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谡与王平的街亭对话,有两处提到了兵法。第一条兵法,“凭高视下,势如破竹”,这是马谡为了在“山上屯军”寻找的金句。王平不同意在山上屯军,王平认为,“四面围定,将何策保之”?对马谡引述的兵法,王平提出了自己的疑惑:“今观此山,乃绝地也”,一旦切断了水源,将不战而乱。但王平未能说服马谡,因为兵法的权威通常大于个人的体验。既然居于高地定能“势如破竹”,还管它什么绝地不绝地!绝地也能势如破竹。第二条兵法,“置之死地而后生”。马谡据此认定,蜀兵即使被断了水源也会“一可当百也”。对此,王平同样未能说服马谡。在兵法理论上,马谡得分;在实践上,王平被证明是正确的。事实既能证明,也能证伪。失街亭,失列柳城,都展示了“凭高视下”和“置之死地”的荒谬性。在理论和现状发生冲突时,应优先考虑对理论进行梳理。其实,为了说服马谡,王平应首先指出兵书记载不同于兵法条文。“凭高视下”,有可能是兵书记载的一个特例,而个案仅供参考。同样地,“置之死地”也可能属于个案,作为个案,“置之死地”也无法上升为法则。所谓的死地,系指无法生存和生还的区域,不存在一个“而后生”的空间。在逻辑上,一个被置之其中而又生还的区域,应定义为“活地”而不是“死地”。街亭之失,马谡之死,均与兵书的误导性有关。
马谡与王平的街亭对话,有两处提到了兵法。第一条兵法,“凭高视下,势如破竹”,这是马谡为了在“山上屯军”寻找的金句。王平不同意在山上屯军,王平认为,“四面围定,将何策保之”?对马谡引述的兵法,王平提出了自己的疑惑:“今观此山,乃绝地也”,一旦切断了水源,将不战而乱。但王平未能说服马谡,因为兵法的权威通常大于个人的体验。既然居于高地定能“势如破竹”,还管它什么绝地不绝地!绝地也能势如破竹。第二条兵法,“置之死地而后生”。马谡据此认定,蜀兵即使被断了水源也会“一可当百也”。对此,王平同样未能说服马谡。在兵法理论上,马谡得分;在实践上,王平被证明是正确的。事实既能证明,也能证伪。失街亭,失列柳城,都展示了“凭高视下”和“置之死地”的荒谬性。在理论和现状发生冲突时,应优先考虑对理论进行梳理。其实,为了说服马谡,王平应首先指出兵书记载不同于兵法条文。“凭高视下”,有可能是兵书记载的一个特例,而个案仅供参考。同样地,“置之死地”也可能属于个案,作为个案,“置之死地”也无法上升为法则。所谓的死地,系指无法生存和生还的区域,不存在一个“而后生”的空间。在逻辑上,一个被置之其中而又生还的区域,应定义为“活地”而不是“死地”。街亭之失,马谡之死,均与兵书的误导性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