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
2008年,《中国国家地理》举办了“新天府”评选大赛,31个区域入围、竞争“天府之国”的称号。最终成都平原、台湾嘉南平原、伊犁河谷获评前三。
那么在你看来,这些地方又有哪些可称为新“天府之国”呢?
1,三江平原(黑龙江佳木斯、鸡西)
撰文/马学慧(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研究员)
昔日"北大荒"、今日"北大仓"--三江平原位于黑龙江省东部,北起黑龙江、南抵兴凯湖、西邻小兴安岭、东至乌苏里江,行政区域包括佳木斯市、鹤岗市、双鸭山市、七台河市和鸡西市等所属的21个县(市)和哈尔滨市所属的依兰县,境内有52个国有农场和8个森工局。总面积约10.8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862.5万人,人口密度约为79人/平方公里。
三江平原的"三江"即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三条大江浩浩荡荡,汇流、冲积而成了这块低平的沃土。这里虽然纬度较高,年均气温1℃-4℃,但夏季温暖,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2℃以上,年降水量500-600毫米,集中在6-8月,雨热同季,适于农业(尤其是优质水稻和高油大豆)的生长。区内水资源丰富,总量187.64亿立方米,人均耕地面积大致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在低山丘陵地带还分布有252万公顷的针阔混交林。
乌苏里江边的东方第一哨,是我国迎接太阳升起的"华夏东极"。饶河、同江是我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赫哲族的集中居住地。历史上,三江平原曾经是以狩猎和捕鱼为生的满族、赫哲族的生息之地,直至新中国成立前,依然人烟稀少,沼泽遍布,故有"北大荒"之称。20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有14万转业官兵和45万知识青年"屯恳戍边",昔日"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荒芜景象,才渐至今日"北大仓"--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年总产量达1500万吨,商品率更是高达70%!
现在,三江平原环境状况保持良好,广大林区、农村和大部分农场的大气质量均属清洁级水平;除部分河段外天然水质良好。天然沼泽湿地面积尚有134.7万公顷,是珍稀水禽的重要栖息地和繁殖地,已建成6个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其中3个被列入了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三江平原的收获季节最让人向往,在广袤的田野上,渠道纵横、农机轰鸣、稻花飘香、麦浪滚滚,一个个领先全国机械化水平的现代化农场,生机勃勃,忙碌而殷实。冬日的三江平原又是寂静、闲适的,冬季有多么漫长,农闲就有多么漫长。在这片无数知青奉献了青春和汗水的土地上,已有10个沿江县市作为一级口岸面向东北亚开放,生活安逸、祥和的老百姓开始梦想着更美好的未来……
2,松嫩平原第二松花江下游流域(吉林长春、松原)
撰文/闫百兴 (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研究员)
松嫩平原第二松花江下游流域是我国著名的"黑土地之乡",辖长春、吉林、松原3个地级市以及农安、九台、德惠、榆树、舒兰、扶余、前郭、乾安、永吉9个市县。面积约4.6万平方公里,人口1236万人,人口密度达268.7人/平方公里;年降水量580毫米;水资源量96亿立方米;年日照时间2700小时,年均气温2-6℃;森林覆盖率42%左右。区域空气质量符合国家二级标准。
第二松花江下游流域地处世界著名的"黄金玉米带",是国家大型商品粮和油料基地,有耕地210万公顷,年产粮食达到334亿斤左右,占吉林省的61%。其中榆树、农安、扶余、前郭和长岭5个县跻身2005年全国10大产粮县。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1.5%。国民生产总值2597亿元,占全省的71.8%。
有"北国春城"美誉的长春市,还拥有"国际汽车城"、"绿色食品城"、"科教文化城"、"电影城"等称号。长春气候宜人,四季分明:春季较短,干燥多风;夏季温热多雨,炎热天气不多;秋高气爽,日夜温差大;冬季漫长、寒冷。全国唯一与省名相同的城市"江城"吉林市,则以美丽的山水闻名于世,有着雾凇仙境,滑雪天堂,素有"南有桂林,北有吉林"之说。而以 "粮仓、肉库、渔乡、油海"著称的松原,是1992年建立的新兴石油化工城,吉林油田就坐落于此。境内有"三江、一河、一湖"( 松花江、第二松花江、嫩江、拉林河、查干湖),是国内为数不多且没有完全开发的亲水城市、滨江城市。2007年7月23日,国家天文台宣布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命名公报:小行星1997JZ7被正式命名为"松原星"。
流域内有着草原湿地、江湖泥林、林海雪原等自然美景;有着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禽天鹅、丹顶鹤等野生动物;有着闻名全国的黑木耳、针蘑、鸡腿蘑、猴头蘑等菌类美食。除了富饶的资源,这里还有悠久的文化,辽金古迹点缀其中,满蒙风情依然浓厚,而有着200年历史、俗称"蹦蹦"或"棒子戏"的地方剧种"二人转"更是在全国家喻户晓,其唱腔被形象化为"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
3,呼伦贝尔大草原(内蒙古呼伦贝尔)
撰文/ 刘书润(内蒙古教育学院 教授)
呼伦贝尔地处我国最北部,北、西与俄罗斯、蒙古国毗邻,东南与黑龙江和内蒙古兴安盟接壤。总面积25.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70余万。有汉、蒙古、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10余个民族,充满了丰富的民族文化特质。
呼伦贝尔跨越中温和寒温带,年平均气温-5℃-2℃,年降雨量250-500毫米,无霜期42-121天。
呼伦贝尔是北半球三大植被区的交会处:欧洲-西伯利亚针叶林区的南伸,欧亚草原的东部,东亚阔叶林区边缘区西部。众所周知,欧亚草原的东西两端是最湿润的,所以位于东部的呼伦贝尔可谓世界上保持最好的天然草原,草原上众多河流、湖泊纵横交错,还有呼伦湖和贝尔湖这两颗草原上的明珠。
大面积的天然湿地是呼伦贝尔的另一资源优势,特别是以钻天柳、粉枝柳、香杨等乔木和多种灌木组成的木本湿地,更显得壮观和原始。呼伦贝尔湿地不仅分布着大面积的天然樟子松林、杨桦林,还有沙地、草原、草甸和湖泊、湿地,是牧民、牲畜、野生动物的美好家园。
呼伦贝尔有熊、梅花鹿、驯鹿、雪兔、白尾海雕、松鸡、花尾榛鸡等珍稀动物,另外还有丰富的矿藏,尤其是黄金。
呼伦贝尔腹地的大兴安岭,应该是呼伦贝尔草原最值得书写的地方,因为它不仅是我国两块泰加林中最大最完整的一块,还是我国主要的木材基地。大兴安岭被视为呼伦贝尔的母亲山,整个内蒙古80%的地面水都来自大兴安岭,她哺育了大半个内蒙古的土地。大兴安岭是多种生物传播的通道和基因库,它的南面阳坡同样分布着草甸、湖泊和湿地,而内部也同样有丰富的草原,它们跟外围的草原紧密相连,可以属于呼伦贝尔大草原区域。
呼伦贝尔在三万年前就生活着披毛犀、猛犸象,一万年前就有古人类的活动。东胡、鲜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多个民族都在这里上演过不朽的历史剧,有人把呼伦贝尔比作中国民族历史的后院,是内蒙古的缩影。除了没有荒漠,草原、森林、湿地和沙地都是呼伦贝尔最精华的所在。呼伦贝尔应该是人们心目中的人间天堂。
4,湟水谷地(青海西宁)
撰文/申元村(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研究员)
湟水是我国母亲河--黄河的一级支流,位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发源于青海省海晏县祁连山系达坂山,向东偏南流径青海省首府西宁市于民和县下川口(海拔1650米)注入黄河。河谷北面躺卧着达坂山,南面屹立着拉鸡山,西面纵立着日月山,海拔均在4000米以上。谷地口朝东南,能吸纳东来水汽。湟水源远流长,水源充足,水质优良。
湟水谷地农业资源优越,流域面积1.6万平方公里,仅占青海全省面积的2.2%,耕地面积却相当于全省的56%,并养育了全省人口的61%。
湟水谷地生态环境良好。因海拔相对较高,空气湿度不大,夏季十分凉爽,是消暑度夏的良好场所;冬季又因河谷静风与焚风效应,气温相对温和,生态景观具有多样性,浓缩了荒漠草原、干草原、草甸草原和森林、高山草甸、冰川等各种景观类型。尤其是海拔2700-3300米的森林与草甸草原带内,白桦林的皎洁、红桦林的炽热、青扦、冷杉林的挺拔、圆柏林的坚韧……以及青翠碧绿的草甸草原景观,让人目不暇接,如果是夏季,缓坡地上大面积绽开的油菜花,宛如黄金地毯,让人疑为江南。
湟水谷地孕育了辉煌的文化。这里是青藏高原、西北干旱区与黄土高原三大地域单元的结合部,居聚的民族有汉、藏、蒙、土、回、撒拉等,因而多元文化特色浓郁。日月山是重要的农牧文化分界,从海晏翻过日月山向西至青海湖和向南至恰卜恰,便从纯农区到了纯牧区,唐时的文成公主,便是从日月山进藏的;著名的藏传佛教圣地塔尔寺,建在湟中县6座莲花瓣地形的中央,黄教文化独树一帜,蜚声中外;西宁市关东清真大寺,富丽堂皇,建筑风格和宗教文化在国内驰名;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婚俗、节庆、服饰、文化艺术,在湟水谷地更是七彩缤纷,气象万千。蒙族的"那达慕"、回族的"开斋节"、土族的"纳顿节"等,均是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文化节日;能展现现代高科技文化的位于海晏县三角城的"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纪念地"是湟水谷地的骄傲。青藏铁路起点西宁市,是进入青海湖、柴达木盆地、青藏最大人工水库龙羊峡水库的起点,来到西宁,就意味着来到了我国西部最为安居乐业的宁远之地。
5,新疆伊宁(伊犁河谷)
撰文/陈亚林(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研究员)
俗话说"不到新疆,不知中国之大;不到伊犁,不知新疆之美。"素有"塞外江南"之美称的伊犁是中国西部最富饶的土地之一。这里降水充沛,气候宜人,风景秀丽,资源雄厚,物产丰富。既有雄美、壮丽的雪峰、冰川,也有俊秀、迷人的河川;既有恬静悠然、肥沃广袤的草原,又有人神共织的农耕大地。美丽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巨大的工农业发展前景,日新月异的经济建设共同造就了这片神奇的土地。
伊犁河谷位于中国天山山脉西部,三面环山,地处80°09'-84°56'E,42°14'-44°50'N。北与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接壤,东与塔城地区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毗邻,南和阿克苏地区的拜城、温宿县连接,西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交界,是古丝绸之路的北道要冲,地域优势十分突出。
伊犁河谷东西长360公里、南北最宽处75公里,面积5.64万平方公里。隶属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辖伊犁州8县1市以及兵团农四师和21个团场等单位。人口232.56万,人口密度为42.1人/平方公里,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67.38%。
伊犁河谷气候温和湿润,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0.4℃,年日照时数2870小时。年降水量417.6毫米,山区达600 毫米,是新疆最湿润的地区。伊犁河谷自然条件优越,农、牧业发展优势显著,农畜产品丰富。天然草场总面积约2000多万公顷,森林面积18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6.69%。
伊犁河谷的矿产资源极具开发潜力。目前已发现矿种9类86种,其中铍、白云母、钾长石储量居全国之首,铜、金、硫铁矿、钴等23种矿产储量居新疆之首,煤炭远景储量约为4771亿吨。伊犁河谷拥有新疆境内流量最大的河流--伊犁河、海拔最高的高山湖泊--赛里木湖。伊犁河是一条重要的国际性河流,发源于新疆天山西段,其中、下游流经哈萨克斯坦汇入巴尔喀什湖,年径流量约381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为705.25万千瓦。
伊犁河谷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日新月异。2006年国民生产总值162.08亿元,居全疆14个地州市第5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居全疆第12位,其产品出口42个国家和地区,是自治区最重要的粮食、油料、畜牧、甜菜、亚麻、水果生产基地。
伊犁河谷雪峰巍峨、冰川瑰丽、草原无垠、林海苍茫。自然景观记录了历史的脚步,人文古迹融合了多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特色分明,优势显著。以那拉提、唐布拉、库尔德宁为中心的草原风情游;以伊宁市、伊宁县、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霍城县为主的伊犁河谷休闲游;以将军府、钟鼓楼、靖远寺、圣佑庙、八卦城为主的文物古迹游;以霍尔果斯口岸、木扎尔特口岸为主的跨国边境游,散发着无穷的魅力,吸引中外游客。
在这里,你不仅可以寻访到《天山景物记》中描述的奇妙"仙境",也可以领略戈壁的荒凉之美,更可以体会到绿洲特有的细腻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集现代文明和完美自然于一身的伊犁正向世人展现出她神圣、神奇和无穷的魅力。
6,阿克苏河冲积平原(新疆阿克苏)
撰文/杨兆萍(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研究员)
耳闻潺潺流水声,眼见杏果挂满枝头,一块又一块绿油油的水稻长势喜人,走进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的这片绿洲--阿克苏河冲积平原,无论谁都无法与平素心中塔里木盆地那干燥荒芜的景象结合起来--眼前分明是一个沙漠里的水乡。
阿克苏冲积平原位于阿克苏地区腹地,是南疆著名绿洲,行政区划上主要包括阿克苏市中部、温宿县、乌什县河谷平原区域以及阿瓦提县北部,总面积约为5.4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24万,分属于36个民族,人口密度约为23人/平方公里。
阿克苏河冲积平原地处新疆南北疆交通要冲,是南疆重镇和交通枢纽,也是南疆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区内有我国最长的内陆河--塔里木河流过,还有阿克苏河、库玛力河、浑巴河等等,其中阿克苏河最大,它的主要源头为天山的托木尔峰北侧的汗腾格里冰川。区内年降水量68.8毫米;年均气温10.8℃,昼夜温差大,全年日照时数2900小时,无霜期长达205-219天;阿克苏河水系年径流量78.6亿立方米,是塔里木河的主要产流区。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光热资源丰富,农业开发历史悠久,素有"塞外江南"之美称。
由于阿克苏的丰富水资源及光热资源,这里种植水稻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汉唐时期就有文字记载,"阿克苏大米香又甜"闻名遐迩,在清代是向朝廷进贡的贡米,而今已成为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绿色食品。而其他如棉花、香稻、胡麻、大豆、甜菜、啤酒花、桑蚕、红枣、薄皮核桃、苹果、葡萄、香梨等都是其主要特色农产品。金冠苹果和香梨还曾相继获得农业部金奖、世博会金奖,棉花亩产超过120公斤,是全国最大的优质棉产地之一;优质特色果品种植面积居全疆第二位。2006年,阿克苏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747元,城市化程度高于全疆11.9个百分点。
遗憾的是,冬春的阿克苏还有沙尘暴,为此阿克苏人致力于绿化工程的建设--被联合国环境委列为"全球五百佳境"之一的柯柯牙绿化工程。20多年来,他们从塔克拉玛干这一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的北缘开始筑起了一道长达数十公里、宽约数百米的防风抗沙林带,目前其四期工程正在建设中,届时将形成一条长达200多公里的防风固沙林带。它不仅是阿克苏地区的生态保护屏障,更是一座巨大的绿色银行。
7,玛纳斯灌区(新疆石河子)
撰文/杨兆萍(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研究员)
从荒漠到绿洲,这就是横卧在天山北坡和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间的玛纳斯河灌区几十年发生的巨变。良田万顷,林带环绕,灌渠纵横,还有一座被绿色和鲜花包围的获得"人居环境奖"的城市石河子。
享誉世界的新型灌溉农业区--玛纳斯灌溉区位于天山北坡、准噶尔盆地南缘之间的玛纳斯河流域,行政区划包括石河子市、玛纳斯县和沙湾县以及农八师19个农牧团场、农六师新湖总场,总面积2.2万平方公里,有汉、维吾尔、哈萨克、回、蒙古等32个民族,总人口101.7万人,人口密度41.8人/平方公里,人均GDP为17000元左右。
丰富的水资源是创造绿洲的先决条件。玛纳斯流域附近共有6条大河,下游平原区水利灌溉系统建成后,渠道纵横交错,玛纳斯河与相邻的塔西河、宁家河、金沟河、大南沟河、八音沟河等下游灌区连成一片,共同构成了玛纳斯灌区。灌区河流年平均径流量近22.95亿立方米,年降雨量160-210毫米,新疆建设兵团在灌区内又大规模建设大量引水灌溉水利工程,在天然绿洲下游的戈壁荒漠区,开发了大片的人工绿洲。灌区耕地面积从解放初期的156平方公里增加到现在的4680平方公里;粮食产量从不足1.5万吨增加到39.17万吨。更为可贵的是,灌区内已形成引、蓄、输、配完整的灌溉网络,灌溉水利用率高达78%,创造了"人进沙退,荒漠变粮仓"的传奇,也培育出许多全国名产:"花园"蟠桃、"下野地"西瓜闻名遐迩,甜瓜、葡萄、苹果香脆甜美;天然彩棉、小麦、玉米优质高产;石河子番茄酱远销世界各国,玛纳斯葡萄酒誉满全疆,沙湾大盘鸡成为叫响全国的新疆特色菜品。
灌区水草丰美,自然环境未遭严重破坏,野生动植物繁多。其代表城市石河子市绿化覆盖率达41%,2006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超过全年的90%,在城市布局、绿化、美化、亮化等规划建设方面均成为干旱区的样板城市,能不叫"天府"?
8,宁夏平原(宁夏银川、中卫)
撰文/黄秀芳(本刊编辑)
在《瞭望东方周刊》刊登的"中国城市幸福感调查"中,在"文明幸福感"和"城市发展幸福感"的榜单上,银川均排名第二。就前者而言,银川仅位列成都之后。银川人的幸福感,应该与银川所拥有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那从天而来的黄河水,令这里沟渠纵横,灌溉农业发达,从而造就了银川所在地宁夏平原的富庶,于是宁夏平原自古即享有"塞上江南"、"西北明珠"的美称,而今依旧是中国西北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特色农业基地。
宁夏平原西南起自中卫市沙坡头,北止于石嘴山,宛如一条玉带,斜贯宁夏自治区北部。南北长约320公里,东西宽约10-50公里,总面积达1万平方公里。它是由黄河冲击而成的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引水方便,利于自流灌溉。因此虽处于温带干旱区,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但黄河年均过境水量达300余亿立方米,加上年3000小时的日照时数,光、热、水、土等农业自然资源配合良好,为发展农林牧渔业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小麦、水稻高产稳产,枸杞、瓜果品质优良。银川附近遍布的湖沼是宁夏的水产基地,而贺兰山前广袤的草场,则是宁夏滩羊的重要产区。
宁夏平原灌区农作物单产量不亚于长三角与珠三角,今天其富裕程度也堪与成都平原媲美。宁夏平原有人口300多万,以银川市为例,2006年的人均生产总值为29965元,农民人均收入为3799元,均高于全国平均数;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4.1%,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2.2%,均低于全国平均数。宁夏平原的大气质量优良,近年来,城市污水处理率已接近60%。但黄河来水的减少,可能对绿洲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9,河套平原(内蒙古呼和浩特、包头、巴彦淖尔)
撰文/黄秀芳(本刊编辑)
从连绵起伏的阴山山脉南麓至黄河北岸的一马平川,就是被称为"塞外米粮川"的河套平原。河套平原西与乌兰布和沙漠相连,东及东南与蛮汉山山前丘陵相接,北至阴山南麓,南到鄂尔多斯高原北缘的陡坎。其行政区域包括呼和浩特、包头两市的大部,巴彦淖尔南部以及鄂尔多斯的北部和乌兰察布的小部分。面积约3.5万多平方公里,人口约560万,人口密度约160人/平方公里
黄河从磴口县的巴彦高勒进入平原,至清水河县的喇嘛湾出境,全长550公里,河道逶迤蜿转,河曲发达。年径流量250亿-300亿立方米。因此虽然地处干旱地区,年降水量在150-350毫米之间,但有丰沛的黄河水以及地下水的补充,可以引黄河水灌溉农田,这令河套平原这一荒漠草原与荒漠上也有了绿荫弥望的景色,成为渠道纵横,土地肥沃,良田万顷的内蒙古西部大粮仓。河套平原的年日照时数为3000小时左右,农作物一年一熟,适于种植小麦、水稻、糜、谷、大豆、高粱、玉米等等。而河套的蜜瓜、西瓜、黑瓜子、苹果梨、枸杞和番茄也是优质的农产品。平原上还蕴藏着煤、铁、铜、金、石墨、石棉、盐、碱等多种矿产资源,工农林牧相得益彰,使得这里成为内蒙古最为富庶之地。2006年呼和浩特市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900亿元,农民人均收入也达到了5308元,明显高于区内其他地盟。不过,虽然目前河套平原生态环境尚可,但其工业污染对未来的发展可能产生一定限制作用。
10,关中盆地(陕西西安)
撰文/吴成基(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 教授)
关中盆地位于陕西省中部,通常指南依秦岭,北靠北山,西起宝鸡,东至潼关,东西长约360公里,南北宽约30-80公里的地区,以平原和黄土台原为主。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5市的平原和黄土台原部分及杨凌区。地势西高东低,中部较为平坦宽阔,平均海拔约400米。总面积39064.5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土地面积(20.58万平方公里)的19%。总人口2241.7万,人口密度573.8人/平方公里。
渭河自西向东横贯盆地中部,形成广阔的渭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气候适宜,是关中盆地的精华和陕西自然条件最好的地区,号称 "八百里米粮川",粮油产量和国民生产总值约占陕西省的2/3,是全国的小麦、油、棉生产基地之一。
关中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早在远古时代,蓝田猿人就生息繁衍在这里。新石器时代,半坡先民在此建立部落。3000年前,先民的居住区周围分布着大面积的沼泽和水体。秦国时开凿郑国渠,进一步优化了关中地区的生存环境。秦末时期关中的人口至少占全国人口的近三分之一,其富庶为国内其他各地所不及。
西安为关中盆地中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属于暖温带半湿润的季风气候区,雨量适中,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3.3℃。年降水量507.7-719.8毫米。很少有大风,非常适合人类居住。
西安是著名的世界历史名城。"秦中自古帝王州",历史上曾有13个王朝定鼎于此,历时 1100 多年,是中国最早被称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的地方。在汉唐时期,西安就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交流的中心,是当时人口最早超过百万的国际大都市。"西罗马,东长安"是西安在世界历史地位的写照。今天,全国区域经济布局上,西安具有承东启西、东联西进的区位优势,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亚欧大陆桥上重要的节点城市,国家大地原点、国家授时中心和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均设在此。
2003年启动西安咸阳经济一体化,2006年西安咸阳都市圈的总人口是1300万人,GDP达2000亿元,占全省GDP4360亿元的45.9%。政府多年来加大环境整治和兴建引水工程,城市大气污染比较严重和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正在得到改善,"清水行动"也取得明显功效。2002年建成的黑河引水工程,大大缓解了西安长期供水紧缺的状况。来自于秦岭的黑河水,水量充沛,水质极佳,每年供水3.05亿立方米,为西安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古老的关中,昔日的天府之国,创造了灿烂的黄河文明和农耕经济。今日的关中,秦川大地春潮涌动,终南群峰万紫千红,既古朴又时尚。关中正在以新的奇迹创建新天府之国的美誉。
11,南襄盆地(河南南阳-湖北襄樊)
撰文/李雪梅(本刊编辑)
南襄盆地也常称南阳盆地,位于秦岭、大巴山以东,桐柏山、大别山以西,其北是秦岭山脉东端的伏牛山地,其南是大巴山脉的东端。周边的山脉恰好把这块地方给围了起来,从而形成了盆地。总面积46291平方公里,人口1658.82万人,人口密度358.3人/平方公里。盆地中部为海拔 80-120米的冲积平原。盆地内有唐河、白河、丹江等主要河流,纵贯中部,南入汉水。南阳因地处伏牛山以南、汉水之北而得名。
在中国版图上,南阳盆地具有南北居中、东西居中的特殊地位,为中国的核心腹地。气候上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属典型的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冷热适宜,年降雨量800-1000毫米,降水适中,光照充足,无霜期长,自然灾害相对较少。水资源总量70.35亿立方米,淡水充足且水质良好。植被状况良好,物种多样。土壤肥沃,盛产小麦、杂粮、水稻和棉花、芝麻、烟叶等,素有"中州粮仓"之美称。仅河南南阳市,以全省12.9%、全国0.7%的耕地,生产全省11%、全国1%的粮食,全省20%、全国4%的棉花,全省13%、全国2%的油料。南阳黄牛居全国五大优良品系之首。南阳市拥有植物资源1500多种,森林野生动物50多种;盛产中药材2340种,产量达2.5亿公斤,其中名优药材30余种;南阳黄牛是全国五大黄牛品系之一。
南阳是我国矿产品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已探明各类矿产品84种,452处。其中天然碱、红柱石储量为亚洲之冠,蓝晶石、金红石居全国第一。黄金、石油储量居河南省第二。南阳独玉是中国四大名玉之一,素有"东方翡翠"之称。
南阳盆地自然与文化遗产丰富。上世纪末西峡恐龙蛋化石的大量出土曾震惊世界。四五十万年前有"南召猿人"在此生息繁衍。战国时期是全国著名的冶铁中心。东汉时为光武帝刘秀发迹之地,有"南都帝乡"之称。南阳名人辈出,古代有著名谋略家范蠡、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杰出的政治家诸葛亮等历史名人,现代有哲学家冯友兰、军事家彭雪枫、文学家姚雪垠、科技发明家王永民、作家二月河等当代名人。南阳板头曲、内乡宛梆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南阳和襄樊分别在河南和湖北经济社会发展中占重要地位。
12,苏北平原(江苏扬州、南通、盐城)
撰文/杨达源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教授)
苏北平原位居江苏省长江以北,包括扬州市、泰州市、南通市、盐城市、淮安市、宿迁市以及徐州市东南部与连云港灌云、灌南县,总面积约58443平方公里,总人口约4000万,每平方公里为600-700人,人均GDP为13774元。
苏北平原地处我国东部沿海的中央,秦岭、大别山东端向东直抵黄海的山海之间。全区处在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4.4℃,平均年降水量1000毫米,年日照时数2130-2430小时,水热资源充沛,四季分明,特别宜人。
苏北平原大地由江、河、湖、海交错作用留下的泥沙物质所构成,其南侧的扬州-泰州-南通部分为长江三角洲的北翼,属于高亢的自然沙堤沙滩地,里下河洼的水源地;东台-盐城-阜宁砂岗以西本为古潟湖,后为淡化的湖荡洼地;里下河洼地西侧,途经徐州、宿迁、淮安、扬州等地的大运河以西为汉代以来构筑的人工湖带,包括洪泽湖、高邮湖、邵伯湖等,往北还有黄河泥沙淤塞而成的骆马湖;东台-盐城-阜宁砂岗及宋代构建的范公堤以东,为近千年来不断淤积形成的滨海平原;公元1128年到1855年间黄河南徙夺淮在江苏中部直奔黄海,苏北平原北部形成广阔的泛滥平原与三角洲平原;板浦-赣榆砂堤以东及连云港、云台山四周为海成平原。
早在春秋战国及秦汉时代,苏北平原就是个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隋唐时代凿通的大运河又带动了苏北平原的繁荣,苏北平原东侧沿海的盐业,西侧徐州-(古)泗州(或淮阴)-扬州的陆路与水路交通运输业,中部宿迁(楚霸王项羽出生地)、淮阴、楚州(以前的淮安)、泰州的农牧业与楚汉文化,特别是还有扬州的商业等,都是赫赫有名的。
但是,黄河南徙夺淮横贯江苏入海期间,苏北平原上竟然是连年洪涝、水系紊乱、经济萧条。新中国成立以来,在苏北平原大兴水利,谨防河湖泛滥与海潮侵袭,进行稳产高产农田建设,并发展了养殖业,还有大规模植树造林、滩涂开发、丹顶鹤及麋鹿自然保护区建设,以及在黄河故道造果园等,使苏北平原面貌大变,里下河洼地变成苏南水乡,苏北平原变成江苏乃至国家的粮仓和乐园,里下河流域是全国水稻、棉花、油菜基地,这里有全国唯一的联合国生态农业示范村。
13,巢湖平原(安徽合肥、巢湖)
撰文/黄秀芳(本刊编辑)
"气吞吴楚千帆落,影动星河五夜来",这是明代诗人储良材描绘的巢湖。有人说,千里江淮,巢湖最美。她辽阔浩大,物产丰富;文脉深厚,名胜遍布。而围绕在其周围的巢湖平原,更是江淮的鱼米之乡。巢湖平原位于安徽省中部的巢湖地区,为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它包括了安徽的合肥市(不含长丰县)、巢湖市各县与舒城县。全区总面积16800多平方公里,近900万人口,人口密度为500人/平方公里。有耕地50多万公顷。这里属于北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适中,年日照时数2035-2270小时;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这里热量丰富,无霜期长,光、热、水、土条件均很适宜,故从古至今皆为农业发达之地,不仅为中国著名的水稻产区,还盛产油料、棉花、家禽、水产品。其"巢湖三珍"--银鱼、白米虾、螃蟹,一贯享有盛誉。区域内的农民人均年收入3300元左右。富庶程度为中等。
巢湖平原的主要县市空气质量良好,森林覆盖率多在15%左右,水资源也较为丰沛,周围有大小河流34条,呈向心辐射状汇入巢湖,并经裕溪河流入长江。但遗憾的是,在9条主要环湖河流中,十五里河、南淝河、派河和双桥河等4条河流水质为劣五类,裕溪河水质由三类下降为四类。巢湖的富营养化问题由来已久,近年来,由于流域内工农业的发展,未处理的废水直接排放、水土流失等人为因素的影响,更加剧了富营养化的程度,富营养化已扩展到全湖,水质日趋恶化。巢湖八百里形胜,湖光、温泉、山色,由此都大大地打了折扣。
14,太湖平原(江苏苏州、无锡-浙江嘉兴)
撰文/张加强(作家)
800里太湖采撷了天下水土之精华,被周围180多小湖簇拥,在36500平方公里的流域范围内,构成了广阔的湿地系统,苍黛间见萧疏,浓妆里显淡抹,推窗则青山满目,登峰则灵秀扑面,山、水、城勾勒到传神为止。环太湖苏(州)、(无)锡、常(州)、嘉(兴)、湖(州)五城市首尾相望,尽是戏剧性的进程,尽是刹那倾城的气质。
17世纪的太湖从贸易当中获得的巨额财富没有体现在王公贵族的豪奢宫殿中,它们被中产阶级商人们用来建造和装饰自己的住宅,江南园林在这方黄金水岸诞生了。江南园林是在有限的空间里,把文化创造到极致。在这些作品中几乎看不到王气,成为艺术殿堂主角的是那些普通人的平凡生活。这种平和的表情,只会出现在那些没有对饥饿的恐惧、不用时刻担心流离失所、在富足的环境中度过一生的人们的脸上。
就像他们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园林一样,此时,他们又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经济生长机制,这个机制的后面是强大的体制适应。这是盛唐以后融入世界的一次极好展示,他们创造了传之后世的经营法则。为"苏湖熟、天下足"调节出一点优雅来。
太湖总是在最平静的地方掀起波涛,就像历史总是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创造奇迹。太湖人渐渐习惯了去投资工商业,这里从不见工业萎缩、货币贬值,人们敢于消费,自然就有奢侈的社会风情,这些成为可以发展工商业的深层驱动力。
太湖人凭借着自己的商业直觉,很快找到了自己的优势。因为这片土地上拥有人数众多、对财富充满强烈渴望的商人阶层,如果将他们的爱财之心转化为一种力量,那么……这个假设,在20世纪的最后20年得到验证。
长三角15个城市以占全国1%的国土、5.8%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22%的财政收入和29%的出口总额,其中太湖平原上的居民亦功勋卓著。太湖,以惊人的忍耐力,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20年间走完了欧美国家通常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走完的工业化路程。
太湖百花争艳的模式,引起了外部世界的极大兴趣。智力成为这个地区最重要的资源,凭借这一资源,太湖站在了东方经济蓄势待发的前沿。
15,汉水谷地(陕西汉中、安康)
撰文/吴成基(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 教授)
陕南汉水谷地,包括汉中、洋县、城固、石泉、汉阴、恒口、安康、紫阳等河谷地区,以及旬阳、白河等狭窄谷地。它位于陕西省秦岭以南,是有"中国莱茵河"美誉的汉江冲积而成的平原和残丘,西起陕西勉县的西界,东至陕西与湖北交界的白河县东界,南边和北边在西段的汉中部分是以海拔在700米以下的低丘和平原为界,在东段的安康部分则是以海拔500米以下的低丘和平原为界,整个陕南汉水谷地的总面积在8000平方公里到1万平方公里左右。汉江谷地人口大概有434万人,人口密度约为200-500人/平方公里 ,其中西部汉中盆地人口密度约为700人/平方公里,明显大于东部。
秦岭像一座屏障,挡住了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和黄土高原的风沙,使谷地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保持在14摄氏度以上,年降水在800毫米左右,无霜期210-270天。农作为稻麦一年两熟,农田灌溉历史十分悠久,仅汉中附近盆地就有大小水库数百座。
汉水谷地是大西北的"另类",无论就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都恰似陕西的一只脚伸到了南方,一扫西北的荒凉贫瘠,满目是青山绿水。汉水是长江最大支流,发源于秦岭,从西向东缓缓流过,似一条玉带镶嵌在陕南大地。作为北亚热带湿润季风地区的一部分,谷地是陕西省水、热资源最丰富的地区,聚集了陕西全省60%的水资源,人均占有水资源量4000立方米,远高于全国人均2685立方米的水资源拥有量,成为西北地区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农业生产和自然景观具有显著的南北过渡色彩,且以南方特色为主。盛产亚热带农林产品如茶叶、柑橘、油茶、桑蚕、生漆等。
汉水谷地是汉民族的发源地之一。几十万年前的远古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这里是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碰撞和交融带,汉水为这片土地带来了江南的秀美和灵气,百姓性格虽不及北方汉子的粗犷豁达,却透出南方人的精细睿智。这里远离大城市的喧嚣,温度适宜,降水充沛,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口集中,生活劳作习俗具有显著的南方色彩,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精耕细作,成为陕南农业生产的精华地带,素有"鱼米之乡"、"小江南",秦巴山区的"明珠"之称。
自古以来,汉水谷地就是连接西北与西南、东南的通道和辐射川陕甘鄂的主要物资、信息集散地之一,并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历来是兵家争夺之要地,在上世纪60-70年代又曾经是中国重要的三线建设基地。今天这里又成为陇海经济区和长江经济区的对接带。
汉中是汉文化的发祥地,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早在2300多年前,汉中就已设郡。安康古称金州,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它南依大巴山,北靠秦岭,地接重庆、湖北十堰等地,是重要的商贸集散之地。白河谷地为鄂陕门户,故有"秦头楚尾"和"小武汉"的称谓,紫阳是中国七大茶区之一,出产的紫阳茶因含有大量的硒元素,被冠以"富硒茶"的美誉。
优越的水资源、肥沃的土地、宜人的居住环境、便捷的交通网,作为陕西经济发展的南翼,汉水谷地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值得我们更多关注和热爱。
16,江汉平原(湖北武汉、荆州、孝感)
撰文/邓宏兵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学院 教授)
奔腾浩荡的长江在中游和她最大的支流汉江汇合,从而蕴育了美丽富饶的江汉平原。江汉平原西起枝江,东迄黄梅,北至钟祥,南与洞庭湖平原相连,包括了武汉市、黄石市、荆州市、孝感市等,总面积约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200多万,人口密度约为800人/平方公里。江汉平原区位条件优越,得"中"独厚,铁路、公路、水运、航空交错成网,四通八达,连接南北,贯通东西,自古就有"九省通衢"之说。
江汉平原地势低平,水网密布,湖泊众多,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日照时数约2000小时,无霜期约240-260天,年降雨量1100-1400毫米。江汉平原大部分地区海拔在50米以下,河渠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湖北省有"千湖之省"之称,这些湖泊大多分布在江汉平原。
江汉平原是驰名中外的鱼米之乡。湖区是中国著名的水产区,盛产鲤鱼、鲫鱼、黄颡鱼、乌鳢、鳜鱼等特色鱼类,不乏白鳍豚、麋鹿、中华鲟等国际濒危物种,还拥有天鹅、白鹤等珍稀水禽,另外,还盛产虾、蟹、贝类、莲藕、菱、芦苇等水产品。江汉平原是我国主要商品粮基地之一,主产水稻、棉花、小麦、油菜,自古就有"湖广熟,天下足"之说。目前已建成商品粮、优质棉、优质油、速生林、商品鱼等生产基地县(市)30多个。
江汉平原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储油构造数十个,拥有全国十大油田之一的江汉油田。铁、铜、石膏、岩盐、重晶石、萤石、石墨、金、汞、锰、钒、镍等储量均较大。江汉平原还是我国主要制造业基地和老工业基地之一。江汉平原城市化水平较高,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超过50%。江汉平原上的武汉是中国四大古镇汉口所在地,如今是华中重镇;荆州是千古名城,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江汉平原地区生产总值达4297.6亿元,人均GDP12272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5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888元。
江汉平原文化底蕴深厚。早在五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就有原始人类在此生息。江汉平原是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的发源地,更是楚文化的核心区。东汉末年发生在江汉平原的"刘备借荆州"、"赤壁之战"等三国故事家喻户晓。坐落在武汉蛇山的黄鹤楼是中国古代三大名楼之一。
17,洞庭湖平原(湖南长沙、岳阳-湖北石首)
撰文/毛德华(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教授)
杨勤业(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研究员)
洞庭湖平原是以洞庭湖为中心的广大河湖冲积平原区,介于北纬28°30?-30°20? ,东经110°40?-113°10?之间;位于湖南省北部和长江中游荆江以南,地跨湘、鄂两省。湖面海拔34.5米,总湖容178亿立方米,号称"八百里洞庭"。整个平原总面积18780平方公里,其中湖南省部分1520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81%,辖常德、益阳、津市、岳阳等19个县市以及涔澹农场等15个国营农场;湖北部分3580平方公里,占19%,辖松滋、公安、石首等县(市)。
洞庭湖平原是外围高、中部低平的碟形盆地。盆缘有桃花山、太阳山、太浮山等海拔500米左右的岛状山地突起,环湖丘陵海拔在250米以下,滨湖岗地低于120米者为侵蚀阶地,低于60米者为基座和堆积阶地;中部由湖积、河湖冲积、河口三角洲和外湖组成的堆积平原,大多在25-45米,呈现水网平原景观。分为西、南、东洞庭湖。湖底地面自西北向东南微倾。
"湖广熟,天下足",洞庭湖平原土地肥沃、物产丰饶,人口密集,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和工业原料供应地,经济地位十分重要。在湖南,洞庭湖平原的面积仅占全省总面积的7.18%,而人口(2005年)1565.7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23.26%;地区生产总值1529.15亿元, 也占到全省的23.48%;粮食总产量占湖南省的31.20%;水产品总产量达到湖南省的51.39 %;棉花产量更是高达湖南省的83.24%!
"跳波乱明珠,随风飏细缕。云雾失君山,波浪连吴楚。"这是对洞庭湖平原水文气候的描述。平原气候具有从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性质,具有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较大,春秋降温较剧,春暖迟,秋寒早,年降水量偏少,变幅甚大的气候特征。多年平均气温16.4-17.0℃,1月平均气温3.8-4.5℃,7月平均气温28.4-29.1℃。无霜期260天左右,年降水量1100-1400毫米,由外围山丘向内部平原减少。4-6月降雨占年总降水量50%以上。
洞庭湖南纳湘、资、沅、澧等四水,吞吐长江,具有水量充沛、水位变幅大、年径流量变率大、年内分配不均、汛期长而洪涝灾害频繁的水文特征。多年平均径流量3126亿立方米,最大年径流量5268亿立方米(1954年),最小年径流量1990亿立方米。具有调节长江洪水的作用。
洞庭湖平原区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重点淡水渔区之一。湖泊以定居性鱼类为主,有咸淡水洄游性鱼类和江湖半洄游鱼类114种,以鲤科为大宗,有63种,占55.3%。主要经济鱼类有草、鲢、鳙、鳊、鲂、鳜等12种。芦苇遍布湖洲,面积6万公顷,90%用于造纸。
洞庭湖区有通航河道147条,通航里程3276公里,常年通航河道75条,其中主要航道16条计996公里。湖区周围的岳阳、益阳、常德、津市为新兴的工业城市。
18,鄱阳湖平原(江西九江-南昌)
撰文/潘 韬(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博士)
在江西庐山脚下,有一片浩浩茫茫、一望无际的水面。这就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鄱阳湖承纳了赣江、抚河、信江、修水、饶河等五大河和若干独流入湖诸水,北注长江,汇归大海。徐霞客称之为 "南瞰鄱湖,水天浩荡"。
鄱阳湖平原是鄱阳湖周围的湖滨平原,属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由长江及鄱阳湖水系赣、抚、信、修、饶等水冲积而成。位于115°01′-117°34′E,27°32′-30°06′N,面积38760.6平方公里。行政上包括鄱阳湖水域、洲滩所属的沿湖11个县市(九江市市辖区、湖口、都昌、星子、德安、永修、鄱阳、余干、进贤、南昌、新建县)以及外围毗邻的13个县市(抚州市、南昌市市辖区、彭泽、九江、安义、万年、余江、东乡县及乐平、樟树、丰城、高安、瑞昌市),共计24个县市。
鄱阳湖平原土地面积占江西省23.2%,其中耕地87.67万公顷,占全省37.3%,2004年人口约1510.3万,人口密度389 人/平方公里。鄱阳湖区现有森林面积27.6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1289万立方米,占全省活立木蓄积量的4.4%,森林覆盖率达31.8%。
平原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均气温16-20℃,年降水量约1500毫米。平均无霜期长达246-284天。鄱阳湖流域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1457亿立方米,自然环境条件十分优越,不仅适合于发展农业、林业和水产业,也十分有利于各种珍稀动物、鱼类、植物的生长繁衍。
在我国五大淡水湖泊中,鄱阳湖的生物资源最为丰富,生物量最大,珍稀濒危物种多,生物多样性也最高。辽阔的湖滩,丰富的水草,繁多的浮游生物,肥沃的水质,为鱼类生存提供了充足的天然饵料。湖内有鱼类122种,其中经济价值较高、产量较大的就有20多种。其中尤以体纤透明、味道鲜美的银鱼和肉质肥嫩、鳞下多脂肪的鲥鱼最为驰名,为鄱阳湖名产。此外,莲、藕、菱、芡以及湖贝珍珠也是著名特产。
在平原上,无数的小湖泊星罗棋布,港汊纵横交错,河湖息息相通,沟渠密如蛛网。河湖港汊之间,良田美畴,阡陌相连,尽是田园、鱼塘和莲池,是名副其实的"水乡泽国"、"鱼米之乡"。鄱阳湖湖面有日趋减缩的趋势,但由于不受长江洪水倒灌的影响,其支流来沙量也小,淤积情况远没有洞庭湖严重。平原内侧,是一片低平的广阔湖滩。每当枯水期,鲜嫩的湖草铺盖着滩地,景色优美。美丽的鄱阳湖,一年四季景色变幻殊异,可谓"春季千顷油菜分外黄,夏季万亩荷花吐幽香,秋季处处稻谷闪金光,冬季轻舟湖面捕鱼忙",一片田园风光。
19,成都平原(四川成都)
撰文/杨振之(四川大学旅游学院 教授)
这里地形舒坦。她拥有西部最富饶的广阔平原,位于龙泉山和龙门山、邛崃山之间,北起江油,南到乐山五通桥,行政上包括成都市、德阳市、绵阳、乐山、眉山等地,总面积22900平方公里,总人口2798.6万(2004年),占四川省人口的36%,核心区达到了1000人/平方公里以上。秦代就修建起来的都江古堰如巨手般呵护着她,四姑娘山是她坚强的脊梁。亚热带湿润的季风气候给了她年均18℃的气温,以及每年1000毫米以上的降水量。她拥有肥沃平坦的绿野平原、舒适宜人的气候条件、丰富绵亘的水渠河川和几千年的时空传承。
这里美景如画。风景秀丽的龙泉山如蛇亘东方,静谧清净的武侯祠满怀着思念,烟雾缭绕的青羊宫充盈着虔诚,清幽的青城山上依然可寻仙风道骨,俊秀的峨眉山前依然还闻寥寥梵音。这里的江山不仅有江南的妩媚,更有西部的豪情,贡嘎山、四姑娘山如巨人般守卫着她,长江、嘉陵江滔滔河水逝者如斯。"九天开出一成都,千门万户入画图",诗仙李白走遍神州,他的赞叹为天府之国的山水平添了一分书卷气。
这里文明繁荣。3000年前三星堆人的浩荡迁徙揭开了这片土地萌动的序幕,金沙人盛大的祭祀昭示着这片土地文明的繁荣。自古文人多入川,浣花溪畔还流传着卓文君的逸事,薛涛笺上的诗篇还散发着芳香,杜甫久居的茅屋依然掩映于竹林,李白行吟的潇洒随锦江水涓流至今。元稹、岑参、黄庭坚、陆游来过这里,司马相如、王褒、扬雄、陈子昂、李白、苏东坡三父子、吴玉章、李劼人、张大千、郭沫若、巴金生于斯地,他们是天府之国奉献给中华文化的杰出人物。
这里生活闲适。她的宽容与休闲被西方人目睹,送给了她"东方伊甸园"的桂冠。常常是天下饥荒四起、饿殍千里的时候,这里却是旱涝保收、衣食自足。成都人民感恩着上帝的眷顾,眷恋着一杯清茶的闲适生活。总有一天,当外面世界疲惫的眼神投向这里的时候,就会懂得什么是生活的真谛。
这就是成都平原,这就是天府。
20,拉萨河谷(西藏拉萨)
撰文/章铭陶(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研究员)
源自念青唐古拉山的拉萨河,向西南迤逦而行,自达孜后进入宽坦的下游谷地,经拉萨、堆龙德庆到曲水,以罕见的逆向汇入雅鲁藏布江。拉萨河谷包括的4个县市(达孜、拉萨市城关区、堆龙德庆和曲水)总面积有15871平方公里,人口58.85万人,人口密度37人/平方公里,是西藏人口密度最大、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拉萨河水资源为105亿立方米,浇灌着河谷52.6万亩良田沃土,粮食年产量超过11.88万吨,与年楚河谷、雅鲁藏布江山南地区干流谷地并称西藏三大粮仓。
高寒、缺氧、干旱和强辐射一向是青藏高原四大环境特征。其实在平均海拔为3600米的拉萨河谷,最冷月的平均气温却高于北京3-4℃,最热月平均气温低于北京10-11℃,因而更加冷暖宜人;外来人员总因高原缺氧而产生心理畏惧。拉萨河谷的大气含氧量约为海平面的65%,夏季稍高。初来者只要在活动中循序渐进,都可以很快适应;拉萨河谷年降水量在450毫米左右,高于雅鲁藏布江沿岸及其南侧的支流河谷。近年来大力造林,大气湿度条件与含氧量有所改善;拉萨市太阳总辐射量高于我国同纬度低海拔的东部地区一倍左右,故有"阳光城"之称。
拉萨是有着1300年历史的名城。蓝天之下,市区内外的宫阙、庙宇、山峦、林卡显得无比亮丽,一片灿然,构成世间独一无二的神奇画卷。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石砌木构、重阁叠置、金瓦铺顶、气势雄浑,是雪域高原至高无上的象征。其中的白宫是达赖喇嘛的冬宫,也是原西藏地方政府的政教中心。红宫是历代达赖喇嘛的灵塔殿和佛殿。宫中珍藏大量壁画、经书、佛塔、唐卡等文物,是藏民族的艺术宝库。大昭寺是藏区最重要的寺院。寺前有著名的唐蕃会盟杯,寺内供有文成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等身像,无数信众不远万里磕长头而来,就是为了一睹这尊佛像。罗布林卡是达赖喇嘛的夏宫,一座环境优美规模最大的藏式园林。郊区的哲蚌、甘丹、色拉寺,并称黄教三大寺庙。其中的哲蚌寺是世界上最大的寺庙,曾有僧侣1万人;甘丹寺是黄教历史最久的寺庙;而色拉寺的特点是辩经。在圣地拉萨,几乎每个月都有一两个民族传统节日,其中最著名的是雪顿节、萨嘎达瓦节和藏历新年。
拉萨河的水资源虽然丰富,但年内和年际的变化悬殊,枯水的冬春季,流量只有20-30立方米/秒。目前上游正在筹建大型水利枢纽,以扩大城市和农田供水量,提高保证率。
拉萨河谷是藏区的圣地,是雪域高原的天府。
21,年楚河谷(西藏日喀则)
撰文/章铭陶(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研究员)
位于青藏高原南缘的年楚河谷地,是一处世间罕见的高原沃土,行政范围包括日喀则市、白朗县和江孜县。从喜马拉雅山流淌下来的冰雪融水,在江孜城畔汇聚成年楚河,基本上顺直地朝向西北,渐行渐宽,流经白朗、日喀则,沿途接纳众多支流,最终流入雅鲁藏布江。
年楚河中、下游是一条构造断陷谷地。海拔高度从江边的3800米,向南升高到4000米左右,两侧群山坡状起伏。年楚河又称"常流甘露之水的河",千百年来滋养着阡陌纵横的良田沃野。
年楚河谷处在喜马拉雅山背风坡的雨影区,年降水量304-431毫米,其中80%集中在作物生长季节;高原上空气稀薄,清彻透明,太阳辐射量高达7700兆焦耳/平方米,作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能源丰富;虽然地处高寒,但大气热量资源仍能满足喜凉作物及牧草、树木生长所需;再加之昼夜温差大,有利于作物的养分积累……种种因素使得这条海拔濒临作物种植上限的高原河谷,粮食年产量超过15万吨,人均占有量808.5公斤,创造了春小麦亩产1012.47公斤的全国纪录,从而成为西藏三大粮仓之首,以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农作物高产区。同时,这条河谷还适于畜牧业,所产肉类自给有余。
年楚河谷是后藏地区的精华所在,总人口19.1万,人口密度为18.2人/平方公里。日喀则是西藏第二大城市。位于城西的扎什伦布寺是藏区六大黄教教派的寺院之一,也是历世班禅的驻锡地。金碧辉煌的殿宇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用110吨紫铜铸就的鎏金佛像。每年藏历五月要在院内展示面积广达1000多平方米的无量佛、释迦牟尼和弥勒佛绣像。这个城市以精美的金银铜器驰名,生产上百种种生活必需品以及宗教、旅游工艺品。
江孜古城是前后藏和往来亚东边境商铺的通衢。1904年,江孜军民在城北宗山上的古堡浴血抗击英国远征军,直至弹尽粮绝,壮烈牺牲。白居寺则以博采众长,兼容花、白、黄三大教派以及寺内拥有10万佛塔而闻名。
主产于江孜的藏毯用高原特有的羊毛编织,因柔软而富有弹性,以及鲜明的色泽、极富民族特色的图案,而备受青睐、远销国内外。
青藏高原的隆起,是近代地球上最重大的地质事件。早在4000万年前,印度次大陆撞向欧亚大陆,原在两大陆之间的古地中海消失,把海底洋壳挤出地表,形成长达2000多公里的大陆缝合带。这条宏伟的缝合带正好在日喀则和白朗之间横穿年楚河谷地。那黝黑的洋壳岩石,喷发于洋底一坨坨的玄武岩岩流,以及红绿相间沉积于深海的放射虫硅质岩蔚为壮观,一览无余。
年楚河西临水量丰富的布曲,科学工作者曾提出一项集水电、灌溉和防洪为一体的水利枢纽规划,跨流域引水至日喀则市以西的曲美和聂日雄旱区。实现这项规划将使年楚河谷变成更加水旱无忧、殷实富庶的高原天府。
22,雅鲁藏布大拐弯地区(西藏林芝、墨脱、察隅)
撰文/杨逸畴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研究员)
雅鲁藏布大拐弯地区,即雅鲁藏布江下游的水系通道地区,包括雅鲁藏布江最大支流帕隆藏布、尼洋河、金珠藏布以及察隅河地区。行政范围即林芝地区,包括林芝县、米林县、工布江达县、波密县、察隅县、墨脱县和朗县,总面积114585.3平方公里,总人口14.6万,人口密度为12.2人/平方公里。全区耕地面积(不算墨脱)至少在26万亩以上。
雅鲁藏布大拐弯地区是喜马拉雅山和北面的念青唐古拉山,中间的冈日戈布山和东侧的横断山脉交会复合的地区,区内地形主要是高山峡谷、河谷平原、山间盆地和湖盆。
雅鲁藏布大拐弯地区是"西藏的江南",这一地区的气候主要是受雅鲁藏布大拐弯水汽通道的影响,是高原上受海洋性气候作用的地区,年降水量可达到1000毫米左右,因此触目可及之处都是绿色。中国第三大的林区就在这里。
这里具有独具特色的海洋性冰川,拥有青藏高原最大的冰川群,冰川共有42个,中国三大海洋型冰川中,有两个就发育在波密县境内。
在高山峡谷和海洋性气候的作用下,大峡谷地区的山地垂直自然带十分丰富,是世界上山地垂直分布最齐全的地区,共有热带到寒带的9个垂直自然带,比贡嘎山还多一个自然带。
这里的风光十分优美,易贡湖、然乌湖都是最迷人的盆地湖泊。这里还是我国最重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墨脱的门巴族、珞巴族、察隅的僜人,都是大峡谷特有的少数民族。
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深大峡谷,蕴藏着巨大、丰富的水能资源。雅鲁藏布江在我国境内河流长度居全国各河流中的第6位,流域面积240480平方公里,居全国第7位,年径流量达1654亿立方米,仅次于长江和珠江,排在第3位。全流域水能蕴藏量高达11348万千瓦,其中干流的水能蕴藏量为7912万千瓦,只小于长江,居全国第2位,而单位流域面积和单位河长的水能蕴藏量都居全国各大江大河的首位。雅鲁藏布江下游河段,江水在峡谷中奔腾咆哮,直泻而下,十分壮观。如果建设水电站的话,发电能力是三峡的2.5倍,投资却比三峡低得多,又没有移民、生态、战争灾难等问题。
麦克马洪线问题在雅鲁藏布大拐弯地区是无法回避的。被划在麦克马洪线之外的印控地区包括察隅县的南部、墨脱县的南部和错美县南部。这一地区地处喜马拉雅山南麓,海拔下降到1000-2000米甚至几百米,有印度洋暖风的滋润,暖湿多雨,是世界上降水量最大的地区之一,属亚热带气候,土地极其肥沃,能够生长菠萝、香蕉、甘蔗、茶叶、三季稻、水稻和旱稻等热带水果和作物。这一地区自然景观奇异,矿产丰富,比西藏任何地方都更富饶,是"西藏江南的江南"。画在中国地图上、实际却在印度控制下的土地有9万多平方公里,相当于浙江省的面积,也相当于3个台湾的面积。这一争议地区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雅鲁藏布大拐弯地区是最洁净、最优美的地区,是热带、亚热带资源最丰富,动植物、菌类最多的地方,是可持续发展的储存基地。这里人口稀少,生产潜力巨大,是西藏唯一的香格里拉之地。评选中国最新的天府,不能不选雅鲁藏布大拐弯地区。
23,西双版纳山间河谷盆地(云南景洪)
撰文/夏富强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博士)
西双版纳位于云南省最南端,北纬21°10'-22°40',东经99°55'-101°50',东西南三面与老挝、缅甸接壤,紧邻泰国,行政上辖景洪市和勐海县、勐腊县。面积1.9万平方公里,人口99万,人口密度53人/平方公里,世居着傣、汉、哈尼、拉祜、布朗、彝、基诺、瑶、壮、回、苗、景颇、佤等13个民族。
西双版纳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年平均气温在18-20℃之间,年降水量在1200毫米以上,相对湿度82-85%。属于终年比较湿润炎热的区域。
西双版纳资源丰富。地表水资源量697亿立方米,流出国境量达695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22.52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529.23万千瓦,年发电量可达463亿度。地热资源占云南省第二位,有热泉、矿泉149处;已查明有金属、非金属矿点131处,具有相当储量的19种。
作为镶嵌在祖国西南边陲的一颗璀璨的绿宝石,西双版纳是名副其实的"动物王国"、"植物王国"、"世界物种基因库"和"森林生态博物馆"。这里有世界上北回归线附近保存最为完好、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这片只占全国总面积0.2%的国土,拥有的植物种类占全国的1/5,动物种类占全国的1/4。林中层次繁杂,仅乔木层就可以分三层。森林中繁衍着341种独有的珍稀植物、46种珍稀动物、1715种药用植物,花卉植物种类为全国之最。西双版纳还是中国普洱茶的故乡,境内古六大茶山有6万多亩上百年古栽培型茶园,有1700年树龄的野生型茶树。热带作物资源除天然橡胶、茶叶外,还有药用植物920种、油脂植物160种、香科植物200多种、热带水果110多种。
西双版纳风光绮丽,是四季鲜花怒放的游览胜地。有林地面积113.7万公顷,占全州国土面积的71%,森林覆盖率达63.7%,包括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暖性针叶林、竹林、灌木林等多种类型。不同地质年代的植物种类和区系成分结合在一个植物群落里,与附生的花卉植物,组合成"天然空中花园",镶嵌交错,美不胜收。自1986以来已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个,1993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接纳为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1995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个自然生态平衡的生态州。
西双版纳社会经济稳步发展,2004年全州实现生产总值68.78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地方财政收入2.96亿元,同比增长43.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63元,比上年增长7.6%;农民人均纯收入2012元,比上年增长5.3%;全州耕地面积130万亩左右,粮食产量33万吨左右,茶叶、橡胶、南药、香料、水果与蔗糖生产是农业的主要方向。
在发展中,西双版纳坚持提升优化粮食、橡胶、蔗糖、茶叶四大基础产业,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环境生态化四大战略,培育壮大林业、文化旅游、电力、畜牧、云麻、傣药六大产业,积极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已经取得骄人成绩。
24,珠江三角洲(广东广州、深圳、珠海)
撰文/郑作时(《南风窗》首席记者)
在中国的文化图谱中,面积约1.1万平方公里的珠三角一直是所谓的"化外之地"。地理上的偏远,对于交通落后的古代中国来说是件统治上的难事,疫病和所谓的"瘴气",更使官吏们畏此地如虎。所以粤地成为平民百姓的乐土。
由于历朝历代中国封建王朝的等级观念没有达到这个地方,珠三角成为中国文化中的另类。到了近代,由于毗近香港,它反而成为中国西化的开源之地。
广州、深圳、珠海,这3个城市是珠三角的中心。我们可以用平民、年轻、舒适和商业化来分别形容它们。
在广州,常常看到的是一间外表很不起眼的街边小店门口停着奔驰宝马之类的好车,平民富豪们绝不会因为门面的破烂而放弃可以大快朵颐的机会;整天骑着脚踏车来去的中年人,也许就是一个亿万富豪;在广州人心目中的英雄,不是什么达官显贵,而是白手起家的创业者。平民化的社会期望带来了平民的生活乐园,今天的平民说不定就是明天的大佬,李嘉诚不就是个例子?活在广州,谁都会感到快乐。
如果说广州更幻想,那么深圳就更现实。这个年轻的移民城市有着更多的发展机会。要成功吗?只要你有技术,你就有机会进入华为、中兴等一大批企业去和世界最高水平的先进科技赌赌运气;或者你也可以去一江之隔的香港淘淘宝;或许找出一个在内地好销的产品,你就有机会成为任正非第二,他不就是从代销一个通讯产品起的家?
也许广州和深圳的节奏太快,使人力不从心,那么去珠海吧。同样出过史玉柱式传奇的珠海看来更为悠闲一些,就连在海边漫步的人,在珠海都比在深圳走得慢些。更不用说低廉的房价和便利的交通了。如果说广州和深圳充斥着机会,但居住其间会苦恼于大城市人与人的冷漠和拥挤的话,那珠海在同样充满了机会的同时还是一个人居舒适的地方。
"英雄不问出处",珠三角是整个中国体现这句话最好的地方。这种精神,正是珠三角的可爱之处。
25,山东半岛
撰文/刘清春(山东经济学院区域经济研究院 博士)
在沿海最适合居住的区域当中,我觉得胶东半岛是当之无愧的。
这个与日本和韩国具有良好承接性的区域,有着洁净的气候和环境,无论是阳光或者细雨中,走在那些时尚和精致的建筑与街道当中,就会自然体会到生活在这个区域的优越。
山东半岛也称胶东半岛,是中国最大的半岛,位于山东省东部,突出于黄海、渤海之间,隔渤海与辽东半岛遥遥相对,传统是以胶莱河为界划分的,现在的山东半岛还应包括淄博、潍坊、东营、日照,该地区土地面积6.6万平方公里,人口3648万。
山东半岛海岸蜿蜒曲折,港湾岬角交错,岛屿罗列,是华北沿海良港集中地区。胶州湾的青岛、芝罘湾的烟台、威海湾的威海、石岛湾的石岛和龙口等均为中国著名港口。山东半岛属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约60%集中于夏季,且强度大,常出现暴雨。降水年均相对变率约20%。年均相对湿度在70%以上。山东半岛主要海港有青岛、烟台、威海、龙口、石臼港、日照。
胶东半岛三面环海,气候良好,四季分明,由于受海洋的影响,与同纬度的内陆相比,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在温度方面,半岛西部高于东部,北部高于南部,沿海高于内陆,其中莱州、平度、蓬莱、龙口是高温区,年平均气温12.0-12.6℃。其降水量在东部地区较多,西部的大泽山、莱州、龙口、招远、蓬莱的降水量较小,在676.4毫米左右。日照量从半岛东部沿海向西北丘陵山地呈递减状态,西北的大泽山、龙口、蓬莱等地多达2834.4小时。该区气候舒适,威海已两次荣获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城市,青岛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荣成市城市绿化和生态环境建设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优越的气候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更使得半岛地区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这里的海岸线是绵长曲折的,在无数游人忘情地徜徉在滨海场所放松身心的时候,会不自觉地发现,那些因海洋而生的各种鱼、虾、贝,正丰富着全中国人的餐桌,并提升着人们的生活品质。
由于特殊的丘陵地形和气候,胶东半岛还盛产水果,比如苹果、梨、桃、杏、柿、葡萄、樱桃、山楂等。不少水果风味独特、品质是国内其他城市的水果无法比拟的,比如平度大泽山的葡萄、烟台的红富士苹果、莱阳梨,无不驰名全国。其中胶东半岛地区酿酒葡萄栽培面积最大、品种特优,著名的张裕、威龙、华东酒厂都在这个产区,王朝、长城在此区也有葡萄基地。
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和特殊生活环境的熏陶,胶东人具有勤俭节约、吃苦耐劳、不甘落后、不怕困难的美德,它们以勤劳质朴、豪爽热情、诚实守信的性格,形成了独特的地方个性,使整个胶东地区都充满了热情和活力。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这里的人民勤劳、奋进,这里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充斥着传统与现代的融合。闲暇时光,约上三五好友,喝着啤酒,吃着海鲜,吹吹海风,听听涛声,或者开车去野外,爬爬山,体验一下农家乐,便会觉得,爱上这里没有理由,幸福的生活不言而喻。
26,闽南丘陵平原(福建厦门、漳州、泉州)
撰文/李雪梅(本刊编辑)
闽南丘陵平原地处福建东南沿海,东临台湾海峡和金门诸岛,包括厦门、泉州、漳州市,总面积25536.3平方公里,人口1381.52万,人口密度约541人/平方公里。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年均温21℃,年降水量1100-1700毫米;作物可一年二熟或三熟。
丘陵、河谷、盆地错落其间,海岸线曲折,拥有较长的海岸线和众多优良港口。厦门港位居世界集装箱百强港前50名。泉州市海岸线总长421公里,占全省的12.7%,湄洲湾南岸的肖眉港、尾港是世界不多的天然良港。漳州平原土地肥沃,光热资源丰富,加上雨量充沛,堪称"闽南大温床",是发展大农业的理想基地。
这里是全国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全国最大的绿色食品基地。粮食以稻谷为主,经济作物有甘蔗、花生、黄麻等,果品香蕉、芦柑、荔枝、柚子、菠萝最负盛名。漳州是著名的水果之乡;厦门同安县是全国龙眼生产基地县之一,集美区为蔬菜基地;泉州永春芦柑、安溪乌龙茶驰名海内外。水产资源丰富,盛产牡蛎、蛏、蛤、螺、海带、紫菜等贝、藻类200多种,沿海滩涂还养殖对虾、鳗鱼等。
被称为"闽南金三角"的厦门、泉州、漳州对外交往历史悠久,现在也是福建省经济最具活力的核心区域。三市GDP占全省GDP总量的一半多,人均GDP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且增长速度较快。
生态环境质量良好。森林覆盖率厦门为42.6%,泉州为58.7%,漳州为62.4%。空气质量达到或优于二级标准,泉州市区空气质量一、二级优良天数357天,占总天数的97.8%。是环境质量较好的地区之一。
自然人文资源丰富。厦门鼓浪屿区为著名旅游、疗养地,南普陀寺久负盛名。泉州素有"海滨邹鲁"、"世界宗教博物馆"等的美誉。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泉州宋元时为全国最繁盛的海内外商贸中心。漳州芗剧、木偶等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福建土楼正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27,台湾嘉南平原(台湾嘉义、台南)
撰文/李雪梅(本刊编辑)
嘉南平原北起彰化县浊水溪南岸,向南至高雄县高屏溪(下淡水溪)西岸,东以阿里山山系及其余脉丘陵为屏障,西滨台湾海峡,呈枣核形。南北长180公里,东西最大宽度约50公里,面积4550平方公里,人口密度727人/平方公里,是包括彰化、云林、嘉义、台南等县市的滨海平原,海拔均低于l00米,为台湾第一大平原。
嘉南平原由大肚溪、浊水溪、曾文溪等河流冲积物堆积组成,平原内地势平坦,幅员广阔,溪渠、水库、水潭交错。濒海地区多盐田和养鱼池,纵深多为水网稻田。
嘉南平原主体为嘉义县市、台南县市以及云林县和彰化县。地跨北回归线,夏天7、8月间平均气温达到33℃左右,冬季1、2月平均气温在16℃上下。年降雨量1500-2500毫米,多集中于6至8月间。四季树木葱茏,农作物南部一年三熟。
平原中耕地面积约3250平方公里,占全省耕地总面积35.2%,素有"台湾谷仓"、"东方糖库"之称。平原上溪流密布,其中曾文溪长达138公里,是台湾第四大河流。80年前兴建的嘉南大圳和乌山头水库(即珊瑚潭)解决了嘉南平原2/3的农田灌溉,嘉南平原从此沃野千里,现在也是台湾农业最盛、人口最密、经济最繁荣的地区之一。
嘉南平原虽经过300多年的开发,但生态环境保持良好,农林渔业资源丰富,农业依旧占主导地位,稻米、柑橘、甘蔗等产量位居台湾前茅,生态农业、园林花卉等也处于领先地位。人文景观多样,地方文化传承有序,生活悠闲,民风质朴。在2007年台湾23县市幸福指数调查中,嘉义市、台南市分别列第四和第五位。
28,南太行山前平原(河南安阳、新乡、焦作)
撰文/冯德显 (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研究员)
南太行山前平原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濒漳河与河北省毗邻,西依太行与山西省接壤,是我国第二、三阶梯过渡地带,地势基本呈现西高东低态势,由山地、丘陵、山间盆地和平原构成,生物多样,资源丰富。包括安阳、新乡、鹤壁、焦作、济源5个地市,总面积为24343.1平方公里。总人口为1654.83万人,人口密度约为679.8人/平方公里。2006年GDP为2376.76亿元,人均总收入约为1.4万元。
南太行山前平原地处北暖温带,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水热条件适宜。年平均气温13.6℃,年降水量600-1000毫米,降雨多集中在7、8月份。众多河流加上丰富的地下水资源,灌溉条件十分优越。除此之外,人工修筑的引沁渠、广利渠和引黄水渠--共产主义渠,以及南水北调工程途经此地,进一步地优化了灌溉条件,使得这里成为我国重要的小麦、水稻、玉米等粮棉生产基地。2006年,安阳、新乡、鹤壁、焦作、济源5个地市粮食产量1002万吨,占河南省粮食总产量的20%,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3%,全区粮食平均单产千斤。90年代初,温县小麦亩产破千斤,成为黄河以北第一个亩产吨粮县。1998年起,焦作市的6个县市全部实现亩产吨粮。
该区是我国华北平原和山西高原的交接带,南太行东侧为地质带上的大断裂,在燕山运动期间,断裂带以西隆升成高原,以东沉降为平原,中间是绝壁林立、山峰巍峨挺拔的太行断崖。南北走向的太行断崖经东西走向的安阳河、淇河、沁河、丹河、蟒河、卫河、峪河等河流切割,形成了众多的峡谷、悬崖、名泉、瀑布,从而蕴藏了丰富多彩的自然山水和生态旅游资源,使其风光雄秀兼具。济源、焦作一带因地下水资源丰富,地表泉水众多,有"华北地下水库"之称。
该区位于历史悠久、人类活动最频繁的中原大地,人文景观也相当丰富。著名的甲骨文发源地--殷墟位于安阳市,殷商以来的三千多年,该区曾几度鼎盛,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留下了大量的古迹和文物。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给太行山留下了众多的人文古迹,愚公移山、战国古长城等均为古代劳动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红旗渠、绝壁栈道公路等一系列人间奇迹,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宝贵精神体现。
29,辽东半岛(辽宁大连)
撰文/任建兰(山东师范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 教授)
稳坐我国半岛第二把交椅的辽东半岛,其实是与胶东半岛一水相系的区域。
它位于辽宁省南部,由千山山脉向西南延伸到海洋中所构成。半岛南端老铁山隔渤海海峡,和山东半岛遥相接应,形成渤海和黄海的分界。北部可以辽河口至鸭绿江口一连线为界,习惯上包括沈丹铁路以西到浑河、大辽河地区,北部宽约150公里,向南到大连新港渐窄。
按照大区域来划分辽东半岛,它包括大连、鞍山、辽阳、锦州、丹东、营口、盘锦等7市和17个县、区,总面积达5.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857万,人口密度为350人/平方公里.
辽东半岛在地貌上属于低山丘陵,半岛因伸入海洋,受海洋影响较大,气候温暖湿润,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其特征是夏季温热多雨,受海洋调剂,很少出现酷热天气,滨海为避暑胜地。辽东半岛的年均温8-10℃,最热月均温24-25℃,最冷月-10--5℃,无霜期160-215天,年降水量550-900毫米,60%集中在夏季。
辽东湾是中国纬度最高的海湾,湾底地形自顶端及东西两侧向中央倾斜,东侧深于西侧,最大水深32米。辽东湾滩涂宽广,除捕捞水产品、种苇、晒盐外,海水养殖和围垦都有一定规模。较大港口有营口、秦皇岛和葫芦岛。
千山山脉将辽东半岛分成两大斜面,东南坡较平缓,有大洋河、英那河、碧流河、大沙河等较长水系,注入黄海。西北坡较陡峻,有大清河、熊岳河、复州河等较短水系,注入渤海。辽东半岛年径流深不到400毫米,径流系数多为40%,夏季流量占全年65%,水位涨落迅速。
辽东半岛地带性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辽东半岛天然林极少,多为人工林、果园、蚕场和灌丛。土壤以棕壤为主,河谷低地为草垫土,滨海有盐土分布。
辽东半岛的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和旅游资源都十分丰富。目前已探明的有铁、煤、锰、铝、镁、金刚石、硼、玉石、滑石等63种,其中铁矿储量占全国22%;硼、镁、滑石、玉石、金刚石的储量都居全国首位。沿海出产的海带、贻贝、裙带菜和海胆产量均居全国第一或前列。此外,经济区内地热资源、旅游资源、森林资源和动植物资源等也相当丰富,是辽宁省重要的商品粮和水产品基地。此外,辽宁半岛还有丰富的森林、草场、动植物资源。
大豆是辽东半岛的传统农作物,是我国大豆主要产区之一。这里还盛产高粱、玉米和水稻,是辽宁省的重要商品粮基地;经济作物有棉花、花生、烤烟、柞蚕等,其中柞蚕产量居全国首位。
30,吐鲁番盆地(新疆吐鲁番)
撰文/杨兆萍(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研究员)
吐鲁番盆地云集了诸多"中国之最"。它位于东部天山之中,是我国最低的盆地,最低处艾丁湖海拔-155米。它与吐鲁番地区的行政区划基本重合,包括吐鲁番市、鄯善县及托克逊县中部低地区,总面积约7万平方公里(盆地部分5万平方公里),2006年人口为58.96万,人口密度为11.8人/平方公里。
它是我国最热的地方,号称"火洲"。据载,1975年7月13日,鄯善县机场气象站观测到49.6℃,为全国最高实测气温;火焰山地表最高温度在80℃以上,更因《西游记》而名扬天下。为了适应它的"热",诞生了"火洲"地下水利工程--坎儿井和冬暖夏凉的半地下生土建筑。这里的坎儿井1200余条,总长度达5000多公里,是我国最伟大的水利工程之一。而境内的吐峪沟民居是我国乃至世界生土建筑的杰出代表。
它干燥少雨、日照充足、无霜期长、昼夜温差大的气候为优质葡萄、哈密瓜、长绒棉、反季节蔬菜等高产值农业提供了优越条件。它是我国农业文明起源地之一,是我国最早的葡萄酒产地。鄯善是哈密瓜的真正故乡,清朝时皇室贡瓜就出自其东湖乡,目前,它还是我国最大的葡萄和哈密瓜生产基地。
它是一个经济欠发达但又相对发展较快的少数民族地区。2006年全地区实现生产总值145.8亿元,比上年增长14.4%。全地区人均生产总值24843元,比上年增长11.4%。特色之一为旅游:2006年接待国外游客352.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7亿元。
它的饮用水源主要为天山雪水,河流上游水质未受到任何人为污染,属于清洁水源,中游、下游也可以满足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的水质要求。夏秋两季空气质量较好,全年好于Ⅱ级空气质量的天数达到79.2%。
这片绿洲开发历史悠久,自两汉以来一直是我国西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拥有交河、高昌、千佛洞等众多历史遗迹,还是世界宗教的荟萃之地、世界非物质遗产--新疆木卡姆的发源地之一。
它的自然条件是如此独特,具有光热、矿产、旅游等三大资源优势,经济发展初具规模,长期以来,各族人民在此生活富足、安居乐业,完全可以作为新天府候选地予以推荐。
31, 若尔盖草原(四川红原-甘肃玛曲-青海久治)
撰文/范晓 (四川省地质公园与地质遗迹调查评价中心 总工程师)
若尔盖草原是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一块特殊的区域,它也被称为松潘高原,相对于我国中东部的低海拔地区,它是高原,而相对于它东边的岷山、南面的邛崃山、西边的果洛山、阿尼玛卿山、西倾山以及北面的西秦岭等山岭,它却是高原上的一个"盆地"。其行政区域包括四川省的若尔盖、红原、阿坝、松潘,甘肃省的玛曲、碌曲,青海省的久治等县,总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5万。海拔高度在3300米至360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约为0℃-2℃,年降水量约为600-700毫米。
若尔盖草原地处黄河上游的大拐弯,它是在青藏高原在隆升过程中,一个相对断陷下沉的低凹地,所以也成了黄河上游一些大支流如黑河、白河、贾曲的汇流处。由于地势低平,若尔盖草原包含了我国最大的泥炭沼泽区--若尔盖湿地,沼泽面积占全区面积的20%-30%,从而成为黄河上游最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生态功能区。目前在该区域内,已建立若尔盖的辖曼、阿坝的曼扎塘、玛曲的首曲、碌曲的尕海等自然保护区以及若尔盖湿地国家生态功能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高寒沼泽湿地生态系统和黑颈鹤等珍稀物种。沼泽边缘地带的贝母是中国传统出口药材。
若尔盖草原中的湿地核心区以外的范围,是我国最重要的高原牧场之一,所产墨洼牦牛、唐克大马,均为著名良种牛和良种马。在史前时期,它曾是中华民族重要族源的"古羌人"繁衍发祥的重要场所;在现代,它是西藏文化三大区域之一的安多文化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若尔盖草原不仅水草丰美,成为川甘青边区的重要牧业生产区,也因为它处在北去河湟谷地,南下岷江、大渡河或东出嘉陵江通达四川盆地的三角区域,交通和贸易地位重要,历来都是青藏高原与内地发生沟通与交融的前缘地带。
RT
2008年,《中国国家地理》举办了“新天府”评选大赛,31个区域入围、竞争“天府之国”的称号。最终成都平原、台湾嘉南平原、伊犁河谷获评前三。
那么在你看来,这些地方又有哪些可称为新“天府之国”呢?
1,三江平原(黑龙江佳木斯、鸡西)
撰文/马学慧(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研究员)
昔日"北大荒"、今日"北大仓"--三江平原位于黑龙江省东部,北起黑龙江、南抵兴凯湖、西邻小兴安岭、东至乌苏里江,行政区域包括佳木斯市、鹤岗市、双鸭山市、七台河市和鸡西市等所属的21个县(市)和哈尔滨市所属的依兰县,境内有52个国有农场和8个森工局。总面积约10.8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862.5万人,人口密度约为79人/平方公里。
三江平原的"三江"即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三条大江浩浩荡荡,汇流、冲积而成了这块低平的沃土。这里虽然纬度较高,年均气温1℃-4℃,但夏季温暖,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2℃以上,年降水量500-600毫米,集中在6-8月,雨热同季,适于农业(尤其是优质水稻和高油大豆)的生长。区内水资源丰富,总量187.64亿立方米,人均耕地面积大致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在低山丘陵地带还分布有252万公顷的针阔混交林。
乌苏里江边的东方第一哨,是我国迎接太阳升起的"华夏东极"。饶河、同江是我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赫哲族的集中居住地。历史上,三江平原曾经是以狩猎和捕鱼为生的满族、赫哲族的生息之地,直至新中国成立前,依然人烟稀少,沼泽遍布,故有"北大荒"之称。20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有14万转业官兵和45万知识青年"屯恳戍边",昔日"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荒芜景象,才渐至今日"北大仓"--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年总产量达1500万吨,商品率更是高达70%!
现在,三江平原环境状况保持良好,广大林区、农村和大部分农场的大气质量均属清洁级水平;除部分河段外天然水质良好。天然沼泽湿地面积尚有134.7万公顷,是珍稀水禽的重要栖息地和繁殖地,已建成6个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其中3个被列入了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三江平原的收获季节最让人向往,在广袤的田野上,渠道纵横、农机轰鸣、稻花飘香、麦浪滚滚,一个个领先全国机械化水平的现代化农场,生机勃勃,忙碌而殷实。冬日的三江平原又是寂静、闲适的,冬季有多么漫长,农闲就有多么漫长。在这片无数知青奉献了青春和汗水的土地上,已有10个沿江县市作为一级口岸面向东北亚开放,生活安逸、祥和的老百姓开始梦想着更美好的未来……
2,松嫩平原第二松花江下游流域(吉林长春、松原)
撰文/闫百兴 (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研究员)
松嫩平原第二松花江下游流域是我国著名的"黑土地之乡",辖长春、吉林、松原3个地级市以及农安、九台、德惠、榆树、舒兰、扶余、前郭、乾安、永吉9个市县。面积约4.6万平方公里,人口1236万人,人口密度达268.7人/平方公里;年降水量580毫米;水资源量96亿立方米;年日照时间2700小时,年均气温2-6℃;森林覆盖率42%左右。区域空气质量符合国家二级标准。
第二松花江下游流域地处世界著名的"黄金玉米带",是国家大型商品粮和油料基地,有耕地210万公顷,年产粮食达到334亿斤左右,占吉林省的61%。其中榆树、农安、扶余、前郭和长岭5个县跻身2005年全国10大产粮县。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1.5%。国民生产总值2597亿元,占全省的71.8%。
有"北国春城"美誉的长春市,还拥有"国际汽车城"、"绿色食品城"、"科教文化城"、"电影城"等称号。长春气候宜人,四季分明:春季较短,干燥多风;夏季温热多雨,炎热天气不多;秋高气爽,日夜温差大;冬季漫长、寒冷。全国唯一与省名相同的城市"江城"吉林市,则以美丽的山水闻名于世,有着雾凇仙境,滑雪天堂,素有"南有桂林,北有吉林"之说。而以 "粮仓、肉库、渔乡、油海"著称的松原,是1992年建立的新兴石油化工城,吉林油田就坐落于此。境内有"三江、一河、一湖"( 松花江、第二松花江、嫩江、拉林河、查干湖),是国内为数不多且没有完全开发的亲水城市、滨江城市。2007年7月23日,国家天文台宣布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命名公报:小行星1997JZ7被正式命名为"松原星"。
流域内有着草原湿地、江湖泥林、林海雪原等自然美景;有着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禽天鹅、丹顶鹤等野生动物;有着闻名全国的黑木耳、针蘑、鸡腿蘑、猴头蘑等菌类美食。除了富饶的资源,这里还有悠久的文化,辽金古迹点缀其中,满蒙风情依然浓厚,而有着200年历史、俗称"蹦蹦"或"棒子戏"的地方剧种"二人转"更是在全国家喻户晓,其唱腔被形象化为"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
3,呼伦贝尔大草原(内蒙古呼伦贝尔)
撰文/ 刘书润(内蒙古教育学院 教授)
呼伦贝尔地处我国最北部,北、西与俄罗斯、蒙古国毗邻,东南与黑龙江和内蒙古兴安盟接壤。总面积25.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70余万。有汉、蒙古、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10余个民族,充满了丰富的民族文化特质。
呼伦贝尔跨越中温和寒温带,年平均气温-5℃-2℃,年降雨量250-500毫米,无霜期42-121天。
呼伦贝尔是北半球三大植被区的交会处:欧洲-西伯利亚针叶林区的南伸,欧亚草原的东部,东亚阔叶林区边缘区西部。众所周知,欧亚草原的东西两端是最湿润的,所以位于东部的呼伦贝尔可谓世界上保持最好的天然草原,草原上众多河流、湖泊纵横交错,还有呼伦湖和贝尔湖这两颗草原上的明珠。
大面积的天然湿地是呼伦贝尔的另一资源优势,特别是以钻天柳、粉枝柳、香杨等乔木和多种灌木组成的木本湿地,更显得壮观和原始。呼伦贝尔湿地不仅分布着大面积的天然樟子松林、杨桦林,还有沙地、草原、草甸和湖泊、湿地,是牧民、牲畜、野生动物的美好家园。
呼伦贝尔有熊、梅花鹿、驯鹿、雪兔、白尾海雕、松鸡、花尾榛鸡等珍稀动物,另外还有丰富的矿藏,尤其是黄金。
呼伦贝尔腹地的大兴安岭,应该是呼伦贝尔草原最值得书写的地方,因为它不仅是我国两块泰加林中最大最完整的一块,还是我国主要的木材基地。大兴安岭被视为呼伦贝尔的母亲山,整个内蒙古80%的地面水都来自大兴安岭,她哺育了大半个内蒙古的土地。大兴安岭是多种生物传播的通道和基因库,它的南面阳坡同样分布着草甸、湖泊和湿地,而内部也同样有丰富的草原,它们跟外围的草原紧密相连,可以属于呼伦贝尔大草原区域。
呼伦贝尔在三万年前就生活着披毛犀、猛犸象,一万年前就有古人类的活动。东胡、鲜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多个民族都在这里上演过不朽的历史剧,有人把呼伦贝尔比作中国民族历史的后院,是内蒙古的缩影。除了没有荒漠,草原、森林、湿地和沙地都是呼伦贝尔最精华的所在。呼伦贝尔应该是人们心目中的人间天堂。
4,湟水谷地(青海西宁)
撰文/申元村(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研究员)
湟水是我国母亲河--黄河的一级支流,位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发源于青海省海晏县祁连山系达坂山,向东偏南流径青海省首府西宁市于民和县下川口(海拔1650米)注入黄河。河谷北面躺卧着达坂山,南面屹立着拉鸡山,西面纵立着日月山,海拔均在4000米以上。谷地口朝东南,能吸纳东来水汽。湟水源远流长,水源充足,水质优良。
湟水谷地农业资源优越,流域面积1.6万平方公里,仅占青海全省面积的2.2%,耕地面积却相当于全省的56%,并养育了全省人口的61%。
湟水谷地生态环境良好。因海拔相对较高,空气湿度不大,夏季十分凉爽,是消暑度夏的良好场所;冬季又因河谷静风与焚风效应,气温相对温和,生态景观具有多样性,浓缩了荒漠草原、干草原、草甸草原和森林、高山草甸、冰川等各种景观类型。尤其是海拔2700-3300米的森林与草甸草原带内,白桦林的皎洁、红桦林的炽热、青扦、冷杉林的挺拔、圆柏林的坚韧……以及青翠碧绿的草甸草原景观,让人目不暇接,如果是夏季,缓坡地上大面积绽开的油菜花,宛如黄金地毯,让人疑为江南。
湟水谷地孕育了辉煌的文化。这里是青藏高原、西北干旱区与黄土高原三大地域单元的结合部,居聚的民族有汉、藏、蒙、土、回、撒拉等,因而多元文化特色浓郁。日月山是重要的农牧文化分界,从海晏翻过日月山向西至青海湖和向南至恰卜恰,便从纯农区到了纯牧区,唐时的文成公主,便是从日月山进藏的;著名的藏传佛教圣地塔尔寺,建在湟中县6座莲花瓣地形的中央,黄教文化独树一帜,蜚声中外;西宁市关东清真大寺,富丽堂皇,建筑风格和宗教文化在国内驰名;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婚俗、节庆、服饰、文化艺术,在湟水谷地更是七彩缤纷,气象万千。蒙族的"那达慕"、回族的"开斋节"、土族的"纳顿节"等,均是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文化节日;能展现现代高科技文化的位于海晏县三角城的"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纪念地"是湟水谷地的骄傲。青藏铁路起点西宁市,是进入青海湖、柴达木盆地、青藏最大人工水库龙羊峡水库的起点,来到西宁,就意味着来到了我国西部最为安居乐业的宁远之地。
5,新疆伊宁(伊犁河谷)
撰文/陈亚林(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研究员)
俗话说"不到新疆,不知中国之大;不到伊犁,不知新疆之美。"素有"塞外江南"之美称的伊犁是中国西部最富饶的土地之一。这里降水充沛,气候宜人,风景秀丽,资源雄厚,物产丰富。既有雄美、壮丽的雪峰、冰川,也有俊秀、迷人的河川;既有恬静悠然、肥沃广袤的草原,又有人神共织的农耕大地。美丽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巨大的工农业发展前景,日新月异的经济建设共同造就了这片神奇的土地。
伊犁河谷位于中国天山山脉西部,三面环山,地处80°09'-84°56'E,42°14'-44°50'N。北与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接壤,东与塔城地区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毗邻,南和阿克苏地区的拜城、温宿县连接,西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交界,是古丝绸之路的北道要冲,地域优势十分突出。
伊犁河谷东西长360公里、南北最宽处75公里,面积5.64万平方公里。隶属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辖伊犁州8县1市以及兵团农四师和21个团场等单位。人口232.56万,人口密度为42.1人/平方公里,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67.38%。
伊犁河谷气候温和湿润,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0.4℃,年日照时数2870小时。年降水量417.6毫米,山区达600 毫米,是新疆最湿润的地区。伊犁河谷自然条件优越,农、牧业发展优势显著,农畜产品丰富。天然草场总面积约2000多万公顷,森林面积18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6.69%。
伊犁河谷的矿产资源极具开发潜力。目前已发现矿种9类86种,其中铍、白云母、钾长石储量居全国之首,铜、金、硫铁矿、钴等23种矿产储量居新疆之首,煤炭远景储量约为4771亿吨。伊犁河谷拥有新疆境内流量最大的河流--伊犁河、海拔最高的高山湖泊--赛里木湖。伊犁河是一条重要的国际性河流,发源于新疆天山西段,其中、下游流经哈萨克斯坦汇入巴尔喀什湖,年径流量约381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为705.25万千瓦。
伊犁河谷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日新月异。2006年国民生产总值162.08亿元,居全疆14个地州市第5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居全疆第12位,其产品出口42个国家和地区,是自治区最重要的粮食、油料、畜牧、甜菜、亚麻、水果生产基地。
伊犁河谷雪峰巍峨、冰川瑰丽、草原无垠、林海苍茫。自然景观记录了历史的脚步,人文古迹融合了多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特色分明,优势显著。以那拉提、唐布拉、库尔德宁为中心的草原风情游;以伊宁市、伊宁县、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霍城县为主的伊犁河谷休闲游;以将军府、钟鼓楼、靖远寺、圣佑庙、八卦城为主的文物古迹游;以霍尔果斯口岸、木扎尔特口岸为主的跨国边境游,散发着无穷的魅力,吸引中外游客。
在这里,你不仅可以寻访到《天山景物记》中描述的奇妙"仙境",也可以领略戈壁的荒凉之美,更可以体会到绿洲特有的细腻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集现代文明和完美自然于一身的伊犁正向世人展现出她神圣、神奇和无穷的魅力。
6,阿克苏河冲积平原(新疆阿克苏)
撰文/杨兆萍(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研究员)
耳闻潺潺流水声,眼见杏果挂满枝头,一块又一块绿油油的水稻长势喜人,走进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的这片绿洲--阿克苏河冲积平原,无论谁都无法与平素心中塔里木盆地那干燥荒芜的景象结合起来--眼前分明是一个沙漠里的水乡。
阿克苏冲积平原位于阿克苏地区腹地,是南疆著名绿洲,行政区划上主要包括阿克苏市中部、温宿县、乌什县河谷平原区域以及阿瓦提县北部,总面积约为5.4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24万,分属于36个民族,人口密度约为23人/平方公里。
阿克苏河冲积平原地处新疆南北疆交通要冲,是南疆重镇和交通枢纽,也是南疆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区内有我国最长的内陆河--塔里木河流过,还有阿克苏河、库玛力河、浑巴河等等,其中阿克苏河最大,它的主要源头为天山的托木尔峰北侧的汗腾格里冰川。区内年降水量68.8毫米;年均气温10.8℃,昼夜温差大,全年日照时数2900小时,无霜期长达205-219天;阿克苏河水系年径流量78.6亿立方米,是塔里木河的主要产流区。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光热资源丰富,农业开发历史悠久,素有"塞外江南"之美称。
由于阿克苏的丰富水资源及光热资源,这里种植水稻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汉唐时期就有文字记载,"阿克苏大米香又甜"闻名遐迩,在清代是向朝廷进贡的贡米,而今已成为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绿色食品。而其他如棉花、香稻、胡麻、大豆、甜菜、啤酒花、桑蚕、红枣、薄皮核桃、苹果、葡萄、香梨等都是其主要特色农产品。金冠苹果和香梨还曾相继获得农业部金奖、世博会金奖,棉花亩产超过120公斤,是全国最大的优质棉产地之一;优质特色果品种植面积居全疆第二位。2006年,阿克苏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747元,城市化程度高于全疆11.9个百分点。
遗憾的是,冬春的阿克苏还有沙尘暴,为此阿克苏人致力于绿化工程的建设--被联合国环境委列为"全球五百佳境"之一的柯柯牙绿化工程。20多年来,他们从塔克拉玛干这一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的北缘开始筑起了一道长达数十公里、宽约数百米的防风抗沙林带,目前其四期工程正在建设中,届时将形成一条长达200多公里的防风固沙林带。它不仅是阿克苏地区的生态保护屏障,更是一座巨大的绿色银行。
7,玛纳斯灌区(新疆石河子)
撰文/杨兆萍(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研究员)
从荒漠到绿洲,这就是横卧在天山北坡和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间的玛纳斯河灌区几十年发生的巨变。良田万顷,林带环绕,灌渠纵横,还有一座被绿色和鲜花包围的获得"人居环境奖"的城市石河子。
享誉世界的新型灌溉农业区--玛纳斯灌溉区位于天山北坡、准噶尔盆地南缘之间的玛纳斯河流域,行政区划包括石河子市、玛纳斯县和沙湾县以及农八师19个农牧团场、农六师新湖总场,总面积2.2万平方公里,有汉、维吾尔、哈萨克、回、蒙古等32个民族,总人口101.7万人,人口密度41.8人/平方公里,人均GDP为17000元左右。
丰富的水资源是创造绿洲的先决条件。玛纳斯流域附近共有6条大河,下游平原区水利灌溉系统建成后,渠道纵横交错,玛纳斯河与相邻的塔西河、宁家河、金沟河、大南沟河、八音沟河等下游灌区连成一片,共同构成了玛纳斯灌区。灌区河流年平均径流量近22.95亿立方米,年降雨量160-210毫米,新疆建设兵团在灌区内又大规模建设大量引水灌溉水利工程,在天然绿洲下游的戈壁荒漠区,开发了大片的人工绿洲。灌区耕地面积从解放初期的156平方公里增加到现在的4680平方公里;粮食产量从不足1.5万吨增加到39.17万吨。更为可贵的是,灌区内已形成引、蓄、输、配完整的灌溉网络,灌溉水利用率高达78%,创造了"人进沙退,荒漠变粮仓"的传奇,也培育出许多全国名产:"花园"蟠桃、"下野地"西瓜闻名遐迩,甜瓜、葡萄、苹果香脆甜美;天然彩棉、小麦、玉米优质高产;石河子番茄酱远销世界各国,玛纳斯葡萄酒誉满全疆,沙湾大盘鸡成为叫响全国的新疆特色菜品。
灌区水草丰美,自然环境未遭严重破坏,野生动植物繁多。其代表城市石河子市绿化覆盖率达41%,2006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超过全年的90%,在城市布局、绿化、美化、亮化等规划建设方面均成为干旱区的样板城市,能不叫"天府"?
8,宁夏平原(宁夏银川、中卫)
撰文/黄秀芳(本刊编辑)
在《瞭望东方周刊》刊登的"中国城市幸福感调查"中,在"文明幸福感"和"城市发展幸福感"的榜单上,银川均排名第二。就前者而言,银川仅位列成都之后。银川人的幸福感,应该与银川所拥有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那从天而来的黄河水,令这里沟渠纵横,灌溉农业发达,从而造就了银川所在地宁夏平原的富庶,于是宁夏平原自古即享有"塞上江南"、"西北明珠"的美称,而今依旧是中国西北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特色农业基地。
宁夏平原西南起自中卫市沙坡头,北止于石嘴山,宛如一条玉带,斜贯宁夏自治区北部。南北长约320公里,东西宽约10-50公里,总面积达1万平方公里。它是由黄河冲击而成的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引水方便,利于自流灌溉。因此虽处于温带干旱区,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但黄河年均过境水量达300余亿立方米,加上年3000小时的日照时数,光、热、水、土等农业自然资源配合良好,为发展农林牧渔业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小麦、水稻高产稳产,枸杞、瓜果品质优良。银川附近遍布的湖沼是宁夏的水产基地,而贺兰山前广袤的草场,则是宁夏滩羊的重要产区。
宁夏平原灌区农作物单产量不亚于长三角与珠三角,今天其富裕程度也堪与成都平原媲美。宁夏平原有人口300多万,以银川市为例,2006年的人均生产总值为29965元,农民人均收入为3799元,均高于全国平均数;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4.1%,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2.2%,均低于全国平均数。宁夏平原的大气质量优良,近年来,城市污水处理率已接近60%。但黄河来水的减少,可能对绿洲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9,河套平原(内蒙古呼和浩特、包头、巴彦淖尔)
撰文/黄秀芳(本刊编辑)
从连绵起伏的阴山山脉南麓至黄河北岸的一马平川,就是被称为"塞外米粮川"的河套平原。河套平原西与乌兰布和沙漠相连,东及东南与蛮汉山山前丘陵相接,北至阴山南麓,南到鄂尔多斯高原北缘的陡坎。其行政区域包括呼和浩特、包头两市的大部,巴彦淖尔南部以及鄂尔多斯的北部和乌兰察布的小部分。面积约3.5万多平方公里,人口约560万,人口密度约160人/平方公里
黄河从磴口县的巴彦高勒进入平原,至清水河县的喇嘛湾出境,全长550公里,河道逶迤蜿转,河曲发达。年径流量250亿-300亿立方米。因此虽然地处干旱地区,年降水量在150-350毫米之间,但有丰沛的黄河水以及地下水的补充,可以引黄河水灌溉农田,这令河套平原这一荒漠草原与荒漠上也有了绿荫弥望的景色,成为渠道纵横,土地肥沃,良田万顷的内蒙古西部大粮仓。河套平原的年日照时数为3000小时左右,农作物一年一熟,适于种植小麦、水稻、糜、谷、大豆、高粱、玉米等等。而河套的蜜瓜、西瓜、黑瓜子、苹果梨、枸杞和番茄也是优质的农产品。平原上还蕴藏着煤、铁、铜、金、石墨、石棉、盐、碱等多种矿产资源,工农林牧相得益彰,使得这里成为内蒙古最为富庶之地。2006年呼和浩特市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900亿元,农民人均收入也达到了5308元,明显高于区内其他地盟。不过,虽然目前河套平原生态环境尚可,但其工业污染对未来的发展可能产生一定限制作用。
10,关中盆地(陕西西安)
撰文/吴成基(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 教授)
关中盆地位于陕西省中部,通常指南依秦岭,北靠北山,西起宝鸡,东至潼关,东西长约360公里,南北宽约30-80公里的地区,以平原和黄土台原为主。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5市的平原和黄土台原部分及杨凌区。地势西高东低,中部较为平坦宽阔,平均海拔约400米。总面积39064.5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土地面积(20.58万平方公里)的19%。总人口2241.7万,人口密度573.8人/平方公里。
渭河自西向东横贯盆地中部,形成广阔的渭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气候适宜,是关中盆地的精华和陕西自然条件最好的地区,号称 "八百里米粮川",粮油产量和国民生产总值约占陕西省的2/3,是全国的小麦、油、棉生产基地之一。
关中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早在远古时代,蓝田猿人就生息繁衍在这里。新石器时代,半坡先民在此建立部落。3000年前,先民的居住区周围分布着大面积的沼泽和水体。秦国时开凿郑国渠,进一步优化了关中地区的生存环境。秦末时期关中的人口至少占全国人口的近三分之一,其富庶为国内其他各地所不及。
西安为关中盆地中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属于暖温带半湿润的季风气候区,雨量适中,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3.3℃。年降水量507.7-719.8毫米。很少有大风,非常适合人类居住。
西安是著名的世界历史名城。"秦中自古帝王州",历史上曾有13个王朝定鼎于此,历时 1100 多年,是中国最早被称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的地方。在汉唐时期,西安就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交流的中心,是当时人口最早超过百万的国际大都市。"西罗马,东长安"是西安在世界历史地位的写照。今天,全国区域经济布局上,西安具有承东启西、东联西进的区位优势,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亚欧大陆桥上重要的节点城市,国家大地原点、国家授时中心和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均设在此。
2003年启动西安咸阳经济一体化,2006年西安咸阳都市圈的总人口是1300万人,GDP达2000亿元,占全省GDP4360亿元的45.9%。政府多年来加大环境整治和兴建引水工程,城市大气污染比较严重和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正在得到改善,"清水行动"也取得明显功效。2002年建成的黑河引水工程,大大缓解了西安长期供水紧缺的状况。来自于秦岭的黑河水,水量充沛,水质极佳,每年供水3.05亿立方米,为西安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古老的关中,昔日的天府之国,创造了灿烂的黄河文明和农耕经济。今日的关中,秦川大地春潮涌动,终南群峰万紫千红,既古朴又时尚。关中正在以新的奇迹创建新天府之国的美誉。
11,南襄盆地(河南南阳-湖北襄樊)
撰文/李雪梅(本刊编辑)
南襄盆地也常称南阳盆地,位于秦岭、大巴山以东,桐柏山、大别山以西,其北是秦岭山脉东端的伏牛山地,其南是大巴山脉的东端。周边的山脉恰好把这块地方给围了起来,从而形成了盆地。总面积46291平方公里,人口1658.82万人,人口密度358.3人/平方公里。盆地中部为海拔 80-120米的冲积平原。盆地内有唐河、白河、丹江等主要河流,纵贯中部,南入汉水。南阳因地处伏牛山以南、汉水之北而得名。
在中国版图上,南阳盆地具有南北居中、东西居中的特殊地位,为中国的核心腹地。气候上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属典型的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冷热适宜,年降雨量800-1000毫米,降水适中,光照充足,无霜期长,自然灾害相对较少。水资源总量70.35亿立方米,淡水充足且水质良好。植被状况良好,物种多样。土壤肥沃,盛产小麦、杂粮、水稻和棉花、芝麻、烟叶等,素有"中州粮仓"之美称。仅河南南阳市,以全省12.9%、全国0.7%的耕地,生产全省11%、全国1%的粮食,全省20%、全国4%的棉花,全省13%、全国2%的油料。南阳黄牛居全国五大优良品系之首。南阳市拥有植物资源1500多种,森林野生动物50多种;盛产中药材2340种,产量达2.5亿公斤,其中名优药材30余种;南阳黄牛是全国五大黄牛品系之一。
南阳是我国矿产品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已探明各类矿产品84种,452处。其中天然碱、红柱石储量为亚洲之冠,蓝晶石、金红石居全国第一。黄金、石油储量居河南省第二。南阳独玉是中国四大名玉之一,素有"东方翡翠"之称。
南阳盆地自然与文化遗产丰富。上世纪末西峡恐龙蛋化石的大量出土曾震惊世界。四五十万年前有"南召猿人"在此生息繁衍。战国时期是全国著名的冶铁中心。东汉时为光武帝刘秀发迹之地,有"南都帝乡"之称。南阳名人辈出,古代有著名谋略家范蠡、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杰出的政治家诸葛亮等历史名人,现代有哲学家冯友兰、军事家彭雪枫、文学家姚雪垠、科技发明家王永民、作家二月河等当代名人。南阳板头曲、内乡宛梆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南阳和襄樊分别在河南和湖北经济社会发展中占重要地位。
12,苏北平原(江苏扬州、南通、盐城)
撰文/杨达源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教授)
苏北平原位居江苏省长江以北,包括扬州市、泰州市、南通市、盐城市、淮安市、宿迁市以及徐州市东南部与连云港灌云、灌南县,总面积约58443平方公里,总人口约4000万,每平方公里为600-700人,人均GDP为13774元。
苏北平原地处我国东部沿海的中央,秦岭、大别山东端向东直抵黄海的山海之间。全区处在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4.4℃,平均年降水量1000毫米,年日照时数2130-2430小时,水热资源充沛,四季分明,特别宜人。
苏北平原大地由江、河、湖、海交错作用留下的泥沙物质所构成,其南侧的扬州-泰州-南通部分为长江三角洲的北翼,属于高亢的自然沙堤沙滩地,里下河洼的水源地;东台-盐城-阜宁砂岗以西本为古潟湖,后为淡化的湖荡洼地;里下河洼地西侧,途经徐州、宿迁、淮安、扬州等地的大运河以西为汉代以来构筑的人工湖带,包括洪泽湖、高邮湖、邵伯湖等,往北还有黄河泥沙淤塞而成的骆马湖;东台-盐城-阜宁砂岗及宋代构建的范公堤以东,为近千年来不断淤积形成的滨海平原;公元1128年到1855年间黄河南徙夺淮在江苏中部直奔黄海,苏北平原北部形成广阔的泛滥平原与三角洲平原;板浦-赣榆砂堤以东及连云港、云台山四周为海成平原。
早在春秋战国及秦汉时代,苏北平原就是个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隋唐时代凿通的大运河又带动了苏北平原的繁荣,苏北平原东侧沿海的盐业,西侧徐州-(古)泗州(或淮阴)-扬州的陆路与水路交通运输业,中部宿迁(楚霸王项羽出生地)、淮阴、楚州(以前的淮安)、泰州的农牧业与楚汉文化,特别是还有扬州的商业等,都是赫赫有名的。
但是,黄河南徙夺淮横贯江苏入海期间,苏北平原上竟然是连年洪涝、水系紊乱、经济萧条。新中国成立以来,在苏北平原大兴水利,谨防河湖泛滥与海潮侵袭,进行稳产高产农田建设,并发展了养殖业,还有大规模植树造林、滩涂开发、丹顶鹤及麋鹿自然保护区建设,以及在黄河故道造果园等,使苏北平原面貌大变,里下河洼地变成苏南水乡,苏北平原变成江苏乃至国家的粮仓和乐园,里下河流域是全国水稻、棉花、油菜基地,这里有全国唯一的联合国生态农业示范村。
13,巢湖平原(安徽合肥、巢湖)
撰文/黄秀芳(本刊编辑)
"气吞吴楚千帆落,影动星河五夜来",这是明代诗人储良材描绘的巢湖。有人说,千里江淮,巢湖最美。她辽阔浩大,物产丰富;文脉深厚,名胜遍布。而围绕在其周围的巢湖平原,更是江淮的鱼米之乡。巢湖平原位于安徽省中部的巢湖地区,为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它包括了安徽的合肥市(不含长丰县)、巢湖市各县与舒城县。全区总面积16800多平方公里,近900万人口,人口密度为500人/平方公里。有耕地50多万公顷。这里属于北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适中,年日照时数2035-2270小时;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这里热量丰富,无霜期长,光、热、水、土条件均很适宜,故从古至今皆为农业发达之地,不仅为中国著名的水稻产区,还盛产油料、棉花、家禽、水产品。其"巢湖三珍"--银鱼、白米虾、螃蟹,一贯享有盛誉。区域内的农民人均年收入3300元左右。富庶程度为中等。
巢湖平原的主要县市空气质量良好,森林覆盖率多在15%左右,水资源也较为丰沛,周围有大小河流34条,呈向心辐射状汇入巢湖,并经裕溪河流入长江。但遗憾的是,在9条主要环湖河流中,十五里河、南淝河、派河和双桥河等4条河流水质为劣五类,裕溪河水质由三类下降为四类。巢湖的富营养化问题由来已久,近年来,由于流域内工农业的发展,未处理的废水直接排放、水土流失等人为因素的影响,更加剧了富营养化的程度,富营养化已扩展到全湖,水质日趋恶化。巢湖八百里形胜,湖光、温泉、山色,由此都大大地打了折扣。
14,太湖平原(江苏苏州、无锡-浙江嘉兴)
撰文/张加强(作家)
800里太湖采撷了天下水土之精华,被周围180多小湖簇拥,在36500平方公里的流域范围内,构成了广阔的湿地系统,苍黛间见萧疏,浓妆里显淡抹,推窗则青山满目,登峰则灵秀扑面,山、水、城勾勒到传神为止。环太湖苏(州)、(无)锡、常(州)、嘉(兴)、湖(州)五城市首尾相望,尽是戏剧性的进程,尽是刹那倾城的气质。
17世纪的太湖从贸易当中获得的巨额财富没有体现在王公贵族的豪奢宫殿中,它们被中产阶级商人们用来建造和装饰自己的住宅,江南园林在这方黄金水岸诞生了。江南园林是在有限的空间里,把文化创造到极致。在这些作品中几乎看不到王气,成为艺术殿堂主角的是那些普通人的平凡生活。这种平和的表情,只会出现在那些没有对饥饿的恐惧、不用时刻担心流离失所、在富足的环境中度过一生的人们的脸上。
就像他们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园林一样,此时,他们又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经济生长机制,这个机制的后面是强大的体制适应。这是盛唐以后融入世界的一次极好展示,他们创造了传之后世的经营法则。为"苏湖熟、天下足"调节出一点优雅来。
太湖总是在最平静的地方掀起波涛,就像历史总是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创造奇迹。太湖人渐渐习惯了去投资工商业,这里从不见工业萎缩、货币贬值,人们敢于消费,自然就有奢侈的社会风情,这些成为可以发展工商业的深层驱动力。
太湖人凭借着自己的商业直觉,很快找到了自己的优势。因为这片土地上拥有人数众多、对财富充满强烈渴望的商人阶层,如果将他们的爱财之心转化为一种力量,那么……这个假设,在20世纪的最后20年得到验证。
长三角15个城市以占全国1%的国土、5.8%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22%的财政收入和29%的出口总额,其中太湖平原上的居民亦功勋卓著。太湖,以惊人的忍耐力,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20年间走完了欧美国家通常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走完的工业化路程。
太湖百花争艳的模式,引起了外部世界的极大兴趣。智力成为这个地区最重要的资源,凭借这一资源,太湖站在了东方经济蓄势待发的前沿。
15,汉水谷地(陕西汉中、安康)
撰文/吴成基(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 教授)
陕南汉水谷地,包括汉中、洋县、城固、石泉、汉阴、恒口、安康、紫阳等河谷地区,以及旬阳、白河等狭窄谷地。它位于陕西省秦岭以南,是有"中国莱茵河"美誉的汉江冲积而成的平原和残丘,西起陕西勉县的西界,东至陕西与湖北交界的白河县东界,南边和北边在西段的汉中部分是以海拔在700米以下的低丘和平原为界,在东段的安康部分则是以海拔500米以下的低丘和平原为界,整个陕南汉水谷地的总面积在8000平方公里到1万平方公里左右。汉江谷地人口大概有434万人,人口密度约为200-500人/平方公里 ,其中西部汉中盆地人口密度约为700人/平方公里,明显大于东部。
秦岭像一座屏障,挡住了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和黄土高原的风沙,使谷地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保持在14摄氏度以上,年降水在800毫米左右,无霜期210-270天。农作为稻麦一年两熟,农田灌溉历史十分悠久,仅汉中附近盆地就有大小水库数百座。
汉水谷地是大西北的"另类",无论就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都恰似陕西的一只脚伸到了南方,一扫西北的荒凉贫瘠,满目是青山绿水。汉水是长江最大支流,发源于秦岭,从西向东缓缓流过,似一条玉带镶嵌在陕南大地。作为北亚热带湿润季风地区的一部分,谷地是陕西省水、热资源最丰富的地区,聚集了陕西全省60%的水资源,人均占有水资源量4000立方米,远高于全国人均2685立方米的水资源拥有量,成为西北地区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农业生产和自然景观具有显著的南北过渡色彩,且以南方特色为主。盛产亚热带农林产品如茶叶、柑橘、油茶、桑蚕、生漆等。
汉水谷地是汉民族的发源地之一。几十万年前的远古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这里是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碰撞和交融带,汉水为这片土地带来了江南的秀美和灵气,百姓性格虽不及北方汉子的粗犷豁达,却透出南方人的精细睿智。这里远离大城市的喧嚣,温度适宜,降水充沛,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口集中,生活劳作习俗具有显著的南方色彩,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精耕细作,成为陕南农业生产的精华地带,素有"鱼米之乡"、"小江南",秦巴山区的"明珠"之称。
自古以来,汉水谷地就是连接西北与西南、东南的通道和辐射川陕甘鄂的主要物资、信息集散地之一,并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历来是兵家争夺之要地,在上世纪60-70年代又曾经是中国重要的三线建设基地。今天这里又成为陇海经济区和长江经济区的对接带。
汉中是汉文化的发祥地,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早在2300多年前,汉中就已设郡。安康古称金州,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它南依大巴山,北靠秦岭,地接重庆、湖北十堰等地,是重要的商贸集散之地。白河谷地为鄂陕门户,故有"秦头楚尾"和"小武汉"的称谓,紫阳是中国七大茶区之一,出产的紫阳茶因含有大量的硒元素,被冠以"富硒茶"的美誉。
优越的水资源、肥沃的土地、宜人的居住环境、便捷的交通网,作为陕西经济发展的南翼,汉水谷地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值得我们更多关注和热爱。
16,江汉平原(湖北武汉、荆州、孝感)
撰文/邓宏兵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学院 教授)
奔腾浩荡的长江在中游和她最大的支流汉江汇合,从而蕴育了美丽富饶的江汉平原。江汉平原西起枝江,东迄黄梅,北至钟祥,南与洞庭湖平原相连,包括了武汉市、黄石市、荆州市、孝感市等,总面积约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200多万,人口密度约为800人/平方公里。江汉平原区位条件优越,得"中"独厚,铁路、公路、水运、航空交错成网,四通八达,连接南北,贯通东西,自古就有"九省通衢"之说。
江汉平原地势低平,水网密布,湖泊众多,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日照时数约2000小时,无霜期约240-260天,年降雨量1100-1400毫米。江汉平原大部分地区海拔在50米以下,河渠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湖北省有"千湖之省"之称,这些湖泊大多分布在江汉平原。
江汉平原是驰名中外的鱼米之乡。湖区是中国著名的水产区,盛产鲤鱼、鲫鱼、黄颡鱼、乌鳢、鳜鱼等特色鱼类,不乏白鳍豚、麋鹿、中华鲟等国际濒危物种,还拥有天鹅、白鹤等珍稀水禽,另外,还盛产虾、蟹、贝类、莲藕、菱、芦苇等水产品。江汉平原是我国主要商品粮基地之一,主产水稻、棉花、小麦、油菜,自古就有"湖广熟,天下足"之说。目前已建成商品粮、优质棉、优质油、速生林、商品鱼等生产基地县(市)30多个。
江汉平原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储油构造数十个,拥有全国十大油田之一的江汉油田。铁、铜、石膏、岩盐、重晶石、萤石、石墨、金、汞、锰、钒、镍等储量均较大。江汉平原还是我国主要制造业基地和老工业基地之一。江汉平原城市化水平较高,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超过50%。江汉平原上的武汉是中国四大古镇汉口所在地,如今是华中重镇;荆州是千古名城,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江汉平原地区生产总值达4297.6亿元,人均GDP12272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5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888元。
江汉平原文化底蕴深厚。早在五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就有原始人类在此生息。江汉平原是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的发源地,更是楚文化的核心区。东汉末年发生在江汉平原的"刘备借荆州"、"赤壁之战"等三国故事家喻户晓。坐落在武汉蛇山的黄鹤楼是中国古代三大名楼之一。
17,洞庭湖平原(湖南长沙、岳阳-湖北石首)
撰文/毛德华(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教授)
杨勤业(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研究员)
洞庭湖平原是以洞庭湖为中心的广大河湖冲积平原区,介于北纬28°30?-30°20? ,东经110°40?-113°10?之间;位于湖南省北部和长江中游荆江以南,地跨湘、鄂两省。湖面海拔34.5米,总湖容178亿立方米,号称"八百里洞庭"。整个平原总面积18780平方公里,其中湖南省部分1520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81%,辖常德、益阳、津市、岳阳等19个县市以及涔澹农场等15个国营农场;湖北部分3580平方公里,占19%,辖松滋、公安、石首等县(市)。
洞庭湖平原是外围高、中部低平的碟形盆地。盆缘有桃花山、太阳山、太浮山等海拔500米左右的岛状山地突起,环湖丘陵海拔在250米以下,滨湖岗地低于120米者为侵蚀阶地,低于60米者为基座和堆积阶地;中部由湖积、河湖冲积、河口三角洲和外湖组成的堆积平原,大多在25-45米,呈现水网平原景观。分为西、南、东洞庭湖。湖底地面自西北向东南微倾。
"湖广熟,天下足",洞庭湖平原土地肥沃、物产丰饶,人口密集,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和工业原料供应地,经济地位十分重要。在湖南,洞庭湖平原的面积仅占全省总面积的7.18%,而人口(2005年)1565.7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23.26%;地区生产总值1529.15亿元, 也占到全省的23.48%;粮食总产量占湖南省的31.20%;水产品总产量达到湖南省的51.39 %;棉花产量更是高达湖南省的83.24%!
"跳波乱明珠,随风飏细缕。云雾失君山,波浪连吴楚。"这是对洞庭湖平原水文气候的描述。平原气候具有从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性质,具有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较大,春秋降温较剧,春暖迟,秋寒早,年降水量偏少,变幅甚大的气候特征。多年平均气温16.4-17.0℃,1月平均气温3.8-4.5℃,7月平均气温28.4-29.1℃。无霜期260天左右,年降水量1100-1400毫米,由外围山丘向内部平原减少。4-6月降雨占年总降水量50%以上。
洞庭湖南纳湘、资、沅、澧等四水,吞吐长江,具有水量充沛、水位变幅大、年径流量变率大、年内分配不均、汛期长而洪涝灾害频繁的水文特征。多年平均径流量3126亿立方米,最大年径流量5268亿立方米(1954年),最小年径流量1990亿立方米。具有调节长江洪水的作用。
洞庭湖平原区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重点淡水渔区之一。湖泊以定居性鱼类为主,有咸淡水洄游性鱼类和江湖半洄游鱼类114种,以鲤科为大宗,有63种,占55.3%。主要经济鱼类有草、鲢、鳙、鳊、鲂、鳜等12种。芦苇遍布湖洲,面积6万公顷,90%用于造纸。
洞庭湖区有通航河道147条,通航里程3276公里,常年通航河道75条,其中主要航道16条计996公里。湖区周围的岳阳、益阳、常德、津市为新兴的工业城市。
18,鄱阳湖平原(江西九江-南昌)
撰文/潘 韬(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博士)
在江西庐山脚下,有一片浩浩茫茫、一望无际的水面。这就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鄱阳湖承纳了赣江、抚河、信江、修水、饶河等五大河和若干独流入湖诸水,北注长江,汇归大海。徐霞客称之为 "南瞰鄱湖,水天浩荡"。
鄱阳湖平原是鄱阳湖周围的湖滨平原,属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由长江及鄱阳湖水系赣、抚、信、修、饶等水冲积而成。位于115°01′-117°34′E,27°32′-30°06′N,面积38760.6平方公里。行政上包括鄱阳湖水域、洲滩所属的沿湖11个县市(九江市市辖区、湖口、都昌、星子、德安、永修、鄱阳、余干、进贤、南昌、新建县)以及外围毗邻的13个县市(抚州市、南昌市市辖区、彭泽、九江、安义、万年、余江、东乡县及乐平、樟树、丰城、高安、瑞昌市),共计24个县市。
鄱阳湖平原土地面积占江西省23.2%,其中耕地87.67万公顷,占全省37.3%,2004年人口约1510.3万,人口密度389 人/平方公里。鄱阳湖区现有森林面积27.6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1289万立方米,占全省活立木蓄积量的4.4%,森林覆盖率达31.8%。
平原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均气温16-20℃,年降水量约1500毫米。平均无霜期长达246-284天。鄱阳湖流域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1457亿立方米,自然环境条件十分优越,不仅适合于发展农业、林业和水产业,也十分有利于各种珍稀动物、鱼类、植物的生长繁衍。
在我国五大淡水湖泊中,鄱阳湖的生物资源最为丰富,生物量最大,珍稀濒危物种多,生物多样性也最高。辽阔的湖滩,丰富的水草,繁多的浮游生物,肥沃的水质,为鱼类生存提供了充足的天然饵料。湖内有鱼类122种,其中经济价值较高、产量较大的就有20多种。其中尤以体纤透明、味道鲜美的银鱼和肉质肥嫩、鳞下多脂肪的鲥鱼最为驰名,为鄱阳湖名产。此外,莲、藕、菱、芡以及湖贝珍珠也是著名特产。
在平原上,无数的小湖泊星罗棋布,港汊纵横交错,河湖息息相通,沟渠密如蛛网。河湖港汊之间,良田美畴,阡陌相连,尽是田园、鱼塘和莲池,是名副其实的"水乡泽国"、"鱼米之乡"。鄱阳湖湖面有日趋减缩的趋势,但由于不受长江洪水倒灌的影响,其支流来沙量也小,淤积情况远没有洞庭湖严重。平原内侧,是一片低平的广阔湖滩。每当枯水期,鲜嫩的湖草铺盖着滩地,景色优美。美丽的鄱阳湖,一年四季景色变幻殊异,可谓"春季千顷油菜分外黄,夏季万亩荷花吐幽香,秋季处处稻谷闪金光,冬季轻舟湖面捕鱼忙",一片田园风光。
19,成都平原(四川成都)
撰文/杨振之(四川大学旅游学院 教授)
这里地形舒坦。她拥有西部最富饶的广阔平原,位于龙泉山和龙门山、邛崃山之间,北起江油,南到乐山五通桥,行政上包括成都市、德阳市、绵阳、乐山、眉山等地,总面积22900平方公里,总人口2798.6万(2004年),占四川省人口的36%,核心区达到了1000人/平方公里以上。秦代就修建起来的都江古堰如巨手般呵护着她,四姑娘山是她坚强的脊梁。亚热带湿润的季风气候给了她年均18℃的气温,以及每年1000毫米以上的降水量。她拥有肥沃平坦的绿野平原、舒适宜人的气候条件、丰富绵亘的水渠河川和几千年的时空传承。
这里美景如画。风景秀丽的龙泉山如蛇亘东方,静谧清净的武侯祠满怀着思念,烟雾缭绕的青羊宫充盈着虔诚,清幽的青城山上依然可寻仙风道骨,俊秀的峨眉山前依然还闻寥寥梵音。这里的江山不仅有江南的妩媚,更有西部的豪情,贡嘎山、四姑娘山如巨人般守卫着她,长江、嘉陵江滔滔河水逝者如斯。"九天开出一成都,千门万户入画图",诗仙李白走遍神州,他的赞叹为天府之国的山水平添了一分书卷气。
这里文明繁荣。3000年前三星堆人的浩荡迁徙揭开了这片土地萌动的序幕,金沙人盛大的祭祀昭示着这片土地文明的繁荣。自古文人多入川,浣花溪畔还流传着卓文君的逸事,薛涛笺上的诗篇还散发着芳香,杜甫久居的茅屋依然掩映于竹林,李白行吟的潇洒随锦江水涓流至今。元稹、岑参、黄庭坚、陆游来过这里,司马相如、王褒、扬雄、陈子昂、李白、苏东坡三父子、吴玉章、李劼人、张大千、郭沫若、巴金生于斯地,他们是天府之国奉献给中华文化的杰出人物。
这里生活闲适。她的宽容与休闲被西方人目睹,送给了她"东方伊甸园"的桂冠。常常是天下饥荒四起、饿殍千里的时候,这里却是旱涝保收、衣食自足。成都人民感恩着上帝的眷顾,眷恋着一杯清茶的闲适生活。总有一天,当外面世界疲惫的眼神投向这里的时候,就会懂得什么是生活的真谛。
这就是成都平原,这就是天府。
20,拉萨河谷(西藏拉萨)
撰文/章铭陶(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研究员)
源自念青唐古拉山的拉萨河,向西南迤逦而行,自达孜后进入宽坦的下游谷地,经拉萨、堆龙德庆到曲水,以罕见的逆向汇入雅鲁藏布江。拉萨河谷包括的4个县市(达孜、拉萨市城关区、堆龙德庆和曲水)总面积有15871平方公里,人口58.85万人,人口密度37人/平方公里,是西藏人口密度最大、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拉萨河水资源为105亿立方米,浇灌着河谷52.6万亩良田沃土,粮食年产量超过11.88万吨,与年楚河谷、雅鲁藏布江山南地区干流谷地并称西藏三大粮仓。
高寒、缺氧、干旱和强辐射一向是青藏高原四大环境特征。其实在平均海拔为3600米的拉萨河谷,最冷月的平均气温却高于北京3-4℃,最热月平均气温低于北京10-11℃,因而更加冷暖宜人;外来人员总因高原缺氧而产生心理畏惧。拉萨河谷的大气含氧量约为海平面的65%,夏季稍高。初来者只要在活动中循序渐进,都可以很快适应;拉萨河谷年降水量在450毫米左右,高于雅鲁藏布江沿岸及其南侧的支流河谷。近年来大力造林,大气湿度条件与含氧量有所改善;拉萨市太阳总辐射量高于我国同纬度低海拔的东部地区一倍左右,故有"阳光城"之称。
拉萨是有着1300年历史的名城。蓝天之下,市区内外的宫阙、庙宇、山峦、林卡显得无比亮丽,一片灿然,构成世间独一无二的神奇画卷。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石砌木构、重阁叠置、金瓦铺顶、气势雄浑,是雪域高原至高无上的象征。其中的白宫是达赖喇嘛的冬宫,也是原西藏地方政府的政教中心。红宫是历代达赖喇嘛的灵塔殿和佛殿。宫中珍藏大量壁画、经书、佛塔、唐卡等文物,是藏民族的艺术宝库。大昭寺是藏区最重要的寺院。寺前有著名的唐蕃会盟杯,寺内供有文成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等身像,无数信众不远万里磕长头而来,就是为了一睹这尊佛像。罗布林卡是达赖喇嘛的夏宫,一座环境优美规模最大的藏式园林。郊区的哲蚌、甘丹、色拉寺,并称黄教三大寺庙。其中的哲蚌寺是世界上最大的寺庙,曾有僧侣1万人;甘丹寺是黄教历史最久的寺庙;而色拉寺的特点是辩经。在圣地拉萨,几乎每个月都有一两个民族传统节日,其中最著名的是雪顿节、萨嘎达瓦节和藏历新年。
拉萨河的水资源虽然丰富,但年内和年际的变化悬殊,枯水的冬春季,流量只有20-30立方米/秒。目前上游正在筹建大型水利枢纽,以扩大城市和农田供水量,提高保证率。
拉萨河谷是藏区的圣地,是雪域高原的天府。
21,年楚河谷(西藏日喀则)
撰文/章铭陶(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研究员)
位于青藏高原南缘的年楚河谷地,是一处世间罕见的高原沃土,行政范围包括日喀则市、白朗县和江孜县。从喜马拉雅山流淌下来的冰雪融水,在江孜城畔汇聚成年楚河,基本上顺直地朝向西北,渐行渐宽,流经白朗、日喀则,沿途接纳众多支流,最终流入雅鲁藏布江。
年楚河中、下游是一条构造断陷谷地。海拔高度从江边的3800米,向南升高到4000米左右,两侧群山坡状起伏。年楚河又称"常流甘露之水的河",千百年来滋养着阡陌纵横的良田沃野。
年楚河谷处在喜马拉雅山背风坡的雨影区,年降水量304-431毫米,其中80%集中在作物生长季节;高原上空气稀薄,清彻透明,太阳辐射量高达7700兆焦耳/平方米,作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能源丰富;虽然地处高寒,但大气热量资源仍能满足喜凉作物及牧草、树木生长所需;再加之昼夜温差大,有利于作物的养分积累……种种因素使得这条海拔濒临作物种植上限的高原河谷,粮食年产量超过15万吨,人均占有量808.5公斤,创造了春小麦亩产1012.47公斤的全国纪录,从而成为西藏三大粮仓之首,以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农作物高产区。同时,这条河谷还适于畜牧业,所产肉类自给有余。
年楚河谷是后藏地区的精华所在,总人口19.1万,人口密度为18.2人/平方公里。日喀则是西藏第二大城市。位于城西的扎什伦布寺是藏区六大黄教教派的寺院之一,也是历世班禅的驻锡地。金碧辉煌的殿宇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用110吨紫铜铸就的鎏金佛像。每年藏历五月要在院内展示面积广达1000多平方米的无量佛、释迦牟尼和弥勒佛绣像。这个城市以精美的金银铜器驰名,生产上百种种生活必需品以及宗教、旅游工艺品。
江孜古城是前后藏和往来亚东边境商铺的通衢。1904年,江孜军民在城北宗山上的古堡浴血抗击英国远征军,直至弹尽粮绝,壮烈牺牲。白居寺则以博采众长,兼容花、白、黄三大教派以及寺内拥有10万佛塔而闻名。
主产于江孜的藏毯用高原特有的羊毛编织,因柔软而富有弹性,以及鲜明的色泽、极富民族特色的图案,而备受青睐、远销国内外。
青藏高原的隆起,是近代地球上最重大的地质事件。早在4000万年前,印度次大陆撞向欧亚大陆,原在两大陆之间的古地中海消失,把海底洋壳挤出地表,形成长达2000多公里的大陆缝合带。这条宏伟的缝合带正好在日喀则和白朗之间横穿年楚河谷地。那黝黑的洋壳岩石,喷发于洋底一坨坨的玄武岩岩流,以及红绿相间沉积于深海的放射虫硅质岩蔚为壮观,一览无余。
年楚河西临水量丰富的布曲,科学工作者曾提出一项集水电、灌溉和防洪为一体的水利枢纽规划,跨流域引水至日喀则市以西的曲美和聂日雄旱区。实现这项规划将使年楚河谷变成更加水旱无忧、殷实富庶的高原天府。
22,雅鲁藏布大拐弯地区(西藏林芝、墨脱、察隅)
撰文/杨逸畴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研究员)
雅鲁藏布大拐弯地区,即雅鲁藏布江下游的水系通道地区,包括雅鲁藏布江最大支流帕隆藏布、尼洋河、金珠藏布以及察隅河地区。行政范围即林芝地区,包括林芝县、米林县、工布江达县、波密县、察隅县、墨脱县和朗县,总面积114585.3平方公里,总人口14.6万,人口密度为12.2人/平方公里。全区耕地面积(不算墨脱)至少在26万亩以上。
雅鲁藏布大拐弯地区是喜马拉雅山和北面的念青唐古拉山,中间的冈日戈布山和东侧的横断山脉交会复合的地区,区内地形主要是高山峡谷、河谷平原、山间盆地和湖盆。
雅鲁藏布大拐弯地区是"西藏的江南",这一地区的气候主要是受雅鲁藏布大拐弯水汽通道的影响,是高原上受海洋性气候作用的地区,年降水量可达到1000毫米左右,因此触目可及之处都是绿色。中国第三大的林区就在这里。
这里具有独具特色的海洋性冰川,拥有青藏高原最大的冰川群,冰川共有42个,中国三大海洋型冰川中,有两个就发育在波密县境内。
在高山峡谷和海洋性气候的作用下,大峡谷地区的山地垂直自然带十分丰富,是世界上山地垂直分布最齐全的地区,共有热带到寒带的9个垂直自然带,比贡嘎山还多一个自然带。
这里的风光十分优美,易贡湖、然乌湖都是最迷人的盆地湖泊。这里还是我国最重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墨脱的门巴族、珞巴族、察隅的僜人,都是大峡谷特有的少数民族。
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深大峡谷,蕴藏着巨大、丰富的水能资源。雅鲁藏布江在我国境内河流长度居全国各河流中的第6位,流域面积240480平方公里,居全国第7位,年径流量达1654亿立方米,仅次于长江和珠江,排在第3位。全流域水能蕴藏量高达11348万千瓦,其中干流的水能蕴藏量为7912万千瓦,只小于长江,居全国第2位,而单位流域面积和单位河长的水能蕴藏量都居全国各大江大河的首位。雅鲁藏布江下游河段,江水在峡谷中奔腾咆哮,直泻而下,十分壮观。如果建设水电站的话,发电能力是三峡的2.5倍,投资却比三峡低得多,又没有移民、生态、战争灾难等问题。
麦克马洪线问题在雅鲁藏布大拐弯地区是无法回避的。被划在麦克马洪线之外的印控地区包括察隅县的南部、墨脱县的南部和错美县南部。这一地区地处喜马拉雅山南麓,海拔下降到1000-2000米甚至几百米,有印度洋暖风的滋润,暖湿多雨,是世界上降水量最大的地区之一,属亚热带气候,土地极其肥沃,能够生长菠萝、香蕉、甘蔗、茶叶、三季稻、水稻和旱稻等热带水果和作物。这一地区自然景观奇异,矿产丰富,比西藏任何地方都更富饶,是"西藏江南的江南"。画在中国地图上、实际却在印度控制下的土地有9万多平方公里,相当于浙江省的面积,也相当于3个台湾的面积。这一争议地区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雅鲁藏布大拐弯地区是最洁净、最优美的地区,是热带、亚热带资源最丰富,动植物、菌类最多的地方,是可持续发展的储存基地。这里人口稀少,生产潜力巨大,是西藏唯一的香格里拉之地。评选中国最新的天府,不能不选雅鲁藏布大拐弯地区。
23,西双版纳山间河谷盆地(云南景洪)
撰文/夏富强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博士)
西双版纳位于云南省最南端,北纬21°10'-22°40',东经99°55'-101°50',东西南三面与老挝、缅甸接壤,紧邻泰国,行政上辖景洪市和勐海县、勐腊县。面积1.9万平方公里,人口99万,人口密度53人/平方公里,世居着傣、汉、哈尼、拉祜、布朗、彝、基诺、瑶、壮、回、苗、景颇、佤等13个民族。
西双版纳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年平均气温在18-20℃之间,年降水量在1200毫米以上,相对湿度82-85%。属于终年比较湿润炎热的区域。
西双版纳资源丰富。地表水资源量697亿立方米,流出国境量达695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22.52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529.23万千瓦,年发电量可达463亿度。地热资源占云南省第二位,有热泉、矿泉149处;已查明有金属、非金属矿点131处,具有相当储量的19种。
作为镶嵌在祖国西南边陲的一颗璀璨的绿宝石,西双版纳是名副其实的"动物王国"、"植物王国"、"世界物种基因库"和"森林生态博物馆"。这里有世界上北回归线附近保存最为完好、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这片只占全国总面积0.2%的国土,拥有的植物种类占全国的1/5,动物种类占全国的1/4。林中层次繁杂,仅乔木层就可以分三层。森林中繁衍着341种独有的珍稀植物、46种珍稀动物、1715种药用植物,花卉植物种类为全国之最。西双版纳还是中国普洱茶的故乡,境内古六大茶山有6万多亩上百年古栽培型茶园,有1700年树龄的野生型茶树。热带作物资源除天然橡胶、茶叶外,还有药用植物920种、油脂植物160种、香科植物200多种、热带水果110多种。
西双版纳风光绮丽,是四季鲜花怒放的游览胜地。有林地面积113.7万公顷,占全州国土面积的71%,森林覆盖率达63.7%,包括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暖性针叶林、竹林、灌木林等多种类型。不同地质年代的植物种类和区系成分结合在一个植物群落里,与附生的花卉植物,组合成"天然空中花园",镶嵌交错,美不胜收。自1986以来已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个,1993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接纳为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1995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个自然生态平衡的生态州。
西双版纳社会经济稳步发展,2004年全州实现生产总值68.78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地方财政收入2.96亿元,同比增长43.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63元,比上年增长7.6%;农民人均纯收入2012元,比上年增长5.3%;全州耕地面积130万亩左右,粮食产量33万吨左右,茶叶、橡胶、南药、香料、水果与蔗糖生产是农业的主要方向。
在发展中,西双版纳坚持提升优化粮食、橡胶、蔗糖、茶叶四大基础产业,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环境生态化四大战略,培育壮大林业、文化旅游、电力、畜牧、云麻、傣药六大产业,积极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已经取得骄人成绩。
24,珠江三角洲(广东广州、深圳、珠海)
撰文/郑作时(《南风窗》首席记者)
在中国的文化图谱中,面积约1.1万平方公里的珠三角一直是所谓的"化外之地"。地理上的偏远,对于交通落后的古代中国来说是件统治上的难事,疫病和所谓的"瘴气",更使官吏们畏此地如虎。所以粤地成为平民百姓的乐土。
由于历朝历代中国封建王朝的等级观念没有达到这个地方,珠三角成为中国文化中的另类。到了近代,由于毗近香港,它反而成为中国西化的开源之地。
广州、深圳、珠海,这3个城市是珠三角的中心。我们可以用平民、年轻、舒适和商业化来分别形容它们。
在广州,常常看到的是一间外表很不起眼的街边小店门口停着奔驰宝马之类的好车,平民富豪们绝不会因为门面的破烂而放弃可以大快朵颐的机会;整天骑着脚踏车来去的中年人,也许就是一个亿万富豪;在广州人心目中的英雄,不是什么达官显贵,而是白手起家的创业者。平民化的社会期望带来了平民的生活乐园,今天的平民说不定就是明天的大佬,李嘉诚不就是个例子?活在广州,谁都会感到快乐。
如果说广州更幻想,那么深圳就更现实。这个年轻的移民城市有着更多的发展机会。要成功吗?只要你有技术,你就有机会进入华为、中兴等一大批企业去和世界最高水平的先进科技赌赌运气;或者你也可以去一江之隔的香港淘淘宝;或许找出一个在内地好销的产品,你就有机会成为任正非第二,他不就是从代销一个通讯产品起的家?
也许广州和深圳的节奏太快,使人力不从心,那么去珠海吧。同样出过史玉柱式传奇的珠海看来更为悠闲一些,就连在海边漫步的人,在珠海都比在深圳走得慢些。更不用说低廉的房价和便利的交通了。如果说广州和深圳充斥着机会,但居住其间会苦恼于大城市人与人的冷漠和拥挤的话,那珠海在同样充满了机会的同时还是一个人居舒适的地方。
"英雄不问出处",珠三角是整个中国体现这句话最好的地方。这种精神,正是珠三角的可爱之处。
25,山东半岛
撰文/刘清春(山东经济学院区域经济研究院 博士)
在沿海最适合居住的区域当中,我觉得胶东半岛是当之无愧的。
这个与日本和韩国具有良好承接性的区域,有着洁净的气候和环境,无论是阳光或者细雨中,走在那些时尚和精致的建筑与街道当中,就会自然体会到生活在这个区域的优越。
山东半岛也称胶东半岛,是中国最大的半岛,位于山东省东部,突出于黄海、渤海之间,隔渤海与辽东半岛遥遥相对,传统是以胶莱河为界划分的,现在的山东半岛还应包括淄博、潍坊、东营、日照,该地区土地面积6.6万平方公里,人口3648万。
山东半岛海岸蜿蜒曲折,港湾岬角交错,岛屿罗列,是华北沿海良港集中地区。胶州湾的青岛、芝罘湾的烟台、威海湾的威海、石岛湾的石岛和龙口等均为中国著名港口。山东半岛属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约60%集中于夏季,且强度大,常出现暴雨。降水年均相对变率约20%。年均相对湿度在70%以上。山东半岛主要海港有青岛、烟台、威海、龙口、石臼港、日照。
胶东半岛三面环海,气候良好,四季分明,由于受海洋的影响,与同纬度的内陆相比,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在温度方面,半岛西部高于东部,北部高于南部,沿海高于内陆,其中莱州、平度、蓬莱、龙口是高温区,年平均气温12.0-12.6℃。其降水量在东部地区较多,西部的大泽山、莱州、龙口、招远、蓬莱的降水量较小,在676.4毫米左右。日照量从半岛东部沿海向西北丘陵山地呈递减状态,西北的大泽山、龙口、蓬莱等地多达2834.4小时。该区气候舒适,威海已两次荣获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城市,青岛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荣成市城市绿化和生态环境建设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优越的气候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更使得半岛地区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这里的海岸线是绵长曲折的,在无数游人忘情地徜徉在滨海场所放松身心的时候,会不自觉地发现,那些因海洋而生的各种鱼、虾、贝,正丰富着全中国人的餐桌,并提升着人们的生活品质。
由于特殊的丘陵地形和气候,胶东半岛还盛产水果,比如苹果、梨、桃、杏、柿、葡萄、樱桃、山楂等。不少水果风味独特、品质是国内其他城市的水果无法比拟的,比如平度大泽山的葡萄、烟台的红富士苹果、莱阳梨,无不驰名全国。其中胶东半岛地区酿酒葡萄栽培面积最大、品种特优,著名的张裕、威龙、华东酒厂都在这个产区,王朝、长城在此区也有葡萄基地。
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和特殊生活环境的熏陶,胶东人具有勤俭节约、吃苦耐劳、不甘落后、不怕困难的美德,它们以勤劳质朴、豪爽热情、诚实守信的性格,形成了独特的地方个性,使整个胶东地区都充满了热情和活力。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这里的人民勤劳、奋进,这里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充斥着传统与现代的融合。闲暇时光,约上三五好友,喝着啤酒,吃着海鲜,吹吹海风,听听涛声,或者开车去野外,爬爬山,体验一下农家乐,便会觉得,爱上这里没有理由,幸福的生活不言而喻。
26,闽南丘陵平原(福建厦门、漳州、泉州)
撰文/李雪梅(本刊编辑)
闽南丘陵平原地处福建东南沿海,东临台湾海峡和金门诸岛,包括厦门、泉州、漳州市,总面积25536.3平方公里,人口1381.52万,人口密度约541人/平方公里。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年均温21℃,年降水量1100-1700毫米;作物可一年二熟或三熟。
丘陵、河谷、盆地错落其间,海岸线曲折,拥有较长的海岸线和众多优良港口。厦门港位居世界集装箱百强港前50名。泉州市海岸线总长421公里,占全省的12.7%,湄洲湾南岸的肖眉港、尾港是世界不多的天然良港。漳州平原土地肥沃,光热资源丰富,加上雨量充沛,堪称"闽南大温床",是发展大农业的理想基地。
这里是全国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全国最大的绿色食品基地。粮食以稻谷为主,经济作物有甘蔗、花生、黄麻等,果品香蕉、芦柑、荔枝、柚子、菠萝最负盛名。漳州是著名的水果之乡;厦门同安县是全国龙眼生产基地县之一,集美区为蔬菜基地;泉州永春芦柑、安溪乌龙茶驰名海内外。水产资源丰富,盛产牡蛎、蛏、蛤、螺、海带、紫菜等贝、藻类200多种,沿海滩涂还养殖对虾、鳗鱼等。
被称为"闽南金三角"的厦门、泉州、漳州对外交往历史悠久,现在也是福建省经济最具活力的核心区域。三市GDP占全省GDP总量的一半多,人均GDP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且增长速度较快。
生态环境质量良好。森林覆盖率厦门为42.6%,泉州为58.7%,漳州为62.4%。空气质量达到或优于二级标准,泉州市区空气质量一、二级优良天数357天,占总天数的97.8%。是环境质量较好的地区之一。
自然人文资源丰富。厦门鼓浪屿区为著名旅游、疗养地,南普陀寺久负盛名。泉州素有"海滨邹鲁"、"世界宗教博物馆"等的美誉。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泉州宋元时为全国最繁盛的海内外商贸中心。漳州芗剧、木偶等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福建土楼正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27,台湾嘉南平原(台湾嘉义、台南)
撰文/李雪梅(本刊编辑)
嘉南平原北起彰化县浊水溪南岸,向南至高雄县高屏溪(下淡水溪)西岸,东以阿里山山系及其余脉丘陵为屏障,西滨台湾海峡,呈枣核形。南北长180公里,东西最大宽度约50公里,面积4550平方公里,人口密度727人/平方公里,是包括彰化、云林、嘉义、台南等县市的滨海平原,海拔均低于l00米,为台湾第一大平原。
嘉南平原由大肚溪、浊水溪、曾文溪等河流冲积物堆积组成,平原内地势平坦,幅员广阔,溪渠、水库、水潭交错。濒海地区多盐田和养鱼池,纵深多为水网稻田。
嘉南平原主体为嘉义县市、台南县市以及云林县和彰化县。地跨北回归线,夏天7、8月间平均气温达到33℃左右,冬季1、2月平均气温在16℃上下。年降雨量1500-2500毫米,多集中于6至8月间。四季树木葱茏,农作物南部一年三熟。
平原中耕地面积约3250平方公里,占全省耕地总面积35.2%,素有"台湾谷仓"、"东方糖库"之称。平原上溪流密布,其中曾文溪长达138公里,是台湾第四大河流。80年前兴建的嘉南大圳和乌山头水库(即珊瑚潭)解决了嘉南平原2/3的农田灌溉,嘉南平原从此沃野千里,现在也是台湾农业最盛、人口最密、经济最繁荣的地区之一。
嘉南平原虽经过300多年的开发,但生态环境保持良好,农林渔业资源丰富,农业依旧占主导地位,稻米、柑橘、甘蔗等产量位居台湾前茅,生态农业、园林花卉等也处于领先地位。人文景观多样,地方文化传承有序,生活悠闲,民风质朴。在2007年台湾23县市幸福指数调查中,嘉义市、台南市分别列第四和第五位。
28,南太行山前平原(河南安阳、新乡、焦作)
撰文/冯德显 (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研究员)
南太行山前平原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濒漳河与河北省毗邻,西依太行与山西省接壤,是我国第二、三阶梯过渡地带,地势基本呈现西高东低态势,由山地、丘陵、山间盆地和平原构成,生物多样,资源丰富。包括安阳、新乡、鹤壁、焦作、济源5个地市,总面积为24343.1平方公里。总人口为1654.83万人,人口密度约为679.8人/平方公里。2006年GDP为2376.76亿元,人均总收入约为1.4万元。
南太行山前平原地处北暖温带,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水热条件适宜。年平均气温13.6℃,年降水量600-1000毫米,降雨多集中在7、8月份。众多河流加上丰富的地下水资源,灌溉条件十分优越。除此之外,人工修筑的引沁渠、广利渠和引黄水渠--共产主义渠,以及南水北调工程途经此地,进一步地优化了灌溉条件,使得这里成为我国重要的小麦、水稻、玉米等粮棉生产基地。2006年,安阳、新乡、鹤壁、焦作、济源5个地市粮食产量1002万吨,占河南省粮食总产量的20%,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3%,全区粮食平均单产千斤。90年代初,温县小麦亩产破千斤,成为黄河以北第一个亩产吨粮县。1998年起,焦作市的6个县市全部实现亩产吨粮。
该区是我国华北平原和山西高原的交接带,南太行东侧为地质带上的大断裂,在燕山运动期间,断裂带以西隆升成高原,以东沉降为平原,中间是绝壁林立、山峰巍峨挺拔的太行断崖。南北走向的太行断崖经东西走向的安阳河、淇河、沁河、丹河、蟒河、卫河、峪河等河流切割,形成了众多的峡谷、悬崖、名泉、瀑布,从而蕴藏了丰富多彩的自然山水和生态旅游资源,使其风光雄秀兼具。济源、焦作一带因地下水资源丰富,地表泉水众多,有"华北地下水库"之称。
该区位于历史悠久、人类活动最频繁的中原大地,人文景观也相当丰富。著名的甲骨文发源地--殷墟位于安阳市,殷商以来的三千多年,该区曾几度鼎盛,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留下了大量的古迹和文物。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给太行山留下了众多的人文古迹,愚公移山、战国古长城等均为古代劳动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红旗渠、绝壁栈道公路等一系列人间奇迹,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宝贵精神体现。
29,辽东半岛(辽宁大连)
撰文/任建兰(山东师范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 教授)
稳坐我国半岛第二把交椅的辽东半岛,其实是与胶东半岛一水相系的区域。
它位于辽宁省南部,由千山山脉向西南延伸到海洋中所构成。半岛南端老铁山隔渤海海峡,和山东半岛遥相接应,形成渤海和黄海的分界。北部可以辽河口至鸭绿江口一连线为界,习惯上包括沈丹铁路以西到浑河、大辽河地区,北部宽约150公里,向南到大连新港渐窄。
按照大区域来划分辽东半岛,它包括大连、鞍山、辽阳、锦州、丹东、营口、盘锦等7市和17个县、区,总面积达5.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857万,人口密度为350人/平方公里.
辽东半岛在地貌上属于低山丘陵,半岛因伸入海洋,受海洋影响较大,气候温暖湿润,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其特征是夏季温热多雨,受海洋调剂,很少出现酷热天气,滨海为避暑胜地。辽东半岛的年均温8-10℃,最热月均温24-25℃,最冷月-10--5℃,无霜期160-215天,年降水量550-900毫米,60%集中在夏季。
辽东湾是中国纬度最高的海湾,湾底地形自顶端及东西两侧向中央倾斜,东侧深于西侧,最大水深32米。辽东湾滩涂宽广,除捕捞水产品、种苇、晒盐外,海水养殖和围垦都有一定规模。较大港口有营口、秦皇岛和葫芦岛。
千山山脉将辽东半岛分成两大斜面,东南坡较平缓,有大洋河、英那河、碧流河、大沙河等较长水系,注入黄海。西北坡较陡峻,有大清河、熊岳河、复州河等较短水系,注入渤海。辽东半岛年径流深不到400毫米,径流系数多为40%,夏季流量占全年65%,水位涨落迅速。
辽东半岛地带性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辽东半岛天然林极少,多为人工林、果园、蚕场和灌丛。土壤以棕壤为主,河谷低地为草垫土,滨海有盐土分布。
辽东半岛的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和旅游资源都十分丰富。目前已探明的有铁、煤、锰、铝、镁、金刚石、硼、玉石、滑石等63种,其中铁矿储量占全国22%;硼、镁、滑石、玉石、金刚石的储量都居全国首位。沿海出产的海带、贻贝、裙带菜和海胆产量均居全国第一或前列。此外,经济区内地热资源、旅游资源、森林资源和动植物资源等也相当丰富,是辽宁省重要的商品粮和水产品基地。此外,辽宁半岛还有丰富的森林、草场、动植物资源。
大豆是辽东半岛的传统农作物,是我国大豆主要产区之一。这里还盛产高粱、玉米和水稻,是辽宁省的重要商品粮基地;经济作物有棉花、花生、烤烟、柞蚕等,其中柞蚕产量居全国首位。
30,吐鲁番盆地(新疆吐鲁番)
撰文/杨兆萍(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研究员)
吐鲁番盆地云集了诸多"中国之最"。它位于东部天山之中,是我国最低的盆地,最低处艾丁湖海拔-155米。它与吐鲁番地区的行政区划基本重合,包括吐鲁番市、鄯善县及托克逊县中部低地区,总面积约7万平方公里(盆地部分5万平方公里),2006年人口为58.96万,人口密度为11.8人/平方公里。
它是我国最热的地方,号称"火洲"。据载,1975年7月13日,鄯善县机场气象站观测到49.6℃,为全国最高实测气温;火焰山地表最高温度在80℃以上,更因《西游记》而名扬天下。为了适应它的"热",诞生了"火洲"地下水利工程--坎儿井和冬暖夏凉的半地下生土建筑。这里的坎儿井1200余条,总长度达5000多公里,是我国最伟大的水利工程之一。而境内的吐峪沟民居是我国乃至世界生土建筑的杰出代表。
它干燥少雨、日照充足、无霜期长、昼夜温差大的气候为优质葡萄、哈密瓜、长绒棉、反季节蔬菜等高产值农业提供了优越条件。它是我国农业文明起源地之一,是我国最早的葡萄酒产地。鄯善是哈密瓜的真正故乡,清朝时皇室贡瓜就出自其东湖乡,目前,它还是我国最大的葡萄和哈密瓜生产基地。
它是一个经济欠发达但又相对发展较快的少数民族地区。2006年全地区实现生产总值145.8亿元,比上年增长14.4%。全地区人均生产总值24843元,比上年增长11.4%。特色之一为旅游:2006年接待国外游客352.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7亿元。
它的饮用水源主要为天山雪水,河流上游水质未受到任何人为污染,属于清洁水源,中游、下游也可以满足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的水质要求。夏秋两季空气质量较好,全年好于Ⅱ级空气质量的天数达到79.2%。
这片绿洲开发历史悠久,自两汉以来一直是我国西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拥有交河、高昌、千佛洞等众多历史遗迹,还是世界宗教的荟萃之地、世界非物质遗产--新疆木卡姆的发源地之一。
它的自然条件是如此独特,具有光热、矿产、旅游等三大资源优势,经济发展初具规模,长期以来,各族人民在此生活富足、安居乐业,完全可以作为新天府候选地予以推荐。
31, 若尔盖草原(四川红原-甘肃玛曲-青海久治)
撰文/范晓 (四川省地质公园与地质遗迹调查评价中心 总工程师)
若尔盖草原是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一块特殊的区域,它也被称为松潘高原,相对于我国中东部的低海拔地区,它是高原,而相对于它东边的岷山、南面的邛崃山、西边的果洛山、阿尼玛卿山、西倾山以及北面的西秦岭等山岭,它却是高原上的一个"盆地"。其行政区域包括四川省的若尔盖、红原、阿坝、松潘,甘肃省的玛曲、碌曲,青海省的久治等县,总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5万。海拔高度在3300米至360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约为0℃-2℃,年降水量约为600-700毫米。
若尔盖草原地处黄河上游的大拐弯,它是在青藏高原在隆升过程中,一个相对断陷下沉的低凹地,所以也成了黄河上游一些大支流如黑河、白河、贾曲的汇流处。由于地势低平,若尔盖草原包含了我国最大的泥炭沼泽区--若尔盖湿地,沼泽面积占全区面积的20%-30%,从而成为黄河上游最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生态功能区。目前在该区域内,已建立若尔盖的辖曼、阿坝的曼扎塘、玛曲的首曲、碌曲的尕海等自然保护区以及若尔盖湿地国家生态功能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高寒沼泽湿地生态系统和黑颈鹤等珍稀物种。沼泽边缘地带的贝母是中国传统出口药材。
若尔盖草原中的湿地核心区以外的范围,是我国最重要的高原牧场之一,所产墨洼牦牛、唐克大马,均为著名良种牛和良种马。在史前时期,它曾是中华民族重要族源的"古羌人"繁衍发祥的重要场所;在现代,它是西藏文化三大区域之一的安多文化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若尔盖草原不仅水草丰美,成为川甘青边区的重要牧业生产区,也因为它处在北去河湟谷地,南下岷江、大渡河或东出嘉陵江通达四川盆地的三角区域,交通和贸易地位重要,历来都是青藏高原与内地发生沟通与交融的前缘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