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杰伦的《东风破》是现代流行中国风与古典中国风的分水岭,是中国风歌曲类最具里程碑意义的一首标准的中国小调歌曲,是最标准最完整的中国风歌曲代表作。它完全符合“三古三新”标准,是融合古典曲风与西洋曲风的产物。
这是百度百科上“中国风”词条里的部分描述。其中中国风的三古三新是指:古辞赋、古文化、古旋律、新唱法、新编曲、新概念。《东风破》由周杰伦谱曲,方文山填词,收录在周杰伦2003年发行的国语专辑《叶惠美》中。之后,各路大神创作演绎的现代中国风歌曲扑面而来。
那么在2003年《东风破》这座分水岭之前,中国风是否曾经刮起过?在早期爆款流行歌曲的歌词里,是否也隐藏的那些古辞赋、古文化呢?我们一起来探寻。
宋词本就是宋代的流行歌曲,有符合意境的曲子当然能直接当歌词唱。
宋词的词牌代表了一首词的音乐调性,词人填词时候,是按照音乐感把词填进去的。千年以来,词牌的原曲失传了,留下来的只有文字的词。文学性被文字保留了下来,遗憾的是,它们的音乐性遗失了。我们通过文字也能反观一些词牌的调子,比如《乌夜啼》要哀伤,《满江红》要豪壮。
邓丽君1983年发行的诗词歌曲专辑《淡淡幽情》,全专辑12首的歌词全部来自中国古典诗词,由著名作曲人古月、翁清溪、刘家昌、黄霑等八位为其谱曲。 《淡淡幽情》是邓丽君亲身参与策划的第一张唱片。邓丽君坚持不用词牌名作为12首歌曲的曲名,而是创造性的选用了每首诗词中的词句为曲目命名,使歌曲与众不同,更富诗意。她希望通过将我国流传数千年的古典诗词用现代音乐表现,能引起听众的共鸣,保存中国文化。由于在唱片意境与录音上的完美,这张唱片在日本被称作“最梦幻的大碟”。
邓丽君专辑《淡淡幽情》曲目
歌词保留古诗词的灵感,把诗词的遣词用字通俗化展示给大众。
文学艺术的灵感是一种瞬间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突发思维,灵感通常是创作的好动机,歌词创作同样需要灵感。
有些传唱度很高的老歌曲,就是借用了古诗词原作者的灵感,换用现代更易普及传唱的白话,赋予了中国风新的生机。
下图左边的歌词是琼瑶1975年为她的电影《在水一方》作词的同名主题歌。1980年,邓丽君翻唱了这首歌并将其收录于同名专辑《在水一方》中,从此,《在水一方》红透了大江南北。
琼瑶这样的白话改编歌词,保留了《蒹葭》的意境,同时又把《诗经》中的晦涩难懂的字,解释得人人明了。原诗中“溯洄从之”的洄、 “在水之湄”的湄、“在水之涘”的涘、“道阻且跻”的跻,都是现代白话文几乎很少用到的字眼,若没有读过《诗经》的注解,恐怕很多人都不能准确的说出词义和发音。再美的诗歌若没有大众来传播,生命力必会慢慢淡弱下去。
我个人认为,这样的改编对于传承文化是很有意义的。当然,在现代法治社会中类似情形的版权之争又是另一个问题,本文不作深入讨论。
电影《在水一方》的主演林青霞
有些歌词部分歌词采用直译原始诗句,部分歌词源于作者新的心境,这样的组合也出现了广为传唱的歌曲。
创作型歌手黄安曾于1993年为台湾电视剧《包青天》创作了主题曲《新鸳鸯蝴蝶梦》,这首歌由黄安作词作曲并演唱,曾火爆大江南北。
开篇的几句歌词:“昨日象那东流水,离我远去不可留。今日乱我心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明朝清风四飘流。”就是引用了李白的《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里的名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黄安的这首歌曲,将古文与白话文完美结合,激发了新的情感,表达了对爱情的释然。
1998年琼瑶为自己编剧的电视剧《还珠格格》作词主题曲《当》,由动力火车演唱。就是融合了汉乐府民歌《上邪》的白话直译: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写出了《当》的开头,这样的借鉴,辅助了全歌来表达剧中缠绵悱恻、轰轰烈烈的青春爱情故事:
“当山峰没有棱角的时候,当河水不再流,当时间停住日夜不分,当天地万物化为虚有,我还是不能和你分手。”
《还珠格格》剧照
歌词借用古诗词中的意象词,重构新的现代故事。
陈小奇,是大陆歌坛岭南派创作人的领军人物。他作词的系列中国风歌曲,当年在歌坛独领风骚。1993年的《涛声依旧》(毛宁演唱)、1994年的《白云深处》(廖百威演唱)、1995年的《巴山夜雨》(李进演唱)、1999年的《烟花三月》(吴涤清演唱)。
《涛声依旧》陈小奇用到张继的《枫桥夜泊》的意象词“江枫、渔火、月落、乌啼”写下了“留下一盏渔火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的词句。
《白云深处》陈小奇用到杜牧的《山行》的意向词“石径、白云、停车、霜叶、二月花”,写出了 “坐在路口对着夕阳西下,白云深处没有你的家”,“这霜叶也不是当年的二月花,半路下车只是一丝牵挂”的歌词。
《巴山夜雨》顾名思义,用到李商隐的《夜雨寄北》的意向词“西窗烛、巴山夜雨”,写出了“远方没有巴山的雨,借着烛光把你的脸捧起,隐隐约约的笑容已成千年的古迷。”
《烟花三月》用到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意象,写出了“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知心人,扬州城有没有人和你风雨同舟”,“烟花三月是折不断的柳,梦里江南是喝不完的酒”。
歌词中用古诗的意象词重构了现代的新故事,传唱时有种“今月曾经照古人”之感,此情此景此感触,我竟与千百年前古人同。
烟花三月下扬州
歌词用古诗词的形式,全新创作,抒发词作者独特的心境。
这一类里我喜欢的有:1985 的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的主题歌《重整河山待后生》。作词人是林汝为,演唱者是年过古稀的著名京韵大鼓艺术家骆玉笙。骆玉笙先生曾说起演绎这首歌的情形:“我唱了一辈子,头一次在管弦乐队的伴奏下演唱,又是我第一次演唱影视剧主题歌,有点紧张。”
骆玉笙演唱《重整河山待后生》
《四世同堂》电视剧是根据老舍的同名小说改编,导演就是词作者林汝为,同时她也是这部电视剧的编剧。这部历史题材传奇片,通过众多形形色色的人物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展现了抗战八年来沦陷区广大人民血与泪交织的生活。这是这首歌词的源动力。最妙之处是,这首主题歌,最先确定了汲取老舍先生喜欢的京韵大鼓中的韵律精华作为主题曲的基本曲调,先完成谱曲之后,再由林汝为填词,颇有宋词按照词牌填词的味道。
结束语
由于文章篇幅所限,我不能把2003年《东风破》之前的所有中国风歌词逐一梳理,故采用了分几大类,分别选取我喜欢的歌词来与大家分享。在大众喜欢熟知的周杰伦方文山的中国风之前,已经有许许多多的人在用中国风歌词,传承着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近几年的央视大型文化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就是用“和诗以歌”的形式,将传统诗词经典与现代流行相融合,由传唱人现场演绎、嘉宾讲述歌曲诗词的创作背景,时代意义,与观众共同品鉴歌词文化内涵。
古代诗词不仅仅是文学经典,其中一部分也应如它原来的模样,在民间传唱。感谢一直在用歌词传承文化的人们,是你们用通俗歌词将殿堂与民间架起了相通的桥梁,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发展。
周杰伦的《东风破》是现代流行中国风与古典中国风的分水岭,是中国风歌曲类最具里程碑意义的一首标准的中国小调歌曲,是最标准最完整的中国风歌曲代表作。它完全符合“三古三新”标准,是融合古典曲风与西洋曲风的产物。
这是百度百科上“中国风”词条里的部分描述。其中中国风的三古三新是指:古辞赋、古文化、古旋律、新唱法、新编曲、新概念。《东风破》由周杰伦谱曲,方文山填词,收录在周杰伦2003年发行的国语专辑《叶惠美》中。之后,各路大神创作演绎的现代中国风歌曲扑面而来。
那么在2003年《东风破》这座分水岭之前,中国风是否曾经刮起过?在早期爆款流行歌曲的歌词里,是否也隐藏的那些古辞赋、古文化呢?我们一起来探寻。
宋词本就是宋代的流行歌曲,有符合意境的曲子当然能直接当歌词唱。
宋词的词牌代表了一首词的音乐调性,词人填词时候,是按照音乐感把词填进去的。千年以来,词牌的原曲失传了,留下来的只有文字的词。文学性被文字保留了下来,遗憾的是,它们的音乐性遗失了。我们通过文字也能反观一些词牌的调子,比如《乌夜啼》要哀伤,《满江红》要豪壮。
邓丽君1983年发行的诗词歌曲专辑《淡淡幽情》,全专辑12首的歌词全部来自中国古典诗词,由著名作曲人古月、翁清溪、刘家昌、黄霑等八位为其谱曲。 《淡淡幽情》是邓丽君亲身参与策划的第一张唱片。邓丽君坚持不用词牌名作为12首歌曲的曲名,而是创造性的选用了每首诗词中的词句为曲目命名,使歌曲与众不同,更富诗意。她希望通过将我国流传数千年的古典诗词用现代音乐表现,能引起听众的共鸣,保存中国文化。由于在唱片意境与录音上的完美,这张唱片在日本被称作“最梦幻的大碟”。
邓丽君专辑《淡淡幽情》曲目
歌词保留古诗词的灵感,把诗词的遣词用字通俗化展示给大众。
文学艺术的灵感是一种瞬间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突发思维,灵感通常是创作的好动机,歌词创作同样需要灵感。
有些传唱度很高的老歌曲,就是借用了古诗词原作者的灵感,换用现代更易普及传唱的白话,赋予了中国风新的生机。
下图左边的歌词是琼瑶1975年为她的电影《在水一方》作词的同名主题歌。1980年,邓丽君翻唱了这首歌并将其收录于同名专辑《在水一方》中,从此,《在水一方》红透了大江南北。
琼瑶这样的白话改编歌词,保留了《蒹葭》的意境,同时又把《诗经》中的晦涩难懂的字,解释得人人明了。原诗中“溯洄从之”的洄、 “在水之湄”的湄、“在水之涘”的涘、“道阻且跻”的跻,都是现代白话文几乎很少用到的字眼,若没有读过《诗经》的注解,恐怕很多人都不能准确的说出词义和发音。再美的诗歌若没有大众来传播,生命力必会慢慢淡弱下去。
我个人认为,这样的改编对于传承文化是很有意义的。当然,在现代法治社会中类似情形的版权之争又是另一个问题,本文不作深入讨论。
电影《在水一方》的主演林青霞
有些歌词部分歌词采用直译原始诗句,部分歌词源于作者新的心境,这样的组合也出现了广为传唱的歌曲。
创作型歌手黄安曾于1993年为台湾电视剧《包青天》创作了主题曲《新鸳鸯蝴蝶梦》,这首歌由黄安作词作曲并演唱,曾火爆大江南北。
开篇的几句歌词:“昨日象那东流水,离我远去不可留。今日乱我心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明朝清风四飘流。”就是引用了李白的《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里的名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黄安的这首歌曲,将古文与白话文完美结合,激发了新的情感,表达了对爱情的释然。
1998年琼瑶为自己编剧的电视剧《还珠格格》作词主题曲《当》,由动力火车演唱。就是融合了汉乐府民歌《上邪》的白话直译: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写出了《当》的开头,这样的借鉴,辅助了全歌来表达剧中缠绵悱恻、轰轰烈烈的青春爱情故事:
“当山峰没有棱角的时候,当河水不再流,当时间停住日夜不分,当天地万物化为虚有,我还是不能和你分手。”
《还珠格格》剧照
歌词借用古诗词中的意象词,重构新的现代故事。
陈小奇,是大陆歌坛岭南派创作人的领军人物。他作词的系列中国风歌曲,当年在歌坛独领风骚。1993年的《涛声依旧》(毛宁演唱)、1994年的《白云深处》(廖百威演唱)、1995年的《巴山夜雨》(李进演唱)、1999年的《烟花三月》(吴涤清演唱)。
《涛声依旧》陈小奇用到张继的《枫桥夜泊》的意象词“江枫、渔火、月落、乌啼”写下了“留下一盏渔火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的词句。
《白云深处》陈小奇用到杜牧的《山行》的意向词“石径、白云、停车、霜叶、二月花”,写出了 “坐在路口对着夕阳西下,白云深处没有你的家”,“这霜叶也不是当年的二月花,半路下车只是一丝牵挂”的歌词。
《巴山夜雨》顾名思义,用到李商隐的《夜雨寄北》的意向词“西窗烛、巴山夜雨”,写出了“远方没有巴山的雨,借着烛光把你的脸捧起,隐隐约约的笑容已成千年的古迷。”
《烟花三月》用到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意象,写出了“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知心人,扬州城有没有人和你风雨同舟”,“烟花三月是折不断的柳,梦里江南是喝不完的酒”。
歌词中用古诗的意象词重构了现代的新故事,传唱时有种“今月曾经照古人”之感,此情此景此感触,我竟与千百年前古人同。
烟花三月下扬州
歌词用古诗词的形式,全新创作,抒发词作者独特的心境。
这一类里我喜欢的有:1985 的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的主题歌《重整河山待后生》。作词人是林汝为,演唱者是年过古稀的著名京韵大鼓艺术家骆玉笙。骆玉笙先生曾说起演绎这首歌的情形:“我唱了一辈子,头一次在管弦乐队的伴奏下演唱,又是我第一次演唱影视剧主题歌,有点紧张。”
骆玉笙演唱《重整河山待后生》
《四世同堂》电视剧是根据老舍的同名小说改编,导演就是词作者林汝为,同时她也是这部电视剧的编剧。这部历史题材传奇片,通过众多形形色色的人物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展现了抗战八年来沦陷区广大人民血与泪交织的生活。这是这首歌词的源动力。最妙之处是,这首主题歌,最先确定了汲取老舍先生喜欢的京韵大鼓中的韵律精华作为主题曲的基本曲调,先完成谱曲之后,再由林汝为填词,颇有宋词按照词牌填词的味道。
结束语
由于文章篇幅所限,我不能把2003年《东风破》之前的所有中国风歌词逐一梳理,故采用了分几大类,分别选取我喜欢的歌词来与大家分享。在大众喜欢熟知的周杰伦方文山的中国风之前,已经有许许多多的人在用中国风歌词,传承着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近几年的央视大型文化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就是用“和诗以歌”的形式,将传统诗词经典与现代流行相融合,由传唱人现场演绎、嘉宾讲述歌曲诗词的创作背景,时代意义,与观众共同品鉴歌词文化内涵。
古代诗词不仅仅是文学经典,其中一部分也应如它原来的模样,在民间传唱。感谢一直在用歌词传承文化的人们,是你们用通俗歌词将殿堂与民间架起了相通的桥梁,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