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晚上,绍兴,一个老人和一个小伙子紧紧抱在一起。
这是他们第二次见面,第一次是在12年前。
12年前,在绍兴客运中心附近,河南小伙子高景卫落魄街头,没钱住旅馆,打算露宿一晚再赶路。一名绍兴好心大伯路过,收留小伙住了一晚,还给他烧面条洗衣服。
后来,他们联系中断,高景卫几次来绍兴,
在当地社区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恩人,今年70岁的邹关荣。有时,一瓢水胜过汪洋,一星火能温暖一生。天天正能量万元奖励,为这个暖心故事再添正能量的一笔,点赞两颗淳朴赤诚的心!
12年前那一晚 河南小伙感动至今
2009年9月,19岁的高景卫在浙江打工,日子过得不顺,准备坐车到江苏打工。但当他到了客运站,已经买不到当天出发的车票了。
摸摸口袋,除了买票的钱,没有多余的钱住旅馆了,他就准备随便找个地方,露宿一晚。
他一路走到车站附近的润沁花园小区边上,有个花坛,他捡了两张报纸铺在旁边地上,枕着行李躺下了。
这时,一个老人散步走到这里,就问:“小伙子,你怎么睡在地砖上的,很冷的,会生病的。”
高景卫和老人说了,买不到车票,准备在这里睡一晚。没想到,老人很热情,当即说:“睡我家去吧,我一个人住。”一开始,年轻的高景卫有点懵,“这世上还有这样的好人吗?”面对老人家的热情邀请,年轻的高景卫有些拘谨,也有些怀疑。但架不住老人家的热情和亲切,高景卫还是去了。
润沁花园小区
“我就稀里糊涂地跟着进了小区,哪栋楼哪个单元也没看清楚。”高景卫说,老人家待人十分和蔼细心,知道他没吃饭,一到家就为他烧了一碗面条。
老人端面过来的时候,他感动地说不出话来。“当时他做好他递给我,我就端着吃。反正是吃着哭着,哭着吃着,最后吃完了。”高景卫这样回忆。
吃完饭后,老人又给高景卫剥了一根香蕉,递了过去,还让他把一身脏衣服脱下来,拿去洗了。说到这里,高景卫的眼睛又湿润了。
高景卫说,他本来想在沙发上睡一觉,天亮就走,但是老人没同意。“你睡到大床上,床上软,隔壁还有一间卧室,我去那里睡。”老人对他说。
老人还记挂着小伙 两人时常电话交流近况
次日,高景卫收拾了一下,告别了老人家,出发去江苏。临走时,老人提出互留联系方式,他想让高景卫给自己报个平安。
从此之后,原本陌生的两个人,便彼此有了牵挂。高景卫说,他和老人家平日的联系并不多,但每年都会通一两次电话,说的也不多。
“每次都是爷爷打给我的。”高景卫说,“他一般就问我就两三个问题。一打电话开口就是高景卫,你现在人在哪里?你现在做什么工作?你现在过得好不好?就这三个问题。”
高景卫和妻子
直至2016年,高景卫因为个人原因手机号停用,存在手机卡里的号码也都不见,两人从此便失去了联络。
但是,这些年来,高景卫心里一直放不下老人。他先是在江苏开蛋糕店,生意失败了,又来到义乌打工。
“离绍兴近了,就越发地想念了,简直成了一个心病。”高景卫说。
高景卫曾在三四年前来过一次绍兴,为的就是寻找那位老人家。但是,润沁花园小区很大,加上事情发生的年份又有些久远,高景卫最终还是没能找到那位好心的老人。
这件事,一直放在他的心底。几天前,他又一次来绍兴寻找这位好心爷爷。他希望能够再次见到老人家,和他说一声谢谢。“我想告诉爷爷,不用再为我担心了,不要再为我牵挂了。我现在过得很好,有两个孩子了,老婆也挺好的……”
在物业经理的帮助下,他终于找到了恩人邹师傅!奇怪的是,老人就是不开门。他这样说:“不要来了,你们回去吧。”“你们要找的人,就是我,但是这是一件小事情,都过去这么多年了,不要再提了。”老人说。3月8日,在开车的高景卫接到一个绍兴的电话。就是邹师傅打来的。高景卫提出去看望老人,老人马上谢绝了:“不用来了,我挺好的。”但是高景卫再三请求,老人最后说:“那你一定不能买东西,不能。”
3月15日一下班,高景卫就从义乌出发了。他带着妻子,还有一个朋友。他怕自己太激动了,所以请朋友帮忙开车。
下午5点多出发,到绍兴已经是晚上7点40分了。天色很黑了,70岁的邹关荣师傅早在家里等他了。说实话,12年后,这个只有一面之缘的小伙子还能上门道谢,也让他无比高兴和激动。
“太想见到您了”,一见面,高景卫这样说。虽然在见面前的电话里,邹师傅一再叮嘱高景卫“不要买东西”,但是高景卫还是买了很多,牛奶,水果等等。
两人紧紧握了手,高景卫抱了过去。他激动地眼眶湿润。“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您。”
吃饭的时候,高景卫不断给邹师傅倒饮料,然后和妻子一起敬他,再次表示感谢。他说,这些年来,他经常会和妻子提起这件事。
这次,听了邹师傅的建议,“爷爷不合适,我和你父母同辈”,高景卫改口叫他“伯伯”了。饭吃到了晚上十点,好像还有说不完的话。
老人连夜编了
一只篮子送给小伙
见面吃饭后,高景卫要连夜回家,两人约好以后时常见面。
“来来来,要走了,再抱一个吧。”高景卫大方地抱了过去,邹师傅倒有些不好意思了。
邹师傅坚持要送高景卫。小区里有些黑,高景卫就拉着邹师傅的手,一老一少扶着走出了小区。让高景卫更感动的是,邹师傅还送了他一件特殊的礼物:一个篮子。
篮子是邹师傅亲手编的,他听说高景卫要来了,想送点什么礼物给他,想来想去,就用包装带连夜编出了一只很精致的篮子。篮子里还放了一箱的绍兴黄酒和茶叶。
“我本来想编两只的,但是,现在年纪大了,力不从心了,只能编了一只。”邹师傅这样说。
高景卫很感动,眼前的老人还是和当年一样,用心。“我一定会好好收藏。”
老人70岁了还在打工 默默帮过很多人
退休前,邹关荣是客运中心的一名售票员。虽然今年70岁了,但他现在还会经常骑着电瓶车去一家店里打工,用他的话说,“闲不住,赚点生活费”。
其实,他赚的钱,很多用来帮助了一些有需要的人。邹师傅有个小本子,有些发黄了,上面记着不少外地人士的电话号码和名字,他们就是“高景卫”们。“这些人都跟我成了朋友,他们中有我帮助过的,包括物质上和精神上。”邹师傅说,“我和他们聊得都挺开心的。”“我已经退休了,退休工资还可以,身体也不错,尽一己之力帮助他人,能做就做点。”
帮助人,怎么帮的,帮了多少人,邹师傅不愿意说,连女儿都没说过。这次人家找上门,才知道。
“你这么帮助陌生人,你不怕他们是坏人吗?”对于这个问题,邹师傅这样回答:“这个我看人很准的。”他说,当年看到高景卫露宿街头,走上前询问,一开始也是出于简单的关心。后来看他说话也很友善,和气,更重要的是,他的眼神很清澈,透着诚实,自己对他产生了信任感,才决定把他带回家过一夜。“诚实的孩子,以后总会有出息的,我的判断没有错。”邹师傅这样说。
「 正能量说 」
一碗面,一根香蕉,一个能安睡的容身之所,
这对普通人来说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却成了小伙12年来念念不忘的场景。
人生最困难的时刻,有一位善良的老人,
用真诚的关心和实在的帮助,
给了他咬牙面对生活的勇气。
让无数人动容的一饭之恩和一宿之义,
以一老一少的再见面落下完美句点,
也让我们从中看到两个赤诚的灵魂:
一个胸怀豁达、慷慨仗义,
用无条件的信任给予人帮助;
一个心怀情义、知恩感恩,
几经辗转也要亲自向恩人致谢。
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
联合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为邹关荣、高景卫颁发正能量特别奖
及10000元奖金
老人在12年前的夜晚,
为无助的小伙点亮心灯,
也让我们在时隔多年之后,
感受到一缕温暖和一片光亮。
一份奖励,
为这个暖心故事添一笔正能量后续,
也愿这份感动能流淌进每个人心里。
- End -天天正能量综合自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记者 史春波
3月15日晚上,绍兴,一个老人和一个小伙子紧紧抱在一起。
这是他们第二次见面,第一次是在12年前。
12年前,在绍兴客运中心附近,河南小伙子高景卫落魄街头,没钱住旅馆,打算露宿一晚再赶路。一名绍兴好心大伯路过,收留小伙住了一晚,还给他烧面条洗衣服。
后来,他们联系中断,高景卫几次来绍兴,
在当地社区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恩人,今年70岁的邹关荣。有时,一瓢水胜过汪洋,一星火能温暖一生。天天正能量万元奖励,为这个暖心故事再添正能量的一笔,点赞两颗淳朴赤诚的心!
12年前那一晚 河南小伙感动至今
2009年9月,19岁的高景卫在浙江打工,日子过得不顺,准备坐车到江苏打工。但当他到了客运站,已经买不到当天出发的车票了。
摸摸口袋,除了买票的钱,没有多余的钱住旅馆了,他就准备随便找个地方,露宿一晚。
他一路走到车站附近的润沁花园小区边上,有个花坛,他捡了两张报纸铺在旁边地上,枕着行李躺下了。
这时,一个老人散步走到这里,就问:“小伙子,你怎么睡在地砖上的,很冷的,会生病的。”
高景卫和老人说了,买不到车票,准备在这里睡一晚。没想到,老人很热情,当即说:“睡我家去吧,我一个人住。”一开始,年轻的高景卫有点懵,“这世上还有这样的好人吗?”面对老人家的热情邀请,年轻的高景卫有些拘谨,也有些怀疑。但架不住老人家的热情和亲切,高景卫还是去了。
润沁花园小区
“我就稀里糊涂地跟着进了小区,哪栋楼哪个单元也没看清楚。”高景卫说,老人家待人十分和蔼细心,知道他没吃饭,一到家就为他烧了一碗面条。
老人端面过来的时候,他感动地说不出话来。“当时他做好他递给我,我就端着吃。反正是吃着哭着,哭着吃着,最后吃完了。”高景卫这样回忆。
吃完饭后,老人又给高景卫剥了一根香蕉,递了过去,还让他把一身脏衣服脱下来,拿去洗了。说到这里,高景卫的眼睛又湿润了。
高景卫说,他本来想在沙发上睡一觉,天亮就走,但是老人没同意。“你睡到大床上,床上软,隔壁还有一间卧室,我去那里睡。”老人对他说。
老人还记挂着小伙 两人时常电话交流近况
次日,高景卫收拾了一下,告别了老人家,出发去江苏。临走时,老人提出互留联系方式,他想让高景卫给自己报个平安。
从此之后,原本陌生的两个人,便彼此有了牵挂。高景卫说,他和老人家平日的联系并不多,但每年都会通一两次电话,说的也不多。
“每次都是爷爷打给我的。”高景卫说,“他一般就问我就两三个问题。一打电话开口就是高景卫,你现在人在哪里?你现在做什么工作?你现在过得好不好?就这三个问题。”
高景卫和妻子
直至2016年,高景卫因为个人原因手机号停用,存在手机卡里的号码也都不见,两人从此便失去了联络。
但是,这些年来,高景卫心里一直放不下老人。他先是在江苏开蛋糕店,生意失败了,又来到义乌打工。
“离绍兴近了,就越发地想念了,简直成了一个心病。”高景卫说。
高景卫曾在三四年前来过一次绍兴,为的就是寻找那位老人家。但是,润沁花园小区很大,加上事情发生的年份又有些久远,高景卫最终还是没能找到那位好心的老人。
这件事,一直放在他的心底。几天前,他又一次来绍兴寻找这位好心爷爷。他希望能够再次见到老人家,和他说一声谢谢。“我想告诉爷爷,不用再为我担心了,不要再为我牵挂了。我现在过得很好,有两个孩子了,老婆也挺好的……”
在物业经理的帮助下,他终于找到了恩人邹师傅!奇怪的是,老人就是不开门。他这样说:“不要来了,你们回去吧。”“你们要找的人,就是我,但是这是一件小事情,都过去这么多年了,不要再提了。”老人说。3月8日,在开车的高景卫接到一个绍兴的电话。就是邹师傅打来的。高景卫提出去看望老人,老人马上谢绝了:“不用来了,我挺好的。”但是高景卫再三请求,老人最后说:“那你一定不能买东西,不能。”
3月15日一下班,高景卫就从义乌出发了。他带着妻子,还有一个朋友。他怕自己太激动了,所以请朋友帮忙开车。
下午5点多出发,到绍兴已经是晚上7点40分了。天色很黑了,70岁的邹关荣师傅早在家里等他了。说实话,12年后,这个只有一面之缘的小伙子还能上门道谢,也让他无比高兴和激动。
“太想见到您了”,一见面,高景卫这样说。虽然在见面前的电话里,邹师傅一再叮嘱高景卫“不要买东西”,但是高景卫还是买了很多,牛奶,水果等等。
两人紧紧握了手,高景卫抱了过去。他激动地眼眶湿润。“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您。”
吃饭的时候,高景卫不断给邹师傅倒饮料,然后和妻子一起敬他,再次表示感谢。他说,这些年来,他经常会和妻子提起这件事。
这次,听了邹师傅的建议,“爷爷不合适,我和你父母同辈”,高景卫改口叫他“伯伯”了。饭吃到了晚上十点,好像还有说不完的话。
老人连夜编了
一只篮子送给小伙
见面吃饭后,高景卫要连夜回家,两人约好以后时常见面。
“来来来,要走了,再抱一个吧。”高景卫大方地抱了过去,邹师傅倒有些不好意思了。
邹师傅坚持要送高景卫。小区里有些黑,高景卫就拉着邹师傅的手,一老一少扶着走出了小区。让高景卫更感动的是,邹师傅还送了他一件特殊的礼物:一个篮子。
篮子是邹师傅亲手编的,他听说高景卫要来了,想送点什么礼物给他,想来想去,就用包装带连夜编出了一只很精致的篮子。篮子里还放了一箱的绍兴黄酒和茶叶。
“我本来想编两只的,但是,现在年纪大了,力不从心了,只能编了一只。”邹师傅这样说。
高景卫很感动,眼前的老人还是和当年一样,用心。“我一定会好好收藏。”
老人70岁了还在打工 默默帮过很多人
退休前,邹关荣是客运中心的一名售票员。虽然今年70岁了,但他现在还会经常骑着电瓶车去一家店里打工,用他的话说,“闲不住,赚点生活费”。
其实,他赚的钱,很多用来帮助了一些有需要的人。邹师傅有个小本子,有些发黄了,上面记着不少外地人士的电话号码和名字,他们就是“高景卫”们。“这些人都跟我成了朋友,他们中有我帮助过的,包括物质上和精神上。”邹师傅说,“我和他们聊得都挺开心的。”“我已经退休了,退休工资还可以,身体也不错,尽一己之力帮助他人,能做就做点。”
帮助人,怎么帮的,帮了多少人,邹师傅不愿意说,连女儿都没说过。这次人家找上门,才知道。
“你这么帮助陌生人,你不怕他们是坏人吗?”对于这个问题,邹师傅这样回答:“这个我看人很准的。”他说,当年看到高景卫露宿街头,走上前询问,一开始也是出于简单的关心。后来看他说话也很友善,和气,更重要的是,他的眼神很清澈,透着诚实,自己对他产生了信任感,才决定把他带回家过一夜。“诚实的孩子,以后总会有出息的,我的判断没有错。”邹师傅这样说。
「 正能量说 」
一碗面,一根香蕉,一个能安睡的容身之所,
这对普通人来说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却成了小伙12年来念念不忘的场景。
人生最困难的时刻,有一位善良的老人,
用真诚的关心和实在的帮助,
给了他咬牙面对生活的勇气。
让无数人动容的一饭之恩和一宿之义,
以一老一少的再见面落下完美句点,
也让我们从中看到两个赤诚的灵魂:
一个胸怀豁达、慷慨仗义,
用无条件的信任给予人帮助;
一个心怀情义、知恩感恩,
几经辗转也要亲自向恩人致谢。
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
联合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为邹关荣、高景卫颁发正能量特别奖
及10000元奖金
老人在12年前的夜晚,
为无助的小伙点亮心灯,
也让我们在时隔多年之后,
感受到一缕温暖和一片光亮。
一份奖励,
为这个暖心故事添一笔正能量后续,
也愿这份感动能流淌进每个人心里。
- End -天天正能量综合自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记者 史春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