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起源于印度佛教,原型最初见于十六国时期北凉汉译佛教典籍《佛所行赞》中记载的“那罗鸠婆(梵语音译)”。唐代长安大兴善寺不空和尚翻译的佛经中,哪吒全名叫作那吒俱伐罗(nalaküvara),是北方毗沙门天王的后辈。
哪吒的传说在唐代开始有了文字记载,唐昭宗时期宰相郑綮所著《开天传信记》中,记载了哪吒为毗沙门天王太子,是一位守护佛教的少年护法神。此时关于哪吒只有简单的身份描述,其他传说故事尚未出现。到了宋代,《五灯会元》记载了哪吒“析肉还母,析骨还父”的情节,这一细节丰富了哪吒的故事。同时,宋代佛教典籍《佛说最上秘密那拏天经》对哪吒的形象有了更多描述,如面带微笑,手持神器,有千条手臂等。
随着佛教本土化以及影响的扩大,哪吒形象不断丰富,其影响也延伸到道教和民间信仰。南宋时,李靖演化为佛教的毗沙门天王,哪吒自然也就成了中国人。在宋末元初,哪吒形象被搬上杂剧舞台,元人杂剧《二郎神醉射锁魔镜》中,哪吒已拥有三头六臂的形象,且东海龙王、石矶娘娘、莲花化身等关键词都已出现,和后代民间传说已非常接近。
到了明代,《三教搜神大全》将哪吒的身份改造成“本是玉皇驾下大罗仙”,这使得哪吒从印度人变成中国人后,又从佛教神祗皈依道家,完成了彻底的中国本土化。而明代小说《西游记》和《封神演义》的出版,对哪吒闹海、莲花化身等故事有了更加生动的描写,哪吒形象也转变为“孩童天神”,完成了主要的演化过程。在《封神演义》中,哪吒是陈塘关守将李靖的第三子,由玉虚镇教奇宝“灵珠子”投胎转世而生,为阐教传人之一。
在道教中,哪吒常被尊奉为护法神,尤其是在北方道教中,被视为道教的第一重要保护神,其头衔为中坛元帅、通天太师、威灵显赫大将军、三坛海会大神等,俗称太子爷、三太子。在民间信仰中,哪吒被奉为神祇英雄,是镇海之神、海民的保护神。
总之,哪吒的神话起源经历了从印度佛教到中国本土化的过程,其历史演变丰富多样,在不同的文化和文学作品中都有独特的呈现和发展。
从文学角度看,真说起来说起来是二郎神的延伸IP
哪吒起源于印度佛教,原型最初见于十六国时期北凉汉译佛教典籍《佛所行赞》中记载的“那罗鸠婆(梵语音译)”。唐代长安大兴善寺不空和尚翻译的佛经中,哪吒全名叫作那吒俱伐罗(nalaküvara),是北方毗沙门天王的后辈。
哪吒的传说在唐代开始有了文字记载,唐昭宗时期宰相郑綮所著《开天传信记》中,记载了哪吒为毗沙门天王太子,是一位守护佛教的少年护法神。此时关于哪吒只有简单的身份描述,其他传说故事尚未出现。到了宋代,《五灯会元》记载了哪吒“析肉还母,析骨还父”的情节,这一细节丰富了哪吒的故事。同时,宋代佛教典籍《佛说最上秘密那拏天经》对哪吒的形象有了更多描述,如面带微笑,手持神器,有千条手臂等。
随着佛教本土化以及影响的扩大,哪吒形象不断丰富,其影响也延伸到道教和民间信仰。南宋时,李靖演化为佛教的毗沙门天王,哪吒自然也就成了中国人。在宋末元初,哪吒形象被搬上杂剧舞台,元人杂剧《二郎神醉射锁魔镜》中,哪吒已拥有三头六臂的形象,且东海龙王、石矶娘娘、莲花化身等关键词都已出现,和后代民间传说已非常接近。
到了明代,《三教搜神大全》将哪吒的身份改造成“本是玉皇驾下大罗仙”,这使得哪吒从印度人变成中国人后,又从佛教神祗皈依道家,完成了彻底的中国本土化。而明代小说《西游记》和《封神演义》的出版,对哪吒闹海、莲花化身等故事有了更加生动的描写,哪吒形象也转变为“孩童天神”,完成了主要的演化过程。在《封神演义》中,哪吒是陈塘关守将李靖的第三子,由玉虚镇教奇宝“灵珠子”投胎转世而生,为阐教传人之一。
在道教中,哪吒常被尊奉为护法神,尤其是在北方道教中,被视为道教的第一重要保护神,其头衔为中坛元帅、通天太师、威灵显赫大将军、三坛海会大神等,俗称太子爷、三太子。在民间信仰中,哪吒被奉为神祇英雄,是镇海之神、海民的保护神。
总之,哪吒的神话起源经历了从印度佛教到中国本土化的过程,其历史演变丰富多样,在不同的文化和文学作品中都有独特的呈现和发展。
从文学角度看,真说起来说起来是二郎神的延伸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