不要使用手机,要改用传呼机。
英法德,论对人类历史的贡献,怎么排?
细思极恐!水果手机用户,就问你怕不怕?
波音工厂的技工:作为生产工人,我每小时工资只有28美元,连中学老师都比我收入高。
击毙日军最多的国家。
历史区最新帖
清朝是不是历代历朝奴性最重的一朝?
看了一下历史,发现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历史的主题就是二个字杀人杀人杀人
紫薯脸和寻呼机事件之后,现在谁还会再用阴谋论这个词来掩盖登月911骗局?如果你是一个正常人,绝不会用频繁的使用阴谋论这个词来掩盖真相,暴露自己单纯的脑子
《纯粹理性批判》、《精神现象学》和《存在与时间》,哪本最有趣?
战败国,现在还受歧视吗?
南明天国两大李氏孤臣,从改变势局的角度综合评判,哪一位更强
历史人物厌恶榜64进32第二十六场(魏忠贤VS宋钦宗)
1623年明朝传教士艾儒略写的《职方外纪》 是否透露了金字塔的真相?
看了一下历史,每次气候变暖的时代,中国的机会就来了
我们吹捧李世民吊打成吉思汗,和韩国人吹捧李舜臣吊打李世民,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热门游戏-即点即玩
无需下载,足球经理模式一键即玩
《NBA英雄》教练系统上线啦!我选好了,看看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