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ote][b]引用1楼 @
巧汉奥卢 发表的[/b]:
版主好文
就克洛普在多特时的带队情况。我个人总结几个因素
第一个问题,多特时期的克洛普成功在哪?
克洛普除了独具慧眼,提拔了不少名不见经传的新人之外,在战术上特别讲究攻防转化的时效性,在具体的执行上,讲究打人和人之间的结合部。这是10-13几个赛季多特成功的关键。
当时的多特,利用中场的高压防守,破坏对手的传球线路和企图,不让对手打出成功的配合。而且是几个人有组织有协调的去围抢,往往能突然性的形成两三人对对手个体的包夹。从而断下球来,多特当时的高位逼抢的效果非常好。
然而仅仅有良好的高位逼抢,并不能形成那么好的效果。比如,药厂要说对抗和逼抢效果,比之当时的多特要更好。但是却很难打出克洛普多特时期的效果。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克洛普的战术不仅仅是讲究破坏对手,同时是要求球员在拿到球之后迅速的把球传递到位置更好的队友处,然后队友又能迅速的将球传递到对手弱侧的队友处。两三次传递就可以迅速的对对手构成威胁。这是多特当时能打出高效的攻防转换的关键。
这种战术,有几个关键点,第一是球员要有良好的视野和团队配合意识,这是对出球和接球两位队员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既要求出球的球员能观察到良好位置的队友,也要求准备接球的队员能调整自身的位置,能避开防守对手的骚扰;第二是出球一定要迅速,不能粘球,因为如果你稍有粘球,对手就可以对持球的队员形成包夹,轻则迟滞你的出球速度和准确性,重则断下你的球;第三点,是出球的准确性,快速的传递,难免造成传球准确率的降低,事实上多特最出彩的12-13赛季,传球成功率也不过80%左右,如果成功率降低到一定程度,这种快速攻防转换的战术也就失去了大放异彩的物质基础。
从正反两面可以举例,比如同时期的拜仁,从多特身上汲取了营养,也开始讲究在高位利用团队逼抢之后,拿下了三冠王,这也是当时克洛普指责拜仁“中国”论的原因所在。拜仁可以借鉴多特的战术,是因为个人能力较强,教练布置的要求球员能够迅速执行。反例比如德甲的药厂,对抗和围抢做的比多特还好,然而队员的配合意识、教练的布置以及传球的能力都有所欠缺,所以达不到当时多特的效果。
从人员的配备来说,克洛普可以不要明星球员,但是要求有清醒的头脑。比如13赛季之前,多特主打的右边路库巴,作为边锋,身价只有区区两百万,然而库巴具有良好的基本功(接停球、传球OK),有清醒的头脑,能和队友形成配合,所以库巴能牢牢的占据主力位置。只是最近两个赛季因为伤病逐渐丢掉了主力。
格策在当时的多特扮演的是前场过渡点的角色,他的优势是能时时跑到对手难受的位置,给队友撞墙配合提供过渡点。当阵型被压缩,没有很好的传球线路时他也能拿住球等队友到位。加上禁区里的莱万,多特有多重的能形成战术上的支点的球员,所以传跑配合选择可能更多。
多特的精髓,不在于禁区里的大中锋,在于中锋身后的攻击群。这种时候,莱万就显示出了自身的价值。对手不得不包夹莱万,稍有不慎,典型的例子就是对皇马的大四喜。然而如果利用包夹限制莱万,就意味着其他位置必不可免的人手相对不足,就会形成防守的弱势侧。[/quote]
能不能对比一下本特克和莱万~~,感觉本特克脚下技术也是不错了,是不是灵活性比不上莱万?
[quote][b]引用1楼 @
巧汉奥卢 发表的[/b]:
版主好文
就克洛普在多特时的带队情况。我个人总结几个因素
第一个问题,多特时期的克洛普成功在哪?
克洛普除了独具慧眼,提拔了不少名不见经传的新人之外,在战术上特别讲究攻防转化的时效性,在具体的执行上,讲究打人和人之间的结合部。这是10-13几个赛季多特成功的关键。
当时的多特,利用中场的高压防守,破坏对手的传球线路和企图,不让对手打出成功的配合。而且是几个人有组织有协调的去围抢,往往能突然性的形成两三人对对手个体的包夹。从而断下球来,多特当时的高位逼抢的效果非常好。
然而仅仅有良好的高位逼抢,并不能形成那么好的效果。比如,药厂要说对抗和逼抢效果,比之当时的多特要更好。但是却很难打出克洛普多特时期的效果。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克洛普的战术不仅仅是讲究破坏对手,同时是要求球员在拿到球之后迅速的把球传递到位置更好的队友处,然后队友又能迅速的将球传递到对手弱侧的队友处。两三次传递就可以迅速的对对手构成威胁。这是多特当时能打出高效的攻防转换的关键。
这种战术,有几个关键点,第一是球员要有良好的视野和团队配合意识,这是对出球和接球两位队员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既要求出球的球员能观察到良好位置的队友,也要求准备接球的队员能调整自身的位置,能避开防守对手的骚扰;第二是出球一定要迅速,不能粘球,因为如果你稍有粘球,对手就可以对持球的队员形成包夹,轻则迟滞你的出球速度和准确性,重则断下你的球;第三点,是出球的准确性,快速的传递,难免造成传球准确率的降低,事实上多特最出彩的12-13赛季,传球成功率也不过80%左右,如果成功率降低到一定程度,这种快速攻防转换的战术也就失去了大放异彩的物质基础。
从正反两面可以举例,比如同时期的拜仁,从多特身上汲取了营养,也开始讲究在高位利用团队逼抢之后,拿下了三冠王,这也是当时克洛普指责拜仁“中国”论的原因所在。拜仁可以借鉴多特的战术,是因为个人能力较强,教练布置的要求球员能够迅速执行。反例比如德甲的药厂,对抗和围抢做的比多特还好,然而队员的配合意识、教练的布置以及传球的能力都有所欠缺,所以达不到当时多特的效果。
从人员的配备来说,克洛普可以不要明星球员,但是要求有清醒的头脑。比如13赛季之前,多特主打的右边路库巴,作为边锋,身价只有区区两百万,然而库巴具有良好的基本功(接停球、传球OK),有清醒的头脑,能和队友形成配合,所以库巴能牢牢的占据主力位置。只是最近两个赛季因为伤病逐渐丢掉了主力。
格策在当时的多特扮演的是前场过渡点的角色,他的优势是能时时跑到对手难受的位置,给队友撞墙配合提供过渡点。当阵型被压缩,没有很好的传球线路时他也能拿住球等队友到位。加上禁区里的莱万,多特有多重的能形成战术上的支点的球员,所以传跑配合选择可能更多。
多特的精髓,不在于禁区里的大中锋,在于中锋身后的攻击群。这种时候,莱万就显示出了自身的价值。对手不得不包夹莱万,稍有不慎,典型的例子就是对皇马的大四喜。然而如果利用包夹限制莱万,就意味着其他位置必不可免的人手相对不足,就会形成防守的弱势侧。[/quote]
能不能对比一下本特克和莱万~~,感觉本特克脚下技术也是不错了,是不是灵活性比不上莱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