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发布博士层次员额制教师招聘公告,计划招聘50名博士层次教师,全部都是“员额制”。
截图自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2016年,时兼任人社部新闻发言人李忠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表示,“研究制定高校、公立医院不纳入编制管理后的人事管理衔接办法”。所谓“不纳入编制管理”,就是取消事业单位编制,但保留事业单位性质。而之所以要保留事业单位性质,主要是考虑到高校、公立医院的公益属性,不能完全推向市场化。
而“员额制”,是“取消事业编”的缩影。
“员额制”,不是“铁饭碗”
高校的“员额制”,不同于传统事业编,更不是“铁饭碗”。
“员额制”,也称人员总量管理,是由高校自主设定,上级人社部门核定备案后,可执行的一种人事管理制度。传统事业编与个人身份对应,如果离开岗位,编制会跟着。然而“员额制”是“在岗才能在编”、“对岗不对人”,编制只与岗位对应而与人无关,这也是和传统事业编不同的地方。
可以理解为,一个员额对应一个人员,有总量控制,“有进有出”。工资福利待遇,和事业编制完全相同。但是,合同续存期间是否续聘,要根据考核决定。换句话说,“员额制”是处于“试用期”的事业编。
高校为何用“员额制”代替传统编制?
首先,传统高校事业编,定编定员,相对稳定,也常被称作“铁饭碗”。“稳定”容易滋生“固定”。传统事业编下,“青椒”在资源争夺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当金字塔位置逐渐“固定”,高校的用人活力、教师干事创业活力受到制约,从而掣肘高校发展。
“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高校人事管理制度,是保证学校稳步发展的基石。高校实行“员额制”、学科“末位淘汰制”等人事管理制度,打破传统编制“只进不出”的局面,盘活高校教师流动的市场机制,提升了高校办学活力。
目前,全国已有多所高校实施“员额制”管理。
日前,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发布博士层次员额制教师招聘公告,计划招聘50名博士层次教师,全部都是“员额制”。
截图自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2016年,时兼任人社部新闻发言人李忠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表示,“研究制定高校、公立医院不纳入编制管理后的人事管理衔接办法”。所谓“不纳入编制管理”,就是取消事业单位编制,但保留事业单位性质。而之所以要保留事业单位性质,主要是考虑到高校、公立医院的公益属性,不能完全推向市场化。
而“员额制”,是“取消事业编”的缩影。
“员额制”,不是“铁饭碗”
高校的“员额制”,不同于传统事业编,更不是“铁饭碗”。
“员额制”,也称人员总量管理,是由高校自主设定,上级人社部门核定备案后,可执行的一种人事管理制度。传统事业编与个人身份对应,如果离开岗位,编制会跟着。然而“员额制”是“在岗才能在编”、“对岗不对人”,编制只与岗位对应而与人无关,这也是和传统事业编不同的地方。
可以理解为,一个员额对应一个人员,有总量控制,“有进有出”。工资福利待遇,和事业编制完全相同。但是,合同续存期间是否续聘,要根据考核决定。换句话说,“员额制”是处于“试用期”的事业编。
高校为何用“员额制”代替传统编制?
首先,传统高校事业编,定编定员,相对稳定,也常被称作“铁饭碗”。“稳定”容易滋生“固定”。传统事业编下,“青椒”在资源争夺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当金字塔位置逐渐“固定”,高校的用人活力、教师干事创业活力受到制约,从而掣肘高校发展。
“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高校人事管理制度,是保证学校稳步发展的基石。高校实行“员额制”、学科“末位淘汰制”等人事管理制度,打破传统编制“只进不出”的局面,盘活高校教师流动的市场机制,提升了高校办学活力。
目前,全国已有多所高校实施“员额制”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