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路的那个一棵树上结不成两种果子的观点我是很认同的,而且我觉得中国篮球很明显处于落后中国足球的阶段,中国篮球历史上的辉煌成绩在某种程度恰恰成了转型困难的原罪。
其实我觉得中国职业体育最大的问题是人才选拨过于残酷,人才淘汰过于激烈。因为中国人均经济是在这几年才提上来的,所能涵盖的职业人口相对于整体的人口规模是小的,导致在选拨上与其说是选拨优秀的人才不如说是淘汰有所谓缺陷的人才,到了职业化阶段,球员同质化非常严重,更导致球队技战术的同质化,职业教练员的水平也下降的飞快。
这也是为什么80年代经济条件更差的中国或者很多小国家反而比现在中国实力会强的原因。因为以前中国国力弱,人民群众身体素质较差,在选拨期基本上淘汰掉身体素质差的即可,因为留下来的人员不是天赋异禀就是相对家庭富裕资源较多的,这批球员在选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被淘汰,得以慢慢形成各自的特点和在球队内的定位。而到了新时期,很多老一代教练员依旧延续当年的思路,更多的淘汰所谓有明显缺陷的,这就很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了,因为高水平职业运动,缺陷往往是和特点甚至优势是并存的,技战术的提高本身就是为了缝合各个个体之间的优势和缺点。
很多人对80年代体校不了解,以为就是少体校职业运动员数量多,运动员基数大所以技术水平相对较高。其实各地体校实际上是一套从小学阶段开始直接到中专高中级别的基础教育学院,跟类似与大型国企内部的教育学院或者子弟学校,淘汰的次数和淘汰的人数都不多,小升初阶段密集淘汰一批,剩下的时期基本上不太淘汰。由于要承担更高阶段的教育成本,这种少体校模式实际上成本很高,在大部分人都只能完成义务教育的国家发展阶段有着很强的吸引力,但是在新时期一定是既不经济也不符合群众的教育发展需求。而从哲学意义上说,这种少体校的模式也有一种天赋预定论的意义,即人的职业运动天赋在小学阶段就应该完全的体现出来了,好的运动员小学就应该进入相对好的少体校,相对差的运动员小学就应该被淘汰掉。
但是到了现在,世界人民对职业运动的探索达到了一个新高度,运动员的某些特点有助于在某项职业运动里拿到更好的表现,但是不意味着选拨时应该只关注或者选拨有这些特点的人才。即如果一个运动员要想在某项运动中拿到好成绩就意味着要付出比别人多得多的努力,我们的选拨者和管理者就要淘汰掉这类运动员的存在吗?为某项运动而努力本身会不会就是一种天赋?
我很反对少体校模式,更反对带着少体校淘汰理念的选拨者,中国人才基数绝对是大的,但是重视培养要超过重视淘汰或选拨,人才是培养出来的,不是淘汰出来的,尤其反对是那种身高不够就打不上职业或者用所谓大数据观点看人才挑选的球迷和教练员。教练员的责任是把有该职业天赋的球员尽可能培养成高水平职业运动员,而不是所谓给他一个饭碗,球员的饭碗应该是他自己选择的,教练员更多是培养资源提供者的一部分。
董路的那个一棵树上结不成两种果子的观点我是很认同的,而且我觉得中国篮球很明显处于落后中国足球的阶段,中国篮球历史上的辉煌成绩在某种程度恰恰成了转型困难的原罪。
其实我觉得中国职业体育最大的问题是人才选拨过于残酷,人才淘汰过于激烈。因为中国人均经济是在这几年才提上来的,所能涵盖的职业人口相对于整体的人口规模是小的,导致在选拨上与其说是选拨优秀的人才不如说是淘汰有所谓缺陷的人才,到了职业化阶段,球员同质化非常严重,更导致球队技战术的同质化,职业教练员的水平也下降的飞快。
这也是为什么80年代经济条件更差的中国或者很多小国家反而比现在中国实力会强的原因。因为以前中国国力弱,人民群众身体素质较差,在选拨期基本上淘汰掉身体素质差的即可,因为留下来的人员不是天赋异禀就是相对家庭富裕资源较多的,这批球员在选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被淘汰,得以慢慢形成各自的特点和在球队内的定位。而到了新时期,很多老一代教练员依旧延续当年的思路,更多的淘汰所谓有明显缺陷的,这就很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了,因为高水平职业运动,缺陷往往是和特点甚至优势是并存的,技战术的提高本身就是为了缝合各个个体之间的优势和缺点。
很多人对80年代体校不了解,以为就是少体校职业运动员数量多,运动员基数大所以技术水平相对较高。其实各地体校实际上是一套从小学阶段开始直接到中专高中级别的基础教育学院,跟类似与大型国企内部的教育学院或者子弟学校,淘汰的次数和淘汰的人数都不多,小升初阶段密集淘汰一批,剩下的时期基本上不太淘汰。由于要承担更高阶段的教育成本,这种少体校模式实际上成本很高,在大部分人都只能完成义务教育的国家发展阶段有着很强的吸引力,但是在新时期一定是既不经济也不符合群众的教育发展需求。而从哲学意义上说,这种少体校的模式也有一种天赋预定论的意义,即人的职业运动天赋在小学阶段就应该完全的体现出来了,好的运动员小学就应该进入相对好的少体校,相对差的运动员小学就应该被淘汰掉。
但是到了现在,世界人民对职业运动的探索达到了一个新高度,运动员的某些特点有助于在某项职业运动里拿到更好的表现,但是不意味着选拨时应该只关注或者选拨有这些特点的人才。即如果一个运动员要想在某项运动中拿到好成绩就意味着要付出比别人多得多的努力,我们的选拨者和管理者就要淘汰掉这类运动员的存在吗?为某项运动而努力本身会不会就是一种天赋?
我很反对少体校模式,更反对带着少体校淘汰理念的选拨者,中国人才基数绝对是大的,但是重视培养要超过重视淘汰或选拨,人才是培养出来的,不是淘汰出来的,尤其反对是那种身高不够就打不上职业或者用所谓大数据观点看人才挑选的球迷和教练员。教练员的责任是把有该职业天赋的球员尽可能培养成高水平职业运动员,而不是所谓给他一个饭碗,球员的饭碗应该是他自己选择的,教练员更多是培养资源提供者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