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皮特-马拉维奇这个名字更为人们所熟知的,是他“手枪”的绰号。
这个昵称源于他独有的投篮姿势。每当他高高跃起,用右手将球托至头侧,随即轻轻一拨,皮球便快速而精准地被送进篮筐。这一系列动作,就仿佛一把转动的左轮手枪一般流畅。“手枪”之名,就此得以流传下来。
他已离世31年,距离他上一次出现在NBA赛场上,更是已经过去了快四十年。但人们仍旧乐此不疲地谈论着他鬼魅的传球,库里般快速的出手速度,卢比奥般精致的脸庞。甚至连他略显蹊跷的死因,也为他的伟大,增添了许多传奇色彩。
华丽是他的招牌,也是他的枷锁。父亲的明星梦束缚着他,患抑郁症的母亲使他感到困扰,他在场上的华丽演出为他带来了金钱、地位和名望,却也让他变得逃避、软弱,甚至染上了酗酒的习惯。
“我更希望人们能看到,我作为一名篮球运动员,最纯粹的样子。”这是马拉维奇一直以来的愿望,但恐怕这样的心愿永远都无法实现。怪只能怪,这华丽的假象太过迷人。
1.
四处飘荡,用以形容马拉维奇的童年,十分贴切。搬家、搬家,不停的搬家,这可能是所有教练员孩子们的相同经历。
父亲普莱斯-马拉维奇曾短暂地效力于匹兹堡钢人队,退役后的他,很自然地走上了教练员的道路。他先后在全国各地执教高中队伍,家人便跟随他的脚步,四处漂泊。
老马拉维奇的执教成绩并不出色,但这并不让他感到烦恼,他更醉心的“作品”,是他的儿子,皮特-马拉维奇。
“如果你听我的话,你就会拿到大学的篮球奖学金,进入职业联盟,甚至成为第一个拿下百万合同的球员,”父亲这样对小马拉维奇说道。
“这也正是我想要的。”小马拉维奇回答道。
他对篮球的热爱近乎痴迷,他每天练习超过12个小时,甚至坐在父亲汽车的后座上时,他都会把手臂探出窗外运球。朋友们也惊诧于他的天赋,“那时训练完我们会比赛罚球,若是谁把球罚丢就交换罚球,”马拉维奇儿时的朋友回忆道,“我最多只能连续罚进12、3个,但当轮到皮特的时候,我记得那次他连续罚进了178个球才失手,我猜他可能就是故意给我个台阶下,让我可以回家吧。”
2.
1967年,老马拉维奇得到了执教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的机会。当时的LSU,比起篮球,人们对橄榄球有着更浓烈的热爱。但老马拉维奇并不担忧。
因为小皮特在父亲的建议下,放弃了为弗吉尼亚大学效力的想法,选择来到了LSU。
“这是我的秘密武器。”老马拉维奇在出席就职发布会时,这样说道。
但事实证明,父亲夸下的海口,所言非虚。
赛场之上,由于当时的NCAA禁止大一球员为球队出战,马拉维奇只能去满是大一新生的菜鸟队打球。但这样的挑战,对于他而言实在太过微弱。他场均出手39次,砍下惊人的43.8分7.5个篮板4次助攻。
“他打这种级别的比赛,简直是犯规。”当时的队友这样说道。
可即便是同比自己年长的球员较量,小皮特的统治力也丝毫不曾减弱。随后的大二、大三赛季,他仍旧能够贡献44.2分和44.5分的场均数据。在没有三分线的时代,这样的数据,前无古人,同样后无来者。
但马拉维奇对此,并不开心。他享受传球带给他的乐趣,但作为主教练的父亲,几乎是强制性地,给予了他无限的出手权。这也让他的队友们颇有微词。
“如果(马拉维奇)每晚不出手四十次的话,我们是绝没有可能赢下比赛的。”老马拉维奇说道。
父亲的角色,对于马拉维奇来说,是种近乎权威的存在。“他曾经在暂停的时候质疑过父亲的战术安排,但是最后还是妥协了,”当时的队友Sanford回忆道,“教练对他说,‘我是球队的教练,也是你父亲,必须按我说的做。’”
当被问及如何看待父亲作为球队教练对自己的影响时,马拉维奇说道,“我尽量不去想我们之间的联系,这会让我感到紧张。”
而赛场之外,马拉维奇俨然一副摇滚巨星的范儿,人们爱他标志性的长筒袜,披头士一样的金发,也爱他的华丽传球,他无所不能的得分表现。他成为了全民的偶像,媒体的宠儿。
3.
但华丽也可能只是假象,至少,在马拉维奇的内心深处。
父亲的强权不仅仅针对小马拉维奇,还有他的妻子。在常年的颠沛流离中,妻子Helen患上了抑郁症,精神状况起伏不定。而正因为此,老马拉维奇禁止她进入LSU的球场,为自己和儿子加油助威,他不希望“家丑外扬”。这让Helen本就孤寂的内心,更加绝望,她甚至开始饮酒无度,来独自抵抗生活的重压。
尽管无法查证,母亲混乱的精神状态,对于马拉维奇有多大程度上的影响。但我们仍旧能从许多细节上,窥见些端倪。
作为大学时期的风云人物,马拉维奇以探花郎的身份,顺理成章地开始了他的职业球员之路。亚特兰大老鹰,成为了他的下一站。
但这对于马拉维奇的身边人来说,并不算一个很好的下一站。当时的老鹰阵中,无论是球队核心哈德森、贝拉米,还是其他轮换球员,悉数都是黑人。马拉维奇风头强劲地加入了球队,引起了诸多老将的不满。
“你试想一下,队里面突然加入了这样一个相貌英俊的白人小伙儿,还被世人追捧,认为是球队的救世主,换你你会怎么想?”马拉维奇的挚友,后来在采访中说道。
那时期的马拉维奇,深陷在白人球迷近乎狂热的期待之中,却也受到了来自黑人队友们的,排挤和厌恶。
为老鹰效力的四年时间,马拉维奇一直陷入无法带领球队更进一步的困境。尽管他个人的场上表现,已经无可指摘,但球队始终无法在他的带领下,赢下一轮季后赛。
没有得力的帮手可能只是一方面原因,Sanford说道,“另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在于,他永远是演出的焦点,无论他去到哪里都是如此。他没办法简单而纯粹的打球了。”
事业上的瓶颈困扰着马拉维奇,而就在此时,家中又传来噩耗。常年患有抑郁症的母亲Helen,在家中自杀身亡。几个月后,马拉维奇又被老鹰队交易至新奥尔良爵士,他第一次感受到了商业联盟的残酷。
面对亲人的离去,事业的坎坷,马拉维奇选择了同母亲一样的逃避方式——酗酒。在刚刚得知交易信息的时候,人们在当地的一家酒吧中,发现了喝得酩酊大醉的马拉维奇。很难说他的这一习惯,没有受到母亲的一点影响。
“他赛前、赛后,大巴里、飞机上,无时无刻不再喝着啤酒,他成了个酒鬼。”Sanford说道。
但尽管如此,马拉维奇仍旧延续着自己出众的球场表现,在加入球队的第三个年头,他斩获了得分王的荣誉,他还在面对尼克斯的比赛中,独得68分,征服了全国的观众。但球队接连三个年头,与季后赛无缘。
在随后的赛季中,当马拉维奇带领球队取得八连胜,第一次有机会向季后赛发起冲击的关键当口,在一次写意的传球过程中,马拉维奇伤到了自己脆弱的膝盖,随后检查结果宣告他赛季报销。
又一次希望破灭。
复出后,尽管马拉维奇仍能够贡献场均20+的得分表现,但或许是球队的耐心到达了极限,亦或者是管理层认定他不会是那个带领球队更进一步的领袖。两季过后,爵士队裁掉了马拉维奇。
4.
关于波士顿的记忆有些斑驳,比尔-菲奇教练无法做出将32岁的老手枪放入首发阵容的决定,而这深深刺伤了马拉维奇的自尊心。于是,他便在赛季末选择了退役。
让我们拉动进度条,直接来到那一个,世人都不愿回想起来的日子。
那是1988年的1月,加利福尼亚州。
那是一个普通的早上,帕萨迪纳市一块很寻常的球场迎来了一个并不寻常的客人。当球场管理员Norm Moline决定将球馆分享给这位前明星球员时,他绝对不曾预料过接下来会发生的事情。
“这绝对是一场恶作剧,一切本该由欢呼声与合影收尾。这是我生命中最糟糕的时刻。”Norm Moline回忆道。
一场原定好的4对4比赛,几分钟之后便终止了。马拉维奇猝然倒地,就此逝去。那一刹那的短暂,仿佛把人们拉回了他仍在打球的年代,一切来得那么快,每一次投篮,每一记妙传,都快得让人难以捕捉。可是这一次,手枪永远都不会再响。
“I feel great.(我觉得好极了)”是马拉维奇留给世界的最后一句话。
而这一切并非毫无先兆。
在马拉维奇的退役发布会上,他半开玩笑的说道,“我得退役了兄弟,我可不想到了四十岁还在打球,然后直接在球场上心脏病发作死掉。”
1988年,马拉维奇刚好40岁。医院提供的死亡证明中显示,死因正是因心脏病导致的猝死。一语成谶,命运开了一个如此残忍地玩笑。
而半年前发生的事情也让人感到困惑。马拉维奇的父亲于1987年夏天因骨癌离世,每天守候在病床前照料父亲的马拉维奇,在父亲临终前说道,“别怕爸爸,我会很快去见你的。”
“我感到疲惫,我很累,我对我自己的生活感到厌倦,”在退役后一次演说中,马拉维奇在一句话中连续使用了多次“tired”,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压抑,他信仰起了基督教,“我希望上帝能够拯救我,我不愿意再过这样的生活了。”
让我们感到困惑的,还不止于此。
后续的尸体检查显示,马拉维奇生来就比正常人缺少一根为心脏供血的动脉,他能够活到40岁,还能够出现在篮球场上,竟本身已经是一个奇迹了。
可能天才本身就是与奇迹相伴的吧,生如此,死亦然。
尾声
1997年全明星赛,中场休息环节,在克利夫兰主场,由NBA官方评定出来的历史50大球星汇聚一堂。其中有三人未能到场,杰里-韦斯特老爷子正在接受耳感染手术,奥尼尔则受困于膝伤。最后那个人,自然是已经逝世近十年的“手枪”马拉维奇。代替他上台领奖的是他的两个小儿子。眉宇间,还满是父亲当年俊俏的模样。
用华丽至死来概括他的一生,或许并不贴切。我们永远都无法窥见他内心深处,真正的孤独。
他重新定义了篮球这项运动,用自己那传奇而又富有悲剧色彩的一生。
end
3684字
比皮特-马拉维奇这个名字更为人们所熟知的,是他“手枪”的绰号。
这个昵称源于他独有的投篮姿势。每当他高高跃起,用右手将球托至头侧,随即轻轻一拨,皮球便快速而精准地被送进篮筐。这一系列动作,就仿佛一把转动的左轮手枪一般流畅。“手枪”之名,就此得以流传下来。
他已离世31年,距离他上一次出现在NBA赛场上,更是已经过去了快四十年。但人们仍旧乐此不疲地谈论着他鬼魅的传球,库里般快速的出手速度,卢比奥般精致的脸庞。甚至连他略显蹊跷的死因,也为他的伟大,增添了许多传奇色彩。
华丽是他的招牌,也是他的枷锁。父亲的明星梦束缚着他,患抑郁症的母亲使他感到困扰,他在场上的华丽演出为他带来了金钱、地位和名望,却也让他变得逃避、软弱,甚至染上了酗酒的习惯。
“我更希望人们能看到,我作为一名篮球运动员,最纯粹的样子。”这是马拉维奇一直以来的愿望,但恐怕这样的心愿永远都无法实现。怪只能怪,这华丽的假象太过迷人。
1.
四处飘荡,用以形容马拉维奇的童年,十分贴切。搬家、搬家,不停的搬家,这可能是所有教练员孩子们的相同经历。
父亲普莱斯-马拉维奇曾短暂地效力于匹兹堡钢人队,退役后的他,很自然地走上了教练员的道路。他先后在全国各地执教高中队伍,家人便跟随他的脚步,四处漂泊。
老马拉维奇的执教成绩并不出色,但这并不让他感到烦恼,他更醉心的“作品”,是他的儿子,皮特-马拉维奇。
“如果你听我的话,你就会拿到大学的篮球奖学金,进入职业联盟,甚至成为第一个拿下百万合同的球员,”父亲这样对小马拉维奇说道。
“这也正是我想要的。”小马拉维奇回答道。
他对篮球的热爱近乎痴迷,他每天练习超过12个小时,甚至坐在父亲汽车的后座上时,他都会把手臂探出窗外运球。朋友们也惊诧于他的天赋,“那时训练完我们会比赛罚球,若是谁把球罚丢就交换罚球,”马拉维奇儿时的朋友回忆道,“我最多只能连续罚进12、3个,但当轮到皮特的时候,我记得那次他连续罚进了178个球才失手,我猜他可能就是故意给我个台阶下,让我可以回家吧。”
2.
1967年,老马拉维奇得到了执教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的机会。当时的LSU,比起篮球,人们对橄榄球有着更浓烈的热爱。但老马拉维奇并不担忧。
因为小皮特在父亲的建议下,放弃了为弗吉尼亚大学效力的想法,选择来到了LSU。
“这是我的秘密武器。”老马拉维奇在出席就职发布会时,这样说道。
但事实证明,父亲夸下的海口,所言非虚。
赛场之上,由于当时的NCAA禁止大一球员为球队出战,马拉维奇只能去满是大一新生的菜鸟队打球。但这样的挑战,对于他而言实在太过微弱。他场均出手39次,砍下惊人的43.8分7.5个篮板4次助攻。
“他打这种级别的比赛,简直是犯规。”当时的队友这样说道。
可即便是同比自己年长的球员较量,小皮特的统治力也丝毫不曾减弱。随后的大二、大三赛季,他仍旧能够贡献44.2分和44.5分的场均数据。在没有三分线的时代,这样的数据,前无古人,同样后无来者。
但马拉维奇对此,并不开心。他享受传球带给他的乐趣,但作为主教练的父亲,几乎是强制性地,给予了他无限的出手权。这也让他的队友们颇有微词。
“如果(马拉维奇)每晚不出手四十次的话,我们是绝没有可能赢下比赛的。”老马拉维奇说道。
父亲的角色,对于马拉维奇来说,是种近乎权威的存在。“他曾经在暂停的时候质疑过父亲的战术安排,但是最后还是妥协了,”当时的队友Sanford回忆道,“教练对他说,‘我是球队的教练,也是你父亲,必须按我说的做。’”
当被问及如何看待父亲作为球队教练对自己的影响时,马拉维奇说道,“我尽量不去想我们之间的联系,这会让我感到紧张。”
而赛场之外,马拉维奇俨然一副摇滚巨星的范儿,人们爱他标志性的长筒袜,披头士一样的金发,也爱他的华丽传球,他无所不能的得分表现。他成为了全民的偶像,媒体的宠儿。
3.
但华丽也可能只是假象,至少,在马拉维奇的内心深处。
父亲的强权不仅仅针对小马拉维奇,还有他的妻子。在常年的颠沛流离中,妻子Helen患上了抑郁症,精神状况起伏不定。而正因为此,老马拉维奇禁止她进入LSU的球场,为自己和儿子加油助威,他不希望“家丑外扬”。这让Helen本就孤寂的内心,更加绝望,她甚至开始饮酒无度,来独自抵抗生活的重压。
尽管无法查证,母亲混乱的精神状态,对于马拉维奇有多大程度上的影响。但我们仍旧能从许多细节上,窥见些端倪。
作为大学时期的风云人物,马拉维奇以探花郎的身份,顺理成章地开始了他的职业球员之路。亚特兰大老鹰,成为了他的下一站。
但这对于马拉维奇的身边人来说,并不算一个很好的下一站。当时的老鹰阵中,无论是球队核心哈德森、贝拉米,还是其他轮换球员,悉数都是黑人。马拉维奇风头强劲地加入了球队,引起了诸多老将的不满。
“你试想一下,队里面突然加入了这样一个相貌英俊的白人小伙儿,还被世人追捧,认为是球队的救世主,换你你会怎么想?”马拉维奇的挚友,后来在采访中说道。
那时期的马拉维奇,深陷在白人球迷近乎狂热的期待之中,却也受到了来自黑人队友们的,排挤和厌恶。
为老鹰效力的四年时间,马拉维奇一直陷入无法带领球队更进一步的困境。尽管他个人的场上表现,已经无可指摘,但球队始终无法在他的带领下,赢下一轮季后赛。
没有得力的帮手可能只是一方面原因,Sanford说道,“另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在于,他永远是演出的焦点,无论他去到哪里都是如此。他没办法简单而纯粹的打球了。”
事业上的瓶颈困扰着马拉维奇,而就在此时,家中又传来噩耗。常年患有抑郁症的母亲Helen,在家中自杀身亡。几个月后,马拉维奇又被老鹰队交易至新奥尔良爵士,他第一次感受到了商业联盟的残酷。
面对亲人的离去,事业的坎坷,马拉维奇选择了同母亲一样的逃避方式——酗酒。在刚刚得知交易信息的时候,人们在当地的一家酒吧中,发现了喝得酩酊大醉的马拉维奇。很难说他的这一习惯,没有受到母亲的一点影响。
“他赛前、赛后,大巴里、飞机上,无时无刻不再喝着啤酒,他成了个酒鬼。”Sanford说道。
但尽管如此,马拉维奇仍旧延续着自己出众的球场表现,在加入球队的第三个年头,他斩获了得分王的荣誉,他还在面对尼克斯的比赛中,独得68分,征服了全国的观众。但球队接连三个年头,与季后赛无缘。
在随后的赛季中,当马拉维奇带领球队取得八连胜,第一次有机会向季后赛发起冲击的关键当口,在一次写意的传球过程中,马拉维奇伤到了自己脆弱的膝盖,随后检查结果宣告他赛季报销。
又一次希望破灭。
复出后,尽管马拉维奇仍能够贡献场均20+的得分表现,但或许是球队的耐心到达了极限,亦或者是管理层认定他不会是那个带领球队更进一步的领袖。两季过后,爵士队裁掉了马拉维奇。
4.
关于波士顿的记忆有些斑驳,比尔-菲奇教练无法做出将32岁的老手枪放入首发阵容的决定,而这深深刺伤了马拉维奇的自尊心。于是,他便在赛季末选择了退役。
让我们拉动进度条,直接来到那一个,世人都不愿回想起来的日子。
那是1988年的1月,加利福尼亚州。
那是一个普通的早上,帕萨迪纳市一块很寻常的球场迎来了一个并不寻常的客人。当球场管理员Norm Moline决定将球馆分享给这位前明星球员时,他绝对不曾预料过接下来会发生的事情。
“这绝对是一场恶作剧,一切本该由欢呼声与合影收尾。这是我生命中最糟糕的时刻。”Norm Moline回忆道。
一场原定好的4对4比赛,几分钟之后便终止了。马拉维奇猝然倒地,就此逝去。那一刹那的短暂,仿佛把人们拉回了他仍在打球的年代,一切来得那么快,每一次投篮,每一记妙传,都快得让人难以捕捉。可是这一次,手枪永远都不会再响。
“I feel great.(我觉得好极了)”是马拉维奇留给世界的最后一句话。
而这一切并非毫无先兆。
在马拉维奇的退役发布会上,他半开玩笑的说道,“我得退役了兄弟,我可不想到了四十岁还在打球,然后直接在球场上心脏病发作死掉。”
1988年,马拉维奇刚好40岁。医院提供的死亡证明中显示,死因正是因心脏病导致的猝死。一语成谶,命运开了一个如此残忍地玩笑。
而半年前发生的事情也让人感到困惑。马拉维奇的父亲于1987年夏天因骨癌离世,每天守候在病床前照料父亲的马拉维奇,在父亲临终前说道,“别怕爸爸,我会很快去见你的。”
“我感到疲惫,我很累,我对我自己的生活感到厌倦,”在退役后一次演说中,马拉维奇在一句话中连续使用了多次“tired”,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压抑,他信仰起了基督教,“我希望上帝能够拯救我,我不愿意再过这样的生活了。”
让我们感到困惑的,还不止于此。
后续的尸体检查显示,马拉维奇生来就比正常人缺少一根为心脏供血的动脉,他能够活到40岁,还能够出现在篮球场上,竟本身已经是一个奇迹了。
可能天才本身就是与奇迹相伴的吧,生如此,死亦然。
尾声
1997年全明星赛,中场休息环节,在克利夫兰主场,由NBA官方评定出来的历史50大球星汇聚一堂。其中有三人未能到场,杰里-韦斯特老爷子正在接受耳感染手术,奥尼尔则受困于膝伤。最后那个人,自然是已经逝世近十年的“手枪”马拉维奇。代替他上台领奖的是他的两个小儿子。眉宇间,还满是父亲当年俊俏的模样。
用华丽至死来概括他的一生,或许并不贴切。我们永远都无法窥见他内心深处,真正的孤独。
他重新定义了篮球这项运动,用自己那传奇而又富有悲剧色彩的一生。
end
3684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