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海道之名最早出现在《三国志·武帝纪》中,原文为“夏五月,至无终。秋七月,大水,傍海道不通。”
傍海道是指从天津蓟县到辽宁锦州这段依山濒海的车马大道,其走向与102国道相关路段大致相同。西汉末年,由于渤海海进,山海关以西段成为季节性道路,山海关以东段则无法通行。渤海海退之后,山海关以东路段直至辽金时期才陆续恢复通行。
1、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傍海道畅通,从中原至东北,走辽西走廊即可抵达辽河以东各郡县。战国末期,燕王喜退守辽东,即经由此路。但是葫芦岛境内的山谷地区仍以践踏而成的蹊路为主,由于地域人口较少,道路整修养护困难,畜力车仍属稀缺战略资源,肩担驮运即可满足居民盐铁贸易需求,故没有常备车马道可供通行。虽然朝阳县六家镇魏营子村曾出土过西周时期的车軎和盔甲,但是笔者仍谨慎地认为,在分封制时代没有驾车往来中原与东北的必要性和车马道,畜力车仅作为区域内交通工具。
2、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傍海道仍然如故,但是建昌县岭下地区,包括朝阳县地区人口不断增加,陆续形成一条经六股河谷再接小凌河谷抵达辽西郡西部各县的车马道,即六股河古道。该古道与傍海道一起,在葫芦岛市境内形成一个小写的“y”型道路并贯穿辽西全郡,详考如下:
3、东汉至隋唐时期
东汉至隋唐时期,因渤海海进,辽西走廊大部分地带被海水浸没或成为沼泽地,从中原通往东北的道路改为途经朝阳柳城,大凌河古道遂成为傍海道的接续路线。
4.辽金时期,由于渤海海退,傍海冲积平原面积逐渐扩大,山海关陆续恢复通车,出山海关行至绥中后沿六股河谷北上即可直达朝阳。契丹和女真贵族又先后掳掠大量汉族人口,有计划地在绥中、兴城、龙港一线设置州县、拓荒屯田、修复道路。历经千年荒废,傍海道全线恢复至秦汉初期状态。及元一代,葫芦岛境内道路再次四通八达。
5、明清时期
明修辽东边墙,朵颜放牧大宁,六股河古道断绝,大凌河古道繁华不再,傍海道独居中原与东北交通之首并催生出关宁锦防线。清修柳条边墙,在建昌县岭下地区设明水塘门、白石嘴门、梨树沟门和新台门,其中明水塘门通上岭西路、白石咀门通上岭中路、梨树沟门通上岭东路、新台门则东北通朝阳。
傍海道之名最早出现在《三国志·武帝纪》中,原文为“夏五月,至无终。秋七月,大水,傍海道不通。”
傍海道是指从天津蓟县到辽宁锦州这段依山濒海的车马大道,其走向与102国道相关路段大致相同。西汉末年,由于渤海海进,山海关以西段成为季节性道路,山海关以东段则无法通行。渤海海退之后,山海关以东路段直至辽金时期才陆续恢复通行。
1、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傍海道畅通,从中原至东北,走辽西走廊即可抵达辽河以东各郡县。战国末期,燕王喜退守辽东,即经由此路。但是葫芦岛境内的山谷地区仍以践踏而成的蹊路为主,由于地域人口较少,道路整修养护困难,畜力车仍属稀缺战略资源,肩担驮运即可满足居民盐铁贸易需求,故没有常备车马道可供通行。虽然朝阳县六家镇魏营子村曾出土过西周时期的车軎和盔甲,但是笔者仍谨慎地认为,在分封制时代没有驾车往来中原与东北的必要性和车马道,畜力车仅作为区域内交通工具。
2、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傍海道仍然如故,但是建昌县岭下地区,包括朝阳县地区人口不断增加,陆续形成一条经六股河谷再接小凌河谷抵达辽西郡西部各县的车马道,即六股河古道。该古道与傍海道一起,在葫芦岛市境内形成一个小写的“y”型道路并贯穿辽西全郡,详考如下:
3、东汉至隋唐时期
东汉至隋唐时期,因渤海海进,辽西走廊大部分地带被海水浸没或成为沼泽地,从中原通往东北的道路改为途经朝阳柳城,大凌河古道遂成为傍海道的接续路线。
4.辽金时期,由于渤海海退,傍海冲积平原面积逐渐扩大,山海关陆续恢复通车,出山海关行至绥中后沿六股河谷北上即可直达朝阳。契丹和女真贵族又先后掳掠大量汉族人口,有计划地在绥中、兴城、龙港一线设置州县、拓荒屯田、修复道路。历经千年荒废,傍海道全线恢复至秦汉初期状态。及元一代,葫芦岛境内道路再次四通八达。
5、明清时期
明修辽东边墙,朵颜放牧大宁,六股河古道断绝,大凌河古道繁华不再,傍海道独居中原与东北交通之首并催生出关宁锦防线。清修柳条边墙,在建昌县岭下地区设明水塘门、白石嘴门、梨树沟门和新台门,其中明水塘门通上岭西路、白石咀门通上岭中路、梨树沟门通上岭东路、新台门则东北通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