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回帖
教谕是正八,我们村祠堂里有块同治年的碑,记载了当年中举的人当上了教谕
好吧,我记错了。
问题是如果只是举人的话,候补得排队很难补上,明清时期特别到了中后期,僧多粥少,很多举人要等几十年才能补上官,甚至一辈子补不上。
明朝初年,官位空缺还是挺多的
想起来海瑞最开始也是个南平县教谕,也就是个局长,后来干到中央部门了
个例个例
吏是不在编的,相当于现在的合同工;现在的公务员怎么就不相当于过去的官儿了,都是有编制国家养的;吏不一样,国家并不拨款养这些人,而是由官自己掏钱养的这些吏。
错了吧,官是有级别的,一到九品,。吏是没级别的,而且想跨越去升职到官基本不大可能。不能以现在的在编制不在编制划分。
正好说反了,不要用现在公务员体系去衡量过去的科举体系。中举绝对不是所谓的考上公务员,过去的官场体系是官加吏,代表宋江,宋押司,相当于县令手底下的县办公室人员,放到现在绝对是不错的公务员职位了,如果有哪个年轻人能考上所在县的办公室岗位,在当地县也算是体制内天花板了,但是在过去,没经过科举的宋江就是纯吏,这辈子都很难当上官。举人在明清时期,就是明确的脱离了民籍,能后补县官,变成官身,官可能不大,但起步就是官,起步就是庶民口中的大老爷,完全不是现在的公务员能比的。
一帮一个地方的进士都要出去做官举人就是当地最牛逼的知识分子
历史记载,40岁前中举的80%都有7品官,差不多就是县长。回去家乡跟县太爷可以称兄道弟的,可以去知府门上做客的水平。清北博士,你进的去省长家大门吗。
[图片]
知府可不是省长,知府相当于地级市市长
…川大何德何能与云南大学齐名
中举相当于考公直接考了个县长吧
八几年的清北还可以是差不多。
我爷爷的大哥五几年的武汉大学本科生,毕业后也才是个县粮站的小领导
翰林院可不止是国务院了。翰林院混到退休保底5品官,那可是副部了。
五品差不多是正厅。京官是六科给事中,光禄寺少卿,外官是同知,知州,等于司局长和市长
中举就是阶级跨越,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你现在别说云南四川大学,就算你在清华北大读博士,都不能和这个相提并论。
你怕是不知道博士的含金量,更别提清北的了,博士去哪不是乱杀的存在,举人不能相提并论
应该就是秀才理所当然混的不错,穷酸秀才是有这个地位还混的穷酸,不笑话你笑话谁?
分地方的,江南秀才不值钱,北方秀才比较珍贵一点
主要不在于当不当官,而是一个县只有那么几个甚至一两个举人,中举以后会有大量挂靠的土地,县令来上任都得给你三分面子,你就是你们县最有地位的那几个人之一
废话等于以后很大概率当官的,县令没事惹你干嘛,万一以后当的官比他大那不是完蛋,还不如跟你好好相处
根据我们村里祠堂的碑记记载,同治年间村里有个中举的,先从教谕干起,教谕是正八品,放现在差不多是个正科,还是挺不错的,毕竟考上就是官身
中举基本能当县太爷了。以前是三年一考,全国出一个状元。而且还要赴京赶考,对于远离京城的确实不容易。除此之外,还要从乡试逐步上来到最后殿试,还有可能因为长得丑被pass,比如钟馗
差远了,范进中举以后,地方上当过县令的乡绅立刻就来拜会,然后送房子送钱。其它各种送房子送钱的都很多,然后明朝很多朝代,当官或者中举以后是不交税的,当地很多农民还会投效,把地挂在他名下,免去国家的税,只给范进交租。书里面范进一个穷光蛋,中举以后几个月工夫,大宅院住着,家里绫罗绸缎丫环都有了。80年代考清华有这风光? 我家里就有人80年代的清华,最多跟街坊邻居面前光采点。指望前县委书记来上门和你称兄道弟,给你送房子送地,哪来这美事。
现在要有这种事那还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