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新入职教师培养和管理,促进新入职教师尽快适应工作岗位,西部某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要求新入职教师严格实行坐班制度。新入职教师自报到之日起一年内,按学校规定时间上下班,按正常工作日进行考勤,不得迟到早退。不得擅离工作岗位,不得在工作时间或办公地点从事与本职工作无关的活动。考勤结果将作为绩效工资发放、岗位聘用、职务晋升、职称评审、年度考核及奖惩的重要依据。
同样,某市的公办高校商学院,制定青年教师坐班制度。要求40岁及以下教师原则上需进入学院设立的“青年人才成长助力站”集体坐班,每周不少于3个工作日,坐班期间开展各类学术活动。同时明确了出站条件,教师需满足科研项目主持(国家级或教育部项目、横向项目经费达标)、论文发表(特定级别期刊)、教学科研成果获奖(省级及以上等级)、学生竞赛指导(省级二等奖及以上)等条件其一即可出站。此外,进站教师在资源获取、项目推荐、评优评先等方面享有一定权利,但未按要求坐班将失去评优评先资格。
在大众的普遍认知中,大学教师这一工作往往拥有较高的工作自主性以及灵活性。与行政及教辅人员不同,他们并不需要遵循严格的坐班制度。
尽管高校教师未被强制要求坐班,但他们的工作绝谈不上轻松。事实上很多高校教师日常工作时间远超法定时长,就连假期也不轻松。
根据一项研究,高校教师周工作时间达52.3小时,超劳动法规定18.8%。寒暑假周工作时间32.9小时,法定节假日日均工作4.4小时,按年计算比劳动法规定多出195小时。
如果说不坐班的高校教师在时间安排上还能保留一定的灵活性,算是一种相对的“优势”的话,那么如今,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演进,这一情况也发生了变化。为了增加师生交流机会、提升教学质量、强化团队协作以及更好地管理教师工作等原因,一些高校开始实行坐班制。
诚然教师坐班,能为学生提供相对固定的可咨询和交流的时间,有利于学生在课后及时找到教师解决学习问题,促进教学相长。这也有助于教师间学术交流与合作,当教师在学校坐班时,他们有更多机会与同事进行面对面的学术交流。
但不可忽视的是坐班制会给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
推行坐班制 面临诸多挑战
对于教师来说,坐班制可能会限制他们的工作灵活性,影响他们的科研效率。比如,有些教师在深夜或清晨的思维更加活跃,更适合进行学术研究,但坐班制要求他们在规定时间内到岗,可能会打乱他们的工作节奏。
此外,坐班制的监督管理也存在一定难度,如果管理不善,可能会导致形式主义,教师虽然人在岗位,但并未真正投入工作。此外,对于一些工作成果难以量化的教师,如从事人文社科研究的教师,仅通过坐班时间来衡量其工作表现并不科学,这使得坐班制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流于形式,无法真正达到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的目的。
而且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教师工作特点存在差异,一刀切的坐班制可能无法适应教师的个性化需求。例如,对于一些需要实地调研、野外考察或经常参加学术交流活动的教师,坐班制可能会束缚他们的手脚,限制其获取外部资源和信息的机会,不利于其专业发展和个人成长。
华中师范大学学者吴河江和王莉娟指出,固定坐班制要求所有教师在规定时间内以学校为唯一办公地点,这种管理方式便于对教师进行管理,能保证在学生或学校管理者需要的时候教师都能在场。但是,每位教师都有自身的特殊情况,整齐划一的教师管理模式是对教师时间与精力的一种浪费,并且对教师生活与专业发展造成诸多不便。
非坐班制则是与固定坐班制相对的一种松散的教师管理模式,除集体活动外,教师可在上完课后直接离开学校,自由安排剩余时间。非坐班制给予了教师最大的自主权,但是这种松散的管理模式对教学活动、师生关系、教师间关系、学校政策落实都会产生较大负面影响。在非坐班制管理模式下,教师看似拥有自由,但实际上容易陷入一种温水煮青蛙式的“舒适”——失去教学与科研热情,弱化对学校事务的关注和了解。
各位对大学老师坐班制怎么看呢
为加强新入职教师培养和管理,促进新入职教师尽快适应工作岗位,西部某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要求新入职教师严格实行坐班制度。新入职教师自报到之日起一年内,按学校规定时间上下班,按正常工作日进行考勤,不得迟到早退。不得擅离工作岗位,不得在工作时间或办公地点从事与本职工作无关的活动。考勤结果将作为绩效工资发放、岗位聘用、职务晋升、职称评审、年度考核及奖惩的重要依据。
同样,某市的公办高校商学院,制定青年教师坐班制度。要求40岁及以下教师原则上需进入学院设立的“青年人才成长助力站”集体坐班,每周不少于3个工作日,坐班期间开展各类学术活动。同时明确了出站条件,教师需满足科研项目主持(国家级或教育部项目、横向项目经费达标)、论文发表(特定级别期刊)、教学科研成果获奖(省级及以上等级)、学生竞赛指导(省级二等奖及以上)等条件其一即可出站。此外,进站教师在资源获取、项目推荐、评优评先等方面享有一定权利,但未按要求坐班将失去评优评先资格。
在大众的普遍认知中,大学教师这一工作往往拥有较高的工作自主性以及灵活性。与行政及教辅人员不同,他们并不需要遵循严格的坐班制度。
尽管高校教师未被强制要求坐班,但他们的工作绝谈不上轻松。事实上很多高校教师日常工作时间远超法定时长,就连假期也不轻松。
根据一项研究,高校教师周工作时间达52.3小时,超劳动法规定18.8%。寒暑假周工作时间32.9小时,法定节假日日均工作4.4小时,按年计算比劳动法规定多出195小时。
如果说不坐班的高校教师在时间安排上还能保留一定的灵活性,算是一种相对的“优势”的话,那么如今,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演进,这一情况也发生了变化。为了增加师生交流机会、提升教学质量、强化团队协作以及更好地管理教师工作等原因,一些高校开始实行坐班制。
诚然教师坐班,能为学生提供相对固定的可咨询和交流的时间,有利于学生在课后及时找到教师解决学习问题,促进教学相长。这也有助于教师间学术交流与合作,当教师在学校坐班时,他们有更多机会与同事进行面对面的学术交流。
但不可忽视的是坐班制会给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
推行坐班制 面临诸多挑战
对于教师来说,坐班制可能会限制他们的工作灵活性,影响他们的科研效率。比如,有些教师在深夜或清晨的思维更加活跃,更适合进行学术研究,但坐班制要求他们在规定时间内到岗,可能会打乱他们的工作节奏。
此外,坐班制的监督管理也存在一定难度,如果管理不善,可能会导致形式主义,教师虽然人在岗位,但并未真正投入工作。此外,对于一些工作成果难以量化的教师,如从事人文社科研究的教师,仅通过坐班时间来衡量其工作表现并不科学,这使得坐班制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流于形式,无法真正达到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的目的。
而且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教师工作特点存在差异,一刀切的坐班制可能无法适应教师的个性化需求。例如,对于一些需要实地调研、野外考察或经常参加学术交流活动的教师,坐班制可能会束缚他们的手脚,限制其获取外部资源和信息的机会,不利于其专业发展和个人成长。
华中师范大学学者吴河江和王莉娟指出,固定坐班制要求所有教师在规定时间内以学校为唯一办公地点,这种管理方式便于对教师进行管理,能保证在学生或学校管理者需要的时候教师都能在场。但是,每位教师都有自身的特殊情况,整齐划一的教师管理模式是对教师时间与精力的一种浪费,并且对教师生活与专业发展造成诸多不便。
非坐班制则是与固定坐班制相对的一种松散的教师管理模式,除集体活动外,教师可在上完课后直接离开学校,自由安排剩余时间。非坐班制给予了教师最大的自主权,但是这种松散的管理模式对教学活动、师生关系、教师间关系、学校政策落实都会产生较大负面影响。在非坐班制管理模式下,教师看似拥有自由,但实际上容易陷入一种温水煮青蛙式的“舒适”——失去教学与科研热情,弱化对学校事务的关注和了解。
各位对大学老师坐班制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