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谈会]聊一聊,你心目中的好父亲是什么样的? 597回复/ 49598931 浏览

全部回帖

收起

我的父亲就是世界上最好的

我的父亲就是世界上最好的

亮了(0)
回复
查看评论(1)

引用内容由于违规已被删除

亮了(0)
回复
引用 @1号选手登场 发表的:
只看此人

年轻时父亲总是在外地拼搏养家,只有过年的时候我们才团聚。父亲赚钱养活全家,默默付出。长大了到我上大学出社会外地工作角色互换,变成了父亲在家等我团聚。我们总是聚少离多。却不妨碍我们之间的亲情,养育子女赡养老人中国人一辈子逃不开的课题。总之我的父亲是我的榜样。

年轻时父亲总是在外地拼搏养家,只有过年的时候我们才团聚。父亲赚钱养活全家,默默付出。长大了到我上大学出社会外地工作角色互换,变成了父亲在家等我团聚。我们总是聚少离多。却不妨碍我们之间的亲情,养育子女赡养老人中国人一辈子逃不开的课题。总之我的父亲是我的榜样。

赚钱养活全家

赚钱养活全家

亮了(0)
回复
引用 @Gyoka 发表的:
只看此人

真不愿意跟你杠兄弟,你说的对。🫶🏿

真不愿意跟你杠兄弟,你说的对。🫶🏿

大哥,意思你没明白,就是说你不用全盘否定,就相当于你现在在东京,不管是你父母出钱支持供你在东京,还是你自己奋斗到了东京,父子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家庭关系的缩影,你可以反对贴上中国式父子的标签,但大多数的家庭也许还不能体会到你所拥有的幸福家庭,基于基数和普遍性来讲,这不存在歧视家庭和睦或者不和睦的人,只是一种普遍现象,当然,人为去改变,愿意去改变,那这样的关系迎刃而解。

大哥,意思你没明白,就是说你不用全盘否定,就相当于你现在在东京,不管是你父母出钱支持供你在东京,还是你自己奋斗到了东京,父子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家庭关系的缩影,你可以反对贴上中国式父子的标签,但大多数的家庭也许还不能体会到你所拥有的幸福家庭,基于基数和普遍性来讲,这不存在歧视家庭和睦或者不和睦的人,只是一种普遍现象,当然,人为去改变,愿意去改变,那这样的关系迎刃而解。

亮了(22)
回复
查看评论(2)
引用 @jiaogeer 发表的:
只看此人

沉默寡言,默默撑起一个家

沉默寡言,默默撑起一个家

亮了(2)
回复

都说爹沉默寡言 我爹属于话多还不过脑子的那种

都说爹沉默寡言 我爹属于话多还不过脑子的那种

亮了(0)
回复
引用 @枫晴忆晓 发表的:
只看此人

中国式的父子关系,充满着说教,没有想过怎么样先跟孩子成为朋友,也总是奉行着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祖训。互相其实都是充满着不理解对方的,但是很多年后一看,自己终究是活成了父亲的模样。最近把漫长的季节原作又看了一遍,王响这个角色给了我对于中国父亲又一种看法,年轻时候冲动,中年时沉淀,老了后回忆从前,一切都往前看。父子间,父亲给儿子递的第一根烟,举起酒杯的第一杯酒,身份就发生了改变,这是一种无声的仪式感。父亲的爱,何尝不是一种激励,对自己年轻时的惩罚呢?只不过父子关系又像李宗盛的歌里唱的,两个男人,极有可能终其一生只是长得像而已,幸运的,成为知己,不幸的,只能是甲乙。再回想起年幼时,比起母亲的忧心忡忡,他在旁边确实更像是只是个若无其事的旁观者。

中国式的父子关系,充满着说教,没有想过怎么样先跟孩子成为朋友,也总是奉行着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祖训。互相其实都是充满着不理解对方的,但是很多年后一看,自己终究是活成了父亲的模样。最近把漫长的季节原作又看了一遍,王响这个角色给了我对于中国父亲又一种看法,年轻时候冲动,中年时沉淀,老了后回忆从前,一切都往前看。父子间,父亲给儿子递的第一根烟,举起酒杯的第一杯酒,身份就发生了改变,这是一种无声的仪式感。父亲的爱,何尝不是一种激励,对自己年轻时的惩罚呢?只不过父子关系又像李宗盛的歌里唱的,两个男人,极有可能终其一生只是长得像而已,幸运的,成为知己,不幸的,只能是甲乙。再回想起年幼时,比起母亲的忧心忡忡,他在旁边确实更像是只是个若无其事的旁观者。

有失偏颇啊,就说有些人就行了,别中国式XX。

我爹教授,从小除了忙于学术对我管的时间不长,但是在有限的时间内那可是非常民主,非常睿智的,教我如何思考,如何实现自由。从小到大跟我爹的聊天中,都是我说得多,他认真的听。我在家感受到的不但是自由和民主,还有平等。

有失偏颇啊,就说有些人就行了,别中国式XX。

我爹教授,从小除了忙于学术对我管的时间不长,但是在有限的时间内那可是非常民主,非常睿智的,教我如何思考,如何实现自由。从小到大跟我爹的聊天中,都是我说得多,他认真的听。我在家感受到的不但是自由和民主,还有平等。

亮了(17)
回复

亮了(0)
回复
引用 @vCCBvv 发表的:
只看此人

大哥,意思你没明白,就是说你不用全盘否定,就相当于你现在在东京,不管是你父母出钱支持供你在东京,还是你自己奋斗到了东京,父子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家庭关系的缩影,你可以反对贴上中国式父子的标签,但大多数的家庭也许还不能体会到你所拥有的幸福家庭,基于基数和普遍性来讲,这不存在歧视家庭和睦或者不和睦的人,只是一种普遍现象,当然,人为去改变,愿意去改变,那这样的关系迎刃而解。

大哥,意思你没明白,就是说你不用全盘否定,就相当于你现在在东京,不管是你父母出钱支持供你在东京,还是你自己奋斗到了东京,父子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家庭关系的缩影,你可以反对贴上中国式父子的标签,但大多数的家庭也许还不能体会到你所拥有的幸福家庭,基于基数和普遍性来讲,这不存在歧视家庭和睦或者不和睦的人,只是一种普遍现象,当然,人为去改变,愿意去改变,那这样的关系迎刃而解。

你比他活得通透

你比他活得通透

亮了(0)
回复
引用 @虎扑JR0933808585 发表的:
只看此人

我爸有点像,但是他不让我上学玩手机而且每次都和我说一些大道理,还记得小时候那时候他身体好的时候还喜欢看小说结果后来忙了就看的少了,当时一看就看到23点,早知道他身体不好就小时候不让他看了,那个时候我们还每年都回老家,他每次都会和我说能回就回,结果因为青光眼手术眼睛做坏了,去年本来不想复读的结果他硬让我去复读,虽然没有考到什么好学校,但是也没有辜负他。现在每次看到他因为糖尿病一点小病都要好久才好,看的我是真不舒服,现在我也开始改变了,每天尽量能跑步就去跑。

[图片]

查看更多

我爸有点像,但是他不让我上学玩手机而且每次都和我说一些大道理,还记得小时候那时候他身体好的时候还喜欢看小说结果后来忙了就看的少了,当时一看就看到23点,早知道他身体不好就小时候不让他看了,那个时候我们还每年都回老家,他每次都会和我说能回就回,结果因为青光眼手术眼睛做坏了,去年本来不想复读的结果他硬让我去复读,虽然没有考到什么好学校,但是也没有辜负他。现在每次看到他因为糖尿病一点小病都要好久才好,看的我是真不舒服,现在我也开始改变了,每天尽量能跑步就去跑。

我觉得真正的教育不是说教,而是以身作则,亲身力行。我妈会给我讲一些道理,但影响我的更多的是日常的一些事情

我觉得真正的教育不是说教,而是以身作则,亲身力行。我妈会给我讲一些道理,但影响我的更多的是日常的一些事情

亮了(0)
回复
查看评论(1)

现在回想小时候就跟我爸比较亲,跟我妈关系一直一般,由于我父母都是二婚,之前的孩子都归之前的另一半抚养,我爸这点就做得比较好断舍离,反而我妈就比较偏向之前的孩子,导致家庭矛盾越来越多,我爸为这个家付出的太多太多,这一路供我上学、给我补窟窿(闯的祸家长填坑),维持家里的收入,现在想想真的很不容易,我现在还记得我爸跟我说的一句话,我爸这人你说中国式父亲吧也是也不是,不善表达情感,好面子,执着,都能从他身上体现,但是有的时候真的很暖心,我记着我毕业后创业从家里拿了几w赔钱了,我爸回家跟我说“爸是你坚强的后盾”,我当时心里是五味杂陈的,后来想想其实一个男人作为家里的顶梁柱真的很不容易,在我29岁的那年,他因为癌症去世了,那年他刚59周岁,我从这段阴霾中走了半年才走出来,后来发现我成为了家里的顶梁柱,性格方面也是收到了我父亲的影响,但是自从我父亲走了以后我跟我妈的关系就变了,我父亲临终前交代我要照顾好我母亲,我今年32岁,结婚了未生子,希望以我父亲为榜样照顾好这个大家和小家!加油!

现在回想小时候就跟我爸比较亲,跟我妈关系一直一般,由于我父母都是二婚,之前的孩子都归之前的另一半抚养,我爸这点就做得比较好断舍离,反而我妈就比较偏向之前的孩子,导致家庭矛盾越来越多,我爸为这个家付出的太多太多,这一路供我上学、给我补窟窿(闯的祸家长填坑),维持家里的收入,现在想想真的很不容易,我现在还记得我爸跟我说的一句话,我爸这人你说中国式父亲吧也是也不是,不善表达情感,好面子,执着,都能从他身上体现,但是有的时候真的很暖心,我记着我毕业后创业从家里拿了几w赔钱了,我爸回家跟我说“爸是你坚强的后盾”,我当时心里是五味杂陈的,后来想想其实一个男人作为家里的顶梁柱真的很不容易,在我29岁的那年,他因为癌症去世了,那年他刚59周岁,我从这段阴霾中走了半年才走出来,后来发现我成为了家里的顶梁柱,性格方面也是收到了我父亲的影响,但是自从我父亲走了以后我跟我妈的关系就变了,我父亲临终前交代我要照顾好我母亲,我今年32岁,结婚了未生子,希望以我父亲为榜样照顾好这个大家和小家!加油!

亮了(2)
回复

在一个和谐的家庭里,我没有资格评判他的好坏,对于我来讲他就是最好的。

在一个和谐的家庭里,我没有资格评判他的好坏,对于我来讲他就是最好的。

亮了(0)
回复

金婚里的佟志,对家庭对子女如果能做到他一半就满足了

金婚里的佟志,对家庭对子女如果能做到他一半就满足了

亮了(0)
回复

我这样

我这样

亮了(0)
回复
引用 @太空要塞TD丶 发表的:
只看此人

有啥成就?

有啥成就?

成为了lsp

成为了lsp

亮了(44)
回复
引用 @枫晴忆晓 发表的:
只看此人

中国式的父子关系,充满着说教,没有想过怎么样先跟孩子成为朋友,也总是奉行着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祖训。互相其实都是充满着不理解对方的,但是很多年后一看,自己终究是活成了父亲的模样。最近把漫长的季节原作又看了一遍,王响这个角色给了我对于中国父亲又一种看法,年轻时候冲动,中年时沉淀,老了后回忆从前,一切都往前看。父子间,父亲给儿子递的第一根烟,举起酒杯的第一杯酒,身份就发生了改变,这是一种无声的仪式感。父亲的爱,何尝不是一种激励,对自己年轻时的惩罚呢?只不过父子关系又像李宗盛的歌里唱的,两个男人,极有可能终其一生只是长得像而已,幸运的,成为知己,不幸的,只能是甲乙。再回想起年幼时,比起母亲的忧心忡忡,他在旁边确实更像是只是个若无其事的旁观者。

中国式的父子关系,充满着说教,没有想过怎么样先跟孩子成为朋友,也总是奉行着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祖训。互相其实都是充满着不理解对方的,但是很多年后一看,自己终究是活成了父亲的模样。最近把漫长的季节原作又看了一遍,王响这个角色给了我对于中国父亲又一种看法,年轻时候冲动,中年时沉淀,老了后回忆从前,一切都往前看。父子间,父亲给儿子递的第一根烟,举起酒杯的第一杯酒,身份就发生了改变,这是一种无声的仪式感。父亲的爱,何尝不是一种激励,对自己年轻时的惩罚呢?只不过父子关系又像李宗盛的歌里唱的,两个男人,极有可能终其一生只是长得像而已,幸运的,成为知己,不幸的,只能是甲乙。再回想起年幼时,比起母亲的忧心忡忡,他在旁边确实更像是只是个若无其事的旁观者。

作者

李孟潮


男人婚外性,被老婆抓住,辩之—
“没办法,因为我是男人,男人都是这样的。”
女人最有力的辩驳理由是,我听到过的—
“可是,你还是一个父亲!”
哑口无言。

在《

扪心问诊

》中,那个心理医生的太太,面对老公的爱欲失控,有个更加绝妙的、有心理学头脑的回应—难道你就像洞穴人一样,听凭下半身的指挥吗?
这是对男性同胞们进一步进化、抛弃力比多对人的控制、认同文明社会的一夫一妻制尤其是认同“父亲”这个身份的角色和功能的呼唤。
这里我们需要澄清一下“雄性”“男人”和“父亲”三个词的用法。
“没办法,因为我是男人,男人都是这样的。”—这句话就存在词义误用,准确的、科学的说法应是—“据研究,大部分雄性哺乳动物都会在发情期寻找尽可能多的异性交配,人类是唯一四季发情的哺乳动物,鄙人身为人类的一员,自然也会遵循这大自然的规律处处留精了。”

这就是“雄性”。
雄性不是一个身份认同,它是一种生理存在、一种解剖学分类。
雄性本能之一就是在发情期抓住一切机会,让自己的DNA遗传下去。
一般来说,我们不会谴责一只武夷山的猴王在发情期到处寻找母猴交配,因为我们可以理解它、共情它、同情它及它的猴性。

那什么是“男人”呢?
“男人”已经是社会化的产物,是一种身份认同。
“男人”的本质是不存在的,是空,就像“女人”的本质一样。
“男人”这个符号具有的意义,必须是在和“女人”相比较、有差异中产生的。
属于“男人”的特质,必然是和属于“女人”的特质存在差异的。
当我们描述一个人是“真正的男人”“男人中的男人”时,必然也暗含着有些人是“娘娘腔”“女里女气”“不像个男人”。
可见,“雄性的”不等于“男性的”。一个生下来是雄性的人,必须经过努力,让自己符合社会对“男人”的定义,最后才能成为一个“男人”。
“雄性”的特征是最稳定的,“男人”次之,而“父亲”的稳定性最差。

1000年前对“男人”的定义在今天仍然被沿用,如勇敢、坚强等,但是“父亲”的定义可能是“五十年河东,五十年河西”。
比如说,“严父”曾经是很长时期理想父亲的标准,而殴打孩子是严父的特征之一。但是今天,这样一个父亲会被定义为“虐待儿童”。
鲁迅当年曾经思考过,我们如何做父亲?这和他总是关心救国救民的传统形象似乎有些不一致。
但是,所谓“国”和“民”最早就是建立在一个个“父亲”角色认同上的。

有人研究,美国的兴起也和新教背景下的父权制有关。
心理分析家鲁格·肇嘉(Luigi Zoja)研究“父亲”与文化、历史、心理的关系很长时间后,斩钉截铁地说:“没有一个坚强的父亲支持的中产阶级,迄今没有哪个国家或民族能够完全走进现代社会。”
以此,他说明了何以同在风水好的美洲,美国和拉丁美洲有着天壤之别,原因就是美国有支持“父亲”的文化体制。
那些“能轻易融入美国社会并能出人头地的拉丁美洲人都是那些有坚强的父亲形象和坚实的家庭结构的人”。
从这个观点来看,中国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期都是这个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这大概是因为在“大一统”的政治体制及儒道互补的意识形态下,“父亲”得到了强有力的支持。
换句话,从大的方面来看,中华民族要腾飞,要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要全面实现

四个现代化

,那就需要成千上万个“坚强的父亲”;从小的方面来说,如果你期望移民到美国这一类国家并且想混出个人样来,你最好有一个坚强坚实的父亲系统支撑支持你。
很多人认为,美国又一次开始衰落了,可是美国衰而不落、落而又升在当代历史上已经成了一个规律。
个中原因也和“父亲”是否得到支持有关。

近代美国经历了两次重大的“父亲”缺席,一次是工业革命,另一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
坊间传说,以前的美国就是欧洲的工厂。
美国的男人们要抛开家庭到工厂的厂房里面工作,结果导致大批美国留守儿童的出现。
这是第一波“父亲的缺席”。

第二波“缺席的父亲”是“二战”造成的。
父亲缺席的直接后果就是家庭解体,美国的离婚率一直节节升高,到20世纪90年代达到了高峰。
家庭解体带来了一大堆社会动乱问题,大家最熟悉的当然是吸毒和暴力了。
其背后的根源就在于一代代的男孩子们无法认同他们的父亲,这些“无父之子”长大后,对文化产生两方面的重要影响:
一、他们创造了、支撑了、强化了

消费主义文化

,并且把这种文化传递给下一代有父之子或无父之子;
二、“父亲”在婚姻市场上严重断供,美国“剩女时代”历史悠久。
如果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下去,美国国民精神状态迟早会展现出中国人在鸦片战争中的那个样子,他们离“北美病夫”这顶帽子也就不远了。
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政府和许多民间团体一起致力转变这个父亲危机,做了很多事情。然后,眼看要落下去的美国又升了上来。
而这已经不是美国社会第一次挽救父亲危机了。在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早期,曾经有一阵子,妇女和儿童是可以工作的。妈妈和孩子赚的钱比父亲多很多,这更加剧了父亲缺席的危机。
结果是一系列法律和道德手段保证了父亲认同的传递,然后美国就开始了衰而不落、落而又升的循环。

美国最近一轮支持父亲的大手笔是2006年,美国政府出台法律:每年要用1.5亿美元专门支持“健康婚姻和负责的父亲”。其中5000万美元是专门用来加强宣传的。
所以近年来,我们就可以看到从探索频道到好莱坞,“好爸爸”的形象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发展建构、破旧立新。
而这种“美国文化”几乎是没有人可以抵抗的,因为它抓到了社会建构的命门—“夫妻关系”和“父子关系”,就像中国曾经的儒家文化一样。
儒家文化如今难以传扬,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太过学术化了,它变成了一种学术权力,脱离了它本来的权力链条源泉—父权—君权—神权。
从这一点来说,

于丹

也许比

批判于丹

不够学术的人更接近儒家的本意,她把儒家道德话语权的触角直接深入家庭关系中,而不是学术考据。

无论中国还是美国,“父亲”都是一个构建、一种技巧、一种艺术、一种修行。
一个儒者,其修行道次第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通俗地说,如果你是一个儒者,在保证身心健康的基础上,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保证家庭稳定,也就是,做一个好父亲。
父亲是一种程序,也是符号认同系统最早的程序。这个程序从发明出来的那天起就有不少bug(漏洞)。这些bug在

心理动力学

中被称为“父亲的悖论”。
一般来说“父亲”这个身份认同包括了五个成分:供养、护佑、规训、传道、胜利。

也就是说,如果你想要做一个“父亲”,你最好做到:
第一,能赚很多钱同时能有很多时间陪太太和孩子——供养功能;
第二,能保护太太和孩子免受天灾人祸的侵扰——护佑功能;
第三,能够设定家庭规则,维持家庭结构——规训功能;
第四,传递给孩子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传道功能;
第五,你一定要比其他男人强大有力,至少要比妈妈强大有力,也就是说,你要是个男人,你要很man——胜利功能。
其中养育和保护其实是母亲的天职,所以,父亲的功能至少有75%是作为辅助性妈妈存在的。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学者怀疑,

父权制

实际上是女人们发明的,因为它赋予了女人隐形的权力。
女人的确把看起来风光的“父权”给了男人,同时她们也获得了“隐形的权力”,即不赚钱的权力、撒娇的权力、谴责男人们不负责任的权力。
当然,这种一边倒的观点并不符合历史辩证法,“父权制”至少也是男人们提议、女人们投票通过的。单独的男人或者女人没有办法发明一种文明制度,并且几千年来一直传承着。
这五大功能在人类历史上,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增加和削减。

美国卫生部组织专家编写了一本手册,叫作《父亲在儿童健康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The Importance of Fathers in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hildren),这本手册提供给各种针对促进父亲功能的专业人员,如心理治疗师、社会工作者、学校老师、工作坊讲师等,其

开宗明义

,明确定义了有效的父亲功能的七个方面:
第一,和孩子的母亲培育积极的关系;
第二,花时间陪孩子;
第三,养育孩子;
第四,恰当地规训孩子;
第五,引导孩子走向(家庭)以外的世界;
第六,保护和供养孩子;
第七,成为孩子的模范。
这七点包括了供养功能、护佑功能、规训功能,但是传道功能被弱化了,而胜利功能基本上被删除了。和历史上的父亲功能比较起来,供养、护佑功能也不再紧紧围绕着父子关系展开,而是强调夫妻关系。
但是,意识形态上弱化的传道和胜利功能,可能恰恰是在无意识领域起推动作用的。

先看传道功能,“传递给孩子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在传统意义上,父亲不应该仅仅给孩子们一堆钱。相反,仅仅给钱的父亲是没有给够孩子们需要的东西的。
比尔·盖茨如果给他的孩子们一人100亿美元,他做父亲的功能最多是50分。但是,如果他给孩子们一人100万美元,把几百亿美元资产捐了,通过这个行为传递给孩子们这样的价值观—“生命的意义在于尽情发挥你的才能,然后尽力回馈社会”,那他父亲的功能就可能有75分。
而在一个多元价值的社会,父亲很难传递一套价值观给孩子们,况且,很多父亲自己的父亲在“传道”这一块也是缺席的。
所以,即便一个父亲在其他功能上从未缺席,在“传道”这个功能上也很容易缺席。

净空法师

在《和谐拯救危机》中提倡,以“师道”为突破口,把中国社会全面建设为传说中周朝那样的理想社会。这就是对父亲功能不足的一种反映。
但是传道功能,也可以由母亲完成。《阿甘正传》(Forrest Gump)就传递了这样的含义—阿甘的父亲是个“缺席的父亲”。智力低下加上单亲家庭,阿甘看起来必然要出很多问题。
但是实际上,他几乎完美地完成了男人和父亲的所有功能,关键就在于他的母亲一直到临死都不忘对他传播基督耶稣的“道”—
“你要凭着神所给予的做到最好!”

传道功能和供养、护佑、规训功能是一致的。
而胜利功能被彻底删除,是因为它的存在构成了“父亲悖论”中最主要的冲突。
在传统社会中,供养、护佑、规训功能是由父亲和母亲一起完成的,传道功能是父亲和族长、祭司、老师、师父、上师等人物一起完成的。
但是胜利功能必须由父亲一个人完成,这个功能的原型来自“武士”。
别忘了,男人们首先是猎人、武士,然后才有了父亲这种制度。
不过,如果一个现代父亲仍像古代武士一样追求胜利的话,那么他就可能很少有时间、有精力来供养、护佑、规训、教导他的孩子,而且在此过程中无法做到和他的妻子越来越相爱。
但是孩子和孩子的母亲,以及这个男人周围的男人,总是期望他成为一个胜利者。
现在很多人说的“好爸爸”,准确地说,是貌似“好妈妈”的男人。
“好爸爸”和“坚强的、胜利的父亲”这两个形象是冲突的。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父亲也是缺席的,但是那个父亲是个胜利的军人,仅仅这一点,他就赢得了孩子的尊敬和认同。
就像《教父》中的老教父,虽然他是一个黑社会老大,可是他胜利了,当他面临失去“胜利者”这个位置的时候,他的儿子迈克尔马上就会从一个爱国军人变成一个青年杀手,维护父亲的产业、父亲的位置。
孩子,尤其是儿子,总是期望“我的爸爸比你的爸爸厉害”。这是他儿童般自豪感的一个根基。
尤其是,孩子们期望自己的父亲能够胜过母亲。
比如说电影《驾驶课》(Driving Lessons)中的那个少年,得知父母离婚,让他最愤怒的事情是,“爸爸,你作为一个男人,怎么能够让她甩了你,而不是你甩了她”。
胜利功能对孩子们如此重要,以致他们并不在乎自己的父亲是否是通过违法犯罪获得的胜利。

从某种角度而言,这是黑社会老大层出不穷的一个家庭无意识根源。
他们虽然为法律体系不容,但是他们在自己的孩子或者妻子眼中,是家族的英雄,这曾经的胜利者虽然进了监狱却给家族留下了无穷的财富,从这个角度来说,他就是这个家族悲怆的

普罗米修斯


由于胜利功能直接源于男人的价值感,所以大部分男人宁愿牺牲供养、护佑、规训、传道这四个方面,也不愿意放弃“胜利者”这个男性表象。
他们想出来解决这个“父亲悖论”的方式就是—给钱!
你需要养育吗?我可以给你请保姆,你要六个还是八个?
需要保护吗?我可以雇六个保镖买三只藏獒。
……

而现代社会恰恰可以为这种需求提供满足。
我在内环高架桥上看到一个武术学校的招生广告语就是:“你安心赚钱,孩子,我们来管!”
从某种角度来说,“缺席的父亲”也许恰恰是父亲功能进化中人类的无意识合谋。
从美国这百年来的历史来看,“缺席的父亲”集中于富有阶层和贫民阶层。
富有阶层父亲缺席,是因为父亲去打拼,努力成为一个“胜利者”了。

作者

李孟潮


男人婚外性,被老婆抓住,辩之—
“没办法,因为我是男人,男人都是这样的。”
女人最有力的辩驳理由是,我听到过的—
“可是,你还是一个父亲!”
哑口无言。

在《

扪心问诊

》中,那个心理医生的太太,面对老公的爱欲失控,有个更加绝妙的、有心理学头脑的回应—难道你就像洞穴人一样,听凭下半身的指挥吗?
这是对男性同胞们进一步进化、抛弃力比多对人的控制、认同文明社会的一夫一妻制尤其是认同“父亲”这个身份的角色和功能的呼唤。
这里我们需要澄清一下“雄性”“男人”和“父亲”三个词的用法。
“没办法,因为我是男人,男人都是这样的。”—这句话就存在词义误用,准确的、科学的说法应是—“据研究,大部分雄性哺乳动物都会在发情期寻找尽可能多的异性交配,人类是唯一四季发情的哺乳动物,鄙人身为人类的一员,自然也会遵循这大自然的规律处处留精了。”

这就是“雄性”。
雄性不是一个身份认同,它是一种生理存在、一种解剖学分类。
雄性本能之一就是在发情期抓住一切机会,让自己的DNA遗传下去。
一般来说,我们不会谴责一只武夷山的猴王在发情期到处寻找母猴交配,因为我们可以理解它、共情它、同情它及它的猴性。

那什么是“男人”呢?
“男人”已经是社会化的产物,是一种身份认同。
“男人”的本质是不存在的,是空,就像“女人”的本质一样。
“男人”这个符号具有的意义,必须是在和“女人”相比较、有差异中产生的。
属于“男人”的特质,必然是和属于“女人”的特质存在差异的。
当我们描述一个人是“真正的男人”“男人中的男人”时,必然也暗含着有些人是“娘娘腔”“女里女气”“不像个男人”。
可见,“雄性的”不等于“男性的”。一个生下来是雄性的人,必须经过努力,让自己符合社会对“男人”的定义,最后才能成为一个“男人”。
“雄性”的特征是最稳定的,“男人”次之,而“父亲”的稳定性最差。

1000年前对“男人”的定义在今天仍然被沿用,如勇敢、坚强等,但是“父亲”的定义可能是“五十年河东,五十年河西”。
比如说,“严父”曾经是很长时期理想父亲的标准,而殴打孩子是严父的特征之一。但是今天,这样一个父亲会被定义为“虐待儿童”。
鲁迅当年曾经思考过,我们如何做父亲?这和他总是关心救国救民的传统形象似乎有些不一致。
但是,所谓“国”和“民”最早就是建立在一个个“父亲”角色认同上的。

有人研究,美国的兴起也和新教背景下的父权制有关。
心理分析家鲁格·肇嘉(Luigi Zoja)研究“父亲”与文化、历史、心理的关系很长时间后,斩钉截铁地说:“没有一个坚强的父亲支持的中产阶级,迄今没有哪个国家或民族能够完全走进现代社会。”
以此,他说明了何以同在风水好的美洲,美国和拉丁美洲有着天壤之别,原因就是美国有支持“父亲”的文化体制。
那些“能轻易融入美国社会并能出人头地的拉丁美洲人都是那些有坚强的父亲形象和坚实的家庭结构的人”。
从这个观点来看,中国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期都是这个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这大概是因为在“大一统”的政治体制及儒道互补的意识形态下,“父亲”得到了强有力的支持。
换句话,从大的方面来看,中华民族要腾飞,要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要全面实现

四个现代化

,那就需要成千上万个“坚强的父亲”;从小的方面来说,如果你期望移民到美国这一类国家并且想混出个人样来,你最好有一个坚强坚实的父亲系统支撑支持你。
很多人认为,美国又一次开始衰落了,可是美国衰而不落、落而又升在当代历史上已经成了一个规律。
个中原因也和“父亲”是否得到支持有关。

近代美国经历了两次重大的“父亲”缺席,一次是工业革命,另一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
坊间传说,以前的美国就是欧洲的工厂。
美国的男人们要抛开家庭到工厂的厂房里面工作,结果导致大批美国留守儿童的出现。
这是第一波“父亲的缺席”。

第二波“缺席的父亲”是“二战”造成的。
父亲缺席的直接后果就是家庭解体,美国的离婚率一直节节升高,到20世纪90年代达到了高峰。
家庭解体带来了一大堆社会动乱问题,大家最熟悉的当然是吸毒和暴力了。
其背后的根源就在于一代代的男孩子们无法认同他们的父亲,这些“无父之子”长大后,对文化产生两方面的重要影响:
一、他们创造了、支撑了、强化了

消费主义文化

,并且把这种文化传递给下一代有父之子或无父之子;
二、“父亲”在婚姻市场上严重断供,美国“剩女时代”历史悠久。
如果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下去,美国国民精神状态迟早会展现出中国人在鸦片战争中的那个样子,他们离“北美病夫”这顶帽子也就不远了。
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政府和许多民间团体一起致力转变这个父亲危机,做了很多事情。然后,眼看要落下去的美国又升了上来。
而这已经不是美国社会第一次挽救父亲危机了。在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早期,曾经有一阵子,妇女和儿童是可以工作的。妈妈和孩子赚的钱比父亲多很多,这更加剧了父亲缺席的危机。
结果是一系列法律和道德手段保证了父亲认同的传递,然后美国就开始了衰而不落、落而又升的循环。

美国最近一轮支持父亲的大手笔是2006年,美国政府出台法律:每年要用1.5亿美元专门支持“健康婚姻和负责的父亲”。其中5000万美元是专门用来加强宣传的。
所以近年来,我们就可以看到从探索频道到好莱坞,“好爸爸”的形象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发展建构、破旧立新。
而这种“美国文化”几乎是没有人可以抵抗的,因为它抓到了社会建构的命门—“夫妻关系”和“父子关系”,就像中国曾经的儒家文化一样。
儒家文化如今难以传扬,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太过学术化了,它变成了一种学术权力,脱离了它本来的权力链条源泉—父权—君权—神权。
从这一点来说,

于丹

也许比

批判于丹

不够学术的人更接近儒家的本意,她把儒家道德话语权的触角直接深入家庭关系中,而不是学术考据。

无论中国还是美国,“父亲”都是一个构建、一种技巧、一种艺术、一种修行。
一个儒者,其修行道次第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通俗地说,如果你是一个儒者,在保证身心健康的基础上,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保证家庭稳定,也就是,做一个好父亲。
父亲是一种程序,也是符号认同系统最早的程序。这个程序从发明出来的那天起就有不少bug(漏洞)。这些bug在

心理动力学

中被称为“父亲的悖论”。
一般来说“父亲”这个身份认同包括了五个成分:供养、护佑、规训、传道、胜利。

也就是说,如果你想要做一个“父亲”,你最好做到:
第一,能赚很多钱同时能有很多时间陪太太和孩子——供养功能;
第二,能保护太太和孩子免受天灾人祸的侵扰——护佑功能;
第三,能够设定家庭规则,维持家庭结构——规训功能;
第四,传递给孩子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传道功能;
第五,你一定要比其他男人强大有力,至少要比妈妈强大有力,也就是说,你要是个男人,你要很man——胜利功能。
其中养育和保护其实是母亲的天职,所以,父亲的功能至少有75%是作为辅助性妈妈存在的。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学者怀疑,

父权制

实际上是女人们发明的,因为它赋予了女人隐形的权力。
女人的确把看起来风光的“父权”给了男人,同时她们也获得了“隐形的权力”,即不赚钱的权力、撒娇的权力、谴责男人们不负责任的权力。
当然,这种一边倒的观点并不符合历史辩证法,“父权制”至少也是男人们提议、女人们投票通过的。单独的男人或者女人没有办法发明一种文明制度,并且几千年来一直传承着。
这五大功能在人类历史上,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增加和削减。

美国卫生部组织专家编写了一本手册,叫作《父亲在儿童健康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The Importance of Fathers in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hildren),这本手册提供给各种针对促进父亲功能的专业人员,如心理治疗师、社会工作者、学校老师、工作坊讲师等,其

开宗明义

,明确定义了有效的父亲功能的七个方面:
第一,和孩子的母亲培育积极的关系;
第二,花时间陪孩子;
第三,养育孩子;
第四,恰当地规训孩子;
第五,引导孩子走向(家庭)以外的世界;
第六,保护和供养孩子;
第七,成为孩子的模范。
这七点包括了供养功能、护佑功能、规训功能,但是传道功能被弱化了,而胜利功能基本上被删除了。和历史上的父亲功能比较起来,供养、护佑功能也不再紧紧围绕着父子关系展开,而是强调夫妻关系。
但是,意识形态上弱化的传道和胜利功能,可能恰恰是在无意识领域起推动作用的。

先看传道功能,“传递给孩子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在传统意义上,父亲不应该仅仅给孩子们一堆钱。相反,仅仅给钱的父亲是没有给够孩子们需要的东西的。
比尔·盖茨如果给他的孩子们一人100亿美元,他做父亲的功能最多是50分。但是,如果他给孩子们一人100万美元,把几百亿美元资产捐了,通过这个行为传递给孩子们这样的价值观—“生命的意义在于尽情发挥你的才能,然后尽力回馈社会”,那他父亲的功能就可能有75分。
而在一个多元价值的社会,父亲很难传递一套价值观给孩子们,况且,很多父亲自己的父亲在“传道”这一块也是缺席的。
所以,即便一个父亲在其他功能上从未缺席,在“传道”这个功能上也很容易缺席。

净空法师

在《和谐拯救危机》中提倡,以“师道”为突破口,把中国社会全面建设为传说中周朝那样的理想社会。这就是对父亲功能不足的一种反映。
但是传道功能,也可以由母亲完成。《阿甘正传》(Forrest Gump)就传递了这样的含义—阿甘的父亲是个“缺席的父亲”。智力低下加上单亲家庭,阿甘看起来必然要出很多问题。
但是实际上,他几乎完美地完成了男人和父亲的所有功能,关键就在于他的母亲一直到临死都不忘对他传播基督耶稣的“道”—
“你要凭着神所给予的做到最好!”

传道功能和供养、护佑、规训功能是一致的。
而胜利功能被彻底删除,是因为它的存在构成了“父亲悖论”中最主要的冲突。
在传统社会中,供养、护佑、规训功能是由父亲和母亲一起完成的,传道功能是父亲和族长、祭司、老师、师父、上师等人物一起完成的。
但是胜利功能必须由父亲一个人完成,这个功能的原型来自“武士”。
别忘了,男人们首先是猎人、武士,然后才有了父亲这种制度。
不过,如果一个现代父亲仍像古代武士一样追求胜利的话,那么他就可能很少有时间、有精力来供养、护佑、规训、教导他的孩子,而且在此过程中无法做到和他的妻子越来越相爱。
但是孩子和孩子的母亲,以及这个男人周围的男人,总是期望他成为一个胜利者。
现在很多人说的“好爸爸”,准确地说,是貌似“好妈妈”的男人。
“好爸爸”和“坚强的、胜利的父亲”这两个形象是冲突的。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父亲也是缺席的,但是那个父亲是个胜利的军人,仅仅这一点,他就赢得了孩子的尊敬和认同。
就像《教父》中的老教父,虽然他是一个黑社会老大,可是他胜利了,当他面临失去“胜利者”这个位置的时候,他的儿子迈克尔马上就会从一个爱国军人变成一个青年杀手,维护父亲的产业、父亲的位置。
孩子,尤其是儿子,总是期望“我的爸爸比你的爸爸厉害”。这是他儿童般自豪感的一个根基。
尤其是,孩子们期望自己的父亲能够胜过母亲。
比如说电影《驾驶课》(Driving Lessons)中的那个少年,得知父母离婚,让他最愤怒的事情是,“爸爸,你作为一个男人,怎么能够让她甩了你,而不是你甩了她”。
胜利功能对孩子们如此重要,以致他们并不在乎自己的父亲是否是通过违法犯罪获得的胜利。

从某种角度而言,这是黑社会老大层出不穷的一个家庭无意识根源。
他们虽然为法律体系不容,但是他们在自己的孩子或者妻子眼中,是家族的英雄,这曾经的胜利者虽然进了监狱却给家族留下了无穷的财富,从这个角度来说,他就是这个家族悲怆的

普罗米修斯


由于胜利功能直接源于男人的价值感,所以大部分男人宁愿牺牲供养、护佑、规训、传道这四个方面,也不愿意放弃“胜利者”这个男性表象。
他们想出来解决这个“父亲悖论”的方式就是—给钱!
你需要养育吗?我可以给你请保姆,你要六个还是八个?
需要保护吗?我可以雇六个保镖买三只藏獒。
……

而现代社会恰恰可以为这种需求提供满足。
我在内环高架桥上看到一个武术学校的招生广告语就是:“你安心赚钱,孩子,我们来管!”
从某种角度来说,“缺席的父亲”也许恰恰是父亲功能进化中人类的无意识合谋。
从美国这百年来的历史来看,“缺席的父亲”集中于富有阶层和贫民阶层。
富有阶层父亲缺席,是因为父亲去打拼,努力成为一个“胜利者”了。

亮了(3)
回复

我不太确定好父亲的标准是什么,用我爸来说,我30年的时间里都没读懂他,感觉他像是一本百科全书,好像什么都会,也会感觉他像一台老旧手机,已经没办法跟上现代的潮流,我一直很不认同他对待家庭的态度和方式,但是我从来都很欣赏他的个人魅力,在我心里他是我见过的最牛逼的人,可能有点夸张,也可能是我见识短浅吧。随着年岁的增长我总会感觉自己越来越像他,但是我此生都不可能比他做得更好,也不可能是一个比他更称职更厉害的父亲,我是个极度自私的人,我不愿意为了别人去牺牲我的人生,哪怕是我的孩子我也不愿意,所以我已经不打算去成为一个父亲了,就开心的过完自己的一生就好了。

我不太确定好父亲的标准是什么,用我爸来说,我30年的时间里都没读懂他,感觉他像是一本百科全书,好像什么都会,也会感觉他像一台老旧手机,已经没办法跟上现代的潮流,我一直很不认同他对待家庭的态度和方式,但是我从来都很欣赏他的个人魅力,在我心里他是我见过的最牛逼的人,可能有点夸张,也可能是我见识短浅吧。随着年岁的增长我总会感觉自己越来越像他,但是我此生都不可能比他做得更好,也不可能是一个比他更称职更厉害的父亲,我是个极度自私的人,我不愿意为了别人去牺牲我的人生,哪怕是我的孩子我也不愿意,所以我已经不打算去成为一个父亲了,就开心的过完自己的一生就好了。

亮了(13)
回复
引用 @禁止骗哨 发表的:
只看此人

我的父亲就是世界上最好的

我的父亲就是世界上最好的

亮了(0)
回复

现在的样子

现在的样子

亮了(0)
回复
Re:[卧谈会]聊一聊,你心目中的好父亲是什么样的?
虎扑游戏中心
步行街主干道最热帖
四十几,怀疑老婆有出轨苗头
李子柒油管停更三年,每月还有这个收入什么水平
你在哪一刻突然理解了父辈的某些以前不认同的言语行为?
20年弹指一挥间。大家看看变化大不大?
老詹对韦德视如手足,甚至帮助韦德当年加盟骑士获得一份合同,为什么韦德多次再节目上发表对老詹不利的言论?
纯真年代的爱情
这玩意居然是实物
朋友圈这样子的女孩儿怎么追?
张雨绮这波什么水平
女生自己会喜欢穿丝袜吗
步行街主干道最新帖
大瓜怎么看?
找对象原则 第一 控制情绪的能力第二 处理事情的态度第三 说话沟通的方式
邮票不仅能收藏升值使用,还有很多故事,邮票里的场景有没有去过?发生过什么难忘的故事呢?
京东:提供上门试穿服务,快递小哥站门口等!
你在哪一刻突然理解了父辈的某些以前不认同的言语行为?
今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创历史新高,达1222万,你对他们有哪些建议?
④②②
想省话费的别走!!
林冲武艺高强,为什么不暗杀高球,报仇雪恨,非要落草为寇?
心情好点了吗?
热门游戏-即点即玩
无需下载,足球经理模式一键即玩
《NBA英雄》教练系统上线啦!我选好了,看看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