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传出来的新闻是厂子开始考虑扩建酋长球场,我来简单讲讲建这个球场及之后的一些阿森纳股权斗争的故事。大部分都是网上找的文章和一部分我的印象,请大家指正。
球场建设背景
自从阿布入主切尔西,英超开始成为富人的游戏。阿什利科尔为了5000英镑转投切尔西,阿森纳也开始对30岁以上的球员一年一签的抠门政策,球队自此走上下坡路。
原因是海布里球场规模极小且缺乏扩张的可能性。其实1999年11月阿森纳就宣布了新球场的建设计划,但由于资金问题,直到2004年2月完成融资后,建造工程才正式动工。2004年开始,历时两年,于2006年7月完成。为了建新球场,阿森纳筹集了1.3亿英镑资金,并向银行贷款了2.6亿英镑。阿森纳还和阿联酋航空签下总值1亿英镑的赞助合约,新球场也叫做为酋长球场。(反观曼联,如果他们准备卖老特拉福德的冠名权,现在至少10亿)
海布里公寓
阿森纳在2006年还借了1.35亿英镑,用于将海布里旧址打造成公寓出售。海布里公寓在销售初期遇到了一些困难。由于次贷危机的影响,英国房地产市场萎靡,海布里公寓一度陷入了滞销。在开始正式销售的前6个月,仅有2套公寓收到了全款,许多已订公寓迟迟不见尾款交付。直到10年5月,海布里公寓才卖光,提前半年还清了该项目的短期贷款。如果换成是我们东大一线城市的商品房,如果卖了5年,那妥妥是属于垃圾项目了。海布里给阿森纳带来了1亿英镑左右的净利润,但在财务上绝对拖累了阿森纳的引援,也就间接造成了之后的10年股权大战。
球队经营困难被迫寻求外资
自从我厂05-06赛季欧冠决赛失利之后,每年至少流失一到两名重要球员,维埃拉,亨利等等纷纷吃起散伙饭。从49场不败到争四狂魔,要想理解为什么球队这么快走下巅峰,背后的经济账不得不算。
修建球场+海布里公寓项目滞销,导致俱乐部现金流紧张,2007年,我厂的功勋副主席邓恩推动引入外资解困。而美国资本最擅长的就是趁你病要你命,利用危机,全球低价收购(抢劫)优秀资产。美国体育大佬,沃尔玛女婿克伦克,在这个时间点以白衣骑士的形象出现了。克伦克和邓恩一拍即合,2007年,克伦克通过自己的克伦克体育娱乐公司(KSE)买下了格拉纳达风险投资集团名下阿森纳9.9%的股份,并在同年增加至12.19%。邓恩看重的是克伦克的体育产业经营经验和沃尔玛家族背景然,只希望美国人注资帮阿森纳渡过眼下的难关。谁知道引进美资的行为引发阿森纳的内部矛盾。阿森纳队俱乐部主席希尔伍德曾说:“我们不需要他这样的人!”。英国本土人士非常反对外资,加上阿森纳的历史悠久,让一个把football叫soccer的美国人来赚钱,很多本土股东心里其实是非常不爽的。
俄罗斯人入局
好吧,就算股东们不喜欢美国资本,俱乐部总要发薪水的吧。无可奈何的邓恩随后联系俄罗斯商人乌斯曼诺夫,希望他能控股阿森纳并解决资金问题,随后将自己的约15%的全部股份卖给乌斯曼诺夫。但这一行动引起了董事会的更大反感。希尔伍德告诉《每日邮报》:“我不确定他(乌斯曼诺夫)想要什么,他看上去决心很大,但董事会立场坚定,不会向邓恩和乌斯曼诺夫出售股份。”
(看看现在的俄乌战争就知道英美在底层逻辑上一直是利益同盟。)
克伦克一看形式不好,开始在董事会中游说,最后形组成了英美股东的战略同盟,共同抵制乌斯曼诺夫。乌胖自此之后收购股份便遭遇瓶颈。希尔伍德说:“我认为克伦克也许是个长期投资者,比起乌斯曼诺夫我更欢迎他。”
富豪瓜分股份,阿森纳内耗不停
随后的08年到11年间,两个美俄富豪开启了买买买模式,不停瓜分着阿森纳剩余的股份。
乌斯曼诺夫通过邓恩的关系获得了29.9%的股份。
2009年开始,克伦克与其他大多数股东结成了联盟,并在年初劝服布拉西维尔-史密斯家族将大约8%的股份卖给他,同时也从费兹曼手中买得相同的股权数,这使得克伦克一下跃升为阿森纳的头号股东。到了2009年年底,克伦克获得俱乐部主席希尔-伍德手中的100股后,终于将自己在阿森纳的持股权达到了29.9%。美国人和俄罗斯人打平。
但是,2011年,克伦克说服并购买了尼娜史密斯(15.9%)和丹尼·菲兹曼(16.11%)的股份,持股比例一下子达到66.64%。
自此,股份收购游戏来到中场休息,乌胖有约三成,克克伦克有六成半,美国人上半场完胜。
回顾07年11年的股权战争对球队影响
阿森纳建球场建公寓,步子迈得太大,遇到次贷危机后扯了蛋,经营困难。
邓恩引入外资的主要目标是解决阿森纳严重的财务问题,继续提升俱乐部的设施和竞技实力,以及推动俱乐部的现代化。
克伦克趁机入主英国体育界的掌上明珠,挥舞着无敌的美钞,不停的蚕食着股东们的股份。深谙北美体育业的他知道,英超联赛的影响力在全球逐年上升,未来的潜力无限。阿森纳已经建起现代化的大球场,暂时的经济危机不会影响长期的盈利。(就像在我们东大2000年左右买房一样,买到就是赚到。)
董事会成员一开始极其保守,反对美国人参与。后来又在“国家大义”面前,选择和克伦克站队,抵制乌斯曼诺夫,我认为是眼光短浅,把历史悠久的球队拱手让人。但是对股东来说,他们的股票已经升值数倍,这泼天的富贵不能不要啊。我举个例子,2004年,尼娜史密斯的股份大概值1500万镑,2008年1亿元卖给克伦克。
阿森纳在2007-2011年间的内斗和对外资的矛盾,让股权分散,导致董事会权力不集中。对球队的投资极其少。
邓恩,这个奠定03-04不败赛季基础的引路人。在这场没有硝烟的股权战中,站错了队选错了人,不得不与我厂分道扬镳。。。
邓恩的离开,温格独掌大权。他虽然有一双慧眼,但阿森纳没钱,只能练小妖,搞免签大法。再加上温格买人只重视技术的弱点被无限放大。球队实力从欧冠决赛后迅速下降,开启了20年无冠的岁月。
太晚了先到这儿,下次把11年以后的故事补完。克伦克和乌胖曾经互相提出收购要约,最终克在18年完成全资收购。以及小克是个怎么样的管理者
最新传出来的新闻是厂子开始考虑扩建酋长球场,我来简单讲讲建这个球场及之后的一些阿森纳股权斗争的故事。大部分都是网上找的文章和一部分我的印象,请大家指正。
球场建设背景
自从阿布入主切尔西,英超开始成为富人的游戏。阿什利科尔为了5000英镑转投切尔西,阿森纳也开始对30岁以上的球员一年一签的抠门政策,球队自此走上下坡路。
原因是海布里球场规模极小且缺乏扩张的可能性。其实1999年11月阿森纳就宣布了新球场的建设计划,但由于资金问题,直到2004年2月完成融资后,建造工程才正式动工。2004年开始,历时两年,于2006年7月完成。为了建新球场,阿森纳筹集了1.3亿英镑资金,并向银行贷款了2.6亿英镑。阿森纳还和阿联酋航空签下总值1亿英镑的赞助合约,新球场也叫做为酋长球场。(反观曼联,如果他们准备卖老特拉福德的冠名权,现在至少10亿)
海布里公寓
阿森纳在2006年还借了1.35亿英镑,用于将海布里旧址打造成公寓出售。海布里公寓在销售初期遇到了一些困难。由于次贷危机的影响,英国房地产市场萎靡,海布里公寓一度陷入了滞销。在开始正式销售的前6个月,仅有2套公寓收到了全款,许多已订公寓迟迟不见尾款交付。直到10年5月,海布里公寓才卖光,提前半年还清了该项目的短期贷款。如果换成是我们东大一线城市的商品房,如果卖了5年,那妥妥是属于垃圾项目了。海布里给阿森纳带来了1亿英镑左右的净利润,但在财务上绝对拖累了阿森纳的引援,也就间接造成了之后的10年股权大战。
球队经营困难被迫寻求外资
自从我厂05-06赛季欧冠决赛失利之后,每年至少流失一到两名重要球员,维埃拉,亨利等等纷纷吃起散伙饭。从49场不败到争四狂魔,要想理解为什么球队这么快走下巅峰,背后的经济账不得不算。
修建球场+海布里公寓项目滞销,导致俱乐部现金流紧张,2007年,我厂的功勋副主席邓恩推动引入外资解困。而美国资本最擅长的就是趁你病要你命,利用危机,全球低价收购(抢劫)优秀资产。美国体育大佬,沃尔玛女婿克伦克,在这个时间点以白衣骑士的形象出现了。克伦克和邓恩一拍即合,2007年,克伦克通过自己的克伦克体育娱乐公司(KSE)买下了格拉纳达风险投资集团名下阿森纳9.9%的股份,并在同年增加至12.19%。邓恩看重的是克伦克的体育产业经营经验和沃尔玛家族背景然,只希望美国人注资帮阿森纳渡过眼下的难关。谁知道引进美资的行为引发阿森纳的内部矛盾。阿森纳队俱乐部主席希尔伍德曾说:“我们不需要他这样的人!”。英国本土人士非常反对外资,加上阿森纳的历史悠久,让一个把football叫soccer的美国人来赚钱,很多本土股东心里其实是非常不爽的。
俄罗斯人入局
好吧,就算股东们不喜欢美国资本,俱乐部总要发薪水的吧。无可奈何的邓恩随后联系俄罗斯商人乌斯曼诺夫,希望他能控股阿森纳并解决资金问题,随后将自己的约15%的全部股份卖给乌斯曼诺夫。但这一行动引起了董事会的更大反感。希尔伍德告诉《每日邮报》:“我不确定他(乌斯曼诺夫)想要什么,他看上去决心很大,但董事会立场坚定,不会向邓恩和乌斯曼诺夫出售股份。”
(看看现在的俄乌战争就知道英美在底层逻辑上一直是利益同盟。)
克伦克一看形式不好,开始在董事会中游说,最后形组成了英美股东的战略同盟,共同抵制乌斯曼诺夫。乌胖自此之后收购股份便遭遇瓶颈。希尔伍德说:“我认为克伦克也许是个长期投资者,比起乌斯曼诺夫我更欢迎他。”
富豪瓜分股份,阿森纳内耗不停
随后的08年到11年间,两个美俄富豪开启了买买买模式,不停瓜分着阿森纳剩余的股份。
乌斯曼诺夫通过邓恩的关系获得了29.9%的股份。
2009年开始,克伦克与其他大多数股东结成了联盟,并在年初劝服布拉西维尔-史密斯家族将大约8%的股份卖给他,同时也从费兹曼手中买得相同的股权数,这使得克伦克一下跃升为阿森纳的头号股东。到了2009年年底,克伦克获得俱乐部主席希尔-伍德手中的100股后,终于将自己在阿森纳的持股权达到了29.9%。美国人和俄罗斯人打平。
但是,2011年,克伦克说服并购买了尼娜史密斯(15.9%)和丹尼·菲兹曼(16.11%)的股份,持股比例一下子达到66.64%。
自此,股份收购游戏来到中场休息,乌胖有约三成,克克伦克有六成半,美国人上半场完胜。
回顾07年11年的股权战争对球队影响
阿森纳建球场建公寓,步子迈得太大,遇到次贷危机后扯了蛋,经营困难。
邓恩引入外资的主要目标是解决阿森纳严重的财务问题,继续提升俱乐部的设施和竞技实力,以及推动俱乐部的现代化。
克伦克趁机入主英国体育界的掌上明珠,挥舞着无敌的美钞,不停的蚕食着股东们的股份。深谙北美体育业的他知道,英超联赛的影响力在全球逐年上升,未来的潜力无限。阿森纳已经建起现代化的大球场,暂时的经济危机不会影响长期的盈利。(就像在我们东大2000年左右买房一样,买到就是赚到。)
董事会成员一开始极其保守,反对美国人参与。后来又在“国家大义”面前,选择和克伦克站队,抵制乌斯曼诺夫,我认为是眼光短浅,把历史悠久的球队拱手让人。但是对股东来说,他们的股票已经升值数倍,这泼天的富贵不能不要啊。我举个例子,2004年,尼娜史密斯的股份大概值1500万镑,2008年1亿元卖给克伦克。
阿森纳在2007-2011年间的内斗和对外资的矛盾,让股权分散,导致董事会权力不集中。对球队的投资极其少。
邓恩,这个奠定03-04不败赛季基础的引路人。在这场没有硝烟的股权战中,站错了队选错了人,不得不与我厂分道扬镳。。。
邓恩的离开,温格独掌大权。他虽然有一双慧眼,但阿森纳没钱,只能练小妖,搞免签大法。再加上温格买人只重视技术的弱点被无限放大。球队实力从欧冠决赛后迅速下降,开启了20年无冠的岁月。
太晚了先到这儿,下次把11年以后的故事补完。克伦克和乌胖曾经互相提出收购要约,最终克在18年完成全资收购。以及小克是个怎么样的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