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街上有jr谈到了宋汝为在绍兴十一年的奏议,大意是有人认为宋汝为当时给秦桧的信笺中谈到十年战事只提到了顺昌大捷,而没提岳飞的颍昌、郾城之战,所以说岳飞绍兴十年的战绩没有含金量。
宋汝为的奏议原文之前在街上分享先不放了,但上述观点让我想起有关岳飞一个很有意思的冷知识,就是古人对岳飞军事能力的了解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的。
古往今来,我们在评价一个将领的军事能力时,往往会他和某场战役(或国家兴亡)绑定在一起,这其实是历史人物形象塑造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例如提到白起,我们会联想到长平之战;提到韩信,我们会想到灭齐、垓下之战;提到霍去病,我们会想到漠北之战;徐达灭元、伯颜灭宋、多尔衮灭明、杨素灭陈、邓艾灭蜀、李靖灭突厥、成吉思汗灭西夏等等。
但对于岳飞来说,将岳飞的军事能力与颍昌之战、郾城之战关联在一起是现代史学观之后的做法(民国之后),而在古代(宋元明清)的士人眼中,几乎没有人会将颍昌、郾城之战作为论据去论证岳飞的军事能力。
岳飞军事能力的在史学界塑造大致分为三个阶段:金佗问世之前;金佗问世到现代史学之间,现代史学之后。
而在金佗问世之后到现代史学观普及之前,古人们习惯将岳飞的军事能力和朱仙镇之战进行绑定,所以后世元明清士人谈到岳飞的高光时刻,几乎是言必称朱仙镇,最多只是顺便提一嘴岳飞在郾城、颍昌打过胜仗。
所以某种程度上来说,不光宋汝为不会提郾城、颍昌,元明清的后人几乎都没怎么以郾城、颍昌作为切入点来歌颂岳飞。
但问题是,对岳飞军事能力的完整认知始于现代史学观,以绍兴十年北伐为例,岳飞其实打的仗远不止郾城、颍昌这两场,为什么现在大家津津乐道的缺失这两场战役呢,因为我们经过宋金双方史料考证可以得出,金军主力云集之后在颍昌附近与宋军发生了大规模交战,而交战结果是岳飞继续进军,金军被迫收缩防线进开封城郊,而这种主力对决的系列战事就是从郾城之战开始的。
岳飞十年北伐之后,他和赵构的矛盾已经开始凸显了,介于岳飞于短短一年之后遇害,故宋廷自始至终没有宣传过岳飞的战功。这就造成一个很尴尬的现状,就是没有官方出面的背书(金佗问世之后官方才为岳飞背书,而且侧重点大多放在朱仙镇上),民间对于岳飞北伐的记载大多成了流水账,这里列举金佗之前南宋史书记载岳飞绍兴十年北伐的文字。
《林泉野记》
十年金敗盟,飛遣統制李寶、孫彦敗之曹州及宛亭縣,進少保、河南北路招討使,寶又敗金於宛亭,牛臯敗之京西,又敗之河上,張憲復潁昌府、陳州,董先、姚政敗之潁昌,將楊成復鄭州,統制孟邦傑復永安,張憲、韓清敗之河南府,蔣遇復河南府南城軍,將梁興、董榮敗之絳州曲垣縣、孟州王屋縣、濟源縣等,處飛再破烏珠於偃城縣,殺其將鄂爾多貝勒,張憲敗之臨潁縣,王貴、姚政敗烏珠潁昌,張憲、傅選寇成敗之臨潁。
《岳侯传》
紹興十年金帥烏珠來侵河南,朝廷詔諸路再舉,侯遣李寶、孫彦戰於曹州,又周彦、楊再興、牛臯策應,與李寶、孫彦合兵再戰大破金軍二十萬,烏珠領潰兵走往汴京,侯又遣張憲、傅選與韓常戰於潁昌,常軍大敗,退走陳州,求救烏珠,侯遣牛臯、徐慶、崔虎、王攔助張憲、傅選與烏珠韓常大戰於淮寧,金軍敗走汴京,張憲屯兵陳州,侯自屯郾城縣又遣王貴、董先、姚政、馮賽、岳雲等兵三萬占據潁昌為久駐之計,又分兵攻戰諸州,遣郝晸、張應、韓清取鄭州,孟邦傑、劉政攻求安軍,郝晸、張應與孟邦傑併兵攻戰河南府,李成、王勝等兵十餘萬敗走,棄洛陽歸懷孟梁興,趙鬼火等軍戰絳州泌火縣,敵退走濟泹,斬敵將阿布哈千戶貝勒,烏珠并龍虎大王威武將軍韓常兵十萬俱屯臨潁,侯在郾城,楊再興李璋將騎軍三百為二隊,至近臨潁,遇烏珠大軍戰,楊再興兵王攔戰歿,侯整搠軍馬連夜起發,於次日早拂明至小張橋,離臨潁二十里下寨,有探騎報曰,夜來三更烏珠,并韓常將軍等人馬起寨退走,前去汴京。
《中兴小历》
時湖北宣撫兼招討使岳飛遣統制官張憲與金戰於潁昌府敗之,遂復潁昌,憲又與戰於陳州境敗之,飛别遣統領官楊成與金戰於鄭州境敗之,復陳、鄭二州,而飛自與烏珠戰於偃城縣,殺其將鄂爾多貝勒。
上述三则史料基本就是把岳飞的北伐之旅写成了浮生日记,文字中根本就找不到战争的侧重点,也根本体现不出岳飞十年北伐循序渐进的过程。单看上述史料,如果不告诉你主人公是岳飞,我估计大部分人都没法总结出宋金主力会战是哪场对决。对于古人而言同样如此,例如我印象中有宋人用陈州之战来作为岳飞绍兴十年北伐典型战役的。
在这种畸形的官方宣传还造成一个很黑色幽默的现象,即在金佗问世之前,南宋时人只知道岳飞的威名,但不太清楚岳飞打了什么胜仗的,举个例子,南宋中期名臣叶适回忆南宋立国的时候,是这么说的。
自是以來京城則陷,中原則失,維揚則渡江,會稽則航海,十年之間未有能與女真抗者也,其後彼與逆臣劉豫迫我不已,激而思應,於是我始能勝於大儀,又勝於李家灣,又勝於順昌、柘皋,而彼始與我定和矣。
在叶适眼中,南宋这些立国之战,大仪镇是韩世忠打的,李家湾是张俊打的,顺昌是刘锜打的,柘皋是张俊+刘锜打的。单看这段史料,你会发现南宋立国江南好像就没岳飞什么事,叶适类似的言论还有。
烏珠再出大敗於順昌、柘臯,始稍懼我,而盟約遂定。
然而叶适很清楚南宋开国这些将领,谁的能力是最强的,在《习学记言》卷三十七中,叶适有写到。
若狄青、岳飛輩,蓋數十百年而一,有寥落相望,無復繼者,則其為存亡安危所繫,豈不大哉,悲夫!
叶适(只)认为岳飞是不世出的优秀将领,换句话说,叶适很明显感受到了岳飞的威名,但叶适并没有把某个战事和岳飞进行绑定。
再举个朱熹的例子,朱熹回忆起绍兴十一年十年战事是这么说的。《朱子语类》
至次年,兀朮殺獺辣而畔盟,至順昌,為劉信叔所敗;至楚州,又為糧絕,兵師離散,方得成和。若不喫這兩著,亦恐未便成和。
同样闭口不提什么郾城、颍昌之战,朱熹甚至没提什么柘皋之战,在朱熹看来,金人选择和议的原因是绍兴十一年末(淮西之战在年初)金人在淮东缺粮顿兵所致(因为当时秦桧、刘子羽在两淮清野摆烂)。
但朱熹对岳飞同样极为推崇,朱熹同样说过中兴四将岳飞最胜。
如張韓劉岳之徒,富貴已極,如何責他死了,宜其不可用。若論數將之才,則岳飛為勝。然飛亦橫,只是他猶欲向前冢殺。
而且朱熹很清楚绍兴十年的岳飞干了些什么。
紹興初,岳軍已向汴都,秦相從中制之,其事頗相類。
我们或者再换个例子,叶梦得在绍兴十年镇守建康的地方官员,他在绍兴十一年回忆南宋北伐曾经引用赵构御札说了这么一句话。《石林奏议》
去年七月内,枢密院札子行下圣旨指挥,契勘诸帅大兵逼近京城,屡破贼兵,犹虑虏人败衂之余,别生奸计,水陆间道,潜师冲突,札臣提防,不得少有旷驰。
乍一看好像和宋汝为的奏议很像,御札中就没体现岳飞做了什么与众不同的事情,但问题是叶梦得这句话和他清楚岳飞孤军破敌是不冲突的,叶梦得在绍兴十年同样上奏过。
臣伏见虏人□□□,岳飞杀败之□□□京师已几一月,别无动息。
很明显这里没有诸将,而是单指岳飞了。
无独有偶,绍兴十年身在朝中,十一年被秦桧派出去措置川陕的郑刚中回忆绍兴十年北伐是这么说的。
夫以敵人輕視我朝,無謀妄動,宜其一跌塗地,片甲隻輪之不返,然猶能收拾餘衆,撫有大河之民者,無他,蓋去年修還地之好,今年報敗盟之警,長驅之馬觸盛夏而甘暍死,顧吾猝遽之,間謀既不得素定,諸將之戰力亦未能齊一,此宜戰伐之功,尚以頃刻淹也。
同样是宋汝为的风格,同样笼统的说诸将,同样吐槽南宋军政,同样没有单独提岳飞,难道根据上述奏议就能断定郑刚中眼中的岳飞不值一提么?明显不是,毕竟绍兴十二年郑刚中和金朝使者进行边界谈判的时候,还专门拿岳飞的战线举例。
兵鋒到處,豈有便是自家州縣且,如往時岳飛兵至郾州,韓世忠兵入山東,不成許多州縣,皆是朝廷退還上國也。
最后举当时滞留在金境洪皓的例子,很多人对洪皓绍兴北伐这句话很熟悉。《盘州文集》
顺昌之役,敌震惧丧魄,燕之珍宝悉取而北,意欲捐燕以南弃之,雖再躙河南,後必更成。
同样的没提岳飞,但洪皓同样说过。《使金上母书》
及顺昌之败,岳帅之来,此间震恐。
回归到本文最初宋汝为最初的奏议上,为什么宋汝为的奏议不写岳飞,因为在宋汝为视角根本就没有颍昌、郾城之战的概念,宋汝为大概率和上面我说的南宋时人一样,只认为岳飞在河南逼退了金军,在宋汝为笔下,岳飞功绩就包含在下面这段话里了。
是以去岁顺昌孤垒,力挫其锋。方其狼狈逃遁之际,此国家乘胜进战之时也。惜乎王师遽旋,抚其机而不发,遂未能殄灭丑类,以成恢复之功
然还有另一个原因,宋汝为这封信笺的目的主要是请求秦桧重整南宋军备的,整个绍兴十年战事都是一笔带过,估计这老哥也没想到后世网友们会用这封奏议来贬低岳飞。
前几天街上有jr谈到了宋汝为在绍兴十一年的奏议,大意是有人认为宋汝为当时给秦桧的信笺中谈到十年战事只提到了顺昌大捷,而没提岳飞的颍昌、郾城之战,所以说岳飞绍兴十年的战绩没有含金量。
宋汝为的奏议原文之前在街上分享先不放了,但上述观点让我想起有关岳飞一个很有意思的冷知识,就是古人对岳飞军事能力的了解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的。
古往今来,我们在评价一个将领的军事能力时,往往会他和某场战役(或国家兴亡)绑定在一起,这其实是历史人物形象塑造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例如提到白起,我们会联想到长平之战;提到韩信,我们会想到灭齐、垓下之战;提到霍去病,我们会想到漠北之战;徐达灭元、伯颜灭宋、多尔衮灭明、杨素灭陈、邓艾灭蜀、李靖灭突厥、成吉思汗灭西夏等等。
但对于岳飞来说,将岳飞的军事能力与颍昌之战、郾城之战关联在一起是现代史学观之后的做法(民国之后),而在古代(宋元明清)的士人眼中,几乎没有人会将颍昌、郾城之战作为论据去论证岳飞的军事能力。
岳飞军事能力的在史学界塑造大致分为三个阶段:金佗问世之前;金佗问世到现代史学之间,现代史学之后。
而在金佗问世之后到现代史学观普及之前,古人们习惯将岳飞的军事能力和朱仙镇之战进行绑定,所以后世元明清士人谈到岳飞的高光时刻,几乎是言必称朱仙镇,最多只是顺便提一嘴岳飞在郾城、颍昌打过胜仗。
所以某种程度上来说,不光宋汝为不会提郾城、颍昌,元明清的后人几乎都没怎么以郾城、颍昌作为切入点来歌颂岳飞。
但问题是,对岳飞军事能力的完整认知始于现代史学观,以绍兴十年北伐为例,岳飞其实打的仗远不止郾城、颍昌这两场,为什么现在大家津津乐道的缺失这两场战役呢,因为我们经过宋金双方史料考证可以得出,金军主力云集之后在颍昌附近与宋军发生了大规模交战,而交战结果是岳飞继续进军,金军被迫收缩防线进开封城郊,而这种主力对决的系列战事就是从郾城之战开始的。
岳飞十年北伐之后,他和赵构的矛盾已经开始凸显了,介于岳飞于短短一年之后遇害,故宋廷自始至终没有宣传过岳飞的战功。这就造成一个很尴尬的现状,就是没有官方出面的背书(金佗问世之后官方才为岳飞背书,而且侧重点大多放在朱仙镇上),民间对于岳飞北伐的记载大多成了流水账,这里列举金佗之前南宋史书记载岳飞绍兴十年北伐的文字。
《林泉野记》
十年金敗盟,飛遣統制李寶、孫彦敗之曹州及宛亭縣,進少保、河南北路招討使,寶又敗金於宛亭,牛臯敗之京西,又敗之河上,張憲復潁昌府、陳州,董先、姚政敗之潁昌,將楊成復鄭州,統制孟邦傑復永安,張憲、韓清敗之河南府,蔣遇復河南府南城軍,將梁興、董榮敗之絳州曲垣縣、孟州王屋縣、濟源縣等,處飛再破烏珠於偃城縣,殺其將鄂爾多貝勒,張憲敗之臨潁縣,王貴、姚政敗烏珠潁昌,張憲、傅選寇成敗之臨潁。
《岳侯传》
紹興十年金帥烏珠來侵河南,朝廷詔諸路再舉,侯遣李寶、孫彦戰於曹州,又周彦、楊再興、牛臯策應,與李寶、孫彦合兵再戰大破金軍二十萬,烏珠領潰兵走往汴京,侯又遣張憲、傅選與韓常戰於潁昌,常軍大敗,退走陳州,求救烏珠,侯遣牛臯、徐慶、崔虎、王攔助張憲、傅選與烏珠韓常大戰於淮寧,金軍敗走汴京,張憲屯兵陳州,侯自屯郾城縣又遣王貴、董先、姚政、馮賽、岳雲等兵三萬占據潁昌為久駐之計,又分兵攻戰諸州,遣郝晸、張應、韓清取鄭州,孟邦傑、劉政攻求安軍,郝晸、張應與孟邦傑併兵攻戰河南府,李成、王勝等兵十餘萬敗走,棄洛陽歸懷孟梁興,趙鬼火等軍戰絳州泌火縣,敵退走濟泹,斬敵將阿布哈千戶貝勒,烏珠并龍虎大王威武將軍韓常兵十萬俱屯臨潁,侯在郾城,楊再興李璋將騎軍三百為二隊,至近臨潁,遇烏珠大軍戰,楊再興兵王攔戰歿,侯整搠軍馬連夜起發,於次日早拂明至小張橋,離臨潁二十里下寨,有探騎報曰,夜來三更烏珠,并韓常將軍等人馬起寨退走,前去汴京。
《中兴小历》
時湖北宣撫兼招討使岳飛遣統制官張憲與金戰於潁昌府敗之,遂復潁昌,憲又與戰於陳州境敗之,飛别遣統領官楊成與金戰於鄭州境敗之,復陳、鄭二州,而飛自與烏珠戰於偃城縣,殺其將鄂爾多貝勒。
上述三则史料基本就是把岳飞的北伐之旅写成了浮生日记,文字中根本就找不到战争的侧重点,也根本体现不出岳飞十年北伐循序渐进的过程。单看上述史料,如果不告诉你主人公是岳飞,我估计大部分人都没法总结出宋金主力会战是哪场对决。对于古人而言同样如此,例如我印象中有宋人用陈州之战来作为岳飞绍兴十年北伐典型战役的。
在这种畸形的官方宣传还造成一个很黑色幽默的现象,即在金佗问世之前,南宋时人只知道岳飞的威名,但不太清楚岳飞打了什么胜仗的,举个例子,南宋中期名臣叶适回忆南宋立国的时候,是这么说的。
自是以來京城則陷,中原則失,維揚則渡江,會稽則航海,十年之間未有能與女真抗者也,其後彼與逆臣劉豫迫我不已,激而思應,於是我始能勝於大儀,又勝於李家灣,又勝於順昌、柘皋,而彼始與我定和矣。
在叶适眼中,南宋这些立国之战,大仪镇是韩世忠打的,李家湾是张俊打的,顺昌是刘锜打的,柘皋是张俊+刘锜打的。单看这段史料,你会发现南宋立国江南好像就没岳飞什么事,叶适类似的言论还有。
烏珠再出大敗於順昌、柘臯,始稍懼我,而盟約遂定。
然而叶适很清楚南宋开国这些将领,谁的能力是最强的,在《习学记言》卷三十七中,叶适有写到。
若狄青、岳飛輩,蓋數十百年而一,有寥落相望,無復繼者,則其為存亡安危所繫,豈不大哉,悲夫!
叶适(只)认为岳飞是不世出的优秀将领,换句话说,叶适很明显感受到了岳飞的威名,但叶适并没有把某个战事和岳飞进行绑定。
再举个朱熹的例子,朱熹回忆起绍兴十一年十年战事是这么说的。《朱子语类》
至次年,兀朮殺獺辣而畔盟,至順昌,為劉信叔所敗;至楚州,又為糧絕,兵師離散,方得成和。若不喫這兩著,亦恐未便成和。
同样闭口不提什么郾城、颍昌之战,朱熹甚至没提什么柘皋之战,在朱熹看来,金人选择和议的原因是绍兴十一年末(淮西之战在年初)金人在淮东缺粮顿兵所致(因为当时秦桧、刘子羽在两淮清野摆烂)。
但朱熹对岳飞同样极为推崇,朱熹同样说过中兴四将岳飞最胜。
如張韓劉岳之徒,富貴已極,如何責他死了,宜其不可用。若論數將之才,則岳飛為勝。然飛亦橫,只是他猶欲向前冢殺。
而且朱熹很清楚绍兴十年的岳飞干了些什么。
紹興初,岳軍已向汴都,秦相從中制之,其事頗相類。
我们或者再换个例子,叶梦得在绍兴十年镇守建康的地方官员,他在绍兴十一年回忆南宋北伐曾经引用赵构御札说了这么一句话。《石林奏议》
去年七月内,枢密院札子行下圣旨指挥,契勘诸帅大兵逼近京城,屡破贼兵,犹虑虏人败衂之余,别生奸计,水陆间道,潜师冲突,札臣提防,不得少有旷驰。
乍一看好像和宋汝为的奏议很像,御札中就没体现岳飞做了什么与众不同的事情,但问题是叶梦得这句话和他清楚岳飞孤军破敌是不冲突的,叶梦得在绍兴十年同样上奏过。
臣伏见虏人□□□,岳飞杀败之□□□京师已几一月,别无动息。
很明显这里没有诸将,而是单指岳飞了。
无独有偶,绍兴十年身在朝中,十一年被秦桧派出去措置川陕的郑刚中回忆绍兴十年北伐是这么说的。
夫以敵人輕視我朝,無謀妄動,宜其一跌塗地,片甲隻輪之不返,然猶能收拾餘衆,撫有大河之民者,無他,蓋去年修還地之好,今年報敗盟之警,長驅之馬觸盛夏而甘暍死,顧吾猝遽之,間謀既不得素定,諸將之戰力亦未能齊一,此宜戰伐之功,尚以頃刻淹也。
同样是宋汝为的风格,同样笼统的说诸将,同样吐槽南宋军政,同样没有单独提岳飞,难道根据上述奏议就能断定郑刚中眼中的岳飞不值一提么?明显不是,毕竟绍兴十二年郑刚中和金朝使者进行边界谈判的时候,还专门拿岳飞的战线举例。
兵鋒到處,豈有便是自家州縣且,如往時岳飛兵至郾州,韓世忠兵入山東,不成許多州縣,皆是朝廷退還上國也。
最后举当时滞留在金境洪皓的例子,很多人对洪皓绍兴北伐这句话很熟悉。《盘州文集》
顺昌之役,敌震惧丧魄,燕之珍宝悉取而北,意欲捐燕以南弃之,雖再躙河南,後必更成。
同样的没提岳飞,但洪皓同样说过。《使金上母书》
及顺昌之败,岳帅之来,此间震恐。
回归到本文最初宋汝为最初的奏议上,为什么宋汝为的奏议不写岳飞,因为在宋汝为视角根本就没有颍昌、郾城之战的概念,宋汝为大概率和上面我说的南宋时人一样,只认为岳飞在河南逼退了金军,在宋汝为笔下,岳飞功绩就包含在下面这段话里了。
是以去岁顺昌孤垒,力挫其锋。方其狼狈逃遁之际,此国家乘胜进战之时也。惜乎王师遽旋,抚其机而不发,遂未能殄灭丑类,以成恢复之功
然还有另一个原因,宋汝为这封信笺的目的主要是请求秦桧重整南宋军备的,整个绍兴十年战事都是一笔带过,估计这老哥也没想到后世网友们会用这封奏议来贬低岳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