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1:110,湖人客场击败公牛。
这场比赛最显著的一个主题是【纠错】。
同一个对手、四天内连续交手两次、一次主场一次客场——这样的赛程安排其实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季后赛】的特征。而比起通常我们所考察常规赛所做的优劣势分析、对位情况分析,这样的比赛还有一个显著的考察点,就是【调整能力】。
我们知道,在季后赛中,两支球队除了比拼球队整体天赋和球星级别,双方能否针对对方制定有效的攻防策略、能否在遇到针对策略后做出行而有效的调整也是胜负的关键。
而关于【调整能力】,我分为三种类型:提前调整、临场调整、赛后调整。
这与我们古代关于医生的一个传说故事有点相似:
一日,魏文王与名医扁鹊坐论医术,魏文王认为扁鹊妙手回春已是绝代名医,但扁鹊却表示自己在自家三兄弟里医术最差:
‘长兄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仲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闾。若扁鹊者,鑱血脉,投毒药,副肌肤,故名闻于诸侯’。
通俗点翻译,意思就是——我大哥有预知能力,在疾病还没发生时就把它治好了,所以不出名;我二哥治病,病人刚有点苗头他就给治好了,所以也不出名;只有我,等病人病入膏肓了我才能治好,所以我出名了。
这里的大哥、二哥、扁鹊,正好对应的就是上面我们所说的:【提前调整】、【临场调整】、【赛后调整】。
那我们这里说说哈姆——在我看来,在执教生涯的目前阶段,哈姆是一个很典型的【赛后调整】能力大于【临场调整】能力的教练——防患于未然是做不到的、见招拆招随机应变也很难......
主打的就是一个知错能改。
那么我们来回顾一下上场比赛湖人犯了哪些错误。
第一,进攻策略被公牛的防守策略压制——上一场湖人照旧主打多控位于戴维斯的挡拆,但内外连线被贝弗利、卡鲁索切断,詹姆斯打无球比例太多、戴维斯接不到球。
第二,轮换选择严重失误——面对公牛后场双星+双锁,选择三后卫组合,DNP八村垒。
第三,叫暂停慢,对戴维斯犯规积累警觉性不够——结合第二点,导致戴维斯过早陷入犯规麻烦。
第四,侧翼过度协防德罗赞导致被公牛三分惩罚——未必算“错误”,需结合当场公牛三分手感判定。
而上场比赛的赛后文章,我们也针对这些错误给出了一些调整建议——启用八村、早叫暂停这些自然不必说,重点在于进攻端应该多让詹姆斯、戴维斯多在低位拿球,一是避开公牛后场的防守强点,二是针对公牛的防守弱环,吸引包夹后重新建立内外连线。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湖人这场是如何进行调整的。
进攻重心从“多控”到“双星”
上场比赛,勒布朗出手11次得到19分、戴维斯出手8次得到15分——两位核心出手只占全队出手(75次)的22%。
而今天的比赛,勒布朗出手19次得到25分、戴维斯出手20次得到38分——两位核心占全队出手(86次)的45%。
出手占比翻倍的差距,足以见得今天湖人队进攻端的变化。(事实上,算上助攻、冰球助攻(二次助攻),这个占比还要再提升许多)
这场比赛,湖人完成了进攻体系的转型——从过去4周多时间,主打戴维斯无球+多控卫发起的进攻方式;重新回到赛季大部分时间里双星带动的进攻方式。
(当然,这只是总体而言,实际上这场双星模式也并未拉满,且拉塞尔等新援也提供了一些额外的支持)
让我们来看看湖人本场的第一节的进攻:
首先,湖人本场最显著的一个变化就是——他们在开场就增加了詹姆斯的使用率——并且就如我们擅长分析中建议的那样,他们大幅度的增加了詹姆斯低位单打的战术比重。
湖人的开场三次进攻都是由詹姆斯在低位发起。
这是正确的策略。
公牛的阵容,实际上是典型的一大四小——贝弗利、卡鲁索、拉文、德罗赞,四个人其实都是2号位身材的球员,这套阵容依靠贝弗利和卡鲁索的领防和协防能力,在撕咬持球人、防守挡拆上能够做的非常出色——但是面对对方大体型三、四号位的低位碾压是毫无办法的。
而勒布朗詹姆斯,恰好就是公牛队不擅长对位的那种球员——上场比赛勒布朗在低位的效率其实就很惊人(上篇分析有呈现),但是可能由于阵容延续性、或者对勒布朗保护的原因,湖人让他在低位攻的并不多。
而这一场,湖人则不再保守的使用勒布朗,从一开场就连续三次安排勒布朗到低位强攻。
由于戴维斯站在高位,将内线的武切维奇调离了禁区,公牛队的内线可以说是一片空旷,再加上勒布朗原本的身材优势和低位威胁,公牛队不得不对他采取夹击——于是就有了上面三张图我们所看到的。
公牛队一旦就近夹击,勒布朗的视野立刻就可以找到空位的球员,而公牛队的问题在于他们最好的协防球员正好也是最好的单防球员——卡鲁索贝弗利,已经拿去对詹姆斯了,那么当勒布朗出球时,弱侧只能由拉文、武切维奇去轮转——效果自然极差。
开局三球,打成两次。
接着我们看看,湖人这场是怎么使用戴维斯的。
这是戴维斯这场比赛的前两次触球。
首先,这两次进攻的共性是什么——是戴维斯在高位、弧顶接球——他没有选择像上场比赛那样从内线上来做掩护,这是第一个重点。
而第二个重点则是——这两次进攻,尤其是第一个球,抢到前场篮板后,戴维斯在高位拿球时,完全没有叫后卫来打手递手掩护之类的打算(上场比赛湖人打了很多),而是非常果断的持球单打武切维奇。
我们可以看到湖人这场对戴维斯的使用调整了——首先,开场让视野更好、对位优势更大的勒布朗落低位(而不是浓眉),一方面为浓眉节省体力,一方面勒布朗能更好的带动队友。
而作为勒布朗低位的补充,戴维斯站弧顶的位置,得到球其他球员直接拉开,避免为戴维斯带来协防,由戴维斯直接弧顶运球、依靠灵活性单打武切维奇。
再说简单点,詹眉,一个背身单打、一个面框单打。
这代表,湖人终于弄明白了一件事:对阵公牛,他们的优势不是角色球员质量,而是球星等级。
这基本就是整场比赛的主题。
我们再多看一些上半场的镜头:
勒布朗低位拿球,投的相当坚决——这场比赛他显著的减少了底角抽烟、打无球、掩护下顺的比例,尤其在首发阵容中,只要他在场,湖人就力求将他的侵略性发挥到最大。
不过上半场和下半场相比,勒布朗的低位单打还有一个重要的区别——那个最要命的“杀手锏”,勒布朗还没使出来呢。(对这几个回合观察的仔细的朋友应该已经猜出来了)
我们先看继续看上半场:
这是浓眉的回合——这个回合体现得格外明显了——上场比赛,是里夫斯持球,戴维斯替里夫斯做掩护;而这场比赛反了过来:戴维斯外线持球,里夫斯替戴维斯来作掩护。
湖人这场比赛强调的东西很明确了:无论如何,也不能再让我们的核心全场只出手8次。
既然公牛擅于切断湖人的内外线联系,那就直接让我们的内线从外线持球发起进攻——安东尼-戴维斯“7尺后卫”般的技术,让湖人有了这种奢侈。(当然这球差了点运气)
詹姆斯继续篮下强攻,第一次没放进,抢到前场篮板空中补中——戴维斯站高位把武切维奇拉出内线的效果出来了。
公牛开始包夹詹姆斯,詹姆斯出球时机恰到好处,湖人转移球行云流水,公牛弱侧的武切维奇脚步缓慢补防不及,被湖人底角投进三分。
湖人拉空一侧,戴维斯从三分线外运球单打武切维奇,一个in&out过掉对方,双手重扣——公牛弱侧已经提前站位收缩补防了,但在戴维斯面前,科比怀特又能做什么呢?
此外,拉塞尔本场比赛的复出也帮到了湖人不少:
当湖人的场上有多一个持球强点时,公牛就更难将拉文这个防守弱环隐藏起来——这点在下半场呈现的更加明显。
总而言之,明确了进攻重点、找到了对位优势,加上詹眉本场比赛的状态都非常出色,湖人这场的首发阵容可以说是碾压了公牛,一上来就建立了最高17分的优势。
湖人的首发阵容对于上一场比赛的“纠错”可以说是十分成功。
但我之所以要加“首发”这个前缀,就是因为进入轮换阶段后,湖人又开始“犯病”了。
湖人这场比赛在衔接段摆出了一套非常令人匪夷所思的全替补阵容——詹、眉、拉、小里全部换下,让施罗德单独带八村垒、比斯利、TBJ、加布四个角色球员。
这套阵容的进攻可以说是“便秘”到了极点——公牛队即便衔接段,外线也有像多孙穆、帕威这样的强硬防守者,且留一个德罗赞在场上带动进攻。
湖人这套阵容在场上攻防两端都失去重心,进攻端连续四次失误,让公牛队轻松迫近比分。(如果不是八村垒和施罗德各自强攻打进两个,且公牛今天手感不太在线,形势可能更加糟糕)
接着比赛进入第二节,湖人继续打得没有章法:
这个回合,基本是湖人第二节初段的一个缩影——阵容上,湖人没有继续全替补阵容,放上了詹姆斯带队,搭档比斯利、施罗德、加布里埃尔、范德比尔特——但是比较匪夷所思的是,这个阶段,他们主攻的不是勒布朗与比斯利。
这段时间,马利克-比斯利的低迷在湖人整体上升的趋势中已经格外显眼,这位神射手先是掉出了首发阵容,接着替补阵容中表现进一步跌落。
其实我们早先就分析过,这是在预料之中的——马利克比斯利需要别人为他创造机会,但湖人的替补阵容没有这种能力,反而需要他去处理球,这只会让比斯利打得更加难受。
问题在于——勒布朗原本应该是拯救比斯利的那个人。但是就勒布朗复出的这两场比赛而言——首先,他和比斯利共同上场的时间就少得可怜;其次在第二节衔接段仅有的这些时间里,湖人主打的并不是他持球和比斯利做配合的战术,而是让施罗德持球、比斯利和勒布朗都从无球起手......
仅有的几次勒布朗持球发起的回合,就像上图一样——上来做掩护的不是比斯利,而是加布里埃尔。
湖人的这套阵容,空间其实是极差的,加布里埃尔+范德比尔特,两个人都是可以被放空的球员,这种时候,加布与勒布朗挡拆,即便挡住、实质上也无法形成很明显的错位优势(加布与勒布朗体型接近),再加上对方的防守收缩,很难形成轻松的得分机会。
假如要打这套阵容,进攻端的最优解应该是比斯利和勒布朗打幽灵挡拆之类的战术,一方面换防比较容易形成错位,一方面重点在于为比斯利做球——比斯利手感好则能射穿对手;即便比斯利投丢,内线有加布+范德彪也可以拼一下进攻篮板。
以上是个人的一些看法。
不过,依靠着提早拿上戴维斯和首发阵容,湖人这场比赛还算是平稳的度过了第二节的衔接段。
第二节,戴维斯上场后,湖人还是主攻戴维斯:
这场比赛,湖人可以说把戴维斯作为中锋可以从外线运球单打这个特点发挥的淋漓尽致——缓慢的武切维奇在戴维斯面前完全无法招架,而侧翼的卡鲁索尽管已经尽力协防,但受限于身高体重,只能尝试切一下球,却无法形成“关门”的效果。
这在季后赛中,恐怕也将成为限制公牛队上限的所在。(比如恩比德、字母、甚至阿德巴约都可能会给公牛造成麻烦)
而随后进入下半场,湖人开始针对公牛的另一个防守弱环。
还记得上面我说勒布朗上半场和下半场的低位单打有个重要区别吗?
这个区别就在于执行低位单打之前的前置战术——上半场,勒布朗是直接落低位,要球单打对位球员(卡鲁索/贝弗利),而下半场的区别则是勒布朗先和里夫斯挡拆,将扎克拉文换到身前,再落低位单打。
也就是大名鼎鼎的“点名战术”。
下半场一开场便连续两次点名拉文打成。
而接下来,拉塞尔也开始针对拉文攻击:
因为此前詹姆斯连续两个回合叫里夫斯掩护点名,所以公牛改为用贝弗利防里夫斯、拉文防拉塞尔。
但是与上一场不同的是,这场比赛湖人多了一个拉塞尔。
拉文换到了拉塞尔面前,反而变成了自讨苦吃——这就是有多个持球点的好处——公牛队想把拉文藏起来,可是藏不住了。
而下半场的衔接段,哈姆也“学聪明”了一些,直接让戴维斯打满第三节,再也没有用过全替补阵容,而且第四节初段也更改了轮换——让詹姆斯+拉塞尔、施罗德三控带加布、特洛伊布朗,既改善了空间,又增加了进攻点。
这场比赛,湖人的首发阵容优势是非常明显的,只要衔接段不连续失误短时间内崩盘,等到詹眉上场,在低位你凿一个、我凿一个,公牛就很难追上比分——第四节就是如此,勒布朗单节8分、戴维斯单节14分,即便公牛队三分突然爆种(9中6)比赛也是有惊无险的拿下了。
本场比赛,湖人进攻效率是百回合128分——而上一场,他们的进攻效率仅有百回合108分。
这充分的展示了教练以及策略的制定对于比赛有多重要。
总结
总结一下,在上一场比赛失利后,这场比赛湖人在最重点的问题上,还是做出了正确的调整的。
就像上面所说,哈姆这个教练,虽说做不到料事如神、随机应变,但是最低限度的“知错能改”还是能够做到的。
我们这篇文章没详细展开说的调整还包括启用八村垒、在第一节浓眉领到第一次犯规后,及时换下保护浓眉;包括下半场相比上半场的轮换调整,也都体现了哈姆“知错能改”的特点。
但是也像我们上文所说,本场比赛湖人的调整只是针对公牛这个对手而言做的不错。但是整体的轮换上还是有着明显的瑕疵:
比斯利的问题该如何解决?
像今天这样用显然是不行的,是继续打替补,增加他和詹姆斯的挡拆?
还是应该尝试将他换回首发阵容,更多和勒布朗搭档,将小里放回此前表现也很好的替补?
是否应该有选择地使用比斯利和朗尼-沃克,让这两人处于良性竞争而不是单纯的二选一?
此外,首发阵容的休息时间、轮换顺序应该怎样选择?如何才能在避免核心上场时间过多的情况下,让替补阵容不至于强度出现太大的下滑?
要知道,本场比赛,在有垃圾时间的情况下,戴维斯还是上场了38分钟......
这当然是一场振奋人心的胜利。在詹眉拉全部出战的情况下,湖人对阵勇士、公牛这两支有竞争力的球队全部兵不血刃,这一定程度上能够说明他们的实力和天赋层级。
但就像我们上面说的那样——这支球队也仍有一大堆问题等待着哈姆去解决。
创作不易,希望喜欢文章的朋友帮忙点点推荐和关注,也欢迎大家评论区指正交流,笔者会努力创作更高质量的篮球分析文章。
121:110,湖人客场击败公牛。
这场比赛最显著的一个主题是【纠错】。
同一个对手、四天内连续交手两次、一次主场一次客场——这样的赛程安排其实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季后赛】的特征。而比起通常我们所考察常规赛所做的优劣势分析、对位情况分析,这样的比赛还有一个显著的考察点,就是【调整能力】。
我们知道,在季后赛中,两支球队除了比拼球队整体天赋和球星级别,双方能否针对对方制定有效的攻防策略、能否在遇到针对策略后做出行而有效的调整也是胜负的关键。
而关于【调整能力】,我分为三种类型:提前调整、临场调整、赛后调整。
这与我们古代关于医生的一个传说故事有点相似:
一日,魏文王与名医扁鹊坐论医术,魏文王认为扁鹊妙手回春已是绝代名医,但扁鹊却表示自己在自家三兄弟里医术最差:
‘长兄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仲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闾。若扁鹊者,鑱血脉,投毒药,副肌肤,故名闻于诸侯’。
通俗点翻译,意思就是——我大哥有预知能力,在疾病还没发生时就把它治好了,所以不出名;我二哥治病,病人刚有点苗头他就给治好了,所以也不出名;只有我,等病人病入膏肓了我才能治好,所以我出名了。
这里的大哥、二哥、扁鹊,正好对应的就是上面我们所说的:【提前调整】、【临场调整】、【赛后调整】。
那我们这里说说哈姆——在我看来,在执教生涯的目前阶段,哈姆是一个很典型的【赛后调整】能力大于【临场调整】能力的教练——防患于未然是做不到的、见招拆招随机应变也很难......
主打的就是一个知错能改。
那么我们来回顾一下上场比赛湖人犯了哪些错误。
第一,进攻策略被公牛的防守策略压制——上一场湖人照旧主打多控位于戴维斯的挡拆,但内外连线被贝弗利、卡鲁索切断,詹姆斯打无球比例太多、戴维斯接不到球。
第二,轮换选择严重失误——面对公牛后场双星+双锁,选择三后卫组合,DNP八村垒。
第三,叫暂停慢,对戴维斯犯规积累警觉性不够——结合第二点,导致戴维斯过早陷入犯规麻烦。
第四,侧翼过度协防德罗赞导致被公牛三分惩罚——未必算“错误”,需结合当场公牛三分手感判定。
而上场比赛的赛后文章,我们也针对这些错误给出了一些调整建议——启用八村、早叫暂停这些自然不必说,重点在于进攻端应该多让詹姆斯、戴维斯多在低位拿球,一是避开公牛后场的防守强点,二是针对公牛的防守弱环,吸引包夹后重新建立内外连线。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湖人这场是如何进行调整的。
进攻重心从“多控”到“双星”
上场比赛,勒布朗出手11次得到19分、戴维斯出手8次得到15分——两位核心出手只占全队出手(75次)的22%。
而今天的比赛,勒布朗出手19次得到25分、戴维斯出手20次得到38分——两位核心占全队出手(86次)的45%。
出手占比翻倍的差距,足以见得今天湖人队进攻端的变化。(事实上,算上助攻、冰球助攻(二次助攻),这个占比还要再提升许多)
这场比赛,湖人完成了进攻体系的转型——从过去4周多时间,主打戴维斯无球+多控卫发起的进攻方式;重新回到赛季大部分时间里双星带动的进攻方式。
(当然,这只是总体而言,实际上这场双星模式也并未拉满,且拉塞尔等新援也提供了一些额外的支持)
让我们来看看湖人本场的第一节的进攻:
首先,湖人本场最显著的一个变化就是——他们在开场就增加了詹姆斯的使用率——并且就如我们擅长分析中建议的那样,他们大幅度的增加了詹姆斯低位单打的战术比重。
湖人的开场三次进攻都是由詹姆斯在低位发起。
这是正确的策略。
公牛的阵容,实际上是典型的一大四小——贝弗利、卡鲁索、拉文、德罗赞,四个人其实都是2号位身材的球员,这套阵容依靠贝弗利和卡鲁索的领防和协防能力,在撕咬持球人、防守挡拆上能够做的非常出色——但是面对对方大体型三、四号位的低位碾压是毫无办法的。
而勒布朗詹姆斯,恰好就是公牛队不擅长对位的那种球员——上场比赛勒布朗在低位的效率其实就很惊人(上篇分析有呈现),但是可能由于阵容延续性、或者对勒布朗保护的原因,湖人让他在低位攻的并不多。
而这一场,湖人则不再保守的使用勒布朗,从一开场就连续三次安排勒布朗到低位强攻。
由于戴维斯站在高位,将内线的武切维奇调离了禁区,公牛队的内线可以说是一片空旷,再加上勒布朗原本的身材优势和低位威胁,公牛队不得不对他采取夹击——于是就有了上面三张图我们所看到的。
公牛队一旦就近夹击,勒布朗的视野立刻就可以找到空位的球员,而公牛队的问题在于他们最好的协防球员正好也是最好的单防球员——卡鲁索贝弗利,已经拿去对詹姆斯了,那么当勒布朗出球时,弱侧只能由拉文、武切维奇去轮转——效果自然极差。
开局三球,打成两次。
接着我们看看,湖人这场是怎么使用戴维斯的。
这是戴维斯这场比赛的前两次触球。
首先,这两次进攻的共性是什么——是戴维斯在高位、弧顶接球——他没有选择像上场比赛那样从内线上来做掩护,这是第一个重点。
而第二个重点则是——这两次进攻,尤其是第一个球,抢到前场篮板后,戴维斯在高位拿球时,完全没有叫后卫来打手递手掩护之类的打算(上场比赛湖人打了很多),而是非常果断的持球单打武切维奇。
我们可以看到湖人这场对戴维斯的使用调整了——首先,开场让视野更好、对位优势更大的勒布朗落低位(而不是浓眉),一方面为浓眉节省体力,一方面勒布朗能更好的带动队友。
而作为勒布朗低位的补充,戴维斯站弧顶的位置,得到球其他球员直接拉开,避免为戴维斯带来协防,由戴维斯直接弧顶运球、依靠灵活性单打武切维奇。
再说简单点,詹眉,一个背身单打、一个面框单打。
这代表,湖人终于弄明白了一件事:对阵公牛,他们的优势不是角色球员质量,而是球星等级。
这基本就是整场比赛的主题。
我们再多看一些上半场的镜头:
勒布朗低位拿球,投的相当坚决——这场比赛他显著的减少了底角抽烟、打无球、掩护下顺的比例,尤其在首发阵容中,只要他在场,湖人就力求将他的侵略性发挥到最大。
不过上半场和下半场相比,勒布朗的低位单打还有一个重要的区别——那个最要命的“杀手锏”,勒布朗还没使出来呢。(对这几个回合观察的仔细的朋友应该已经猜出来了)
我们先看继续看上半场:
这是浓眉的回合——这个回合体现得格外明显了——上场比赛,是里夫斯持球,戴维斯替里夫斯做掩护;而这场比赛反了过来:戴维斯外线持球,里夫斯替戴维斯来作掩护。
湖人这场比赛强调的东西很明确了:无论如何,也不能再让我们的核心全场只出手8次。
既然公牛擅于切断湖人的内外线联系,那就直接让我们的内线从外线持球发起进攻——安东尼-戴维斯“7尺后卫”般的技术,让湖人有了这种奢侈。(当然这球差了点运气)
詹姆斯继续篮下强攻,第一次没放进,抢到前场篮板空中补中——戴维斯站高位把武切维奇拉出内线的效果出来了。
公牛开始包夹詹姆斯,詹姆斯出球时机恰到好处,湖人转移球行云流水,公牛弱侧的武切维奇脚步缓慢补防不及,被湖人底角投进三分。
湖人拉空一侧,戴维斯从三分线外运球单打武切维奇,一个in&out过掉对方,双手重扣——公牛弱侧已经提前站位收缩补防了,但在戴维斯面前,科比怀特又能做什么呢?
此外,拉塞尔本场比赛的复出也帮到了湖人不少:
当湖人的场上有多一个持球强点时,公牛就更难将拉文这个防守弱环隐藏起来——这点在下半场呈现的更加明显。
总而言之,明确了进攻重点、找到了对位优势,加上詹眉本场比赛的状态都非常出色,湖人这场的首发阵容可以说是碾压了公牛,一上来就建立了最高17分的优势。
湖人的首发阵容对于上一场比赛的“纠错”可以说是十分成功。
但我之所以要加“首发”这个前缀,就是因为进入轮换阶段后,湖人又开始“犯病”了。
湖人这场比赛在衔接段摆出了一套非常令人匪夷所思的全替补阵容——詹、眉、拉、小里全部换下,让施罗德单独带八村垒、比斯利、TBJ、加布四个角色球员。
这套阵容的进攻可以说是“便秘”到了极点——公牛队即便衔接段,外线也有像多孙穆、帕威这样的强硬防守者,且留一个德罗赞在场上带动进攻。
湖人这套阵容在场上攻防两端都失去重心,进攻端连续四次失误,让公牛队轻松迫近比分。(如果不是八村垒和施罗德各自强攻打进两个,且公牛今天手感不太在线,形势可能更加糟糕)
接着比赛进入第二节,湖人继续打得没有章法:
这个回合,基本是湖人第二节初段的一个缩影——阵容上,湖人没有继续全替补阵容,放上了詹姆斯带队,搭档比斯利、施罗德、加布里埃尔、范德比尔特——但是比较匪夷所思的是,这个阶段,他们主攻的不是勒布朗与比斯利。
这段时间,马利克-比斯利的低迷在湖人整体上升的趋势中已经格外显眼,这位神射手先是掉出了首发阵容,接着替补阵容中表现进一步跌落。
其实我们早先就分析过,这是在预料之中的——马利克比斯利需要别人为他创造机会,但湖人的替补阵容没有这种能力,反而需要他去处理球,这只会让比斯利打得更加难受。
问题在于——勒布朗原本应该是拯救比斯利的那个人。但是就勒布朗复出的这两场比赛而言——首先,他和比斯利共同上场的时间就少得可怜;其次在第二节衔接段仅有的这些时间里,湖人主打的并不是他持球和比斯利做配合的战术,而是让施罗德持球、比斯利和勒布朗都从无球起手......
仅有的几次勒布朗持球发起的回合,就像上图一样——上来做掩护的不是比斯利,而是加布里埃尔。
湖人的这套阵容,空间其实是极差的,加布里埃尔+范德比尔特,两个人都是可以被放空的球员,这种时候,加布与勒布朗挡拆,即便挡住、实质上也无法形成很明显的错位优势(加布与勒布朗体型接近),再加上对方的防守收缩,很难形成轻松的得分机会。
假如要打这套阵容,进攻端的最优解应该是比斯利和勒布朗打幽灵挡拆之类的战术,一方面换防比较容易形成错位,一方面重点在于为比斯利做球——比斯利手感好则能射穿对手;即便比斯利投丢,内线有加布+范德彪也可以拼一下进攻篮板。
以上是个人的一些看法。
不过,依靠着提早拿上戴维斯和首发阵容,湖人这场比赛还算是平稳的度过了第二节的衔接段。
第二节,戴维斯上场后,湖人还是主攻戴维斯:
这场比赛,湖人可以说把戴维斯作为中锋可以从外线运球单打这个特点发挥的淋漓尽致——缓慢的武切维奇在戴维斯面前完全无法招架,而侧翼的卡鲁索尽管已经尽力协防,但受限于身高体重,只能尝试切一下球,却无法形成“关门”的效果。
这在季后赛中,恐怕也将成为限制公牛队上限的所在。(比如恩比德、字母、甚至阿德巴约都可能会给公牛造成麻烦)
而随后进入下半场,湖人开始针对公牛的另一个防守弱环。
还记得上面我说勒布朗上半场和下半场的低位单打有个重要区别吗?
这个区别就在于执行低位单打之前的前置战术——上半场,勒布朗是直接落低位,要球单打对位球员(卡鲁索/贝弗利),而下半场的区别则是勒布朗先和里夫斯挡拆,将扎克拉文换到身前,再落低位单打。
也就是大名鼎鼎的“点名战术”。
下半场一开场便连续两次点名拉文打成。
而接下来,拉塞尔也开始针对拉文攻击:
因为此前詹姆斯连续两个回合叫里夫斯掩护点名,所以公牛改为用贝弗利防里夫斯、拉文防拉塞尔。
但是与上一场不同的是,这场比赛湖人多了一个拉塞尔。
拉文换到了拉塞尔面前,反而变成了自讨苦吃——这就是有多个持球点的好处——公牛队想把拉文藏起来,可是藏不住了。
而下半场的衔接段,哈姆也“学聪明”了一些,直接让戴维斯打满第三节,再也没有用过全替补阵容,而且第四节初段也更改了轮换——让詹姆斯+拉塞尔、施罗德三控带加布、特洛伊布朗,既改善了空间,又增加了进攻点。
这场比赛,湖人的首发阵容优势是非常明显的,只要衔接段不连续失误短时间内崩盘,等到詹眉上场,在低位你凿一个、我凿一个,公牛就很难追上比分——第四节就是如此,勒布朗单节8分、戴维斯单节14分,即便公牛队三分突然爆种(9中6)比赛也是有惊无险的拿下了。
本场比赛,湖人进攻效率是百回合128分——而上一场,他们的进攻效率仅有百回合108分。
这充分的展示了教练以及策略的制定对于比赛有多重要。
总结
总结一下,在上一场比赛失利后,这场比赛湖人在最重点的问题上,还是做出了正确的调整的。
就像上面所说,哈姆这个教练,虽说做不到料事如神、随机应变,但是最低限度的“知错能改”还是能够做到的。
我们这篇文章没详细展开说的调整还包括启用八村垒、在第一节浓眉领到第一次犯规后,及时换下保护浓眉;包括下半场相比上半场的轮换调整,也都体现了哈姆“知错能改”的特点。
但是也像我们上文所说,本场比赛湖人的调整只是针对公牛这个对手而言做的不错。但是整体的轮换上还是有着明显的瑕疵:
比斯利的问题该如何解决?
像今天这样用显然是不行的,是继续打替补,增加他和詹姆斯的挡拆?
还是应该尝试将他换回首发阵容,更多和勒布朗搭档,将小里放回此前表现也很好的替补?
是否应该有选择地使用比斯利和朗尼-沃克,让这两人处于良性竞争而不是单纯的二选一?
此外,首发阵容的休息时间、轮换顺序应该怎样选择?如何才能在避免核心上场时间过多的情况下,让替补阵容不至于强度出现太大的下滑?
要知道,本场比赛,在有垃圾时间的情况下,戴维斯还是上场了38分钟......
这当然是一场振奋人心的胜利。在詹眉拉全部出战的情况下,湖人对阵勇士、公牛这两支有竞争力的球队全部兵不血刃,这一定程度上能够说明他们的实力和天赋层级。
但就像我们上面说的那样——这支球队也仍有一大堆问题等待着哈姆去解决。
创作不易,希望喜欢文章的朋友帮忙点点推荐和关注,也欢迎大家评论区指正交流,笔者会努力创作更高质量的篮球分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