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2024年11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32.21万亿元,同比增长14.3%。2024年11月份新发放企业贷款(本外币)加权平均利率为3.45%。
对于今年的重点工作,近日召开的2025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提出,要完善金融五篇大文章顶层制度安排,统一统计制度,强化考核评价,聚焦国民经济重大战略、重点领域、薄弱环节,进一步增强金融支持的力度、可持续性和专业化水平。按照“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的原则,科学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优化工具体系,加强与财政政策协同配合,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促进消费的金融支持力度。
坚持支持性货币政策 加大支持实体经济力度
去年全球通胀高位回落,但仍有较强黏性,主要发达经济体央行总体上还保持着高利率和限制性的货币政策立场。相对而言,中国的货币政策立场是支持性的,旨在支持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业内专家表示,支持性的货币政策,是与国际上限制性的货币政策相对应的,表明中国的货币政策在加大支持实体经济力度。
为支持经济回升向好,央行在去年2月、5月、7月已分别实施了比较重大的货币政策调整,有力支持经济回升向好。去年9月下旬,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有效落实存量政策,加力推出增量政策,央行又快速落地了一揽子增量政策。总体来看,央行推出的政策组合符合现实急需,超常规、强有力,市场情绪为之振奋。
针对去年以来社会预期偏弱、经营主体信心不足等问题,央行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包括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降低政策利率、带动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等金融市场利率下行等,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降准方面,2024年累计降准1个百分点,释放约2万亿元长期低成本资金;降息方面,7天逆回购利率、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分别累计下调30个基点和50个基点,1年和5年及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分别累计下调35个基点和60个基点,带动新发放的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和企业贷款利率不断下行……一组组跃动的数据有力显示了货币政策的支持力度。
总的来看,一揽子增量政策发布实施以来,有力提振了社会信心,对于促进经济金融平稳运行发挥了较好作用。展望未来,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于今年货币政策的定调为“适度宽松”。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表示,中国人民银行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适时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在价格上持续发力,在总量上继续施力,在结构上聚焦用力,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防范资金空转,兼顾支持实体经济增长和银行稳健经营的平衡,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加强政策引领 改进小微企业融资服务
小微企业联系千家万户,是稳定经济、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近年来,金融管理部门持续加强政策引领,协同多方发力,改进小微企业的融资服务。
标准“升级”,提升小微企业的受益广度。
中国人民银行调整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支持范围,由单户授信不超过1000万元放宽至不超过2000万元,扩大对小微企业的政策覆盖面。金融监管总局优化小微企业无还本续贷政策,将续贷对象由原来的部分小微企业扩展至所有小微企业,对于贷款到期后有真实融资需求,同时又存在资金困难的小微企业,符合条件的均可申请续贷支持,并且将续贷政策阶段性扩大到中型企业。
机制先行,打通惠企利民的“最后一公里”。
去年9月,金融监管总局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建立支持小微企业的融资协调工作机制,要求在区县层面建立工作专班,一手牵企业,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深入了解小微企业经营情况和实际困难,尤其是全面摸排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一手牵银行,把依法合规经营、有真实融资需求、信用状况良好的小微企业,推荐给银行机构。
金融监管总局近日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1月底,各地依托工作机制累计走访1207.2万户小微经营主体,其中,将194.2万户纳入“申报清单”,130.3万户纳入“推荐清单”。银行对“推荐清单”经营主体新增授信2.2万亿元,新发放贷款1.2万亿元,新发放贷款平均贷款利率为3.92%,低于当前全国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
政策加力,持续优化民营经济投融资环境。
近年来,一系列利好民营小微企业的政策接连出台。2023年7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发布,要求完善融资支持政策制度,部署了“健全银行、保险、担保、券商等多方共同参与的融资风险市场化分担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中小微企业在债券市场融资”等多项举措。同年11月,《关于强化金融支持举措 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通知》发布,引导金融机构持续加大信贷资源投入,畅通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渠道,扩大优质民营企业股权融资规模等。
总的来看,在一系列政策举措的推动下,金融管理部门持续加大对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引导银行保险机构有效满足企业融资需求,助推小微企业可持续发展。金融监管总局发布的2024年上半年民营企业信贷情况显示,截至2024年6月末,全国民营企业贷款余额71.8万亿元,同比增速9.0%,较各项贷款增速高0.8个百分点。
丰富金融工具和产品 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水平持续提升
科技创新离不开金融的支撑。2023年10月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其中,科技金融居于首位。近年来,金融系统加快构建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高度适配的金融服务体系,加强金融市场和制度建设,推动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水平持续提升。
科技金融政策的顶层设计不断建立健全。
一方面,金融管理部门不断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顶层设计,制定《关于扎实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的工作方案》,推动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另一方面,金融管理部门还优化区域科技金融布局,指导科技要素密集地区加强科技金融服务,鼓励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
支持科技创新的金融政策工具更加精准。
中国人民银行于2022年设立科技创新再贷款、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两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2024年,在总结两项工具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完善,设立5000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深度融合“创新积分制”和产业政策标准,引导金融资源更加精准支持初创期、成长期科技型中小企业首贷以及重点领域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
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出台以来,各地方、各部门、各金融机构健全工作机制,加强协同配合,细化工作措施,加快实现清单内企业和项目融资对接“全覆盖”,贷款签约和投放规模不断扩大,政策落实取得阶段性成效。
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支持科技创新的力度明显提升。
过去5年,科技型企业贷款持续增量扩面,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年均保持30%以上的增速;科技型中小企业获贷率从14%提升至47%。科创类债券建立注册发行绿色通道,发行规模持续提升,银行间债券市场科技创新债券累计发行突破1万亿元。服务科技创新的股权融资市场快速发展,超过1700家专精特新企业在A股上市,创业投资基金管理规模达3.3万亿元。
在取得上述成绩的同时,应该看到,传统的金融服务理念和模式与科创型企业发展的金融需求还不能完全匹配,科技金融发展还有较大发展空间。对于更好发展科技金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部署:“健全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壮大耐心资本,更大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创业投资,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
业内专家认为,科技创新复杂多元,不同科创主体和活动、科技型企业成长不同阶段的金融需求差异较大,因此,未来要引导金融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统筹运用好股权、债权、保险等手段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链条、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
数据显示,2024年11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32.21万亿元,同比增长14.3%。2024年11月份新发放企业贷款(本外币)加权平均利率为3.45%。
对于今年的重点工作,近日召开的2025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提出,要完善金融五篇大文章顶层制度安排,统一统计制度,强化考核评价,聚焦国民经济重大战略、重点领域、薄弱环节,进一步增强金融支持的力度、可持续性和专业化水平。按照“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的原则,科学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优化工具体系,加强与财政政策协同配合,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促进消费的金融支持力度。
坚持支持性货币政策 加大支持实体经济力度
去年全球通胀高位回落,但仍有较强黏性,主要发达经济体央行总体上还保持着高利率和限制性的货币政策立场。相对而言,中国的货币政策立场是支持性的,旨在支持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业内专家表示,支持性的货币政策,是与国际上限制性的货币政策相对应的,表明中国的货币政策在加大支持实体经济力度。
为支持经济回升向好,央行在去年2月、5月、7月已分别实施了比较重大的货币政策调整,有力支持经济回升向好。去年9月下旬,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有效落实存量政策,加力推出增量政策,央行又快速落地了一揽子增量政策。总体来看,央行推出的政策组合符合现实急需,超常规、强有力,市场情绪为之振奋。
针对去年以来社会预期偏弱、经营主体信心不足等问题,央行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包括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降低政策利率、带动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等金融市场利率下行等,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降准方面,2024年累计降准1个百分点,释放约2万亿元长期低成本资金;降息方面,7天逆回购利率、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分别累计下调30个基点和50个基点,1年和5年及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分别累计下调35个基点和60个基点,带动新发放的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和企业贷款利率不断下行……一组组跃动的数据有力显示了货币政策的支持力度。
总的来看,一揽子增量政策发布实施以来,有力提振了社会信心,对于促进经济金融平稳运行发挥了较好作用。展望未来,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于今年货币政策的定调为“适度宽松”。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表示,中国人民银行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适时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在价格上持续发力,在总量上继续施力,在结构上聚焦用力,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防范资金空转,兼顾支持实体经济增长和银行稳健经营的平衡,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加强政策引领 改进小微企业融资服务
小微企业联系千家万户,是稳定经济、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近年来,金融管理部门持续加强政策引领,协同多方发力,改进小微企业的融资服务。
标准“升级”,提升小微企业的受益广度。
中国人民银行调整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支持范围,由单户授信不超过1000万元放宽至不超过2000万元,扩大对小微企业的政策覆盖面。金融监管总局优化小微企业无还本续贷政策,将续贷对象由原来的部分小微企业扩展至所有小微企业,对于贷款到期后有真实融资需求,同时又存在资金困难的小微企业,符合条件的均可申请续贷支持,并且将续贷政策阶段性扩大到中型企业。
机制先行,打通惠企利民的“最后一公里”。
去年9月,金融监管总局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建立支持小微企业的融资协调工作机制,要求在区县层面建立工作专班,一手牵企业,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深入了解小微企业经营情况和实际困难,尤其是全面摸排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一手牵银行,把依法合规经营、有真实融资需求、信用状况良好的小微企业,推荐给银行机构。
金融监管总局近日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1月底,各地依托工作机制累计走访1207.2万户小微经营主体,其中,将194.2万户纳入“申报清单”,130.3万户纳入“推荐清单”。银行对“推荐清单”经营主体新增授信2.2万亿元,新发放贷款1.2万亿元,新发放贷款平均贷款利率为3.92%,低于当前全国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
政策加力,持续优化民营经济投融资环境。
近年来,一系列利好民营小微企业的政策接连出台。2023年7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发布,要求完善融资支持政策制度,部署了“健全银行、保险、担保、券商等多方共同参与的融资风险市场化分担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中小微企业在债券市场融资”等多项举措。同年11月,《关于强化金融支持举措 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通知》发布,引导金融机构持续加大信贷资源投入,畅通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渠道,扩大优质民营企业股权融资规模等。
总的来看,在一系列政策举措的推动下,金融管理部门持续加大对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引导银行保险机构有效满足企业融资需求,助推小微企业可持续发展。金融监管总局发布的2024年上半年民营企业信贷情况显示,截至2024年6月末,全国民营企业贷款余额71.8万亿元,同比增速9.0%,较各项贷款增速高0.8个百分点。
丰富金融工具和产品 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水平持续提升
科技创新离不开金融的支撑。2023年10月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其中,科技金融居于首位。近年来,金融系统加快构建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高度适配的金融服务体系,加强金融市场和制度建设,推动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水平持续提升。
科技金融政策的顶层设计不断建立健全。
一方面,金融管理部门不断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顶层设计,制定《关于扎实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的工作方案》,推动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另一方面,金融管理部门还优化区域科技金融布局,指导科技要素密集地区加强科技金融服务,鼓励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
支持科技创新的金融政策工具更加精准。
中国人民银行于2022年设立科技创新再贷款、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两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2024年,在总结两项工具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完善,设立5000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深度融合“创新积分制”和产业政策标准,引导金融资源更加精准支持初创期、成长期科技型中小企业首贷以及重点领域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
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出台以来,各地方、各部门、各金融机构健全工作机制,加强协同配合,细化工作措施,加快实现清单内企业和项目融资对接“全覆盖”,贷款签约和投放规模不断扩大,政策落实取得阶段性成效。
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支持科技创新的力度明显提升。
过去5年,科技型企业贷款持续增量扩面,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年均保持30%以上的增速;科技型中小企业获贷率从14%提升至47%。科创类债券建立注册发行绿色通道,发行规模持续提升,银行间债券市场科技创新债券累计发行突破1万亿元。服务科技创新的股权融资市场快速发展,超过1700家专精特新企业在A股上市,创业投资基金管理规模达3.3万亿元。
在取得上述成绩的同时,应该看到,传统的金融服务理念和模式与科创型企业发展的金融需求还不能完全匹配,科技金融发展还有较大发展空间。对于更好发展科技金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部署:“健全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壮大耐心资本,更大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创业投资,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
业内专家认为,科技创新复杂多元,不同科创主体和活动、科技型企业成长不同阶段的金融需求差异较大,因此,未来要引导金融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统筹运用好股权、债权、保险等手段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链条、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