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众号:鹿青的城
想了好久,还是没想好怎么开头。
在此之前,我想过用“81分屠龙夜”或是“告别之战60分”作为文章的开头,但总觉得哪里有些别扭;之后我换成了“21世纪初OK组合的三连冠”,写了将近一大半后,全删了;我又接连换了若干个他的高光时刻作为开头,甚至其中有几个已经完整地写完了,但最终还是全部删掉了,理由是——我觉得太过于刻意地拉进和他的距离,反而与他越走越远了。
所以,这篇文章可能会和你看到的其他怀念科比的文章不同——它没有波澜壮阔的语言,没有热血沸腾的回忆,没有精准数据的提供,也没有大吹特吹的段子。有的只是一个最普通的篮球爱好者讲述一位伟大的篮球运动员、并努力找到和正在阅读的你之间产生共鸣的故事。
所以,我想到什么便说什么了。
时至今日,一提起这个名字,我的第一反应仍然只有一个——不真实。
我想这种不真实产生的原因大概是因为当下这个时代吧。在互联网时代,信息获取变得那么简单。勒布朗、科比、杜兰特们和乔丹、伯德、魔术师们最大的不同就是:只要你想,你可以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了解到他们的一举一动。你甚至可以轻易知道勒布朗的女儿今天穿了什么颜色的衣服、科比和Gigi在哪个球馆打球、杜兰特又在哪个海边度假...这种信息获取方式的时间一长,就会给我们造成一种“他们好像就在我们身边”的错觉。所以,一旦这种错觉被打碎——科比罹难的消息第一时间被全世界所知时,那种多年网络世界的信息积累和现实世界一瞬间的真实冲击便会让人极度的不舒服。
就在一天前,科比还在社交媒体上祝贺总得分超越他的勒布朗,而不到24小时,各大网站却说他罹难了?加上疫情造成的烦躁和恐慌,大概所有负面情绪都在那一下涌出来了。
我依然清楚地记得一年前的那天是大年初三,走亲访友的计划随着突如其来的疫情而被迫搁浅。于是我关掉了所有闹钟,并决定“第二天不睡到中午十二点绝不起来。”但凌晨5点左右开始,我的手机便振动个不停,我迷迷糊糊地瞟了一眼,大概只看到“科比...”几个字,还没睡醒的我又放下了手机,我当时想着可能是勒布朗的得分超越科比后,科比又说了什么祝福的话吧。直到7点左右,手机依然响个不停,这次是我朋友给我发来的消息,只有四个字,却让我一下子从困意中惊醒——
“科比死了!”
我反复确认自己不是在梦里,开始在各种APP上疯狂刷新,妄想确认这一切都是朋友的谎言。但直到看到各种网站、APP灰色的界面;直到他们彼此之间的新闻内容几乎一致时,我才第一次提醒自己“科比真的走了?!”于是,我又开始疯狂刷新到底出了什么事:“飞机”、“遇难”、“坠毁”一些词开始出。在不断刷新的过程中,只有一些细节在不断地变化:从“疑似科比”到“确认科比”,从“二女儿可能也在”到“一行9人全部罹难”。
信息越是轻易地获取,那种不真实的打击便越是强烈。
我怔怔地望着窗外,天空还是昨天的天空,白雪还是昨天的白雪,但有些人,却永远留在了昨天。
我身边从来不看篮球的朋友唯一能说出的几个的名字:乔丹、勒布朗、姚明、科比。无论其他球星的粉是否承认,但都要接受这四个人就是“实力+人气+商业+国民度”最高的NBA球员。
作为队友,你会喜欢科比这样的人吗?答案一定是不会!因为他从来没和队友亲密相处过——25岁前,他总想挑战队里老大鲨鱼的位置,尽管他的能力完全不及鲨鱼;25岁后,鲨鱼老去东游,他终于成为了梦寐以求的老大,却总是和队友处不好关系,嘲讽、谩骂、成了他对待队友的代名词,他总是用自己的苛刻标准去要求别人,却忽略了别人的感受,谁愿意和这样自私的人在一起工作呢?那段时间,他的身边几乎没什么亲近的朋友,除了大加索尔和老鱼费舍尔。
那作为对手,你会喜欢科比这样的人吗?答案也一定是不会!和现在NBA的一团和气不同的是——那是各自当家球星互相斗气的时代,科比强烈好胜心让他每晚都把对手当做仇人一样对待。比起勒布朗和韦德的兄弟情,比起纳什、雷阿伦、诺维茨基的老好人形象,谁愿意和科比这种对手有什么私交呢?
那,好像看起来科比没有一点优点了?
那,我们为什么喜欢科比·布莱恩特呢?
或许恰恰就是因为他的这种性格吧。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和科比是一类人,我们和科比有着相同的经历。
在家乡的小城市,我们无比优秀,我们得到了身边无数的赞誉,似乎一切问题都能难不倒我们,于是我们迫不及待地高飞,想去更大的城市闯荡。但到了更大的城市,才发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曾经无比优秀的自己忽然在此泯然众人了——在高中时场均30.8分,12个篮板,6.5次助攻,4.0次抢断和3.8次盖帽的科比,到了NBA却只能从给埃迪·琼斯和范·埃克塞尔打替补开始做起;
我们接受这种落差,但不接受这种命运,于是我们努力、坚持、成长,终于有一天成长到可以顶替掉自己身前的那个人时,却发现真正的大山一直在远处伫立着,我们似乎永远都迈不过去那座高山——当科比不断提升自己,终于不用再为埃迪·琼斯和范·埃克塞尔们打替补时,他才发现,湖人真正的老大一直都是鲨鱼奥尼尔;
我们努力想改变这种现状,想证明自己才是更好的那一个,但命运总喜欢捉弄我们的努力并嘲笑着说对我们说“别TM做梦了”——当科比第一次试图在没有鲨鱼的时刻接管比赛时,他给世界展示的是三次三不沾,球队败北;
在能力更强的人的带领下,我们取得了一定成就。但随着能力更强的人的老去,自己的成长,我们又一次有了更大的野心。于是矛盾也在此刻开始了——OK组合在世纪初的三连冠宣告了他们的统治力,但这一切随着内讧、分崩离析结束了。故事的最后,鲨鱼远走迈阿密,科比终于成为了梦寐以求的老大;
直到真正接过能力更强的人的衣钵时我们才发现,原来“领袖”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我们身边帮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和我们自己是二当家时完全不同。于是,我们开始叛逆,我们开始逆反,我们主动和这世界划清界限,来证明自己的与众不同和孤傲——2006年开始,科比黑曼巴形象深入人心,他似乎有意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坏人,站在世界和众生的对立面,以便掩饰他的孤独。同时,他用场均35.4分、单场81分、三节62分、季后赛双绝杀发泄着自己对于球队和队友的不满。
在灰暗时刻,我们需要有贵人的扶持和指点。很多人究其一生也没有遇到过,而有的人则是幸运地遇到了——2008年,科比和大加索尔相遇了,这之后,科比的性格有了极大的改观。他孤傲的性格还在,但对队友的偏执淡了许多。更重要的是,湖人终于回到了正轨。
我们遇到了合适的人,在他们的帮助下,终于以领袖的身份复刻了过去的荣光,终于在大城市立足了脚,终于被人认可——2009、2010两年,科比两连冠。彼时的他经历了太多的转变:从生涯开始的替补转变成联盟的门面了;从球队二当家转变成球队大当家了;从人人厌恶转变成世界的宠儿了;从外界口中的“毒瘤”转变成真正的领袖了。冠军有时不是检验成功的唯一标准,但却是改善坏印象的唯一标准。
但命运的捉弄便在于此,当我们终于靠近业内最顶端的那个人时,失败却毫无征兆地到来了——2011年,洛杉矶湖人被达拉斯独行侠横扫,三连冠梦碎。科比最终还是没能完成乔丹和奥尼尔做到过的事。
于是,我们不甘、我们愤怒,过去的那种感觉似乎又回来了,我们的身边迎来了年轻人,他们年轻气盛,他们桀骜不驯,我们似乎在他们身上看到了12年前的自己——2012年,湖人组成了F4的豪华阵容,科比、大加索尔、霍华德、纳什的西部全明星阵容相聚在洛杉矶。与12年前不同的是,这一次,科比从二当家变成了大当家。
他们做着和12年前的自己相同的事,想要成为老大。这一刻,我们才意识到曾经的自己有多么不成熟,但更重要的是解决眼下的困境——霍华德仿佛12年前的科比,他本以为洛杉矶是自己的球队,科比只是二当家;但湖人球迷和科比不这么认为。于是,矛盾随之而来,2.0版的湖人内讧,只不过这一次胜出的依旧是科比,霍华德离开了。
当然,为了面子、为了不被人们嘲笑,我们发了疯似的把一切扛到肩上时,想要一个人解决问题,但命运的无常便在于此——为了闯进季后赛,科比透支着自己的身体,对阵勇士时他倒下了,跟腱断裂,赛季报销。而没有他的湖人虽然跌跌撞撞闯进季后赛,却在那一年被首轮便被马刺横扫出局。
这之后,我们发现自己老了,就像曾经的前辈一样,我们开始做不到一些事了,我们开始跟不上年轻人的步伐了。更要命的是,在不断适应的过程中,我们遭遇了更多的外界因素干扰。有那么一个瞬间我们发现,后浪推前浪,或是到了我们该离开的时候了——复出后的科比,仿佛掉进了一个魔咒,他复出、受伤、再复出、再受伤,直到2015年底,科比终于宣布自己将在赛季结束后退役,那个写了20年的故事,终于要走到终点了。
2016年4月14日,科比退役之战。
最后一分钟。
爵士的马克三分不中,拉塞尔抓下篮板,他很识趣地将球递到科比手中——在此之前,科比刚刚投进一记漂移三分,把分差追到了1分。
现在,他们有机会逆转这一切。
科比缓缓运球走过半场,一整晚高强度的消耗让他的体力到达了临界点,但全场观众的期待又让他坚持着。兰德尔冲上去为科比做了一个挡拆,科比看到机会,挡拆,运了一步,强起,投射。
就像过去20年无数次做到的那样。
个人第58分!
湖人97比96反超爵士!
斯台普斯中心的欢呼声到达了顶峰,奥尼尔、斯派克·李、贝克汉姆、瓦妮莎、两个女儿全都张大了嘴巴。只有科比,没有任何喜悦,目光如炬,凶狠无比,他大口大口地喘着气望着远方,不知是在看正在流逝的时间牌,还是想起了20年前的自己。
我们与他相同又不同。
相同的是,我们和科比一样,都是平凡出身,都是最低点起步,但都不努力书写着属于自己故事。
不同的是,许多人在某个阶段便放弃了努力,选择回归到普通人,而科比却20年如一日地坚持着。
于是,他才是今天我们认识的科比·布莱恩特。
无论做什么,在无数个想要放弃的夜晚,曼巴精神都是最好的激励和鼓舞,他不断鞭策的一代又一代人勇敢追逐梦想并为之付出努力,并用亲身经历告诉你:只要努力,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因为这世界的绝大多数人,都不是勒布朗·詹姆斯那种人——天赋异禀、万人敬仰、少年老成、永远处于巅峰;这世界的绝大多数人其实是科比·布莱恩特这种人——没有万里挑一的天赋、起步低、平凡却不甘于平庸、勤奋、坚持、努力超越过去的自己、努力让自己和伟大的名字并列在一起。
我想,也许这就是科比之所以被我们喜爱并不断追随的原因吧。
金庸老先生的《倚天屠龙记》里有这么一段:
张无忌大婚,赵敏孤身前去抢亲。厅堂上是各路正派和明教熙熙攘攘一大堆人,都对她抱有深深的敌意,局面已经不能再糟糕。作为明教的逍遥二使之一,范遥曾在汝阳王府受过她的恩惠,怕她把婚庆大事搞得尴尬狼狈、满堂不欢,便给她一个台阶下——
范遥眉头一皱,说道:“郡主,世上不如意事十居八九,既已如此,也是勉强不来了。”
赵敏道:“我偏要勉强。”
科比的一生,便一直在勉强。
当你回望科比的41年人生,你会发现他有“偏要勉强”很多时刻——他放弃了NCAA的历练,“偏要勉强”闯荡NBA;他不愿永远做一个二当家,在老大还在巅峰的时候“偏要勉强”去争位置;他不愿球队被淘汰,在生死时刻“偏要勉强”对抗命运,于是命运给他的回馈是三记三不沾;他在鲨鱼离开后不愿摆烂,于是“偏要勉强”地上演了81分屠龙、三节62分庖丁解牛、双加时射落太阳的画面;只剩7个健康手指能打球时,他“偏要勉强”,于是“7根手指,6次绝杀”;跟腱断裂后,他“偏要勉强”地罚完两记罚球才愿意离场;英雄迟暮时,他“偏要勉强”地复出,然后受伤,复出,再受伤,再复出;退役之战已无关胜负时,他“偏要勉强”地让黑曼巴再次降临斯台普斯,直到投中那记97比96的反超球时,他依旧没有任何笑容。
就是这种“偏要勉强”,让他从费城的小镇里走了出来;
就是这种“偏要勉强”,让他成为了现在我们认识的科比;
就是这种“偏要勉强”,让他从板凳替补一步步变成了联盟门面;
就是这种“偏要勉强”,让他在离开鲨鱼后又拿了两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冠军;
就是这种“偏要勉强”,让他在跟腱断裂后站起倒下再站起;
就是这种“偏要勉强”,让他激励了无数个被生活折磨得死去活来的人再坚持一次。
你厌恶,厌恶他的这些“偏要勉强”——因为它代表了科比的偏执、孤傲、怪癖、自私。
但你爱,同样爱他这些“偏要勉强”——因为它代表了科比的坚韧、不妥协、热爱、倾其所有。
“偏要勉强”下去,总有一天会发现坚持的意义。
到这,关于我和科比的故事、关于我对于科比的理解就到尾声了。
我选择把这篇文章发在今天。我知道肯定有人会说:“科比是北京时间1月27日、美国时间1月26日离开的,现在是北京时间1月26日,你个假球迷、炒作者。”
但我也想像科比一样,“偏要勉强”一次。
现在是北京时间1月26日晚上8点多,洛杉矶那里,大概也已经是1月26日凌晨4点了——总可以了吧——当然,这就是我要今天、此时此刻发布这篇文章真正的意义。
说到凌晨4点,在科比离开后我的脑海里一直有这样一幅画面:
在睡梦中的瓦妮莎突然惊醒,仿佛想起了什么约定。简单整理后,她蹑手蹑脚地走出下楼,路过四个女儿房间时,瓦妮莎屏住了呼吸,担心不小心惊醒还在睡梦中的孩子们。屋外,一辆跑车已经在那里等候多时了,瓦妮莎坐进副驾驶,和左手边的男人相互亲吻。一声低鸣后,跑车冲出了院子。
车前面,是皎月圆圆,繁星点点;车后面,太阳正缓缓地升起,天空中罕见地出现太阳和月亮同在的景象。瓦妮莎把头扭过来好奇地问:“我们要去哪里啊?”但刚问出口,她便看到了男人外套下金黄色的24号球衣,便一下猜到了目的地。男人摸着最近刚长出的胡茬,微微一笑说:“去看凌晨四点的洛杉矶。”听到这个答案,瓦妮莎有些不悦,但几乎就是一瞬间便笑了出来——只要和这个男人在一起,无论在哪里都是开心的。
太阳缓缓升起,跑车在洛杉矶的大道呼啸而过,瓦妮莎看到越来越近的斯台普斯中心球馆,看到身边的男人摸了摸手边的篮球,一切好像就在梦里一样...
到底现实是梦,还是梦是现实呢?
对于此刻的瓦妮莎来说,都不重要了。
后记:
我没有用太多的文字去写科比20年的职业生涯,因为那些画面已经足够熟悉并深入人心了。我只是试图用最简单的文字回击此时此刻脑海和身体里依然存在的那种不真实感。
科比离开了,意味着一个生命的逝去,意味着一群人青春的结束。
但我想,科比离开更重要的意义是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宝贵和人生的无常。在命运面前,无关金钱、名望、地位、权力,众生皆平等,他提醒我们要好好珍惜当下,珍惜身边人,珍惜眼前人。
我们害怕谈论死亡,但这却是生命的必经之路。
有人说,人的一生有三次告别:
第一次是心脏停止跳动时,从生物学上他死了;
第二次是下葬时,人们来送他最后一程,怀念他的一生,在社会上他死了;
第三次则是最后一个记得他的人把他忘记了,那时候他才真正地死了。
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
What can I say?
Mamba never out!
公众号:鹿青的城
想了好久,还是没想好怎么开头。
在此之前,我想过用“81分屠龙夜”或是“告别之战60分”作为文章的开头,但总觉得哪里有些别扭;之后我换成了“21世纪初OK组合的三连冠”,写了将近一大半后,全删了;我又接连换了若干个他的高光时刻作为开头,甚至其中有几个已经完整地写完了,但最终还是全部删掉了,理由是——我觉得太过于刻意地拉进和他的距离,反而与他越走越远了。
所以,这篇文章可能会和你看到的其他怀念科比的文章不同——它没有波澜壮阔的语言,没有热血沸腾的回忆,没有精准数据的提供,也没有大吹特吹的段子。有的只是一个最普通的篮球爱好者讲述一位伟大的篮球运动员、并努力找到和正在阅读的你之间产生共鸣的故事。
所以,我想到什么便说什么了。
时至今日,一提起这个名字,我的第一反应仍然只有一个——不真实。
我想这种不真实产生的原因大概是因为当下这个时代吧。在互联网时代,信息获取变得那么简单。勒布朗、科比、杜兰特们和乔丹、伯德、魔术师们最大的不同就是:只要你想,你可以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了解到他们的一举一动。你甚至可以轻易知道勒布朗的女儿今天穿了什么颜色的衣服、科比和Gigi在哪个球馆打球、杜兰特又在哪个海边度假...这种信息获取方式的时间一长,就会给我们造成一种“他们好像就在我们身边”的错觉。所以,一旦这种错觉被打碎——科比罹难的消息第一时间被全世界所知时,那种多年网络世界的信息积累和现实世界一瞬间的真实冲击便会让人极度的不舒服。
就在一天前,科比还在社交媒体上祝贺总得分超越他的勒布朗,而不到24小时,各大网站却说他罹难了?加上疫情造成的烦躁和恐慌,大概所有负面情绪都在那一下涌出来了。
我依然清楚地记得一年前的那天是大年初三,走亲访友的计划随着突如其来的疫情而被迫搁浅。于是我关掉了所有闹钟,并决定“第二天不睡到中午十二点绝不起来。”但凌晨5点左右开始,我的手机便振动个不停,我迷迷糊糊地瞟了一眼,大概只看到“科比...”几个字,还没睡醒的我又放下了手机,我当时想着可能是勒布朗的得分超越科比后,科比又说了什么祝福的话吧。直到7点左右,手机依然响个不停,这次是我朋友给我发来的消息,只有四个字,却让我一下子从困意中惊醒——
“科比死了!”
我反复确认自己不是在梦里,开始在各种APP上疯狂刷新,妄想确认这一切都是朋友的谎言。但直到看到各种网站、APP灰色的界面;直到他们彼此之间的新闻内容几乎一致时,我才第一次提醒自己“科比真的走了?!”于是,我又开始疯狂刷新到底出了什么事:“飞机”、“遇难”、“坠毁”一些词开始出。在不断刷新的过程中,只有一些细节在不断地变化:从“疑似科比”到“确认科比”,从“二女儿可能也在”到“一行9人全部罹难”。
信息越是轻易地获取,那种不真实的打击便越是强烈。
我怔怔地望着窗外,天空还是昨天的天空,白雪还是昨天的白雪,但有些人,却永远留在了昨天。
我身边从来不看篮球的朋友唯一能说出的几个的名字:乔丹、勒布朗、姚明、科比。无论其他球星的粉是否承认,但都要接受这四个人就是“实力+人气+商业+国民度”最高的NBA球员。
作为队友,你会喜欢科比这样的人吗?答案一定是不会!因为他从来没和队友亲密相处过——25岁前,他总想挑战队里老大鲨鱼的位置,尽管他的能力完全不及鲨鱼;25岁后,鲨鱼老去东游,他终于成为了梦寐以求的老大,却总是和队友处不好关系,嘲讽、谩骂、成了他对待队友的代名词,他总是用自己的苛刻标准去要求别人,却忽略了别人的感受,谁愿意和这样自私的人在一起工作呢?那段时间,他的身边几乎没什么亲近的朋友,除了大加索尔和老鱼费舍尔。
那作为对手,你会喜欢科比这样的人吗?答案也一定是不会!和现在NBA的一团和气不同的是——那是各自当家球星互相斗气的时代,科比强烈好胜心让他每晚都把对手当做仇人一样对待。比起勒布朗和韦德的兄弟情,比起纳什、雷阿伦、诺维茨基的老好人形象,谁愿意和科比这种对手有什么私交呢?
那,好像看起来科比没有一点优点了?
那,我们为什么喜欢科比·布莱恩特呢?
或许恰恰就是因为他的这种性格吧。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和科比是一类人,我们和科比有着相同的经历。
在家乡的小城市,我们无比优秀,我们得到了身边无数的赞誉,似乎一切问题都能难不倒我们,于是我们迫不及待地高飞,想去更大的城市闯荡。但到了更大的城市,才发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曾经无比优秀的自己忽然在此泯然众人了——在高中时场均30.8分,12个篮板,6.5次助攻,4.0次抢断和3.8次盖帽的科比,到了NBA却只能从给埃迪·琼斯和范·埃克塞尔打替补开始做起;
我们接受这种落差,但不接受这种命运,于是我们努力、坚持、成长,终于有一天成长到可以顶替掉自己身前的那个人时,却发现真正的大山一直在远处伫立着,我们似乎永远都迈不过去那座高山——当科比不断提升自己,终于不用再为埃迪·琼斯和范·埃克塞尔们打替补时,他才发现,湖人真正的老大一直都是鲨鱼奥尼尔;
我们努力想改变这种现状,想证明自己才是更好的那一个,但命运总喜欢捉弄我们的努力并嘲笑着说对我们说“别TM做梦了”——当科比第一次试图在没有鲨鱼的时刻接管比赛时,他给世界展示的是三次三不沾,球队败北;
在能力更强的人的带领下,我们取得了一定成就。但随着能力更强的人的老去,自己的成长,我们又一次有了更大的野心。于是矛盾也在此刻开始了——OK组合在世纪初的三连冠宣告了他们的统治力,但这一切随着内讧、分崩离析结束了。故事的最后,鲨鱼远走迈阿密,科比终于成为了梦寐以求的老大;
直到真正接过能力更强的人的衣钵时我们才发现,原来“领袖”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我们身边帮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和我们自己是二当家时完全不同。于是,我们开始叛逆,我们开始逆反,我们主动和这世界划清界限,来证明自己的与众不同和孤傲——2006年开始,科比黑曼巴形象深入人心,他似乎有意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坏人,站在世界和众生的对立面,以便掩饰他的孤独。同时,他用场均35.4分、单场81分、三节62分、季后赛双绝杀发泄着自己对于球队和队友的不满。
在灰暗时刻,我们需要有贵人的扶持和指点。很多人究其一生也没有遇到过,而有的人则是幸运地遇到了——2008年,科比和大加索尔相遇了,这之后,科比的性格有了极大的改观。他孤傲的性格还在,但对队友的偏执淡了许多。更重要的是,湖人终于回到了正轨。
我们遇到了合适的人,在他们的帮助下,终于以领袖的身份复刻了过去的荣光,终于在大城市立足了脚,终于被人认可——2009、2010两年,科比两连冠。彼时的他经历了太多的转变:从生涯开始的替补转变成联盟的门面了;从球队二当家转变成球队大当家了;从人人厌恶转变成世界的宠儿了;从外界口中的“毒瘤”转变成真正的领袖了。冠军有时不是检验成功的唯一标准,但却是改善坏印象的唯一标准。
但命运的捉弄便在于此,当我们终于靠近业内最顶端的那个人时,失败却毫无征兆地到来了——2011年,洛杉矶湖人被达拉斯独行侠横扫,三连冠梦碎。科比最终还是没能完成乔丹和奥尼尔做到过的事。
于是,我们不甘、我们愤怒,过去的那种感觉似乎又回来了,我们的身边迎来了年轻人,他们年轻气盛,他们桀骜不驯,我们似乎在他们身上看到了12年前的自己——2012年,湖人组成了F4的豪华阵容,科比、大加索尔、霍华德、纳什的西部全明星阵容相聚在洛杉矶。与12年前不同的是,这一次,科比从二当家变成了大当家。
他们做着和12年前的自己相同的事,想要成为老大。这一刻,我们才意识到曾经的自己有多么不成熟,但更重要的是解决眼下的困境——霍华德仿佛12年前的科比,他本以为洛杉矶是自己的球队,科比只是二当家;但湖人球迷和科比不这么认为。于是,矛盾随之而来,2.0版的湖人内讧,只不过这一次胜出的依旧是科比,霍华德离开了。
当然,为了面子、为了不被人们嘲笑,我们发了疯似的把一切扛到肩上时,想要一个人解决问题,但命运的无常便在于此——为了闯进季后赛,科比透支着自己的身体,对阵勇士时他倒下了,跟腱断裂,赛季报销。而没有他的湖人虽然跌跌撞撞闯进季后赛,却在那一年被首轮便被马刺横扫出局。
这之后,我们发现自己老了,就像曾经的前辈一样,我们开始做不到一些事了,我们开始跟不上年轻人的步伐了。更要命的是,在不断适应的过程中,我们遭遇了更多的外界因素干扰。有那么一个瞬间我们发现,后浪推前浪,或是到了我们该离开的时候了——复出后的科比,仿佛掉进了一个魔咒,他复出、受伤、再复出、再受伤,直到2015年底,科比终于宣布自己将在赛季结束后退役,那个写了20年的故事,终于要走到终点了。
2016年4月14日,科比退役之战。
最后一分钟。
爵士的马克三分不中,拉塞尔抓下篮板,他很识趣地将球递到科比手中——在此之前,科比刚刚投进一记漂移三分,把分差追到了1分。
现在,他们有机会逆转这一切。
科比缓缓运球走过半场,一整晚高强度的消耗让他的体力到达了临界点,但全场观众的期待又让他坚持着。兰德尔冲上去为科比做了一个挡拆,科比看到机会,挡拆,运了一步,强起,投射。
就像过去20年无数次做到的那样。
个人第58分!
湖人97比96反超爵士!
斯台普斯中心的欢呼声到达了顶峰,奥尼尔、斯派克·李、贝克汉姆、瓦妮莎、两个女儿全都张大了嘴巴。只有科比,没有任何喜悦,目光如炬,凶狠无比,他大口大口地喘着气望着远方,不知是在看正在流逝的时间牌,还是想起了20年前的自己。
我们与他相同又不同。
相同的是,我们和科比一样,都是平凡出身,都是最低点起步,但都不努力书写着属于自己故事。
不同的是,许多人在某个阶段便放弃了努力,选择回归到普通人,而科比却20年如一日地坚持着。
于是,他才是今天我们认识的科比·布莱恩特。
无论做什么,在无数个想要放弃的夜晚,曼巴精神都是最好的激励和鼓舞,他不断鞭策的一代又一代人勇敢追逐梦想并为之付出努力,并用亲身经历告诉你:只要努力,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因为这世界的绝大多数人,都不是勒布朗·詹姆斯那种人——天赋异禀、万人敬仰、少年老成、永远处于巅峰;这世界的绝大多数人其实是科比·布莱恩特这种人——没有万里挑一的天赋、起步低、平凡却不甘于平庸、勤奋、坚持、努力超越过去的自己、努力让自己和伟大的名字并列在一起。
我想,也许这就是科比之所以被我们喜爱并不断追随的原因吧。
金庸老先生的《倚天屠龙记》里有这么一段:
张无忌大婚,赵敏孤身前去抢亲。厅堂上是各路正派和明教熙熙攘攘一大堆人,都对她抱有深深的敌意,局面已经不能再糟糕。作为明教的逍遥二使之一,范遥曾在汝阳王府受过她的恩惠,怕她把婚庆大事搞得尴尬狼狈、满堂不欢,便给她一个台阶下——
范遥眉头一皱,说道:“郡主,世上不如意事十居八九,既已如此,也是勉强不来了。”
赵敏道:“我偏要勉强。”
科比的一生,便一直在勉强。
当你回望科比的41年人生,你会发现他有“偏要勉强”很多时刻——他放弃了NCAA的历练,“偏要勉强”闯荡NBA;他不愿永远做一个二当家,在老大还在巅峰的时候“偏要勉强”去争位置;他不愿球队被淘汰,在生死时刻“偏要勉强”对抗命运,于是命运给他的回馈是三记三不沾;他在鲨鱼离开后不愿摆烂,于是“偏要勉强”地上演了81分屠龙、三节62分庖丁解牛、双加时射落太阳的画面;只剩7个健康手指能打球时,他“偏要勉强”,于是“7根手指,6次绝杀”;跟腱断裂后,他“偏要勉强”地罚完两记罚球才愿意离场;英雄迟暮时,他“偏要勉强”地复出,然后受伤,复出,再受伤,再复出;退役之战已无关胜负时,他“偏要勉强”地让黑曼巴再次降临斯台普斯,直到投中那记97比96的反超球时,他依旧没有任何笑容。
就是这种“偏要勉强”,让他从费城的小镇里走了出来;
就是这种“偏要勉强”,让他成为了现在我们认识的科比;
就是这种“偏要勉强”,让他从板凳替补一步步变成了联盟门面;
就是这种“偏要勉强”,让他在离开鲨鱼后又拿了两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冠军;
就是这种“偏要勉强”,让他在跟腱断裂后站起倒下再站起;
就是这种“偏要勉强”,让他激励了无数个被生活折磨得死去活来的人再坚持一次。
你厌恶,厌恶他的这些“偏要勉强”——因为它代表了科比的偏执、孤傲、怪癖、自私。
但你爱,同样爱他这些“偏要勉强”——因为它代表了科比的坚韧、不妥协、热爱、倾其所有。
“偏要勉强”下去,总有一天会发现坚持的意义。
到这,关于我和科比的故事、关于我对于科比的理解就到尾声了。
我选择把这篇文章发在今天。我知道肯定有人会说:“科比是北京时间1月27日、美国时间1月26日离开的,现在是北京时间1月26日,你个假球迷、炒作者。”
但我也想像科比一样,“偏要勉强”一次。
现在是北京时间1月26日晚上8点多,洛杉矶那里,大概也已经是1月26日凌晨4点了——总可以了吧——当然,这就是我要今天、此时此刻发布这篇文章真正的意义。
说到凌晨4点,在科比离开后我的脑海里一直有这样一幅画面:
在睡梦中的瓦妮莎突然惊醒,仿佛想起了什么约定。简单整理后,她蹑手蹑脚地走出下楼,路过四个女儿房间时,瓦妮莎屏住了呼吸,担心不小心惊醒还在睡梦中的孩子们。屋外,一辆跑车已经在那里等候多时了,瓦妮莎坐进副驾驶,和左手边的男人相互亲吻。一声低鸣后,跑车冲出了院子。
车前面,是皎月圆圆,繁星点点;车后面,太阳正缓缓地升起,天空中罕见地出现太阳和月亮同在的景象。瓦妮莎把头扭过来好奇地问:“我们要去哪里啊?”但刚问出口,她便看到了男人外套下金黄色的24号球衣,便一下猜到了目的地。男人摸着最近刚长出的胡茬,微微一笑说:“去看凌晨四点的洛杉矶。”听到这个答案,瓦妮莎有些不悦,但几乎就是一瞬间便笑了出来——只要和这个男人在一起,无论在哪里都是开心的。
太阳缓缓升起,跑车在洛杉矶的大道呼啸而过,瓦妮莎看到越来越近的斯台普斯中心球馆,看到身边的男人摸了摸手边的篮球,一切好像就在梦里一样...
到底现实是梦,还是梦是现实呢?
对于此刻的瓦妮莎来说,都不重要了。
后记:
我没有用太多的文字去写科比20年的职业生涯,因为那些画面已经足够熟悉并深入人心了。我只是试图用最简单的文字回击此时此刻脑海和身体里依然存在的那种不真实感。
科比离开了,意味着一个生命的逝去,意味着一群人青春的结束。
但我想,科比离开更重要的意义是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宝贵和人生的无常。在命运面前,无关金钱、名望、地位、权力,众生皆平等,他提醒我们要好好珍惜当下,珍惜身边人,珍惜眼前人。
我们害怕谈论死亡,但这却是生命的必经之路。
有人说,人的一生有三次告别:
第一次是心脏停止跳动时,从生物学上他死了;
第二次是下葬时,人们来送他最后一程,怀念他的一生,在社会上他死了;
第三次则是最后一个记得他的人把他忘记了,那时候他才真正地死了。
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
What can I say?
Mamba never out!