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白,原叫白州。
博白,先秦时,是白民之国,原住民是白民,后来,骆越灭了白民之国。
秦始皇南征,灭了骆越,白国遗民与中原人杂处。
秦亡,博白归南越国,汉灭南越,博白并入合浦郡。
汉代,汉人迁民到博白,同化了白国遗民。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朝廷“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染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第二年,秦又“适治狱不直者”筑长城、戍南越地。(均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史记· 张耳陈余列传》载:“秦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
汉代晁错说起秦朝时,“北攻胡貉,筑塞河上;南攻扬粤,置戍卒焉。”
白民之国,乃炎帝之臣白阜所主,白国之民,是神农氏族。
屈原《远游》中:“嘉南州之炎德兮,丽桂树之冬荣。……指炎帝而直驰兮,吾将往乎南疑。览方外之荒忽兮,沛罔象(瀁)而自浮。”
《姓氏考略》注引《元命苞》云:
“‘炎帝臣有白阜,怪义之子,为神农通水脉’,当为白姓之始。
”
《路史卷二十五 --- 路史卷二十七》:“而汲冢书言:“白民之国,今之白州。”孔晁以为东南夷与白州接。”
《逸周书》中云:
“‘白民之国’。”白州,在今广西之博白,此当出自“南夷。”
《姓氏寻源》所云:“《逸周书》白民之国,今之白州,或有以地为氏者”。
古代,白州民是指汉人,少数民族则以俚獠、乌浒等称呼。
地佬话,是唐宋时期的博白当地汉民交流语言。
《太平御览》:“白州 《十道志》曰:白州,南昌郡。古越地。秦象郡地。汉为合浦郡。唐武德四年,置南州。六年,改为白州。”
晋 乐史《绿珠传》 :“绿珠者,姓梁,白州博白县人也。州则南昌郡,古越地。汉合浦县地。唐武德初,削平萧铣,于此置南州;寻改为白州,取白江为名。州境有博白山,博白江,盘龙洞,房山,双角山,大荒山。”
唐时,博白汉民,住户有2574户,人口共9498人。
《旧唐书》:“白州下 隋合浦郡之合浦县地。武德四年,置南州,领博白、朗平、周罗、龙豪、淳良、建宁六县。六年,改为白州。贞观十二年,省朗平、淳良二县。天宝元年,改为南昌郡。乾元元年,复为白州。旧领县四,户八千二百六。天宝领县五,户二千五百七十四,口九千四百九十八。”
《新唐书》:“白州南昌郡,下。本南州,武德四年以合浦郡之合浦地置,六年更名。土贡:金、银、珠。户二千五百七十四,口九千四百九十八。”
宋代,博白原住汉民,有3727户。迁来客户有862户。
在两宋时,就有大规模移民入到博白。
宋 王存等《元丰九域志 》:“下,白州,南昌郡,军事。(开宝五年废隶廉州,七年复置。治博白县。)……
户。主三千七百二十七,客八百六十二。”
《宋史》:“六年,罢广南西路转运使冯涟上言:「廉、横、宾、白州民虽垦田,未尝输送,已命官检括,令尽出常租。」帝曰:「远方之民,宜省徭赋。」亟命停罢。知袁州何蒙请以金折本州二税,真宗曰:「若是,将尽废耕农矣。」不许。”
宋朝,博白是驻军之地,
《宋史》:“白州,下,南昌郡,军事。开宝五年,废南昌、建宁、周罗三县。政和元年废州,以其地隶郁林,三年复。南渡后,复废入郁林。元丰户四千五百八十九。贡银、缩砂。县一:博白。中。南渡后,隶郁林州。”
苏东坡到博白,与陆斋郎见面。
《苏轼集》:“今行至白州,见容守之犹子陆斋郎云。”
博白汉民黄受很长寿,被宋朝赏赐,封其子为信国公。
黄受是博白宋代黄氏始祖。
《宋史》:“白州民黄受百余岁,赐粟帛。己酉,封子玄祐为信国公。”
明朝中期,因猺民起义后被镇压,明朝将狼猺迁到博白,编户齐民。
葵山石头《玉林狼兵浅述》记述: 1994年版《博白县志》: “成化年间朝廷镇压大藤峡起义后, 将一部分瑶民迁居博白各堡,设瑶目束之。又从贵县三江独木村调俍人(壮族人)入博守石梯、界牌诸隘口,设俍目束之。均让瑶民、俍人批耕自食。”
明万历三十年《殿粤要纂》“博白图说”记载:“博白无獞,独错狼猺二种,且近向化与编民齐。周廻万山,实为贼薮。西南密迩海洋,两省亡命之徒,盘互勾结,剽劫为害。”
明朝,博白有外省汉民迁入。
清道光《博白县志卷十三礼俗篇载一》:“博邑土音有三,地老话是唐宋前遂居此,新民话在前明多自江浙来,故声音与江浙相近,漳州话自闽省来。”
宋朝,四川黄莹因受贿,发配博白,其子孙也成了博白人。
《宋会要辑稿》卷八二大中祥符七年六月丙辰(二日)诏有眉州通判黄莹以纳贿配白州,应即此事,此句当作「赃史黄莹配白州牢城」。
博白,原叫白州。
博白,先秦时,是白民之国,原住民是白民,后来,骆越灭了白民之国。
秦始皇南征,灭了骆越,白国遗民与中原人杂处。
秦亡,博白归南越国,汉灭南越,博白并入合浦郡。
汉代,汉人迁民到博白,同化了白国遗民。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朝廷“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染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第二年,秦又“适治狱不直者”筑长城、戍南越地。(均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史记· 张耳陈余列传》载:“秦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
汉代晁错说起秦朝时,“北攻胡貉,筑塞河上;南攻扬粤,置戍卒焉。”
白民之国,乃炎帝之臣白阜所主,白国之民,是神农氏族。
屈原《远游》中:“嘉南州之炎德兮,丽桂树之冬荣。……指炎帝而直驰兮,吾将往乎南疑。览方外之荒忽兮,沛罔象(瀁)而自浮。”
《姓氏考略》注引《元命苞》云:
“‘炎帝臣有白阜,怪义之子,为神农通水脉’,当为白姓之始。
”
《路史卷二十五 --- 路史卷二十七》:“而汲冢书言:“白民之国,今之白州。”孔晁以为东南夷与白州接。”
《逸周书》中云:
“‘白民之国’。”白州,在今广西之博白,此当出自“南夷。”
《姓氏寻源》所云:“《逸周书》白民之国,今之白州,或有以地为氏者”。
古代,白州民是指汉人,少数民族则以俚獠、乌浒等称呼。
地佬话,是唐宋时期的博白当地汉民交流语言。
《太平御览》:“白州 《十道志》曰:白州,南昌郡。古越地。秦象郡地。汉为合浦郡。唐武德四年,置南州。六年,改为白州。”
晋 乐史《绿珠传》 :“绿珠者,姓梁,白州博白县人也。州则南昌郡,古越地。汉合浦县地。唐武德初,削平萧铣,于此置南州;寻改为白州,取白江为名。州境有博白山,博白江,盘龙洞,房山,双角山,大荒山。”
唐时,博白汉民,住户有2574户,人口共9498人。
《旧唐书》:“白州下 隋合浦郡之合浦县地。武德四年,置南州,领博白、朗平、周罗、龙豪、淳良、建宁六县。六年,改为白州。贞观十二年,省朗平、淳良二县。天宝元年,改为南昌郡。乾元元年,复为白州。旧领县四,户八千二百六。天宝领县五,户二千五百七十四,口九千四百九十八。”
《新唐书》:“白州南昌郡,下。本南州,武德四年以合浦郡之合浦地置,六年更名。土贡:金、银、珠。户二千五百七十四,口九千四百九十八。”
宋代,博白原住汉民,有3727户。迁来客户有862户。
在两宋时,就有大规模移民入到博白。
宋 王存等《元丰九域志 》:“下,白州,南昌郡,军事。(开宝五年废隶廉州,七年复置。治博白县。)……
户。主三千七百二十七,客八百六十二。”
《宋史》:“六年,罢广南西路转运使冯涟上言:「廉、横、宾、白州民虽垦田,未尝输送,已命官检括,令尽出常租。」帝曰:「远方之民,宜省徭赋。」亟命停罢。知袁州何蒙请以金折本州二税,真宗曰:「若是,将尽废耕农矣。」不许。”
宋朝,博白是驻军之地,
《宋史》:“白州,下,南昌郡,军事。开宝五年,废南昌、建宁、周罗三县。政和元年废州,以其地隶郁林,三年复。南渡后,复废入郁林。元丰户四千五百八十九。贡银、缩砂。县一:博白。中。南渡后,隶郁林州。”
苏东坡到博白,与陆斋郎见面。
《苏轼集》:“今行至白州,见容守之犹子陆斋郎云。”
博白汉民黄受很长寿,被宋朝赏赐,封其子为信国公。
黄受是博白宋代黄氏始祖。
《宋史》:“白州民黄受百余岁,赐粟帛。己酉,封子玄祐为信国公。”
明朝中期,因猺民起义后被镇压,明朝将狼猺迁到博白,编户齐民。
葵山石头《玉林狼兵浅述》记述: 1994年版《博白县志》: “成化年间朝廷镇压大藤峡起义后, 将一部分瑶民迁居博白各堡,设瑶目束之。又从贵县三江独木村调俍人(壮族人)入博守石梯、界牌诸隘口,设俍目束之。均让瑶民、俍人批耕自食。”
明万历三十年《殿粤要纂》“博白图说”记载:“博白无獞,独错狼猺二种,且近向化与编民齐。周廻万山,实为贼薮。西南密迩海洋,两省亡命之徒,盘互勾结,剽劫为害。”
明朝,博白有外省汉民迁入。
清道光《博白县志卷十三礼俗篇载一》:“博邑土音有三,地老话是唐宋前遂居此,新民话在前明多自江浙来,故声音与江浙相近,漳州话自闽省来。”
宋朝,四川黄莹因受贿,发配博白,其子孙也成了博白人。
《宋会要辑稿》卷八二大中祥符七年六月丙辰(二日)诏有眉州通判黄莹以纳贿配白州,应即此事,此句当作「赃史黄莹配白州牢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