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之前:Lady Gaga拍的就是屎也得去尝尝咸淡
看之后:好的,真的是💩
全片只有片名是真的,那就是双重妄想,有关于华纳兄弟能拍好丑爷续集的双重妄想
剩下俩小时我愿称之为就针对粉丝和影迷的盛大诈骗,导演既不懂丑爷,也不懂奎因就硬拍意识流
哥谭的王跟着Lady Gaga手握麦克风一路唱成歌坛的王
看完感觉哥谭这回没小丑了
观众全是真小丑🤡
亚瑟没有成为哥谭的犯最王子是贴近现实的。
《小丑1》中亚瑟经历工作,家庭,爱人,偶像等等打击濒临崩溃成为小丑。
如果是漫画或者超英世界,之后他会成为哥谭人人谈之色变的疯子;但在现实中,他仍然会是最初那个饱受冷眼与欺凌却心地善良的普通人,对,一个真实鲜活而普通的哥谭底层人,不会开锁,不会制造炸弹,不会制造笑气…
亚瑟没有那么神通广大,因此他没能成为哥谭的混乱与黑暗,他只是在压抑中爆发,点燃了自己,也一同点燃了无数在不合理体制下饱受折磨的哥谭民众。
在此基础上,亚瑟被暴动的底层人民拥护,最后又被抛弃也就合情合理了。
在想反抗规则,挑战现有体系的人们看来,小丑是一个符号一个精神领袖。因此当亚瑟不想做小丑,只想做自己的时候,他们无法接受打响反抗热潮第一枪的人只是一个懦弱平凡的中年男性。
于是,亚瑟成了众矢之的。
在偶像塌房,幻想破灭的巨大打击下,曾经的拥护者临阵倒戈,将尖刀刺向亚瑟,将他捅死在阿卡姆病院中。就像他自己所说“我以为我的人生是一个悲剧,其实是一个喜剧。”最终,伴随着一个烂俗的笑话,他的人生画上了一个荒诞而潦草的句号。亚瑟倒在血泊中死不瞑目,而一个年轻人大笑着继承了小丑的衣钵。
最可笑的点就在这里,亚瑟死于他不够疯狂,不够“小丑”。哥谭之大,藏得了千千万万个小丑,却容不下一个亚瑟。
另一位主人公哈利奎因,无疑加速了亚瑟的死亡。
她费尽心思接近亚瑟,与他陷入双重妄想,让亚瑟觉得世界上有人能尊重他理解他。
纵使有母亲的欺骗,有狱警的欺辱,纵使世人因小丑与亚瑟争论不休,纵使身处这闹剧般的世界,亚瑟凭借哈利奎因重获了希望。他希望能做真实的自己,希望摆脱过去重新开始,希望逃离这一切,希望与哈利奎因拥有共同的未来。
于是亚瑟在镜头前承认自己做下的一切,承认至始至终只有一个人。他在爆炸后逃离法庭,来到长阶邀请哈利奎因一起离开。
哈利奎因拒绝了。
她爱的只是小丑,而不是亚瑟。
一切早有端倪,哈利奎因的钱权,疯狂的迷恋,以及无时无刻关于小丑的暗示。而亚瑟真的没有发现这一点吗?也许是当局者迷,也许是自欺欺人,掩耳盗铃。
如果说哈利奎因是爱上了幻想中的小丑,那亚瑟就是幻想自己被爱着,被无条件的爱着。在现实中,他们无法相爱。因此,哈利奎因才会在拒绝时说“我们拥有的只是幻想”。只有在幻想中,哈利奎因才能与小丑共舞,只有在幻想中,亚瑟才能成为“小丑”被哈利奎因承认——双重妄想名副其实。
这种扭曲病态的迷恋如毒品一般,使亚瑟的生命拥有昙花一现的高潮,而又迅速衰败枯萎了。
或许没有哈利奎因,亚瑟就能够在律师的帮助下,凭借双重人格而逃脱法律的制裁;但就算没有哈利奎因,也会有亚历克西丝凯耶(笑点)、小丑帮……毕竟小丑从来不缺乏追随者。
如果说《小丑1》在“这是否是亚瑟的幻想上”做了留白,那么《小丑2》就是对“小丑真的是亚瑟分裂出的人格吗”的探讨。电影开头的动画小丑与影子,就揭示了这一命题:影子活了过来,将小丑锁进柜子中,扮演小丑四处破坏。
亚瑟在监狱中受采访时说自己看到亮光且记忆模糊,法庭上小丑的亢奋与亚瑟的迟钝形成鲜明的对比,种种迹象表明似乎是人格分裂无疑。
但亚瑟采访时所说的话是照搬心理医生之前提及的人格分裂症状,法庭上小丑与侏儒对峙时瞬间的哽咽证明了亚瑟拥有犯罪现场的记忆,亚瑟最后对着镜头说自己始终是一个人
——他真的人格分裂了吗?我更倾向于没有,亚瑟只是把他内心的阴暗面释放出来了,于是有了小丑。但电影的尾声,亚瑟之死,又让我忍不住怀疑,这是否又是亚瑟的一场幻想?是否是小丑人格杀死了亚瑟,那个孤独缺爱的亚瑟,一枪结束了双重妄想,于是年轻的崭新的小丑在这个躯壳中诞生?
“我只是一动不动凝视着倒地之人的双眼,恍惚间看见其眼珠缓缓转向镜头,疯狂伴随着茫然湮灭,只余空洞——我第一次沉溺于虹膜中那抹奇特蓝绿色,又仿佛已经无数次做过。”
看之前:Lady Gaga拍的就是屎也得去尝尝咸淡
看之后:好的,真的是💩
全片只有片名是真的,那就是双重妄想,有关于华纳兄弟能拍好丑爷续集的双重妄想
剩下俩小时我愿称之为就针对粉丝和影迷的盛大诈骗,导演既不懂丑爷,也不懂奎因就硬拍意识流
哥谭的王跟着Lady Gaga手握麦克风一路唱成歌坛的王
看完感觉哥谭这回没小丑了
观众全是真小丑🤡
亚瑟没有成为哥谭的犯最王子是贴近现实的。
《小丑1》中亚瑟经历工作,家庭,爱人,偶像等等打击濒临崩溃成为小丑。
如果是漫画或者超英世界,之后他会成为哥谭人人谈之色变的疯子;但在现实中,他仍然会是最初那个饱受冷眼与欺凌却心地善良的普通人,对,一个真实鲜活而普通的哥谭底层人,不会开锁,不会制造炸弹,不会制造笑气…
亚瑟没有那么神通广大,因此他没能成为哥谭的混乱与黑暗,他只是在压抑中爆发,点燃了自己,也一同点燃了无数在不合理体制下饱受折磨的哥谭民众。
在此基础上,亚瑟被暴动的底层人民拥护,最后又被抛弃也就合情合理了。
在想反抗规则,挑战现有体系的人们看来,小丑是一个符号一个精神领袖。因此当亚瑟不想做小丑,只想做自己的时候,他们无法接受打响反抗热潮第一枪的人只是一个懦弱平凡的中年男性。
于是,亚瑟成了众矢之的。
在偶像塌房,幻想破灭的巨大打击下,曾经的拥护者临阵倒戈,将尖刀刺向亚瑟,将他捅死在阿卡姆病院中。就像他自己所说“我以为我的人生是一个悲剧,其实是一个喜剧。”最终,伴随着一个烂俗的笑话,他的人生画上了一个荒诞而潦草的句号。亚瑟倒在血泊中死不瞑目,而一个年轻人大笑着继承了小丑的衣钵。
最可笑的点就在这里,亚瑟死于他不够疯狂,不够“小丑”。哥谭之大,藏得了千千万万个小丑,却容不下一个亚瑟。
另一位主人公哈利奎因,无疑加速了亚瑟的死亡。
她费尽心思接近亚瑟,与他陷入双重妄想,让亚瑟觉得世界上有人能尊重他理解他。
纵使有母亲的欺骗,有狱警的欺辱,纵使世人因小丑与亚瑟争论不休,纵使身处这闹剧般的世界,亚瑟凭借哈利奎因重获了希望。他希望能做真实的自己,希望摆脱过去重新开始,希望逃离这一切,希望与哈利奎因拥有共同的未来。
于是亚瑟在镜头前承认自己做下的一切,承认至始至终只有一个人。他在爆炸后逃离法庭,来到长阶邀请哈利奎因一起离开。
哈利奎因拒绝了。
她爱的只是小丑,而不是亚瑟。
一切早有端倪,哈利奎因的钱权,疯狂的迷恋,以及无时无刻关于小丑的暗示。而亚瑟真的没有发现这一点吗?也许是当局者迷,也许是自欺欺人,掩耳盗铃。
如果说哈利奎因是爱上了幻想中的小丑,那亚瑟就是幻想自己被爱着,被无条件的爱着。在现实中,他们无法相爱。因此,哈利奎因才会在拒绝时说“我们拥有的只是幻想”。只有在幻想中,哈利奎因才能与小丑共舞,只有在幻想中,亚瑟才能成为“小丑”被哈利奎因承认——双重妄想名副其实。
这种扭曲病态的迷恋如毒品一般,使亚瑟的生命拥有昙花一现的高潮,而又迅速衰败枯萎了。
或许没有哈利奎因,亚瑟就能够在律师的帮助下,凭借双重人格而逃脱法律的制裁;但就算没有哈利奎因,也会有亚历克西丝凯耶(笑点)、小丑帮……毕竟小丑从来不缺乏追随者。
如果说《小丑1》在“这是否是亚瑟的幻想上”做了留白,那么《小丑2》就是对“小丑真的是亚瑟分裂出的人格吗”的探讨。电影开头的动画小丑与影子,就揭示了这一命题:影子活了过来,将小丑锁进柜子中,扮演小丑四处破坏。
亚瑟在监狱中受采访时说自己看到亮光且记忆模糊,法庭上小丑的亢奋与亚瑟的迟钝形成鲜明的对比,种种迹象表明似乎是人格分裂无疑。
但亚瑟采访时所说的话是照搬心理医生之前提及的人格分裂症状,法庭上小丑与侏儒对峙时瞬间的哽咽证明了亚瑟拥有犯罪现场的记忆,亚瑟最后对着镜头说自己始终是一个人
——他真的人格分裂了吗?我更倾向于没有,亚瑟只是把他内心的阴暗面释放出来了,于是有了小丑。但电影的尾声,亚瑟之死,又让我忍不住怀疑,这是否又是亚瑟的一场幻想?是否是小丑人格杀死了亚瑟,那个孤独缺爱的亚瑟,一枪结束了双重妄想,于是年轻的崭新的小丑在这个躯壳中诞生?
“我只是一动不动凝视着倒地之人的双眼,恍惚间看见其眼珠缓缓转向镜头,疯狂伴随着茫然湮灭,只余空洞——我第一次沉溺于虹膜中那抹奇特蓝绿色,又仿佛已经无数次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