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Eduard Holdis
Breakingthelines.com来源:Breakingthelines.com
任何曼联球迷都无法回避的一个事实:曼联正跌入谷底。上赛季,球队在埃里克·滕哈赫的带领下排名第八,这是红魔在滕哈格治下英超的最差排名。滕哈格凭借足总杯决赛击败曼城的胜利勉强保住了帅位,但在本赛季前九场比赛仅拿到11个积分后,仍在10月28日被管理层解雇。随后,俱乐部传奇射手鲁德·范尼斯特鲁伊被任命为临时主帅,当时曼联排名第14位,在带队不败之后又让位于鲁本·阿莫林。
阿莫林帮助葡萄牙体育终结了球队长达19年的联赛冠军荒,因此外界对他寄予厚望。然而,至今他未能给红魔带来想象中的美好。曼联在22场比赛中仅拿到26个积分,净胜球为-5,排名第13位,仅比降级区高出10分。作为对比,自1989/90赛季以来,曼联从未跌出英超前八,那一年他们在亚历克斯·弗格森的带领下排名第13位。
从现有的球员阵容来看,曼联更像是一条“碎布缝成的被单”,由不同时期的主帅引进的球员拼凑而成,而球员们在这家似乎专注于“毁掉”球员的俱乐部中,被摧残得千疮百孔。再加上陈年老旧的球场和设施,这一情况显得更加糟糕。如果俱乐部有充足的资金来重建阵容,并全力协助新任主帅展开新的计划,那么这一切或许不会显得那么难堪。但从财政公平竞赛(FFP)的角度来看,曼联的冬季转会窗就像甄远道被发配到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一片荒凉,毫无生机。
前一段时间,阿莫林延长了哈里·马奎尔的合同,因为球队“急需球场上的领导者”。至于训练设施,自老爵爷退休以来,几乎没有经历任何现代化改造。对于一支连续多年亏损的俱乐部来说,梦想拥有一座全新的球场显然触不可及。
像曼联这样的俱乐部降级似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十年的管理不善让这一噩梦变得触手可及。阿莫林曾表示,降级可能是曼联需要的一次“震撼教育”,但我愿意更进一步说——如果曼联真的降级,那可能会成为足球史上最为震撼的事件。
如果我们撇开巨额损失和球星出走的影响——毕竟拉什福德的离队已表明这一趋势正在发生,而俱乐部似乎也急于出售最有价值的年轻球员——降级或许会成为这个充满毒性的俱乐部的一次彻底重启。因此,如果我们要为这种可能性做准备,不妨回顾过去,看看曼联上一次降级时的情景,以及如果英格兰第二级别联赛再次迎来这支英格兰最具影响力的俱乐部之一,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
事实上,曼联对降级并不陌生,俱乐部的早期历史不仅平庸,并且一直挣扎于低级别联赛。命运的转折始于球队更名——从原本的牛顿希斯(Newton Heath)改为如今的曼彻斯特联队(Manchester United),并在1908年和1911年两度夺得联赛冠军。然而,在两次世界大战的间歇里,球队再次经历降级,甚至一度濒临跌入英格兰第三级别联赛的险境。最终,球队在赛季最后一天击败米尔沃尔,才得以惊险保级。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不久,曼联成功升入顶级联赛。然而,德军的轰炸对球队的主场造成了严重破坏。战后,俱乐部在1945年任命马特·巴斯比(Matt Busby)为主帅。当时,巴斯比年仅36岁,曾效力于利物浦和曼城。他上任伊始便狮子大开口,希望获得对球队更大的控制权。
俱乐部迫切希望恢复英格兰顶级球队的地位,因此接受了巴斯比的要求。他对阵容进行了彻底改革,大胆提拔了多名来自曼联青年体育俱乐部(Manchester United Junior Athletic Club,该俱乐部于1938年成立,旨在培养年轻球员)的年轻才俊,并清理了许多年长球员。
这一举措的成果显而易见——一支平均年龄仅22岁的年轻球队在1948年夺得足总杯冠军,并在1952年赢得英格兰顶级联赛冠军。1956和1957赛季被认为是“巴斯比宝贝”(Busby Babes)时代的巅峰,他们连续两年赢得联赛冠军,并闯入首届欧洲冠军杯的半决赛。
在那个赛季的欧洲顶级赛事中,曼联的头两位射手分别是丹尼斯·维奥莱特(Dennis Viollet)和汤米·泰勒(Tommy Taylor),他们在仅仅4场比赛中分别打入9球和8球。全世界的媒体都被这支年轻的英格兰球队所吸引,许多人认为曼联有实力在1958赛季挑战长期以来的霸主、夺冠热门皇家马德里。在联赛中,曼联排名第三,仅落后领头羊狼队6分,并准备在欧洲冠军杯四分之一决赛中对阵贝尔格莱德红星。
在战胜塞尔维亚球队后,载着曼联球员和工作人员的飞机从贝尔格莱德返回曼彻斯特,中途在慕尼黑停留加油。然而,在三次尝试起飞失败后,跑道上的积雪导致飞机滑出跑道,最终撞上一座房屋,机上近半数乘客遇难,其中包括曼联最有前途的一批球员。
巴斯比本人身受重伤,但奇迹般地康复。当他回归球队后,便开始艰难地重建一支失去了顶级天才的阵容。虽然球队痛失被誉为未来超级巨星的邓肯·爱德华兹(Duncan Edwards),但巴斯比仍然可以依靠博比·查尔顿(Bobby Charlton),并在1962年引进丹尼斯·劳(Denis Law),一支新的黄金一代开始崭露头角。
俱乐部放弃了“巴斯比宝贝”(Busby Babes)的称号,而在同一时期,“红魔”(Red Devils)这一称号逐渐成形。尽管球队在1963赛季仅排名联赛第19位,但他们仍然成功夺得足总杯冠军,并在次年排名联赛第二。他们迅速复苏的关键在于“神圣三杰”(Holy Trinity)的最后一块拼图——乔治·贝斯特(George Best)的加入。
俱乐部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出现在1965年至1968年之间,曼联在此期间赢得了两次联赛冠军,并在1968年于温布利球场加冕欧洲冠军。然而,1969年,马特·巴斯比(Matt Busby)宣布计划退休,转入俱乐部管理层,并指定预备队教练威尔夫·麦吉尼斯(Wilf McGuinness)为他的继任者。
这个故事对曼联球迷来说再熟悉不过——一位执掌球队24年的传奇教练离任,他的继任者在巨大压力下难以承受,与前任相提并论更是天方夜谭。巴斯比在看台上注视着场上的一切,而球员阵容也在老化,其中许多球员的职业生涯几乎只在他的麾下效力过。这种情况与后来大卫·莫耶斯(David Moyes)接手弗格森(Alex Ferguson)后的困境如出一辙。
最终,巴斯比短暂复出,带领球队度过危机,避免降级,并以联赛第八名收官。然而,在他的继任者弗兰克·奥法雷尔(Frank O’Farrell)执教下,曼联再次排名第八,球队虽然偶有亮点,但整体状况却江河日下。就像曼联在最终决定让滕哈赫(Erik ten Hag)再执教一年之前几乎联系了整个欧洲的教练一样,奥法雷尔当时也并非俱乐部的首选目标。曼联曾试图邀请欧洲冠军杯得主、凯尔特人主帅乔克·斯泰因(Jock Stein)、英格兰足球联赛传奇教练、利兹联的唐·雷维(Don Revie),以及切尔西的戴夫·塞克斯顿(Dave Sexton)。
接下来的赛季情况更加糟糕,曼联陷入保级泥潭,最终导致奥法雷尔被解雇。苏格兰国家队主帅汤米·多彻蒂(Tommy Docherty)被任命为曼联新主帅。与此同时,35岁的博比·查尔顿(Bobby Charlton)宣布退役,而乔治·贝斯特(George Best)则因酗酒问题变得越来越不稳定,严重影响了他的职业生涯。他在1972年、年仅26岁时宣布退役,但随后又改变主意,最终在1973年再次退役。
多彻蒂(Tommy Docherty)勉强让曼联维持在英格兰顶级联赛,以第18名的成绩结束赛季,同时引进了一批新球员。然而,在这些新援中,只有中卫兼队长马丁·布坎(Martin Buchan)和未来的俱乐部传奇人物卢·马卡里(Lou Macari)被认为是成功的引援。与此同时,乔治·贝斯特(George Best)在1973-74赛季再次复出,但对曼联而言,真正的重创来自丹尼斯·劳(Denis Law)以自由身加盟死敌曼城。
赛季初,曼联在第四轮过后排名第13,但此后战绩一落千丈,彻底陷入保级战,在接下来的20场联赛中仅取得4场胜利。贝斯特在1974年元旦踢完了他在曼联的最后一场比赛,至此,“神圣三杰”(Holy Trinity)的最后一名成员也离开了球队。多彻蒂尝试让球队放慢节奏,从后场组织进攻,球队的表现有所回暖,但为时已晚。
整个赛季,曼联在42场比赛中仅赢下10场,输了20场,打平12场。在赛季还剩两场比赛时,曼联排名第21,距离安全区相差3分。1974年4月27日,曼联以最残酷的方式遭遇了36年来的首次降级。近57,000名球迷聚集在老特拉福德球场,目睹了曼联与曼城在比赛的大部分时间里互相僵持,直到曼城的弗朗西斯·李(Francis Lee)突破曼联防线。
李在禁区边缘将球传入中路,而丹尼斯·劳正好在门前等待,他用脚后跟将球轻巧地送入球门,攻破了曼联门将阿莱克斯·斯特普尼(Alex Stepney)的十指关。赛后,劳表示,他从未感到如此沮丧,即便在进球30年后,他仍然为这个令曼联球迷咬牙切齿的进球心存芥蒂。多彻蒂继续执教降入英格兰第二级别联赛的曼联,并立即清洗了所有剩余的“巴斯比时代”球员,仅留下了门将斯特普尼。
斯图尔特·皮尔森(Stuart Pearson)等新援,以及上赛季展现出潜力的年轻球员萨米·麦克罗伊(Sammy McIlroy),成为了球队的新核心。然而,曼联当时的困境与如今的困境在一点上有显著不同——球迷的态度。1974年的曼联球迷并没有像如今一些球迷那样幼稚地在每个细节上批评俱乐部,相反,他们团结一致支持球队,甚至在曼联降级到次级联赛后,老特拉福德球场的上座率反而有所上升。
当时俱乐部的氛围与现在截然不同。大多数球迷都喜欢主帅汤米·多彻蒂(Tommy Docherty),甚至俱乐部的老板——爱德华兹家族(Edwards family)——也颇受好评。1974-75赛季开始后,曼联势如破竹,开局连胜四场,并在前九场比赛中保持不败。
尽管赛季中期遭遇了一些波折,输了7场比赛,曼联最终以11场不败的出色表现收官。1975年4月5日,对阵南安普顿的比赛中,卢·马卡里(Lou Macari)打入关键进球,正式锁定曼联的升级资格。这股强势状态延续到了他们重返顶级联赛的首个赛季,许多人甚至认为曼联有望成为英格兰足球历史上第三支升级后立即夺冠的球队。
最终,曼联以第三名收官,仅落后冠军利物浦4分,并杀入足总杯决赛,但遗憾地输给了南安普顿。尽管如此,对于一支刚刚升入顶级联赛的球队来说,这已经是一个令人惊叹的成就。1977年,曼联迎来了两个重大变化:他们赢得了9年来的首座冠军奖杯,但与此同时,球队复兴的缔造者——主帅汤米·多彻蒂被解雇。他因与俱乐部一名队医的妻子有婚外情,被媒体大肆报道,最终曼联决定将其解职。
曼联在足总杯决赛中以2-1击败利物浦,成功阻止了死敌完成赛季三冠王的伟业。然而,多彻蒂的解雇对俱乐部而言是一次巨大的打击。他的继任者戴夫·塞克斯顿(Dave Sexton)在1980年仅带队获得联赛亚军,落后于当时可能是欧洲最强球队的利物浦。此外,曼联在1979年的足总杯决赛中输给了阿森纳,错失冠军。
1981赛季末,朗·阿特金森(Ron Atkinson)接任主帅,并以150万英镑的创纪录转会费从西布朗引进了布莱恩·罗布森(Bryan Robson)。尽管他率队赢得了1983年对阵布莱顿的足总杯冠军,以及1985年战胜上赛季冠军埃弗顿的足总杯冠军,但球队始终无法在联赛中稳定地争夺冠军。这一短板最终导致他在1986年被解雇,而这也为亚历克斯·弗格森爵士(Sir Alex Ferguson)的到来铺平了道路。弗爵爷不仅带领曼联取得了史上最辉煌的成就,还被普遍认为是足坛最伟大的主教练之一。
作者:Eduard Holdis
Breakingthelines.com来源:Breakingthelines.com
任何曼联球迷都无法回避的一个事实:曼联正跌入谷底。上赛季,球队在埃里克·滕哈赫的带领下排名第八,这是红魔在滕哈格治下英超的最差排名。滕哈格凭借足总杯决赛击败曼城的胜利勉强保住了帅位,但在本赛季前九场比赛仅拿到11个积分后,仍在10月28日被管理层解雇。随后,俱乐部传奇射手鲁德·范尼斯特鲁伊被任命为临时主帅,当时曼联排名第14位,在带队不败之后又让位于鲁本·阿莫林。
阿莫林帮助葡萄牙体育终结了球队长达19年的联赛冠军荒,因此外界对他寄予厚望。然而,至今他未能给红魔带来想象中的美好。曼联在22场比赛中仅拿到26个积分,净胜球为-5,排名第13位,仅比降级区高出10分。作为对比,自1989/90赛季以来,曼联从未跌出英超前八,那一年他们在亚历克斯·弗格森的带领下排名第13位。
从现有的球员阵容来看,曼联更像是一条“碎布缝成的被单”,由不同时期的主帅引进的球员拼凑而成,而球员们在这家似乎专注于“毁掉”球员的俱乐部中,被摧残得千疮百孔。再加上陈年老旧的球场和设施,这一情况显得更加糟糕。如果俱乐部有充足的资金来重建阵容,并全力协助新任主帅展开新的计划,那么这一切或许不会显得那么难堪。但从财政公平竞赛(FFP)的角度来看,曼联的冬季转会窗就像甄远道被发配到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一片荒凉,毫无生机。
前一段时间,阿莫林延长了哈里·马奎尔的合同,因为球队“急需球场上的领导者”。至于训练设施,自老爵爷退休以来,几乎没有经历任何现代化改造。对于一支连续多年亏损的俱乐部来说,梦想拥有一座全新的球场显然触不可及。
像曼联这样的俱乐部降级似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十年的管理不善让这一噩梦变得触手可及。阿莫林曾表示,降级可能是曼联需要的一次“震撼教育”,但我愿意更进一步说——如果曼联真的降级,那可能会成为足球史上最为震撼的事件。
如果我们撇开巨额损失和球星出走的影响——毕竟拉什福德的离队已表明这一趋势正在发生,而俱乐部似乎也急于出售最有价值的年轻球员——降级或许会成为这个充满毒性的俱乐部的一次彻底重启。因此,如果我们要为这种可能性做准备,不妨回顾过去,看看曼联上一次降级时的情景,以及如果英格兰第二级别联赛再次迎来这支英格兰最具影响力的俱乐部之一,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
事实上,曼联对降级并不陌生,俱乐部的早期历史不仅平庸,并且一直挣扎于低级别联赛。命运的转折始于球队更名——从原本的牛顿希斯(Newton Heath)改为如今的曼彻斯特联队(Manchester United),并在1908年和1911年两度夺得联赛冠军。然而,在两次世界大战的间歇里,球队再次经历降级,甚至一度濒临跌入英格兰第三级别联赛的险境。最终,球队在赛季最后一天击败米尔沃尔,才得以惊险保级。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不久,曼联成功升入顶级联赛。然而,德军的轰炸对球队的主场造成了严重破坏。战后,俱乐部在1945年任命马特·巴斯比(Matt Busby)为主帅。当时,巴斯比年仅36岁,曾效力于利物浦和曼城。他上任伊始便狮子大开口,希望获得对球队更大的控制权。
俱乐部迫切希望恢复英格兰顶级球队的地位,因此接受了巴斯比的要求。他对阵容进行了彻底改革,大胆提拔了多名来自曼联青年体育俱乐部(Manchester United Junior Athletic Club,该俱乐部于1938年成立,旨在培养年轻球员)的年轻才俊,并清理了许多年长球员。
这一举措的成果显而易见——一支平均年龄仅22岁的年轻球队在1948年夺得足总杯冠军,并在1952年赢得英格兰顶级联赛冠军。1956和1957赛季被认为是“巴斯比宝贝”(Busby Babes)时代的巅峰,他们连续两年赢得联赛冠军,并闯入首届欧洲冠军杯的半决赛。
在那个赛季的欧洲顶级赛事中,曼联的头两位射手分别是丹尼斯·维奥莱特(Dennis Viollet)和汤米·泰勒(Tommy Taylor),他们在仅仅4场比赛中分别打入9球和8球。全世界的媒体都被这支年轻的英格兰球队所吸引,许多人认为曼联有实力在1958赛季挑战长期以来的霸主、夺冠热门皇家马德里。在联赛中,曼联排名第三,仅落后领头羊狼队6分,并准备在欧洲冠军杯四分之一决赛中对阵贝尔格莱德红星。
在战胜塞尔维亚球队后,载着曼联球员和工作人员的飞机从贝尔格莱德返回曼彻斯特,中途在慕尼黑停留加油。然而,在三次尝试起飞失败后,跑道上的积雪导致飞机滑出跑道,最终撞上一座房屋,机上近半数乘客遇难,其中包括曼联最有前途的一批球员。
巴斯比本人身受重伤,但奇迹般地康复。当他回归球队后,便开始艰难地重建一支失去了顶级天才的阵容。虽然球队痛失被誉为未来超级巨星的邓肯·爱德华兹(Duncan Edwards),但巴斯比仍然可以依靠博比·查尔顿(Bobby Charlton),并在1962年引进丹尼斯·劳(Denis Law),一支新的黄金一代开始崭露头角。
俱乐部放弃了“巴斯比宝贝”(Busby Babes)的称号,而在同一时期,“红魔”(Red Devils)这一称号逐渐成形。尽管球队在1963赛季仅排名联赛第19位,但他们仍然成功夺得足总杯冠军,并在次年排名联赛第二。他们迅速复苏的关键在于“神圣三杰”(Holy Trinity)的最后一块拼图——乔治·贝斯特(George Best)的加入。
俱乐部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出现在1965年至1968年之间,曼联在此期间赢得了两次联赛冠军,并在1968年于温布利球场加冕欧洲冠军。然而,1969年,马特·巴斯比(Matt Busby)宣布计划退休,转入俱乐部管理层,并指定预备队教练威尔夫·麦吉尼斯(Wilf McGuinness)为他的继任者。
这个故事对曼联球迷来说再熟悉不过——一位执掌球队24年的传奇教练离任,他的继任者在巨大压力下难以承受,与前任相提并论更是天方夜谭。巴斯比在看台上注视着场上的一切,而球员阵容也在老化,其中许多球员的职业生涯几乎只在他的麾下效力过。这种情况与后来大卫·莫耶斯(David Moyes)接手弗格森(Alex Ferguson)后的困境如出一辙。
最终,巴斯比短暂复出,带领球队度过危机,避免降级,并以联赛第八名收官。然而,在他的继任者弗兰克·奥法雷尔(Frank O’Farrell)执教下,曼联再次排名第八,球队虽然偶有亮点,但整体状况却江河日下。就像曼联在最终决定让滕哈赫(Erik ten Hag)再执教一年之前几乎联系了整个欧洲的教练一样,奥法雷尔当时也并非俱乐部的首选目标。曼联曾试图邀请欧洲冠军杯得主、凯尔特人主帅乔克·斯泰因(Jock Stein)、英格兰足球联赛传奇教练、利兹联的唐·雷维(Don Revie),以及切尔西的戴夫·塞克斯顿(Dave Sexton)。
接下来的赛季情况更加糟糕,曼联陷入保级泥潭,最终导致奥法雷尔被解雇。苏格兰国家队主帅汤米·多彻蒂(Tommy Docherty)被任命为曼联新主帅。与此同时,35岁的博比·查尔顿(Bobby Charlton)宣布退役,而乔治·贝斯特(George Best)则因酗酒问题变得越来越不稳定,严重影响了他的职业生涯。他在1972年、年仅26岁时宣布退役,但随后又改变主意,最终在1973年再次退役。
多彻蒂(Tommy Docherty)勉强让曼联维持在英格兰顶级联赛,以第18名的成绩结束赛季,同时引进了一批新球员。然而,在这些新援中,只有中卫兼队长马丁·布坎(Martin Buchan)和未来的俱乐部传奇人物卢·马卡里(Lou Macari)被认为是成功的引援。与此同时,乔治·贝斯特(George Best)在1973-74赛季再次复出,但对曼联而言,真正的重创来自丹尼斯·劳(Denis Law)以自由身加盟死敌曼城。
赛季初,曼联在第四轮过后排名第13,但此后战绩一落千丈,彻底陷入保级战,在接下来的20场联赛中仅取得4场胜利。贝斯特在1974年元旦踢完了他在曼联的最后一场比赛,至此,“神圣三杰”(Holy Trinity)的最后一名成员也离开了球队。多彻蒂尝试让球队放慢节奏,从后场组织进攻,球队的表现有所回暖,但为时已晚。
整个赛季,曼联在42场比赛中仅赢下10场,输了20场,打平12场。在赛季还剩两场比赛时,曼联排名第21,距离安全区相差3分。1974年4月27日,曼联以最残酷的方式遭遇了36年来的首次降级。近57,000名球迷聚集在老特拉福德球场,目睹了曼联与曼城在比赛的大部分时间里互相僵持,直到曼城的弗朗西斯·李(Francis Lee)突破曼联防线。
李在禁区边缘将球传入中路,而丹尼斯·劳正好在门前等待,他用脚后跟将球轻巧地送入球门,攻破了曼联门将阿莱克斯·斯特普尼(Alex Stepney)的十指关。赛后,劳表示,他从未感到如此沮丧,即便在进球30年后,他仍然为这个令曼联球迷咬牙切齿的进球心存芥蒂。多彻蒂继续执教降入英格兰第二级别联赛的曼联,并立即清洗了所有剩余的“巴斯比时代”球员,仅留下了门将斯特普尼。
斯图尔特·皮尔森(Stuart Pearson)等新援,以及上赛季展现出潜力的年轻球员萨米·麦克罗伊(Sammy McIlroy),成为了球队的新核心。然而,曼联当时的困境与如今的困境在一点上有显著不同——球迷的态度。1974年的曼联球迷并没有像如今一些球迷那样幼稚地在每个细节上批评俱乐部,相反,他们团结一致支持球队,甚至在曼联降级到次级联赛后,老特拉福德球场的上座率反而有所上升。
当时俱乐部的氛围与现在截然不同。大多数球迷都喜欢主帅汤米·多彻蒂(Tommy Docherty),甚至俱乐部的老板——爱德华兹家族(Edwards family)——也颇受好评。1974-75赛季开始后,曼联势如破竹,开局连胜四场,并在前九场比赛中保持不败。
尽管赛季中期遭遇了一些波折,输了7场比赛,曼联最终以11场不败的出色表现收官。1975年4月5日,对阵南安普顿的比赛中,卢·马卡里(Lou Macari)打入关键进球,正式锁定曼联的升级资格。这股强势状态延续到了他们重返顶级联赛的首个赛季,许多人甚至认为曼联有望成为英格兰足球历史上第三支升级后立即夺冠的球队。
最终,曼联以第三名收官,仅落后冠军利物浦4分,并杀入足总杯决赛,但遗憾地输给了南安普顿。尽管如此,对于一支刚刚升入顶级联赛的球队来说,这已经是一个令人惊叹的成就。1977年,曼联迎来了两个重大变化:他们赢得了9年来的首座冠军奖杯,但与此同时,球队复兴的缔造者——主帅汤米·多彻蒂被解雇。他因与俱乐部一名队医的妻子有婚外情,被媒体大肆报道,最终曼联决定将其解职。
曼联在足总杯决赛中以2-1击败利物浦,成功阻止了死敌完成赛季三冠王的伟业。然而,多彻蒂的解雇对俱乐部而言是一次巨大的打击。他的继任者戴夫·塞克斯顿(Dave Sexton)在1980年仅带队获得联赛亚军,落后于当时可能是欧洲最强球队的利物浦。此外,曼联在1979年的足总杯决赛中输给了阿森纳,错失冠军。
1981赛季末,朗·阿特金森(Ron Atkinson)接任主帅,并以150万英镑的创纪录转会费从西布朗引进了布莱恩·罗布森(Bryan Robson)。尽管他率队赢得了1983年对阵布莱顿的足总杯冠军,以及1985年战胜上赛季冠军埃弗顿的足总杯冠军,但球队始终无法在联赛中稳定地争夺冠军。这一短板最终导致他在1986年被解雇,而这也为亚历克斯·弗格森爵士(Sir Alex Ferguson)的到来铺平了道路。弗爵爷不仅带领曼联取得了史上最辉煌的成就,还被普遍认为是足坛最伟大的主教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