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富论》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批判地吸收了当时的重要经济理论,提出了一套系统全面的经济学说。从作为国富基础的劳动,到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分工,再到分工带来的交换,交换带来的媒介——货币,再到商品的价格,以及构成价格的基本要素——工资、地租和利润,文中都有详细精辟的论述。该书反对政府干涉商业和自由市场,提倡降低关税和自由贸易,奠定了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理论基础。在第一篇中,斯密认为增加财富的具体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加强劳动分工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增加资本积累,从而增加从事生产的劳动者人数。从这些观点出发,斯密首先说明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国民财富,进而论述分工的原因。斯密认为交换是分工的起因,于是就接着分析了交换,认为人类天生就有互通有无的倾向;同时斯密还考察了交换和分工的相互关系。因为要实现交换,必须得借助货币这个媒介才能顺利实现,所以接着便论述了货币的起源和功能,由于商品和货币之间的交换又引起了价格和价值的问题,于是接下来就阐述了衡量价值的尺度和价格的构成及变动。因为斯密坚持认为工资、利润、地租是价格的三个组成部分,所以随后他便研究了工资、利润、地租的性质及其变动规律。在第二篇中,斯密主要研究了资本的性质、构成、积累和用途。在这一篇中,最先明确地说明了资本的构成可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区分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论述了资本的各种形态,即借贷资本、工业资本和商业资本之间的区分。前两篇基本上包括了斯密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所有内容。在第三篇中,斯密从经济史的角度,对促进或阻碍国民财富发展的原因作了分析,主要考察了罗马帝国崩溃到18世纪后期的经济发展史,研究了国家的经济政策对财富生产发展的作用。从历史角度出发,论证了只有采用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才会有利于分工和国民财富的发展。在第四篇中,斯密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出发,对阻碍国民财富增长的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的理论和政策作了分析、比较和批判。考察了不正确的政策主张和学说怎样妨碍国民财富的增长,实际上进一步论证了采取自由放任政策的必要性。在第五篇中,斯密研究的是国家财政收支对国民财富发展的影响。斯密强调了必须采取合理的财政制度,使国家的收入大于支出,促使资本的积累,才能增加国民财富。
一、论增进劳动生产力的因素及分配劳动生产物给各个阶层的自然顺序
1.分工
分工出现之后,劳动生产力得到了最大的增进,运用劳动时的熟练程度、技巧和判断力也得以加强。如果一个国家有着较高的产业与劳动生产力的增进水平,那么其各行各业的分工一般也都达到了较高水平。
也许是因为农业不能采用完全的分工制度,才使得农业在劳动生产力的增进上,总是跟不上制造业的步伐。就算是农业和制造业都优于邻国的富裕国家,制造业方面的优越程度也必然大于农业。
出现了分工之后,同样数量的劳动者所完成的工作量,就能比过去多得多。其原因有三点:第一,劳动者因为专业而掌握了技巧;第二,免除了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所带来的时间损失;第三,随着简化和缩减劳动的机械的发明,一个人能够做原本需要许多人才能完成的工作。
那些简化和节省劳动的机械的发明,好像也是分工的结果。分工出现以后,每个人的注意力都会自然而然地全部倾注在一种简单的事物上。所以在各个劳动部门中,只要哪一项工作还有改良的余地,那么自然就会有劳动者发现一些比较简易而便利的方法,以便更有效地做好各自的工作。
2.分工的起源
如果一个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能够刺激别人的利己心而自愿替自己做事,他就可以比较容易地达到目的了。
分工并是一种互通有无、物物交换的倾向逐渐发展起来的结果。交换倾向的出现,使得从事各种职业的人产生了极其显著的才能差异,而且这种差异是有用的差异。
3.市场大小会限制分工
市场的广狭限制了分工的程度。如果市场过小,人们就不能用自己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来随意换得自己所需的别人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这样他们也就不会终生从事某一职业。
水运的这种大便利,使得工艺和产业改良都自然地发起于水运便利之地,而且许久之后才能在内地普及。
4.货币的起源和效用
分工完全确立之后,所有人都要依赖交换。所有人在一定程度上都成了商人,社会也就成了商业社会。
人们想要找到可以去交换任何生产物而不会被拒绝的物品。金属不易磨损,不仅具有很强的耐久性,还能全无损失地任意分割,而且分割之后还可以再熔回原形。因此金属成了商业流通中最适宜的媒介。
进步的国家都认为有这样一种必要,就是把通常用来购买货物的特定金属,分成一定分量并加盖公印。于是就有了铸币制度。
人们在进行交换时,不管是用货币交换货物,还是用货物交换货物,都要遵循一定的法则。这些法则决定了商品的相对价值和交换价值。
“价值”这个词有两个不同的意思,一个是物品的效用,一个是由于占有某物而获得的购买他种货物的能力。我们称前者为使用价值,后者为交换价值。
5.商品的劳动价格与货币价格
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就是劳动。劳动的价值,等于一个占有财富并愿用以交换他物的人,用它来购买或支配的劳动量。
劳动可以用来衡量一切商品的交换价值,却不能衡量一切商品的价值。人们在计算商品的交换价值时,多是以货币量为尺度,而不是按它所能换得的劳动或其他商品的量。
劳动本身是无差别的。对于劳动者来说,等量的劳动一般都有等量的价值。但是对雇用劳动者的雇主来说,等量劳动的价值却会因时而变。
劳动的真实价格,就是一定数量的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它们与劳动等量。劳动的名义价格,就是一定数量的货币,它不一定与劳动等量。只有劳动的真实价格,才能决定劳动者的贫富、劳动报酬的高低。
只要是时间与地点相同,一切物品的真实价格与名义价格都是成正比的。当两地相隔很远时,商品的真实价格与货币价格就不再成正比例了。对贩运货物的商人来说,商品的货币价格更重要。
6.商品的价格组成
在初期的野蛮社会,还没有发生资本累积和土地私有的情况。这时人们进行物品交换的标准是唯一的,就是各种物品所需要的劳动量之间的比例。
随着资本在个别人手中积聚,其中有一些人把资本投在了劳动人民身上。这些人为劳动者提供了原材料和生活资料,叫他们劳作,以生产更多的劳动生产物或增加劳动原材料的价值。增加的劳动原材料的价值被分成了两个部分,一部分用于支付劳动者的工资;另一部分变成了雇主的利润。
支配利润与工资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原则,因此利润与工资是完全不同的。资本的利润取决于所投资本价值的大小,而不是由监督指挥这种劳动的数量、强度与技巧决定的。
决定某一商品所应交换、支配或购买的劳动量的因素,除了花费在取得或生产这一商品上的劳动量,还要再加上垫付劳动工资并提供材料的资本的利润。
无论是什么商品,它的全部价格构成,最终必然包括劳动工资、地租、利润这三个部分,或其中之一二。商品价格中的利润部分,就是除去地租及商品生产、制造乃至搬运所需要的全部劳动之外,剩余的部分。
靠劳动所得的那一部分收入,我们称之为工资;运用资本所得的那一部分收入,称为利润;有资本却转借他人使用,并由此获得的收入,叫作货币的利息或利益。
7.商品的自然价格与市场价格
所有的劳动工资以及资本利润,都有一个普通或平均水平。支配这种普通水平的因素,一个是社会一般情况,一个是具有各种用途的特殊事物。地租也有一个普通或平均水平,它也同样受两种因素的支配,一个是当地及其邻近地区的一般社会情况,一个是土地天然与人工改良的肥沃程度。
可以称这一普通或平均水平为当时通行的自然水平,比如工资自然水平、利润自然水平或地租自然水平。当商品的售价是自然价格时,它的价格就和价值相当,自然价格刚好等于出售它的人所花费的实际费用。
商品的自然价格,由地租、劳动工资和利润构成。支配商品市场价格的,是商品的实际销售量与需要量的比例。如果一个人愿意以自然价格来购买某一商品,那么他就是这一商品的有效需求者,他的需求就是有效需求。
如果一个商品没有足够的供销量来满足市场的有效需求,有些人就会为了得到这种商品,支付较大的价格。如果这种商品的供销量超过了市场需求,超出来的那部分商品就要以低价卖出。
假如这种商品的供销量恰好满足市场的有效需求,其市场价格基本和自然价格相同。这一价格也是相互竞争的各商人都必须接受的最低价格。
为了使商品适应有效需求,商人们都会考虑该商品的上市量。一切商品的市场价格,都围绕着自然价格这一中心价格上下波动。
如果商品的市价偶然发生了变动,只会影响其中的工资和利润部分,一般不会影响到地租部分。因为地租已经被确定成了货币,不会随着市价的变动而发生比率或价值的变动。
决定商品市价偶然或一时变动的因素,是当时市场上积存的商品量或劳动量,也就是当时市场上的商品量或劳动量影响工资或利润的程度。
确实也有许多商品的市价在长时间内大大超过其自然价格。其原因包括特殊的意外事故、天然因素、特殊的政策规定。
8.工资
劳动生产物是劳动的自然报酬,或者是劳动的自然工资。从土地上的劳动生产物中扣除的第一个项目是地租,第二个项目是利润。
雇主的人数相对较少,比较容易团结起来,而且这一团结不受法律限制。但是人数众多的劳动者的结合,却受到了法律的禁止。
支付给仅靠劳动过活者的工资,至少要足够其维持生活。一般情况下,这一工资还得能够让劳动者赡养家室。
雇主对靠工资生活的劳动者的需求,必定会随着他垫付的劳动工资的增加而成比例地增加。这种增加的资本,一部分来自雇主超过生活所需的生活费,一部分来自雇主超过自己使用所需的资财。
当一国的收入和资本,即国民财富增加时,对靠工资生活的劳动者的需求自然也会增加。决定劳动工资增高的因素,不是现有的国民财富有多庞大,而是国民财富的不断增加。无论一个国家有多富有,只要它在长时期内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它的工资都不会很高。
无论一个国家有多大,其居民大多数也都是仆役、劳力和各类工人。如果大部分成员的境遇都得到了改善,就绝对不会对国家造成损害。对一个为全体社会提供衣、食、住的人来说,他只有分享到一部分劳动生产物,才能让自己的生活也过得去,这样才算公正。
当劳动需求增加时,劳动报酬也会随之增加,这必然会鼓励劳动者结婚并繁育后代,因而人口也自然会不断增加,从而满足增加的劳动需求。
在连续数天都进行着紧张的脑力或体力劳动之后,大多数人都会有强烈的休息欲望。在紧张劳动之后纵情放松是人的天性,这可以避免产生危险甚至致命的后果。
物价高昂的年头更有利于雇主。在物价高昂的年头,雇主在和劳动者订结契约时,往往会觉得劳动者比物价低廉时更恭顺、更愿意依靠他们。地主和农业家们喜欢物价高昂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他们的地租和利润大部分都取决于粮食价格。
支配劳动价格的因素有两种,一是劳动需求,二是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价格。当人口增加、减少或不变时,劳动需求随之而变,并由此决定必须供应给劳动者的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数量;而劳动价格则由购买这些数量所需的金额决定。
9.资本与利润
资本增加提高了劳动工资,同时也降低了雇主的利润。如果许多富商都在同一行业投入了资本,那么这一行业的利润势必会因为激烈的竞争而降低;这种资本增加如果扩大到社会各行业,那么所有行业的利润也都会因为竞争而降低。
一国市场一般利息率的变动,必然会影响该国资本的一般利润,使得利润随着利息率的升降而同步地升降。
在大都市经营一种行业所需要的资本,往往比乡村更多。投入大都市各行业中的资本就会比较庞大,于是都市资本利润率就会在众多富裕竞争者的相互竞争中,低于农村资本利润率。但在劳动工资方面,都市却高于农村。因为在繁荣的大都市,劳动者往往供不应求。
利润减少恰恰是商业繁盛,也就是所投资本比以前更多的自然结果。当经营特定行业所能获得的私人资本,增加到再投入到这一行业也不会获得更多利润时,也仍然可能有更多资本继续投入。
用来维护产业的社会资财的减少,会降低劳动工资,增加资本利润以及货币利息。由于劳动工资降低了,剩余的资本所有者以货品形式向市场提供的资金就比以前少了,而且他们出售货物的价格也更高了。这两个方面就使得农业家的利润大幅增加了。于是利息也就跟着升高了。
无论是在哪种行业,如果贫者被压迫,那么富者必然会垄断该行业,并由此获有极大的利润。
如果一国的法律有缺陷,那么它的利息率,有时可能会因此而大大增高到超过其贫富状况所需的程度。但是如果法律完全禁止收受利息,那么同样也收不到理想的效果。
如果一个国家的国民财富已经达到了极值,而且投入各行业的资本都达到了最大限度,那么该国的普通纯利润率,以及这种利润能够负担的普通市场利息率,就会很低。
如果一国财富迅速增加,那么其高劳动工资可以用许多商品的低利润来弥补。它们的商品售价能够与繁荣程度和劳动工资都较低的邻国的商品一样低廉。高利润比高工资更能抬高生产物的价格。
10.劳动与资本对工资与利润的影响
在同一地方之内,不同劳动和资本的用途必然趋于相等。因为,假如某一劳动和资本的用途明显比其他用途不利或有利,那么许多人就会抛弃其不利用途,而保留并增进其有利用途。于是人们能够从有利用途中获得的利益,很快就会等于从其他用途中获得的利益。
在欧洲各地,劳动和资本用途的不同,造成了货币工资及货币利润的大不相同。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有两个。第一,各种用途本身的情况。在一般人看来,这些情况可以补偿某些职业的微薄货币得利,也可以抵消另一些职业的优厚货币得利。第二,欧洲各国的政策。这些政策都使得事物不能完全自由地发展。
一方面能补偿某些职业的微薄货币得利,另一方面又能抵消另一些职业的优厚货币得利的情况,总共有五种。一、职业本身是否令人愉快;二、学习该职业的难易程度、学费的多少;三、该职业有没有安定性;四、职业责任的轻重;五、取得职业资格的可能性大小。
上述五种情况,虽然极大地影响了劳动工资与资本利润,使得二者在很大程度上都不平衡;但是它们却影响不了由劳动或资本的不同用途造成的利害的平衡性。
要使某地由劳动或资本的不同用途造成的利害平衡,除了要求该地的市场是自由的,还要求这些用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第一,它们必须是该地人所周知且确立很久的;第二,它们必须处于自然状态;第三,它们必须是使用者唯一或主要的用途。
欧洲政策促成这种不平衡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限制某些职业的竞争人数。二、加大某些职业的竞争程度,直到超过这一职业的自然限度。三、不给劳动和资本自由活动的空间。
投在不同用途上的劳动和资本,会产生不同的工资率和利润率的比例。这一比例,几乎不会受到社会的贫富、进步状况的影响。虽然公共福利变革会影响一般工资率和利润率,但它对所有资本的不同用途,归根到底会产生相同的影响。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资本不同用途上的工资率和利润率的比例,必然不会因为公共福利的变革而变动,反而会继续相同。
11.地租
地租是租地人按照土地的实际情况支付给地主的最高代价。这一数额的地租,可以看作大部分出租土地应得的自然地租。
在有些人看来,地租也许就是地主的合理利润或利息,因为地主投入了改良土地的资本。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无疑是对的,但在很大程度上却并不如此。所谓改良土地的资本利息或利润,一般只是地租的附加额而已。因为即使是地主未对土地进行改良,他也会收取地租;而且地主未必都会出资改良土地,有时反而是租地人出资改良土地。
社会状况的改良,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抬高土地的真实地租,使地主的财富增加到可以支配更多他人的劳动或劳动生产物的水平。
社会改良和耕作的扩大,可以增加生产物的总量,直接使土地的真实地租上涨,使地主得到的生产物增加。
社会真实财富以及有用劳动量的增加,都可以间接地提高土地的真实地租。因为有一部分劳动量,一定会自然而然地流向土地方面,从而使土地上有更多从事耕作的人和牲畜。当所投资本增加时,土地生产物也将增加;而土地生产物的增加,又会使地税增加。
如果忽视耕作和改良、不注意改进制造技术,就会使某种土地原生物的真实价格下跌、制造品的真实价格上涨。社会的真实财富就会减少,使得土地的真实地租降低。
地主的利益,和社会一般利益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靠工资过活者的利益,也跟社会利益息息相关。们构成。利润率跟地租、工资不同,它不会因为社会繁荣而上升,也不会因为社会衰退而下降。靠利润为生的雇主的利益在富国最低,在贫国高一些,在迅速没落的国家里最高。
任何由商人和制造业者提出的新商业法规,都应该先经过非常小心的考察,再决定要不要采用。因为他们这类人,从未与公众保持过完全一致的利益,反而经常欺骗甚至压迫公众。
参考文献
亚当·斯密,《国富论》
摘要:《国富论》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批判地吸收了当时的重要经济理论,提出了一套系统全面的经济学说。从作为国富基础的劳动,到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分工,再到分工带来的交换,交换带来的媒介——货币,再到商品的价格,以及构成价格的基本要素——工资、地租和利润,文中都有详细精辟的论述。该书反对政府干涉商业和自由市场,提倡降低关税和自由贸易,奠定了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理论基础。在第一篇中,斯密认为增加财富的具体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加强劳动分工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增加资本积累,从而增加从事生产的劳动者人数。从这些观点出发,斯密首先说明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国民财富,进而论述分工的原因。斯密认为交换是分工的起因,于是就接着分析了交换,认为人类天生就有互通有无的倾向;同时斯密还考察了交换和分工的相互关系。因为要实现交换,必须得借助货币这个媒介才能顺利实现,所以接着便论述了货币的起源和功能,由于商品和货币之间的交换又引起了价格和价值的问题,于是接下来就阐述了衡量价值的尺度和价格的构成及变动。因为斯密坚持认为工资、利润、地租是价格的三个组成部分,所以随后他便研究了工资、利润、地租的性质及其变动规律。在第二篇中,斯密主要研究了资本的性质、构成、积累和用途。在这一篇中,最先明确地说明了资本的构成可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区分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论述了资本的各种形态,即借贷资本、工业资本和商业资本之间的区分。前两篇基本上包括了斯密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所有内容。在第三篇中,斯密从经济史的角度,对促进或阻碍国民财富发展的原因作了分析,主要考察了罗马帝国崩溃到18世纪后期的经济发展史,研究了国家的经济政策对财富生产发展的作用。从历史角度出发,论证了只有采用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才会有利于分工和国民财富的发展。在第四篇中,斯密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出发,对阻碍国民财富增长的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的理论和政策作了分析、比较和批判。考察了不正确的政策主张和学说怎样妨碍国民财富的增长,实际上进一步论证了采取自由放任政策的必要性。在第五篇中,斯密研究的是国家财政收支对国民财富发展的影响。斯密强调了必须采取合理的财政制度,使国家的收入大于支出,促使资本的积累,才能增加国民财富。
一、论增进劳动生产力的因素及分配劳动生产物给各个阶层的自然顺序
1.分工
分工出现之后,劳动生产力得到了最大的增进,运用劳动时的熟练程度、技巧和判断力也得以加强。如果一个国家有着较高的产业与劳动生产力的增进水平,那么其各行各业的分工一般也都达到了较高水平。
也许是因为农业不能采用完全的分工制度,才使得农业在劳动生产力的增进上,总是跟不上制造业的步伐。就算是农业和制造业都优于邻国的富裕国家,制造业方面的优越程度也必然大于农业。
出现了分工之后,同样数量的劳动者所完成的工作量,就能比过去多得多。其原因有三点:第一,劳动者因为专业而掌握了技巧;第二,免除了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所带来的时间损失;第三,随着简化和缩减劳动的机械的发明,一个人能够做原本需要许多人才能完成的工作。
那些简化和节省劳动的机械的发明,好像也是分工的结果。分工出现以后,每个人的注意力都会自然而然地全部倾注在一种简单的事物上。所以在各个劳动部门中,只要哪一项工作还有改良的余地,那么自然就会有劳动者发现一些比较简易而便利的方法,以便更有效地做好各自的工作。
2.分工的起源
如果一个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能够刺激别人的利己心而自愿替自己做事,他就可以比较容易地达到目的了。
分工并是一种互通有无、物物交换的倾向逐渐发展起来的结果。交换倾向的出现,使得从事各种职业的人产生了极其显著的才能差异,而且这种差异是有用的差异。
3.市场大小会限制分工
市场的广狭限制了分工的程度。如果市场过小,人们就不能用自己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来随意换得自己所需的别人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这样他们也就不会终生从事某一职业。
水运的这种大便利,使得工艺和产业改良都自然地发起于水运便利之地,而且许久之后才能在内地普及。
4.货币的起源和效用
分工完全确立之后,所有人都要依赖交换。所有人在一定程度上都成了商人,社会也就成了商业社会。
人们想要找到可以去交换任何生产物而不会被拒绝的物品。金属不易磨损,不仅具有很强的耐久性,还能全无损失地任意分割,而且分割之后还可以再熔回原形。因此金属成了商业流通中最适宜的媒介。
进步的国家都认为有这样一种必要,就是把通常用来购买货物的特定金属,分成一定分量并加盖公印。于是就有了铸币制度。
人们在进行交换时,不管是用货币交换货物,还是用货物交换货物,都要遵循一定的法则。这些法则决定了商品的相对价值和交换价值。
“价值”这个词有两个不同的意思,一个是物品的效用,一个是由于占有某物而获得的购买他种货物的能力。我们称前者为使用价值,后者为交换价值。
5.商品的劳动价格与货币价格
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就是劳动。劳动的价值,等于一个占有财富并愿用以交换他物的人,用它来购买或支配的劳动量。
劳动可以用来衡量一切商品的交换价值,却不能衡量一切商品的价值。人们在计算商品的交换价值时,多是以货币量为尺度,而不是按它所能换得的劳动或其他商品的量。
劳动本身是无差别的。对于劳动者来说,等量的劳动一般都有等量的价值。但是对雇用劳动者的雇主来说,等量劳动的价值却会因时而变。
劳动的真实价格,就是一定数量的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它们与劳动等量。劳动的名义价格,就是一定数量的货币,它不一定与劳动等量。只有劳动的真实价格,才能决定劳动者的贫富、劳动报酬的高低。
只要是时间与地点相同,一切物品的真实价格与名义价格都是成正比的。当两地相隔很远时,商品的真实价格与货币价格就不再成正比例了。对贩运货物的商人来说,商品的货币价格更重要。
6.商品的价格组成
在初期的野蛮社会,还没有发生资本累积和土地私有的情况。这时人们进行物品交换的标准是唯一的,就是各种物品所需要的劳动量之间的比例。
随着资本在个别人手中积聚,其中有一些人把资本投在了劳动人民身上。这些人为劳动者提供了原材料和生活资料,叫他们劳作,以生产更多的劳动生产物或增加劳动原材料的价值。增加的劳动原材料的价值被分成了两个部分,一部分用于支付劳动者的工资;另一部分变成了雇主的利润。
支配利润与工资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原则,因此利润与工资是完全不同的。资本的利润取决于所投资本价值的大小,而不是由监督指挥这种劳动的数量、强度与技巧决定的。
决定某一商品所应交换、支配或购买的劳动量的因素,除了花费在取得或生产这一商品上的劳动量,还要再加上垫付劳动工资并提供材料的资本的利润。
无论是什么商品,它的全部价格构成,最终必然包括劳动工资、地租、利润这三个部分,或其中之一二。商品价格中的利润部分,就是除去地租及商品生产、制造乃至搬运所需要的全部劳动之外,剩余的部分。
靠劳动所得的那一部分收入,我们称之为工资;运用资本所得的那一部分收入,称为利润;有资本却转借他人使用,并由此获得的收入,叫作货币的利息或利益。
7.商品的自然价格与市场价格
所有的劳动工资以及资本利润,都有一个普通或平均水平。支配这种普通水平的因素,一个是社会一般情况,一个是具有各种用途的特殊事物。地租也有一个普通或平均水平,它也同样受两种因素的支配,一个是当地及其邻近地区的一般社会情况,一个是土地天然与人工改良的肥沃程度。
可以称这一普通或平均水平为当时通行的自然水平,比如工资自然水平、利润自然水平或地租自然水平。当商品的售价是自然价格时,它的价格就和价值相当,自然价格刚好等于出售它的人所花费的实际费用。
商品的自然价格,由地租、劳动工资和利润构成。支配商品市场价格的,是商品的实际销售量与需要量的比例。如果一个人愿意以自然价格来购买某一商品,那么他就是这一商品的有效需求者,他的需求就是有效需求。
如果一个商品没有足够的供销量来满足市场的有效需求,有些人就会为了得到这种商品,支付较大的价格。如果这种商品的供销量超过了市场需求,超出来的那部分商品就要以低价卖出。
假如这种商品的供销量恰好满足市场的有效需求,其市场价格基本和自然价格相同。这一价格也是相互竞争的各商人都必须接受的最低价格。
为了使商品适应有效需求,商人们都会考虑该商品的上市量。一切商品的市场价格,都围绕着自然价格这一中心价格上下波动。
如果商品的市价偶然发生了变动,只会影响其中的工资和利润部分,一般不会影响到地租部分。因为地租已经被确定成了货币,不会随着市价的变动而发生比率或价值的变动。
决定商品市价偶然或一时变动的因素,是当时市场上积存的商品量或劳动量,也就是当时市场上的商品量或劳动量影响工资或利润的程度。
确实也有许多商品的市价在长时间内大大超过其自然价格。其原因包括特殊的意外事故、天然因素、特殊的政策规定。
8.工资
劳动生产物是劳动的自然报酬,或者是劳动的自然工资。从土地上的劳动生产物中扣除的第一个项目是地租,第二个项目是利润。
雇主的人数相对较少,比较容易团结起来,而且这一团结不受法律限制。但是人数众多的劳动者的结合,却受到了法律的禁止。
支付给仅靠劳动过活者的工资,至少要足够其维持生活。一般情况下,这一工资还得能够让劳动者赡养家室。
雇主对靠工资生活的劳动者的需求,必定会随着他垫付的劳动工资的增加而成比例地增加。这种增加的资本,一部分来自雇主超过生活所需的生活费,一部分来自雇主超过自己使用所需的资财。
当一国的收入和资本,即国民财富增加时,对靠工资生活的劳动者的需求自然也会增加。决定劳动工资增高的因素,不是现有的国民财富有多庞大,而是国民财富的不断增加。无论一个国家有多富有,只要它在长时期内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它的工资都不会很高。
无论一个国家有多大,其居民大多数也都是仆役、劳力和各类工人。如果大部分成员的境遇都得到了改善,就绝对不会对国家造成损害。对一个为全体社会提供衣、食、住的人来说,他只有分享到一部分劳动生产物,才能让自己的生活也过得去,这样才算公正。
当劳动需求增加时,劳动报酬也会随之增加,这必然会鼓励劳动者结婚并繁育后代,因而人口也自然会不断增加,从而满足增加的劳动需求。
在连续数天都进行着紧张的脑力或体力劳动之后,大多数人都会有强烈的休息欲望。在紧张劳动之后纵情放松是人的天性,这可以避免产生危险甚至致命的后果。
物价高昂的年头更有利于雇主。在物价高昂的年头,雇主在和劳动者订结契约时,往往会觉得劳动者比物价低廉时更恭顺、更愿意依靠他们。地主和农业家们喜欢物价高昂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他们的地租和利润大部分都取决于粮食价格。
支配劳动价格的因素有两种,一是劳动需求,二是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价格。当人口增加、减少或不变时,劳动需求随之而变,并由此决定必须供应给劳动者的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数量;而劳动价格则由购买这些数量所需的金额决定。
9.资本与利润
资本增加提高了劳动工资,同时也降低了雇主的利润。如果许多富商都在同一行业投入了资本,那么这一行业的利润势必会因为激烈的竞争而降低;这种资本增加如果扩大到社会各行业,那么所有行业的利润也都会因为竞争而降低。
一国市场一般利息率的变动,必然会影响该国资本的一般利润,使得利润随着利息率的升降而同步地升降。
在大都市经营一种行业所需要的资本,往往比乡村更多。投入大都市各行业中的资本就会比较庞大,于是都市资本利润率就会在众多富裕竞争者的相互竞争中,低于农村资本利润率。但在劳动工资方面,都市却高于农村。因为在繁荣的大都市,劳动者往往供不应求。
利润减少恰恰是商业繁盛,也就是所投资本比以前更多的自然结果。当经营特定行业所能获得的私人资本,增加到再投入到这一行业也不会获得更多利润时,也仍然可能有更多资本继续投入。
用来维护产业的社会资财的减少,会降低劳动工资,增加资本利润以及货币利息。由于劳动工资降低了,剩余的资本所有者以货品形式向市场提供的资金就比以前少了,而且他们出售货物的价格也更高了。这两个方面就使得农业家的利润大幅增加了。于是利息也就跟着升高了。
无论是在哪种行业,如果贫者被压迫,那么富者必然会垄断该行业,并由此获有极大的利润。
如果一国的法律有缺陷,那么它的利息率,有时可能会因此而大大增高到超过其贫富状况所需的程度。但是如果法律完全禁止收受利息,那么同样也收不到理想的效果。
如果一个国家的国民财富已经达到了极值,而且投入各行业的资本都达到了最大限度,那么该国的普通纯利润率,以及这种利润能够负担的普通市场利息率,就会很低。
如果一国财富迅速增加,那么其高劳动工资可以用许多商品的低利润来弥补。它们的商品售价能够与繁荣程度和劳动工资都较低的邻国的商品一样低廉。高利润比高工资更能抬高生产物的价格。
10.劳动与资本对工资与利润的影响
在同一地方之内,不同劳动和资本的用途必然趋于相等。因为,假如某一劳动和资本的用途明显比其他用途不利或有利,那么许多人就会抛弃其不利用途,而保留并增进其有利用途。于是人们能够从有利用途中获得的利益,很快就会等于从其他用途中获得的利益。
在欧洲各地,劳动和资本用途的不同,造成了货币工资及货币利润的大不相同。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有两个。第一,各种用途本身的情况。在一般人看来,这些情况可以补偿某些职业的微薄货币得利,也可以抵消另一些职业的优厚货币得利。第二,欧洲各国的政策。这些政策都使得事物不能完全自由地发展。
一方面能补偿某些职业的微薄货币得利,另一方面又能抵消另一些职业的优厚货币得利的情况,总共有五种。一、职业本身是否令人愉快;二、学习该职业的难易程度、学费的多少;三、该职业有没有安定性;四、职业责任的轻重;五、取得职业资格的可能性大小。
上述五种情况,虽然极大地影响了劳动工资与资本利润,使得二者在很大程度上都不平衡;但是它们却影响不了由劳动或资本的不同用途造成的利害的平衡性。
要使某地由劳动或资本的不同用途造成的利害平衡,除了要求该地的市场是自由的,还要求这些用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第一,它们必须是该地人所周知且确立很久的;第二,它们必须处于自然状态;第三,它们必须是使用者唯一或主要的用途。
欧洲政策促成这种不平衡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限制某些职业的竞争人数。二、加大某些职业的竞争程度,直到超过这一职业的自然限度。三、不给劳动和资本自由活动的空间。
投在不同用途上的劳动和资本,会产生不同的工资率和利润率的比例。这一比例,几乎不会受到社会的贫富、进步状况的影响。虽然公共福利变革会影响一般工资率和利润率,但它对所有资本的不同用途,归根到底会产生相同的影响。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资本不同用途上的工资率和利润率的比例,必然不会因为公共福利的变革而变动,反而会继续相同。
11.地租
地租是租地人按照土地的实际情况支付给地主的最高代价。这一数额的地租,可以看作大部分出租土地应得的自然地租。
在有些人看来,地租也许就是地主的合理利润或利息,因为地主投入了改良土地的资本。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无疑是对的,但在很大程度上却并不如此。所谓改良土地的资本利息或利润,一般只是地租的附加额而已。因为即使是地主未对土地进行改良,他也会收取地租;而且地主未必都会出资改良土地,有时反而是租地人出资改良土地。
社会状况的改良,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抬高土地的真实地租,使地主的财富增加到可以支配更多他人的劳动或劳动生产物的水平。
社会改良和耕作的扩大,可以增加生产物的总量,直接使土地的真实地租上涨,使地主得到的生产物增加。
社会真实财富以及有用劳动量的增加,都可以间接地提高土地的真实地租。因为有一部分劳动量,一定会自然而然地流向土地方面,从而使土地上有更多从事耕作的人和牲畜。当所投资本增加时,土地生产物也将增加;而土地生产物的增加,又会使地税增加。
如果忽视耕作和改良、不注意改进制造技术,就会使某种土地原生物的真实价格下跌、制造品的真实价格上涨。社会的真实财富就会减少,使得土地的真实地租降低。
地主的利益,和社会一般利益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靠工资过活者的利益,也跟社会利益息息相关。们构成。利润率跟地租、工资不同,它不会因为社会繁荣而上升,也不会因为社会衰退而下降。靠利润为生的雇主的利益在富国最低,在贫国高一些,在迅速没落的国家里最高。
任何由商人和制造业者提出的新商业法规,都应该先经过非常小心的考察,再决定要不要采用。因为他们这类人,从未与公众保持过完全一致的利益,反而经常欺骗甚至压迫公众。
参考文献
亚当·斯密,《国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