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了,远走京都的倔强男孩在2017年决定与过往生死诀别,从此步入中年,此刻牵起她的手,自己告诉自己:20年了,我终于再次牵起了这双手,内心温柔无限。而这一刻让我记清了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
1996年,步入小学正式开启学业生涯,与工作不同,每一个周的周一是我最期待的一天,确切的说是从排队等待升旗到回教室的这段时间,忘记了起因,也似乎没有起因,从未曾相熟开始,每一周的这段时间,我都会牵着站在旁边女孩的手(就称呼她为D吧),心中懵懂的感觉告诉我,这叫做喜欢。学习和课间并无太大交集的我们,也很默契的并没有过多的干扰对方,除了不时的想引起对方的注意外,都在默默的上课,默默的课间活动,默默的上学放学。偶然间的对视,让我们彼此会心一笑。好景不长,牵手的这个小动作被同班同学发现,幼时彼此同学间的调侃以足以让人面红耳赤,顾左右而言它似乎是唯一避免尴尬的方式,当然,这样的风言风语也同样传到了D的耳朵里,从此,我们再也没有牵手。2001年,小学毕业季来临,面临人生的第一次分别,注定初中无法在一个学校的我们,抓住了最后相处的机会,暑假隔三差五去D的家里玩耍,成为我童年最触动内心的回忆,去之前的电话告知,每次拨通电话号码最后一个数字时,犹豫且紧张,但这很快都会被相处时的欢乐所取代。直到最后一次相聚,我们都没有说出那几个字,或许心意相通就足够了,即使我分明可以感受到当时彼此对初吻的渴望。
之后在初中的四年里,升学压力、潜力挖掘、地点和时间的错开,让我跟D几乎实现了0接触。但这并不妨碍我在熬夜学习后的深夜里,回忆D当年的笑靥和一起玩耍的快乐——这几乎成为我对抗孤独的唯二动力,在初四那年多少被旁人孤立、冷嘲热讽的寒夜里,给予我摆脱悲伤、恢复力量的勇气。
升学成功,终于如愿以偿加入了市重点高中的重点班级,就在沉浸于更为繁杂的学业压力时,一次微机课下课后两个班级的擦肩而过,让我一眼在人群中看到了D,内心的惊诧和激动外人实在难以形容于万一,我发动了当时为数不多的人脉打听,D分在哪个班,可在探听到结果后,我也没有采取什么行动,告诉自己,能知道D的所在,已经足够了,三年时间转瞬即过,在高考面前,任何盘外事都必须为之退让,何况是我与D的相认。除此之外,那一次擦肩而过让我觉得D变了很多,脸上多了些忧郁,少了些洒脱的意思。
一转眼就是13年,这些年社交方式的不断更新,以及D逐渐退出的社交圈,让我取得她的联系变得困难起来,飞信、人人网、QQ、微信... 都无结果,终于机缘巧合之下,彼此共同的同学告诉了我D的QQ号,一阵的加好友和寒暄证实了我的想法,她的言语之间似乎透露出了对过去经历的无奈和悲郁,点到为止,再多的过问除了增加D的痛苦回忆之外,没有任何好处。
就这样,逢年过节的问候成为我们彼此互通有无的唯一慰藉。马齿渐长,谈婚论嫁成为了90后第一批老人直击心灵的痛点,异地相处、帝都和家乡、彼此家庭掣肘....几乎断绝了在一起的最后可能,去岁除夕之夜,借着酒意,说出了迟到20年的那几个字:我喜欢你。不论她作出如何的反馈以及今后各自生活经历,我都想为了20年前的那段情谊,起码给一个心意的交代。她的回复简单也耐人寻味:谢谢你的喜欢,我很喜欢也很欢喜。我的嘴角露出笑意,我相信D也一样吧。
就这样继续过了月余,3月中D的一条朋友圈似乎让我看到了彼此的同病相怜,大意就是相亲对象的不合意,没想到我们以此为契机,越聊越多,回忆着20年前的一切,分享着彼此的三观认定,我说等我休假回家,我们见一见吧。D说好。
5月1日,即使20年的素未谋面也没有让我格外激动,反而异常平静,轻微的修饰一下自己,自认为以商务休闲套装见当年的初恋也许是更合适的社交方式。说来还有点可笑,20年了,这居然是我们相识这么长时间以来第一次一起吃饭,我甚至不知道D的口味,在她的决定下,我们走进了海底捞,没想到,再次见面,她一改当年的悲郁和落寞,再次笑靥如花,犹如心中曾经被自己封闭的温柔角落,再次浸染全身。舍不得就此分别,3日是电影局,电影开场前,我看到了她一席橘色上衣和牛仔裤,提前买好的奶茶和爆米花,让我有了些许悸动。谍战片《悬崖之上》充斥的悬疑、残忍、惊险、布局... 也同样没有阻止我们偶尔低声讨论剧情的走向和人物脉络。2个小时结束,在商场中寻找出口的时间,我犹豫着... 直到我看到她的单肩皮包随着我的站位而变动时,终于鼓足勇气,牵起了她的手,彼此温柔的回应着对方,虽然回家的路上我们都在各自言语着,但注意力仍旧集中在手中彼此的温度,直到公交到站的分别前....
“我下一站要下咯...” “这么快要到了吗... ” 我紧握了一下她的手,以示我的不舍...
“我到站了,我下车了...” 她紧握了一下我的手,作为回应...
这一次离别时,眼角不再湿润,或许是在和20年前那段情谊告别,用最初心的告别方式回应初恋的开始,哪怕我依旧爱她。
二十年了,远走京都的倔强男孩在2017年决定与过往生死诀别,从此步入中年,此刻牵起她的手,自己告诉自己:20年了,我终于再次牵起了这双手,内心温柔无限。而这一刻让我记清了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
1996年,步入小学正式开启学业生涯,与工作不同,每一个周的周一是我最期待的一天,确切的说是从排队等待升旗到回教室的这段时间,忘记了起因,也似乎没有起因,从未曾相熟开始,每一周的这段时间,我都会牵着站在旁边女孩的手(就称呼她为D吧),心中懵懂的感觉告诉我,这叫做喜欢。学习和课间并无太大交集的我们,也很默契的并没有过多的干扰对方,除了不时的想引起对方的注意外,都在默默的上课,默默的课间活动,默默的上学放学。偶然间的对视,让我们彼此会心一笑。好景不长,牵手的这个小动作被同班同学发现,幼时彼此同学间的调侃以足以让人面红耳赤,顾左右而言它似乎是唯一避免尴尬的方式,当然,这样的风言风语也同样传到了D的耳朵里,从此,我们再也没有牵手。2001年,小学毕业季来临,面临人生的第一次分别,注定初中无法在一个学校的我们,抓住了最后相处的机会,暑假隔三差五去D的家里玩耍,成为我童年最触动内心的回忆,去之前的电话告知,每次拨通电话号码最后一个数字时,犹豫且紧张,但这很快都会被相处时的欢乐所取代。直到最后一次相聚,我们都没有说出那几个字,或许心意相通就足够了,即使我分明可以感受到当时彼此对初吻的渴望。
之后在初中的四年里,升学压力、潜力挖掘、地点和时间的错开,让我跟D几乎实现了0接触。但这并不妨碍我在熬夜学习后的深夜里,回忆D当年的笑靥和一起玩耍的快乐——这几乎成为我对抗孤独的唯二动力,在初四那年多少被旁人孤立、冷嘲热讽的寒夜里,给予我摆脱悲伤、恢复力量的勇气。
升学成功,终于如愿以偿加入了市重点高中的重点班级,就在沉浸于更为繁杂的学业压力时,一次微机课下课后两个班级的擦肩而过,让我一眼在人群中看到了D,内心的惊诧和激动外人实在难以形容于万一,我发动了当时为数不多的人脉打听,D分在哪个班,可在探听到结果后,我也没有采取什么行动,告诉自己,能知道D的所在,已经足够了,三年时间转瞬即过,在高考面前,任何盘外事都必须为之退让,何况是我与D的相认。除此之外,那一次擦肩而过让我觉得D变了很多,脸上多了些忧郁,少了些洒脱的意思。
一转眼就是13年,这些年社交方式的不断更新,以及D逐渐退出的社交圈,让我取得她的联系变得困难起来,飞信、人人网、QQ、微信... 都无结果,终于机缘巧合之下,彼此共同的同学告诉了我D的QQ号,一阵的加好友和寒暄证实了我的想法,她的言语之间似乎透露出了对过去经历的无奈和悲郁,点到为止,再多的过问除了增加D的痛苦回忆之外,没有任何好处。
就这样,逢年过节的问候成为我们彼此互通有无的唯一慰藉。马齿渐长,谈婚论嫁成为了90后第一批老人直击心灵的痛点,异地相处、帝都和家乡、彼此家庭掣肘....几乎断绝了在一起的最后可能,去岁除夕之夜,借着酒意,说出了迟到20年的那几个字:我喜欢你。不论她作出如何的反馈以及今后各自生活经历,我都想为了20年前的那段情谊,起码给一个心意的交代。她的回复简单也耐人寻味:谢谢你的喜欢,我很喜欢也很欢喜。我的嘴角露出笑意,我相信D也一样吧。
就这样继续过了月余,3月中D的一条朋友圈似乎让我看到了彼此的同病相怜,大意就是相亲对象的不合意,没想到我们以此为契机,越聊越多,回忆着20年前的一切,分享着彼此的三观认定,我说等我休假回家,我们见一见吧。D说好。
5月1日,即使20年的素未谋面也没有让我格外激动,反而异常平静,轻微的修饰一下自己,自认为以商务休闲套装见当年的初恋也许是更合适的社交方式。说来还有点可笑,20年了,这居然是我们相识这么长时间以来第一次一起吃饭,我甚至不知道D的口味,在她的决定下,我们走进了海底捞,没想到,再次见面,她一改当年的悲郁和落寞,再次笑靥如花,犹如心中曾经被自己封闭的温柔角落,再次浸染全身。舍不得就此分别,3日是电影局,电影开场前,我看到了她一席橘色上衣和牛仔裤,提前买好的奶茶和爆米花,让我有了些许悸动。谍战片《悬崖之上》充斥的悬疑、残忍、惊险、布局... 也同样没有阻止我们偶尔低声讨论剧情的走向和人物脉络。2个小时结束,在商场中寻找出口的时间,我犹豫着... 直到我看到她的单肩皮包随着我的站位而变动时,终于鼓足勇气,牵起了她的手,彼此温柔的回应着对方,虽然回家的路上我们都在各自言语着,但注意力仍旧集中在手中彼此的温度,直到公交到站的分别前....
“我下一站要下咯...” “这么快要到了吗... ” 我紧握了一下她的手,以示我的不舍...
“我到站了,我下车了...” 她紧握了一下我的手,作为回应...
这一次离别时,眼角不再湿润,或许是在和20年前那段情谊告别,用最初心的告别方式回应初恋的开始,哪怕我依旧爱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