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史-对峙期 347回复/ 127058 浏览

全部回帖

收起
而李敷李弈之事,则更加显得拓拔弘是局促的小人,而没有担负一国的气度。



冯太后并不是个完美无缺的人,如果说她有什么弱点的话,她的性需求就是她的弱点,毕竟此时她也就是31岁的成熟女人。从现在的史料来看,很难推断是李弈受宠在前,还是李敷成名在前。但无论如何,李敷的才干足以担当国家大任,李弈虽然特受恩宠,但也没有到特别过分的范围。以人无完人的观点来看,作为一国之君,对这种行为应该用包容,睁眼闭眼的态度。可是拓拔弘却对这件事耿耿于怀,为了挖出这件事的真相,他不惜搬出了另外一个人物,李欣。



李欣生在北朝著名世家范阳李家(曾祖父李产,祖父李绩都是慕容家重臣),但是因为母亲出身卑微,在家里地位极低。李䜣因此发愤读书,幼年就被拓拔焘看重。拓拔焘亲自作媒,让他娶了杜超的女儿,并在东宫助教读书。他跟李敷长年在东宫行走,性情投缘,虽然不是兄弟,却比兄弟还亲密。在拓拔弘即位之后,李䜣出朝任相州刺史,“为政清简,明于折狱,奸盗止息,百姓称之。”



李欣在几次的刺史考察中评为第一,于是渐渐骄矜起来了,私下进行了官商交易,收受了商人的各种珍宝。最后事发,拓拔弘于是逮捕了李欣,压送平城,准备治罪。这时候,拓拔弘对冯太后的风传非常在意,就给李欣开出了这样的条件,让他揭发李敷的罪行,就可以无罪释放。



李欣一开始当然是不肯的。他对他的女婿说:"吾宗与李敷族世虽远,情如一家。在事既有此劝,竟如何也?昨来每欲为此取死,引簪自刺,以带自绞,而不能致绝。且亦不知其事。"(我们家和李敷家虽然不是一家人,但是情同一家。想不到竟然要我揭发他们家,不知道为了什么?昨天一直向为了这事情自杀,用簪刺自己,用腰带上吊,最后也没死成。何况我也不知道李敷家的事情。)



他女婿就说:"何为为他死也?敷兄弟事衅可知。有冯阐者,先为敷所败,其家切恨之,但呼阐弟问之,足知委曲。"(“干吗为他而死呢?李敷李弈兄弟是被人找茬想除掉的,有一个叫冯阐的人,早年被李敷弄的家破人亡,全家都恨他。只要招他的兄弟来问,就知道了。”)



(一个人道德十字路口的抉择,就在这一瞬间了)
而李敷李弈之事,则更加显得拓拔弘是局促的小人,而没有担负一国的气度。



冯太后并不是个完美无缺的人,如果说她有什么弱点的话,她的性需求就是她的弱点,毕竟此时她也就是31岁的成熟女人。从现在的史料来看,很难推断是李弈受宠在前,还是李敷成名在前。但无论如何,李敷的才干足以担当国家大任,李弈虽然特受恩宠,但也没有到特别过分的范围。以人无完人的观点来看,作为一国之君,对这种行为应该用包容,睁眼闭眼的态度。可是拓拔弘却对这件事耿耿于怀,为了挖出这件事的真相,他不惜搬出了另外一个人物,李欣。



李欣生在北朝著名世家范阳李家(曾祖父李产,祖父李绩都是慕容家重臣),但是因为母亲出身卑微,在家里地位极低。李䜣因此发愤读书,幼年就被拓拔焘看重。拓拔焘亲自作媒,让他娶了杜超的女儿,并在东宫助教读书。他跟李敷长年在东宫行走,性情投缘,虽然不是兄弟,却比兄弟还亲密。在拓拔弘即位之后,李䜣出朝任相州刺史,“为政清简,明于折狱,奸盗止息,百姓称之。”



李欣在几次的刺史考察中评为第一,于是渐渐骄矜起来了,私下进行了官商交易,收受了商人的各种珍宝。最后事发,拓拔弘于是逮捕了李欣,压送平城,准备治罪。这时候,拓拔弘对冯太后的风传非常在意,就给李欣开出了这样的条件,让他揭发李敷的罪行,就可以无罪释放。



李欣一开始当然是不肯的。他对他的女婿说:"吾宗与李敷族世虽远,情如一家。在事既有此劝,竟如何也?昨来每欲为此取死,引簪自刺,以带自绞,而不能致绝。且亦不知其事。"(我们家和李敷家虽然不是一家人,但是情同一家。想不到竟然要我揭发他们家,不知道为了什么?昨天一直向为了这事情自杀,用簪刺自己,用腰带上吊,最后也没死成。何况我也不知道李敷家的事情。)



他女婿就说:"何为为他死也?敷兄弟事衅可知。有冯阐者,先为敷所败,其家切恨之,但呼阐弟问之,足知委曲。"(“干吗为他而死呢?李敷李弈兄弟是被人找茬想除掉的,有一个叫冯阐的人,早年被李敷弄的家破人亡,全家都恨他。只要招他的兄弟来问,就知道了。”)



(一个人道德十字路口的抉择,就在这一瞬间了)
亮了(0)
回复
在抵抗了一会儿之后,李欣 彻底投降了。他找来了各种和李敷有仇的人,编织了真真假假的李敷的罪状。其中有一个人叫范剽(名字就好坏啊,记住这人,后面还有戏码),编织了很多罪状。



于是在470年10月,济南王慕容白曜、高平王李敷被处死,牵连了不少人员。这两人被处死,都是蒙冤。当时的官员们都颇为叹惜。李敷的罪责是真假斑驳,而慕容白曜更是追述了他早年依附乙浑的罪行。



此事,可以看出整个朝廷在一年内又180度大转弯,向着内斗的方向开去了。冯太后四年间提拔的精明强干的政府官员,轻易的就被杀掉,而且罪行都不很站的住脚。拓拔弘则更是向着与冯太后决裂的方向大踏了一步,于公,他动荡了整个朝廷,处死了镇守一方的大将和朝廷中枢的官员,只为了自己的猜忌和流言。于私,擅杀李弈,只会使本来就已经不好的母子关系更加恶化。



本想退入后宫的冯太后警觉起来了,一场帝后之争在默默展开。
在抵抗了一会儿之后,李欣 彻底投降了。他找来了各种和李敷有仇的人,编织了真真假假的李敷的罪状。其中有一个人叫范剽(名字就好坏啊,记住这人,后面还有戏码),编织了很多罪状。



于是在470年10月,济南王慕容白曜、高平王李敷被处死,牵连了不少人员。这两人被处死,都是蒙冤。当时的官员们都颇为叹惜。李敷的罪责是真假斑驳,而慕容白曜更是追述了他早年依附乙浑的罪行。



此事,可以看出整个朝廷在一年内又180度大转弯,向着内斗的方向开去了。冯太后四年间提拔的精明强干的政府官员,轻易的就被杀掉,而且罪行都不很站的住脚。拓拔弘则更是向着与冯太后决裂的方向大踏了一步,于公,他动荡了整个朝廷,处死了镇守一方的大将和朝廷中枢的官员,只为了自己的猜忌和流言。于私,擅杀李弈,只会使本来就已经不好的母子关系更加恶化。



本想退入后宫的冯太后警觉起来了,一场帝后之争在默默展开。
亮了(0)
回复
(我引一例来说明冯太后识人的水平,拓拔澄是拓拔云的儿子,冯太后召见少年时的他,见面后就严厉的训诫他。他离开后,冯太后对李冲说:“此儿风神吐发,德音闲婉,当为宗室领袖。是行使之必称我意。卿但记之,我不妄谈人物也。”)

拓拔弘和冯太后的背后各有政治集团。拓拔弘背后是王族(尤其是他的兄弟们)和军功集团,而冯太后背后是汉族、其他胡族。若是在拓拔焘的时代,前者是控制朝政的绝对权力,可是,权威和富贵渐渐时这群人软化,加上没有分明的赏罚,十几年间能力已经逐渐退化了。而且冯太后本人又颇有平衡的才能,王族和军功集团也就接受她作为国家的首脑。

拓拔弘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人物。在470年4月,他亲自出马北伐柔然,大获全胜。这一场战争记载并不详细。但拓拔弘明显展现出了追随太爷爷的气度,他在激励军队士气的时候说:"用兵在奇不在众也,卿等为朕力战,方略已在朕心。"。让拓拔子推、拓拔云、拓拔天赐(都是他的兄弟)分别督军,源贺殿后,击败了柔然,记载是“斩首五万级,降者万余人,戎马器械不可称计。”(当然470年4月,帝后的矛盾尚未激化。)

470年10月错误的政治内斗之后的。整个北魏又呈现出颓废的气势了。军队逃兵成群,471年4月,远征敕勒,打了一场大败仗(为何要远征敕勒?战略上也有问题),主将罗云战死,督军的拓拔天赐逃回。这件事使整个西北多少显示出动荡的迹象,于是471年6月,拓拔弘效仿拓拔焘,离开平城去河西巡视,6月出发,8月才回来。(内部政局不稳,还远离首都三个月。拓拔弘在想啥?)

皇帝不在平城的时间,成为了推翻皇帝力量秘密组织的最佳机会。
(我引一例来说明冯太后识人的水平,拓拔澄是拓拔云的儿子,冯太后召见少年时的他,见面后就严厉的训诫他。他离开后,冯太后对李冲说:“此儿风神吐发,德音闲婉,当为宗室领袖。是行使之必称我意。卿但记之,我不妄谈人物也。”)

拓拔弘和冯太后的背后各有政治集团。拓拔弘背后是王族(尤其是他的兄弟们)和军功集团,而冯太后背后是汉族、其他胡族。若是在拓拔焘的时代,前者是控制朝政的绝对权力,可是,权威和富贵渐渐时这群人软化,加上没有分明的赏罚,十几年间能力已经逐渐退化了。而且冯太后本人又颇有平衡的才能,王族和军功集团也就接受她作为国家的首脑。

拓拔弘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人物。在470年4月,他亲自出马北伐柔然,大获全胜。这一场战争记载并不详细。但拓拔弘明显展现出了追随太爷爷的气度,他在激励军队士气的时候说:"用兵在奇不在众也,卿等为朕力战,方略已在朕心。"。让拓拔子推、拓拔云、拓拔天赐(都是他的兄弟)分别督军,源贺殿后,击败了柔然,记载是“斩首五万级,降者万余人,戎马器械不可称计。”(当然470年4月,帝后的矛盾尚未激化。)

470年10月错误的政治内斗之后的。整个北魏又呈现出颓废的气势了。军队逃兵成群,471年4月,远征敕勒,打了一场大败仗(为何要远征敕勒?战略上也有问题),主将罗云战死,督军的拓拔天赐逃回。这件事使整个西北多少显示出动荡的迹象,于是471年6月,拓拔弘效仿拓拔焘,离开平城去河西巡视,6月出发,8月才回来。(内部政局不稳,还远离首都三个月。拓拔弘在想啥?)

皇帝不在平城的时间,成为了推翻皇帝力量秘密组织的最佳机会。
亮了(0)
回复
当然,史书上是不会记载这一系列秘谋是如何展开的。尤其是它的主角是冯太后。但随便来数数当时朝廷内部的实权官员,太尉源贺是冯太后提拔入朝的,拓拔丕是和冯太后一起推翻乙浑的战友,而拓拔弘重用的李欣是个早就抛弃节操的墙头草。错误的政治内斗,使将军和官员都对拓拔弘失去了信任。



于是当拓拔弘回到了471年8月回到了平城,几天之后,拓拔弘召集上下官员,发表了退位诏书。拓拔弘曾试图把自己的皇位让给弟弟拓拔子推,但遭到了拓拔云,源贺和拓拔丕的反对。最终把皇位传给了年仅五岁的儿子拓拔宏。冯太后以太皇太后的身份秉政,开始了她真正控制朝政的时代。
当然,史书上是不会记载这一系列秘谋是如何展开的。尤其是它的主角是冯太后。但随便来数数当时朝廷内部的实权官员,太尉源贺是冯太后提拔入朝的,拓拔丕是和冯太后一起推翻乙浑的战友,而拓拔弘重用的李欣是个早就抛弃节操的墙头草。错误的政治内斗,使将军和官员都对拓拔弘失去了信任。



于是当拓拔弘回到了471年8月回到了平城,几天之后,拓拔弘召集上下官员,发表了退位诏书。拓拔弘曾试图把自己的皇位让给弟弟拓拔子推,但遭到了拓拔云,源贺和拓拔丕的反对。最终把皇位传给了年仅五岁的儿子拓拔宏。冯太后以太皇太后的身份秉政,开始了她真正控制朝政的时代。
亮了(0)
回复
先把拓拔弘这一边给结束了,拓拔弘退位后,名义上是太上皇,实际上呢“采椽不斫,土阶而已”,住的是一个用很差木头做梁的房子,地上也就只有土制的台阶。但是他都能够得知国家大事的进展。5年后,23岁就去世了。



拓拔弘是冯太后很好的一个对比,他显示出了一个错误领导者带来的问题。北魏自拓拔焘后整个中央权力逐步涣散,而背道而驰的皇帝迅速就被整个朝廷政治力量架空而罢免。拓拔弘得罪了一个错误的敌人,使得一开始精诚团结的帝后之间出现裂痕,最后被冯太后抛弃。本来以他们之间的母子(养母子)关系,是完全可以建立和谐的统治核心的。拓拔弘从家庭到政局,都处于冯太后强烈的控制之下,贸然冲动的政治作为,却不懂得如何妥协和安抚各派,轻易树敌。冯太后最后放弃了他而选择了拓拔宏。再聪明能干,也失去了表演的舞台。

(自作聪明者当以此为戒,慎行慎立敌人,知进退之道,妥协之道)

冯太后的政治平衡的才干,则在此时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她并未把主要的矛头指向拓拔弘的兄弟们(最重要的支持拓拔弘的力量),相反她明显拉拢了王族的力量。她用足了自己是皇太后的资历,和拓拔诸王都取得了和谐的共处。(拓拔云甚至在拓拔弘在位时就已经倒向冯太后了)。她甚至将拓拔弘作为大将来使用,让他管理军事征伐。王室和朝廷内部和谐,都是北魏中兴的基础。
先把拓拔弘这一边给结束了,拓拔弘退位后,名义上是太上皇,实际上呢“采椽不斫,土阶而已”,住的是一个用很差木头做梁的房子,地上也就只有土制的台阶。但是他都能够得知国家大事的进展。5年后,23岁就去世了。



拓拔弘是冯太后很好的一个对比,他显示出了一个错误领导者带来的问题。北魏自拓拔焘后整个中央权力逐步涣散,而背道而驰的皇帝迅速就被整个朝廷政治力量架空而罢免。拓拔弘得罪了一个错误的敌人,使得一开始精诚团结的帝后之间出现裂痕,最后被冯太后抛弃。本来以他们之间的母子(养母子)关系,是完全可以建立和谐的统治核心的。拓拔弘从家庭到政局,都处于冯太后强烈的控制之下,贸然冲动的政治作为,却不懂得如何妥协和安抚各派,轻易树敌。冯太后最后放弃了他而选择了拓拔宏。再聪明能干,也失去了表演的舞台。

(自作聪明者当以此为戒,慎行慎立敌人,知进退之道,妥协之道)

冯太后的政治平衡的才干,则在此时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她并未把主要的矛头指向拓拔弘的兄弟们(最重要的支持拓拔弘的力量),相反她明显拉拢了王族的力量。她用足了自己是皇太后的资历,和拓拔诸王都取得了和谐的共处。(拓拔云甚至在拓拔弘在位时就已经倒向冯太后了)。她甚至将拓拔弘作为大将来使用,让他管理军事征伐。王室和朝廷内部和谐,都是北魏中兴的基础。
亮了(0)
回复
[quote][b]引用161楼 @otao 发表的[/b]:
而李敷李弈之事,则更加显得拓拔弘是局促的小人,而没有担负一国的气度。

冯太后并不是个完美无缺的人,如果说她有什么弱点的话,她的性需求就是她的弱点,毕竟此时她也就是31岁的成熟女人。从现在的史料来看,很难推断是李弈受宠在前,还是李敷成名在前。但无论如何,李敷的才干足以担当国家大任,李弈虽然特受恩宠,但也没有到特别过分的范围。以人无完人的观点来看,作为一国之君,对这种行为应该用包容,睁眼闭眼的态度。可是拓拔弘却对这件事耿耿于怀,为了挖出这件事的真相,他不惜搬出了另外一个人物,李䜣。

李䜣生在北朝著名世家范阳李家(曾祖父李产,祖父李绩都是慕容家重臣),但是因为母亲出身卑微,在家里地位极低。李䜣因此发愤读书,幼年就被拓拔焘看重。拓拔焘亲自作媒,让他娶了杜超的女儿,并在东宫助教读书。他跟李敷长年在东宫行走,性情投缘,虽然不是兄弟,却比兄弟还亲密。在拓拔弘即位之后,李䜣出朝任相州刺史,“为政清简,明于折狱,奸盗止息,百姓称之。”

李䜣在几次的刺史考察中评为第一,于是渐渐骄矜起来了,私下进行了官商交易,收受了商人的各种珍宝。最后事发,拓拔弘于是逮捕了李䜣,压送平城,准备治罪。这时候,拓拔弘对冯太后的风传非常在意,就给李䜣开出了这样的条件,让他揭发李敷的罪行,就可以无罪释放。

李䜣一开始当然是不肯的。他对他的女婿说:"吾宗与李敷族世虽远,情如一家。在事既有此劝,竟如何也?昨来每欲为此取死,引簪自刺,以带自绞,而不能致绝。且亦不知其事。"(我们家和李敷家虽然不是一家人,但是情同一家。想不到竟然要我揭发他们家,不知道为了什么?昨天一直向为了这事情自杀,用簪刺自己,用腰带上吊,最后也没死成。何况我也不知道李敷家的事情。)

他女婿就说:"何为为他死也?敷兄弟事衅可知。有冯阐者,先为敷所败,其家切恨之,但呼阐弟问之,足知委曲。"(“干吗为他而死呢?李敷李弈兄弟是被人找茬想除掉的,有一个叫冯阐的人,早年被李敷弄的家破人亡,全家都恨他。只要招他的兄弟来问,就知道了。”)

(一个人道德十字路口的抉择,就在这一瞬间了)[/quote]

这段乱码了,麻烦O大修改下,谢谢!@otao
[quote][b]引用161楼 @otao 发表的[/b]:
而李敷李弈之事,则更加显得拓拔弘是局促的小人,而没有担负一国的气度。

冯太后并不是个完美无缺的人,如果说她有什么弱点的话,她的性需求就是她的弱点,毕竟此时她也就是31岁的成熟女人。从现在的史料来看,很难推断是李弈受宠在前,还是李敷成名在前。但无论如何,李敷的才干足以担当国家大任,李弈虽然特受恩宠,但也没有到特别过分的范围。以人无完人的观点来看,作为一国之君,对这种行为应该用包容,睁眼闭眼的态度。可是拓拔弘却对这件事耿耿于怀,为了挖出这件事的真相,他不惜搬出了另外一个人物,李䜣。

李䜣生在北朝著名世家范阳李家(曾祖父李产,祖父李绩都是慕容家重臣),但是因为母亲出身卑微,在家里地位极低。李䜣因此发愤读书,幼年就被拓拔焘看重。拓拔焘亲自作媒,让他娶了杜超的女儿,并在东宫助教读书。他跟李敷长年在东宫行走,性情投缘,虽然不是兄弟,却比兄弟还亲密。在拓拔弘即位之后,李䜣出朝任相州刺史,“为政清简,明于折狱,奸盗止息,百姓称之。”

李䜣在几次的刺史考察中评为第一,于是渐渐骄矜起来了,私下进行了官商交易,收受了商人的各种珍宝。最后事发,拓拔弘于是逮捕了李䜣,压送平城,准备治罪。这时候,拓拔弘对冯太后的风传非常在意,就给李䜣开出了这样的条件,让他揭发李敷的罪行,就可以无罪释放。

李䜣一开始当然是不肯的。他对他的女婿说:"吾宗与李敷族世虽远,情如一家。在事既有此劝,竟如何也?昨来每欲为此取死,引簪自刺,以带自绞,而不能致绝。且亦不知其事。"(我们家和李敷家虽然不是一家人,但是情同一家。想不到竟然要我揭发他们家,不知道为了什么?昨天一直向为了这事情自杀,用簪刺自己,用腰带上吊,最后也没死成。何况我也不知道李敷家的事情。)

他女婿就说:"何为为他死也?敷兄弟事衅可知。有冯阐者,先为敷所败,其家切恨之,但呼阐弟问之,足知委曲。"(“干吗为他而死呢?李敷李弈兄弟是被人找茬想除掉的,有一个叫冯阐的人,早年被李敷弄的家破人亡,全家都恨他。只要招他的兄弟来问,就知道了。”)

(一个人道德十字路口的抉择,就在这一瞬间了)[/quote]

这段乱码了,麻烦O大修改下,谢谢!@otao
亮了(0)
回复
[quote][b]引用166楼 @chaisinate 发表的[/b]:


这段乱码了,麻烦O大修改下,谢谢!@otao[/quote]
我这里没乱码啊,截个图给我看看?
[quote][b]引用166楼 @chaisinate 发表的[/b]:


这段乱码了,麻烦O大修改下,谢谢!@otao[/quote]
我这里没乱码啊,截个图给我看看?
亮了(0)
回复





亮了(0)
回复
[quote][b]引用168楼 @chaisinate 发表的[/b]:
<img src="http://i1.hoopchina.com.cn/blogfile/201503/20/BbsImg14268432323384_873*303.jpg">

[/quote]
应该是生僻字的原因么?

现在还有乱码么?
[quote][b]引用168楼 @chaisinate 发表的[/b]:
<img src="http://i1.hoopchina.com.cn/blogfile/201503/20/BbsImg14268432323384_873*303.jpg">

[/quote]
应该是生僻字的原因么?

现在还有乱码么?
亮了(0)
回复
[quote][b]引用169楼 @otao 发表的[/b]:

应该是生僻字的原因么?

现在还有乱码么?[/quote]


现在没有乱码了,已经改过来了,非常感谢!!!
[quote][b]引用169楼 @otao 发表的[/b]:

应该是生僻字的原因么?

现在还有乱码么?[/quote]


现在没有乱码了,已经改过来了,非常感谢!!!
亮了(0)
回复
先讲好的方面,如果说冯太后整理政务有什么秘诀的话,不外乎就两点,一点是提拔精明强干的政府官员和前线将领,第二点就是建立合乎当时状态的制度。从471年到476年,基本上处于帝后两派犬牙交错的状态,冯太后虽然实际执政,但被逼不能临朝听政。所以历史上最奇怪的执政状态出现了,皇帝还是小孩子,皇帝他年富力强的爹是逊位不能听政,而皇帝他奶奶则是被反对不能听政。这个互相钳制的局面,也影响了北魏对外的表现。尉元镇守在徐州也因此而转向镇压内部动乱而暂停了向南的步伐。北方柔然更是两次入侵,北魏再度失去了对漠南草原的监视控制的力量。拓跋弘两次北伐,也因为并没有坚定的支持,毫无成果的回来了。柔然渐渐在这段时间,重新壮大起来了。

冯太后为了其执政的方针可以实施,在这段时间,她把宦官作为主要的武器来控制朝政。在宦官中,最受她信任的有四位,抱嶷、王遇、张祐、苻承祖。冯太后一如她当年提拔官员,把忠诚和道德中正,放在第一位。其中最受她信赖的张祐被称为“性恭密,出入机禁二十余年,未曾有过”。抱嶷被赞叹说:“诸所奏议,必致抗直”。都是认认真真做事情的人。冯太后虽然依靠他们,也给他们丰华的物质享受,但也非常的严格对待。有细小的错误就要打板子。

476年4月,拓跋弘去世(他的死还颇有蹊跷)。帝党开始失去权力中心,冯太后正式临朝听政。这是权力过渡非常重要的一年,冯太后在短暂的提拔李欣做了司空之后,就开始对朝廷加强自己的控制力。她把自己的哥哥冯熙调入中央,又给拓跋丕提了爵位。476年12月,李欣就以司空之位外放任徐州刺史。拓跋弘最亲密的弟弟拓跋子推也不得不离开中心,出任青州刺史。至此,帝党在中央的权力分崩离析。冯太后不可能再被制约。

这时候,冯太后又遇到了一个男人,王叡。王叡这人记载说他是“姿貌伟丽”。在冯太后临朝前,只是个太史令,主管朝廷天文历法,算是朝廷内的冷衙门。在476年,朝廷内外无人再能制约冯太后,于是她迅速让王叡“出入帷幄”,当年,就提拔做了侍中、吏部尚书。477年冯太后和拓跋宏率领百官去围观老虎,有一只老虎从笼子里逃脱,一直走到酒席上来,旁边的侍从吓的各自逃命,只有王叡,抓了长戟,保护冯太后和拓跋宏。于是更加受到冯太后的宠爱。479年,再次升迁为尚书令,被封为中山王。

476年后,冯太后提拔身边的宦官也很少受到限制。如张祐被特迁为尚书,加安南将军,进爵陇东公。抱嶷被加封殿中侍御,尚书领中曹,以统宿卫。不久又加封为散骑常侍。宦官出入朝廷重要位置,被封爵。这一点也被朝廷内外非议。另一位冯太后倚重的大臣拓跋丕,也跟着开始飞黄腾达。拓跋丕,王叡,张祐在478年加以“八议”。“八议”是免死金牌特性的东西,除去重大的罪行比如谋反,其他罪行都会免死。司法机关无权审理“八议”的人,必须由皇帝交群臣集议后,才能裁决。477年任司徒,479年再升一级任太尉。

冯太后在用自己一派的人控制住朝廷的同时,也把除掉帝党重要官员放在一个重要位置上。拓跋子推在前往青州的路上就病死了。而李欣则更是因为李敷告密的宿怨,而和冯太后本来就不和。李欣在告密事情之后,把范剽引为自己的心腹,把自己的计划想法都毫无保留的告诉他。477年,范剽收集证据向冯太后告李欣准备叛变。冯太后把李欣逮捕到朝廷,引出范剽当面对质。

欣言:"尔妄云知我,吾又何言!虽然,尔不顾余之厚德而忍为此,不仁甚矣。"剽曰:"公德于剽,何若李敷之德于公?公昔忍于敷,剽今敢不忍于公乎?"
(李欣说:“你乱说你知道我的秘密,我又有什么可以辩解的,但是,你不顾我对你一直的恩德,却敢做这种事情,可以说是不仁到了极点了。”范剽说:“您对我的恩德,对比李敷对您的如何?您过去能出卖李敷,我现在也能出卖您。”)

李欣最终被杀。这事也说明冯太后一向的隐忍坚韧。李敷李弈之事,7年后才给翻了案。
先讲好的方面,如果说冯太后整理政务有什么秘诀的话,不外乎就两点,一点是提拔精明强干的政府官员和前线将领,第二点就是建立合乎当时状态的制度。从471年到476年,基本上处于帝后两派犬牙交错的状态,冯太后虽然实际执政,但被逼不能临朝听政。所以历史上最奇怪的执政状态出现了,皇帝还是小孩子,皇帝他年富力强的爹是逊位不能听政,而皇帝他奶奶则是被反对不能听政。这个互相钳制的局面,也影响了北魏对外的表现。尉元镇守在徐州也因此而转向镇压内部动乱而暂停了向南的步伐。北方柔然更是两次入侵,北魏再度失去了对漠南草原的监视控制的力量。拓跋弘两次北伐,也因为并没有坚定的支持,毫无成果的回来了。柔然渐渐在这段时间,重新壮大起来了。

冯太后为了其执政的方针可以实施,在这段时间,她把宦官作为主要的武器来控制朝政。在宦官中,最受她信任的有四位,抱嶷、王遇、张祐、苻承祖。冯太后一如她当年提拔官员,把忠诚和道德中正,放在第一位。其中最受她信赖的张祐被称为“性恭密,出入机禁二十余年,未曾有过”。抱嶷被赞叹说:“诸所奏议,必致抗直”。都是认认真真做事情的人。冯太后虽然依靠他们,也给他们丰华的物质享受,但也非常的严格对待。有细小的错误就要打板子。

476年4月,拓跋弘去世(他的死还颇有蹊跷)。帝党开始失去权力中心,冯太后正式临朝听政。这是权力过渡非常重要的一年,冯太后在短暂的提拔李欣做了司空之后,就开始对朝廷加强自己的控制力。她把自己的哥哥冯熙调入中央,又给拓跋丕提了爵位。476年12月,李欣就以司空之位外放任徐州刺史。拓跋弘最亲密的弟弟拓跋子推也不得不离开中心,出任青州刺史。至此,帝党在中央的权力分崩离析。冯太后不可能再被制约。

这时候,冯太后又遇到了一个男人,王叡。王叡这人记载说他是“姿貌伟丽”。在冯太后临朝前,只是个太史令,主管朝廷天文历法,算是朝廷内的冷衙门。在476年,朝廷内外无人再能制约冯太后,于是她迅速让王叡“出入帷幄”,当年,就提拔做了侍中、吏部尚书。477年冯太后和拓跋宏率领百官去围观老虎,有一只老虎从笼子里逃脱,一直走到酒席上来,旁边的侍从吓的各自逃命,只有王叡,抓了长戟,保护冯太后和拓跋宏。于是更加受到冯太后的宠爱。479年,再次升迁为尚书令,被封为中山王。

476年后,冯太后提拔身边的宦官也很少受到限制。如张祐被特迁为尚书,加安南将军,进爵陇东公。抱嶷被加封殿中侍御,尚书领中曹,以统宿卫。不久又加封为散骑常侍。宦官出入朝廷重要位置,被封爵。这一点也被朝廷内外非议。另一位冯太后倚重的大臣拓跋丕,也跟着开始飞黄腾达。拓跋丕,王叡,张祐在478年加以“八议”。“八议”是免死金牌特性的东西,除去重大的罪行比如谋反,其他罪行都会免死。司法机关无权审理“八议”的人,必须由皇帝交群臣集议后,才能裁决。477年任司徒,479年再升一级任太尉。

冯太后在用自己一派的人控制住朝廷的同时,也把除掉帝党重要官员放在一个重要位置上。拓跋子推在前往青州的路上就病死了。而李欣则更是因为李敷告密的宿怨,而和冯太后本来就不和。李欣在告密事情之后,把范剽引为自己的心腹,把自己的计划想法都毫无保留的告诉他。477年,范剽收集证据向冯太后告李欣准备叛变。冯太后把李欣逮捕到朝廷,引出范剽当面对质。

欣言:"尔妄云知我,吾又何言!虽然,尔不顾余之厚德而忍为此,不仁甚矣。"剽曰:"公德于剽,何若李敷之德于公?公昔忍于敷,剽今敢不忍于公乎?"
(李欣说:“你乱说你知道我的秘密,我又有什么可以辩解的,但是,你不顾我对你一直的恩德,却敢做这种事情,可以说是不仁到了极点了。”范剽说:“您对我的恩德,对比李敷对您的如何?您过去能出卖李敷,我现在也能出卖您。”)

李欣最终被杀。这事也说明冯太后一向的隐忍坚韧。李敷李弈之事,7年后才给翻了案。
亮了(0)
回复
冯太后狠力抓权的同时,关于她的各种反面流言也发酵的越来越烈。打破北魏此前提拔的流程,破格在两三年内提拔中枢官员是其中一件。她提拔的官员也在被放在放大镜下来观察,窥探他们的弱点。张祐虽然忠诚细密,抱嶷虽然耿直进谏,但是他们都是宦官。王叡忠贞持重,则攻击他并无治理国家的才能。拓跋丕相对受的攻击较少,因为他实际上也算是王族。冯太后也很明白这一点,所以她每次要表扬王叡这些人,就要请拓跋丕等人来一起起草诏书,表示自己并不是因为私情而故意偏袒。

此时北魏的外部环境极佳,北面柔然发生了分裂,吐贺真死后,首领予成处于相对不太稳固的地位,曾短暂的向北魏提出和亲的要求。冯太后对此一向表示欢迎,但因为予成随后后悔,并未成婚。虽然如此,予成两次派[莫何去汾比拔](这确实是一个人的名字)出使北魏,并不断的向北魏进贡。南朝则发生了萧道成篡宋事件。宋明帝刘彧,因为害怕部下反水,去世之前就把弟弟和功臣杀的七七八八了。472年,刘彧病死后,继任的刘昱更是展现出孩子般的任性,恣意的杀害朝廷大臣,弄的朝廷人心惶惶。477年,萧道成杀刘昱开始控制朝廷,虽然短暂的立了宋顺帝刘准。为此袁粲和沈攸之起兵反抗他,被萧道成镇压。479年,萧道成自立为天子,改国号为齐。

此前北魏的胡人出身,使他们对农耕理解很肤浅。虽然离开了草原,从文化上精神上他们都依然是游牧民族。劫掠是他们本来的生存手段之一。拓跋焘战无不胜的大军,也是依托于这种本性而建立的。而冯太后则截然不同,她比北魏此前的各首脑更注重生产,也更接近汉族文化。早在472年,她就先下旨要祭拜孔子庙。驱赶社会闲杂人员去务农。“诏工商杂伎,尽听赴农。诸州郡课民益种菜果。”在477年,她又下了一令,鼓励农桑。"朕政治多阙,灾眚屡兴。去年牛疫,死伤大半,耕垦之利,当有亏损。今东作既兴,人须肄业。其敕在所督课田农,有牛者加勤于常岁,无牛者倍庸于余年。一夫制治田四十亩,中男二十亩。无令人有余力,地有遗利。"479年,她又下令说:"一夫不耕,将或受其馁;一妇不织,将或受其寒。今农时要月,百姓肆力之秋,而愚民陷罪者甚众。宜随轻重决遣,以赴耕耘之业。"
冯太后狠力抓权的同时,关于她的各种反面流言也发酵的越来越烈。打破北魏此前提拔的流程,破格在两三年内提拔中枢官员是其中一件。她提拔的官员也在被放在放大镜下来观察,窥探他们的弱点。张祐虽然忠诚细密,抱嶷虽然耿直进谏,但是他们都是宦官。王叡忠贞持重,则攻击他并无治理国家的才能。拓跋丕相对受的攻击较少,因为他实际上也算是王族。冯太后也很明白这一点,所以她每次要表扬王叡这些人,就要请拓跋丕等人来一起起草诏书,表示自己并不是因为私情而故意偏袒。

此时北魏的外部环境极佳,北面柔然发生了分裂,吐贺真死后,首领予成处于相对不太稳固的地位,曾短暂的向北魏提出和亲的要求。冯太后对此一向表示欢迎,但因为予成随后后悔,并未成婚。虽然如此,予成两次派[莫何去汾比拔](这确实是一个人的名字)出使北魏,并不断的向北魏进贡。南朝则发生了萧道成篡宋事件。宋明帝刘彧,因为害怕部下反水,去世之前就把弟弟和功臣杀的七七八八了。472年,刘彧病死后,继任的刘昱更是展现出孩子般的任性,恣意的杀害朝廷大臣,弄的朝廷人心惶惶。477年,萧道成杀刘昱开始控制朝廷,虽然短暂的立了宋顺帝刘准。为此袁粲和沈攸之起兵反抗他,被萧道成镇压。479年,萧道成自立为天子,改国号为齐。

此前北魏的胡人出身,使他们对农耕理解很肤浅。虽然离开了草原,从文化上精神上他们都依然是游牧民族。劫掠是他们本来的生存手段之一。拓跋焘战无不胜的大军,也是依托于这种本性而建立的。而冯太后则截然不同,她比北魏此前的各首脑更注重生产,也更接近汉族文化。早在472年,她就先下旨要祭拜孔子庙。驱赶社会闲杂人员去务农。“诏工商杂伎,尽听赴农。诸州郡课民益种菜果。”在477年,她又下了一令,鼓励农桑。"朕政治多阙,灾眚屡兴。去年牛疫,死伤大半,耕垦之利,当有亏损。今东作既兴,人须肄业。其敕在所督课田农,有牛者加勤于常岁,无牛者倍庸于余年。一夫制治田四十亩,中男二十亩。无令人有余力,地有遗利。"479年,她又下令说:"一夫不耕,将或受其馁;一妇不织,将或受其寒。今农时要月,百姓肆力之秋,而愚民陷罪者甚众。宜随轻重决遣,以赴耕耘之业。"
亮了(0)
回复
在处理完了农耕后,冯太后着力开始建立完善的俸制。此前北魏官员是没有制度化的俸禄的。当然北魏高级官员多数是鲜卑豪族,本身的收入根本看不上这些俸禄。而地方官员呢,则和商人勾结,官商交易极为常见。冯太后坚持推行俸制,同时把反腐搬上了异常严格的地位。这篇诏书重要的部分是这样的。

"故宪章旧典,始班俸禄。罢诸商人,以简民事。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均预调为二匹之赋,即兼商用。虽有一时之烦,终克永逸之益。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变法改度,宜为更始,其大赦天下,与之惟新。"

这篇诏书发在484年6月,然后朝廷内外有很大的反对意见。在寿春镇守的薛虎子就上书表达不满,说边境的太守既要抵抗入侵,随时牺牲性命,却因为官职低无法得到丰厚的报酬。这样一定会搓伤将士效力的信心。484年8月,冯太后再次下令要严格执行俸制。她回信给薛虎子说:“或许有少许不公平的地方,但不要因小失误,而攻击整个俸制。”并且把俸制严格规定为每一季发放,而484年10月开始发放。

俸制的整个制度确定绵延数年,先从中央官员开始,一直推广到州郡县官员,到486年才算结束。完全的制度化和实事求是的态度,最后使俸制大获成功。爵位改革和俸制建立,很好的说明了冯太后施政的技巧和方法。如果说在国家尚小的拓跋嗣时期,中央集团的兢兢业业足以应付整个国家事务的话,在北魏一统北方之后,靠人力来管理方方面面已经越来越吃力了。拓跋焘晚年在长江赐爵是一个很明确的开始,而冯太后则把建立明确扎实,不违背实际的制度放在执政第一位来做。这在从游牧向农耕转变的北魏是相当高瞻远瞩的。
在处理完了农耕后,冯太后着力开始建立完善的俸制。此前北魏官员是没有制度化的俸禄的。当然北魏高级官员多数是鲜卑豪族,本身的收入根本看不上这些俸禄。而地方官员呢,则和商人勾结,官商交易极为常见。冯太后坚持推行俸制,同时把反腐搬上了异常严格的地位。这篇诏书重要的部分是这样的。

"故宪章旧典,始班俸禄。罢诸商人,以简民事。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均预调为二匹之赋,即兼商用。虽有一时之烦,终克永逸之益。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变法改度,宜为更始,其大赦天下,与之惟新。"

这篇诏书发在484年6月,然后朝廷内外有很大的反对意见。在寿春镇守的薛虎子就上书表达不满,说边境的太守既要抵抗入侵,随时牺牲性命,却因为官职低无法得到丰厚的报酬。这样一定会搓伤将士效力的信心。484年8月,冯太后再次下令要严格执行俸制。她回信给薛虎子说:“或许有少许不公平的地方,但不要因小失误,而攻击整个俸制。”并且把俸制严格规定为每一季发放,而484年10月开始发放。

俸制的整个制度确定绵延数年,先从中央官员开始,一直推广到州郡县官员,到486年才算结束。完全的制度化和实事求是的态度,最后使俸制大获成功。爵位改革和俸制建立,很好的说明了冯太后施政的技巧和方法。如果说在国家尚小的拓跋嗣时期,中央集团的兢兢业业足以应付整个国家事务的话,在北魏一统北方之后,靠人力来管理方方面面已经越来越吃力了。拓跋焘晚年在长江赐爵是一个很明确的开始,而冯太后则把建立明确扎实,不违背实际的制度放在执政第一位来做。这在从游牧向农耕转变的北魏是相当高瞻远瞩的。
亮了(0)
回复
冯太后的闺房内也在进行着变化改革,李冲开始从内帷踏上政途。

李冲的曾祖父李暠是西凉的开国帝王。420年西凉后主李歆被沮渠蒙逊击败后杀死。李冲的父亲李宝被沮渠蒙逊囚禁在姑臧。421年,李冲的舅公唐契反叛北凉,救出李宝。然后一起逃到了伊吾,向柔然称臣。442年,拓跋焘驱赶沮渠无讳的时候,李宝趁乱占据敦煌,并迅速向北魏投降。因此一直被重用镇守西北。李宝有五个长大的儿子,前面四个都是正直严明而著称的人。大哥李承因为军功领了姑臧侯,在袭爵时就把敦煌公让给了二哥李茂。三哥李辅,四哥李佐则更是才望俱佳。这四人都在李冲发达前已经是一方太守,颇有政声。

但这一切努力都比不上李冲。大哥李承在李宝死后抚养李冲长大。而李冲在成年后虽然喜欢交游,却很少跟杂闲人混在一起。李冲在拓跋宏初年出任内秘书令,为冯太后起草文书。在踏入冯太后的内帷之后,升为中书令,然后转任南部尚书。冯太后和李冲在国家制度的思路上很相近,李冲在一次会议上就提出了三长制。

所谓三长制,是针对当时普遍的黑户口而设立的。北魏此前的人口管理一直是宗主督护制,而往往都是五十家三十家算作一户。这使得兵役税收变得不公平,而有些人就从这种不公平中获利。李冲的方法很简单,严格规定五家为一邻,五邻为一里,五里为一党。每一级都各设一长(邻长,里长,党长)。作为整个国家机器最底层的机构。三长主要是检查人口,征收租调﹐征发兵徭。如果发生任何问题,则要向各种长追究责任。

冯太后看到李冲的提议,当然是击节赞叹。可是呢朝廷内外都持反对意见。其中很大一派的反对意见是现在是秋收最忙的时间,应该等到冬天农闲再来推广新的人口普查。甚至有人说李冲的方法必然失败。李冲严厉的给以他们还击说,秋收时节,正是税收上缴的时间。而此时使用新方法,直接把税收更公平的上缴,把利益返还给农民,才使农民会接受新的方法和人口普查。另一些大臣则搬出祖宗之法不可改的态度来。冯太后最后敲定说:

"立三长,则课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何为而不可?"

于是在486年推广三长制,国家和百姓都从中受益。而利用制度漏洞的小人则受到打击。
冯太后的闺房内也在进行着变化改革,李冲开始从内帷踏上政途。

李冲的曾祖父李暠是西凉的开国帝王。420年西凉后主李歆被沮渠蒙逊击败后杀死。李冲的父亲李宝被沮渠蒙逊囚禁在姑臧。421年,李冲的舅公唐契反叛北凉,救出李宝。然后一起逃到了伊吾,向柔然称臣。442年,拓跋焘驱赶沮渠无讳的时候,李宝趁乱占据敦煌,并迅速向北魏投降。因此一直被重用镇守西北。李宝有五个长大的儿子,前面四个都是正直严明而著称的人。大哥李承因为军功领了姑臧侯,在袭爵时就把敦煌公让给了二哥李茂。三哥李辅,四哥李佐则更是才望俱佳。这四人都在李冲发达前已经是一方太守,颇有政声。

但这一切努力都比不上李冲。大哥李承在李宝死后抚养李冲长大。而李冲在成年后虽然喜欢交游,却很少跟杂闲人混在一起。李冲在拓跋宏初年出任内秘书令,为冯太后起草文书。在踏入冯太后的内帷之后,升为中书令,然后转任南部尚书。冯太后和李冲在国家制度的思路上很相近,李冲在一次会议上就提出了三长制。

所谓三长制,是针对当时普遍的黑户口而设立的。北魏此前的人口管理一直是宗主督护制,而往往都是五十家三十家算作一户。这使得兵役税收变得不公平,而有些人就从这种不公平中获利。李冲的方法很简单,严格规定五家为一邻,五邻为一里,五里为一党。每一级都各设一长(邻长,里长,党长)。作为整个国家机器最底层的机构。三长主要是检查人口,征收租调﹐征发兵徭。如果发生任何问题,则要向各种长追究责任。

冯太后看到李冲的提议,当然是击节赞叹。可是呢朝廷内外都持反对意见。其中很大一派的反对意见是现在是秋收最忙的时间,应该等到冬天农闲再来推广新的人口普查。甚至有人说李冲的方法必然失败。李冲严厉的给以他们还击说,秋收时节,正是税收上缴的时间。而此时使用新方法,直接把税收更公平的上缴,把利益返还给农民,才使农民会接受新的方法和人口普查。另一些大臣则搬出祖宗之法不可改的态度来。冯太后最后敲定说:

"立三长,则课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何为而不可?"

于是在486年推广三长制,国家和百姓都从中受益。而利用制度漏洞的小人则受到打击。
亮了(0)
回复
和三长制所配套的,则是“均田制”。均田制在历代关于农业制度里讨论的已经够多了。其核心很简单。

凡15岁以上的男子,每人授给种植谷物的露田40亩,女子20亩。拥有奴婢和耕牛的人,可以额外获得土地,奴婢同普通农民一样受田,人数不限,土地归主人;丁牛(4岁以上)每头受露田30亩,一户限4头。所受之田不准买卖,年老身死,还田给官府。

很多讨论都错误的把重点放在了“均”上。实际上,北魏游牧传统遗留的问题才是关键。北魏游牧传统导致的结果是,大量的人都在从军,或者依附于豪族。而大量的土地因为战乱而废弃。北魏明明有充足的人口,也有充足的土地,却没有足够的展开生产。冯太后激励生产的态度和此前鼓励农桑是一样的。这制度事实上早在拓跋嗣时期已经在实行中,叫作“计口授田制度”。冯太后就是以向民让利的方式,激励普通人民去使用那些废弃的田地,保障他们的利益。冯太后虽然制定了死后归还国家的政策,但是事实上后来并没有很严格的执行。这种政策事实上就是送土地给流民,鼓励他们生产,让他们摆脱豪强大族的控制。然后用三长制让他们在税务,兵役等政策上摆脱豪强大族的控制。

冯太后在实行政策的同时也有其圆滑的一面,均田制是不征用贵族豪强已经占用的土地的。这么猛烈的经济制度变革,导致北魏的生产意愿暴涨。本来北魏自拓跋弘起,每一年都要开仓赈恤,因为每一年到青黄不接的时候,农民都会陷入饥荒。朝廷和百姓都没有粮食积蓄。所以什么军事远征也都是空谈。而485年均田制,486年三长制,加上484年到486年间的俸制改革。3年后就官方和民间都有粮食储蓄。此后十年都不曾发生饥荒。北魏国力大增。
和三长制所配套的,则是“均田制”。均田制在历代关于农业制度里讨论的已经够多了。其核心很简单。

凡15岁以上的男子,每人授给种植谷物的露田40亩,女子20亩。拥有奴婢和耕牛的人,可以额外获得土地,奴婢同普通农民一样受田,人数不限,土地归主人;丁牛(4岁以上)每头受露田30亩,一户限4头。所受之田不准买卖,年老身死,还田给官府。

很多讨论都错误的把重点放在了“均”上。实际上,北魏游牧传统遗留的问题才是关键。北魏游牧传统导致的结果是,大量的人都在从军,或者依附于豪族。而大量的土地因为战乱而废弃。北魏明明有充足的人口,也有充足的土地,却没有足够的展开生产。冯太后激励生产的态度和此前鼓励农桑是一样的。这制度事实上早在拓跋嗣时期已经在实行中,叫作“计口授田制度”。冯太后就是以向民让利的方式,激励普通人民去使用那些废弃的田地,保障他们的利益。冯太后虽然制定了死后归还国家的政策,但是事实上后来并没有很严格的执行。这种政策事实上就是送土地给流民,鼓励他们生产,让他们摆脱豪强大族的控制。然后用三长制让他们在税务,兵役等政策上摆脱豪强大族的控制。

冯太后在实行政策的同时也有其圆滑的一面,均田制是不征用贵族豪强已经占用的土地的。这么猛烈的经济制度变革,导致北魏的生产意愿暴涨。本来北魏自拓跋弘起,每一年都要开仓赈恤,因为每一年到青黄不接的时候,农民都会陷入饥荒。朝廷和百姓都没有粮食积蓄。所以什么军事远征也都是空谈。而485年均田制,486年三长制,加上484年到486年间的俸制改革。3年后就官方和民间都有粮食储蓄。此后十年都不曾发生饥荒。北魏国力大增。
亮了(0)
回复
(当然,土地兼并这种封建王朝的致命缺陷还是无法克服的。冯太后推广均田制,只是一时的政策。明显是为了刺激生产,而刺激生产的同时,将农耕的观念更深更广的扎到鲜卑人的思想中去)
(当然,土地兼并这种封建王朝的致命缺陷还是无法克服的。冯太后推广均田制,只是一时的政策。明显是为了刺激生产,而刺激生产的同时,将农耕的观念更深更广的扎到鲜卑人的思想中去)
亮了(0)
回复
来比较高的评价一下冯太后的改革。这种改革是必然的,是因为鲜卑各部已经彻底内迁,离他们兴起的草原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所以在制度上文化上,也有着改变。这又分为几点,
一、鲜卑族对待土地,对待农时均没有长年农耕的汉族一样的敏感性。而这种错误思想制约了北魏变的更加强大。急需改变。
二、鲜卑族对于下层人民,等级制度和依附状态更重。而底层人民的劳动能力就被压制了,从而造成了北魏虽然有足够的人口却生产不足的状态。这种从属的关系需要被打破。
三、鲜卑族将首领统御下属,剥削下属,视为本来就理所当然的状态。所以俸禄是不存在的。而大量私下的献贡和交易是理所当然的。

在游牧状态下,那个生产力级别下,这种从属关系,上级对下级剥削,以及对待土地的态度,还有对待农时的态度都是合理的。而在农耕国家里都是不对的。农耕国家(或者说任何想发展的国家)都要把国家级别的生产放在第一位。所以这国家制度的转换,更迎合了生产方式。虽然招致大量反对,却大获成功也在于此。

如果以稍远的角度来看,冯太后和李冲是颇有“众生平等”的人性情怀的。她完全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来刺激生产(比如曹操军队屯田制,一样可以刺激生产),而她却选择了一种“众生平等”,把文明推广到最底层的做法,这在整个民族开化的价值上来说简直珍贵到了极点(恰如法国大革命人权宣言)。生在尊卑严格,刚走出部落文化的北魏朝廷,能如此跨越时代的提出近乎“众生平等”的概念,实在是如同沧海明珠。纵使从施政技术角度来说,俸制、三长制、均田制也简单可行。这也是后世屡屡沿用,一直到现在都仍有影响的原因。
来比较高的评价一下冯太后的改革。这种改革是必然的,是因为鲜卑各部已经彻底内迁,离他们兴起的草原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所以在制度上文化上,也有着改变。这又分为几点,
一、鲜卑族对待土地,对待农时均没有长年农耕的汉族一样的敏感性。而这种错误思想制约了北魏变的更加强大。急需改变。
二、鲜卑族对于下层人民,等级制度和依附状态更重。而底层人民的劳动能力就被压制了,从而造成了北魏虽然有足够的人口却生产不足的状态。这种从属的关系需要被打破。
三、鲜卑族将首领统御下属,剥削下属,视为本来就理所当然的状态。所以俸禄是不存在的。而大量私下的献贡和交易是理所当然的。

在游牧状态下,那个生产力级别下,这种从属关系,上级对下级剥削,以及对待土地的态度,还有对待农时的态度都是合理的。而在农耕国家里都是不对的。农耕国家(或者说任何想发展的国家)都要把国家级别的生产放在第一位。所以这国家制度的转换,更迎合了生产方式。虽然招致大量反对,却大获成功也在于此。

如果以稍远的角度来看,冯太后和李冲是颇有“众生平等”的人性情怀的。她完全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来刺激生产(比如曹操军队屯田制,一样可以刺激生产),而她却选择了一种“众生平等”,把文明推广到最底层的做法,这在整个民族开化的价值上来说简直珍贵到了极点(恰如法国大革命人权宣言)。生在尊卑严格,刚走出部落文化的北魏朝廷,能如此跨越时代的提出近乎“众生平等”的概念,实在是如同沧海明珠。纵使从施政技术角度来说,俸制、三长制、均田制也简单可行。这也是后世屡屡沿用,一直到现在都仍有影响的原因。
亮了(0)
回复
好话说完,来挖挖八卦。讲讲王叡,李冲和冯太后的韵事。

(我再三把对冯太后的风流韵事,压在“她也是女人,也有需求”的态度上。多多少少有维护冯太后的意思。如果严格按史书记载,似乎冯太后男人颇多。上面两位是最明显最确凿的。当然,以女人执政而编花边新闻毁谤冯太后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先看王叡,他在冯太后后期的生活是这样的。“太后密赐珍玩赠彩,人莫能知,率常以夜帷车载往,阉官防致,前后巨万,不可胜数,加以田园、奴婢、牛马、杂畜,并尽良美。大臣及左右因是以受赍锡,外示不私,所费又以万计。及疾病,高祖、太后每亲视疾,侍官省问,相望于道。”所以魏书也把他归到了不无贬义的“恩幸列传”中。王叡的妻子被拜为妃。女儿出嫁时,礼仪如同公主。冯太后亲自到太华殿主持典礼,王叡和张祐左右侍坐,其他亲人都列在东西廊下。上车后,冯太后还送到中路之外。当时的人都偷偷说:“这是太后嫁自己女儿呢!”

再看李冲,“赏赐月至数十万,进爵陇西公,密致珍宝御物以充其第,外人莫得而知焉。冲家素清贫,于是始为富室。”李冲从小就是交游惯了的,于是散财到亲属和老乡之间。“而谦以自牧,积而能散,近自姻族,逮于乡闾,莫不分及。虚己接物,垂念羁寒,衰旧沦屈,由之跻叙者,亦以多矣。时以此称之。”(有钱成这样也是很潇洒的)李冲的兄长们对李冲因为私宠而被重用都非常担心,李冲的二哥见到李冲如此兴盛,特别担心,在光禄大夫任上假称老病而辞职。脱离北魏中央而定居中山,再也不到平城去。李冲的侄子,李承的长子李韶也常常为自己叔叔担心,怕一天之内就家族倾覆。
好话说完,来挖挖八卦。讲讲王叡,李冲和冯太后的韵事。

(我再三把对冯太后的风流韵事,压在“她也是女人,也有需求”的态度上。多多少少有维护冯太后的意思。如果严格按史书记载,似乎冯太后男人颇多。上面两位是最明显最确凿的。当然,以女人执政而编花边新闻毁谤冯太后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先看王叡,他在冯太后后期的生活是这样的。“太后密赐珍玩赠彩,人莫能知,率常以夜帷车载往,阉官防致,前后巨万,不可胜数,加以田园、奴婢、牛马、杂畜,并尽良美。大臣及左右因是以受赍锡,外示不私,所费又以万计。及疾病,高祖、太后每亲视疾,侍官省问,相望于道。”所以魏书也把他归到了不无贬义的“恩幸列传”中。王叡的妻子被拜为妃。女儿出嫁时,礼仪如同公主。冯太后亲自到太华殿主持典礼,王叡和张祐左右侍坐,其他亲人都列在东西廊下。上车后,冯太后还送到中路之外。当时的人都偷偷说:“这是太后嫁自己女儿呢!”

再看李冲,“赏赐月至数十万,进爵陇西公,密致珍宝御物以充其第,外人莫得而知焉。冲家素清贫,于是始为富室。”李冲从小就是交游惯了的,于是散财到亲属和老乡之间。“而谦以自牧,积而能散,近自姻族,逮于乡闾,莫不分及。虚己接物,垂念羁寒,衰旧沦屈,由之跻叙者,亦以多矣。时以此称之。”(有钱成这样也是很潇洒的)李冲的兄长们对李冲因为私宠而被重用都非常担心,李冲的二哥见到李冲如此兴盛,特别担心,在光禄大夫任上假称老病而辞职。脱离北魏中央而定居中山,再也不到平城去。李冲的侄子,李承的长子李韶也常常为自己叔叔担心,怕一天之内就家族倾覆。
亮了(0)
回复
冯太后剩余的事情,可说的就不多了。她教育自己的孙子拓跋宏,也教育其他王族的儿女。她把自己的理念都灌输给孩子们。到晚年,出入都让拓跋宏相随。给拓跋宏写了《劝戒歌》三百余章,又作《皇诰》十八篇。边境稍有军事摩擦,冯太后就假借北魏军事威名而外交斡旋。482年曾因为萧道成去世而对南举兵,但终究没有大打出手的决心,最后也不了了之。拓跋宏渐渐长大之后,国家事务也渐渐转移到他身上。王叡死在冯太后之前,北魏举国厚葬。

随后在490年9月,冯太后也去世了。拓跋宏将冯太后葬在永固陵。此后哀伤长达半年之久,刚下葬时几乎是每隔几天,就跑来扫墓。群臣就以国家大事为重,劝他回去。到491年,拓跋宏的饮食才恢复正常,扫墓的间隔也渐渐延长到一个月。冯太后所依赖的那些大臣,则悉数被拓跋宏继承重用。拓跋丕,慰元等人都被拓跋宏及其尊重的礼待。李冲在高层大臣中年纪最小,拓跋宏则更是倚重。当然冯太后那些重大的改革措施也被完善的继承下来了。
冯太后剩余的事情,可说的就不多了。她教育自己的孙子拓跋宏,也教育其他王族的儿女。她把自己的理念都灌输给孩子们。到晚年,出入都让拓跋宏相随。给拓跋宏写了《劝戒歌》三百余章,又作《皇诰》十八篇。边境稍有军事摩擦,冯太后就假借北魏军事威名而外交斡旋。482年曾因为萧道成去世而对南举兵,但终究没有大打出手的决心,最后也不了了之。拓跋宏渐渐长大之后,国家事务也渐渐转移到他身上。王叡死在冯太后之前,北魏举国厚葬。

随后在490年9月,冯太后也去世了。拓跋宏将冯太后葬在永固陵。此后哀伤长达半年之久,刚下葬时几乎是每隔几天,就跑来扫墓。群臣就以国家大事为重,劝他回去。到491年,拓跋宏的饮食才恢复正常,扫墓的间隔也渐渐延长到一个月。冯太后所依赖的那些大臣,则悉数被拓跋宏继承重用。拓跋丕,慰元等人都被拓跋宏及其尊重的礼待。李冲在高层大臣中年纪最小,拓跋宏则更是倚重。当然冯太后那些重大的改革措施也被完善的继承下来了。
亮了(0)
回复
拓跋宏在位28年,前5年是帝后共治,从471年到490年(至少到486年)冯太后的权力是足以压倒拓跋宏的。而拓跋宏此后单独执政只有9年。冯太后处政简明实干,用人大胆有效,所坚持的三项改革都是戳中了国家生产的要害的。被广泛赞誉的北魏孝文帝改革,其主要功劳是要归于冯太后而不是拓跋宏。拓跋宏时代北魏的强盛也是冯太后奠定的基础。如果一定要在国家决策层面指摘冯太后,她执政时期的军事决策相当的迟缓。柔然内乱,南朝齐代宋,冯太后都放任机会流走而不介入。国力虽然强大,外交上却趋于保守。在宋晚年最衰弱的时期却没有抓住机会开疆。这是很大的遗憾。
拓跋宏在位28年,前5年是帝后共治,从471年到490年(至少到486年)冯太后的权力是足以压倒拓跋宏的。而拓跋宏此后单独执政只有9年。冯太后处政简明实干,用人大胆有效,所坚持的三项改革都是戳中了国家生产的要害的。被广泛赞誉的北魏孝文帝改革,其主要功劳是要归于冯太后而不是拓跋宏。拓跋宏时代北魏的强盛也是冯太后奠定的基础。如果一定要在国家决策层面指摘冯太后,她执政时期的军事决策相当的迟缓。柔然内乱,南朝齐代宋,冯太后都放任机会流走而不介入。国力虽然强大,外交上却趋于保守。在宋晚年最衰弱的时期却没有抓住机会开疆。这是很大的遗憾。
亮了(0)
回复
Re:北史-对峙期
虎扑游戏中心
步行街主干道最热帖
盘点香港娱乐圈那些老牌爱国明星!
正能量分享贴,适合穷小子最快最好的翻身途径有哪些,老哥们可以进来交流下
真正的释怀是什么体验
现在年轻人是不是不爱看擦边了??还好有这个专家号
人类有没有可能是宇宙中唯一的文明?
亮剑为啥不选个大美女来演呢?
我爹是房产公司的甲方项目总,可以介绍我去当保安吗?看街上说的当保安我都心动了。
JRS,有没有一些隐藏的天赋图
我不反感新能源车,但是很反感部分人对新能源车浮夸式的吹捧
你更喜欢哪一版本的济公?
步行街主干道最新帖
我爹是房产公司的甲方项目总,可以介绍我去当保安吗?看街上说的当保安我都心动了。
各位,买了期房后期开发商优惠力度更大了怎么办
刚来新疆,发个关于新疆的帖子
阜南五初22班大儿榜
感觉自己在否定曾经的自己
岐王李茂贞
用四个字来形容张天爱,你会用哪四个字?
欢迎提问 知道都会回答
宾夕法尼亚大学追授林徽因先生建筑学学士学位
俺样挺佩服戒指精天龙的那种狂乐心态,按说戒指棱生里尤其是语言惯塑成的关键的青少年时期都是在固定居住的家乡渡过的。
热门游戏-即点即玩
无需下载,足球经理模式一键即玩
《NBA英雄》教练系统上线啦!我选好了,看看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