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历史区的JRs,欢迎来到“历史研究速递”栏目,从今天起,阿扑将带来最新的前沿历史研究文章推荐,分享历史学前沿的学术研究成果,为大家提供一个严肃史学的学习、讨论场景。
我们的栏目不仅仅是一个信息的传递者,更是一个理性讨论的交流场景。如果你对相关话题感兴趣,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是历史的讲述者和研究者。
本期文章:《明初六部体制的确立与定型》
作者:张雨,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
原文:《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4年第3期,原文约1.7万字
【内容概览】
一、背景与起因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废除了中书省及丞相等官职,这一举措标志着自北宋元丰年间确立的省部体制的结束,开启了“天下之政总于六部”的新体制。
此次改革与胡惟庸案有直接关系,但朱元璋对宰相权重的担忧也是改革的重要原因。
二、朱元璋对中书省职权的弱化
朱元璋在建国之初就有意识地弱化中书省的职权,直到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才建立起完备的六部体制,这一过程体现了朱元璋对元末宰相权重导致天下丧乱的教训的反思。
三、六部体制的演变
朱元璋仿照唐宋制度,在六部之下逐渐建立起子部(属部,后称清吏司),改变了金元六部之下郎官不分司的体制,这一变革体现了对金元时期省部关系中利弊的反思与修正。
四、六部体制的调整
洪武五年(1372年):明代六部在组织架构上发生了第一次改变,模仿唐代官制重建了六部之下以郎官分工的组织架构,改变了金元六部之下无专曹的科——曹案分工机制。
洪武六年(1373年):户部的组织架构发生了改变,由原来的四子部变为了五科,增加了员额,显示了户部政务的繁忙。
洪武八年(1375年):中书省以“庶事浩繁”为由,将分科体制扩展至户、刑、工三部,其中,刑、工部各改四子部为四科,户部仍沿袭五科之分。
洪武十三年(1380年):废中书省后,六部体制再次被改变,取消了之前部下分科的尝试,完全模仿唐制二十四司,建立起二十四子部。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为进一步强化中央对地方财政、司法政务的管理能力,朱元璋又对户、刑二部的四子部体制进行了改动,改为以省分司的十二部,后随六部官制统一调整,改称十二清吏司。
五、六部体制的定型
经过多次调整和反复,六部体制基本稳定下来,奠定了划分六部组织架构的基本原则和方式,直至清末未作大的改动。
这一过程中,“部”的主体性意识不断凸显,完成了古代中国中央政务主体机关的称谓由“省”到“部”的转变,这一转变标志着中央政务机构的称谓从“禁省”“内省”降格转型成为地方高级政务机关和行政区划的通称,并沿用至今。
来源:摘自《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4年第3期,原文约1.7万字,上述为主要内容提炼
各位历史区的JRs,欢迎来到“历史研究速递”栏目,从今天起,阿扑将带来最新的前沿历史研究文章推荐,分享历史学前沿的学术研究成果,为大家提供一个严肃史学的学习、讨论场景。
我们的栏目不仅仅是一个信息的传递者,更是一个理性讨论的交流场景。如果你对相关话题感兴趣,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是历史的讲述者和研究者。
本期文章:《明初六部体制的确立与定型》
作者:张雨,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
原文:《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4年第3期,原文约1.7万字
【内容概览】
一、背景与起因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废除了中书省及丞相等官职,这一举措标志着自北宋元丰年间确立的省部体制的结束,开启了“天下之政总于六部”的新体制。
此次改革与胡惟庸案有直接关系,但朱元璋对宰相权重的担忧也是改革的重要原因。
二、朱元璋对中书省职权的弱化
朱元璋在建国之初就有意识地弱化中书省的职权,直到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才建立起完备的六部体制,这一过程体现了朱元璋对元末宰相权重导致天下丧乱的教训的反思。
三、六部体制的演变
朱元璋仿照唐宋制度,在六部之下逐渐建立起子部(属部,后称清吏司),改变了金元六部之下郎官不分司的体制,这一变革体现了对金元时期省部关系中利弊的反思与修正。
四、六部体制的调整
洪武五年(1372年):明代六部在组织架构上发生了第一次改变,模仿唐代官制重建了六部之下以郎官分工的组织架构,改变了金元六部之下无专曹的科——曹案分工机制。
洪武六年(1373年):户部的组织架构发生了改变,由原来的四子部变为了五科,增加了员额,显示了户部政务的繁忙。
洪武八年(1375年):中书省以“庶事浩繁”为由,将分科体制扩展至户、刑、工三部,其中,刑、工部各改四子部为四科,户部仍沿袭五科之分。
洪武十三年(1380年):废中书省后,六部体制再次被改变,取消了之前部下分科的尝试,完全模仿唐制二十四司,建立起二十四子部。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为进一步强化中央对地方财政、司法政务的管理能力,朱元璋又对户、刑二部的四子部体制进行了改动,改为以省分司的十二部,后随六部官制统一调整,改称十二清吏司。
五、六部体制的定型
经过多次调整和反复,六部体制基本稳定下来,奠定了划分六部组织架构的基本原则和方式,直至清末未作大的改动。
这一过程中,“部”的主体性意识不断凸显,完成了古代中国中央政务主体机关的称谓由“省”到“部”的转变,这一转变标志着中央政务机构的称谓从“禁省”“内省”降格转型成为地方高级政务机关和行政区划的通称,并沿用至今。
来源:摘自《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4年第3期,原文约1.7万字,上述为主要内容提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