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回帖
城市里也有的。那时候是你们东三省的黄金时期,没见过也是正常的。
有要早一些 1981年以前细粮供应也不充足
农民家里多的是稻子,大米不容易保存,家里最多留个把月的量。舂米一般要到镇上或乡上,我小时候走到乡上要一个小时更别说挑着担了。所以就有人做这个生意,挑着米挨家叫换。你说的大米换小米陈米也有,但更大的可能是稻子直接卖掉或换成麦子等便宜粮食。不然就是损失两道,不划算。
南方大米存不住,北方可以,只要不开袋放在阴凉的地方一年都放得,只是久了会失水份折秤,自家吃没影响,卖掉会吃点亏,所以一般都是半年内把多的大米都卖掉。老家是湖南的,专门有谷仓,也能放一年不成问题,小时候帮家里碾过米,一般从谷仓里拿一两个月份的量,吃完再拿。
请指教,听家里长辈说他们以前换大米就是这样的,你们可能不同地区不一样。
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以前的大米是全部收到粮站,没有市场流通渠道,城镇居民都是凭粮票去粮站购买;2,农民只能在需要些生活必需品的时候把自己的存粮拿去作交换,否则就是投机倒把,80年代还有专门的一个罪名。
那是他没见过而已,几年前,我们工地有个水暖工,管水暖工仓库的,就用几斤大米换了一袋瓜子,当时被我看到了,他还邀请我去他屋里嗑瓜子,当时我俩嗑了一下午,他跟我吹了一下午牛,说他家人水性都好,各种他家族的人怎么怎么水性好的跟我吹,第二天人没了,我以为是用水暖工的大米换瓜子的是被水暖老板发现了,被开除了,后来才知道,他水性最好的儿子,淹死了。
每个月单位发的工资里面包含了钱+粮票。去粮食店里买粮食需要钱+粮票。缺一不可。
东北还有句俗话叫“手套换兜子”
那个时候买米粮票
搭售杂粮,湖南是搭红署干多些
小时候经常早上去烧饼店,拿小麦换烧饼。最早1斤换5个。每天上学,课间小伙伴们都拿烧饼啃,别提多香了。当然也可以花钱买。但粮食多啊,直接弄个蛇皮袋用簸箕挖一铲装了就走。
以前的人没钱。家里只有自己种的农作物拿来换东西。以前的豆腐是拿黄豆换的。
不止黄豆,小时候家里稻谷可以换很多东西,但肯定不是大米,一般都是稻谷,小时候秋收完了后,好多人都是运东西来以物换物,
对 一样的 细粮随便吃得81年以后
这是真实写照,有钱买不到粮也是真事,别提过去都没啥钱了
一,用大米换面粉或者用好大米换品质差的大米。二,用大米换一些农村不好买的日常用品。其实就是以货易货,不要问为何不直接买大米,因为以前物质匮乏不是你想买就能买到的。
换大米就是卖大米,最初城市粮食供应是去粮站的固定数额,有粮本的。改开以后一点点出现了农民进城把自家的余粮出售,算是一种新出现市场行为。形式一般就是一辆自行车带着两袋大米在居民区边走边喊,卖完回家。一开始好像还有粮票可以换,但是很快就明确强调不收粮票了。城市居民把这种大米销售方式当做一种粮站、议价粮之外的补充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