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回帖
宋元那是正经的贸易。明朝那是官方朝贡体系。为了显示大国气度,经常赏赐的要远远大于进贡的。本来就吃亏,再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不就是打肿脸充胖子嘛。要是像西欧殖民者那样到处掠夺,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宋元那是正经的贸易。明朝那是官方朝贡体系。为了显示大国气度,经常赏赐的要远远大于进贡的。本来就吃亏,再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不就是打肿脸充胖子嘛。要是像西欧殖民者那样到处掠夺,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七下西洋,不挣钱,还赔钱,你以为皇帝是鲨臂啊?五征蒙古,这钱哪里来的?靠老朱时期的财富吗?还不就是江南的这些人看皇帝抢了他们的财路
七下西洋,不挣钱,还赔钱,你以为皇帝是鲨臂啊?五征蒙古,这钱哪里来的?靠老朱时期的财富吗?还不就是江南的这些人看皇帝抢了他们的财路
七下西洋,不挣钱,还赔钱,你以为皇帝是鲨臂啊?五征蒙古,这钱哪里来的?靠老朱时期的财富吗?还不就是江南的这些人看皇帝抢了他们的财路
七下西洋,不挣钱,还赔钱,你以为皇帝是鲨臂啊?五征蒙古,这钱哪里来的?靠老朱时期的财富吗?还不就是江南的这些人看皇帝抢了他们的财路
与民争利了,富豪大绅眼睁睁看着海量的银子挣不到,那是有多痛苦知道吗?
与民争利了,富豪大绅眼睁睁看着海量的银子挣不到,那是有多痛苦知道吗?
海禁海禁,不是禁了大家都下不了海,是禁止大多数人包括官方下不了海,只能让沿海的少数几家下海。朱棣让国库出钱下海,赚回来的钱却没有进国库,更没有大臣的份,搁这儿套国库钱呢,大臣们怎么会让这种事情继续下去?
海禁海禁,不是禁了大家都下不了海,是禁止大多数人包括官方下不了海,只能让沿海的少数几家下海。朱棣让国库出钱下海,赚回来的钱却没有进国库,更没有大臣的份,搁这儿套国库钱呢,大臣们怎么会让这种事情继续下去?
其他的都对,但不是套国库的钱,这钱进不了国库,明朝的商税比牛肉面里的牛肉还少,他这是掏东南“海商”“豪绅”口袋里的钱
其他的都对,但不是套国库的钱,这钱进不了国库,明朝的商税比牛肉面里的牛肉还少,他这是掏东南“海商”“豪绅”口袋里的钱
海禁海禁,不是禁了大家都下不了海,是禁止大多数人包括官方下不了海,只能让沿海的少数几家下海。朱棣让国库出钱下海,赚回来的钱却没有进国库,更没有大臣的份,搁这儿套国库钱呢,大臣们怎么会让这种事情继续下去?
海禁海禁,不是禁了大家都下不了海,是禁止大多数人包括官方下不了海,只能让沿海的少数几家下海。朱棣让国库出钱下海,赚回来的钱却没有进国库,更没有大臣的份,搁这儿套国库钱呢,大臣们怎么会让这种事情继续下去?
中国历史研究院:这叫自主限关
中国历史研究院:这叫自主限关
看看史书吧,朝贡体系把进贡的象牙做价6.25文一斤。中国的瓷器做价6250文一个。然后流传下来人家进贡1000斤象牙,就写进贡各类土特产价值6250文,我们回赐10个瓷器就写回赐精美官窑价值62500文。别把古人当傻子好吧,中国做了几千年宗主国,这种即装逼又赚钱的事手拿把攥。当铺都知道贬低当品,抬高出货。何况国家。
看看史书吧,
朝贡体系把进贡的象牙做价6.25文一斤。
中国的瓷器做价6250文一个。
然后流传下来人家进贡1000斤象牙,就写进贡各类土特产价值6250文,我们回赐10个瓷器就写回赐精美官窑价值62500文。
别把古人当傻子好吧,中国做了几千年宗主国,这种即装逼又赚钱的事手拿把攥。
当铺都知道贬低当品,抬高出货。何况国家。
郑和下西洋本来就是开拓海路去的,大明皇帝眼馋海贸利益多年了,可他错在想一个人通吃,所以就没有以后了
郑和下西洋本来就是开拓海路去的,大明皇帝眼馋海贸利益多年了,可他错在想一个人通吃,所以就没有以后了
不仅没有好处,相反还要承担负面的影响。本钱叫户部出,然后赚钱了不把本钱退回户部。操蛋的是,拿香料充抵工资,本来老朱家开的工资就不多,还要被扣工资,你说那些官员能乐意吗?还有,到民间收购物资,你不会觉得那些宦官是圣人吧,各种强买强卖,无偿充抵,搞得民间民怨沸腾。老百姓辛辛苦苦搞得一点东西,很多都被无偿收走。这能在民间有好名声才奇怪。那些来纳贡的,一点破东西,明朝户部要支付10倍以上价值的丝绸棉布,能搞得好才是奇怪。违背价值规律的东西,能长久才怪!永乐年间,那么多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动不动几十万进入草原,效果没啥,关键是极端消耗财富。还有营建北京,修武当山,维护大运河,那个不是民脂民膏,老百姓被折腾的要命!仁宣及时的叫停了这些,这是给老朱家续命!但是骂名呢,都被他们担了。比起放弃长城外卫所,弃安南,弃奴儿干都司。是因为没有财力了,所以朝廷才不得不内缩。而不是明仁宗和明宣宗天生的懦弱,是败家子。没有了财力,不得不收缩。
不仅没有好处,相反还要承担负面的影响。本钱叫户部出,然后赚钱了不把本钱退回户部。操蛋的是,拿香料充抵工资,本来老朱家开的工资就不多,还要被扣工资,你说那些官员能乐意吗?
还有,到民间收购物资,你不会觉得那些宦官是圣人吧,各种强买强卖,无偿充抵,搞得民间民怨沸腾。
老百姓辛辛苦苦搞得一点东西,很多都被无偿收走。这能在民间有好名声才奇怪。
那些来纳贡的,一点破东西,明朝户部要支付10倍以上价值的丝绸棉布,能搞得好才是奇怪。违背价值规律的东西,能长久才怪!
永乐年间,那么多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动不动几十万进入草原,效果没啥,关键是极端消耗财富。
还有营建北京,修武当山,维护大运河,那个不是民脂民膏,老百姓被折腾的要命!
仁宣及时的叫停了这些,这是给老朱家续命!但是骂名呢,都被他们担了。比起放弃长城外卫所,弃安南,弃奴儿干都司。是因为没有财力了,所以朝廷才不得不内缩。
而不是明仁宗和明宣宗天生的懦弱,是败家子。
没有了财力,不得不收缩。
为什么没有财力了,外贸收益都让江南走私集团拿走了,他们拿走了外贸收益又不交税肯定没收益了
为什么没有财力了,外贸收益都让江南走私集团拿走了,他们拿走了外贸收益又不交税肯定没收益了
以前在网络上看到另外一个说法,就是说郑和下西洋,带回来的物资都是交给皇室的,所有的获利也是皇帝所有, 没有给士绅集团任何分润,甚至皇室的这种海外贸易方式,直接把原来从事海外贸易的利益团体的饭桌都掀了。所以上至文武百官,下至民间乡绅,都阻扰继续下西洋。
以前在网络上看到另外一个说法,
就是说郑和下西洋,带回来的物资都是交给皇室的,所有的获利也是皇帝所有, 没有给士绅集团任何分润,甚至皇室的这种海外贸易方式,直接把原来从事海外贸易的利益团体的饭桌都掀了。所以上至文武百官,下至民间乡绅,都阻扰继续下西洋。
整个东南吃这碗饭的太多了,当年江南种桑比种稻还多,这些都是巨大的利益,有明一代,南北利益之争一直没有解决
整个东南吃这碗饭的太多了,当年江南种桑比种稻还多,这些都是巨大的利益,有明一代,南北利益之争一直没有解决
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就不是为了做生意赚钱,而是去海外宣扬大明国威的,顺便打击海盗集团、执行一下维和任务,结果东南亚那些小国见有利可图,纷纷以朝贡为名,动不动就组织两三百人的代表团带上点土特产去北京拜访朱棣,朱棣一高兴,每次都好吃好喝招待他们,他们一住就是几个月,又吃又拿又玩,带去的那些土特产换回了十倍不止的丰厚赏赐,个个都不亦乐乎,长此以往,把大明国库都吃穷了。
[图片]
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就不是为了做生意赚钱,而是去海外宣扬大明国威的,顺便打击海盗集团、执行一下维和任务,结果东南亚那些小国见有利可图,纷纷以朝贡为名,动不动就组织两三百人的代表团带上点土特产去北京拜访朱棣,朱棣一高兴,每次都好吃好喝招待他们,他们一住就是几个月,又吃又拿又玩,带去的那些土特产换回了十倍不止的丰厚赏赐,个个都不亦乐乎,长此以往,把大明国库都吃穷了。
没有知识也可以有常识,你觉得汉人皇帝真可以一意孤行?你觉得朱棣比咱们傻?
没有知识也可以有常识,你觉得汉人皇帝真可以一意孤行?你觉得朱棣比咱们傻?
16世纪末明朝税收估计如下:一、农业相关收入:1600年以前,基本税额为粮食2600万石,见图一:1578年省直税粮定额(石),其中有80%的似乎已经折银。只有大约400万石粮食可以明确知道是按照每石粮食0.25两白银的比率折银交纳(金花银)。其他的折纳比率则有相当大的差异。然而,在南方,绝大多数的折纳比率浮动于每石0.5两至0.7两之间。在北方,公认的正常折纳范围在每石0.8两到1两白银之间。加耗、附加税以及其他收入的合并能够提高“石”的平均价值,但是金花银、官布折纳以及通行于湖广的每石粮食0.3两白银的低折纳比率,都将会降低这一平均值。如果无论本色和折色,推测每“石”的平均价值是0.8两白银,这样田赋正额总值将会略高于2100万两白银。对于役,我们根据7个省35个县的差徭账目可以推算出平均每县征银9724.26两。整个役银总额可能约为1000万两白银。即使它仅仅部分地摊入田赋,整个国家来源于农业土地的总收入也将增加到2500万两,甚至接近于3000万两白银。二、盐收入:据《大明会典》,1578年盐课银收入见图二,约129万两白银。三、杂色收入:据各种史料估计见图三:1570—1590年左右杂色岁入估计(单位:两),可以看到,尽管税目非常多,但是税收总额却比较小。在最理想情况下,所能征收到的最大数额也不过是378万两白银,这相对于国家的需要而言,则十分可怜。举例来说,1570年至1590年间,募兵每人年饷银18两。来自于杂色的收入,即使全额征收,也仅够支付21万名募兵的基本粮饷,这还不包括他们的服装、装备以及军镇的运作费用。相对于如此广泛的征收范围,可以认为其征收水平实际上低的可怜。而海上贸易的相关税收,更是一年不到50万两白银。————综上,海上贸易的收入仅占全年财政收入的不足2%。
[图片]
[图片]
[图片]
16世纪末明朝税收估计如下:
一、农业相关收入:
1600年以前,基本税额为粮食2600万石,见图一:1578年省直税粮定额(石),其中有80%的似乎已经折银。只有大约400万石粮食可以明确知道是按照每石粮食0.25两白银的比率折银交纳(金花银)。其他的折纳比率则有相当大的差异。然而,在南方,绝大多数的折纳比率浮动于每石0.5两至0.7两之间。在北方,公认的正常折纳范围在每石0.8两到1两白银之间。加耗、附加税以及其他收入的合并能够提高“石”的平均价值,但是金花银、官布折纳以及通行于湖广的每石粮食0.3两白银的低折纳比率,都将会降低这一平均值。如果无论本色和折色,推测每“石”的平均价值是0.8两白银,这样田赋正额总值将会略高于2100万两白银。对于役,我们根据7个省35个县的差徭账目可以推算出平均每县征银9724.26两。整个役银总额可能约为1000万两白银。即使它仅仅部分地摊入田赋,整个国家来源于农业土地的总收入也将增加到2500万两,甚至接近于3000万两白银。
二、盐收入:
据《大明会典》,1578年盐课银收入见图二,约129万两白银。
三、杂色收入:
据各种史料估计见图三:1570—1590年左右杂色岁入估计(单位:两),可以看到,尽管税目非常多,但是税收总额却比较小。在最理想情况下,所能征收到的最大数额也不过是378万两白银,这相对于国家的需要而言,则十分可怜。举例来说,1570年至1590年间,募兵每人年饷银18两。来自于杂色的收入,即使全额征收,也仅够支付21万名募兵的基本粮饷,这还不包括他们的服装、装备以及军镇的运作费用。相对于如此广泛的征收范围,可以认为其征收水平实际上低的可怜。而海上贸易的相关税收,更是一年不到50万两白银。
————
综上,海上贸易的收入仅占全年财政收入的不足2%。
不是海贸利益小,是到不了国家财政里,郑家的海军集团远大于朝廷,钱哪儿来的?皇帝也知道,所以想抢过来,不过他想的也是吃独食,这就完犊子了,双方都不妥协,耽误了国家向蓝海进军
不是海贸利益小,是到不了国家财政里,郑家的海军集团远大于朝廷,钱哪儿来的?皇帝也知道,所以想抢过来,不过他想的也是吃独食,这就完犊子了,双方都不妥协,耽误了国家向蓝海进军
不是海贸利益小,是到不了国家财政里,郑家的海军集团远大于朝廷,钱哪儿来的?皇帝也知道,所以想抢过来,不过他想的也是吃独食,这就完犊子了,双方都不妥协,耽误了国家向蓝海进军
不是海贸利益小,是到不了国家财政里,郑家的海军集团远大于朝廷,钱哪儿来的?皇帝也知道,所以想抢过来,不过他想的也是吃独食,这就完犊子了,双方都不妥协,耽误了国家向蓝海进军
不急回复。先考考你,对外贸易的收入在我上面的图三里面和哪几项有关?
不急回复。先考考你,对外贸易的收入在我上面的图三里面和哪几项有关?
宋元那是正经的贸易。明朝那是官方朝贡体系。为了显示大国气度,经常赏赐的要远远大于进贡的。本来就吃亏,再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不就是打肿脸充胖子嘛。要是像西欧殖民者那样到处掠夺,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宋元那是正经的贸易。明朝那是官方朝贡体系。为了显示大国气度,经常赏赐的要远远大于进贡的。本来就吃亏,再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不就是打肿脸充胖子嘛。要是像西欧殖民者那样到处掠夺,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说白了,明朝皇帝是傻逼。 代代都能挣钱的好生意,硬是被他们搞成了亏本买卖。
说白了,明朝皇帝是傻逼。 代代都能挣钱的好生意,硬是被他们搞成了亏本买卖。
我看倭寇兴起的原因也跟朝贡有关,原来日本每年派n多个使团来朝贡,后来吃不消就限制朝贡数量然后就跑去当倭寇了
我看倭寇兴起的原因也跟朝贡有关,原来日本每年派n多个使团来朝贡,后来吃不消就限制朝贡数量然后就跑去当倭寇了
足利义满和朱棣关系还行,朱棣还打算等足利义满篡位,给他册封。
简直就是东亚篡位三人组。
足利义满和朱棣关系还行,朱棣还打算等足利义满篡位,给他册封。
简直就是东亚篡位三人组。
宋元那是正经的贸易。明朝那是官方朝贡体系。为了显示大国气度,经常赏赐的要远远大于进贡的。本来就吃亏,再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不就是打肿脸充胖子嘛。要是像西欧殖民者那样到处掠夺,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宋元那是正经的贸易。明朝那是官方朝贡体系。为了显示大国气度,经常赏赐的要远远大于进贡的。本来就吃亏,再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不就是打肿脸充胖子嘛。要是像西欧殖民者那样到处掠夺,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先去了解一下朝贡里各种商品的价格再来发表高论
先去了解一下朝贡里各种商品的价格再来发表高论
上海匡慧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沪B2-20211235 沪ICP备2021021198号-6 Copyright ©2021 KUANGHUI All Rights Reserved. 匡慧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