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回帖
吹左宗棠也是吹他抬棺出征逼退俄罗斯,这是大吹特吹的,其次是驱逐阿古柏。而左宗棠平定陕甘回乱确实很少提,尽管左宗棠并没有滥杀平民,只是把主动投降的马化龙灭族有些不地道。多隆阿也是平回乱猛将,因为杀戮太重就跟兆惠一样很少有人提起。
吹左宗棠也是吹他抬棺出征逼退俄罗斯,这是大吹特吹的,其次是驱逐阿古柏。而左宗棠平定陕甘回乱确实很少提,尽管左宗棠并没有滥杀平民,只是把主动投降的马化龙灭族有些不地道。多隆阿也是平回乱猛将,因为杀戮太重就跟兆惠一样很少有人提起。
哎,当时左工还是委婉了,就应该全给它们改了户口本。哎 实属可惜
哎,当时左工还是委婉了,就应该全给它们改了户口本。哎 实属可惜
主要是这人在当时也没几个人宣传他,杀人太多了,而且黑水营那段太超出普通人认知了
主要是这人在当时也没几个人宣传他,杀人太多了,而且黑水营那段太超出普通人认知了
清军被围黑水营,真的是靠吃人维持吗?究竟是史实,还是文人渲染
清军被围黑水营,真的是靠吃人维持吗?究竟是史实,还是文人渲染
清军被围黑水营,真的是靠吃人维持吗?究竟是史实,还是文人渲染
原来这个充满黑暗色彩的说法出自一本清代的野史笔记《啸亭杂录》,上面记载说:“各兵每乘间出掠回人充食”。就是说清军是趁着敌人围困的空隙,在周边抓回来回人当粮食。但这还不是最黑暗的,更黑暗的是:“或有夫妇同掳至者,杀其夫,即令其妻煮之,夜则荐枕席。明日夫肉尽,又杀此妇以食,被杀者皆默然无声,听烹割而已。”咱们先来看看《啸亭杂录》的作者昭梿是何许人。此人虽然是满清皇室,但主要生活在嘉庆年间,也就是乾隆的儿子执政期间。一辈子从来没上过战场,是个典型的文人。昭梿出生于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卒于嘉庆朝之后的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而黑水营被围是发生在乾隆二十三年底到二十四年初(公元1758—1759年),也就是说昭梿出生的时候,黑水营之围已经过去了17年。等他长大成人,撰写《啸亭杂录》的时候,黑水营之围更是已经过去了至少四十来年,大部分当事人都已经去世。比如兆惠是去世于1764年,明瑞去世于1768年,分别距离昭梿出生还有12年、8年。所以昭梿只能是听当事人转述,甚至是听当事人转述者的再次转述,说是道听途说也不为过。即使成书时还有当事人活着,肯定在黑水营之围的时候级别也不会高。那么昭梿怎么可能对这场战争有这么细致的印象,犹如亲见呢?所以此书虽然是研究清代前期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是对正史的有益补充,但具体到黑水营这场战事,可信度无疑是不高的。另一方面,咱们还可以从逻辑推理和常识判断上加以分析。第一,双方正在酣战,小和卓一直都把黑水营团团围困,怎么可能放任牧民跑到清军营地附近晃悠,给清军提供补给?再者,回人牧民哪里不好放牧,为何偏偏跑到战场附近放牧?是胆子太肥活得不耐烦了,还是脑子有包?第三,这点很关键。如果兆惠能这么轻松地对牧民或者和卓士兵予取予求,抓来充当军粮,维持三千多人的生存需要,那么为何在长达三个月的时间里,无法与清军后方建立起有效的联络沟通,非得到了富德援军打到黑水营附近了,才知悉兆惠所部仍在坚持?还有一点也不容忽略。大家也许还记得,霍集占曾经因为后方喀什噶尔被布鲁特人突袭,惧怕两面受敌,而主动和兆惠议和。且别说霍集占的动机真假,如果兆惠真到了山穷水尽,不得不掳掠活人为食的地步,哪里还顾得上真假?又哪里有底气拒绝和议?况且兆惠也不是只挨打不还手,还曾经夜袭烧毁了叛军数座营垒,歼灭了一定数量的叛军,刚巧和布鲁特人一起不约而同地给予霍集占心理上的震慑。可见清军虽然被围日久,但战斗力并未丧失,怎么也不像到了山穷水尽的样子。而且,从史料取材的角度看,所谓“孤证不立”,如果一个历史事件的记载,只能找到孤立单一的记录,而没有其他史料加以佐证的话,那么这个记录的真实性,无疑是应该大打折扣的。而目前关于黑水营清军掳掠回人充当军粮的说法,除了《啸亭杂录》这本野史笔记之外,并无任何佐证。所以笔者在此大胆推断,网络上的流传说法并非历史事实,大概率属于以讹传讹。凭心而论,历史上清军并非没有拿活人充当军粮之举,笔者也不敢断定清军在平定回部的战争中,就一定没有类似的反人类举动,但至少在黑水营一役中,说清军杀活人吃肉,是经不起历史检验的。清军被围黑水营,真的是靠吃人维持吗?究竟是史实,还是文人渲染
清军被围黑水营,真的是靠吃人维持吗?究竟是史实,还是文人渲染
原来这个充满黑暗色彩的说法出自一本清代的野史笔记《啸亭杂录》,上面记载说:“各兵每乘间出掠回人充食”。就是说清军是趁着敌人围困的空隙,在周边抓回来回人当粮食。但这还不是最黑暗的,更黑暗的是:“或有夫妇同掳至者,杀其夫,即令其妻煮之,夜则荐枕席。明日夫肉尽,又杀此妇以食,被杀者皆默然无声,听烹割而已。”咱们先来看看《啸亭杂录》的作者昭梿是何许人。此人虽然是满清皇室,但主要生活在嘉庆年间,也就是乾隆的儿子执政期间。一辈子从来没上过战场,是个典型的文人。昭梿出生于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卒于嘉庆朝之后的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而黑水营被围是发生在乾隆二十三年底到二十四年初(公元1758—1759年),也就是说昭梿出生的时候,黑水营之围已经过去了17年。等他长大成人,撰写《啸亭杂录》的时候,黑水营之围更是已经过去了至少四十来年,大部分当事人都已经去世。比如兆惠是去世于1764年,明瑞去世于1768年,分别距离昭梿出生还有12年、8年。所以昭梿只能是听当事人转述,甚至是听当事人转述者的再次转述,说是道听途说也不为过。即使成书时还有当事人活着,肯定在黑水营之围的时候级别也不会高。那么昭梿怎么可能对这场战争有这么细致的印象,犹如亲见呢?所以此书虽然是研究清代前期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是对正史的有益补充,但具体到黑水营这场战事,可信度无疑是不高的。另一方面,咱们还可以从逻辑推理和常识判断上加以分析。第一,双方正在酣战,小和卓一直都把黑水营团团围困,怎么可能放任牧民跑到清军营地附近晃悠,给清军提供补给?再者,回人牧民哪里不好放牧,为何偏偏跑到战场附近放牧?是胆子太肥活得不耐烦了,还是脑子有包?第三,这点很关键。如果兆惠能这么轻松地对牧民或者和卓士兵予取予求,抓来充当军粮,维持三千多人的生存需要,那么为何在长达三个月的时间里,无法与清军后方建立起有效的联络沟通,非得到了富德援军打到黑水营附近了,才知悉兆惠所部仍在坚持?还有一点也不容忽略。大家也许还记得,霍集占曾经因为后方喀什噶尔被布鲁特人突袭,惧怕两面受敌,而主动和兆惠议和。且别说霍集占的动机真假,如果兆惠真到了山穷水尽,不得不掳掠活人为食的地步,哪里还顾得上真假?又哪里有底气拒绝和议?况且兆惠也不是只挨打不还手,还曾经夜袭烧毁了叛军数座营垒,歼灭了一定数量的叛军,刚巧和布鲁特人一起不约而同地给予霍集占心理上的震慑。可见清军虽然被围日久,但战斗力并未丧失,怎么也不像到了山穷水尽的样子。而且,从史料取材的角度看,所谓“孤证不立”,如果一个历史事件的记载,只能找到孤立单一的记录,而没有其他史料加以佐证的话,那么这个记录的真实性,无疑是应该大打折扣的。而目前关于黑水营清军掳掠回人充当军粮的说法,除了《啸亭杂录》这本野史笔记之外,并无任何佐证。所以笔者在此大胆推断,网络上的流传说法并非历史事实,大概率属于以讹传讹。凭心而论,历史上清军并非没有拿活人充当军粮之举,笔者也不敢断定清军在平定回部的战争中,就一定没有类似的反人类举动,但至少在黑水营一役中,说清军杀活人吃肉,是经不起历史检验的。清军被围黑水营,真的是靠吃人维持吗?究竟是史实,还是文人渲染
可问题是兆惠自己回答乾隆就是全靠皇上庇佑,然后啥也不说了,这本人态度这样这也不怪其他人多想,而且打仗吃人也不算稀奇事,祖大寿大凌河锦州都吃人了,弄的皇太极也不装了,进了锦州直接把祖大寿的蒙古夷丁杀戮殆尽
可问题是兆惠自己回答乾隆就是全靠皇上庇佑,然后啥也不说了,这本人态度这样这也不怪其他人多想,而且打仗吃人也不算稀奇事,祖大寿大凌河锦州都吃人了,弄的皇太极也不装了,进了锦州直接把祖大寿的蒙古夷丁杀戮殆尽
清军被围黑水营,真的是靠吃人维持吗?究竟是史实,还是文人渲染
原来这个充满黑暗色彩的说法出自一本清代的野史笔记《啸亭杂录》,上面记载说:“各兵每乘间出掠回人充食”。就是说清军是趁着敌人围困的空隙,在周边抓回来回人当粮食。但这还不是最黑暗的,更黑暗的是:“或有夫妇同掳至者,杀其夫,即令其妻煮之,夜则荐枕席。明日夫肉尽,又杀此妇以食,被杀者皆默然无声,听烹割而已。”咱们先来看看《啸亭杂录》的作者昭梿是何许人。此人虽然是满清皇室,但主要生活在嘉庆年间,也就是乾隆的儿子执政期间。一辈子从来没上过战场,是个典型的文人。昭梿出生于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卒于嘉庆朝之后的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而黑水营被围是发生在乾隆二十三年底到二十四年初(公元1758—1759年),也就是说昭梿出生的时候,黑水营之围已经过去了17年。等他长大成人,撰写《啸亭杂录》的时候,黑水营之围更是已经过去了至少四十来年,大部分当事人都已经去世。比如兆惠是去世于1764年,明瑞去世于1768年,分别距离昭梿出生还有12年、8年。所以昭梿只能是听当事人转述,甚至是听当事人转述者的再次转述,说是道听途说也不为过。即使成书时还有当事人活着,肯定在黑水营之围的时候级别也不会高。那么昭梿怎么可能对这场战争有这么细致的印象,犹如亲见呢?所以此书虽然是研究清代前期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是对正史的有益补充,但具体到黑水营这场战事,可信度无疑是不高的。另一方面,咱们还可以从逻辑推理和常识判断上加以分析。第一,双方正在酣战,小和卓一直都把黑水营团团围困,怎么可能放任牧民跑到清军营地附近晃悠,给清军提供补给?再者,回人牧民哪里不好放牧,为何偏偏跑到战场附近放牧?是胆子太肥活得不耐烦了,还是脑子有包?第三,这点很关键。如果兆惠能这么轻松地对牧民或者和卓士兵予取予求,抓来充当军粮,维持三千多人的生存需要,那么为何在长达三个月的时间里,无法与清军后方建立起有效的联络沟通,非得到了富德援军打到黑水营附近了,才知悉兆惠所部仍在坚持?还有一点也不容忽略。大家也许还记得,霍集占曾经因为后方喀什噶尔被布鲁特人突袭,惧怕两面受敌,而主动和兆惠议和。且别说霍集占的动机真假,如果兆惠真到了山穷水尽,不得不掳掠活人为食的地步,哪里还顾得上真假?又哪里有底气拒绝和议?况且兆惠也不是只挨打不还手,还曾经夜袭烧毁了叛军数座营垒,歼灭了一定数量的叛军,刚巧和布鲁特人一起不约而同地给予霍集占心理上的震慑。可见清军虽然被围日久,但战斗力并未丧失,怎么也不像到了山穷水尽的样子。而且,从史料取材的角度看,所谓“孤证不立”,如果一个历史事件的记载,只能找到孤立单一的记录,而没有其他史料加以佐证的话,那么这个记录的真实性,无疑是应该大打折扣的。而目前关于黑水营清军掳掠回人充当军粮的说法,除了《啸亭杂录》这本野史笔记之外,并无任何佐证。所以笔者在此大胆推断,网络上的流传说法并非历史事实,大概率属于以讹传讹。凭心而论,历史上清军并非没有拿活人充当军粮之举,笔者也不敢断定清军在平定回部的战争中,就一定没有类似的反人类举动,但至少在黑水营一役中,说清军杀活人吃肉,是经不起历史检验的。清军被围黑水营,真的是靠吃人维持吗?究竟是史实,还是文人渲染
看过《啸亭杂录》这本书,这本书在记载清史上还是比较有参考性的,尤其是讲白莲教围攻紫禁城那段,基本上就是作者的回忆录。里面有一些人物作者都是接触过的,基本上都属实。但是书中记载一些前朝的历史就会出现纰漏和不足,与野史无异。比如作者写的满族祭神“完立妈妈”,其实是一个萨满教的神,但是作者以为是明朝万历皇帝的生母李太后给写上了,还煞有其事的
看过《啸亭杂录》这本书,这本书在记载清史上还是比较有参考性的,尤其是讲白莲教围攻紫禁城那段,基本上就是作者的回忆录。里面有一些人物作者都是接触过的,基本上都属实。但是书中记载一些前朝的历史就会出现纰漏和不足,与野史无异。比如作者写的满族祭神“完立妈妈”,其实是一个萨满教的神,但是作者以为是明朝万历皇帝的生母李太后给写上了,还煞有其事的
上海匡慧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沪B2-20211235 沪ICP备2021021198号-6 Copyright ©2021 KUANGHUI All Rights Reserved. 匡慧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