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雀山原名石斗山。传说南北朝,有位叫道迹的尼姑在这里住下来,每天念诵法华经,20年昼夜不停。每当道迹念经时,总有一群白雀在旁环绕,像是在朝拜听法。“白雀听经”的奇象被当地人敬为灵异,于是就把这山改称为白雀山。
道迹圆寂后,其弟子将其灵骨藏于宝龛,归葬于她经常诵经的山屋之后,上覆青石板。谁知过了数年,突然从青石板之间生出了一朵青莲花,十分神异。当地的百姓认定道迹是观音菩萨的化身,于是就在她的归葬处建造了一座“真身殿”。
当地官吏如实作了记载并奏报了梁武帝萧衍。当他听说后,惊讶不已,圣驾亲临朝拜,并且当场下旨敕令地方官在白雀山建造法华寺。寺取名法华,是因为当年道迹在这里每天都念诵《法华经》,以铭纪念。
在此同时,梁武帝还下一道特殊规定,法华寺可僧尼共侍,僧在前,尼在后,真身殿只归比丘尼供养。从此白雀山法华寺和真身殿声名大振,成为江南一大古刹,当地的百姓习惯称它为白雀寺。
由于法华寺流传的传奇故事,民间认为,白雀是观音菩萨的出家处,普陀是观音菩萨的得道处。凡崇信观世音菩萨的人,就须到白雀和普陀两处来朝山进香。
进山门,漫步寺院,只见曲径通幽,花木扶疏,苍翠劲竹,古木参天。上午香客不多,平添几分清幽之感。虔诚的诵经声在法华寺回响,时而一缕禅音飘过,更让人感到心神宁静。
寺内建筑结构完整,规模恢宏,风格各异。巍峨庄严大雄宝殿的上方,悬挂着一块金底黑字的匾额。上书——浙北第一丛林,尤为醒目。
有机缘的信徒们,静静坐在寺中回廊下,闭目沉思。在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中,气定神闲地体味到一颗真正的平常心。此时,则三千烦恼丝定能烟消云散,面对红尘紫陌中林林总总的琐事,处事定能淡然,更为从容。
是啊,在这个“佛即是心”的世界里,不同寻常的风物。更需要用“无上法门”的随缘之心去欣赏、去品味……
PS:为什么把寺院比作丛林呢?据《禅林宝训》记载:“丛林乃众僧所止处,行人栖心修道之所。草不乱生曰丛,木不乱长曰林,言其内有规矩法度”。其大意是,草如果不乱长就称为“丛”,木不乱长就称为“林”,“丛林”之意,就是符合规矩。将寺院比作丛林,就是喻指寺院乃是规矩之所,是修行的所在。
白雀山原名石斗山。传说南北朝,有位叫道迹的尼姑在这里住下来,每天念诵法华经,20年昼夜不停。每当道迹念经时,总有一群白雀在旁环绕,像是在朝拜听法。“白雀听经”的奇象被当地人敬为灵异,于是就把这山改称为白雀山。
道迹圆寂后,其弟子将其灵骨藏于宝龛,归葬于她经常诵经的山屋之后,上覆青石板。谁知过了数年,突然从青石板之间生出了一朵青莲花,十分神异。当地的百姓认定道迹是观音菩萨的化身,于是就在她的归葬处建造了一座“真身殿”。
当地官吏如实作了记载并奏报了梁武帝萧衍。当他听说后,惊讶不已,圣驾亲临朝拜,并且当场下旨敕令地方官在白雀山建造法华寺。寺取名法华,是因为当年道迹在这里每天都念诵《法华经》,以铭纪念。
在此同时,梁武帝还下一道特殊规定,法华寺可僧尼共侍,僧在前,尼在后,真身殿只归比丘尼供养。从此白雀山法华寺和真身殿声名大振,成为江南一大古刹,当地的百姓习惯称它为白雀寺。
由于法华寺流传的传奇故事,民间认为,白雀是观音菩萨的出家处,普陀是观音菩萨的得道处。凡崇信观世音菩萨的人,就须到白雀和普陀两处来朝山进香。
进山门,漫步寺院,只见曲径通幽,花木扶疏,苍翠劲竹,古木参天。上午香客不多,平添几分清幽之感。虔诚的诵经声在法华寺回响,时而一缕禅音飘过,更让人感到心神宁静。
寺内建筑结构完整,规模恢宏,风格各异。巍峨庄严大雄宝殿的上方,悬挂着一块金底黑字的匾额。上书——浙北第一丛林,尤为醒目。
有机缘的信徒们,静静坐在寺中回廊下,闭目沉思。在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中,气定神闲地体味到一颗真正的平常心。此时,则三千烦恼丝定能烟消云散,面对红尘紫陌中林林总总的琐事,处事定能淡然,更为从容。
是啊,在这个“佛即是心”的世界里,不同寻常的风物。更需要用“无上法门”的随缘之心去欣赏、去品味……
PS:为什么把寺院比作丛林呢?据《禅林宝训》记载:“丛林乃众僧所止处,行人栖心修道之所。草不乱生曰丛,木不乱长曰林,言其内有规矩法度”。其大意是,草如果不乱长就称为“丛”,木不乱长就称为“林”,“丛林”之意,就是符合规矩。将寺院比作丛林,就是喻指寺院乃是规矩之所,是修行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