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由于二战末期美苏沿北纬三十八度线(以下简称“三八线”)分割了朝鲜半岛,由此导致并引发了诸多矛盾和争端,致使半岛至今仍是世界上知名的“火药桶”之一。在人们普遍的印象中,分割朝鲜一般都被认为是美苏两国平分在半岛的势力范围。
不过细看之下不难发现,这个做法实际上令苏联“吃了亏”。因为本身相对半岛的地理位置更近,且在军事形势上也占据优势,苏联是有很大机会独占半岛的。然而,在大好局面下,一贯在欧洲和英美“寸土必争”的斯大林竟放弃了对朝鲜全境的占领,反而欣然接受了美国提出的以“三八线”为界的主张,这又是为什么呢?
上图_ 朝韩三八线
苏联的优势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首先了解当时苏军在半岛上处于怎样的优势地位。1945年8月8日,苏联依据雅尔塔会议上美英苏达成的协议,出兵中国东北。到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时,驻守此地的日本关东军被几乎全部消灭,苏军不仅控制了东北,其兵锋更深入朝鲜半岛。
担任半岛开路任务的远东第一方面军第25集团军甚至抵近汉城,一度接近北纬三十七度线。而此时,距离半岛最近的美军,则远在几百海里之外的冲绳,即便美军有心,其对于阻止苏军继续向半岛南部推进也是毫无办法的。
在这种情况下,没有料想苏军会如此这般势如破竹的美国总统杜鲁门紧急召开会议,商讨如何限制苏军在半岛上的行动。经过十个小时的磋商,美国高层在仓促之下依照雅尔塔协议中“朝鲜半岛应当由中美英苏四大国托管,此后其有关问题交由联合国讨论”的规定,主张以“三八线”为界划定美苏两军在半岛的控制区,该线以北为苏占区,以南为美占区。15日当日,杜鲁门即致电斯大林,向其说明他已授权远东盟军总司令麦克阿瑟,以“三八线”为界确定美苏两军的对日受降区。
上图_ 哈里·S·杜鲁门(1884年-1972年),其姓氏早年在中国被译作“褚盟”
让杜鲁门感到意外的是,16日斯大林回电表示“基本上不反对此项命令的内容”(苏联外交部《伟大卫国战争期间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同美国总统及英国首相通讯集》),并下令已经越过“三八线”的部队即刻撤回到该线以北。
直到9月8日,美军第24军的第6、7、40三个步兵师才在军长霍奇少将的率领下在仁川、釜山登陆,随即开始用最快速度向“三八线”前进,最终以差不多累得三个师官兵吐血为代价成功将苏军的势力范围限制在了“三八线”以北。
上图_ 三八军事分界线旧照
斯大林的算盘
所以说,苏军基本上是在“三八线”以北等着美军占据了整个半岛南部。那么,向来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以强硬著称的斯大林,为什么会在能够拿下整个半岛的情况下,甘愿让出一半的果实由老美去“捡漏”呢?
应该说,面对半岛这个战利品,斯大林内心深处的想法是非常多的。
首先,苏联当然希望能够将这块地盘作为自己的势力范围,以拓展其远东的战略缓冲地。但雅尔塔协议上明确规定“朝鲜半岛应当由中美英苏四大国托管”,也让其不敢贸然将整个半岛据为己有。斯大林认为,如果公开破坏协议,就会加快美苏之间对立局面的形成。虽然由于二战结束,两大阵营由合作走向抗衡的形势越来越明显。但鉴于战争带来的巨大创伤,斯大林非常不希望立即与西方进行又一场战争。
上图_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1878年12月18日—1953年3月5日)
事实上,苏联在二战结束前便计划依靠美国贷款以恢复经济(参见沈志华《三八线的由来及其政治作用》),因此斯大林非常希望延续战时的美苏同盟关系,争取时间为苏联医治战争创伤。为此,他不仅下令法共等已掌握相当武装力量的西欧左翼阵营放弃军队,采取与政府合作、谋求利用选举在议会中得到多数票的政策来施展影响,同时一再明确表示不干涉希腊内战、不支持希腊左翼游击队,以便得到欧美等国的理解,从而减轻对苏联的敌意。
可见,斯大林在其政策核心的欧洲地区亦不愿与西方对抗,又怎会因为半岛问题在远东和美国陷入纠缠?
上图_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1880年1月26日—1964年4月5日),美国军事家、政治家
麦克阿瑟的强硬
当然,斯大林不傻,已经吞到嘴里的肉怎么能轻易吐出来?所以,9月1日,也就是日本正式签字投降的前一天,他致电杜鲁门,表示若苏军放弃的半岛南部区域的话:第一应由日本的北方四岛进行补偿;第二苏军必须在北海道驻军,因为北海道也位于“三八线”以北。对于斯大林的要求,杜鲁门明确表示同意第一条,至于第二条,因为他已授权麦克阿瑟将军全权负责对日受降事宜,苏军驻军之事应与麦克阿瑟协商。
实际上,杜鲁门政府早已对日本在战后的地位有了明确定位,将其作为遏制东方阵营在远东扩张的重要桥头堡。他之所以把皮球踢给麦克阿瑟,不过是在斯大林慷慨地让出半岛南部后,不便直接给斯大林难堪而已。
果然在协商过程中,麦克阿瑟以美军强大的海空实力为后盾,完全拒绝了苏联的要求。双方一共进行了两次会谈,没有丝毫的进展。即使苏联表示动用武力,麦克阿瑟也没有做出任何让步。当时苏军已经撤出半岛南部,而美军也在釜山登陆,最后斯大林也只能接受这个既成事实。
所以,斯大林本是希望利用半岛南部为筹码,来取得对日的些许特权,但却因为美国在对日政策上的寸步不让而失算了。
上图_ 日俄战争里准备进攻俄军防线的日军
朝鲜本是计划之外
对于苏联来说,其在二战后的远东政策更注重的是依照雅尔塔协议取得旅顺、大连两个良港及中长铁路的控制权,这是斯大林恢复帝俄时代荣光、洗刷对日战败之耻(指沙俄输掉了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巩固苏联大国地位的梦想中的核心环节。至于半岛,那不过是一个附加的战利品而已,可有可无。
早在苏军进入朝鲜之初,他便授意苏军总参谋部指示远东地区武装力量总司令华西列夫斯基元帅和第25集团军:不要在半岛北部建立苏联政府的委员会及其他机构;红军进入半岛是为了消灭日本侵略军,不是为了实施苏维埃制度、获取半岛的土地(《驻朝鲜第25集团军司令官命令》,1945年10月12日)。由此可知,苏联并无长期控制半岛的打算。
上图_ 苏联出兵东北
另据苏联人民委员会(即苏联中央政府,1946年以后改称苏联部长会议)1945年8月30日发至第25集团军的电文,苏联在控制半岛北部后,即派去了一个以副人民委员会主席萨布罗夫为首的工作组,负责将半岛北部有价值的工业机器、设备、产品等运往满洲。
至11月8日,苏联从半岛北部拆除装车的各类物资已占登记造册的战利品总数的50%。同时,第25集团军还以清查日伪资产为名,将总价值达22亿日元的私人企业和公共资产据为己有。
这种几近掠夺式的收缴,足以说明苏联没有把半岛当做根据地来长期经营的打算,只是想在将其依据雅尔塔协议交给联合国托管前尽可能多地牟取利益而已。
上图_ 雅尔塔协定俄文版原件
可见,苏联最终没有占据整个半岛,这其中是多方因素相作用的结果。但最主要的莫过于半岛并非是苏联在远东的核心利益所在,也不是苏联竭力想要取得的势力范围。如果把半岛换成波兰、捷克或匈牙利,恐怕苏联即便得罪美国,也是不会放弃自己一丝一毫权益的。
转载自历史学堂君
众所周知,由于二战末期美苏沿北纬三十八度线(以下简称“三八线”)分割了朝鲜半岛,由此导致并引发了诸多矛盾和争端,致使半岛至今仍是世界上知名的“火药桶”之一。在人们普遍的印象中,分割朝鲜一般都被认为是美苏两国平分在半岛的势力范围。
不过细看之下不难发现,这个做法实际上令苏联“吃了亏”。因为本身相对半岛的地理位置更近,且在军事形势上也占据优势,苏联是有很大机会独占半岛的。然而,在大好局面下,一贯在欧洲和英美“寸土必争”的斯大林竟放弃了对朝鲜全境的占领,反而欣然接受了美国提出的以“三八线”为界的主张,这又是为什么呢?
上图_ 朝韩三八线
苏联的优势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首先了解当时苏军在半岛上处于怎样的优势地位。1945年8月8日,苏联依据雅尔塔会议上美英苏达成的协议,出兵中国东北。到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时,驻守此地的日本关东军被几乎全部消灭,苏军不仅控制了东北,其兵锋更深入朝鲜半岛。
担任半岛开路任务的远东第一方面军第25集团军甚至抵近汉城,一度接近北纬三十七度线。而此时,距离半岛最近的美军,则远在几百海里之外的冲绳,即便美军有心,其对于阻止苏军继续向半岛南部推进也是毫无办法的。
在这种情况下,没有料想苏军会如此这般势如破竹的美国总统杜鲁门紧急召开会议,商讨如何限制苏军在半岛上的行动。经过十个小时的磋商,美国高层在仓促之下依照雅尔塔协议中“朝鲜半岛应当由中美英苏四大国托管,此后其有关问题交由联合国讨论”的规定,主张以“三八线”为界划定美苏两军在半岛的控制区,该线以北为苏占区,以南为美占区。15日当日,杜鲁门即致电斯大林,向其说明他已授权远东盟军总司令麦克阿瑟,以“三八线”为界确定美苏两军的对日受降区。
上图_ 哈里·S·杜鲁门(1884年-1972年),其姓氏早年在中国被译作“褚盟”
让杜鲁门感到意外的是,16日斯大林回电表示“基本上不反对此项命令的内容”(苏联外交部《伟大卫国战争期间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同美国总统及英国首相通讯集》),并下令已经越过“三八线”的部队即刻撤回到该线以北。
直到9月8日,美军第24军的第6、7、40三个步兵师才在军长霍奇少将的率领下在仁川、釜山登陆,随即开始用最快速度向“三八线”前进,最终以差不多累得三个师官兵吐血为代价成功将苏军的势力范围限制在了“三八线”以北。
上图_ 三八军事分界线旧照
斯大林的算盘
所以说,苏军基本上是在“三八线”以北等着美军占据了整个半岛南部。那么,向来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以强硬著称的斯大林,为什么会在能够拿下整个半岛的情况下,甘愿让出一半的果实由老美去“捡漏”呢?
应该说,面对半岛这个战利品,斯大林内心深处的想法是非常多的。
首先,苏联当然希望能够将这块地盘作为自己的势力范围,以拓展其远东的战略缓冲地。但雅尔塔协议上明确规定“朝鲜半岛应当由中美英苏四大国托管”,也让其不敢贸然将整个半岛据为己有。斯大林认为,如果公开破坏协议,就会加快美苏之间对立局面的形成。虽然由于二战结束,两大阵营由合作走向抗衡的形势越来越明显。但鉴于战争带来的巨大创伤,斯大林非常不希望立即与西方进行又一场战争。
上图_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1878年12月18日—1953年3月5日)
事实上,苏联在二战结束前便计划依靠美国贷款以恢复经济(参见沈志华《三八线的由来及其政治作用》),因此斯大林非常希望延续战时的美苏同盟关系,争取时间为苏联医治战争创伤。为此,他不仅下令法共等已掌握相当武装力量的西欧左翼阵营放弃军队,采取与政府合作、谋求利用选举在议会中得到多数票的政策来施展影响,同时一再明确表示不干涉希腊内战、不支持希腊左翼游击队,以便得到欧美等国的理解,从而减轻对苏联的敌意。
可见,斯大林在其政策核心的欧洲地区亦不愿与西方对抗,又怎会因为半岛问题在远东和美国陷入纠缠?
上图_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1880年1月26日—1964年4月5日),美国军事家、政治家
麦克阿瑟的强硬
当然,斯大林不傻,已经吞到嘴里的肉怎么能轻易吐出来?所以,9月1日,也就是日本正式签字投降的前一天,他致电杜鲁门,表示若苏军放弃的半岛南部区域的话:第一应由日本的北方四岛进行补偿;第二苏军必须在北海道驻军,因为北海道也位于“三八线”以北。对于斯大林的要求,杜鲁门明确表示同意第一条,至于第二条,因为他已授权麦克阿瑟将军全权负责对日受降事宜,苏军驻军之事应与麦克阿瑟协商。
实际上,杜鲁门政府早已对日本在战后的地位有了明确定位,将其作为遏制东方阵营在远东扩张的重要桥头堡。他之所以把皮球踢给麦克阿瑟,不过是在斯大林慷慨地让出半岛南部后,不便直接给斯大林难堪而已。
果然在协商过程中,麦克阿瑟以美军强大的海空实力为后盾,完全拒绝了苏联的要求。双方一共进行了两次会谈,没有丝毫的进展。即使苏联表示动用武力,麦克阿瑟也没有做出任何让步。当时苏军已经撤出半岛南部,而美军也在釜山登陆,最后斯大林也只能接受这个既成事实。
所以,斯大林本是希望利用半岛南部为筹码,来取得对日的些许特权,但却因为美国在对日政策上的寸步不让而失算了。
上图_ 日俄战争里准备进攻俄军防线的日军
朝鲜本是计划之外
对于苏联来说,其在二战后的远东政策更注重的是依照雅尔塔协议取得旅顺、大连两个良港及中长铁路的控制权,这是斯大林恢复帝俄时代荣光、洗刷对日战败之耻(指沙俄输掉了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巩固苏联大国地位的梦想中的核心环节。至于半岛,那不过是一个附加的战利品而已,可有可无。
早在苏军进入朝鲜之初,他便授意苏军总参谋部指示远东地区武装力量总司令华西列夫斯基元帅和第25集团军:不要在半岛北部建立苏联政府的委员会及其他机构;红军进入半岛是为了消灭日本侵略军,不是为了实施苏维埃制度、获取半岛的土地(《驻朝鲜第25集团军司令官命令》,1945年10月12日)。由此可知,苏联并无长期控制半岛的打算。
上图_ 苏联出兵东北
另据苏联人民委员会(即苏联中央政府,1946年以后改称苏联部长会议)1945年8月30日发至第25集团军的电文,苏联在控制半岛北部后,即派去了一个以副人民委员会主席萨布罗夫为首的工作组,负责将半岛北部有价值的工业机器、设备、产品等运往满洲。
至11月8日,苏联从半岛北部拆除装车的各类物资已占登记造册的战利品总数的50%。同时,第25集团军还以清查日伪资产为名,将总价值达22亿日元的私人企业和公共资产据为己有。
这种几近掠夺式的收缴,足以说明苏联没有把半岛当做根据地来长期经营的打算,只是想在将其依据雅尔塔协议交给联合国托管前尽可能多地牟取利益而已。
上图_ 雅尔塔协定俄文版原件
可见,苏联最终没有占据整个半岛,这其中是多方因素相作用的结果。但最主要的莫过于半岛并非是苏联在远东的核心利益所在,也不是苏联竭力想要取得的势力范围。如果把半岛换成波兰、捷克或匈牙利,恐怕苏联即便得罪美国,也是不会放弃自己一丝一毫权益的。
转载自历史学堂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