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题党了,那有什么罪,不过是一些建议而已!
武汉长江终于还是退出了! 这是中足职联的悲催环境的真实写照。兔死狐悲吧,这让我对成都蓉城有了些许隐忧,蓉城从创队, 成冠,中冠,中乙,中甲,中超,我一路陪你成长,赞美的话说过千万,今天特来刮刮冷风,寄语我们中超二年级新生。
俱乐部气质:成都足球风雨三十多年,从不缺故事与激情,但一直缺少舍我其谁的霸气,从某种程度上球队的表现一直配不上成都的球市。特别是近几年蓉城在国企资金的加持下,算是国内运营环境最稳定的球会之一,却始终换不来一座奖杯,大面上这与城市基因脱不开关系,具体而言,更多的内核是源自成都足协某领导、 俱乐部经理姚夏、队长甘锐的个人气质,申明我对后二人非常欣赏甚至是崇拜,但不代表他们有能力成为冠军的代言人,俱乐部需要在球队精神内核上做重构。相信一定会有人会说“冠军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活着才是硬道理”,这么说完全没问题,毕竟作为国内球迷主队能存活就已是最大的福份。当然作为我个人观点:足球是竞技运动,职业化足球是门生意,争胜争冠是起码的使命,这不仅仅是荣誉问题,更是俱乐部提升自我价值的唯一途径,英超百年球队一大把,但真正据有商业价值却不多,其它背后的原因不言自明。冠军需要实力和财力的双重保障,其实矮子里拨将军,近些年蓉城确实存在争夺冠机会,但最后都是功亏一篑,实在可惜。气质不仅仅是在赛场上,更重要的是俱乐部的雄心,大环境是苟活,但真正的英雄都是逆市前行的。
俱乐部运营:拜兴城集团所赐“稳定”是蓉城当下最大的优势,但俱乐部运营能力却从建队第一天起就存在明显的短板,着实让人汗颜。不要告诉我俱乐部还年轻,我很清楚俱乐部的核心管理团队都是拥有多年职业俱乐部经验的人员,就不一一点名了。个人认为俱乐部的最大问题是“重资本轻运营”,这当然与风雨飘泊的成足历史有脱不开的关系,同时与俱乐部在投资人和市足协面前的话语权有不小关系。兴城集团作为国企肩负城市使命投资足球,究其动因并非源自对足球的热爱或中兴成足的使命,兴城集团在俱乐部的经营上,重“稳”轻“商”的态度,无可厚非的,毕竟术有专攻,集团重心还是城市建设,更不差足球这点钱。但是作为俱乐部本身,完全不应该躺在大树之下做只温水青蛙,职业足球俱乐部本质上是门生意,开源节流打造球市生态形成内生动力才是首要任务,不能因为有了大树靠就不去求发展,寻找生存之道,放着巨大的成都球市却只顾饕餮,万一国企那天撤资岂不又要四处求生,说好听点命不好,说难听就是暴殄天物。另外,运营不只是出于财务目的,更重要的是球市的培育,球市才是俱乐部生存的土壤,或许单靠球市无法实现自负盈亏,但好的球市也是俱乐部引资的金字招牌。说起球市,不仅只是南看台或者几万观众,更是围绕俱乐部和足球的全面生态环境。南看台风景线如今成了蓉城俱乐部唯一和最好的招牌,但俱乐部如果只顾眼前的漂亮,不尊重球市开发,以南看台为代表的球场繁荣很可能会沦为俱乐部遮羞布,掩盖球市的匮乏。如今蓉城的球市运营管理越来越趋于国企化,刻板且低效,除了老三样,蓉城在周边开发,球迷文化打造,球迷良性互动,社会融入、商业开发....等方面都是蜻蜓点水,流于表面。最直观的现象就是任何活动或事件只要人一多必乱,损形象。
俱乐部引援:关系户问题是个普遍社会现象,并不单指蓉城,在球队初创期,关系可以帮助俱乐部快速形成凝聚力,但从长远角度关系户现象必然是制约球队进一步成长重要掣肘,甚至会发展成为球队的毒瘤。如今已上正轨的俱乐部还是应该特别关注此类问题的发生,切莫让“川籍返乡、老将回归”的好事变坏事,另外成都市足协这个大家长是否也该给俱乐部松绑了,让俱乐部轻装上阵,足协回到足球土壤的改良和保养的正道上去吧。
球迷文化:成都拥有数一数二的球迷协会,但球迷土壤还属于相当贫瘠,当然这主要与足球的大环境有关。但也与四川足球历史也脱不开关系,对历史的尊重和怀念,是好事,但过于死守历史也会极大程度的制约了地方球迷文化的成长与创新。至于我说的是什么,肯定有懂的人,容易引起骂战,这里不再展开了。
附:关于“球迷文化”的定义,坊间争议颇多,当然也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就我个人观点而言:凡可以让人脱离单纯寻乐子、能够在部分人群中形成共识、根植进他们的生活、愿意推广和传承的事物,都可称其为文化,足球文化亦是如此。所有的文化最终都会形成一些具象的符号来方便传播,比如队徽、口号、颜色、死敌....之类的。赋有生命力的文化都经得起时间的锤炼,不断演变和打磨而成,反观那些顽固、保守、一成不变的事物终究只能没落。
标题党了,那有什么罪,不过是一些建议而已!
武汉长江终于还是退出了! 这是中足职联的悲催环境的真实写照。兔死狐悲吧,这让我对成都蓉城有了些许隐忧,蓉城从创队, 成冠,中冠,中乙,中甲,中超,我一路陪你成长,赞美的话说过千万,今天特来刮刮冷风,寄语我们中超二年级新生。
俱乐部气质:成都足球风雨三十多年,从不缺故事与激情,但一直缺少舍我其谁的霸气,从某种程度上球队的表现一直配不上成都的球市。特别是近几年蓉城在国企资金的加持下,算是国内运营环境最稳定的球会之一,却始终换不来一座奖杯,大面上这与城市基因脱不开关系,具体而言,更多的内核是源自成都足协某领导、 俱乐部经理姚夏、队长甘锐的个人气质,申明我对后二人非常欣赏甚至是崇拜,但不代表他们有能力成为冠军的代言人,俱乐部需要在球队精神内核上做重构。相信一定会有人会说“冠军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活着才是硬道理”,这么说完全没问题,毕竟作为国内球迷主队能存活就已是最大的福份。当然作为我个人观点:足球是竞技运动,职业化足球是门生意,争胜争冠是起码的使命,这不仅仅是荣誉问题,更是俱乐部提升自我价值的唯一途径,英超百年球队一大把,但真正据有商业价值却不多,其它背后的原因不言自明。冠军需要实力和财力的双重保障,其实矮子里拨将军,近些年蓉城确实存在争夺冠机会,但最后都是功亏一篑,实在可惜。气质不仅仅是在赛场上,更重要的是俱乐部的雄心,大环境是苟活,但真正的英雄都是逆市前行的。
俱乐部运营:拜兴城集团所赐“稳定”是蓉城当下最大的优势,但俱乐部运营能力却从建队第一天起就存在明显的短板,着实让人汗颜。不要告诉我俱乐部还年轻,我很清楚俱乐部的核心管理团队都是拥有多年职业俱乐部经验的人员,就不一一点名了。个人认为俱乐部的最大问题是“重资本轻运营”,这当然与风雨飘泊的成足历史有脱不开的关系,同时与俱乐部在投资人和市足协面前的话语权有不小关系。兴城集团作为国企肩负城市使命投资足球,究其动因并非源自对足球的热爱或中兴成足的使命,兴城集团在俱乐部的经营上,重“稳”轻“商”的态度,无可厚非的,毕竟术有专攻,集团重心还是城市建设,更不差足球这点钱。但是作为俱乐部本身,完全不应该躺在大树之下做只温水青蛙,职业足球俱乐部本质上是门生意,开源节流打造球市生态形成内生动力才是首要任务,不能因为有了大树靠就不去求发展,寻找生存之道,放着巨大的成都球市却只顾饕餮,万一国企那天撤资岂不又要四处求生,说好听点命不好,说难听就是暴殄天物。另外,运营不只是出于财务目的,更重要的是球市的培育,球市才是俱乐部生存的土壤,或许单靠球市无法实现自负盈亏,但好的球市也是俱乐部引资的金字招牌。说起球市,不仅只是南看台或者几万观众,更是围绕俱乐部和足球的全面生态环境。南看台风景线如今成了蓉城俱乐部唯一和最好的招牌,但俱乐部如果只顾眼前的漂亮,不尊重球市开发,以南看台为代表的球场繁荣很可能会沦为俱乐部遮羞布,掩盖球市的匮乏。如今蓉城的球市运营管理越来越趋于国企化,刻板且低效,除了老三样,蓉城在周边开发,球迷文化打造,球迷良性互动,社会融入、商业开发....等方面都是蜻蜓点水,流于表面。最直观的现象就是任何活动或事件只要人一多必乱,损形象。
俱乐部引援:关系户问题是个普遍社会现象,并不单指蓉城,在球队初创期,关系可以帮助俱乐部快速形成凝聚力,但从长远角度关系户现象必然是制约球队进一步成长重要掣肘,甚至会发展成为球队的毒瘤。如今已上正轨的俱乐部还是应该特别关注此类问题的发生,切莫让“川籍返乡、老将回归”的好事变坏事,另外成都市足协这个大家长是否也该给俱乐部松绑了,让俱乐部轻装上阵,足协回到足球土壤的改良和保养的正道上去吧。
球迷文化:成都拥有数一数二的球迷协会,但球迷土壤还属于相当贫瘠,当然这主要与足球的大环境有关。但也与四川足球历史也脱不开关系,对历史的尊重和怀念,是好事,但过于死守历史也会极大程度的制约了地方球迷文化的成长与创新。至于我说的是什么,肯定有懂的人,容易引起骂战,这里不再展开了。
附:关于“球迷文化”的定义,坊间争议颇多,当然也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就我个人观点而言:凡可以让人脱离单纯寻乐子、能够在部分人群中形成共识、根植进他们的生活、愿意推广和传承的事物,都可称其为文化,足球文化亦是如此。所有的文化最终都会形成一些具象的符号来方便传播,比如队徽、口号、颜色、死敌....之类的。赋有生命力的文化都经得起时间的锤炼,不断演变和打磨而成,反观那些顽固、保守、一成不变的事物终究只能没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