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富论》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批判地吸收了当时的重要经济理论,提出了一套系统全面的经济学说。从作为国富基础的劳动,到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分工,再到分工带来的交换,交换带来的媒介——货币,再到商品的价格,以及构成价格的基本要素——工资、地租和利润,文中都有详细精辟的论述。该书反对政府干涉商业和自由市场,提倡降低关税和自由贸易,奠定了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理论基础。在第一篇中,斯密认为增加财富的具体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加强劳动分工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增加资本积累,从而增加从事生产的劳动者人数。从这些观点出发,斯密首先说明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国民财富,进而论述分工的原因。斯密认为交换是分工的起因,于是就接着分析了交换,认为人类天生就有互通有无的倾向;同时斯密还考察了交换和分工的相互关系。因为要实现交换,必须得借助货币这个媒介才能顺利实现,所以接着便论述了货币的起源和功能,由于商品和货币之间的交换又引起了价格和价值的问题,于是接下来就阐述了衡量价值的尺度和价格的构成及变动。因为斯密坚持认为工资、利润、地租是价格的三个组成部分,所以随后他便研究了工资、利润、地租的性质及其变动规律。在第二篇中,斯密主要研究了资本的性质、构成、积累和用途。在这一篇中,最先明确地说明了资本的构成可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区分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论述了资本的各种形态,即借贷资本、工业资本和商业资本之间的区分。前两篇基本上包括了斯密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所有内容。在第三篇中,斯密从经济史的角度,对促进或阻碍国民财富发展的原因作了分析,主要考察了罗马帝国崩溃到18世纪后期的经济发展史,研究了国家的经济政策对财富生产发展的作用。从历史角度出发,论证了只有采用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才会有利于分工和国民财富的发展。在第四篇中,斯密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出发,对阻碍国民财富增长的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的理论和政策作了分析、比较和批判。考察了不正确的政策主张和学说怎样妨碍国民财富的增长,实际上进一步论证了采取自由放任政策的必要性。在第五篇中,斯密研究的是国家财政收支对国民财富发展的影响。斯密强调了必须采取合理的财政制度,使国家的收入大于支出,促使资本的积累,才能增加国民财富。
二、论资本的流通、累积和作用
预先储备的资财越充足,就越能按比例地进行细密的分工。正是工人人数的增加,才导致了行业分工的细密化。
无论任何国家,其资财的增加,都会促进产业数量的增加,并使同量产业能够生产出比以前多得多的产品。
1.资财的划分
一个人的资财被分成两个部分。他希望从中取得收入的部分,叫作资本;他用以消费的部分,叫作生活资料。生活资料总共包括了以下三类。第一,为生活消费而保留的资财;第二,通过各种方法逐渐取得的收入;第三,用上述两类资财购进,且现在尚能使用的物品。
资本能够为投资者提供收入或利润,它有两种使用方法:第一,生产、制造或购买物品。投资者的资本是不断流动的,它以一个形式被花费,又以另一个形式被收回。正是这种持续不断的交换和流通,才使得投资者有利可图。这类资本,叫作流动资本。第二,改良土地、购买有用机器和工具。这类资本叫作固定资本,它们一般无须易主或进一步流通就可提供利润。
一国或一个社会的总资财,即其全体居民的资财,自然也就被分成了以下三个各有特殊作用的部分。第一部分是留作消费的。这一部分资本不能提供收入或利润,它包括已由消费者购买但尚未被完全消费的食品、衣服、家具和仅供居住的房屋等。
第二部分是用作固定资本的。这部分资本就算不经流通或更换主人,也能提供收入或利润。它主要包含以下四类:一是所有有助于节省劳动的便利机器和工具。二是所有能够提供利润的建筑物。三是土地。四是全部国民所掌握的有用才能。要掌握这种才能,须进学校受教育,或是去做学徒,这需要花费一笔不小的费用。但是这笔费用一旦投入,就似乎固定在了学习者身上。这些才能不但是他个人财产的一部分,也是社会公众财产的一部分。
第三部分是用作流动资本的。这部分资本提供收入的方式,是流通并更换主人。它也包含了四类。一是货币。二是食品。三是用来制作衣服、家具和房屋的材料。四是已经制成成品但尚未分配给真正消费者的物品。
固定资本都是从流动资本转变而来的,并需要流动资本的不断补充。无论是固定资本还是流动资本,都有且仅有一个目的:使留作消费的资财,在不致匮乏的基础上有所增加。社会固定资本和留作消费的资财,随时都可能需要补充。这时就需要抽出大部分的流动资本来满足这种需求。所以流动资本也需要不断地得到补充。
当资财被留作消费时,它是固定资本;当资财被暂时保留或是直接用于投资时,它是流动资本。
2.维持国民资本的货币
一个大国的总国民收入,由该国土地和劳动的全部年产物构成。从总收入中减去所花费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剩余的部分就是纯收入。纯收入就是在不蚀本的情况下,可由居民留着享用的资财。决定国民真实财富的因素,不是其总收入有多少,而是其纯收入的大小。
固定资本的目标就是增加劳动生产力。花费在固定资本上的费用,只要适当,就一定能够很快地得到高利润。同时年产物的价值也会因此而增加到远远大于必要的改良费用。
补充固定资本的费用,显然不能算在纯收入中。流动资本的维持费跟固定资本的维持费不同,它可以归入社会纯收入之内。
社会流动资本不同于个人流动资本。因为个人流动资本与个人的纯收入完全是两个概念,个人的纯收入指的就是个人所获得的纯利润;而社会流动资本虽然是由个人流动资本组成的,但它可能是社会纯收入的一部分。
在社会流动资本当中,只有维持货币会使社会纯收入减少。货币虽然是流动资本的组成部分,但在对社会收入造成的影响方面,它的作用却与固定资本的作用极其相似。
虽然货币能够使社会的全部收入按需分配到社会各成员那里,但它也不能算作社会收入的一部分。货币只是货物流通的工具,它大大不同于借它之力来流通的货物。真正能够归在社会收入之列的,是货物而不是货物借以流通的工具。只有减掉货币全部价值后剩下的货币和货物,才能归入社会总收入或纯收入之内。
自从出现了纸币之后,全部流动资本所能提供的材料、食物和工具,都必然会随着纸币所代替的等量金银的增加而增加。现在货币的全部价值,都被加在了原本要靠它才能流通的货物身上。
虽然所有消费者全年所购买货物的价值,至少应该与商人购买的全部货物的价值相等,但消费者每年花费在购买这些货物上的货币量却小得多。因为货币在商人与消费者之间的流通次数,要比它在商人与商人之间的流通次数多得多。
如果限制银行的纸币发行量,并保证纸币能够随时兑现,那么社会安全就不会因为纸币而受到妨碍,银行的其他经营项目也可以自由发展。
如果一种事业有益于社会,就应当任其自由竞争。竞争越自由、普遍,越有利于社会。
3.资本积累与生产和非生产性劳动的关系
加在物品上可以增加物品价值的劳动,称为生产性劳动;加在物品上但不能增加物品价值的劳动,称为非生产性劳动。
以君主以及官吏和海陆军为例的这类不生产的劳动者,是人民的公仆,靠他们劳动年产物的一部分来维持生计。无论他们的职务多么高贵而又有用、必要,都会随生随灭,无法保存起来供日后取得同等职务之用。
一国的土地和劳动年产物,都是为国内居民提供收入,并供国内居民消费的。这些年产物会在刚生产出来时被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用来补偿以食物、材料和制成品形式体现的资本,它往往是最大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则是收入,其中资本所有者的收入是利润,地主的收入是地租。这两个部分的比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国生产者和不生产者的比例,并随着国家的贫富程度而产生差异。
有一部分资财的人,莫不希望其投资既能收回资本又能赚得利润,所以他只会雇用能够生产价值的生产性劳动者。这部分资财是用于维持生产性劳动者的,它不但要起到资本的作用,还要在后续过程中为生产性劳动者创收。而他拥有的另外一部分资财,则是用来维持非生产性劳动的,它会从他的资本中撤出,供他直接消费。
富国的土地和劳动年产物中,用于补偿资本的部分比贫国大得多,且这部分在年产物中所占的比例比直接归作地租和利润的部分大得多。富国花费在雇用生产性劳动上的资本,也比贫国大得多。
一国勤劳者与游惰者的比例,似乎都是由资本与收入的比例决定的。如果某地的资本占优势,那么当地人民一般比较勤劳;如果某地的收入占优势,那么当地的游惰人民就会占多数。
货币只有一个用途,那就是周转消费品。只有有了货币,才能进行食物、材料和制成品的买卖,最终将这些物品分配到真正的消费者手上。一国每年的货币流通量,由国内流通的消费品的价值决定。如果一国土地和劳动年产物的价值增加了,那么其货币总量也必然会增加。
个人的奢侈妄为,固然不会把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变得贫穷,但政府的奢侈妄为却可以。这些靠人民的一部分收入维持的不生产者,可能把国民总收入的大部分都消费掉了,以致人民不得不侵蚀自己用以维持生产性劳动的资金,甚至是再怎么慎重地节俭也无法把这么大的浪费弥补回来。
增加一国土地和劳动年产物价值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增加生产性劳动者的数量,二是增强劳动者的生产力。要增加生产性劳动者的数量,必然要先增加维持生产性劳动者的资金;而要增强劳动者的生产力,就需要增加一些能够缩减劳动的便利机械和工具,或者改良原有机械和工具,要不就是使工作的分配更加适当。但是无论如何都有必要增加资本。
如果一种消费方法有益于积累个人财富,那么它也有益于积累国民财富。在耐久物品上花费资财,有利于积蓄有价商品,从而有助于私人养成节俭的习惯,最终可以增进社会资本和国民财富。
4.贷出取息的资财
在借款者看来,贷出取息的资财既可以作为他的资本,也可以供他消费。因为借钱挥霍的人必然难以靠借钱久立,还会使借钱给他的人为自己的愚不可及而后悔。这类借贷对出借者和借款者都没有丝毫的利益。
一国的资财,或者是一般人所说的货币,有多少能在收取利息的方式下借出,并不取决于货币的价值,反而取决于特定年产物的价值。这类年产物,当它们成为某些人的资本,而这些人又无意亲自使用它们时,它们就会被借给别人。
资财的增加必然会导致贷出生息资财的增加。贷出生息资财的增加,必然会导致使用这种资财所必须支付的价格,即利息的降低。
利息降低的原因,既包括那些会使物价随物品数量的增加而降低的一般原因,也包括另外两个特殊原因。一是一国资本的增加使得投资利润减少了。资本竞争使得新资本的所有者努力通过互相倾轧的方式去排挤原来的那些投资者。但是他们要想把原来的那些投资者挤出去,就得即贱卖那些必须贵买的货物。二是维持生产性劳动资金的增加,使得市场对生产性劳动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加。资本家为了雇用到所需的劳动力,就会提高劳动工资,最终导致资本利润的降低,所以为使用资本而支付的利息率,自然会随之降低。
虽然法定利息率应该比市场最低利息率高,但是也不能高出太多。当法定利息率只比市场最低利息率稍微高一些时,有钱人都只愿意将钱借给诚实人,而不是浪费者和投机家。
市场的普通利息率决定了土地的普通市场价格。资本所有者往往会在是把它用于购买土地和借出取息之间举棋不定。如果地租比货币利息少得多,那么土地的普通价格就会因为供过于求而下跌。
5.资本的用途
资本的用途总共有四种:一是获取社会每年要使用和消费的原生产物;二是制造适于使用和消费的原生产物;三是将多余的原生产物或制成品运至缺乏它们的地方;四是为适应临时需求而将一部分原生产物或制成品分成更小的部分。第一种用途适合农矿渔业者采用,第二种用途适合制造者采用,第三种用途往往会被批发商采用,第四种用途则适用于零售商。
零售商用以从批发商处购买货物的资本,不但要补偿批发商的资本,还要为批发商提供资本利润,这样才能使批发商得以继续营业。
批发商需要从农业家那里购买原生产物,或是从制造者那里购买制成品,他为此所花费的资本,也要能够补偿足以使农业家和制造者继续营业的资本及其利润。
制造者会将其一部分资本用作固定资本,投在生产所用的工具上,以补偿出卖这些工具者的资本及其利润。其余的资本就是流动资本,其中有一小部分用来购买材料,以补偿提供这些材料的农业家和矿商的资本及其利润;一大部分则会在一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分配给雇佣工人。
农业家的资本对生产性劳动量的推动作用最大。因为他的工人和牲畜都是生产性劳动者,而且和他一起劳动的还有无偿的大自然。大自然的劳动虽然是无偿的,但它的生产物却和昂贵的工人生产物一样有价值。
制造者的资本应该留在国内,因为如果国内有这种资本,那么它必然能在较大程度上推动本国的生产性劳动量、增加本国土地和劳动年产物的价值。但是这并不代表境外制造者的资本就对本国没有效用了。
如果一国资本不足以同时兼营农业、制造业和零售业,那么我们就可以断定,农业投资越大,越能增加国内的生产性劳动量,并能更多地增加土地和劳动年产物的价值。其次就是制造业,效果最小的是投在出口贸易上的零售业资本。
跟投在消费品国外贸易上的资本相比,投在国内贸易上的等量资本,不但能够维持和鼓励更多的本国生产性劳动量,也更能增加年生产物的价值。但是跟投在运输贸易上的资本相比,投在消费品国外贸易上的等量资本,却能在这两个方面提供更大的利益。
既然增进本国富强是政治经济学的大目标,那么最值得奖励的是国内贸易,然后是消费品的国外贸易,最后才是运输贸易。但是如果这三种贸易是不受拘束地顺应事物发展的趋势自然发展起来的,那么无论是哪一种贸易,都是有利而且必需的。
一国的累积资本,如果没有全部用于供给本国消费和维持本国的生产性劳动,那么剩余的资本,自然会通过运输贸易的渠道流入外国,供他国消费、维持他国的生产性劳动。
决定资本用途的唯一动机是私人利润。商人们在投资时,从未想过什么用途能最大限度地推动生产性劳动量,什么用途又能最多地增加土地和劳动年产物的价值。
参考文献
亚当·斯密,《国富论》
摘要:《国富论》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批判地吸收了当时的重要经济理论,提出了一套系统全面的经济学说。从作为国富基础的劳动,到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分工,再到分工带来的交换,交换带来的媒介——货币,再到商品的价格,以及构成价格的基本要素——工资、地租和利润,文中都有详细精辟的论述。该书反对政府干涉商业和自由市场,提倡降低关税和自由贸易,奠定了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理论基础。在第一篇中,斯密认为增加财富的具体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加强劳动分工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增加资本积累,从而增加从事生产的劳动者人数。从这些观点出发,斯密首先说明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国民财富,进而论述分工的原因。斯密认为交换是分工的起因,于是就接着分析了交换,认为人类天生就有互通有无的倾向;同时斯密还考察了交换和分工的相互关系。因为要实现交换,必须得借助货币这个媒介才能顺利实现,所以接着便论述了货币的起源和功能,由于商品和货币之间的交换又引起了价格和价值的问题,于是接下来就阐述了衡量价值的尺度和价格的构成及变动。因为斯密坚持认为工资、利润、地租是价格的三个组成部分,所以随后他便研究了工资、利润、地租的性质及其变动规律。在第二篇中,斯密主要研究了资本的性质、构成、积累和用途。在这一篇中,最先明确地说明了资本的构成可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区分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论述了资本的各种形态,即借贷资本、工业资本和商业资本之间的区分。前两篇基本上包括了斯密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所有内容。在第三篇中,斯密从经济史的角度,对促进或阻碍国民财富发展的原因作了分析,主要考察了罗马帝国崩溃到18世纪后期的经济发展史,研究了国家的经济政策对财富生产发展的作用。从历史角度出发,论证了只有采用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才会有利于分工和国民财富的发展。在第四篇中,斯密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出发,对阻碍国民财富增长的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的理论和政策作了分析、比较和批判。考察了不正确的政策主张和学说怎样妨碍国民财富的增长,实际上进一步论证了采取自由放任政策的必要性。在第五篇中,斯密研究的是国家财政收支对国民财富发展的影响。斯密强调了必须采取合理的财政制度,使国家的收入大于支出,促使资本的积累,才能增加国民财富。
二、论资本的流通、累积和作用
预先储备的资财越充足,就越能按比例地进行细密的分工。正是工人人数的增加,才导致了行业分工的细密化。
无论任何国家,其资财的增加,都会促进产业数量的增加,并使同量产业能够生产出比以前多得多的产品。
1.资财的划分
一个人的资财被分成两个部分。他希望从中取得收入的部分,叫作资本;他用以消费的部分,叫作生活资料。生活资料总共包括了以下三类。第一,为生活消费而保留的资财;第二,通过各种方法逐渐取得的收入;第三,用上述两类资财购进,且现在尚能使用的物品。
资本能够为投资者提供收入或利润,它有两种使用方法:第一,生产、制造或购买物品。投资者的资本是不断流动的,它以一个形式被花费,又以另一个形式被收回。正是这种持续不断的交换和流通,才使得投资者有利可图。这类资本,叫作流动资本。第二,改良土地、购买有用机器和工具。这类资本叫作固定资本,它们一般无须易主或进一步流通就可提供利润。
一国或一个社会的总资财,即其全体居民的资财,自然也就被分成了以下三个各有特殊作用的部分。第一部分是留作消费的。这一部分资本不能提供收入或利润,它包括已由消费者购买但尚未被完全消费的食品、衣服、家具和仅供居住的房屋等。
第二部分是用作固定资本的。这部分资本就算不经流通或更换主人,也能提供收入或利润。它主要包含以下四类:一是所有有助于节省劳动的便利机器和工具。二是所有能够提供利润的建筑物。三是土地。四是全部国民所掌握的有用才能。要掌握这种才能,须进学校受教育,或是去做学徒,这需要花费一笔不小的费用。但是这笔费用一旦投入,就似乎固定在了学习者身上。这些才能不但是他个人财产的一部分,也是社会公众财产的一部分。
第三部分是用作流动资本的。这部分资本提供收入的方式,是流通并更换主人。它也包含了四类。一是货币。二是食品。三是用来制作衣服、家具和房屋的材料。四是已经制成成品但尚未分配给真正消费者的物品。
固定资本都是从流动资本转变而来的,并需要流动资本的不断补充。无论是固定资本还是流动资本,都有且仅有一个目的:使留作消费的资财,在不致匮乏的基础上有所增加。社会固定资本和留作消费的资财,随时都可能需要补充。这时就需要抽出大部分的流动资本来满足这种需求。所以流动资本也需要不断地得到补充。
当资财被留作消费时,它是固定资本;当资财被暂时保留或是直接用于投资时,它是流动资本。
2.维持国民资本的货币
一个大国的总国民收入,由该国土地和劳动的全部年产物构成。从总收入中减去所花费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剩余的部分就是纯收入。纯收入就是在不蚀本的情况下,可由居民留着享用的资财。决定国民真实财富的因素,不是其总收入有多少,而是其纯收入的大小。
固定资本的目标就是增加劳动生产力。花费在固定资本上的费用,只要适当,就一定能够很快地得到高利润。同时年产物的价值也会因此而增加到远远大于必要的改良费用。
补充固定资本的费用,显然不能算在纯收入中。流动资本的维持费跟固定资本的维持费不同,它可以归入社会纯收入之内。
社会流动资本不同于个人流动资本。因为个人流动资本与个人的纯收入完全是两个概念,个人的纯收入指的就是个人所获得的纯利润;而社会流动资本虽然是由个人流动资本组成的,但它可能是社会纯收入的一部分。
在社会流动资本当中,只有维持货币会使社会纯收入减少。货币虽然是流动资本的组成部分,但在对社会收入造成的影响方面,它的作用却与固定资本的作用极其相似。
虽然货币能够使社会的全部收入按需分配到社会各成员那里,但它也不能算作社会收入的一部分。货币只是货物流通的工具,它大大不同于借它之力来流通的货物。真正能够归在社会收入之列的,是货物而不是货物借以流通的工具。只有减掉货币全部价值后剩下的货币和货物,才能归入社会总收入或纯收入之内。
自从出现了纸币之后,全部流动资本所能提供的材料、食物和工具,都必然会随着纸币所代替的等量金银的增加而增加。现在货币的全部价值,都被加在了原本要靠它才能流通的货物身上。
虽然所有消费者全年所购买货物的价值,至少应该与商人购买的全部货物的价值相等,但消费者每年花费在购买这些货物上的货币量却小得多。因为货币在商人与消费者之间的流通次数,要比它在商人与商人之间的流通次数多得多。
如果限制银行的纸币发行量,并保证纸币能够随时兑现,那么社会安全就不会因为纸币而受到妨碍,银行的其他经营项目也可以自由发展。
如果一种事业有益于社会,就应当任其自由竞争。竞争越自由、普遍,越有利于社会。
3.资本积累与生产和非生产性劳动的关系
加在物品上可以增加物品价值的劳动,称为生产性劳动;加在物品上但不能增加物品价值的劳动,称为非生产性劳动。
以君主以及官吏和海陆军为例的这类不生产的劳动者,是人民的公仆,靠他们劳动年产物的一部分来维持生计。无论他们的职务多么高贵而又有用、必要,都会随生随灭,无法保存起来供日后取得同等职务之用。
一国的土地和劳动年产物,都是为国内居民提供收入,并供国内居民消费的。这些年产物会在刚生产出来时被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用来补偿以食物、材料和制成品形式体现的资本,它往往是最大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则是收入,其中资本所有者的收入是利润,地主的收入是地租。这两个部分的比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国生产者和不生产者的比例,并随着国家的贫富程度而产生差异。
有一部分资财的人,莫不希望其投资既能收回资本又能赚得利润,所以他只会雇用能够生产价值的生产性劳动者。这部分资财是用于维持生产性劳动者的,它不但要起到资本的作用,还要在后续过程中为生产性劳动者创收。而他拥有的另外一部分资财,则是用来维持非生产性劳动的,它会从他的资本中撤出,供他直接消费。
富国的土地和劳动年产物中,用于补偿资本的部分比贫国大得多,且这部分在年产物中所占的比例比直接归作地租和利润的部分大得多。富国花费在雇用生产性劳动上的资本,也比贫国大得多。
一国勤劳者与游惰者的比例,似乎都是由资本与收入的比例决定的。如果某地的资本占优势,那么当地人民一般比较勤劳;如果某地的收入占优势,那么当地的游惰人民就会占多数。
货币只有一个用途,那就是周转消费品。只有有了货币,才能进行食物、材料和制成品的买卖,最终将这些物品分配到真正的消费者手上。一国每年的货币流通量,由国内流通的消费品的价值决定。如果一国土地和劳动年产物的价值增加了,那么其货币总量也必然会增加。
个人的奢侈妄为,固然不会把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变得贫穷,但政府的奢侈妄为却可以。这些靠人民的一部分收入维持的不生产者,可能把国民总收入的大部分都消费掉了,以致人民不得不侵蚀自己用以维持生产性劳动的资金,甚至是再怎么慎重地节俭也无法把这么大的浪费弥补回来。
增加一国土地和劳动年产物价值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增加生产性劳动者的数量,二是增强劳动者的生产力。要增加生产性劳动者的数量,必然要先增加维持生产性劳动者的资金;而要增强劳动者的生产力,就需要增加一些能够缩减劳动的便利机械和工具,或者改良原有机械和工具,要不就是使工作的分配更加适当。但是无论如何都有必要增加资本。
如果一种消费方法有益于积累个人财富,那么它也有益于积累国民财富。在耐久物品上花费资财,有利于积蓄有价商品,从而有助于私人养成节俭的习惯,最终可以增进社会资本和国民财富。
4.贷出取息的资财
在借款者看来,贷出取息的资财既可以作为他的资本,也可以供他消费。因为借钱挥霍的人必然难以靠借钱久立,还会使借钱给他的人为自己的愚不可及而后悔。这类借贷对出借者和借款者都没有丝毫的利益。
一国的资财,或者是一般人所说的货币,有多少能在收取利息的方式下借出,并不取决于货币的价值,反而取决于特定年产物的价值。这类年产物,当它们成为某些人的资本,而这些人又无意亲自使用它们时,它们就会被借给别人。
资财的增加必然会导致贷出生息资财的增加。贷出生息资财的增加,必然会导致使用这种资财所必须支付的价格,即利息的降低。
利息降低的原因,既包括那些会使物价随物品数量的增加而降低的一般原因,也包括另外两个特殊原因。一是一国资本的增加使得投资利润减少了。资本竞争使得新资本的所有者努力通过互相倾轧的方式去排挤原来的那些投资者。但是他们要想把原来的那些投资者挤出去,就得即贱卖那些必须贵买的货物。二是维持生产性劳动资金的增加,使得市场对生产性劳动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加。资本家为了雇用到所需的劳动力,就会提高劳动工资,最终导致资本利润的降低,所以为使用资本而支付的利息率,自然会随之降低。
虽然法定利息率应该比市场最低利息率高,但是也不能高出太多。当法定利息率只比市场最低利息率稍微高一些时,有钱人都只愿意将钱借给诚实人,而不是浪费者和投机家。
市场的普通利息率决定了土地的普通市场价格。资本所有者往往会在是把它用于购买土地和借出取息之间举棋不定。如果地租比货币利息少得多,那么土地的普通价格就会因为供过于求而下跌。
5.资本的用途
资本的用途总共有四种:一是获取社会每年要使用和消费的原生产物;二是制造适于使用和消费的原生产物;三是将多余的原生产物或制成品运至缺乏它们的地方;四是为适应临时需求而将一部分原生产物或制成品分成更小的部分。第一种用途适合农矿渔业者采用,第二种用途适合制造者采用,第三种用途往往会被批发商采用,第四种用途则适用于零售商。
零售商用以从批发商处购买货物的资本,不但要补偿批发商的资本,还要为批发商提供资本利润,这样才能使批发商得以继续营业。
批发商需要从农业家那里购买原生产物,或是从制造者那里购买制成品,他为此所花费的资本,也要能够补偿足以使农业家和制造者继续营业的资本及其利润。
制造者会将其一部分资本用作固定资本,投在生产所用的工具上,以补偿出卖这些工具者的资本及其利润。其余的资本就是流动资本,其中有一小部分用来购买材料,以补偿提供这些材料的农业家和矿商的资本及其利润;一大部分则会在一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分配给雇佣工人。
农业家的资本对生产性劳动量的推动作用最大。因为他的工人和牲畜都是生产性劳动者,而且和他一起劳动的还有无偿的大自然。大自然的劳动虽然是无偿的,但它的生产物却和昂贵的工人生产物一样有价值。
制造者的资本应该留在国内,因为如果国内有这种资本,那么它必然能在较大程度上推动本国的生产性劳动量、增加本国土地和劳动年产物的价值。但是这并不代表境外制造者的资本就对本国没有效用了。
如果一国资本不足以同时兼营农业、制造业和零售业,那么我们就可以断定,农业投资越大,越能增加国内的生产性劳动量,并能更多地增加土地和劳动年产物的价值。其次就是制造业,效果最小的是投在出口贸易上的零售业资本。
跟投在消费品国外贸易上的资本相比,投在国内贸易上的等量资本,不但能够维持和鼓励更多的本国生产性劳动量,也更能增加年生产物的价值。但是跟投在运输贸易上的资本相比,投在消费品国外贸易上的等量资本,却能在这两个方面提供更大的利益。
既然增进本国富强是政治经济学的大目标,那么最值得奖励的是国内贸易,然后是消费品的国外贸易,最后才是运输贸易。但是如果这三种贸易是不受拘束地顺应事物发展的趋势自然发展起来的,那么无论是哪一种贸易,都是有利而且必需的。
一国的累积资本,如果没有全部用于供给本国消费和维持本国的生产性劳动,那么剩余的资本,自然会通过运输贸易的渠道流入外国,供他国消费、维持他国的生产性劳动。
决定资本用途的唯一动机是私人利润。商人们在投资时,从未想过什么用途能最大限度地推动生产性劳动量,什么用途又能最多地增加土地和劳动年产物的价值。
参考文献
亚当·斯密,《国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