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测的主要依据,是中国篮协牵头撰写、中国篮协技术与标准部一把手张密任主编、多名国字号教练发言的《世界篮球趋势发展报告》。全文184页,10万多字,很值得读一读。把链接放下面
https://cbastats.com/#/trends-report
一、尽早选材、集中培养、帮助寻找美国大学/CBA球队
报告重点提到了澳大利亚篮协和澳大利亚联赛。关于澳大利亚篮协青训,会通过各类比赛,筛选出最优秀的15-18岁青少年球员,进行两年左右的高水平、免费的集中培训,并且会提供大量比赛机会。根据球员的后续发展,帮助球员进行职业规划,帮助他们联系美国大学或者澳大利亚的球队。
预期中国篮协会仿效此做法,设立高水平的集训营,训练技巧的同时好好教外语、了解美式文化,练得好可以去美国大学,没有达到预期,也可以去CBA球队兜底。
澳大利亚球员母语是英文且和美国文化上相当趋近,他们的篮球和美国也远比中国更加频繁。中国球员想要去美国,面临的语言关和文化关要大得多,更多球员还找不到门路。因此,我们的球员不仅需要一个时期来增添球技,更需要一个专业的留美引导,帮助球员更好的发展。
有没有政策上的可行性呢?有没有先例呢?是有的。
对于年轻球员掐尖、进行长时间集训,是有政策上的基础的。信兰成时期就有这样的政策,造就了郭艾伦、周琦、赵继伟等一批球员。只不过没有借助到美国青训的力,效果有,但是不够好。只不过之前缺少了官方牵线搭桥,教英语、教文化、介绍学校这一步。
有没有政策方面的表示呢?有苗头。
郭振明接过篮协主席之后,第一次公开露面,就明确提出了要勇于挑战高水平联赛。
别把领导说的话真当空话套话!大领导说完话,是要有政策跟着的,那怎么帮助球员去挑战高水平联赛、但是又不直接产生廉政风险(直接给钱)?最方便的、容易借鉴的,就是“中介”。如果有这个中介,那帮助我们年轻的青训球员也是题中之义。
说实话,以我们国家球员的水平,打上NBA主力轮换,目前难如登天;但是想要想办法当饮水机、去G联赛或者去NCAA,并没有那么难。崔永熙是优秀的国家队员,但是可以和他比的中国球员还是颇有几个的,我们缺的就是一个通道,或者说一个中介。
除此之外,我要说的16岁前入籍,也离不开长期驻美的办事处。
二、高举混血大旗、将入籍时间提升到16岁前
这一部分借鉴的是日本篮球。日本篮球之所以能够有今天,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他们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找有日本血统的运动员,并在16岁之前让他们入籍(这样的运动员不算规划)。其中,一个具体的举措是在美国设立长期的办事处,和美国的高中、日裔聚集区一方面寻找混血、一方面为本国的大学生和NBA球员进行各类服务(新加坡也这么干了)。
相比较日本,具有华裔血统、甚至是纯血的中国球员比日本多得多,潜在的;中国的市场也远不是日本市场可以比较的,加入中国籍也比加入日本籍更对年轻球员有吸引力。这项政策可能不会一天两天就开花结果,但是日本从16年就开始在美国常驻办事处,18年他们有了渡边、19年有了八村、24年有了河村永辉,只要用心去做,也不过是2-3年而已。
三、亚洲内部交流?
我还想谈谈亚洲内部的交流。报告也提到了南美洲的球队、欧洲球队注重大洲内部的交流,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这个条件就未必像前两条那么直接。然而,亚洲篮球之间的交流明显不足,这是事实,我们可以做的更好。
对于中国女篮,主要的竞争对手不在亚洲,目前新赛季的WCBA,规定每支球队可以有两名亚外,上场时间不受任何限制,可以说对亚外已经完全不做限制。
中国男篮和女篮不同,进直接进入奥运会,亚洲其他国家是直接的竞争对手,开放亚外可能会慎重得多。但是促进各个亚洲联赛增加交流,设立杯赛之类的,顺便拿回中国篮球在亚篮联的主导地位,是可以期待的。
猜测的主要依据,是中国篮协牵头撰写、中国篮协技术与标准部一把手张密任主编、多名国字号教练发言的《世界篮球趋势发展报告》。全文184页,10万多字,很值得读一读。把链接放下面
https://cbastats.com/#/trends-report
一、尽早选材、集中培养、帮助寻找美国大学/CBA球队
报告重点提到了澳大利亚篮协和澳大利亚联赛。关于澳大利亚篮协青训,会通过各类比赛,筛选出最优秀的15-18岁青少年球员,进行两年左右的高水平、免费的集中培训,并且会提供大量比赛机会。根据球员的后续发展,帮助球员进行职业规划,帮助他们联系美国大学或者澳大利亚的球队。
预期中国篮协会仿效此做法,设立高水平的集训营,训练技巧的同时好好教外语、了解美式文化,练得好可以去美国大学,没有达到预期,也可以去CBA球队兜底。
澳大利亚球员母语是英文且和美国文化上相当趋近,他们的篮球和美国也远比中国更加频繁。中国球员想要去美国,面临的语言关和文化关要大得多,更多球员还找不到门路。因此,我们的球员不仅需要一个时期来增添球技,更需要一个专业的留美引导,帮助球员更好的发展。
有没有政策上的可行性呢?有没有先例呢?是有的。
对于年轻球员掐尖、进行长时间集训,是有政策上的基础的。信兰成时期就有这样的政策,造就了郭艾伦、周琦、赵继伟等一批球员。只不过没有借助到美国青训的力,效果有,但是不够好。只不过之前缺少了官方牵线搭桥,教英语、教文化、介绍学校这一步。
有没有政策方面的表示呢?有苗头。
郭振明接过篮协主席之后,第一次公开露面,就明确提出了要勇于挑战高水平联赛。
别把领导说的话真当空话套话!大领导说完话,是要有政策跟着的,那怎么帮助球员去挑战高水平联赛、但是又不直接产生廉政风险(直接给钱)?最方便的、容易借鉴的,就是“中介”。如果有这个中介,那帮助我们年轻的青训球员也是题中之义。
说实话,以我们国家球员的水平,打上NBA主力轮换,目前难如登天;但是想要想办法当饮水机、去G联赛或者去NCAA,并没有那么难。崔永熙是优秀的国家队员,但是可以和他比的中国球员还是颇有几个的,我们缺的就是一个通道,或者说一个中介。
除此之外,我要说的16岁前入籍,也离不开长期驻美的办事处。
二、高举混血大旗、将入籍时间提升到16岁前
这一部分借鉴的是日本篮球。日本篮球之所以能够有今天,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他们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找有日本血统的运动员,并在16岁之前让他们入籍(这样的运动员不算规划)。其中,一个具体的举措是在美国设立长期的办事处,和美国的高中、日裔聚集区一方面寻找混血、一方面为本国的大学生和NBA球员进行各类服务(新加坡也这么干了)。
相比较日本,具有华裔血统、甚至是纯血的中国球员比日本多得多,潜在的;中国的市场也远不是日本市场可以比较的,加入中国籍也比加入日本籍更对年轻球员有吸引力。这项政策可能不会一天两天就开花结果,但是日本从16年就开始在美国常驻办事处,18年他们有了渡边、19年有了八村、24年有了河村永辉,只要用心去做,也不过是2-3年而已。
三、亚洲内部交流?
我还想谈谈亚洲内部的交流。报告也提到了南美洲的球队、欧洲球队注重大洲内部的交流,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这个条件就未必像前两条那么直接。然而,亚洲篮球之间的交流明显不足,这是事实,我们可以做的更好。
对于中国女篮,主要的竞争对手不在亚洲,目前新赛季的WCBA,规定每支球队可以有两名亚外,上场时间不受任何限制,可以说对亚外已经完全不做限制。
中国男篮和女篮不同,进直接进入奥运会,亚洲其他国家是直接的竞争对手,开放亚外可能会慎重得多。但是促进各个亚洲联赛增加交流,设立杯赛之类的,顺便拿回中国篮球在亚篮联的主导地位,是可以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