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曼殊、玄奘大师与窥基大师,以及《唯识三颂》

8回复/ 02539 浏览
Teamn藿下来就好(27级)楼主2024-08-24 02:29:00
苏曼殊、玄奘大师与窥基大师,以及《唯识三颂》Teamn藿下来就好 发表在文学区 https://bbs.hupu.com/609

全部回帖

收起

唯识家之“三能变”:异熟能变、思量能变、了境能变
1、异熟能变:
又称初能变、第一能变;指八识中的第八识,即阿赖耶识。异熟原有多义,此处唯取其异类成熟之义,即因是善恶,而果为无记,故云。亦即依善恶业因,招爱非爱之果,其果为非善非恶之无记。八识之中,第七识非异熟,而前六识之报有断绝,故不称异熟,而称异熟生,《成唯识论》卷二谓(大正31·7c)︰‘异熟习气为增上缘,感第八识,酬引业力,恒相续故,立异熟名。感前六识,酬满业者,从异熟起,名异熟生,不名异熟,有间断故。’亦即第八识为恒相续的总报之果体,故名真异熟,又名异熟识。
2、思量能变
又称第二能变,指第七识,即末那识。称第七识为思量,乃取其恒审思量之意;第七识相续不间审细分别第八识,故取此名。第六识亦审细思量,然间断不恒;第八识相续不断,但无审细思量。前五识二义俱缺,故以恒审思量独为第七识所专有,而名之为思量。
3、了境能变
又作了别境能变、第三能变,指前六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以前六识了别色、声等粗显之境,故名之为了别境识。

唯识家之“三能变”:异熟能变、思量能变、了境能变
1、异熟能变:
又称初能变、第一能变;指八识中的第八识,即阿赖耶识。异熟原有多义,此处唯取其异类成熟之义,即因是善恶,而果为无记,故云。亦即依善恶业因,招爱非爱之果,其果为非善非恶之无记。八识之中,第七识非异熟,而前六识之报有断绝,故不称异熟,而称异熟生,《成唯识论》卷二谓(大正31·7c)︰‘异熟习气为增上缘,感第八识,酬引业力,恒相续故,立异熟名。感前六识,酬满业者,从异熟起,名异熟生,不名异熟,有间断故。’亦即第八识为恒相续的总报之果体,故名真异熟,又名异熟识。
2、思量能变
又称第二能变,指第七识,即末那识。称第七识为思量,乃取其恒审思量之意;第七识相续不间审细分别第八识,故取此名。第六识亦审细思量,然间断不恒;第八识相续不断,但无审细思量。前五识二义俱缺,故以恒审思量独为第七识所专有,而名之为思量。
3、了境能变
又作了别境能变、第三能变,指前六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以前六识了别色、声等粗显之境,故名之为了别境识。

亮了(0)
回复

轉識成智:即轉八識成四智。修行的目的是轉識成智,即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轉識成智圓滿即成佛。
而修行主要是轉第六識和第七識,當第六識、第七識轉化完畢成佛時,第八識才轉為大圓鏡智,前五識才轉為成所作智。
第六識和第七識的轉化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下品轉,從第七住明心開始,到初地的入地心圓滿;第二階段中品轉,從初地的住地心開始,到七地的滿地心圓滿;第三階段上品轉,從八地的入地心開始,到成佛時圓滿。

轉識成智:即轉八識成四智。修行的目的是轉識成智,即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轉識成智圓滿即成佛。
而修行主要是轉第六識和第七識,當第六識、第七識轉化完畢成佛時,第八識才轉為大圓鏡智,前五識才轉為成所作智。
第六識和第七識的轉化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下品轉,從第七住明心開始,到初地的入地心圓滿;第二階段中品轉,從初地的住地心開始,到七地的滿地心圓滿;第三階段上品轉,從八地的入地心開始,到成佛時圓滿。

亮了(0)
回复

***思惟(从三个关键名相说起)——学唯识(乃至"佛法")的目的,或者,唯识学的殊胜之处在于能帮助我们精进佛道:A、智力断障:菩萨以智慧断除执障,有其次第,初地只能断除分别起的烦恼障与所知障,到七地才能断除俱生我执,而微细的俱生法执犹在,唯有到十地满心,才永断二障种子 ,转识成智。B、转依:转依二字,转者转舍、也是转得,依是所依。即是转舍去第八识中的二障种子,转得菩提与涅盘二胜果,而所转舍的二障种子,与所转得的菩提与涅盘 二妙胜果,都是以第八识为所依,故称转依。亦即是修行菩萨,到十地满心,于金刚喻定现前之际,剎那之间,二障种子断尽无遗,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而清净的 无垢识亦同时生起,与大圆镜智相应,即所谓"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剎中。"
>>>在二者的基础上,努力达到"转识成智”,它的基本内容是:1、意识转为妙观察智; 2、第七识末那识转变为“平等性智”; 3、前五识与阿赖耶识转变为“大圆镜智”。

***思惟(从三个关键名相说起)——学唯识(乃至"佛法")的目的,或者,唯识学的殊胜之处在于能帮助我们精进佛道:A、智力断障:菩萨以智慧断除执障,有其次第,初地只能断除分别起的烦恼障与所知障,到七地才能断除俱生我执,而微细的俱生法执犹在,唯有到十地满心,才永断二障种子 ,转识成智。B、转依:转依二字,转者转舍、也是转得,依是所依。即是转舍去第八识中的二障种子,转得菩提与涅盘二胜果,而所转舍的二障种子,与所转得的菩提与涅盘 二妙胜果,都是以第八识为所依,故称转依。亦即是修行菩萨,到十地满心,于金刚喻定现前之际,剎那之间,二障种子断尽无遗,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而清净的 无垢识亦同时生起,与大圆镜智相应,即所谓"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剎中。"
>>>在二者的基础上,努力达到"转识成智”,它的基本内容是:1、意识转为妙观察智; 2、第七识末那识转变为“平等性智”; 3、前五识与阿赖耶识转变为“大圆镜智”。

亮了(0)
回复
查看评论(1)
引用 @Teamn藿下来就好 发表的:
只看此人

***思惟(从三个关键名相说起)——学唯识(乃至"佛法")的目的,或者,唯识学的殊胜之处在于能帮助我们精进佛道:A、智力断障:菩萨以智慧断除执障,有其次第,初地只能断除分别起的烦恼障与所知障,到七地才能断除俱生我执,而微细的俱生法执犹在,唯有到十地满心,才永断二障种子 ,转识成智。B、转依:转依二字,转者转舍、也是转得,依是所依。即是转舍去第八识中的二障种子,转得菩提与涅盘二胜果,而所转舍的二障种子,与所转得的菩提与涅盘 二妙胜果,都是以第八识为所依,故称转依。亦即是修行菩萨,到十地满心,于金刚喻定现前之际,剎那之间,二障种子断尽无遗,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而清净的 无垢识亦同时生起,与大圆镜智相应,即所谓"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剎中。">>>在二者的基础上,努力达到"转识成智”,它的基本内容是:1、意识转为妙观察智; 2、第七识末那识转变为“平等性智”; 3、前五识与阿赖耶识转变为“大圆镜智”。

***思惟(从三个关键名相说起)——学唯识(乃至"佛法")的目的,或者,唯识学的殊胜之处在于能帮助我们精进佛道:A、智力断障:菩萨以智慧断除执障,有其次第,初地只能断除分别起的烦恼障与所知障,到七地才能断除俱生我执,而微细的俱生法执犹在,唯有到十地满心,才永断二障种子 ,转识成智。B、转依:转依二字,转者转舍、也是转得,依是所依。即是转舍去第八识中的二障种子,转得菩提与涅盘二胜果,而所转舍的二障种子,与所转得的菩提与涅盘 二妙胜果,都是以第八识为所依,故称转依。亦即是修行菩萨,到十地满心,于金刚喻定现前之际,剎那之间,二障种子断尽无遗,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而清净的 无垢识亦同时生起,与大圆镜智相应,即所谓"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剎中。"
>>>在二者的基础上,努力达到"转识成智”,它的基本内容是:1、意识转为妙观察智; 2、第七识末那识转变为“平等性智”; 3、前五识与阿赖耶识转变为“大圆镜智”。

(也可以说)对于目前的我,应以A、B为核心,能够观种子(因缘)、现行(所缘缘)……并以(佛的)正知正见转化染污的种子(为清净),转化染污的知见为正知见。

(也可以说)对于目前的我,应以A、B为核心,能够观种子(因缘)、现行(所缘缘)……并以(佛的)正知正见转化染污的种子(为清净),转化染污的知见为正知见。

亮了(0)
回复

***关于因果二能变(见《唯识三颂讲记》):
《成唯識論》詮釋能變,謂能變有 二種,一者因能變,一者果能變。論曰:「此三皆名能變識者,能變有二種,一因能變,謂第八識中等流、
異熟二因習氣,等流習氣,由七識中善惡無記薰令生長; 異熟習氣,由六識中有漏善惡薰令生長。二果能變,謂前二種習氣力故,有八識生,現種種相。」
所謂「因能變」,就是第八識所攝持的種子(即 等流、異熟二因習氣)的轉變——由潛隱的種子起現行,轉變為第八識(即等流、異熟二因習氣所生的果)。在此轉變中,種子為因,第八識識體為果,故說名因能 變;所謂「果能變」,是第八識體生起時,前七識相繼生起,在八個識及其心所的自體分上,各各生起相、見二分的變。
事實上,因能變與果能變本是一件事,識體以種子為親因而生,故說種子為因能變;而識體從種子生時,同時識體上變現出相、見二分,故說識體為果能變。因果二種變,非是前後異時,而是同時轉變,但在意義上說,這是兩種轉變。
簡單的說,因能變,就是種子生起八識識體的變;果能變,就是八識識體變現相、見二分的變。此處要注意的,即八識識體變現相、見二分時,其所相應的心所,也各各變現出相 、見二分。
于此有一疑問,所謂因能變,是種子生起八識識體的變。而種子是第八識所攝持,何以又能生出第八識?答案是這樣,所謂種子與識,基本上只是一種功能。第八 識與其所含藏的種子,是無始以來同時俱有的,種子是能生之因,八識現行是所生之果;而現行是能薰之
因,受薰的新種子是所生之果,此二重因果,是剎那滅,果 俱有。
因此,種子能生出第八識,第八識同時也能攝持種子。

***关于因果二能变(见《唯识三颂讲记》):
《成唯識論》詮釋能變,謂能變有 二種,一者因能變,一者果能變。論曰:「此三皆名能變識者,能變有二種,一因能變,謂第八識中等流、
異熟二因習氣,等流習氣,由七識中善惡無記薰令生長; 異熟習氣,由六識中有漏善惡薰令生長。二果能變,謂前二種習氣力故,有八識生,現種種相。」
所謂「因能變」,就是第八識所攝持的種子(即 等流、異熟二因習氣)的轉變——由潛隱的種子起現行,轉變為第八識(即等流、異熟二因習氣所生的果)。在此轉變中,種子為因,第八識識體為果,故說名因能 變;所謂「果能變」,是第八識體生起時,前七識相繼生起,在八個識及其心所的自體分上,各各生起相、見二分的變。
事實上,因能變與果能變本是一件事,識體以種子為親因而生,故說種子為因能變;而識體從種子生時,同時識體上變現出相、見二分,故說識體為果能變。因果二種變,非是前後異時,而是同時轉變,但在意義上說,這是兩種轉變。
簡單的說,因能變,就是種子生起八識識體的變;果能變,就是八識識體變現相、見二分的變。此處要注意的,即八識識體變現相、見二分時,其所相應的心所,也各各變現出相 、見二分。
于此有一疑問,所謂因能變,是種子生起八識識體的變。而種子是第八識所攝持,何以又能生出第八識?答案是這樣,所謂種子與識,基本上只是一種功能。第八 識與其所含藏的種子,是無始以來同時俱有的,種子是能生之因,八識現行是所生之果;而現行是能薰之
因,受薰的新種子是所生之果,此二重因果,是剎那滅,果 俱有。
因此,種子能生出第八識,第八識同時也能攝持種子。

亮了(0)
回复

(精要)唯識相:即依他起性之法。

(精要)唯識相:即依他起性之法。

亮了(0)
回复

法相宗明唯识之理,谓万法皆由识所现,在它们的生起上,心识的影响力最大,也是最要的因素。乃至境和识,也是对立的,假如离了识,则外境也不可能成立,因此说万法唯识,并非在识之外,否定一切客观事物的存在。

法相宗明唯识之理,谓万法皆由识所现,在它们的生起上,心识的影响力最大,也是最要的因素。乃至境和识,也是对立的,假如离了识,则外境也不可能成立,因此说万法唯识,并非在识之外,否定一切客观事物的存在。

亮了(0)
回复

蕅益大师说:既然说到“一切法”,那就包含了所有一切。如果要一一广说,即使说亿万劫也说不完。现在以五位百法统收一切法,所以叫做“略”。虽然略说只有五位,其实已经涵盖了一切世间法和出世间法,以及假法、实法、色法、心法、主要的法和伴侣的法,没有不收尽的。
  何者?前之四位,收世出世有为诸法;第五无为,收世出世无为法性。就前四中,前三是实,第四是假。就前三中,前二是心,第三是色。就前二中,初一是主,第二是伴。
  那么为什么说以五位就收尽了一切法呢?因为: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和不相应行法这四位,已经收尽了一切世间和出世间的有为法;第五无为法,收尽了世间和出世间的无为法性。而且前四种法里,心王、心所、色法这三者,在世俗当中无欺有这种显现,叫做真实;第四不相应行法,仅仅是分别意识做的假立,也就是针对心王、心所、色法这三者的分位而做假立,所以包括一切实法、假法。再者,心王、心所、色法这三者当中,前两种是心法,第三种是色法,所以包括一切心法、色法;再说前两者中,以心王为主要,心所是它的眷属或伴侣,所以包括了一切主要的法和助伴的法。

蕅益大师说:既然说到“一切法”,那就包含了所有一切。如果要一一广说,即使说亿万劫也说不完。现在以五位百法统收一切法,所以叫做“略”。虽然略说只有五位,其实已经涵盖了一切世间法和出世间法,以及假法、实法、色法、心法、主要的法和伴侣的法,没有不收尽的。
  何者?前之四位,收世出世有为诸法;第五无为,收世出世无为法性。就前四中,前三是实,第四是假。就前三中,前二是心,第三是色。就前二中,初一是主,第二是伴。
  那么为什么说以五位就收尽了一切法呢?因为: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和不相应行法这四位,已经收尽了一切世间和出世间的有为法;第五无为法,收尽了世间和出世间的无为法性。而且前四种法里,心王、心所、色法这三者,在世俗当中无欺有这种显现,叫做真实;第四不相应行法,仅仅是分别意识做的假立,也就是针对心王、心所、色法这三者的分位而做假立,所以包括一切实法、假法。再者,心王、心所、色法这三者当中,前两种是心法,第三种是色法,所以包括一切心法、色法;再说前两者中,以心王为主要,心所是它的眷属或伴侣,所以包括了一切主要的法和助伴的法。

亮了(0)
回复
Re:苏曼殊、玄奘大师与窥基大师,以及《唯识三颂》
虎扑游戏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