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上古时期有没有越位 33回复/ 1239160 浏览

全部回帖

收起

引用内容由于违规已被删除

所以每场跑7、8000的后腰?

所以每场跑7、8000的后腰?

亮了(2)
回复
引用 @虎牢关前战温侯 发表的:
只看此人

越位规则一直有,而且是早期阵型演化非常重要的推动因素,粗浅的谈一下。1863年第一部足球规则这样定义越位:当进攻队员比球更接近对方底线时便处于越位状态。这条规则带来了一个巨大的副作用:传球只能横传or回传,不能向前传球(球前的队员都处于越位位置),因而向前推进只能靠带球……可想而知当时的比赛和现在天差地别。很快人们意识到这个问题,1874年越位规则修改为进攻队员与对方底线之间至少要有3名对方球员(包括门将),否则就处于越位位置。越位规则改变后,2后卫阵型逐渐成为主流。因为2名后卫+门将利用越位规则可以有效的化解对方进攻:攻方无球队员越过1名后卫便会越位;守方只要1名后卫前压就可完成造越位,即便造越位失败身后还有1名拖后后卫,不会直接送对面一个单刀。最初成为主流的2后卫阵型是2-2-6,2名后卫(Fullback);2名前卫(Halfback)主要承担防守职责;6名前锋(双中锋,左右内锋,左右外锋)。实践中发现锋线堆人太多,中场2人覆盖不过来,于是撤回一名中锋变成中前卫,阵型变为2-3-5。2名后卫职责不变;3名前卫不止负责防守,也承担串联与进攻;5名前锋负责进攻较少参与防守,2-3-5成为现代足球历史上第一个考虑到“攻守平衡”的阵型。2-3-5阵型中每名球员的位置与职责基本固定,前锋只负责进攻,后卫只负责防守,极少见穿插跑位。很多俱乐部和国家队按照位置分配号码,比赛时甚至不用认识对方球员,根据球衣上的号码就可以判断对方每名的位置相应的盯人策略。。。因为造越位战术执行简单效果却很好,可以说是低风险高收益,很多球队把造越位玩出了花样,甚至出现过只留1名后卫拖后,其他9人全部压在对方腹地。造越位战术的滥用严重限制了进攻,比赛乏味无聊,上座率下降。当时电视没有普及,门票是俱乐部主要收入来源,观众少了可是头等大事。于是越位规则再次调整:进攻队员与对方底线之间至少要有2名对方球员,否则为越位。此后2后卫阵型逐渐瓦解,经过不断的实践摸索后,WM阵型逐渐成为主流。在WM阵型中,球员分工明确但职责相对单一。依托越位规则的改变,W型锋线大大增加了原有2-3-5体系的防守难度,尤其体现在防守方两名边前卫(2-3-5中的3)身上:如果边前卫回追边锋,攻方的两名内锋几乎处于无人防守的情况,可以从容拿球发起攻势;如果边前卫留在中场对位防守攻方内锋,守方的2名后卫就需要面对3名前锋;而在防守端,最大的变化是从依靠造越位变为人盯人,由守转攻主要靠后卫大脚找边锋,这也是后来英式长传冲吊打法的起源。再一次强调:WM阵型对2-3-5阵型的优势是建立在越位规则改变的基础上,并不是之前几十年的教练们想不出这种破解造越位战术的方法。WM阵型成为主流,但也不是所有的球队都在用。另一种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战术“门闩”(verrou)体系是对2-3-5阵型的另一种演变。瑞士教练拉潘将2-3-5阵型中的两名边前卫撤回中卫的两侧,两名中后卫改为前后站位,利用1人拖后和整体队形后退来应对越位规则的改变。因整体阵型后撤,2名内锋也相应回撤到中场进行串联,保持阵型紧凑,队员站位有点接近4-3-3. “门闩”战术在当时没有成为主流,对后世最大的影响,是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位置,那名拖后的中后卫逐渐演变成为了日后的自由人。40年代WM阵型流传到巴西,巴西人根据自身特点作了相应调整:一名内锋前移,解放防守任务同时有中锋掩护,充分发挥进攻才华(贝利就是这个位置);另一名内锋回撤中场,同侧中场相应回撤到后卫线,负责后场出球,进攻时经常带球推进至中场(巴西足球术语叫quarto-zagueiro,直译为第四名后卫);同时放弃WM阵型中的高大中锋,用技术更细腻的球员出任中锋,鼓励短传配合。调整后的阵型可以看做4-2-4的雏形,49年美洲杯巴西队以这套阵型一路砍瓜切菜夺冠(8场比赛得失球46:7,决赛7:0大胜乌拉圭)。但随后50、54年两届世界杯的失利迫使巴西人对防守体系再次做出改进,放弃人盯人采用区域盯人战术,应对进攻球员越来越频繁的的交叉换位,4-2-4阵型由此成型,巴西依靠这套阵型连续获得58/62世界杯冠军。60年代拉姆塞成为英格兰主教练,引入了4-2-4阵型,同时他认为4-2-4阵型面对强队时防守很成问题。拉姆塞的解决方案是让博比查尔顿和斯泰尔斯在中场前后站位,一个组织进攻,一个专职防守;并让2名边锋回撤为边前卫,加强跑动,进攻上的去,防守要退到后卫线前;4后卫平行站位,采用区域盯人体系,防守时前锋要对对方后场出球进行干扰(压迫的雏形),经典的4-4-2阵型于此诞生。英格兰夺冠后,这套4-4-2阵型也正式走出欧洲,传向了全世界。

越位规则一直有,而且是早期阵型演化非常重要的推动因素,粗浅的谈一下。

1863年第一部足球规则这样定义越位:当进攻队员比球更接近对方底线时便处于越位状态。这条规则带来了一个巨大的副作用:传球只能横传or回传,不能向前传球(球前的队员都处于越位位置),因而向前推进只能靠带球……可想而知当时的比赛和现在天差地别。

很快人们意识到这个问题,1874年越位规则修改为进攻队员与对方底线之间至少要有3名对方球员(包括门将),否则就处于越位位置。越位规则改变后,2后卫阵型逐渐成为主流。因为2名后卫+门将利用越位规则可以有效的化解对方进攻:攻方无球队员越过1名后卫便会越位;守方只要1名后卫前压就可完成造越位,即便造越位失败身后还有1名拖后后卫,不会直接送对面一个单刀。

最初成为主流的2后卫阵型是2-2-6,2名后卫(Fullback);2名前卫(Halfback)主要承担防守职责;6名前锋(双中锋,左右内锋,左右外锋)。实践中发现锋线堆人太多,中场2人覆盖不过来,于是撤回一名中锋变成中前卫,阵型变为2-3-5。2名后卫职责不变;3名前卫不止负责防守,也承担串联与进攻;5名前锋负责进攻较少参与防守,2-3-5成为现代足球历史上第一个考虑到“攻守平衡”的阵型。

2-3-5阵型中每名球员的位置与职责基本固定,前锋只负责进攻,后卫只负责防守,极少见穿插跑位。很多俱乐部和国家队按照位置分配号码,比赛时甚至不用认识对方球员,根据球衣上的号码就可以判断对方每名的位置相应的盯人策略。。。

因为造越位战术执行简单效果却很好,可以说是低风险高收益,很多球队把造越位玩出了花样,甚至出现过只留1名后卫拖后,其他9人全部压在对方腹地。造越位战术的滥用严重限制了进攻,比赛乏味无聊,上座率下降。当时电视没有普及,门票是俱乐部主要收入来源,观众少了可是头等大事。于是越位规则再次调整:进攻队员与对方底线之间至少要有2名对方球员,否则为越位。此后2后卫阵型逐渐瓦解,经过不断的实践摸索后,WM阵型逐渐成为主流。

在WM阵型中,球员分工明确但职责相对单一。依托越位规则的改变,W型锋线大大增加了原有2-3-5体系的防守难度,尤其体现在防守方两名边前卫(2-3-5中的3)身上:如果边前卫回追边锋,攻方的两名内锋几乎处于无人防守的情况,可以从容拿球发起攻势;如果边前卫留在中场对位防守攻方内锋,守方的2名后卫就需要面对3名前锋;而在防守端,最大的变化是从依靠造越位变为人盯人,由守转攻主要靠后卫大脚找边锋,这也是后来英式长传冲吊打法的起源。
再一次强调:WM阵型对2-3-5阵型的优势是建立在越位规则改变的基础上,并不是之前几十年的教练们想不出这种破解造越位战术的方法。

WM阵型成为主流,但也不是所有的球队都在用。另一种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战术“门闩”(verrou)体系是对2-3-5阵型的另一种演变。瑞士教练拉潘将2-3-5阵型中的两名边前卫撤回中卫的两侧,两名中后卫改为前后站位,利用1人拖后和整体队形后退来应对越位规则的改变。因整体阵型后撤,2名内锋也相应回撤到中场进行串联,保持阵型紧凑,队员站位有点接近4-3-3. “门闩”战术在当时没有成为主流,对后世最大的影响,是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位置,那名拖后的中后卫逐渐演变成为了日后的自由人。

40年代WM阵型流传到巴西,巴西人根据自身特点作了相应调整:一名内锋前移,解放防守任务同时有中锋掩护,充分发挥进攻才华(贝利就是这个位置);另一名内锋回撤中场,同侧中场相应回撤到后卫线,负责后场出球,进攻时经常带球推进至中场(巴西足球术语叫quarto-zagueiro,直译为第四名后卫);同时放弃WM阵型中的高大中锋,用技术更细腻的球员出任中锋,鼓励短传配合。调整后的阵型可以看做4-2-4的雏形,49年美洲杯巴西队以这套阵型一路砍瓜切菜夺冠(8场比赛得失球46:7,决赛7:0大胜乌拉圭)。但随后50、54年两届世界杯的失利迫使巴西人对防守体系再次做出改进,放弃人盯人采用区域盯人战术,应对进攻球员越来越频繁的的交叉换位,4-2-4阵型由此成型,巴西依靠这套阵型连续获得58/62世界杯冠军。

60年代拉姆塞成为英格兰主教练,引入了4-2-4阵型,同时他认为4-2-4阵型面对强队时防守很成问题。拉姆塞的解决方案是让博比查尔顿和斯泰尔斯在中场前后站位,一个组织进攻,一个专职防守;并让2名边锋回撤为边前卫,加强跑动,进攻上的去,防守要退到后卫线前;4后卫平行站位,采用区域盯人体系,防守时前锋要对对方后场出球进行干扰(压迫的雏形),经典的4-4-2阵型于此诞生。英格兰夺冠后,这套4-4-2阵型也正式走出欧洲,传向了全世界。

这不就是橄榄球规则吗,英式橄榄球不允许向前传球

这不就是橄榄球规则吗,英式橄榄球不允许向前传球

亮了(1)
回复
引用 @虎牢关前战温侯 发表的:
只看此人

越位规则一直有,而且是早期阵型演化非常重要的推动因素,粗浅的谈一下。1863年第一部足球规则这样定义越位:当进攻队员比球更接近对方底线时便处于越位状态。这条规则带来了一个巨大的副作用:传球只能横传or回传,不能向前传球(球前的队员都处于越位位置),因而向前推进只能靠带球……可想而知当时的比赛和现在天差地别。很快人们意识到这个问题,1874年越位规则修改为进攻队员与对方底线之间至少要有3名对方球员(包括门将),否则就处于越位位置。越位规则改变后,2后卫阵型逐渐成为主流。因为2名后卫+门将利用越位规则可以有效的化解对方进攻:攻方无球队员越过1名后卫便会越位;守方只要1名后卫前压就可完成造越位,即便造越位失败身后还有1名拖后后卫,不会直接送对面一个单刀。最初成为主流的2后卫阵型是2-2-6,2名后卫(Fullback);2名前卫(Halfback)主要承担防守职责;6名前锋(双中锋,左右内锋,左右外锋)。实践中发现锋线堆人太多,中场2人覆盖不过来,于是撤回一名中锋变成中前卫,阵型变为2-3-5。2名后卫职责不变;3名前卫不止负责防守,也承担串联与进攻;5名前锋负责进攻较少参与防守,2-3-5成为现代足球历史上第一个考虑到“攻守平衡”的阵型。2-3-5阵型中每名球员的位置与职责基本固定,前锋只负责进攻,后卫只负责防守,极少见穿插跑位。很多俱乐部和国家队按照位置分配号码,比赛时甚至不用认识对方球员,根据球衣上的号码就可以判断对方每名的位置相应的盯人策略。。。因为造越位战术执行简单效果却很好,可以说是低风险高收益,很多球队把造越位玩出了花样,甚至出现过只留1名后卫拖后,其他9人全部压在对方腹地。造越位战术的滥用严重限制了进攻,比赛乏味无聊,上座率下降。当时电视没有普及,门票是俱乐部主要收入来源,观众少了可是头等大事。于是越位规则再次调整:进攻队员与对方底线之间至少要有2名对方球员,否则为越位。此后2后卫阵型逐渐瓦解,经过不断的实践摸索后,WM阵型逐渐成为主流。在WM阵型中,球员分工明确但职责相对单一。依托越位规则的改变,W型锋线大大增加了原有2-3-5体系的防守难度,尤其体现在防守方两名边前卫(2-3-5中的3)身上:如果边前卫回追边锋,攻方的两名内锋几乎处于无人防守的情况,可以从容拿球发起攻势;如果边前卫留在中场对位防守攻方内锋,守方的2名后卫就需要面对3名前锋;而在防守端,最大的变化是从依靠造越位变为人盯人,由守转攻主要靠后卫大脚找边锋,这也是后来英式长传冲吊打法的起源。再一次强调:WM阵型对2-3-5阵型的优势是建立在越位规则改变的基础上,并不是之前几十年的教练们想不出这种破解造越位战术的方法。WM阵型成为主流,但也不是所有的球队都在用。另一种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战术“门闩”(verrou)体系是对2-3-5阵型的另一种演变。瑞士教练拉潘将2-3-5阵型中的两名边前卫撤回中卫的两侧,两名中后卫改为前后站位,利用1人拖后和整体队形后退来应对越位规则的改变。因整体阵型后撤,2名内锋也相应回撤到中场进行串联,保持阵型紧凑,队员站位有点接近4-3-3. “门闩”战术在当时没有成为主流,对后世最大的影响,是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位置,那名拖后的中后卫逐渐演变成为了日后的自由人。40年代WM阵型流传到巴西,巴西人根据自身特点作了相应调整:一名内锋前移,解放防守任务同时有中锋掩护,充分发挥进攻才华(贝利就是这个位置);另一名内锋回撤中场,同侧中场相应回撤到后卫线,负责后场出球,进攻时经常带球推进至中场(巴西足球术语叫quarto-zagueiro,直译为第四名后卫);同时放弃WM阵型中的高大中锋,用技术更细腻的球员出任中锋,鼓励短传配合。调整后的阵型可以看做4-2-4的雏形,49年美洲杯巴西队以这套阵型一路砍瓜切菜夺冠(8场比赛得失球46:7,决赛7:0大胜乌拉圭)。但随后50、54年两届世界杯的失利迫使巴西人对防守体系再次做出改进,放弃人盯人采用区域盯人战术,应对进攻球员越来越频繁的的交叉换位,4-2-4阵型由此成型,巴西依靠这套阵型连续获得58/62世界杯冠军。60年代拉姆塞成为英格兰主教练,引入了4-2-4阵型,同时他认为4-2-4阵型面对强队时防守很成问题。拉姆塞的解决方案是让博比查尔顿和斯泰尔斯在中场前后站位,一个组织进攻,一个专职防守;并让2名边锋回撤为边前卫,加强跑动,进攻上的去,防守要退到后卫线前;4后卫平行站位,采用区域盯人体系,防守时前锋要对对方后场出球进行干扰(压迫的雏形),经典的4-4-2阵型于此诞生。英格兰夺冠后,这套4-4-2阵型也正式走出欧洲,传向了全世界。

越位规则一直有,而且是早期阵型演化非常重要的推动因素,粗浅的谈一下。

1863年第一部足球规则这样定义越位:当进攻队员比球更接近对方底线时便处于越位状态。这条规则带来了一个巨大的副作用:传球只能横传or回传,不能向前传球(球前的队员都处于越位位置),因而向前推进只能靠带球……可想而知当时的比赛和现在天差地别。

很快人们意识到这个问题,1874年越位规则修改为进攻队员与对方底线之间至少要有3名对方球员(包括门将),否则就处于越位位置。越位规则改变后,2后卫阵型逐渐成为主流。因为2名后卫+门将利用越位规则可以有效的化解对方进攻:攻方无球队员越过1名后卫便会越位;守方只要1名后卫前压就可完成造越位,即便造越位失败身后还有1名拖后后卫,不会直接送对面一个单刀。

最初成为主流的2后卫阵型是2-2-6,2名后卫(Fullback);2名前卫(Halfback)主要承担防守职责;6名前锋(双中锋,左右内锋,左右外锋)。实践中发现锋线堆人太多,中场2人覆盖不过来,于是撤回一名中锋变成中前卫,阵型变为2-3-5。2名后卫职责不变;3名前卫不止负责防守,也承担串联与进攻;5名前锋负责进攻较少参与防守,2-3-5成为现代足球历史上第一个考虑到“攻守平衡”的阵型。

2-3-5阵型中每名球员的位置与职责基本固定,前锋只负责进攻,后卫只负责防守,极少见穿插跑位。很多俱乐部和国家队按照位置分配号码,比赛时甚至不用认识对方球员,根据球衣上的号码就可以判断对方每名的位置相应的盯人策略。。。

因为造越位战术执行简单效果却很好,可以说是低风险高收益,很多球队把造越位玩出了花样,甚至出现过只留1名后卫拖后,其他9人全部压在对方腹地。造越位战术的滥用严重限制了进攻,比赛乏味无聊,上座率下降。当时电视没有普及,门票是俱乐部主要收入来源,观众少了可是头等大事。于是越位规则再次调整:进攻队员与对方底线之间至少要有2名对方球员,否则为越位。此后2后卫阵型逐渐瓦解,经过不断的实践摸索后,WM阵型逐渐成为主流。

在WM阵型中,球员分工明确但职责相对单一。依托越位规则的改变,W型锋线大大增加了原有2-3-5体系的防守难度,尤其体现在防守方两名边前卫(2-3-5中的3)身上:如果边前卫回追边锋,攻方的两名内锋几乎处于无人防守的情况,可以从容拿球发起攻势;如果边前卫留在中场对位防守攻方内锋,守方的2名后卫就需要面对3名前锋;而在防守端,最大的变化是从依靠造越位变为人盯人,由守转攻主要靠后卫大脚找边锋,这也是后来英式长传冲吊打法的起源。
再一次强调:WM阵型对2-3-5阵型的优势是建立在越位规则改变的基础上,并不是之前几十年的教练们想不出这种破解造越位战术的方法。

WM阵型成为主流,但也不是所有的球队都在用。另一种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战术“门闩”(verrou)体系是对2-3-5阵型的另一种演变。瑞士教练拉潘将2-3-5阵型中的两名边前卫撤回中卫的两侧,两名中后卫改为前后站位,利用1人拖后和整体队形后退来应对越位规则的改变。因整体阵型后撤,2名内锋也相应回撤到中场进行串联,保持阵型紧凑,队员站位有点接近4-3-3. “门闩”战术在当时没有成为主流,对后世最大的影响,是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位置,那名拖后的中后卫逐渐演变成为了日后的自由人。

40年代WM阵型流传到巴西,巴西人根据自身特点作了相应调整:一名内锋前移,解放防守任务同时有中锋掩护,充分发挥进攻才华(贝利就是这个位置);另一名内锋回撤中场,同侧中场相应回撤到后卫线,负责后场出球,进攻时经常带球推进至中场(巴西足球术语叫quarto-zagueiro,直译为第四名后卫);同时放弃WM阵型中的高大中锋,用技术更细腻的球员出任中锋,鼓励短传配合。调整后的阵型可以看做4-2-4的雏形,49年美洲杯巴西队以这套阵型一路砍瓜切菜夺冠(8场比赛得失球46:7,决赛7:0大胜乌拉圭)。但随后50、54年两届世界杯的失利迫使巴西人对防守体系再次做出改进,放弃人盯人采用区域盯人战术,应对进攻球员越来越频繁的的交叉换位,4-2-4阵型由此成型,巴西依靠这套阵型连续获得58/62世界杯冠军。

60年代拉姆塞成为英格兰主教练,引入了4-2-4阵型,同时他认为4-2-4阵型面对强队时防守很成问题。拉姆塞的解决方案是让博比查尔顿和斯泰尔斯在中场前后站位,一个组织进攻,一个专职防守;并让2名边锋回撤为边前卫,加强跑动,进攻上的去,防守要退到后卫线前;4后卫平行站位,采用区域盯人体系,防守时前锋要对对方后场出球进行干扰(压迫的雏形),经典的4-4-2阵型于此诞生。英格兰夺冠后,这套4-4-2阵型也正式走出欧洲,传向了全世界。

厉害

厉害

亮了(2)
回复
引用 @虎牢关前战温侯 发表的:
只看此人

越位规则一直有,而且是早期阵型演化非常重要的推动因素,粗浅的谈一下。1863年第一部足球规则这样定义越位:当进攻队员比球更接近对方底线时便处于越位状态。这条规则带来了一个巨大的副作用:传球只能横传or回传,不能向前传球(球前的队员都处于越位位置),因而向前推进只能靠带球……可想而知当时的比赛和现在天差地别。很快人们意识到这个问题,1874年越位规则修改为进攻队员与对方底线之间至少要有3名对方球员(包括门将),否则就处于越位位置。越位规则改变后,2后卫阵型逐渐成为主流。因为2名后卫+门将利用越位规则可以有效的化解对方进攻:攻方无球队员越过1名后卫便会越位;守方只要1名后卫前压就可完成造越位,即便造越位失败身后还有1名拖后后卫,不会直接送对面一个单刀。最初成为主流的2后卫阵型是2-2-6,2名后卫(Fullback);2名前卫(Halfback)主要承担防守职责;6名前锋(双中锋,左右内锋,左右外锋)。实践中发现锋线堆人太多,中场2人覆盖不过来,于是撤回一名中锋变成中前卫,阵型变为2-3-5。2名后卫职责不变;3名前卫不止负责防守,也承担串联与进攻;5名前锋负责进攻较少参与防守,2-3-5成为现代足球历史上第一个考虑到“攻守平衡”的阵型。2-3-5阵型中每名球员的位置与职责基本固定,前锋只负责进攻,后卫只负责防守,极少见穿插跑位。很多俱乐部和国家队按照位置分配号码,比赛时甚至不用认识对方球员,根据球衣上的号码就可以判断对方每名的位置相应的盯人策略。。。因为造越位战术执行简单效果却很好,可以说是低风险高收益,很多球队把造越位玩出了花样,甚至出现过只留1名后卫拖后,其他9人全部压在对方腹地。造越位战术的滥用严重限制了进攻,比赛乏味无聊,上座率下降。当时电视没有普及,门票是俱乐部主要收入来源,观众少了可是头等大事。于是越位规则再次调整:进攻队员与对方底线之间至少要有2名对方球员,否则为越位。此后2后卫阵型逐渐瓦解,经过不断的实践摸索后,WM阵型逐渐成为主流。在WM阵型中,球员分工明确但职责相对单一。依托越位规则的改变,W型锋线大大增加了原有2-3-5体系的防守难度,尤其体现在防守方两名边前卫(2-3-5中的3)身上:如果边前卫回追边锋,攻方的两名内锋几乎处于无人防守的情况,可以从容拿球发起攻势;如果边前卫留在中场对位防守攻方内锋,守方的2名后卫就需要面对3名前锋;而在防守端,最大的变化是从依靠造越位变为人盯人,由守转攻主要靠后卫大脚找边锋,这也是后来英式长传冲吊打法的起源。再一次强调:WM阵型对2-3-5阵型的优势是建立在越位规则改变的基础上,并不是之前几十年的教练们想不出这种破解造越位战术的方法。WM阵型成为主流,但也不是所有的球队都在用。另一种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战术“门闩”(verrou)体系是对2-3-5阵型的另一种演变。瑞士教练拉潘将2-3-5阵型中的两名边前卫撤回中卫的两侧,两名中后卫改为前后站位,利用1人拖后和整体队形后退来应对越位规则的改变。因整体阵型后撤,2名内锋也相应回撤到中场进行串联,保持阵型紧凑,队员站位有点接近4-3-3. “门闩”战术在当时没有成为主流,对后世最大的影响,是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位置,那名拖后的中后卫逐渐演变成为了日后的自由人。40年代WM阵型流传到巴西,巴西人根据自身特点作了相应调整:一名内锋前移,解放防守任务同时有中锋掩护,充分发挥进攻才华(贝利就是这个位置);另一名内锋回撤中场,同侧中场相应回撤到后卫线,负责后场出球,进攻时经常带球推进至中场(巴西足球术语叫quarto-zagueiro,直译为第四名后卫);同时放弃WM阵型中的高大中锋,用技术更细腻的球员出任中锋,鼓励短传配合。调整后的阵型可以看做4-2-4的雏形,49年美洲杯巴西队以这套阵型一路砍瓜切菜夺冠(8场比赛得失球46:7,决赛7:0大胜乌拉圭)。但随后50、54年两届世界杯的失利迫使巴西人对防守体系再次做出改进,放弃人盯人采用区域盯人战术,应对进攻球员越来越频繁的的交叉换位,4-2-4阵型由此成型,巴西依靠这套阵型连续获得58/62世界杯冠军。60年代拉姆塞成为英格兰主教练,引入了4-2-4阵型,同时他认为4-2-4阵型面对强队时防守很成问题。拉姆塞的解决方案是让博比查尔顿和斯泰尔斯在中场前后站位,一个组织进攻,一个专职防守;并让2名边锋回撤为边前卫,加强跑动,进攻上的去,防守要退到后卫线前;4后卫平行站位,采用区域盯人体系,防守时前锋要对对方后场出球进行干扰(压迫的雏形),经典的4-4-2阵型于此诞生。英格兰夺冠后,这套4-4-2阵型也正式走出欧洲,传向了全世界。

越位规则一直有,而且是早期阵型演化非常重要的推动因素,粗浅的谈一下。

1863年第一部足球规则这样定义越位:当进攻队员比球更接近对方底线时便处于越位状态。这条规则带来了一个巨大的副作用:传球只能横传or回传,不能向前传球(球前的队员都处于越位位置),因而向前推进只能靠带球……可想而知当时的比赛和现在天差地别。

很快人们意识到这个问题,1874年越位规则修改为进攻队员与对方底线之间至少要有3名对方球员(包括门将),否则就处于越位位置。越位规则改变后,2后卫阵型逐渐成为主流。因为2名后卫+门将利用越位规则可以有效的化解对方进攻:攻方无球队员越过1名后卫便会越位;守方只要1名后卫前压就可完成造越位,即便造越位失败身后还有1名拖后后卫,不会直接送对面一个单刀。

最初成为主流的2后卫阵型是2-2-6,2名后卫(Fullback);2名前卫(Halfback)主要承担防守职责;6名前锋(双中锋,左右内锋,左右外锋)。实践中发现锋线堆人太多,中场2人覆盖不过来,于是撤回一名中锋变成中前卫,阵型变为2-3-5。2名后卫职责不变;3名前卫不止负责防守,也承担串联与进攻;5名前锋负责进攻较少参与防守,2-3-5成为现代足球历史上第一个考虑到“攻守平衡”的阵型。

2-3-5阵型中每名球员的位置与职责基本固定,前锋只负责进攻,后卫只负责防守,极少见穿插跑位。很多俱乐部和国家队按照位置分配号码,比赛时甚至不用认识对方球员,根据球衣上的号码就可以判断对方每名的位置相应的盯人策略。。。

因为造越位战术执行简单效果却很好,可以说是低风险高收益,很多球队把造越位玩出了花样,甚至出现过只留1名后卫拖后,其他9人全部压在对方腹地。造越位战术的滥用严重限制了进攻,比赛乏味无聊,上座率下降。当时电视没有普及,门票是俱乐部主要收入来源,观众少了可是头等大事。于是越位规则再次调整:进攻队员与对方底线之间至少要有2名对方球员,否则为越位。此后2后卫阵型逐渐瓦解,经过不断的实践摸索后,WM阵型逐渐成为主流。

在WM阵型中,球员分工明确但职责相对单一。依托越位规则的改变,W型锋线大大增加了原有2-3-5体系的防守难度,尤其体现在防守方两名边前卫(2-3-5中的3)身上:如果边前卫回追边锋,攻方的两名内锋几乎处于无人防守的情况,可以从容拿球发起攻势;如果边前卫留在中场对位防守攻方内锋,守方的2名后卫就需要面对3名前锋;而在防守端,最大的变化是从依靠造越位变为人盯人,由守转攻主要靠后卫大脚找边锋,这也是后来英式长传冲吊打法的起源。
再一次强调:WM阵型对2-3-5阵型的优势是建立在越位规则改变的基础上,并不是之前几十年的教练们想不出这种破解造越位战术的方法。

WM阵型成为主流,但也不是所有的球队都在用。另一种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战术“门闩”(verrou)体系是对2-3-5阵型的另一种演变。瑞士教练拉潘将2-3-5阵型中的两名边前卫撤回中卫的两侧,两名中后卫改为前后站位,利用1人拖后和整体队形后退来应对越位规则的改变。因整体阵型后撤,2名内锋也相应回撤到中场进行串联,保持阵型紧凑,队员站位有点接近4-3-3. “门闩”战术在当时没有成为主流,对后世最大的影响,是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位置,那名拖后的中后卫逐渐演变成为了日后的自由人。

40年代WM阵型流传到巴西,巴西人根据自身特点作了相应调整:一名内锋前移,解放防守任务同时有中锋掩护,充分发挥进攻才华(贝利就是这个位置);另一名内锋回撤中场,同侧中场相应回撤到后卫线,负责后场出球,进攻时经常带球推进至中场(巴西足球术语叫quarto-zagueiro,直译为第四名后卫);同时放弃WM阵型中的高大中锋,用技术更细腻的球员出任中锋,鼓励短传配合。调整后的阵型可以看做4-2-4的雏形,49年美洲杯巴西队以这套阵型一路砍瓜切菜夺冠(8场比赛得失球46:7,决赛7:0大胜乌拉圭)。但随后50、54年两届世界杯的失利迫使巴西人对防守体系再次做出改进,放弃人盯人采用区域盯人战术,应对进攻球员越来越频繁的的交叉换位,4-2-4阵型由此成型,巴西依靠这套阵型连续获得58/62世界杯冠军。

60年代拉姆塞成为英格兰主教练,引入了4-2-4阵型,同时他认为4-2-4阵型面对强队时防守很成问题。拉姆塞的解决方案是让博比查尔顿和斯泰尔斯在中场前后站位,一个组织进攻,一个专职防守;并让2名边锋回撤为边前卫,加强跑动,进攻上的去,防守要退到后卫线前;4后卫平行站位,采用区域盯人体系,防守时前锋要对对方后场出球进行干扰(压迫的雏形),经典的4-4-2阵型于此诞生。英格兰夺冠后,这套4-4-2阵型也正式走出欧洲,传向了全世界。

伟这种回帖点👍🏻

伟这种回帖点👍🏻

亮了(2)
回复

引用内容由于违规已被删除

“你会用进球数衡量后腰吗”,所以你衡量的是谁?

“你会用进球数衡量后腰吗”,所以你衡量的是谁?

亮了(2)
回复

引用内容由于违规已被删除

。。。看到他说 梅西都是后腰了.....

我在想这稀罕货???究竟是粉过头发霉变黑了吗??还是个串呢。。

不用理这种玩意了。

。。。看到他说 梅西都是后腰了.....

我在想这稀罕货???究竟是粉过头发霉变黑了吗??还是个串呢。。

不用理这种玩意了。

亮了(1)
回复

引用内容由于违规已被删除

你要不查查你说的这两个人场均跑多少,防守覆盖面积有多大,小白魔笛也单场丢失21次球权了?37的魔笛从后场接球一路覆盖到前场,梅西那种散步也能比?

你要不查查你说的这两个人场均跑多少,防守覆盖面积有多大,小白魔笛也单场丢失21次球权了?37的魔笛从后场接球一路覆盖到前场,梅西那种散步也能比?

亮了(7)
回复

引用内容由于违规已被删除

那梅西不就是个大号B费?

那梅西不就是个大号B费?

亮了(9)
回复
查看评论(1)
引用 @虎牢关前战温侯 发表的:
只看此人

越位规则一直有,而且是早期阵型演化非常重要的推动因素,粗浅的谈一下。1863年第一部足球规则这样定义越位:当进攻队员比球更接近对方底线时便处于越位状态。这条规则带来了一个巨大的副作用:传球只能横传or回传,不能向前传球(球前的队员都处于越位位置),因而向前推进只能靠带球……可想而知当时的比赛和现在天差地别。很快人们意识到这个问题,1874年越位规则修改为进攻队员与对方底线之间至少要有3名对方球员(包括门将),否则就处于越位位置。越位规则改变后,2后卫阵型逐渐成为主流。因为2名后卫+门将利用越位规则可以有效的化解对方进攻:攻方无球队员越过1名后卫便会越位;守方只要1名后卫前压就可完成造越位,即便造越位失败身后还有1名拖后后卫,不会直接送对面一个单刀。最初成为主流的2后卫阵型是2-2-6,2名后卫(Fullback);2名前卫(Halfback)主要承担防守职责;6名前锋(双中锋,左右内锋,左右外锋)。实践中发现锋线堆人太多,中场2人覆盖不过来,于是撤回一名中锋变成中前卫,阵型变为2-3-5。2名后卫职责不变;3名前卫不止负责防守,也承担串联与进攻;5名前锋负责进攻较少参与防守,2-3-5成为现代足球历史上第一个考虑到“攻守平衡”的阵型。2-3-5阵型中每名球员的位置与职责基本固定,前锋只负责进攻,后卫只负责防守,极少见穿插跑位。很多俱乐部和国家队按照位置分配号码,比赛时甚至不用认识对方球员,根据球衣上的号码就可以判断对方每名的位置相应的盯人策略。。。因为造越位战术执行简单效果却很好,可以说是低风险高收益,很多球队把造越位玩出了花样,甚至出现过只留1名后卫拖后,其他9人全部压在对方腹地。造越位战术的滥用严重限制了进攻,比赛乏味无聊,上座率下降。当时电视没有普及,门票是俱乐部主要收入来源,观众少了可是头等大事。于是越位规则再次调整:进攻队员与对方底线之间至少要有2名对方球员,否则为越位。此后2后卫阵型逐渐瓦解,经过不断的实践摸索后,WM阵型逐渐成为主流。在WM阵型中,球员分工明确但职责相对单一。依托越位规则的改变,W型锋线大大增加了原有2-3-5体系的防守难度,尤其体现在防守方两名边前卫(2-3-5中的3)身上:如果边前卫回追边锋,攻方的两名内锋几乎处于无人防守的情况,可以从容拿球发起攻势;如果边前卫留在中场对位防守攻方内锋,守方的2名后卫就需要面对3名前锋;而在防守端,最大的变化是从依靠造越位变为人盯人,由守转攻主要靠后卫大脚找边锋,这也是后来英式长传冲吊打法的起源。再一次强调:WM阵型对2-3-5阵型的优势是建立在越位规则改变的基础上,并不是之前几十年的教练们想不出这种破解造越位战术的方法。WM阵型成为主流,但也不是所有的球队都在用。另一种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战术“门闩”(verrou)体系是对2-3-5阵型的另一种演变。瑞士教练拉潘将2-3-5阵型中的两名边前卫撤回中卫的两侧,两名中后卫改为前后站位,利用1人拖后和整体队形后退来应对越位规则的改变。因整体阵型后撤,2名内锋也相应回撤到中场进行串联,保持阵型紧凑,队员站位有点接近4-3-3. “门闩”战术在当时没有成为主流,对后世最大的影响,是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位置,那名拖后的中后卫逐渐演变成为了日后的自由人。40年代WM阵型流传到巴西,巴西人根据自身特点作了相应调整:一名内锋前移,解放防守任务同时有中锋掩护,充分发挥进攻才华(贝利就是这个位置);另一名内锋回撤中场,同侧中场相应回撤到后卫线,负责后场出球,进攻时经常带球推进至中场(巴西足球术语叫quarto-zagueiro,直译为第四名后卫);同时放弃WM阵型中的高大中锋,用技术更细腻的球员出任中锋,鼓励短传配合。调整后的阵型可以看做4-2-4的雏形,49年美洲杯巴西队以这套阵型一路砍瓜切菜夺冠(8场比赛得失球46:7,决赛7:0大胜乌拉圭)。但随后50、54年两届世界杯的失利迫使巴西人对防守体系再次做出改进,放弃人盯人采用区域盯人战术,应对进攻球员越来越频繁的的交叉换位,4-2-4阵型由此成型,巴西依靠这套阵型连续获得58/62世界杯冠军。60年代拉姆塞成为英格兰主教练,引入了4-2-4阵型,同时他认为4-2-4阵型面对强队时防守很成问题。拉姆塞的解决方案是让博比查尔顿和斯泰尔斯在中场前后站位,一个组织进攻,一个专职防守;并让2名边锋回撤为边前卫,加强跑动,进攻上的去,防守要退到后卫线前;4后卫平行站位,采用区域盯人体系,防守时前锋要对对方后场出球进行干扰(压迫的雏形),经典的4-4-2阵型于此诞生。英格兰夺冠后,这套4-4-2阵型也正式走出欧洲,传向了全世界。

越位规则一直有,而且是早期阵型演化非常重要的推动因素,粗浅的谈一下。

1863年第一部足球规则这样定义越位:当进攻队员比球更接近对方底线时便处于越位状态。这条规则带来了一个巨大的副作用:传球只能横传or回传,不能向前传球(球前的队员都处于越位位置),因而向前推进只能靠带球……可想而知当时的比赛和现在天差地别。

很快人们意识到这个问题,1874年越位规则修改为进攻队员与对方底线之间至少要有3名对方球员(包括门将),否则就处于越位位置。越位规则改变后,2后卫阵型逐渐成为主流。因为2名后卫+门将利用越位规则可以有效的化解对方进攻:攻方无球队员越过1名后卫便会越位;守方只要1名后卫前压就可完成造越位,即便造越位失败身后还有1名拖后后卫,不会直接送对面一个单刀。

最初成为主流的2后卫阵型是2-2-6,2名后卫(Fullback);2名前卫(Halfback)主要承担防守职责;6名前锋(双中锋,左右内锋,左右外锋)。实践中发现锋线堆人太多,中场2人覆盖不过来,于是撤回一名中锋变成中前卫,阵型变为2-3-5。2名后卫职责不变;3名前卫不止负责防守,也承担串联与进攻;5名前锋负责进攻较少参与防守,2-3-5成为现代足球历史上第一个考虑到“攻守平衡”的阵型。

2-3-5阵型中每名球员的位置与职责基本固定,前锋只负责进攻,后卫只负责防守,极少见穿插跑位。很多俱乐部和国家队按照位置分配号码,比赛时甚至不用认识对方球员,根据球衣上的号码就可以判断对方每名的位置相应的盯人策略。。。

因为造越位战术执行简单效果却很好,可以说是低风险高收益,很多球队把造越位玩出了花样,甚至出现过只留1名后卫拖后,其他9人全部压在对方腹地。造越位战术的滥用严重限制了进攻,比赛乏味无聊,上座率下降。当时电视没有普及,门票是俱乐部主要收入来源,观众少了可是头等大事。于是越位规则再次调整:进攻队员与对方底线之间至少要有2名对方球员,否则为越位。此后2后卫阵型逐渐瓦解,经过不断的实践摸索后,WM阵型逐渐成为主流。

在WM阵型中,球员分工明确但职责相对单一。依托越位规则的改变,W型锋线大大增加了原有2-3-5体系的防守难度,尤其体现在防守方两名边前卫(2-3-5中的3)身上:如果边前卫回追边锋,攻方的两名内锋几乎处于无人防守的情况,可以从容拿球发起攻势;如果边前卫留在中场对位防守攻方内锋,守方的2名后卫就需要面对3名前锋;而在防守端,最大的变化是从依靠造越位变为人盯人,由守转攻主要靠后卫大脚找边锋,这也是后来英式长传冲吊打法的起源。
再一次强调:WM阵型对2-3-5阵型的优势是建立在越位规则改变的基础上,并不是之前几十年的教练们想不出这种破解造越位战术的方法。

WM阵型成为主流,但也不是所有的球队都在用。另一种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战术“门闩”(verrou)体系是对2-3-5阵型的另一种演变。瑞士教练拉潘将2-3-5阵型中的两名边前卫撤回中卫的两侧,两名中后卫改为前后站位,利用1人拖后和整体队形后退来应对越位规则的改变。因整体阵型后撤,2名内锋也相应回撤到中场进行串联,保持阵型紧凑,队员站位有点接近4-3-3. “门闩”战术在当时没有成为主流,对后世最大的影响,是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位置,那名拖后的中后卫逐渐演变成为了日后的自由人。

40年代WM阵型流传到巴西,巴西人根据自身特点作了相应调整:一名内锋前移,解放防守任务同时有中锋掩护,充分发挥进攻才华(贝利就是这个位置);另一名内锋回撤中场,同侧中场相应回撤到后卫线,负责后场出球,进攻时经常带球推进至中场(巴西足球术语叫quarto-zagueiro,直译为第四名后卫);同时放弃WM阵型中的高大中锋,用技术更细腻的球员出任中锋,鼓励短传配合。调整后的阵型可以看做4-2-4的雏形,49年美洲杯巴西队以这套阵型一路砍瓜切菜夺冠(8场比赛得失球46:7,决赛7:0大胜乌拉圭)。但随后50、54年两届世界杯的失利迫使巴西人对防守体系再次做出改进,放弃人盯人采用区域盯人战术,应对进攻球员越来越频繁的的交叉换位,4-2-4阵型由此成型,巴西依靠这套阵型连续获得58/62世界杯冠军。

60年代拉姆塞成为英格兰主教练,引入了4-2-4阵型,同时他认为4-2-4阵型面对强队时防守很成问题。拉姆塞的解决方案是让博比查尔顿和斯泰尔斯在中场前后站位,一个组织进攻,一个专职防守;并让2名边锋回撤为边前卫,加强跑动,进攻上的去,防守要退到后卫线前;4后卫平行站位,采用区域盯人体系,防守时前锋要对对方后场出球进行干扰(压迫的雏形),经典的4-4-2阵型于此诞生。英格兰夺冠后,这套4-4-2阵型也正式走出欧洲,传向了全世界。

厉害啊👍

厉害啊👍

亮了(0)
回复
引用 @虎牢关前战温侯 发表的:
只看此人

越位规则一直有,而且是早期阵型演化非常重要的推动因素,粗浅的谈一下。1863年第一部足球规则这样定义越位:当进攻队员比球更接近对方底线时便处于越位状态。这条规则带来了一个巨大的副作用:传球只能横传or回传,不能向前传球(球前的队员都处于越位位置),因而向前推进只能靠带球……可想而知当时的比赛和现在天差地别。很快人们意识到这个问题,1874年越位规则修改为进攻队员与对方底线之间至少要有3名对方球员(包括门将),否则就处于越位位置。越位规则改变后,2后卫阵型逐渐成为主流。因为2名后卫+门将利用越位规则可以有效的化解对方进攻:攻方无球队员越过1名后卫便会越位;守方只要1名后卫前压就可完成造越位,即便造越位失败身后还有1名拖后后卫,不会直接送对面一个单刀。最初成为主流的2后卫阵型是2-2-6,2名后卫(Fullback);2名前卫(Halfback)主要承担防守职责;6名前锋(双中锋,左右内锋,左右外锋)。实践中发现锋线堆人太多,中场2人覆盖不过来,于是撤回一名中锋变成中前卫,阵型变为2-3-5。2名后卫职责不变;3名前卫不止负责防守,也承担串联与进攻;5名前锋负责进攻较少参与防守,2-3-5成为现代足球历史上第一个考虑到“攻守平衡”的阵型。2-3-5阵型中每名球员的位置与职责基本固定,前锋只负责进攻,后卫只负责防守,极少见穿插跑位。很多俱乐部和国家队按照位置分配号码,比赛时甚至不用认识对方球员,根据球衣上的号码就可以判断对方每名的位置相应的盯人策略。。。因为造越位战术执行简单效果却很好,可以说是低风险高收益,很多球队把造越位玩出了花样,甚至出现过只留1名后卫拖后,其他9人全部压在对方腹地。造越位战术的滥用严重限制了进攻,比赛乏味无聊,上座率下降。当时电视没有普及,门票是俱乐部主要收入来源,观众少了可是头等大事。于是越位规则再次调整:进攻队员与对方底线之间至少要有2名对方球员,否则为越位。此后2后卫阵型逐渐瓦解,经过不断的实践摸索后,WM阵型逐渐成为主流。在WM阵型中,球员分工明确但职责相对单一。依托越位规则的改变,W型锋线大大增加了原有2-3-5体系的防守难度,尤其体现在防守方两名边前卫(2-3-5中的3)身上:如果边前卫回追边锋,攻方的两名内锋几乎处于无人防守的情况,可以从容拿球发起攻势;如果边前卫留在中场对位防守攻方内锋,守方的2名后卫就需要面对3名前锋;而在防守端,最大的变化是从依靠造越位变为人盯人,由守转攻主要靠后卫大脚找边锋,这也是后来英式长传冲吊打法的起源。再一次强调:WM阵型对2-3-5阵型的优势是建立在越位规则改变的基础上,并不是之前几十年的教练们想不出这种破解造越位战术的方法。WM阵型成为主流,但也不是所有的球队都在用。另一种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战术“门闩”(verrou)体系是对2-3-5阵型的另一种演变。瑞士教练拉潘将2-3-5阵型中的两名边前卫撤回中卫的两侧,两名中后卫改为前后站位,利用1人拖后和整体队形后退来应对越位规则的改变。因整体阵型后撤,2名内锋也相应回撤到中场进行串联,保持阵型紧凑,队员站位有点接近4-3-3. “门闩”战术在当时没有成为主流,对后世最大的影响,是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位置,那名拖后的中后卫逐渐演变成为了日后的自由人。40年代WM阵型流传到巴西,巴西人根据自身特点作了相应调整:一名内锋前移,解放防守任务同时有中锋掩护,充分发挥进攻才华(贝利就是这个位置);另一名内锋回撤中场,同侧中场相应回撤到后卫线,负责后场出球,进攻时经常带球推进至中场(巴西足球术语叫quarto-zagueiro,直译为第四名后卫);同时放弃WM阵型中的高大中锋,用技术更细腻的球员出任中锋,鼓励短传配合。调整后的阵型可以看做4-2-4的雏形,49年美洲杯巴西队以这套阵型一路砍瓜切菜夺冠(8场比赛得失球46:7,决赛7:0大胜乌拉圭)。但随后50、54年两届世界杯的失利迫使巴西人对防守体系再次做出改进,放弃人盯人采用区域盯人战术,应对进攻球员越来越频繁的的交叉换位,4-2-4阵型由此成型,巴西依靠这套阵型连续获得58/62世界杯冠军。60年代拉姆塞成为英格兰主教练,引入了4-2-4阵型,同时他认为4-2-4阵型面对强队时防守很成问题。拉姆塞的解决方案是让博比查尔顿和斯泰尔斯在中场前后站位,一个组织进攻,一个专职防守;并让2名边锋回撤为边前卫,加强跑动,进攻上的去,防守要退到后卫线前;4后卫平行站位,采用区域盯人体系,防守时前锋要对对方后场出球进行干扰(压迫的雏形),经典的4-4-2阵型于此诞生。英格兰夺冠后,这套4-4-2阵型也正式走出欧洲,传向了全世界。

越位规则一直有,而且是早期阵型演化非常重要的推动因素,粗浅的谈一下。

1863年第一部足球规则这样定义越位:当进攻队员比球更接近对方底线时便处于越位状态。这条规则带来了一个巨大的副作用:传球只能横传or回传,不能向前传球(球前的队员都处于越位位置),因而向前推进只能靠带球……可想而知当时的比赛和现在天差地别。

很快人们意识到这个问题,1874年越位规则修改为进攻队员与对方底线之间至少要有3名对方球员(包括门将),否则就处于越位位置。越位规则改变后,2后卫阵型逐渐成为主流。因为2名后卫+门将利用越位规则可以有效的化解对方进攻:攻方无球队员越过1名后卫便会越位;守方只要1名后卫前压就可完成造越位,即便造越位失败身后还有1名拖后后卫,不会直接送对面一个单刀。

最初成为主流的2后卫阵型是2-2-6,2名后卫(Fullback);2名前卫(Halfback)主要承担防守职责;6名前锋(双中锋,左右内锋,左右外锋)。实践中发现锋线堆人太多,中场2人覆盖不过来,于是撤回一名中锋变成中前卫,阵型变为2-3-5。2名后卫职责不变;3名前卫不止负责防守,也承担串联与进攻;5名前锋负责进攻较少参与防守,2-3-5成为现代足球历史上第一个考虑到“攻守平衡”的阵型。

2-3-5阵型中每名球员的位置与职责基本固定,前锋只负责进攻,后卫只负责防守,极少见穿插跑位。很多俱乐部和国家队按照位置分配号码,比赛时甚至不用认识对方球员,根据球衣上的号码就可以判断对方每名的位置相应的盯人策略。。。

因为造越位战术执行简单效果却很好,可以说是低风险高收益,很多球队把造越位玩出了花样,甚至出现过只留1名后卫拖后,其他9人全部压在对方腹地。造越位战术的滥用严重限制了进攻,比赛乏味无聊,上座率下降。当时电视没有普及,门票是俱乐部主要收入来源,观众少了可是头等大事。于是越位规则再次调整:进攻队员与对方底线之间至少要有2名对方球员,否则为越位。此后2后卫阵型逐渐瓦解,经过不断的实践摸索后,WM阵型逐渐成为主流。

在WM阵型中,球员分工明确但职责相对单一。依托越位规则的改变,W型锋线大大增加了原有2-3-5体系的防守难度,尤其体现在防守方两名边前卫(2-3-5中的3)身上:如果边前卫回追边锋,攻方的两名内锋几乎处于无人防守的情况,可以从容拿球发起攻势;如果边前卫留在中场对位防守攻方内锋,守方的2名后卫就需要面对3名前锋;而在防守端,最大的变化是从依靠造越位变为人盯人,由守转攻主要靠后卫大脚找边锋,这也是后来英式长传冲吊打法的起源。
再一次强调:WM阵型对2-3-5阵型的优势是建立在越位规则改变的基础上,并不是之前几十年的教练们想不出这种破解造越位战术的方法。

WM阵型成为主流,但也不是所有的球队都在用。另一种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战术“门闩”(verrou)体系是对2-3-5阵型的另一种演变。瑞士教练拉潘将2-3-5阵型中的两名边前卫撤回中卫的两侧,两名中后卫改为前后站位,利用1人拖后和整体队形后退来应对越位规则的改变。因整体阵型后撤,2名内锋也相应回撤到中场进行串联,保持阵型紧凑,队员站位有点接近4-3-3. “门闩”战术在当时没有成为主流,对后世最大的影响,是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位置,那名拖后的中后卫逐渐演变成为了日后的自由人。

40年代WM阵型流传到巴西,巴西人根据自身特点作了相应调整:一名内锋前移,解放防守任务同时有中锋掩护,充分发挥进攻才华(贝利就是这个位置);另一名内锋回撤中场,同侧中场相应回撤到后卫线,负责后场出球,进攻时经常带球推进至中场(巴西足球术语叫quarto-zagueiro,直译为第四名后卫);同时放弃WM阵型中的高大中锋,用技术更细腻的球员出任中锋,鼓励短传配合。调整后的阵型可以看做4-2-4的雏形,49年美洲杯巴西队以这套阵型一路砍瓜切菜夺冠(8场比赛得失球46:7,决赛7:0大胜乌拉圭)。但随后50、54年两届世界杯的失利迫使巴西人对防守体系再次做出改进,放弃人盯人采用区域盯人战术,应对进攻球员越来越频繁的的交叉换位,4-2-4阵型由此成型,巴西依靠这套阵型连续获得58/62世界杯冠军。

60年代拉姆塞成为英格兰主教练,引入了4-2-4阵型,同时他认为4-2-4阵型面对强队时防守很成问题。拉姆塞的解决方案是让博比查尔顿和斯泰尔斯在中场前后站位,一个组织进攻,一个专职防守;并让2名边锋回撤为边前卫,加强跑动,进攻上的去,防守要退到后卫线前;4后卫平行站位,采用区域盯人体系,防守时前锋要对对方后场出球进行干扰(压迫的雏形),经典的4-4-2阵型于此诞生。英格兰夺冠后,这套4-4-2阵型也正式走出欧洲,传向了全世界。

倒转金字塔

倒转金字塔

亮了(0)
回复
引用 @虎牢关前战温侯 发表的:
只看此人

越位规则一直有,而且是早期阵型演化非常重要的推动因素,粗浅的谈一下。1863年第一部足球规则这样定义越位:当进攻队员比球更接近对方底线时便处于越位状态。这条规则带来了一个巨大的副作用:传球只能横传or回传,不能向前传球(球前的队员都处于越位位置),因而向前推进只能靠带球……可想而知当时的比赛和现在天差地别。很快人们意识到这个问题,1874年越位规则修改为进攻队员与对方底线之间至少要有3名对方球员(包括门将),否则就处于越位位置。越位规则改变后,2后卫阵型逐渐成为主流。因为2名后卫+门将利用越位规则可以有效的化解对方进攻:攻方无球队员越过1名后卫便会越位;守方只要1名后卫前压就可完成造越位,即便造越位失败身后还有1名拖后后卫,不会直接送对面一个单刀。最初成为主流的2后卫阵型是2-2-6,2名后卫(Fullback);2名前卫(Halfback)主要承担防守职责;6名前锋(双中锋,左右内锋,左右外锋)。实践中发现锋线堆人太多,中场2人覆盖不过来,于是撤回一名中锋变成中前卫,阵型变为2-3-5。2名后卫职责不变;3名前卫不止负责防守,也承担串联与进攻;5名前锋负责进攻较少参与防守,2-3-5成为现代足球历史上第一个考虑到“攻守平衡”的阵型。2-3-5阵型中每名球员的位置与职责基本固定,前锋只负责进攻,后卫只负责防守,极少见穿插跑位。很多俱乐部和国家队按照位置分配号码,比赛时甚至不用认识对方球员,根据球衣上的号码就可以判断对方每名的位置相应的盯人策略。。。因为造越位战术执行简单效果却很好,可以说是低风险高收益,很多球队把造越位玩出了花样,甚至出现过只留1名后卫拖后,其他9人全部压在对方腹地。造越位战术的滥用严重限制了进攻,比赛乏味无聊,上座率下降。当时电视没有普及,门票是俱乐部主要收入来源,观众少了可是头等大事。于是越位规则再次调整:进攻队员与对方底线之间至少要有2名对方球员,否则为越位。此后2后卫阵型逐渐瓦解,经过不断的实践摸索后,WM阵型逐渐成为主流。在WM阵型中,球员分工明确但职责相对单一。依托越位规则的改变,W型锋线大大增加了原有2-3-5体系的防守难度,尤其体现在防守方两名边前卫(2-3-5中的3)身上:如果边前卫回追边锋,攻方的两名内锋几乎处于无人防守的情况,可以从容拿球发起攻势;如果边前卫留在中场对位防守攻方内锋,守方的2名后卫就需要面对3名前锋;而在防守端,最大的变化是从依靠造越位变为人盯人,由守转攻主要靠后卫大脚找边锋,这也是后来英式长传冲吊打法的起源。再一次强调:WM阵型对2-3-5阵型的优势是建立在越位规则改变的基础上,并不是之前几十年的教练们想不出这种破解造越位战术的方法。WM阵型成为主流,但也不是所有的球队都在用。另一种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战术“门闩”(verrou)体系是对2-3-5阵型的另一种演变。瑞士教练拉潘将2-3-5阵型中的两名边前卫撤回中卫的两侧,两名中后卫改为前后站位,利用1人拖后和整体队形后退来应对越位规则的改变。因整体阵型后撤,2名内锋也相应回撤到中场进行串联,保持阵型紧凑,队员站位有点接近4-3-3. “门闩”战术在当时没有成为主流,对后世最大的影响,是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位置,那名拖后的中后卫逐渐演变成为了日后的自由人。40年代WM阵型流传到巴西,巴西人根据自身特点作了相应调整:一名内锋前移,解放防守任务同时有中锋掩护,充分发挥进攻才华(贝利就是这个位置);另一名内锋回撤中场,同侧中场相应回撤到后卫线,负责后场出球,进攻时经常带球推进至中场(巴西足球术语叫quarto-zagueiro,直译为第四名后卫);同时放弃WM阵型中的高大中锋,用技术更细腻的球员出任中锋,鼓励短传配合。调整后的阵型可以看做4-2-4的雏形,49年美洲杯巴西队以这套阵型一路砍瓜切菜夺冠(8场比赛得失球46:7,决赛7:0大胜乌拉圭)。但随后50、54年两届世界杯的失利迫使巴西人对防守体系再次做出改进,放弃人盯人采用区域盯人战术,应对进攻球员越来越频繁的的交叉换位,4-2-4阵型由此成型,巴西依靠这套阵型连续获得58/62世界杯冠军。60年代拉姆塞成为英格兰主教练,引入了4-2-4阵型,同时他认为4-2-4阵型面对强队时防守很成问题。拉姆塞的解决方案是让博比查尔顿和斯泰尔斯在中场前后站位,一个组织进攻,一个专职防守;并让2名边锋回撤为边前卫,加强跑动,进攻上的去,防守要退到后卫线前;4后卫平行站位,采用区域盯人体系,防守时前锋要对对方后场出球进行干扰(压迫的雏形),经典的4-4-2阵型于此诞生。英格兰夺冠后,这套4-4-2阵型也正式走出欧洲,传向了全世界。

越位规则一直有,而且是早期阵型演化非常重要的推动因素,粗浅的谈一下。

1863年第一部足球规则这样定义越位:当进攻队员比球更接近对方底线时便处于越位状态。这条规则带来了一个巨大的副作用:传球只能横传or回传,不能向前传球(球前的队员都处于越位位置),因而向前推进只能靠带球……可想而知当时的比赛和现在天差地别。

很快人们意识到这个问题,1874年越位规则修改为进攻队员与对方底线之间至少要有3名对方球员(包括门将),否则就处于越位位置。越位规则改变后,2后卫阵型逐渐成为主流。因为2名后卫+门将利用越位规则可以有效的化解对方进攻:攻方无球队员越过1名后卫便会越位;守方只要1名后卫前压就可完成造越位,即便造越位失败身后还有1名拖后后卫,不会直接送对面一个单刀。

最初成为主流的2后卫阵型是2-2-6,2名后卫(Fullback);2名前卫(Halfback)主要承担防守职责;6名前锋(双中锋,左右内锋,左右外锋)。实践中发现锋线堆人太多,中场2人覆盖不过来,于是撤回一名中锋变成中前卫,阵型变为2-3-5。2名后卫职责不变;3名前卫不止负责防守,也承担串联与进攻;5名前锋负责进攻较少参与防守,2-3-5成为现代足球历史上第一个考虑到“攻守平衡”的阵型。

2-3-5阵型中每名球员的位置与职责基本固定,前锋只负责进攻,后卫只负责防守,极少见穿插跑位。很多俱乐部和国家队按照位置分配号码,比赛时甚至不用认识对方球员,根据球衣上的号码就可以判断对方每名的位置相应的盯人策略。。。

因为造越位战术执行简单效果却很好,可以说是低风险高收益,很多球队把造越位玩出了花样,甚至出现过只留1名后卫拖后,其他9人全部压在对方腹地。造越位战术的滥用严重限制了进攻,比赛乏味无聊,上座率下降。当时电视没有普及,门票是俱乐部主要收入来源,观众少了可是头等大事。于是越位规则再次调整:进攻队员与对方底线之间至少要有2名对方球员,否则为越位。此后2后卫阵型逐渐瓦解,经过不断的实践摸索后,WM阵型逐渐成为主流。

在WM阵型中,球员分工明确但职责相对单一。依托越位规则的改变,W型锋线大大增加了原有2-3-5体系的防守难度,尤其体现在防守方两名边前卫(2-3-5中的3)身上:如果边前卫回追边锋,攻方的两名内锋几乎处于无人防守的情况,可以从容拿球发起攻势;如果边前卫留在中场对位防守攻方内锋,守方的2名后卫就需要面对3名前锋;而在防守端,最大的变化是从依靠造越位变为人盯人,由守转攻主要靠后卫大脚找边锋,这也是后来英式长传冲吊打法的起源。
再一次强调:WM阵型对2-3-5阵型的优势是建立在越位规则改变的基础上,并不是之前几十年的教练们想不出这种破解造越位战术的方法。

WM阵型成为主流,但也不是所有的球队都在用。另一种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战术“门闩”(verrou)体系是对2-3-5阵型的另一种演变。瑞士教练拉潘将2-3-5阵型中的两名边前卫撤回中卫的两侧,两名中后卫改为前后站位,利用1人拖后和整体队形后退来应对越位规则的改变。因整体阵型后撤,2名内锋也相应回撤到中场进行串联,保持阵型紧凑,队员站位有点接近4-3-3. “门闩”战术在当时没有成为主流,对后世最大的影响,是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位置,那名拖后的中后卫逐渐演变成为了日后的自由人。

40年代WM阵型流传到巴西,巴西人根据自身特点作了相应调整:一名内锋前移,解放防守任务同时有中锋掩护,充分发挥进攻才华(贝利就是这个位置);另一名内锋回撤中场,同侧中场相应回撤到后卫线,负责后场出球,进攻时经常带球推进至中场(巴西足球术语叫quarto-zagueiro,直译为第四名后卫);同时放弃WM阵型中的高大中锋,用技术更细腻的球员出任中锋,鼓励短传配合。调整后的阵型可以看做4-2-4的雏形,49年美洲杯巴西队以这套阵型一路砍瓜切菜夺冠(8场比赛得失球46:7,决赛7:0大胜乌拉圭)。但随后50、54年两届世界杯的失利迫使巴西人对防守体系再次做出改进,放弃人盯人采用区域盯人战术,应对进攻球员越来越频繁的的交叉换位,4-2-4阵型由此成型,巴西依靠这套阵型连续获得58/62世界杯冠军。

60年代拉姆塞成为英格兰主教练,引入了4-2-4阵型,同时他认为4-2-4阵型面对强队时防守很成问题。拉姆塞的解决方案是让博比查尔顿和斯泰尔斯在中场前后站位,一个组织进攻,一个专职防守;并让2名边锋回撤为边前卫,加强跑动,进攻上的去,防守要退到后卫线前;4后卫平行站位,采用区域盯人体系,防守时前锋要对对方后场出球进行干扰(压迫的雏形),经典的4-4-2阵型于此诞生。英格兰夺冠后,这套4-4-2阵型也正式走出欧洲,传向了全世界。

有时间的话,多说点。接下来到70年代以及之后的足球史了。

有时间的话,多说点。接下来到70年代以及之后的足球史了。

亮了(0)
回复
引用 @虎牢关前战温侯 发表的:
只看此人

越位规则一直有,而且是早期阵型演化非常重要的推动因素,粗浅的谈一下。1863年第一部足球规则这样定义越位:当进攻队员比球更接近对方底线时便处于越位状态。这条规则带来了一个巨大的副作用:传球只能横传or回传,不能向前传球(球前的队员都处于越位位置),因而向前推进只能靠带球……可想而知当时的比赛和现在天差地别。很快人们意识到这个问题,1874年越位规则修改为进攻队员与对方底线之间至少要有3名对方球员(包括门将),否则就处于越位位置。越位规则改变后,2后卫阵型逐渐成为主流。因为2名后卫+门将利用越位规则可以有效的化解对方进攻:攻方无球队员越过1名后卫便会越位;守方只要1名后卫前压就可完成造越位,即便造越位失败身后还有1名拖后后卫,不会直接送对面一个单刀。最初成为主流的2后卫阵型是2-2-6,2名后卫(Fullback);2名前卫(Halfback)主要承担防守职责;6名前锋(双中锋,左右内锋,左右外锋)。实践中发现锋线堆人太多,中场2人覆盖不过来,于是撤回一名中锋变成中前卫,阵型变为2-3-5。2名后卫职责不变;3名前卫不止负责防守,也承担串联与进攻;5名前锋负责进攻较少参与防守,2-3-5成为现代足球历史上第一个考虑到“攻守平衡”的阵型。2-3-5阵型中每名球员的位置与职责基本固定,前锋只负责进攻,后卫只负责防守,极少见穿插跑位。很多俱乐部和国家队按照位置分配号码,比赛时甚至不用认识对方球员,根据球衣上的号码就可以判断对方每名的位置相应的盯人策略。。。因为造越位战术执行简单效果却很好,可以说是低风险高收益,很多球队把造越位玩出了花样,甚至出现过只留1名后卫拖后,其他9人全部压在对方腹地。造越位战术的滥用严重限制了进攻,比赛乏味无聊,上座率下降。当时电视没有普及,门票是俱乐部主要收入来源,观众少了可是头等大事。于是越位规则再次调整:进攻队员与对方底线之间至少要有2名对方球员,否则为越位。此后2后卫阵型逐渐瓦解,经过不断的实践摸索后,WM阵型逐渐成为主流。在WM阵型中,球员分工明确但职责相对单一。依托越位规则的改变,W型锋线大大增加了原有2-3-5体系的防守难度,尤其体现在防守方两名边前卫(2-3-5中的3)身上:如果边前卫回追边锋,攻方的两名内锋几乎处于无人防守的情况,可以从容拿球发起攻势;如果边前卫留在中场对位防守攻方内锋,守方的2名后卫就需要面对3名前锋;而在防守端,最大的变化是从依靠造越位变为人盯人,由守转攻主要靠后卫大脚找边锋,这也是后来英式长传冲吊打法的起源。再一次强调:WM阵型对2-3-5阵型的优势是建立在越位规则改变的基础上,并不是之前几十年的教练们想不出这种破解造越位战术的方法。WM阵型成为主流,但也不是所有的球队都在用。另一种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战术“门闩”(verrou)体系是对2-3-5阵型的另一种演变。瑞士教练拉潘将2-3-5阵型中的两名边前卫撤回中卫的两侧,两名中后卫改为前后站位,利用1人拖后和整体队形后退来应对越位规则的改变。因整体阵型后撤,2名内锋也相应回撤到中场进行串联,保持阵型紧凑,队员站位有点接近4-3-3. “门闩”战术在当时没有成为主流,对后世最大的影响,是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位置,那名拖后的中后卫逐渐演变成为了日后的自由人。40年代WM阵型流传到巴西,巴西人根据自身特点作了相应调整:一名内锋前移,解放防守任务同时有中锋掩护,充分发挥进攻才华(贝利就是这个位置);另一名内锋回撤中场,同侧中场相应回撤到后卫线,负责后场出球,进攻时经常带球推进至中场(巴西足球术语叫quarto-zagueiro,直译为第四名后卫);同时放弃WM阵型中的高大中锋,用技术更细腻的球员出任中锋,鼓励短传配合。调整后的阵型可以看做4-2-4的雏形,49年美洲杯巴西队以这套阵型一路砍瓜切菜夺冠(8场比赛得失球46:7,决赛7:0大胜乌拉圭)。但随后50、54年两届世界杯的失利迫使巴西人对防守体系再次做出改进,放弃人盯人采用区域盯人战术,应对进攻球员越来越频繁的的交叉换位,4-2-4阵型由此成型,巴西依靠这套阵型连续获得58/62世界杯冠军。60年代拉姆塞成为英格兰主教练,引入了4-2-4阵型,同时他认为4-2-4阵型面对强队时防守很成问题。拉姆塞的解决方案是让博比查尔顿和斯泰尔斯在中场前后站位,一个组织进攻,一个专职防守;并让2名边锋回撤为边前卫,加强跑动,进攻上的去,防守要退到后卫线前;4后卫平行站位,采用区域盯人体系,防守时前锋要对对方后场出球进行干扰(压迫的雏形),经典的4-4-2阵型于此诞生。英格兰夺冠后,这套4-4-2阵型也正式走出欧洲,传向了全世界。

越位规则一直有,而且是早期阵型演化非常重要的推动因素,粗浅的谈一下。

1863年第一部足球规则这样定义越位:当进攻队员比球更接近对方底线时便处于越位状态。这条规则带来了一个巨大的副作用:传球只能横传or回传,不能向前传球(球前的队员都处于越位位置),因而向前推进只能靠带球……可想而知当时的比赛和现在天差地别。

很快人们意识到这个问题,1874年越位规则修改为进攻队员与对方底线之间至少要有3名对方球员(包括门将),否则就处于越位位置。越位规则改变后,2后卫阵型逐渐成为主流。因为2名后卫+门将利用越位规则可以有效的化解对方进攻:攻方无球队员越过1名后卫便会越位;守方只要1名后卫前压就可完成造越位,即便造越位失败身后还有1名拖后后卫,不会直接送对面一个单刀。

最初成为主流的2后卫阵型是2-2-6,2名后卫(Fullback);2名前卫(Halfback)主要承担防守职责;6名前锋(双中锋,左右内锋,左右外锋)。实践中发现锋线堆人太多,中场2人覆盖不过来,于是撤回一名中锋变成中前卫,阵型变为2-3-5。2名后卫职责不变;3名前卫不止负责防守,也承担串联与进攻;5名前锋负责进攻较少参与防守,2-3-5成为现代足球历史上第一个考虑到“攻守平衡”的阵型。

2-3-5阵型中每名球员的位置与职责基本固定,前锋只负责进攻,后卫只负责防守,极少见穿插跑位。很多俱乐部和国家队按照位置分配号码,比赛时甚至不用认识对方球员,根据球衣上的号码就可以判断对方每名的位置相应的盯人策略。。。

因为造越位战术执行简单效果却很好,可以说是低风险高收益,很多球队把造越位玩出了花样,甚至出现过只留1名后卫拖后,其他9人全部压在对方腹地。造越位战术的滥用严重限制了进攻,比赛乏味无聊,上座率下降。当时电视没有普及,门票是俱乐部主要收入来源,观众少了可是头等大事。于是越位规则再次调整:进攻队员与对方底线之间至少要有2名对方球员,否则为越位。此后2后卫阵型逐渐瓦解,经过不断的实践摸索后,WM阵型逐渐成为主流。

在WM阵型中,球员分工明确但职责相对单一。依托越位规则的改变,W型锋线大大增加了原有2-3-5体系的防守难度,尤其体现在防守方两名边前卫(2-3-5中的3)身上:如果边前卫回追边锋,攻方的两名内锋几乎处于无人防守的情况,可以从容拿球发起攻势;如果边前卫留在中场对位防守攻方内锋,守方的2名后卫就需要面对3名前锋;而在防守端,最大的变化是从依靠造越位变为人盯人,由守转攻主要靠后卫大脚找边锋,这也是后来英式长传冲吊打法的起源。
再一次强调:WM阵型对2-3-5阵型的优势是建立在越位规则改变的基础上,并不是之前几十年的教练们想不出这种破解造越位战术的方法。

WM阵型成为主流,但也不是所有的球队都在用。另一种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战术“门闩”(verrou)体系是对2-3-5阵型的另一种演变。瑞士教练拉潘将2-3-5阵型中的两名边前卫撤回中卫的两侧,两名中后卫改为前后站位,利用1人拖后和整体队形后退来应对越位规则的改变。因整体阵型后撤,2名内锋也相应回撤到中场进行串联,保持阵型紧凑,队员站位有点接近4-3-3. “门闩”战术在当时没有成为主流,对后世最大的影响,是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位置,那名拖后的中后卫逐渐演变成为了日后的自由人。

40年代WM阵型流传到巴西,巴西人根据自身特点作了相应调整:一名内锋前移,解放防守任务同时有中锋掩护,充分发挥进攻才华(贝利就是这个位置);另一名内锋回撤中场,同侧中场相应回撤到后卫线,负责后场出球,进攻时经常带球推进至中场(巴西足球术语叫quarto-zagueiro,直译为第四名后卫);同时放弃WM阵型中的高大中锋,用技术更细腻的球员出任中锋,鼓励短传配合。调整后的阵型可以看做4-2-4的雏形,49年美洲杯巴西队以这套阵型一路砍瓜切菜夺冠(8场比赛得失球46:7,决赛7:0大胜乌拉圭)。但随后50、54年两届世界杯的失利迫使巴西人对防守体系再次做出改进,放弃人盯人采用区域盯人战术,应对进攻球员越来越频繁的的交叉换位,4-2-4阵型由此成型,巴西依靠这套阵型连续获得58/62世界杯冠军。

60年代拉姆塞成为英格兰主教练,引入了4-2-4阵型,同时他认为4-2-4阵型面对强队时防守很成问题。拉姆塞的解决方案是让博比查尔顿和斯泰尔斯在中场前后站位,一个组织进攻,一个专职防守;并让2名边锋回撤为边前卫,加强跑动,进攻上的去,防守要退到后卫线前;4后卫平行站位,采用区域盯人体系,防守时前锋要对对方后场出球进行干扰(压迫的雏形),经典的4-4-2阵型于此诞生。英格兰夺冠后,这套4-4-2阵型也正式走出欧洲,传向了全世界。

借楼,可以看一下《倒转金字塔》,讲的就是足球战术的发展史

借楼,可以看一下《倒转金字塔》,讲的就是足球战术的发展史

亮了(0)
回复
引用 @Redemptta 发表的:
只看此人

刚开始的规则不就是现在橄榄球的规则吗

刚开始的规则不就是现在橄榄球的规则吗

全卫半卫四分(之一)卫

全卫半卫四分(之一)卫

亮了(0)
回复
引用 @Valparaisotto 发表的:
只看此人

那梅西不就是个大号B费?

那梅西不就是个大号B费?

这届世界杯看起来 只能叫老b费 不大

这届世界杯看起来 只能叫老b费 不大

亮了(0)
回复
Re:讨论:上古时期有没有越位
虎扑专家预测
足球话题区最热帖
梅西,罗纳尔多,贝利三人在世界杯关键进球/助攻的表现,结果有点让人意外
如果你能买一支非豪门的球队,你会买哪支?
阿森纳的津琴科谁能替代
不吹不黑的说,哈兰德都值1.8亿。 同年龄梅西和C罗得多少亿?
2022世界杯阿根廷技战术能力什么水平?
1红牌or2点球,足球比赛里哪个判罚对比赛影响更大?
C罗有比梅西更强的射手本能
【视频】全场集锦:大马丁反杀迪马利亚,维拉点球大战4-3成功晋级欧协联4强
现在看来哈兰德还真不如苏亚雷斯
“二十一世纪最佳俱乐部”目前看来皇马断崖式领先,这个没异议吧?
足球话题区最新帖
五大联赛最末,大家觉得,中超和法甲有多大差距?
1红牌or2点球,足球比赛里哪个判罚对比赛影响更大?
梅西,罗纳尔多,贝利三人在世界杯关键进球/助攻的表现,结果有点让人意外
求这张原图
皇马|遇见的那些皇马球星
1 8 8 8 年 4 月 1 7 日,英格兰联赛正式成立!一共 1 2 支球队~
理性讨论,梦三那批球员和教练是不是人类史上的巅峰了
阿森纳的津琴科谁能替代
德国队派穆夏拉和维尔茨打双前腰可以吗
第二个梅罗时代可能再过二十年都不会出现
热门游戏-即点即玩
无需下载,足球经理模式一键即玩
《NBA英雄》教练系统上线啦!我选好了,看看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