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蜀之中,诸葛亮位在法正之上,史料记载甚明;而说法正位在诸葛亮之上,却缺乏任何历史依据。
守汉中,刘备曾选择了入川时才跟随他的魏延,而不是众望所归的张飞。毕竟魏延比张飞更适合镇守重镇,而不是刘备信任魏延胜过张飞。同理,刘备带法正在身边,是因为法正比诸葛亮更具有大胆谋略,而不代表诸葛亮比法正低一级。
实际上,刘备之所以对法正加以重用,并不是因为刘备对法正的信任更胜诸葛亮,而是因为当时的诸葛亮并没有展现出,出色的军事才能,但诸葛亮一直在搞政治工作,总领一切事情,包括战略、外交、后勤、屯田、经济、法治、民生,这些,却有着无人能代替诸葛亮,只有诸葛本人能为,而诸葛亮也没空担任谋略家一职,随刘备身边出谋划策,如果诸葛亮跟着刘备,四处走,四处征战,谁又能治民生、经济,谁又能在后方管理屯田、外交之事,哪谁又镇守后方治理大小事情,刘备都不用理,也不过问,全权交给诸葛亮,刘备只管有仗就打,没仗就玩,法正有军事谋略,刚好能顶替出任此职位,跟着刘备,法正死后,刘备伐吴,诸葛亮是不能跟随的,如果诸葛亮跟随,谁镇守成都,谁又能防御北边曹魏、南边孟获,谁又能镇得住益州人士,刘备兵败白帝成,诸葛亮一出成都,就有人造反,可知,诸葛亮是不能随军征战的,作为刘备身边谋略家法正,不能劝阻刘备,也能帮助刘备,不会输得这么惨,可是法正死了,无人可以出任出谋划策的人,诸葛亮也离不开成都。
在刘备得汉中后,诸葛亮排行第一,法正排行第二,法正是很尊重诸葛亮的,诸葛亮也当他是自己人,两人与刘巴等人共定蜀律,法正还请教诸葛亮,听了诸葛亮的话,佩服不己。裴注引《蜀记》所载郭冲记诸葛亮五事,其中有:“亮刑法峻急,刻剥百姓,自君子小人咸怀怨叹,法正谏曰”云云。法正提出用当天汉高祖入关与民约法三章之事向诸葛亮进言,认为成都初定,宜“缓刑弛禁”,放宽约束。诸葛亮于是书此信给法正,晓以大义,告诉其更深一层的意思。
由此也能看出,诸葛亮在《蜀科》的制定上,有着比法正更高级别的决定权。
有人告法正睚眦必报,被诸葛亮说回去,那个人再也不说什么了,这件事出自裴松之的《三国志》注。诸葛亮并不是一味纵容法正,对于原则性问题,诸葛亮一点也没有退让,比如法正建议《蜀科》应该效仿刘邦时期的“约法三章、缓刑弛禁、放宽约束”,但是诸葛亮并没有同意,作了一篇《告法正书》,详细解释了为什么不能这样做,而是必须依法治蜀,严法治蜀。
由此也能看出,诸葛亮在《蜀科》的制定上,有着比法正更高级别的决定权,而法正也一直非常尊重诸葛亮,从不敢越过诸葛亮底线。
《三国志》裴松之注:“先主与曹公争,势有不便,宜退,而先主大怒不肯退,无敢谏者。矢下如雨,正乃往当先主前,先主云:“孝直避箭。”正曰:“明公亲当矢石,况小人乎?”先主乃曰:“孝直,吾与汝俱去。遂退”。
《诸葛亮传》:“成都平,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军师将军,是诸葛亮的正式官衔,但他干的实事,却是“署左将军府事”。要知道,当时刘备的正式官衔,就是“左将军”,而诸葛亮却坐在“左将军”的官府里,替刘备处理政务,实际就是一手握住左将军府的领导人,军事、后勤、外交、民治一手握,是有权调动兵马的。
《三国志·刘备传》:“先主复领益州牧,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关羽、张飞、马超为爪牙,许靖、麋竺、简雍为宾友。及董和、黄权、李严等本璋之所授用也,吴壹、费观等又璋之婚亲也,彭羕又璋之所排摈也,刘巴者宿昔之所忌恨也,皆处之显任,尽其器能。有志之士,无不竞劝。”
法正为谋主,谋主,是出谋划策的主要人物。但权力没有诸葛亮的大。《三国志·袁绍传》载曰:“众数十万,以审配、逢纪统军事,田丰、荀谌、许攸为谋主。” 《孙策传》载曰:“彭城张昭、广陵张纮、秦松、陈端等为谋主。” 这些人出谋划策,但是没兵权的,张昭、陈松等人地位与法正相同,诸葛亮与周瑜地位相同,都是掌军权的,谋略上孙策喜欢张昭、张纮、秦松、陈端等人,而其他事,都喜欢由周瑜处理。对于刘备在谋略上,更喜欢听法正的,而其他时都喜欢由诸葛亮处理。
刘备把诸葛亮列为股肱,除刘备之外,是唯一能调兵之人,法正无权调兵,只有出谋划策,刘备兵败夷陵,诸葛亮即有统兵之权,黄元造反,就是在诸葛亮去白帝城后,才举兵造反,怕的就是诸葛亮;《刘备传》中诸葛亮名位列前,即可证诸葛亮当时地位(职权)高于法正。
当时诸葛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本传)署左将军府事,《董和传》载曰:
“先主定蜀,征和为掌军中郎将,与军师将军诸葛亮并署左将军大司马府事,献可替否,共为欢交”。以为左将军大司马府是一府,而实际上是二府。
股肱,指腿和胳膊,意辅弼。股:大腿;肱:手臂从肘到腕的部分。指辅佐的重臣。比喻得力助手与亲信。《汉书·路温舒传》:“故大将军受命 武帝 ,股肱 汉国 。” 如果诸葛亮不是亲信股肱,就不会托孤给诸葛亮,就不会把军队与国家托付给诸葛亮,而法正到头来,连军权也没摸过,一直是个参谋长。
刘备能打下汉中,汉中前线之功,没有诸葛亮的功劳,诸葛亮是汉中后勤之功,但也不是法正的全功,法正是小功,最大功劳是黄权,《三国志·卷四十三·蜀书十三·黄李吕马王张传第十三》:及曹公破张鲁,鲁走入巴中,权进曰:“若失汉中,则三巴不振,此为割蜀之股臂也。”于是先主以权为护军,率诸将迎鲁。鲁已还南郑,北降曹公,然卒破杜濩、朴胡,杀夏侯渊,据汉中,皆权本谋也。
刘备不在,自然要由最重要的大臣替他主持国事。刘备主外,诸葛亮主内,君、相分工,不亦宜乎?这时法正跟随刘备,出谋划策,谓之“谋主”,与“股肱”相比,差了一等。
《三国志·诸葛亮传》:“於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原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三国志·彭羕传》:而法正宿自知羕,遂并致之先主。先主亦以为奇,数令羕宣传军事,指授诸将,奉使称意,识遇日加。成都既定,先主领益州牧,拔羕为治中从事。羕起徒步,一朝处州人之上,形色嚣然,自矜得遇滋甚。诸葛亮虽外接待羕,而内不能善。屡密言先主,羕心大志广,难可保安。先主既敬信亮,加察羕行事,意以稍疏,左迁羕为江阳太守。
刘备开始喜欢彭羕,但是诸葛亮认为“羕心大志广,难可保安”于是刘备就“先主既敬信亮,加察羕行事,意以稍疏。”刘备听了诸葛亮的话,就废了法正推荐的人。
《三国志·卷四十四·蜀书十四·蒋琬费祎姜维传第十四》:先主尝因游观奄至广都,见琬众事不理,时又沈醉,先主大怒,将加罪戮。军师将军诸葛亮请曰:“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原主公重加察之。”先主雅敬亮,乃不加罪,仓卒但免官而已。 诸葛亮为蒋琬说情,刘备就不定将加罪戮给蒋琬了。
《杨洪传》“时蜀郡太守法正从先主北行,亮於是表洪领蜀郡太守,众事皆办,遂使即真”。诸葛亮一句话,刘备将法正的蜀郡太守,给杨洪了。
《三国志·卷三十九·蜀书九·董刘马陈董吕传第九》:会先主略有三郡,巴不得反使,遂远适交阯,先主深以为恨。《零陵先贤传》:巴往零陵,事不成,欲游交州,道还京师。时诸葛亮在临烝,巴与亮书曰:“乘危历险,到值思义之民,自与之众,承天之心,顺物之性,非余身谋所能劝动。若道穷数尽,将托命于沧海,不复顾荆州矣。”亮追谓曰:“刘公雄才盖世,据有荆土,莫不归德,天人去就,已可知矣。足下欲何之?”巴曰:“受命而来,不成当还,此其宜也。足下何言邪!
《三国志·卷三十九·蜀书九·董刘马陈董吕传第九》:巴复从交阯至蜀。俄而先主定益州,巴辞谢罪负,先主不责。而诸葛孔明数称荐之,先主辟为左将军西曹掾。 刘备不责怪刘巴,但也不封官给他干,可是诸葛亮数次推荐刘巴给刘备,刘备还是封了官给刘巴。
《三国志·卷三十七·蜀书七·庞统法正传第七》:先主领荆州,统以从事守耒阳令,在县不治,免官。吴将鲁肃遗先主书曰:“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诸葛亮亦言之於先主,先主见与善谭,大器之,以为治中从事。亲待亚於诸葛亮,遂与亮并为军师中郎将。《三国志·卷三十七·蜀书七·庞统法正传第七》:“进围雒县,统率众攻城,为流矢所中,卒,时年三十六。先主痛惜,言则流涕。拜统父议郎,迁谏议大夫,诸葛亮亲为之拜”。 庞统与诸葛亮是亲戚,鲁肃说庞统大才,诸葛亮也进言刘备,庞统的堂嫂就是诸葛亮二姐。
刘备打下荆州4郡,3郡归诸葛亮。论名义上的地位诸葛亮在的时候东吴首先是通好于诸葛亮。按照一般情况的话肯定名义上诸葛亮为先。最后呢一般看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关羽同在荆洲的那段时间,记载诸葛亮镇荆洲的多于关羽(庞统传,廖立传有记载)。可见在当时刘备给诸葛亮的信任有多大。
某些人说正比诸葛亮受信重的主要来源只有两个:
三国志,《法正传》:章武二年,大军败绩,还住白帝,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老裴的注:先主与曹公争,势有不便,宜退,而先主大怒不肯退,无敢谏者。矢下如雨,正乃往当先主前,先主云:“孝直避箭。”正曰:“明公亲当矢石,况小人乎?”先主乃曰:“孝直,吾与汝俱去。”遂退。
我们不能说田丰、荀谌、许攸是袁绍谋主,袁绍就一定信任他们了,而疏远审配、逢纪等统军事之人,。也不能说孙策的“内事问张昭”,就一定比周瑜更信任。
在西蜀之中,诸葛亮位在法正之上,史料记载甚明;而说法正位在诸葛亮之上,却缺乏任何历史依据。
守汉中,刘备曾选择了入川时才跟随他的魏延,而不是众望所归的张飞。毕竟魏延比张飞更适合镇守重镇,而不是刘备信任魏延胜过张飞。同理,刘备带法正在身边,是因为法正比诸葛亮更具有大胆谋略,而不代表诸葛亮比法正低一级。
实际上,刘备之所以对法正加以重用,并不是因为刘备对法正的信任更胜诸葛亮,而是因为当时的诸葛亮并没有展现出,出色的军事才能,但诸葛亮一直在搞政治工作,总领一切事情,包括战略、外交、后勤、屯田、经济、法治、民生,这些,却有着无人能代替诸葛亮,只有诸葛本人能为,而诸葛亮也没空担任谋略家一职,随刘备身边出谋划策,如果诸葛亮跟着刘备,四处走,四处征战,谁又能治民生、经济,谁又能在后方管理屯田、外交之事,哪谁又镇守后方治理大小事情,刘备都不用理,也不过问,全权交给诸葛亮,刘备只管有仗就打,没仗就玩,法正有军事谋略,刚好能顶替出任此职位,跟着刘备,法正死后,刘备伐吴,诸葛亮是不能跟随的,如果诸葛亮跟随,谁镇守成都,谁又能防御北边曹魏、南边孟获,谁又能镇得住益州人士,刘备兵败白帝成,诸葛亮一出成都,就有人造反,可知,诸葛亮是不能随军征战的,作为刘备身边谋略家法正,不能劝阻刘备,也能帮助刘备,不会输得这么惨,可是法正死了,无人可以出任出谋划策的人,诸葛亮也离不开成都。
在刘备得汉中后,诸葛亮排行第一,法正排行第二,法正是很尊重诸葛亮的,诸葛亮也当他是自己人,两人与刘巴等人共定蜀律,法正还请教诸葛亮,听了诸葛亮的话,佩服不己。裴注引《蜀记》所载郭冲记诸葛亮五事,其中有:“亮刑法峻急,刻剥百姓,自君子小人咸怀怨叹,法正谏曰”云云。法正提出用当天汉高祖入关与民约法三章之事向诸葛亮进言,认为成都初定,宜“缓刑弛禁”,放宽约束。诸葛亮于是书此信给法正,晓以大义,告诉其更深一层的意思。
由此也能看出,诸葛亮在《蜀科》的制定上,有着比法正更高级别的决定权。
有人告法正睚眦必报,被诸葛亮说回去,那个人再也不说什么了,这件事出自裴松之的《三国志》注。诸葛亮并不是一味纵容法正,对于原则性问题,诸葛亮一点也没有退让,比如法正建议《蜀科》应该效仿刘邦时期的“约法三章、缓刑弛禁、放宽约束”,但是诸葛亮并没有同意,作了一篇《告法正书》,详细解释了为什么不能这样做,而是必须依法治蜀,严法治蜀。
由此也能看出,诸葛亮在《蜀科》的制定上,有着比法正更高级别的决定权,而法正也一直非常尊重诸葛亮,从不敢越过诸葛亮底线。
《三国志》裴松之注:“先主与曹公争,势有不便,宜退,而先主大怒不肯退,无敢谏者。矢下如雨,正乃往当先主前,先主云:“孝直避箭。”正曰:“明公亲当矢石,况小人乎?”先主乃曰:“孝直,吾与汝俱去。遂退”。
《诸葛亮传》:“成都平,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军师将军,是诸葛亮的正式官衔,但他干的实事,却是“署左将军府事”。要知道,当时刘备的正式官衔,就是“左将军”,而诸葛亮却坐在“左将军”的官府里,替刘备处理政务,实际就是一手握住左将军府的领导人,军事、后勤、外交、民治一手握,是有权调动兵马的。
《三国志·刘备传》:“先主复领益州牧,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关羽、张飞、马超为爪牙,许靖、麋竺、简雍为宾友。及董和、黄权、李严等本璋之所授用也,吴壹、费观等又璋之婚亲也,彭羕又璋之所排摈也,刘巴者宿昔之所忌恨也,皆处之显任,尽其器能。有志之士,无不竞劝。”
法正为谋主,谋主,是出谋划策的主要人物。但权力没有诸葛亮的大。《三国志·袁绍传》载曰:“众数十万,以审配、逢纪统军事,田丰、荀谌、许攸为谋主。” 《孙策传》载曰:“彭城张昭、广陵张纮、秦松、陈端等为谋主。” 这些人出谋划策,但是没兵权的,张昭、陈松等人地位与法正相同,诸葛亮与周瑜地位相同,都是掌军权的,谋略上孙策喜欢张昭、张纮、秦松、陈端等人,而其他事,都喜欢由周瑜处理。对于刘备在谋略上,更喜欢听法正的,而其他时都喜欢由诸葛亮处理。
刘备把诸葛亮列为股肱,除刘备之外,是唯一能调兵之人,法正无权调兵,只有出谋划策,刘备兵败夷陵,诸葛亮即有统兵之权,黄元造反,就是在诸葛亮去白帝城后,才举兵造反,怕的就是诸葛亮;《刘备传》中诸葛亮名位列前,即可证诸葛亮当时地位(职权)高于法正。
当时诸葛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本传)署左将军府事,《董和传》载曰:
“先主定蜀,征和为掌军中郎将,与军师将军诸葛亮并署左将军大司马府事,献可替否,共为欢交”。以为左将军大司马府是一府,而实际上是二府。
股肱,指腿和胳膊,意辅弼。股:大腿;肱:手臂从肘到腕的部分。指辅佐的重臣。比喻得力助手与亲信。《汉书·路温舒传》:“故大将军受命 武帝 ,股肱 汉国 。” 如果诸葛亮不是亲信股肱,就不会托孤给诸葛亮,就不会把军队与国家托付给诸葛亮,而法正到头来,连军权也没摸过,一直是个参谋长。
刘备能打下汉中,汉中前线之功,没有诸葛亮的功劳,诸葛亮是汉中后勤之功,但也不是法正的全功,法正是小功,最大功劳是黄权,《三国志·卷四十三·蜀书十三·黄李吕马王张传第十三》:及曹公破张鲁,鲁走入巴中,权进曰:“若失汉中,则三巴不振,此为割蜀之股臂也。”于是先主以权为护军,率诸将迎鲁。鲁已还南郑,北降曹公,然卒破杜濩、朴胡,杀夏侯渊,据汉中,皆权本谋也。
刘备不在,自然要由最重要的大臣替他主持国事。刘备主外,诸葛亮主内,君、相分工,不亦宜乎?这时法正跟随刘备,出谋划策,谓之“谋主”,与“股肱”相比,差了一等。
《三国志·诸葛亮传》:“於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原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三国志·彭羕传》:而法正宿自知羕,遂并致之先主。先主亦以为奇,数令羕宣传军事,指授诸将,奉使称意,识遇日加。成都既定,先主领益州牧,拔羕为治中从事。羕起徒步,一朝处州人之上,形色嚣然,自矜得遇滋甚。诸葛亮虽外接待羕,而内不能善。屡密言先主,羕心大志广,难可保安。先主既敬信亮,加察羕行事,意以稍疏,左迁羕为江阳太守。
刘备开始喜欢彭羕,但是诸葛亮认为“羕心大志广,难可保安”于是刘备就“先主既敬信亮,加察羕行事,意以稍疏。”刘备听了诸葛亮的话,就废了法正推荐的人。
《三国志·卷四十四·蜀书十四·蒋琬费祎姜维传第十四》:先主尝因游观奄至广都,见琬众事不理,时又沈醉,先主大怒,将加罪戮。军师将军诸葛亮请曰:“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原主公重加察之。”先主雅敬亮,乃不加罪,仓卒但免官而已。 诸葛亮为蒋琬说情,刘备就不定将加罪戮给蒋琬了。
《杨洪传》“时蜀郡太守法正从先主北行,亮於是表洪领蜀郡太守,众事皆办,遂使即真”。诸葛亮一句话,刘备将法正的蜀郡太守,给杨洪了。
《三国志·卷三十九·蜀书九·董刘马陈董吕传第九》:会先主略有三郡,巴不得反使,遂远适交阯,先主深以为恨。《零陵先贤传》:巴往零陵,事不成,欲游交州,道还京师。时诸葛亮在临烝,巴与亮书曰:“乘危历险,到值思义之民,自与之众,承天之心,顺物之性,非余身谋所能劝动。若道穷数尽,将托命于沧海,不复顾荆州矣。”亮追谓曰:“刘公雄才盖世,据有荆土,莫不归德,天人去就,已可知矣。足下欲何之?”巴曰:“受命而来,不成当还,此其宜也。足下何言邪!
《三国志·卷三十九·蜀书九·董刘马陈董吕传第九》:巴复从交阯至蜀。俄而先主定益州,巴辞谢罪负,先主不责。而诸葛孔明数称荐之,先主辟为左将军西曹掾。 刘备不责怪刘巴,但也不封官给他干,可是诸葛亮数次推荐刘巴给刘备,刘备还是封了官给刘巴。
《三国志·卷三十七·蜀书七·庞统法正传第七》:先主领荆州,统以从事守耒阳令,在县不治,免官。吴将鲁肃遗先主书曰:“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诸葛亮亦言之於先主,先主见与善谭,大器之,以为治中从事。亲待亚於诸葛亮,遂与亮并为军师中郎将。《三国志·卷三十七·蜀书七·庞统法正传第七》:“进围雒县,统率众攻城,为流矢所中,卒,时年三十六。先主痛惜,言则流涕。拜统父议郎,迁谏议大夫,诸葛亮亲为之拜”。 庞统与诸葛亮是亲戚,鲁肃说庞统大才,诸葛亮也进言刘备,庞统的堂嫂就是诸葛亮二姐。
刘备打下荆州4郡,3郡归诸葛亮。论名义上的地位诸葛亮在的时候东吴首先是通好于诸葛亮。按照一般情况的话肯定名义上诸葛亮为先。最后呢一般看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关羽同在荆洲的那段时间,记载诸葛亮镇荆洲的多于关羽(庞统传,廖立传有记载)。可见在当时刘备给诸葛亮的信任有多大。
某些人说正比诸葛亮受信重的主要来源只有两个:
三国志,《法正传》:章武二年,大军败绩,还住白帝,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老裴的注:先主与曹公争,势有不便,宜退,而先主大怒不肯退,无敢谏者。矢下如雨,正乃往当先主前,先主云:“孝直避箭。”正曰:“明公亲当矢石,况小人乎?”先主乃曰:“孝直,吾与汝俱去。”遂退。
我们不能说田丰、荀谌、许攸是袁绍谋主,袁绍就一定信任他们了,而疏远审配、逢纪等统军事之人,。也不能说孙策的“内事问张昭”,就一定比周瑜更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