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16日,这在大众意义上只是非常普通的一天,但在曼联,这一天有着相当不同的意义。
因为,六年前的今天,2018年3月16日,穆里尼奥在对阵布莱顿的足总杯赛前新闻发布会上,发表了著名的“足球遗产”论。
这一著名观点的诞生,背景是曼联在2017-18赛季欧冠1/8决赛总比分1-2不敌塞维利亚,于是在两天后,现场记者发问:
“这周,有些球迷对一些球员在对阵塞维利亚的比赛中的表现有些失望,你想对这些球迷说些什么?
穆里尼奥的回答长达12分19秒,受限于篇幅,我们不打算将回答全文刊录,想要整体回味的朋友可以自行观看,毕竟穆里尼奥对这一问题的正面回答也非常简短:
“我会说,球迷就是球迷,球迷有权利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反应。“
从这之后,穆里尼奥就将话题引到“足球遗产“这一观点之上,开始了自己显然准备已久的输出和表达。
长达12分19秒的表达里,穆里尼奥历数曼联从2011-12赛季到2017-18赛季的欧战战绩、从2013-14赛季到2016-17赛季的英超战绩,以此来证明他的曼联“走在正确的道路上“,甚至是过去数年来最好的曼联。
在当时,这一观点被认为是穆里尼奥的“狡辩“。
因为他的曼联刚刚输掉比赛,比赛之后的他甚至说出了“曼联欧冠16强出局的比赛,我在这个位置上坐过两回。一次是跟着波尔图,还有一次是跟着皇马,这两次曼联都出局了,所以这对这家俱乐部来说不是什么新鲜事。“
很多曼联球迷从那时成为了穆里尼奥的反对者,然而很有趣的是,就在“足球遗产”论诞生的半个月之后,曼联在客场3-2逆转战胜曼城,阻止了后者通过一场曼彻斯特德比的胜利锁定英超冠军,又让很多曼联球迷成为了穆里尼奥的拥趸。
曼城,恰恰是穆里尼奥在“足球遗产”论中,为曼联提到的反例:
“在过去这七年,曼城在英超最差战绩是第四名,两次冠军,如果你想说三次也可以,因为只要再一周或两、三周的时间就可以了,而且还有两次第二名,这就是遗产。”
“你知道他们当中有谁能够被称为遗产吗?比如说,奥塔门迪、德布劳内、费尔南迪尼奥、大卫-席尔瓦、斯特林、阿圭罗。他们是曼城在之前所做的投资,不是之前两年,是更早之前就开始的。”
我个人并不欣赏穆里尼奥的战术,但我很欣赏穆里尼奥应对媒体的方式。
作为一名从最底层摸爬滚打起来的教练,作为一名球员生涯堪称平平无奇的教练,穆里尼奥在各种各样的采访中,总能用相对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外界传达一些观点,表述一些内容,向外界相对清晰地描绘职业足球内部的样子。
你可以认为这带有一种从小翻译变成冠军教练的自我炫耀,但对于我们这些外行人来说,这是一个难得的一窥职业俱乐部内部状态的机会。
所以,通过“足球遗产论”,你可以清晰地看到曼联过去11年的失败。
说是11年,其实也可以说是10年,因为在我们看来,莫耶斯的一年,或者说精准一点,区区几个月,没有对曼联的发展造成太大的影响。
接班弗格森爵士之难,而且还是莫耶斯这种级别的教练,失败是再正常不过的结果,所以在莫耶斯的任内,一些可信度并不高的新闻成为了外界对莫耶斯时代的基本印象,比如要求费迪南德等人向贾吉尔卡学习等等。
不过在战术上,莫耶斯倒是给后来人留下了一个很有趣的课题,这个课题,将影响曼联很长的一段时间:
一个不能打后腰的高大中场,究竟该如何使用?
严格来说,2014年上任的范加尔才是曼联在战术意义上的弗格森的接班人。
如果说弗格森没有特别清晰的战术特点,在英式442、两翼齐飞、对前锋和中卫能力的着重要求之外,看人下菜碟,关键比赛对关键球员的盯人限制这种实用主义思路可能就是其最显著的特点了,但和弗格森不同,范加尔的战术要点非常明显:
控球。
在战术层面,范加尔的设计其实相当精密,对于球员的站位和处理球方式,包括整支球队的协同思路,都有着极高的要求和标准。
这一点,各位完全不必困惑,只需要看看鲁尼对范加尔的几次评价就知道了:“范加尔是我合作过最好的教练,这是100%的。他的技战术、他对比赛的准备、对细节的极致追求都令我非常震惊,在他之前我从没见到过,我非常崇拜他。”
这一派教练在训练战术时,经常会对不理解的球员说出一句非常经典的话:
“你不要乱动,球会来找你。”
这句话从上古时期米歇尔斯的“全攻全守”沿袭而下,从克鲁伊夫到范加尔,再到如今的瓜迪奥拉和一众瓜系教练,整个发展脉络非常清晰。
球员要保持在自己的站位里,从而均匀地占据场上尽可能多的空间,这样的站位自然也会因此将对手的防守彻底拉开,让对手难以将阵型收拢起来。
那么,在球员遵守站位的情况下,保持各个位置之间的联系就需要技术和运动能力作为基础。
然而,范加尔从弗格森和莫耶斯手中继承而来的,是一个技术并不精湛,年龄相对偏大的阵容,用范加尔在纪录片中所说的:
“大部分球员都已经超过了30岁,连鲁尼都快30岁了。“
这是弗格森留下的“足球遗产“。
所以,我们在范加尔的第一个赛季,就看到了大量处于当打之年的技术型球员的加入,布林德、埃雷拉、迪-马利亚、罗霍,一切都是为了增进技术能力。
除此之外,范加尔也是一位球员需要提供大量跑动的球员,这一点在其90年代带领阿贾克斯夺得欧冠冠军时就可见一斑,所以在范加尔的两年时间里,大量曼联遗老纷纷离队,就连范佩西也被清洗掉。
当时,范加尔认为范佩西的体能已经不足以征战英超联赛,这一点在2014年世界杯也有所体现,范佩西在前三场的小组赛表现相当出色,但进入淘汰赛之后,表现明显下滑。
也正是因此,很多曼联名宿,包括很多曼联球迷都对范加尔难有好感,因为2011年欧冠亚军和2013年英超冠军的阵容,很快就变了样子。
但是,范加尔用提拔青训和引进球员的方式,完成了对曼联阵容的年轻化。
而且在战术上,这是曼联在历史上第一次进行彻底的大陆化改造,开始逐渐摒弃弗格森时期对纵深和冲击的不懈要求,第一次开始在中场区域布置重兵和尝试控制球权和比赛。
并且,第一次开始三后卫思维的植入尝试。
2014-15赛季,范加尔的思路非常清晰,他希望曼联能够像巴西世界杯上的荷兰队一样踢球,除了三后卫这个框架之外,迪-马利亚显然是按照罗本的模板引进的,但不仅是这一点不及本尊,其他位置上也难以达到荷兰队在2014年世界杯上的技术高度。
毕竟,从未打过三后卫的曼联不可能凭借区区一个夏天的集训就形成足够的战斗力。
于是,迪-马利亚在一个赛季后就选择出走,三后卫计划破产的曼联也在第二个赛季遇到了更大的麻烦。
纵使马夏尔带队,拉什福德和林加德开始崭露头角,曼联也未能在赛季结束时获得欧冠席位,而在2-1战胜水晶宫的足总杯决赛后,范加尔被曼联解雇。
然而,我们必须要看到,曼联在这两个赛季仍有亮点,包括第一个赛季围绕费莱尼所展开的,被外界称为“大圈战术“的352结构,以及在第二个赛季末段,由罗霍打左后卫开展出来的不对称结构,这些都是对曼联的战术发展有益的尝试。
正因如此,鲁尼才会认为“所有的事情都在正确的轨道上,如果我们继续合作一年,我们是可以获得成功的。“
如果瓜迪奥拉没有在2016年初确定加盟曼城,范加尔很有机会履行完自己的最后一年合同,从而和鲁尼等人再试一次。
我们难言曼联在第三年真的会收获鲁尼所说的“成功”,但三年的时间,曼联有机会打下一定的基础,而且不要忘记,范加尔身边一直坐着吉格斯。
荷兰老帅可能不仅在培养曼联的年轻球员,也很可能在培养吉格斯,因为在吉格斯后期带队威尔士的时候,吉格斯的战术体系始终都带有三后卫思维的印记。
2019年10月,威尔士(红衣)在欧洲杯预选赛第8轮,主场1-1逼平克罗地亚队,吉格斯排出了名义上的四后卫阵型,但在实际运行中,左后卫本-戴维斯鲜少参与进攻,而且在防守时,本-戴维斯身前的边前卫也经常帮忙覆盖空间:
尤其是在扳平球的过程中,威尔士由不对称结构形成的三后卫站位非常清晰:
在上半场临近结束时,本-戴维斯带球袭向中路,沿着英式四后卫结构中边后卫难以想象的路径参与进攻,助攻贝尔进球:
这恰恰是三后卫思维里,边中卫参与进攻的方式。
而且,眼尖的朋友或许已经看出来了,本-戴维斯身前的边前卫就是丹尼尔-詹姆斯。
所以在曼联的原计划当中,很可能是范加尔的三年合约结束之后,吉格斯接任曼联主帅,从而延续曼联由一位教练长期执教的固有传统。
然而,瓜迪奥拉的加盟引发了曼联管理层的巨大恐惧,管理层认为自己即将被同城死敌远远甩在身后,恐怕在漫长的时间里都无法追赶对手,于是,为了避免这个最糟糕的情况发生,曼联选择解雇范加尔,聘请了穆里尼奥。
然而,穆里尼奥的足球理念和范加尔有很多不同。
克鲁伊夫—范加尔在巴塞罗那的经历和传承,催生了伊涅斯塔、哈维和瓜迪奥拉在2010年前后的巨大成功,但作为当时范加尔的助手,穆里尼奥与其在战术上的重合并不多。
原因很简单,穆里尼奥没有顶级职业球员经历,来到巴塞罗那是以范加尔的前任——英格兰教练博比-罗布森的翻译的身份,所以穆里尼奥必须要每时每刻地证明自己的价值,才能在这个本身就极为看重资历的职场生存下来。
在那个还没有什么“学院派”的时代,如果不被认为是“圈内人”,穆里尼奥这样的人极难有机会成为教练。
就在发表“足球遗产“论的最后,穆里尼奥还有一段这样的自白:”当我20岁的时候,我在足球界什么都不是,我只是某个人的儿子,但现在我55岁了,我就是我,我做到了我想做的事情,因为我的努力,因为我的天赋,因为我的精神。“
当助手如此,当教练就更是如此。
穆里尼奥必须通过赢球证明自己,而赢球的首要基础则是不输球,所以从独立执教开始,穆里尼奥的战术哲学就建立在防守之上。
他需要构筑出强大的防守能力,才能给自己带来充分的安全感,而这个防守能力不仅源自于身体,不仅源自于实力,也包括经验、技巧,甚至是各种各样的盘外招等等等等,然后在这个基础之上,再去利用各种方式来获得比赛的胜利。
然而,当时的曼联充斥着年轻球员、不够强壮的球员、经验并不丰富的球员、在穆里尼奥看来没有经历过大风大浪的球员。
这是范加尔留下的“足球遗产”。
于是,在穆里尼奥的治下,曼联引进了大量已经成名的球员,比如博格巴、姆希塔良、卢卡库,甚至是一些已经进入职业生涯后半段的球员,比如伊布、马蒂奇、桑切斯等等等等。
这当然可以让曼联具备在短时间内收获成功的可能性,但从范加尔到穆里尼奥,这一变化并没有延续性,包括马夏尔、拉什福德、林加德、卢克-肖等一众年轻球员,在穆里尼奥治下的发展并不顺利,甚至迎来了各种各样的波折。
而与此同时,穆里尼奥与大牌球员们的相处也不算多么融洽,从2018-19赛季开始,他与博格巴的矛盾世人皆知,最终多方因素相加,导致了穆里尼奥被解雇。
虽然穆里尼奥在曼联的时光不长,而且也使得曼联在最后变成了一个马戏团式的环境,竞技表现让位于将帅内斗,但穆里尼奥的好处在于,他能够让你看清楚俱乐部内出现了什么样的问题。
前不久穆里尼奥接受费迪南德的采访,当被问到2018年夏窗在寻求什么,来缩小前一个赛季和曼城的19分差距时,穆里尼奥如此回答:
“我总是觉得无论在哪,在买新家具之前,你首先需要打扫房子,所以我们更多应该清理房子,而不是购买家具,但我们没有按照我想要的方式清理它。“
“到了第三个赛季的时候,我清楚地知道我不想要什么,但没有发生。有时在足球中,你必须接受这一点。“
事后我们知道了,穆里尼奥当时想要做的是清洗博格巴。
2017-18赛季失去争冠的可能性之后,穆里尼奥公开表示有些球员已经在为即将到来的世界杯做准备,从而不打算在曼联的比赛中全力付出。
于是,曼城在输掉曼彻斯特德比之后,反倒因为曼联在主场0-1不敌西布朗而提前夺冠。
世界杯之后,穆里尼奥表示博格巴在法国队全心全意付出是因为世界杯非常短暂,而联赛极为漫长。
结合世界杯前的发言,两人因此发生龃龉,继而引发了后续的一系列争斗。
回过头来看,如果能在博格巴成为世界杯冠军时脱手,曼联不仅有机会避免此后的内乱,甚至有机会在博格巴身上赚到一些钱。
然而,曼联选择了留下博格巴,于是在内斗中解雇了穆里尼奥。
这印证了范加尔对“曼联是一家商业俱乐部“的判断:博格巴的资产价值远高于主教练,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主教练是注定的失败者。博格巴深知这一点,深知自己不仅仅是因为竞技原因才留在球队的,所以才会在穆里尼奥下课之后,有恃无恐地发布这条配文为”Caption this“的社交媒体的动态:
还记得博格巴之后如何解释这一举动吗?和阿迪达斯早已安排好的社交媒体活动。
2015年夏天,阿迪达斯正式与曼联开始合作,双方签下总价值为7.5亿英镑的十年合约,所以在没有俱乐部鼎力支持的情况下,在2018年世界杯之后清洗阿迪达斯旗下的当红球星,单凭穆里尼奥一人根本无法做到这一点。
即便是在曼联这家传说中最支持主教练的俱乐部,不管是不是穆里尼奥主动引发的内斗,这也不是2003年能够清洗另一个阿迪达斯当红球星——贝克汉姆的时代了。
而且当时的大背景是,曼联在2002年已经结束了和阿迪达斯的合作,让耐克成为了俱乐部装备的主赞助商。
于是,穆里尼奥下课后几个月,在接受《电讯报》的专访中,他提出了一个概念:“结构性同理心“。
在他看来,曼联缺乏的就是这个。
这个词由两部分组成,第一是结构性。这一点,穆里尼奥在接受费迪南德采访时进行了更充分的解释:老板—总监(CEO)—教练,其实只需要这么简单。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结构应该是三角结构,三人之间都要有彼此直接联系的渠道,但在曼联,主教练无法与格雷泽家族直接取得联系,格雷泽家族也很少来到曼联,这意味着主教练无法与能够拍板的人直接交流自己的想法,但任何买人、卖人的想法依然要通过CEO的传达,得到老板的批准才得以执行。
用穆里尼奥的话来说,“整个结构就不是很顺畅。“这个结构不顺畅的结果,就是主教练无法预知批准的结果,也无法对批准的过程施加自己的影响力。
时隔多年,范加尔依然无法理解他在世界上最有钱的俱乐部之一,却无法得到自己想要的球员,甚至连第二、第三选择都无法引进,否则,范加尔将拥有罗本这位更理解他的球员,而不是完全无法理解他的迪-马利亚。
而在穆里尼奥时期,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穆里尼奥通过媒体向外界表达自己希望买人的想法。还记得穆里尼奥在下课的前一场比赛,弃用博格巴,4-1大胜富勒姆的赛后发布会上,发现发布会现场没有饮用水时,脱口而出的那句话吗?
“没有水吗?为一月份省钱吗?”
那不是在点伍德沃德,而是在点格雷泽家族。
范加尔在采访中提到过,弗格森向他承认,自己执教的后期就已经出现类似的现象,但当时有大卫-吉尔从中斡旋,这便引出了穆里尼奥所说的第二个关键词:同理心。
在他看来,这个结构当中的角色要互相理解,互相明白对方在说些什么。很显然,大卫-吉尔很清楚弗格森在说什么,因为大卫-吉尔在1997年就加盟曼联,在不同的岗位和弗格森一起工作了长达16年的时间。
然而,伍德沃德没有这样的时间。
范加尔对伍德沃德没有太好的评价,毕竟范加尔被解雇的过程中,伍德沃德有着无法推卸的责任,所以范加尔认为伍德沃德只是一个银行家,“完全不懂足球“。
实际上,大卫-吉尔在加盟曼联之前也没有竞技体育行业的经历,从普华永道会计事务所的特许会计师开始,大卫-吉尔历任各种大型商业和金融公司的财务总监,也是以这样的身份加入的曼联。
然而在漫长的时间过后,大卫-吉尔逐渐理解了职业体育的运作方式,从而成为了弗格森的好搭档,所以相较于范加尔,穆里尼奥对伍德沃德的评价更为公允和客观:
“他还没有做好在竞技体育行业工作的准备。“
同时缺乏“结构性”和“同理心”这两点,穆里尼奥,包括之前、之后的几任曼联教练都难以开展工作,老板找不到,CEO听不懂,所以穆里尼奥才会说出那句经典名言:
“把曼联带到第二名是我职业生涯中的最大成就。“
其实在战术上,穆里尼奥也有一些新颖的尝试。
2018年夏天,在发现自己无法清洗博格巴之后,穆里尼奥十分希望自己在英超开赛之前再得到一名优秀的中卫,当时媒体认为,这一目标指向的是马奎尔。
这一点非常有趣,因为就在2018年夏天,曼联季前赛期间,重点演练了三后卫体系,而且凭借麦克托米奈、巴伊、福苏-门萨这条中卫线,曼联在因为世界杯休假而缺席16名主力球员的情况下,2-1战胜了皇家马德里。
比赛当中,曼联的352结构非常清晰:
两粒进球也非常漂亮,桑切斯可能打出了其在曼联生涯最具战术决定性的一场比赛,尽管只是毫无意义的季前赛:
很显然,穆里尼奥对英格兰在2018年世界杯上的表现非常深刻,他非常希望自己能得到一名优秀的中卫,从而开始对曼联的第二次三后卫思维植入尝试。
这是穆里尼奥在热刺时期打出假三后卫,在罗马时期坚持使用三后卫的开端。
如果在曼联的这次尝试能够顺利开展,曼联就有望同时解决博格巴的位置问题、桑切斯的踢法转型问题,以及卢卡库需要被放置在双前锋体系才能更好发挥的使用问题。
然而,这一潜在的中卫没有到来,穆里尼奥也被迫在英超开始后重回四后卫结构。在联赛第七轮,穆里尼奥用麦克托米奈代打右中卫,冒险尝试三后卫,结果曼联在客场1-3不敌西汉姆联,这一思路从此被束之高阁。
穆里尼奥被解雇之后,曼联找来索肖临时救火。
有趣的是,索肖接手球队之后,立刻打出了八连胜的战绩,直至欧冠1/8决赛首回合才初尝败绩,在英超赛场,这一时间更是拖后至了3月份:
在神奇逆转巴黎圣日耳曼之后,曼联在客场0-2不敌阿森纳。
逆转巴黎圣日耳曼的比赛中,曼联恰恰是用三后卫开场,巴伊帮助曼联挺过前30分钟后受伤下场,随后达洛特上阵,阿什利-杨收入中卫线,外围布置弗雷德、佩雷拉和穆里尼奥认为最有“疯狗“精神的麦克托米奈,以此构筑八人防守体系,从而托起身前的卢卡库和拉什福德这对双前锋组合。
这一布置,能够说明索肖对阵型打法涉猎广泛,而且和其恩师弗格森一样,没有战术上的特殊执念,需要胜利时可以主动选择牺牲场面,这些都在其后期正式执教曼联时有所体现。
然而在这场给诸多曼联球迷带来美好想象的比赛中,有一件事比三后卫思维更为有趣:伤停补时阶段,曼联获得点球,主罚点球的是21岁的拉什福德,而不是当时已经梅开二度的卢卡库。
点球罚进,曼联逆转取胜,晋级欧冠八强,索肖也就此获得了长期执教的资本和可能性,但其思路也非常明确。
作为一名只在挪威和英格兰踢过球,并且深受曼联价值观影响的球员,索肖的执教思路沿袭于弗格森,他十分认同弗格森的管理和执教理念,也认同曼联应该重用年轻、本土和青训球员的不成文规定。
然而,当时的曼联拥有着大量的外籍球员,大部分外籍球员还都占据着相当高的球队地位,不是主力,就是拿着高薪。穆里尼奥认为这些球员会给下一任曼联主教练带来帮助,“卢卡库、马蒂奇,当然还有德赫亚。他(下任主教练)会发现这些球员有着不同的精神心态、不同的运动能力、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球队地位、不同的竞技能力。“
这是穆里尼奥留下的“足球遗产”。
所以,在没能冲进前四之后,索肖在第一个赛季就开始了清洗。
卢卡库、桑切斯、达米安全部离队,也包括早已确定出走的埃雷拉,而在这个夏天,曼联引进了万-比萨卡、丹尼尔-詹姆斯和穆里尼奥所需要的中卫球员——马奎尔。
全部为英国本土球员。
你不能说卢卡库、桑切斯和达米安是没有能力的,尤其是从未在英超证明自己的达米安,因为在几年之后,卢卡库、桑切斯和达米安都帮助国际米兰取得了意甲冠军,还帮助国际米兰闯进了欧冠决赛。
卢卡库和桑切斯在不同的双前锋体系内表现得如鱼得水,达米安则在翼卫和右中卫之间切换自如,成为了小因扎吉在球员轮换时的重要棋子。
只不过,他们都未能在曼联展现最好的自己。
而在用年轻球员、本土球员和具备曼联背景的球员取代了这些外籍球员之后,索肖也显现了自己本心中的战术打法:4231。
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也是曼联势必要走上的一条路,因为在清洗了外籍球员之后,力捧拉什福德就成为了唯一选择,也是在这段时间,索肖开始将拉什福德和C罗相提并论。
那么,在拉什福德主打左边锋的情况下,他既需要中锋掩护,也需要前腰送球,除了4231,曼联便没有了选择。
而在接手初期打出连胜和不败战绩的三后卫体系,就此成为了危机时刻的Plan B。
事实证明,索肖恰恰在手下球员的背景最为复杂的时候打出了最为过硬的战绩,反倒是他根据自己的想法开始建造球队之后,阵容中的战术问题开始出现,逐渐累积,直至最后难以挽救。
马奎尔和C罗一前一后牵扯两端,以至于外场其余的8名球员不可能做到同时支撑这两名球员的发挥,索肖下课也就成为了难逃的结局。
你可以说索肖的视野过于狭窄,但这是一件无法被真正指责的事情。
人是所有经历的总和。当索肖的球员经历只有挪威球队和曼联时,当他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弗格森这一任主帅手下效力时,甚至在其转型成为教练之后,范围还是在挪威和英国之内,索肖的视野就只能如此。
作为球迷,我们可以在看过几场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球队的比赛过后,大加赞赏这些球队在攻守平衡上的独到之处,大加赞赏这些教练在球员位置和职责之间的灵活思维,但作为教练,你很难仅仅通过观察得到经验和诀窍,从而在一场真正意义的比赛中使用这样的思路。
因为球迷夸错了,也无非就会被当作某个人在网上发表的胡言乱语而已,但教练用错了,就会输掉比赛,从而引发从各个方向而来的后果。
而且,曼联这家俱乐部本身的文化,相较于其他豪门,就相对封闭和保守。
从地理位置上来说,曼彻斯特是通过运河与爱尔兰海相连的内陆城市,但又并非伦敦这样人口众多的首都,注定就无法全身心地拥抱外来文化。
所以在俱乐部的发展上,曼联在上世纪50年代确实是主动向欧洲大陆学习的英格兰先行者,但在那一时刻,不要忽视马特-巴斯比和博比-查尔顿这两位先驱的带动作用,所以在巴斯比离任、查尔顿退役之后,曼联在7、80年代陷入了困境。
而在同期,是利物浦在英格兰和欧洲赛场大放异彩,直至撒切尔夫人禁止英国球队参加欧洲赛事。
索肖在采访中透露,自己小时候其实是利物浦球迷,就是这段历史的最佳写照。
这一禁令,打断了英国足球和欧洲大陆之间的交流和融合,让很多英格兰球队的战术发展陷入停滞,尤其是曼联。
90年代,曼联在来自苏格兰的弗格森的带领下完成复兴,第一批球员就是以布莱恩-罗布森为代表的英格兰本土球员,第二批球员就是来自自家青训学院的92班,第三批虽有范尼、C罗、特维斯等外将,但在中后场,斯科尔斯、吉格斯、卡里克、哈格里夫斯、韦斯-布朗、费迪南德依然是基座,更不用说从那时一直坚持到后来的鲁尼。
等到第四批球员,核心球员已老,而弗格森认为自己为后来人留下的年轻才俊中,维尔贝克、克莱维利、菲尔-琼斯、斯莫林等人,依然是本土球员。
和同期的阿森纳、利物浦相比,曼联历史上的外籍球员比重更低,作用更小,或者说,被归功的功劳更少,92班这样的青训成功案例,则是反向强化了这套叙事。即便有坎通纳、C罗这些外籍球员的带队时期,时间也更为短暂,而且前后没有思路上的衔接,更不用说和切尔西、曼城这样直接通过外籍球员起家的球队相比了。
这样的文化之下,自然难以培养出视野广阔的自家人,所以怪不得索肖,也怪不得自己,这就是曼联这家俱乐部的局限所在。
想要从内部自行突破,难上加难。
所以到了那时,力捧拉什福德,既符合教练的想法,也符合俱乐部的文化习惯,一切都显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然而拉什福德的发展有变,身高窜升导致技术精度下降,本来向二前锋,甚至中锋的发展路径被迫修改,球员自身也不愿减少球权,方方面面都驱使着拉什福德只能开始向边路,也就是左边锋的位置发展。
于是,上限自此被卡死。作为边锋,拉什福德的技术无法像C罗那样极其稳定地挖掘纵深。
葡萄牙人可以在欧冠半决赛的强度上,在08巴萨这样的对手面前,充当从左路带动球队的进攻第一人,持续不断地将球队从后场带到前场,并且还能以单兵的状态直接威胁球门,拉什福德在英超的强强对话里都无法稳定地做到这一点。
既然如此,拉什福德就只能扮演中锋身边的进攻第二人,但作为边路球员,他的防守职责如何分配,就成为了没有大陆化思维的曼联的难题。
意大利式的三后卫或左攻右守的不对称思路是唯一解法,但曼联历史上就没有意大利足球元素的浸染,你如何指望当时的索肖做到这一点?
曼联历史上唯一的可能性,就是在2002年弗格森曾打算退休时,找来他的好朋友里皮接手,但这一幕没有发生,就再也不会发生了。
这里要注意,同为三后卫,范加尔的三后卫和意大利的三后卫形式类似,但出发点完全不同。
荷兰,或者说北方足球的三后卫思维,实际上依然是为进攻端服务的手段,讲究的是翼卫充分拉开进攻宽度之后,从而为前锋和插上的中场球员制造进攻的空间环境。
从某种角度来说,瓜迪奥拉的球队的阵型完全铺开之后,第一线的五人形成对边路、肋部、中路的完全覆盖,两名覆盖边路的球员就可以粗略想象为北方足球视角下的翼卫球员。
正是因此,在2021年的荷兰队赛前发布会上,当荷兰记者认为范加尔的三后卫是防守型战术时,范加尔才会勃然大怒。
说他不重视进攻,基本上是对范加尔本人最大的侮辱。
然而意大利的三后卫思维,首先要服务于防守端,讲究的是充分保护和覆盖球门前和中路的空间,然后依赖前锋带动球队形成对对手的反制,此时翼卫上前,便可以提供进攻中的突然性,给对手带来额外的打击效果。
所以,在假三后卫体系下,意大利的左后卫有着“优良的传统”,法切蒂、卡布里尼、马尔蒂尼、格罗索,包括2021年夏天的斯皮纳佐拉,而很多优秀的意大利中卫年轻时都曾代打过右后卫,原因无他,意大利不对称体系中,右后卫不需要大幅参与进攻,到这个位置还可以锻炼覆盖到边路之后的技术能力。
于是,在索肖的任内,每次启用形式类似的三后卫思维的曼联都能打出奇效,都能挽救索肖当时面对的种种问题。
19-20赛季主场1-1利物浦,12月初连胜热刺、曼城,3月再胜曼城,20-21赛季战胜巴黎、莱比锡,后半段战胜米兰、罗马,甚至包括濒临下课前,用352完胜热刺。
尤其是用丹尼尔-詹姆斯维持攻守平衡的手段,有可能就是他从吉格斯那里得到的灵感。
然而,三后卫思维并非索肖首选,更不用说是重视防守的意式三后卫了,所以索肖解决不了博格巴的位置难题,所以索肖解决不了拉什福德打边带来的攻守困境,所以索肖会在引进C罗的同时,送走丹尼尔-詹姆斯这位在无形间充任右翼卫的球员。
结果,索肖在第三个赛季启用三后卫也拯救不了自己。
于是,问题从那时来到了今日。
阵容现状已经如此,C罗、马奎尔一前一后牵扯着整个战术体系,球队力捧的战术核心则是技术水准下降的拉什福德,除此之外,阵容内还有大量身体条件出色,但技术、意识均有短板的典型英格兰本土球员。
这是索肖留下的“足球遗产”。
而在这时,曼联选择的继任者是坚信拉满跑动可以解决所有对手的滕哈赫。
第一个赛季,滕哈赫直接送走C罗,冷藏马奎尔,凭借这两点和关键位置上的极限引援,为曼联带来了联赛杯冠军和欧冠名额,但在第二个赛季,随着利桑德罗-马丁内斯、卢克-肖、瓦拉内,其实也包括万-比萨卡的不断受伤,跑动拉满成为了一个始终无法做到的事情。
尤其是在比赛强度提高,拉什福德表现下滑的大背景下,做不到,就遭到反噬,这一点更是频繁上演。
面对这样的情况,你可以批评滕哈赫的思路闭塞,做不到看菜下饭,也可以批评滕哈赫对英超强度认识不足,导致了大批伤员的出现。
然而,这归根结底是一个问题:滕哈赫的战术思路在阿贾克斯时期已经非常清晰,优缺点极为明显,那么曼联为何要选择这样一位教练?
这一问题,几乎可以在每一次教练陷入困境时拿来诘问曼联。
从范加尔到穆里尼奥,从索肖到滕哈赫,曼联有没有考虑过这些教练的战术打法的优劣之处?和曼联的适配程度?尤其是考虑到,他们从前人那里继承来的是怎样的一份“足球遗产”?
如果滕哈赫今夏下课,他给后人留下的是一份怎样的“足球遗产”?
你怀念范加尔时代的大陆化尝试,我难忘穆里尼奥第一年的铁血作风,你回味索肖时期的本土风暴,我感慨于滕哈赫去年动刀之后的出色表现。
每一任教练都有自己的优点所在,也有自己在曼联的蜜月期,但每一任教练都在任上暴露了自己的短板,这些短板在曼联选择他们之前就足以预见,因为这些问题都不令人陌生,也不令人意外,但俱乐部对此毫无准备,更遑论帮助教练弥补短板了。
最为致命的是,这几任教练之间毫无延续性。
足球世界不会再有弗格森和温格,几乎不可能再有一位教练执教一支球队近20年的时间,更不用说像弗格森这样执教超过1/4个世纪。
所以,换帅是每一家俱乐部都需要面对的常规课题,但如何防范上一任教练为下一任教练“挖坑”大于“做功”?
唯一的解法就是俱乐部要有自己的战略,要有自己的计划,要明确自己的俱乐部该如何发展。
接任弗格森的教练,应该是一位战术思路灵活,更衣室掌控力强大的教练,而不应该是范加尔这样几乎从零开始让曼联学着“踢球”的教练;
接任范加尔的教练,应该是一位战术思路积极,乐于培养年轻球员的教练,而不应该是穆里尼奥这样以防守为重心,更看重球员的即战力的教练;
接任穆里尼奥的教练,应该是一位战术视野开阔,善于使用任何文化、背景的球员的教练,而不应该是索肖这样带有厚重的“曼联DNA”的教练;
接任索肖的教练,的确应该是一位善于“看菜下饭”,进行渐进式改革的教练,而不应该是滕哈赫这样只有一条成功路径的教练。
滕哈赫注定会将曼联套进他的公式里,从而发现曼联有太多的地方达不到他的要求,这会让曼联必须要在短时间内进行烈度极大的改革才能跟上他的步伐。跟不上了,出现问题了,所以你觉得滕哈赫太过于极端,滕哈赫则会觉得曼联止步不前。
这一切都无从解决。
自2013年以来,曼联度过了失败远大于成功的11年,经过了数任主教练,尝试了无数的办法,都未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成功。
显而易见的是,战术打法、选人用人之间全无延续性。每一任教练都在将前任的工作彻底否定,尝试着留下自己的印记,然而受限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前任的工作却无法被彻底否定,在这个基础上,自己留下的印记自然也变得七扭八歪。
一任一任传下来,这是一幅怎样的光景?很多人只看到了滕哈赫当下的沉没成本,殊不知这样的沉没成本早已累积了多达十年的时间。
而且,最为讽刺的是,拿到六年合同的莫耶斯在几个月后便收到下课通知,而剩余的几位主教练,都被要求在三年之内就打造出属于自己的球队。
无一做到,所以除现任之外,全部下课。
三年,几乎就是现在足球世界的最长耐心。
就连新任小老板也如此认为:五年太长,一年太短,所以“这肯定是一个三年计划”。在这三年的计划里,曼联需要清理掉过去11年所有的糟粕,然后建立起一支有竞争力的球队,从而在拉特克利夫所指定的时间点——2028年,曼联俱乐部成立150周年的时候,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这是一件可能发生的事情吗?当然有可能,但我不会那么乐观。
如果新任老板不是一位英国人,我可能会稍微乐观一点,既然来自英国本土,那么改革的刀锋自然难以触及核心,或者说,不会那么快地就触及核心。
这个核心是什么?是曼联最喜欢引以为傲的价值观,包括对青训,对英国本土球员的盲目看重,对大陆化战术的有所保留,对一位教练长期执教的执念,对所有在过去成功时归结出来的成功元素的怀念。
而且,拉特克利夫在接受MUTV采访时亲口表示:“我不是一个很有耐心的人”,所以对于曼联未来的主教练来说,这都不会是一个很好的消息。
从这个角度来说,在六年前的今天,穆里尼奥用曼城所举的反例,其实可以用更开阔一点的视野来看待。
曼城能够变成今天这个样子,不能从瓜迪奥拉加盟的2016年夏天开始计算,而是要从贝吉里斯坦加盟的2012年10月28日开始算起。
从那时起,曼城就注定要变成今天这个样子了,瓜迪奥拉的加盟就已经变成了一个大概率事件。即便瓜迪奥拉没有加盟,曼城也会变成一支近似于今天的球队,当然了,可能冠军数远不及当下这么多,但也有可能早早就获得了欧冠冠军。
所以,除了罗比尼奥等有限的几人,曼城的前期投资大多都没有打水漂,因为俱乐部早已经明确了要怎么踢球,上一任的“足球遗产”大部分都可以为下一任所用。
从曼奇尼到佩莱格里尼,再到今天的瓜迪奥拉,从当时买的阿圭罗和大卫-席尔瓦,到后来的德布劳内和沃克,这才是真正的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一个清晰的例子就是阿圭罗。阿根廷前锋从来都不能算是瓜迪奥拉在战术层面的忠实粉丝,但这依然不会影响阿圭罗在瓜迪奥拉的战术里,成为曼城,甚至是英超历史上的最佳射手之一。
从2012年10月28日起,到去年夏天夺得三冠王,曼城用了近11年的时间,几乎和曼联失败的这11年完全重叠。
做不到这一点,那就只有转向另一条路,向弗洛伦蒂诺的皇马和阿布时期的切尔西学习:
按照俱乐部的自身意志,在自己的财力范围内引进全世界最好的球员,然后再让已经在最高舞台证明了自己的冠军主帅前来带队。
夺冠了,很好,继续带队;失败了,不好意思,下一位。
皇马在2009年买C罗、本泽马,切尔西在2012年买阿扎尔,以球员为核心的意图早已明确,问题只不过是由谁来建队而已。
好球员在此,好教练自然趋之若鹜,因为一次成功,就会催生更多的成功,一人成功,就可以掩盖其他人的不成功。C罗成功,卡卡的失败就不是问题,本泽马接力,阿扎尔的失败也不是问题了。
从2013年开始算起,不算临时带队,皇马的教练更换了6次,切尔西的教练也更换了7次,比曼联还要频繁。
然而,教练的频繁更迭并没有影响皇马和切尔西在这11年当中的成功。就算你觉得西甲冠军的含金量不能和竞争激烈的英超冠军相比,皇马的欧冠冠军数量是一个清晰的佐证,就连切尔西都能从中找到机会,再次圆梦。
这是清晰的以冠军为唯一导向的经营思路,因为从孔蒂到萨里,从兰帕德到图赫尔,从穆里尼奥到安切洛蒂,战术落差同样很大,还包括信任从未独立执教过一线队的齐达内。如果不是齐达内带队半年就获得了欧冠冠军,弗洛伦蒂诺会继续信任他吗?
说白了,优秀球员的使用方法本来就是多种多样的。坎特既能在防守反击的基调里为莱斯特城创造奇迹,也能在图赫尔的战术里,展现自己带球向前的技能包。
还记得萨里认为坎特不应该只被视为防守出色的后腰球员时,英国媒体是怎么嘲笑他的吗?
所以,有了好球员,成绩还会远吗?
如果既不像曼城那样有俱乐部层面的独特思路,也不愿像皇马和切尔西那样投入大钱,全面向冠军看齐,那就请接受自己档次下降的现实,抛弃掉那些没有用的尊严和脸面。
比如多特蒙德,现在已经成为了年轻球员提升能力的中转站,在无法与拜仁直接比拼财力的情况下,多特蒙德其实已经做好了这些年轻球员不会长留的心理准备,如果不是泰尔齐奇上赛季全程整活,多特蒙德已经抓住了机会。
比如AC米兰,马尔蒂尼所打造的球队,托莫里、特奥、布拉欣-迪亚斯,都是当时更高阶的豪门弃子,吉鲁更是常规豪门不会再考虑的暮年老将,但这些人依然帮助AC米兰拿回冠军,重返欧冠,让球队回到了竞争行列。
曼联能做到这一点吗?
就像索肖在最新采访中提到的贝林厄姆的例子,他和俱乐部不愿接受17岁的贝林厄姆提出的保证出场时间的条件,于是曼联和贝林厄姆擦肩而过。
这当然是令人遗憾的结局,但值得曼联为此深思。
因为,如果曼城都不得不接受哈兰德的合同中设立的违约金条款,曼联又有什么必要为了这些细枝末节而纠结呢?看似保住了传统豪门的尊严和脸面,但由此导致的竞争力缺失,继续无缘冠军和欧冠席位,这又该如何弥补呢?
或许曼联从本心里无法接受球员要求出场时间这种条款,索肖也不认同一个17岁的球员踢过多的比赛,但说一句难听的事实,如果球员早已做好不在曼联长留的准备,曼联有什么必要为这些球员的长远未来而考虑呢?
你不打算长留,我就可着劲用就完了。
当下的足球世界,不仅早已成为了由球员方主导的市场,而且早已没有了那么多的情感与羁绊,都是互惠互利罢了。
曼联需要明确自己的战略,从俱乐部层面决定自己要成为一家什么样的俱乐部,而不是球队负责踢球,其他人负责赚钱这么简单与割裂。
或者有了建队路线,或者有了球员基础,或者接受现实,蛰伏待机,这才是“足球遗产“的正确来源,而不是为这个教练打造“属于自己的球队”,折腾三年搞出一个豆腐渣工程,然后再为下一个教练打造“属于自己的球队”,再折腾三年。
折腾来折腾去,你就会发现,除了豆腐渣,其实什么都没有。
所以,考虑到曼联当下的实际情况和愈发严苛的财政公平规则,不管选择哪一条路线向前进发,三年计划真的足够吗?
我们无意打击每一位对未来抱有信心和想象的曼联球迷的积极性,但恕我直言,如果曼联能在三年内明确自己的战略、方向和计划,就是一个能让人感到满意的进度了。
就像滕哈赫需要时间认识英超强度,拉特克利夫也需要时间认识这家俱乐部需要改革的力度。
不说别的,就说丹-阿什沃斯这位最近沸沸扬扬的绯闻总监人选,其主要成绩就是任职布莱顿时期发掘了凯塞多、麦卡利斯特、三笘薰等优秀球员。曼联的球探体系辐射能力、引援时的快速响应能力,能够达到类似的高度,需要多长时间的建设和改革?
感谢每一位读到这里的朋友,让历经格雷泽时代的折磨,走进拉特克利夫时代的我们一起拭目以待吧。
3月16日,这在大众意义上只是非常普通的一天,但在曼联,这一天有着相当不同的意义。
因为,六年前的今天,2018年3月16日,穆里尼奥在对阵布莱顿的足总杯赛前新闻发布会上,发表了著名的“足球遗产”论。
这一著名观点的诞生,背景是曼联在2017-18赛季欧冠1/8决赛总比分1-2不敌塞维利亚,于是在两天后,现场记者发问:
“这周,有些球迷对一些球员在对阵塞维利亚的比赛中的表现有些失望,你想对这些球迷说些什么?
穆里尼奥的回答长达12分19秒,受限于篇幅,我们不打算将回答全文刊录,想要整体回味的朋友可以自行观看,毕竟穆里尼奥对这一问题的正面回答也非常简短:
“我会说,球迷就是球迷,球迷有权利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反应。“
从这之后,穆里尼奥就将话题引到“足球遗产“这一观点之上,开始了自己显然准备已久的输出和表达。
长达12分19秒的表达里,穆里尼奥历数曼联从2011-12赛季到2017-18赛季的欧战战绩、从2013-14赛季到2016-17赛季的英超战绩,以此来证明他的曼联“走在正确的道路上“,甚至是过去数年来最好的曼联。
在当时,这一观点被认为是穆里尼奥的“狡辩“。
因为他的曼联刚刚输掉比赛,比赛之后的他甚至说出了“曼联欧冠16强出局的比赛,我在这个位置上坐过两回。一次是跟着波尔图,还有一次是跟着皇马,这两次曼联都出局了,所以这对这家俱乐部来说不是什么新鲜事。“
很多曼联球迷从那时成为了穆里尼奥的反对者,然而很有趣的是,就在“足球遗产”论诞生的半个月之后,曼联在客场3-2逆转战胜曼城,阻止了后者通过一场曼彻斯特德比的胜利锁定英超冠军,又让很多曼联球迷成为了穆里尼奥的拥趸。
曼城,恰恰是穆里尼奥在“足球遗产”论中,为曼联提到的反例:
“在过去这七年,曼城在英超最差战绩是第四名,两次冠军,如果你想说三次也可以,因为只要再一周或两、三周的时间就可以了,而且还有两次第二名,这就是遗产。”
“你知道他们当中有谁能够被称为遗产吗?比如说,奥塔门迪、德布劳内、费尔南迪尼奥、大卫-席尔瓦、斯特林、阿圭罗。他们是曼城在之前所做的投资,不是之前两年,是更早之前就开始的。”
我个人并不欣赏穆里尼奥的战术,但我很欣赏穆里尼奥应对媒体的方式。
作为一名从最底层摸爬滚打起来的教练,作为一名球员生涯堪称平平无奇的教练,穆里尼奥在各种各样的采访中,总能用相对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外界传达一些观点,表述一些内容,向外界相对清晰地描绘职业足球内部的样子。
你可以认为这带有一种从小翻译变成冠军教练的自我炫耀,但对于我们这些外行人来说,这是一个难得的一窥职业俱乐部内部状态的机会。
所以,通过“足球遗产论”,你可以清晰地看到曼联过去11年的失败。
说是11年,其实也可以说是10年,因为在我们看来,莫耶斯的一年,或者说精准一点,区区几个月,没有对曼联的发展造成太大的影响。
接班弗格森爵士之难,而且还是莫耶斯这种级别的教练,失败是再正常不过的结果,所以在莫耶斯的任内,一些可信度并不高的新闻成为了外界对莫耶斯时代的基本印象,比如要求费迪南德等人向贾吉尔卡学习等等。
不过在战术上,莫耶斯倒是给后来人留下了一个很有趣的课题,这个课题,将影响曼联很长的一段时间:
一个不能打后腰的高大中场,究竟该如何使用?
严格来说,2014年上任的范加尔才是曼联在战术意义上的弗格森的接班人。
如果说弗格森没有特别清晰的战术特点,在英式442、两翼齐飞、对前锋和中卫能力的着重要求之外,看人下菜碟,关键比赛对关键球员的盯人限制这种实用主义思路可能就是其最显著的特点了,但和弗格森不同,范加尔的战术要点非常明显:
控球。
在战术层面,范加尔的设计其实相当精密,对于球员的站位和处理球方式,包括整支球队的协同思路,都有着极高的要求和标准。
这一点,各位完全不必困惑,只需要看看鲁尼对范加尔的几次评价就知道了:“范加尔是我合作过最好的教练,这是100%的。他的技战术、他对比赛的准备、对细节的极致追求都令我非常震惊,在他之前我从没见到过,我非常崇拜他。”
这一派教练在训练战术时,经常会对不理解的球员说出一句非常经典的话:
“你不要乱动,球会来找你。”
这句话从上古时期米歇尔斯的“全攻全守”沿袭而下,从克鲁伊夫到范加尔,再到如今的瓜迪奥拉和一众瓜系教练,整个发展脉络非常清晰。
球员要保持在自己的站位里,从而均匀地占据场上尽可能多的空间,这样的站位自然也会因此将对手的防守彻底拉开,让对手难以将阵型收拢起来。
那么,在球员遵守站位的情况下,保持各个位置之间的联系就需要技术和运动能力作为基础。
然而,范加尔从弗格森和莫耶斯手中继承而来的,是一个技术并不精湛,年龄相对偏大的阵容,用范加尔在纪录片中所说的:
“大部分球员都已经超过了30岁,连鲁尼都快30岁了。“
这是弗格森留下的“足球遗产“。
所以,我们在范加尔的第一个赛季,就看到了大量处于当打之年的技术型球员的加入,布林德、埃雷拉、迪-马利亚、罗霍,一切都是为了增进技术能力。
除此之外,范加尔也是一位球员需要提供大量跑动的球员,这一点在其90年代带领阿贾克斯夺得欧冠冠军时就可见一斑,所以在范加尔的两年时间里,大量曼联遗老纷纷离队,就连范佩西也被清洗掉。
当时,范加尔认为范佩西的体能已经不足以征战英超联赛,这一点在2014年世界杯也有所体现,范佩西在前三场的小组赛表现相当出色,但进入淘汰赛之后,表现明显下滑。
也正是因此,很多曼联名宿,包括很多曼联球迷都对范加尔难有好感,因为2011年欧冠亚军和2013年英超冠军的阵容,很快就变了样子。
但是,范加尔用提拔青训和引进球员的方式,完成了对曼联阵容的年轻化。
而且在战术上,这是曼联在历史上第一次进行彻底的大陆化改造,开始逐渐摒弃弗格森时期对纵深和冲击的不懈要求,第一次开始在中场区域布置重兵和尝试控制球权和比赛。
并且,第一次开始三后卫思维的植入尝试。
2014-15赛季,范加尔的思路非常清晰,他希望曼联能够像巴西世界杯上的荷兰队一样踢球,除了三后卫这个框架之外,迪-马利亚显然是按照罗本的模板引进的,但不仅是这一点不及本尊,其他位置上也难以达到荷兰队在2014年世界杯上的技术高度。
毕竟,从未打过三后卫的曼联不可能凭借区区一个夏天的集训就形成足够的战斗力。
于是,迪-马利亚在一个赛季后就选择出走,三后卫计划破产的曼联也在第二个赛季遇到了更大的麻烦。
纵使马夏尔带队,拉什福德和林加德开始崭露头角,曼联也未能在赛季结束时获得欧冠席位,而在2-1战胜水晶宫的足总杯决赛后,范加尔被曼联解雇。
然而,我们必须要看到,曼联在这两个赛季仍有亮点,包括第一个赛季围绕费莱尼所展开的,被外界称为“大圈战术“的352结构,以及在第二个赛季末段,由罗霍打左后卫开展出来的不对称结构,这些都是对曼联的战术发展有益的尝试。
正因如此,鲁尼才会认为“所有的事情都在正确的轨道上,如果我们继续合作一年,我们是可以获得成功的。“
如果瓜迪奥拉没有在2016年初确定加盟曼城,范加尔很有机会履行完自己的最后一年合同,从而和鲁尼等人再试一次。
我们难言曼联在第三年真的会收获鲁尼所说的“成功”,但三年的时间,曼联有机会打下一定的基础,而且不要忘记,范加尔身边一直坐着吉格斯。
荷兰老帅可能不仅在培养曼联的年轻球员,也很可能在培养吉格斯,因为在吉格斯后期带队威尔士的时候,吉格斯的战术体系始终都带有三后卫思维的印记。
2019年10月,威尔士(红衣)在欧洲杯预选赛第8轮,主场1-1逼平克罗地亚队,吉格斯排出了名义上的四后卫阵型,但在实际运行中,左后卫本-戴维斯鲜少参与进攻,而且在防守时,本-戴维斯身前的边前卫也经常帮忙覆盖空间:
尤其是在扳平球的过程中,威尔士由不对称结构形成的三后卫站位非常清晰:
在上半场临近结束时,本-戴维斯带球袭向中路,沿着英式四后卫结构中边后卫难以想象的路径参与进攻,助攻贝尔进球:
这恰恰是三后卫思维里,边中卫参与进攻的方式。
而且,眼尖的朋友或许已经看出来了,本-戴维斯身前的边前卫就是丹尼尔-詹姆斯。
所以在曼联的原计划当中,很可能是范加尔的三年合约结束之后,吉格斯接任曼联主帅,从而延续曼联由一位教练长期执教的固有传统。
然而,瓜迪奥拉的加盟引发了曼联管理层的巨大恐惧,管理层认为自己即将被同城死敌远远甩在身后,恐怕在漫长的时间里都无法追赶对手,于是,为了避免这个最糟糕的情况发生,曼联选择解雇范加尔,聘请了穆里尼奥。
然而,穆里尼奥的足球理念和范加尔有很多不同。
克鲁伊夫—范加尔在巴塞罗那的经历和传承,催生了伊涅斯塔、哈维和瓜迪奥拉在2010年前后的巨大成功,但作为当时范加尔的助手,穆里尼奥与其在战术上的重合并不多。
原因很简单,穆里尼奥没有顶级职业球员经历,来到巴塞罗那是以范加尔的前任——英格兰教练博比-罗布森的翻译的身份,所以穆里尼奥必须要每时每刻地证明自己的价值,才能在这个本身就极为看重资历的职场生存下来。
在那个还没有什么“学院派”的时代,如果不被认为是“圈内人”,穆里尼奥这样的人极难有机会成为教练。
就在发表“足球遗产“论的最后,穆里尼奥还有一段这样的自白:”当我20岁的时候,我在足球界什么都不是,我只是某个人的儿子,但现在我55岁了,我就是我,我做到了我想做的事情,因为我的努力,因为我的天赋,因为我的精神。“
当助手如此,当教练就更是如此。
穆里尼奥必须通过赢球证明自己,而赢球的首要基础则是不输球,所以从独立执教开始,穆里尼奥的战术哲学就建立在防守之上。
他需要构筑出强大的防守能力,才能给自己带来充分的安全感,而这个防守能力不仅源自于身体,不仅源自于实力,也包括经验、技巧,甚至是各种各样的盘外招等等等等,然后在这个基础之上,再去利用各种方式来获得比赛的胜利。
然而,当时的曼联充斥着年轻球员、不够强壮的球员、经验并不丰富的球员、在穆里尼奥看来没有经历过大风大浪的球员。
这是范加尔留下的“足球遗产”。
于是,在穆里尼奥的治下,曼联引进了大量已经成名的球员,比如博格巴、姆希塔良、卢卡库,甚至是一些已经进入职业生涯后半段的球员,比如伊布、马蒂奇、桑切斯等等等等。
这当然可以让曼联具备在短时间内收获成功的可能性,但从范加尔到穆里尼奥,这一变化并没有延续性,包括马夏尔、拉什福德、林加德、卢克-肖等一众年轻球员,在穆里尼奥治下的发展并不顺利,甚至迎来了各种各样的波折。
而与此同时,穆里尼奥与大牌球员们的相处也不算多么融洽,从2018-19赛季开始,他与博格巴的矛盾世人皆知,最终多方因素相加,导致了穆里尼奥被解雇。
虽然穆里尼奥在曼联的时光不长,而且也使得曼联在最后变成了一个马戏团式的环境,竞技表现让位于将帅内斗,但穆里尼奥的好处在于,他能够让你看清楚俱乐部内出现了什么样的问题。
前不久穆里尼奥接受费迪南德的采访,当被问到2018年夏窗在寻求什么,来缩小前一个赛季和曼城的19分差距时,穆里尼奥如此回答:
“我总是觉得无论在哪,在买新家具之前,你首先需要打扫房子,所以我们更多应该清理房子,而不是购买家具,但我们没有按照我想要的方式清理它。“
“到了第三个赛季的时候,我清楚地知道我不想要什么,但没有发生。有时在足球中,你必须接受这一点。“
事后我们知道了,穆里尼奥当时想要做的是清洗博格巴。
2017-18赛季失去争冠的可能性之后,穆里尼奥公开表示有些球员已经在为即将到来的世界杯做准备,从而不打算在曼联的比赛中全力付出。
于是,曼城在输掉曼彻斯特德比之后,反倒因为曼联在主场0-1不敌西布朗而提前夺冠。
世界杯之后,穆里尼奥表示博格巴在法国队全心全意付出是因为世界杯非常短暂,而联赛极为漫长。
结合世界杯前的发言,两人因此发生龃龉,继而引发了后续的一系列争斗。
回过头来看,如果能在博格巴成为世界杯冠军时脱手,曼联不仅有机会避免此后的内乱,甚至有机会在博格巴身上赚到一些钱。
然而,曼联选择了留下博格巴,于是在内斗中解雇了穆里尼奥。
这印证了范加尔对“曼联是一家商业俱乐部“的判断:博格巴的资产价值远高于主教练,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主教练是注定的失败者。博格巴深知这一点,深知自己不仅仅是因为竞技原因才留在球队的,所以才会在穆里尼奥下课之后,有恃无恐地发布这条配文为”Caption this“的社交媒体的动态:
还记得博格巴之后如何解释这一举动吗?和阿迪达斯早已安排好的社交媒体活动。
2015年夏天,阿迪达斯正式与曼联开始合作,双方签下总价值为7.5亿英镑的十年合约,所以在没有俱乐部鼎力支持的情况下,在2018年世界杯之后清洗阿迪达斯旗下的当红球星,单凭穆里尼奥一人根本无法做到这一点。
即便是在曼联这家传说中最支持主教练的俱乐部,不管是不是穆里尼奥主动引发的内斗,这也不是2003年能够清洗另一个阿迪达斯当红球星——贝克汉姆的时代了。
而且当时的大背景是,曼联在2002年已经结束了和阿迪达斯的合作,让耐克成为了俱乐部装备的主赞助商。
于是,穆里尼奥下课后几个月,在接受《电讯报》的专访中,他提出了一个概念:“结构性同理心“。
在他看来,曼联缺乏的就是这个。
这个词由两部分组成,第一是结构性。这一点,穆里尼奥在接受费迪南德采访时进行了更充分的解释:老板—总监(CEO)—教练,其实只需要这么简单。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结构应该是三角结构,三人之间都要有彼此直接联系的渠道,但在曼联,主教练无法与格雷泽家族直接取得联系,格雷泽家族也很少来到曼联,这意味着主教练无法与能够拍板的人直接交流自己的想法,但任何买人、卖人的想法依然要通过CEO的传达,得到老板的批准才得以执行。
用穆里尼奥的话来说,“整个结构就不是很顺畅。“这个结构不顺畅的结果,就是主教练无法预知批准的结果,也无法对批准的过程施加自己的影响力。
时隔多年,范加尔依然无法理解他在世界上最有钱的俱乐部之一,却无法得到自己想要的球员,甚至连第二、第三选择都无法引进,否则,范加尔将拥有罗本这位更理解他的球员,而不是完全无法理解他的迪-马利亚。
而在穆里尼奥时期,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穆里尼奥通过媒体向外界表达自己希望买人的想法。还记得穆里尼奥在下课的前一场比赛,弃用博格巴,4-1大胜富勒姆的赛后发布会上,发现发布会现场没有饮用水时,脱口而出的那句话吗?
“没有水吗?为一月份省钱吗?”
那不是在点伍德沃德,而是在点格雷泽家族。
范加尔在采访中提到过,弗格森向他承认,自己执教的后期就已经出现类似的现象,但当时有大卫-吉尔从中斡旋,这便引出了穆里尼奥所说的第二个关键词:同理心。
在他看来,这个结构当中的角色要互相理解,互相明白对方在说些什么。很显然,大卫-吉尔很清楚弗格森在说什么,因为大卫-吉尔在1997年就加盟曼联,在不同的岗位和弗格森一起工作了长达16年的时间。
然而,伍德沃德没有这样的时间。
范加尔对伍德沃德没有太好的评价,毕竟范加尔被解雇的过程中,伍德沃德有着无法推卸的责任,所以范加尔认为伍德沃德只是一个银行家,“完全不懂足球“。
实际上,大卫-吉尔在加盟曼联之前也没有竞技体育行业的经历,从普华永道会计事务所的特许会计师开始,大卫-吉尔历任各种大型商业和金融公司的财务总监,也是以这样的身份加入的曼联。
然而在漫长的时间过后,大卫-吉尔逐渐理解了职业体育的运作方式,从而成为了弗格森的好搭档,所以相较于范加尔,穆里尼奥对伍德沃德的评价更为公允和客观:
“他还没有做好在竞技体育行业工作的准备。“
同时缺乏“结构性”和“同理心”这两点,穆里尼奥,包括之前、之后的几任曼联教练都难以开展工作,老板找不到,CEO听不懂,所以穆里尼奥才会说出那句经典名言:
“把曼联带到第二名是我职业生涯中的最大成就。“
其实在战术上,穆里尼奥也有一些新颖的尝试。
2018年夏天,在发现自己无法清洗博格巴之后,穆里尼奥十分希望自己在英超开赛之前再得到一名优秀的中卫,当时媒体认为,这一目标指向的是马奎尔。
这一点非常有趣,因为就在2018年夏天,曼联季前赛期间,重点演练了三后卫体系,而且凭借麦克托米奈、巴伊、福苏-门萨这条中卫线,曼联在因为世界杯休假而缺席16名主力球员的情况下,2-1战胜了皇家马德里。
比赛当中,曼联的352结构非常清晰:
两粒进球也非常漂亮,桑切斯可能打出了其在曼联生涯最具战术决定性的一场比赛,尽管只是毫无意义的季前赛:
很显然,穆里尼奥对英格兰在2018年世界杯上的表现非常深刻,他非常希望自己能得到一名优秀的中卫,从而开始对曼联的第二次三后卫思维植入尝试。
这是穆里尼奥在热刺时期打出假三后卫,在罗马时期坚持使用三后卫的开端。
如果在曼联的这次尝试能够顺利开展,曼联就有望同时解决博格巴的位置问题、桑切斯的踢法转型问题,以及卢卡库需要被放置在双前锋体系才能更好发挥的使用问题。
然而,这一潜在的中卫没有到来,穆里尼奥也被迫在英超开始后重回四后卫结构。在联赛第七轮,穆里尼奥用麦克托米奈代打右中卫,冒险尝试三后卫,结果曼联在客场1-3不敌西汉姆联,这一思路从此被束之高阁。
穆里尼奥被解雇之后,曼联找来索肖临时救火。
有趣的是,索肖接手球队之后,立刻打出了八连胜的战绩,直至欧冠1/8决赛首回合才初尝败绩,在英超赛场,这一时间更是拖后至了3月份:
在神奇逆转巴黎圣日耳曼之后,曼联在客场0-2不敌阿森纳。
逆转巴黎圣日耳曼的比赛中,曼联恰恰是用三后卫开场,巴伊帮助曼联挺过前30分钟后受伤下场,随后达洛特上阵,阿什利-杨收入中卫线,外围布置弗雷德、佩雷拉和穆里尼奥认为最有“疯狗“精神的麦克托米奈,以此构筑八人防守体系,从而托起身前的卢卡库和拉什福德这对双前锋组合。
这一布置,能够说明索肖对阵型打法涉猎广泛,而且和其恩师弗格森一样,没有战术上的特殊执念,需要胜利时可以主动选择牺牲场面,这些都在其后期正式执教曼联时有所体现。
然而在这场给诸多曼联球迷带来美好想象的比赛中,有一件事比三后卫思维更为有趣:伤停补时阶段,曼联获得点球,主罚点球的是21岁的拉什福德,而不是当时已经梅开二度的卢卡库。
点球罚进,曼联逆转取胜,晋级欧冠八强,索肖也就此获得了长期执教的资本和可能性,但其思路也非常明确。
作为一名只在挪威和英格兰踢过球,并且深受曼联价值观影响的球员,索肖的执教思路沿袭于弗格森,他十分认同弗格森的管理和执教理念,也认同曼联应该重用年轻、本土和青训球员的不成文规定。
然而,当时的曼联拥有着大量的外籍球员,大部分外籍球员还都占据着相当高的球队地位,不是主力,就是拿着高薪。穆里尼奥认为这些球员会给下一任曼联主教练带来帮助,“卢卡库、马蒂奇,当然还有德赫亚。他(下任主教练)会发现这些球员有着不同的精神心态、不同的运动能力、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球队地位、不同的竞技能力。“
这是穆里尼奥留下的“足球遗产”。
所以,在没能冲进前四之后,索肖在第一个赛季就开始了清洗。
卢卡库、桑切斯、达米安全部离队,也包括早已确定出走的埃雷拉,而在这个夏天,曼联引进了万-比萨卡、丹尼尔-詹姆斯和穆里尼奥所需要的中卫球员——马奎尔。
全部为英国本土球员。
你不能说卢卡库、桑切斯和达米安是没有能力的,尤其是从未在英超证明自己的达米安,因为在几年之后,卢卡库、桑切斯和达米安都帮助国际米兰取得了意甲冠军,还帮助国际米兰闯进了欧冠决赛。
卢卡库和桑切斯在不同的双前锋体系内表现得如鱼得水,达米安则在翼卫和右中卫之间切换自如,成为了小因扎吉在球员轮换时的重要棋子。
只不过,他们都未能在曼联展现最好的自己。
而在用年轻球员、本土球员和具备曼联背景的球员取代了这些外籍球员之后,索肖也显现了自己本心中的战术打法:4231。
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也是曼联势必要走上的一条路,因为在清洗了外籍球员之后,力捧拉什福德就成为了唯一选择,也是在这段时间,索肖开始将拉什福德和C罗相提并论。
那么,在拉什福德主打左边锋的情况下,他既需要中锋掩护,也需要前腰送球,除了4231,曼联便没有了选择。
而在接手初期打出连胜和不败战绩的三后卫体系,就此成为了危机时刻的Plan B。
事实证明,索肖恰恰在手下球员的背景最为复杂的时候打出了最为过硬的战绩,反倒是他根据自己的想法开始建造球队之后,阵容中的战术问题开始出现,逐渐累积,直至最后难以挽救。
马奎尔和C罗一前一后牵扯两端,以至于外场其余的8名球员不可能做到同时支撑这两名球员的发挥,索肖下课也就成为了难逃的结局。
你可以说索肖的视野过于狭窄,但这是一件无法被真正指责的事情。
人是所有经历的总和。当索肖的球员经历只有挪威球队和曼联时,当他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弗格森这一任主帅手下效力时,甚至在其转型成为教练之后,范围还是在挪威和英国之内,索肖的视野就只能如此。
作为球迷,我们可以在看过几场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球队的比赛过后,大加赞赏这些球队在攻守平衡上的独到之处,大加赞赏这些教练在球员位置和职责之间的灵活思维,但作为教练,你很难仅仅通过观察得到经验和诀窍,从而在一场真正意义的比赛中使用这样的思路。
因为球迷夸错了,也无非就会被当作某个人在网上发表的胡言乱语而已,但教练用错了,就会输掉比赛,从而引发从各个方向而来的后果。
而且,曼联这家俱乐部本身的文化,相较于其他豪门,就相对封闭和保守。
从地理位置上来说,曼彻斯特是通过运河与爱尔兰海相连的内陆城市,但又并非伦敦这样人口众多的首都,注定就无法全身心地拥抱外来文化。
所以在俱乐部的发展上,曼联在上世纪50年代确实是主动向欧洲大陆学习的英格兰先行者,但在那一时刻,不要忽视马特-巴斯比和博比-查尔顿这两位先驱的带动作用,所以在巴斯比离任、查尔顿退役之后,曼联在7、80年代陷入了困境。
而在同期,是利物浦在英格兰和欧洲赛场大放异彩,直至撒切尔夫人禁止英国球队参加欧洲赛事。
索肖在采访中透露,自己小时候其实是利物浦球迷,就是这段历史的最佳写照。
这一禁令,打断了英国足球和欧洲大陆之间的交流和融合,让很多英格兰球队的战术发展陷入停滞,尤其是曼联。
90年代,曼联在来自苏格兰的弗格森的带领下完成复兴,第一批球员就是以布莱恩-罗布森为代表的英格兰本土球员,第二批球员就是来自自家青训学院的92班,第三批虽有范尼、C罗、特维斯等外将,但在中后场,斯科尔斯、吉格斯、卡里克、哈格里夫斯、韦斯-布朗、费迪南德依然是基座,更不用说从那时一直坚持到后来的鲁尼。
等到第四批球员,核心球员已老,而弗格森认为自己为后来人留下的年轻才俊中,维尔贝克、克莱维利、菲尔-琼斯、斯莫林等人,依然是本土球员。
和同期的阿森纳、利物浦相比,曼联历史上的外籍球员比重更低,作用更小,或者说,被归功的功劳更少,92班这样的青训成功案例,则是反向强化了这套叙事。即便有坎通纳、C罗这些外籍球员的带队时期,时间也更为短暂,而且前后没有思路上的衔接,更不用说和切尔西、曼城这样直接通过外籍球员起家的球队相比了。
这样的文化之下,自然难以培养出视野广阔的自家人,所以怪不得索肖,也怪不得自己,这就是曼联这家俱乐部的局限所在。
想要从内部自行突破,难上加难。
所以到了那时,力捧拉什福德,既符合教练的想法,也符合俱乐部的文化习惯,一切都显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然而拉什福德的发展有变,身高窜升导致技术精度下降,本来向二前锋,甚至中锋的发展路径被迫修改,球员自身也不愿减少球权,方方面面都驱使着拉什福德只能开始向边路,也就是左边锋的位置发展。
于是,上限自此被卡死。作为边锋,拉什福德的技术无法像C罗那样极其稳定地挖掘纵深。
葡萄牙人可以在欧冠半决赛的强度上,在08巴萨这样的对手面前,充当从左路带动球队的进攻第一人,持续不断地将球队从后场带到前场,并且还能以单兵的状态直接威胁球门,拉什福德在英超的强强对话里都无法稳定地做到这一点。
既然如此,拉什福德就只能扮演中锋身边的进攻第二人,但作为边路球员,他的防守职责如何分配,就成为了没有大陆化思维的曼联的难题。
意大利式的三后卫或左攻右守的不对称思路是唯一解法,但曼联历史上就没有意大利足球元素的浸染,你如何指望当时的索肖做到这一点?
曼联历史上唯一的可能性,就是在2002年弗格森曾打算退休时,找来他的好朋友里皮接手,但这一幕没有发生,就再也不会发生了。
这里要注意,同为三后卫,范加尔的三后卫和意大利的三后卫形式类似,但出发点完全不同。
荷兰,或者说北方足球的三后卫思维,实际上依然是为进攻端服务的手段,讲究的是翼卫充分拉开进攻宽度之后,从而为前锋和插上的中场球员制造进攻的空间环境。
从某种角度来说,瓜迪奥拉的球队的阵型完全铺开之后,第一线的五人形成对边路、肋部、中路的完全覆盖,两名覆盖边路的球员就可以粗略想象为北方足球视角下的翼卫球员。
正是因此,在2021年的荷兰队赛前发布会上,当荷兰记者认为范加尔的三后卫是防守型战术时,范加尔才会勃然大怒。
说他不重视进攻,基本上是对范加尔本人最大的侮辱。
然而意大利的三后卫思维,首先要服务于防守端,讲究的是充分保护和覆盖球门前和中路的空间,然后依赖前锋带动球队形成对对手的反制,此时翼卫上前,便可以提供进攻中的突然性,给对手带来额外的打击效果。
所以,在假三后卫体系下,意大利的左后卫有着“优良的传统”,法切蒂、卡布里尼、马尔蒂尼、格罗索,包括2021年夏天的斯皮纳佐拉,而很多优秀的意大利中卫年轻时都曾代打过右后卫,原因无他,意大利不对称体系中,右后卫不需要大幅参与进攻,到这个位置还可以锻炼覆盖到边路之后的技术能力。
于是,在索肖的任内,每次启用形式类似的三后卫思维的曼联都能打出奇效,都能挽救索肖当时面对的种种问题。
19-20赛季主场1-1利物浦,12月初连胜热刺、曼城,3月再胜曼城,20-21赛季战胜巴黎、莱比锡,后半段战胜米兰、罗马,甚至包括濒临下课前,用352完胜热刺。
尤其是用丹尼尔-詹姆斯维持攻守平衡的手段,有可能就是他从吉格斯那里得到的灵感。
然而,三后卫思维并非索肖首选,更不用说是重视防守的意式三后卫了,所以索肖解决不了博格巴的位置难题,所以索肖解决不了拉什福德打边带来的攻守困境,所以索肖会在引进C罗的同时,送走丹尼尔-詹姆斯这位在无形间充任右翼卫的球员。
结果,索肖在第三个赛季启用三后卫也拯救不了自己。
于是,问题从那时来到了今日。
阵容现状已经如此,C罗、马奎尔一前一后牵扯着整个战术体系,球队力捧的战术核心则是技术水准下降的拉什福德,除此之外,阵容内还有大量身体条件出色,但技术、意识均有短板的典型英格兰本土球员。
这是索肖留下的“足球遗产”。
而在这时,曼联选择的继任者是坚信拉满跑动可以解决所有对手的滕哈赫。
第一个赛季,滕哈赫直接送走C罗,冷藏马奎尔,凭借这两点和关键位置上的极限引援,为曼联带来了联赛杯冠军和欧冠名额,但在第二个赛季,随着利桑德罗-马丁内斯、卢克-肖、瓦拉内,其实也包括万-比萨卡的不断受伤,跑动拉满成为了一个始终无法做到的事情。
尤其是在比赛强度提高,拉什福德表现下滑的大背景下,做不到,就遭到反噬,这一点更是频繁上演。
面对这样的情况,你可以批评滕哈赫的思路闭塞,做不到看菜下饭,也可以批评滕哈赫对英超强度认识不足,导致了大批伤员的出现。
然而,这归根结底是一个问题:滕哈赫的战术思路在阿贾克斯时期已经非常清晰,优缺点极为明显,那么曼联为何要选择这样一位教练?
这一问题,几乎可以在每一次教练陷入困境时拿来诘问曼联。
从范加尔到穆里尼奥,从索肖到滕哈赫,曼联有没有考虑过这些教练的战术打法的优劣之处?和曼联的适配程度?尤其是考虑到,他们从前人那里继承来的是怎样的一份“足球遗产”?
如果滕哈赫今夏下课,他给后人留下的是一份怎样的“足球遗产”?
你怀念范加尔时代的大陆化尝试,我难忘穆里尼奥第一年的铁血作风,你回味索肖时期的本土风暴,我感慨于滕哈赫去年动刀之后的出色表现。
每一任教练都有自己的优点所在,也有自己在曼联的蜜月期,但每一任教练都在任上暴露了自己的短板,这些短板在曼联选择他们之前就足以预见,因为这些问题都不令人陌生,也不令人意外,但俱乐部对此毫无准备,更遑论帮助教练弥补短板了。
最为致命的是,这几任教练之间毫无延续性。
足球世界不会再有弗格森和温格,几乎不可能再有一位教练执教一支球队近20年的时间,更不用说像弗格森这样执教超过1/4个世纪。
所以,换帅是每一家俱乐部都需要面对的常规课题,但如何防范上一任教练为下一任教练“挖坑”大于“做功”?
唯一的解法就是俱乐部要有自己的战略,要有自己的计划,要明确自己的俱乐部该如何发展。
接任弗格森的教练,应该是一位战术思路灵活,更衣室掌控力强大的教练,而不应该是范加尔这样几乎从零开始让曼联学着“踢球”的教练;
接任范加尔的教练,应该是一位战术思路积极,乐于培养年轻球员的教练,而不应该是穆里尼奥这样以防守为重心,更看重球员的即战力的教练;
接任穆里尼奥的教练,应该是一位战术视野开阔,善于使用任何文化、背景的球员的教练,而不应该是索肖这样带有厚重的“曼联DNA”的教练;
接任索肖的教练,的确应该是一位善于“看菜下饭”,进行渐进式改革的教练,而不应该是滕哈赫这样只有一条成功路径的教练。
滕哈赫注定会将曼联套进他的公式里,从而发现曼联有太多的地方达不到他的要求,这会让曼联必须要在短时间内进行烈度极大的改革才能跟上他的步伐。跟不上了,出现问题了,所以你觉得滕哈赫太过于极端,滕哈赫则会觉得曼联止步不前。
这一切都无从解决。
自2013年以来,曼联度过了失败远大于成功的11年,经过了数任主教练,尝试了无数的办法,都未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成功。
显而易见的是,战术打法、选人用人之间全无延续性。每一任教练都在将前任的工作彻底否定,尝试着留下自己的印记,然而受限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前任的工作却无法被彻底否定,在这个基础上,自己留下的印记自然也变得七扭八歪。
一任一任传下来,这是一幅怎样的光景?很多人只看到了滕哈赫当下的沉没成本,殊不知这样的沉没成本早已累积了多达十年的时间。
而且,最为讽刺的是,拿到六年合同的莫耶斯在几个月后便收到下课通知,而剩余的几位主教练,都被要求在三年之内就打造出属于自己的球队。
无一做到,所以除现任之外,全部下课。
三年,几乎就是现在足球世界的最长耐心。
就连新任小老板也如此认为:五年太长,一年太短,所以“这肯定是一个三年计划”。在这三年的计划里,曼联需要清理掉过去11年所有的糟粕,然后建立起一支有竞争力的球队,从而在拉特克利夫所指定的时间点——2028年,曼联俱乐部成立150周年的时候,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这是一件可能发生的事情吗?当然有可能,但我不会那么乐观。
如果新任老板不是一位英国人,我可能会稍微乐观一点,既然来自英国本土,那么改革的刀锋自然难以触及核心,或者说,不会那么快地就触及核心。
这个核心是什么?是曼联最喜欢引以为傲的价值观,包括对青训,对英国本土球员的盲目看重,对大陆化战术的有所保留,对一位教练长期执教的执念,对所有在过去成功时归结出来的成功元素的怀念。
而且,拉特克利夫在接受MUTV采访时亲口表示:“我不是一个很有耐心的人”,所以对于曼联未来的主教练来说,这都不会是一个很好的消息。
从这个角度来说,在六年前的今天,穆里尼奥用曼城所举的反例,其实可以用更开阔一点的视野来看待。
曼城能够变成今天这个样子,不能从瓜迪奥拉加盟的2016年夏天开始计算,而是要从贝吉里斯坦加盟的2012年10月28日开始算起。
从那时起,曼城就注定要变成今天这个样子了,瓜迪奥拉的加盟就已经变成了一个大概率事件。即便瓜迪奥拉没有加盟,曼城也会变成一支近似于今天的球队,当然了,可能冠军数远不及当下这么多,但也有可能早早就获得了欧冠冠军。
所以,除了罗比尼奥等有限的几人,曼城的前期投资大多都没有打水漂,因为俱乐部早已经明确了要怎么踢球,上一任的“足球遗产”大部分都可以为下一任所用。
从曼奇尼到佩莱格里尼,再到今天的瓜迪奥拉,从当时买的阿圭罗和大卫-席尔瓦,到后来的德布劳内和沃克,这才是真正的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一个清晰的例子就是阿圭罗。阿根廷前锋从来都不能算是瓜迪奥拉在战术层面的忠实粉丝,但这依然不会影响阿圭罗在瓜迪奥拉的战术里,成为曼城,甚至是英超历史上的最佳射手之一。
从2012年10月28日起,到去年夏天夺得三冠王,曼城用了近11年的时间,几乎和曼联失败的这11年完全重叠。
做不到这一点,那就只有转向另一条路,向弗洛伦蒂诺的皇马和阿布时期的切尔西学习:
按照俱乐部的自身意志,在自己的财力范围内引进全世界最好的球员,然后再让已经在最高舞台证明了自己的冠军主帅前来带队。
夺冠了,很好,继续带队;失败了,不好意思,下一位。
皇马在2009年买C罗、本泽马,切尔西在2012年买阿扎尔,以球员为核心的意图早已明确,问题只不过是由谁来建队而已。
好球员在此,好教练自然趋之若鹜,因为一次成功,就会催生更多的成功,一人成功,就可以掩盖其他人的不成功。C罗成功,卡卡的失败就不是问题,本泽马接力,阿扎尔的失败也不是问题了。
从2013年开始算起,不算临时带队,皇马的教练更换了6次,切尔西的教练也更换了7次,比曼联还要频繁。
然而,教练的频繁更迭并没有影响皇马和切尔西在这11年当中的成功。就算你觉得西甲冠军的含金量不能和竞争激烈的英超冠军相比,皇马的欧冠冠军数量是一个清晰的佐证,就连切尔西都能从中找到机会,再次圆梦。
这是清晰的以冠军为唯一导向的经营思路,因为从孔蒂到萨里,从兰帕德到图赫尔,从穆里尼奥到安切洛蒂,战术落差同样很大,还包括信任从未独立执教过一线队的齐达内。如果不是齐达内带队半年就获得了欧冠冠军,弗洛伦蒂诺会继续信任他吗?
说白了,优秀球员的使用方法本来就是多种多样的。坎特既能在防守反击的基调里为莱斯特城创造奇迹,也能在图赫尔的战术里,展现自己带球向前的技能包。
还记得萨里认为坎特不应该只被视为防守出色的后腰球员时,英国媒体是怎么嘲笑他的吗?
所以,有了好球员,成绩还会远吗?
如果既不像曼城那样有俱乐部层面的独特思路,也不愿像皇马和切尔西那样投入大钱,全面向冠军看齐,那就请接受自己档次下降的现实,抛弃掉那些没有用的尊严和脸面。
比如多特蒙德,现在已经成为了年轻球员提升能力的中转站,在无法与拜仁直接比拼财力的情况下,多特蒙德其实已经做好了这些年轻球员不会长留的心理准备,如果不是泰尔齐奇上赛季全程整活,多特蒙德已经抓住了机会。
比如AC米兰,马尔蒂尼所打造的球队,托莫里、特奥、布拉欣-迪亚斯,都是当时更高阶的豪门弃子,吉鲁更是常规豪门不会再考虑的暮年老将,但这些人依然帮助AC米兰拿回冠军,重返欧冠,让球队回到了竞争行列。
曼联能做到这一点吗?
就像索肖在最新采访中提到的贝林厄姆的例子,他和俱乐部不愿接受17岁的贝林厄姆提出的保证出场时间的条件,于是曼联和贝林厄姆擦肩而过。
这当然是令人遗憾的结局,但值得曼联为此深思。
因为,如果曼城都不得不接受哈兰德的合同中设立的违约金条款,曼联又有什么必要为了这些细枝末节而纠结呢?看似保住了传统豪门的尊严和脸面,但由此导致的竞争力缺失,继续无缘冠军和欧冠席位,这又该如何弥补呢?
或许曼联从本心里无法接受球员要求出场时间这种条款,索肖也不认同一个17岁的球员踢过多的比赛,但说一句难听的事实,如果球员早已做好不在曼联长留的准备,曼联有什么必要为这些球员的长远未来而考虑呢?
你不打算长留,我就可着劲用就完了。
当下的足球世界,不仅早已成为了由球员方主导的市场,而且早已没有了那么多的情感与羁绊,都是互惠互利罢了。
曼联需要明确自己的战略,从俱乐部层面决定自己要成为一家什么样的俱乐部,而不是球队负责踢球,其他人负责赚钱这么简单与割裂。
或者有了建队路线,或者有了球员基础,或者接受现实,蛰伏待机,这才是“足球遗产“的正确来源,而不是为这个教练打造“属于自己的球队”,折腾三年搞出一个豆腐渣工程,然后再为下一个教练打造“属于自己的球队”,再折腾三年。
折腾来折腾去,你就会发现,除了豆腐渣,其实什么都没有。
所以,考虑到曼联当下的实际情况和愈发严苛的财政公平规则,不管选择哪一条路线向前进发,三年计划真的足够吗?
我们无意打击每一位对未来抱有信心和想象的曼联球迷的积极性,但恕我直言,如果曼联能在三年内明确自己的战略、方向和计划,就是一个能让人感到满意的进度了。
就像滕哈赫需要时间认识英超强度,拉特克利夫也需要时间认识这家俱乐部需要改革的力度。
不说别的,就说丹-阿什沃斯这位最近沸沸扬扬的绯闻总监人选,其主要成绩就是任职布莱顿时期发掘了凯塞多、麦卡利斯特、三笘薰等优秀球员。曼联的球探体系辐射能力、引援时的快速响应能力,能够达到类似的高度,需要多长时间的建设和改革?
感谢每一位读到这里的朋友,让历经格雷泽时代的折磨,走进拉特克利夫时代的我们一起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